●【閱書】──接受這個感動,參與這個進化...read
【誠品選書】
2006年日経BP BizTech圖書賞
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2006年度暢銷好書綜合類第4名
2006日本最Hot趨勢書,亞馬遜書店冠軍書,
銷售遠遠超過《世界是平的》《藍海策略》與《長尾理論》
誰敢保證,比爾‧蓋茲十年後不會喝西北風?
網路快速進化,正在引發巨變,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
你或是了解並參與,或是任由自己被淘汰,沒有別的選擇!
Web2.0、長尾理論、部落格、亞馬遜經濟圈、Google的世界觀……
一切你必須知道的網路與未來趨勢,本書將用最精簡與易懂的方式告訴你!
這不是別人口中的故事,而是你必須面對的現實。
世界是這樣進化的
◎網際網路、低價革命、開放原始碼──這三大趨勢成形於上一個十年,並且即將左右下一個十年、甚至百年。專家、先驅的權威遭遇嚴厲挑戰,無名小卒可能一夕致富,當代傳奇人物也可能丟掉飯碗。要生存,你必須站在進化的最前端!
生活是這樣轉變的
◎虛擬社會與實體世界接軌:「真實的你」吃喝拉撒睡的同時,「分身的你」也能繼續在網路上打拚賺錢。「雙薪」已經不夠看,「四薪」、「五薪」才符合國民生活須知。
趨勢是這樣流動的
◎看部落格能預測未來?──如果你還以為部落格只是發信者和收信者殺時間的工具,你會發現別人的資料庫領先自己一個紀元。
財富是這樣創造的
◎用互動生財──從所有「遇見」你的對象口袋裡拿錢,將不再是夢想。無形卻龐大的網路財富,等待每個人去挖掘。
章節試閱
序 章 網路社會——真正的巨變就此展開
◎重整「知識世界的秩序」
許多人寫文章、攝影、將談話及對話討論的內容錄音、製作音樂、繪畫、拍攝家庭錄影帶、製作影像,然後將這些活動的成果放到網路上,這又會產生什麼效應呢?
十年前,當網路剛崛起時,的確曾經引起熱烈的討論,也有許多商機在實驗後消失。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第一波網路熱潮宣告終了,我們所得到的結論是:「什麼也不會發生」。當時普遍的結論是,「普通人再怎麼創作也不可能打動人心」。不過,那是因為當時還沒有能快速從良莠不齊的龐大內容中去蕪存菁的技術。 當技術出現壓倒性的革新,整個局面便立刻扭轉,「不管創作什麼也不可能打動人心」的消極觀念,轉變成「只要勇於表現,一定能夠傳達給需要的人」的正面態度。
這場技術革新的主角,是美國矽谷一家叫做Google的公司。Google創立於一九九八年,是以「完全整理地球上不斷繁衍的龐大資訊」為理念而成立的新興企業。他們在二○○四年的夏天公開上市股票,到二○○五年十月的市值已經超過十兆日圓。它的快速成長不僅是矽谷史上空前絕後的特例,全世界希望進入該公司工作的菁英份子更是大排長龍,堪稱為一頭科技「怪物」。
一般人對Google的印象,或許就只是「免費提供搜尋引擎的公司」吧!但是,我們可以想像有一個搜尋引擎,它的本質是「對應所有語言中的所有詞彙組合中最吻合的資訊」,而Google正是這個在一開始就致力於重整「知識世界秩序」的搜尋引擎。為了每天每刻取得全世界在網路上更新的資訊,並分析資訊的意義、重要性、與其他資訊之間的關係,Google的三十萬台電腦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天候不停地在運轉著。
「假設有所謂的世界政府,Google便要一手包辦它應該開發的系統,這就是Google開發小組的任務。」在Google工作的朋友這麼對我說。我覺得這真是一個可怕的想法。但是看他們炯炯發亮的眼神,就知道這不是一句玩笑話。他們不僅認真地這麼想,並且正在一步一步地著手實現。
今後,文章、照片、談話、音樂、繪畫、影像等等所謂的創作行為,將使得原本如同進軍甲子園(日本高中棒球聯賽的決賽會場)前的高中棒球選拔預賽的競爭結構,轉化成對全世界所有人敞開大門的常態。發展到某個關鍵點,就會面臨「何謂專業」、「誰有權威來認定專業」的概念革新問題。
另一方面,創作者為了保持專業,就要認清自己必須常態性地在甲子園地區預賽戰場上奮戰的事實,並迎接未來的「自由競爭、繼續競爭時代」。由專業人士來認可專業的權威,則會從現有媒體轉移到Google這類的科技產業,而「財富的分配結構」也會全盤革新。屆時,科技產業或許就能隨時在網路上選出「合時宜的專業人士」,自動估算這些男男女女對知識社會的貢獻,然後以廣告費等為資金,細分出個人所應得的報酬並自動分配。
第一章「革命」的真正意義
◎網路世界的三大法則
邁向下一個十年的三大潮流「網際網路」、「低價革命」、「開放原始碼」相輔相成,當所造成的衝擊超越某個臨界點後,在實體世界中絕對不可能成立的「三大法則」,將在網路世界中形成全新的遊戲規則。
所謂的「三大法則」,是指:
第一法則:從神的眼光來理解世界。
第二法則:網路創造的人類分身,是一個可以為我們製造財富的新經濟圈。
第三法則:(≒無限大)×(≒無)=Something(某種價值),或是集結本應消逝的價值。
第一法則中的「神的眼光」,指的是全知般的觀點。
所謂的搜尋引擎,是只要使用者鍵入想搜尋的詞語,就會顯示出符合該詞語的所有資訊。這項服務滿足了客戶使用上的便利。不過,在使用者進行搜尋的同時,搜尋引擎的提供者也正以「全知般的觀點」去了解全世界的網站在「寫些什麼」,甚至試圖去理解全世界近乎無限大的不特定多數人「現在想知道些什麼」。
第二法則,指的是人們已經在追求「仰賴網路經濟圈維持生計的生活方式」。在網路上創造自己的分身(網站),而當本尊在工作、休閒、睡眠的時候,分身卻同時在網路上賺錢。只要具備某種才智以及網路上的行動能力,不須依賴現實社會,人們就能遨遊在網路的大經濟圈裡,賴以維生……這個可能性正在逐漸擴大當中。雖然聽起來像是痴人說夢,但是在不遠的未來,「夫妻雙薪」(double income)或許將成為過去式,由「現實生活中雙薪是理所當然,加上夫妻各自在網路上的分身,四薪(quadruple income)成為家計的投資組合」來取代。
第三法則,就是我在序章中舉例說明過的「向一億人蒐集每人不到三秒的時間,就可以創造出等同於一萬人工作一整天的價值」這類的思考方式。以金錢為例,就是一塊錢以下的小數目;以時間為例,就是短短幾秒鐘。向「近乎無限大的不特定多數」人蒐集這種放著不管就會消失的價值,在幾乎不花成本的情況下,它們就會集結成「Something」(某種價值)。實體世界思維中的「無」竟然會變成「Something」,這可是件不得了的大事。
第二章Google——重整知識領域
◎網路上的民主主義
「Google的成員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徵,就是他們會將網際網路擬人化,當成人來對待。網際網路擁有自己的意志想要變成這樣,他們就順著這意志進行技術開發。從他們的言談當中,可以感受到這種氣氛,而且大家都對這個工作感到非常驕傲。」我記得這位年輕的友人對我這麼說時,是在二○○二年年中。當時我聽在耳裡,只是一直覺得Google這頭新型怪物真奇特,絲毫不認為這位朋友講述的是一件真實的事。
應該重視權威學者的言論、愈多一流報社或出版社背書,價值就愈高……這類長久以來的常識都被Google打破,他們只憑藉著唯一的標準:「全世界每天繁衍的無數個網站如何評價某一項知識」,來重整所有的知識。Google分析各網站間連結的關係,就是如同Google生命線般的「網站排序規則」。
第三章長尾理論與Web2.0
◎「恐龍頭」派與長尾派的對立
搜尋引擎的本質,就是發現資訊。如果能在網頁上找到集結前人智慧的大量書籍的部分內容,我們的眼前將會是一片寬廣的世界,可以藉著搜尋引擎隨意試讀全世界的書籍。這對消費者來說是件很棒的事。但是書的供給者該如何看待這件事呢?他們大致表達出兩種觀點:一是「恐龍頭」派,一是長尾派。
所謂「恐龍頭」派,就是討厭「受歡迎的商品——暢銷書的銷售不佳」的業者。因為,出版社一直以來都是靠「恐龍頭」部分的收益存活,所以大半的出版相關業者都屬於這一派。對他們來說,讓消費者搜尋書的內容絕對會造成損失的。
不過,長尾派就不同了。長尾部分的書遲早會被遺忘而滯銷,因此只要是一點點機會也好,讓人知道這本書的存在,它就能重獲價值,因此,長尾派敞開大門歡迎「搜尋書籍內容」。進行搜尋、瀏覽的一百人裡面,九十九人可能是只看不買;但只要有一個人買,這本書就從「完全賣不出去」變成「賣出了一本」,或許就成為一個契機。長尾理論派是少數意識到網路書店新可能性的一群人。另外,作者也比出版社更容易接受長尾理論。
兩者的對立根深柢固,很難判斷哪邊才是正確的。立場一變,結論也會大大不同。
第四章部落格與總表現社會
◎只要寫出來就有人看
因為部落格沒有設定參加資格,所以整體水準是良莠不齊的,而且「莠」所占的比例是壓倒性地高。因此,如果閱讀者沒有分辨良與莠的能力,就無法找出有趣的文章。若是如此,還不如閱讀由專家編輯過的報章雜誌,來得更有效率。網路時代已經展開了十年,網路對舊有媒體造成的衝擊卻極有限,正是因為這個良莠不齊問題的影響。
部落格形成社會現象的第二個理由,是因為隨著IT產業的成熟,網路資訊可能會引導出解決良莠不齊問題的線索。而這個本質性的問題如果獲得解決,那麼「反正寫了也不會有人看」的潛在創作意識,就會轉變成「只要寫出來就一定能夠傳達出去」。這種心態上的變化會促使部落格繁衍,形成良好的循環。
那麼,IT產業成熟後帶來的成果又是什麼?一是由Google一手打造的卓越搜尋引擎,一是與部落格息息相關的自動編輯技術。
Google的搜尋引擎所從事的,是重整知識領域的秩序。它以所有語言為對象,從「詞彙組合」中找到「最符合的資訊」。素未謀面的寫作者與閱讀者,可以共同關心某一件事情,可以透過在搜尋引擎中鍵入「詞彙的組合」找到彼此,這樣的人際關係已經變成了常態。
雖然比不上Google那種大規模的創舉,使用者留意喜愛的部落格更新、針對部落格的文章發表回應、發展出寫手間的聯絡網、幫助閱讀者發現感興趣的新部落格……等功能,也就是廣義的自動編輯技術,也正在日新月異地進化著。
不過,當高品質的部落格不斷繁衍的同時,讓人興趣缺缺的部落格也以千倍以上的速度在增加。而在高品質的部落格中,也有可能大半都是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章。這種情況,使讀者不得不在有限的時間裡進行最有效率的閱讀。雖然自動篩選功能對閱讀者日益重要,在技術上還是有很多難以克服的部分。在這個領域,不管是技術或商機,都尚有一大片荒野等待我們去開拓。
第五章開放原始碼現象與大眾合作
◎大眾合作
我們每個人都明白自己的力量有限,所以在人生中,當我們想要完成一件有意義的事,就必須找人幫忙。所謂組織,原本就是讓每個人發揮自己的特色,然後集其大成的場所。對個人來說,隸屬於組織的意義也在於此。但就算不隸屬於組織,也可以有一片發揮的天空。所謂的「開放原始碼現象」,也可說是對個人提供了這樣一個希望。
舉開發中國家的霍亂政策中的「開放原始碼現象」為例。霍亂在一般印象中是十九世紀的疾病,不過至今在開發中國家仍是相當嚴重的問題。治療需要資金及高度技術,治療方法又稀少,因此許多貧窮、醫療技術差的國家,仍然繼續為霍亂所苦。以往的組織運作方式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但就在網路上提出這個問題不久的幾個月後,來自各個相關領域、互不相識的專家們,一起在網路上合作研發出了低成本且無須訓練就能使用的新系統,解決了這個難題。這個大眾合作的事蹟,刊載在美國《連線》雜誌二○○三年十一月號的「Open Source Everywhere」文章中時,住在矽谷的村山尚武在自己的部落格上發表了讀後感。
「我感到脊梁發冷般的興奮。……這不只是創造的結果,是所有參與者藉由分享過程互相切磋而完成的空前壯舉。還有,它也是無數個凡人相互分享思考,互補不足,並引起創意的連鎖反應,(說得誇張一點)可能為文明帶來更大的衝擊。更誇張一點,可說為更多的人開啟了「留名青史、流芳百世」之路。……
「參加霍亂治療計畫的人們,對自己所貢獻的點子變成解救眾人生命的藥品,應該就像一步步完成拼圖那樣,有慢慢陷進去的感覺吧。」
這篇文章鮮明地描述出「開放原始碼現象」為一般人帶來的激勵。特別是這種有關「人命」的領域,想必參與者的滿足感一定相當深刻。在不屬於組織的情況下,這無疑是前所未有的高度成就。
◎維基百科是否足以信賴?
以這樣的方式做出的維基百科,是否足以信賴?「百科全書絕對不允許有一點錯誤」、「百科全書的各個條目都必須由實體世界中受到認可的權威來撰寫」,如果必須符合這些規則才算數,那它當然不能信賴。但是,依此來評斷維基百科是否正確呢?敞開大門,集合不特定多數的知識,在好壞通吃下持續進化的維基百科,它的存在就像一面反映混沌世界的鏡子,其實是很耐人尋味的。
知名的IT評論家、《IT有什麼明天》(Does IT Matter?)的作者尼可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在二○○五年十月三日於自己的部落格「Web2.0的不道德」中,對維基百科做出以下批判:
「理論上來說,維基百科是『美好的』。如果假設網路是引導我們向更高階段成長的東西,那它就更應該是『美好的』。然而在現實中,維基百科卻不是什麼好東西。它的確有它的功用。如果你只想知道某件事情的皮毛,那它還算受用。不過,裡面的內容卻不足以信賴。我也經常看到很糟糕的文章。我不同意以維基百科做為唯一的資訊來源,也不推薦學生拿來當成論文的引用資料。」
卡爾引用了「珍芳達」這個條目(請注意,這裡指的是二○○五年十月三日的內容,之後已有人補充修正),證明維基百科有多糟糕。
「與其說不佳,應該說它非常差勁。而且,不幸的是,大半的維基百科品質都如此惡劣。請記得,這個條目(集合知識的成果)可不是幾個月就完成的東西,而是幾千位勤勉的貢獻者,花了五年以上的時間所進行的工作。看來,『集合知識』現出原形的時候到了。這個偉大的維基百科,什麼時候才會變好呢?又或者『好』這個概念已經老朽,不適用於新穎的維基百科呢?
「Web2.0的提倡者崇拜業餘,不相信專業。這就是讚頌維基百科的背景思想。我們可以看到,在讚美開放原始碼,或是大多數憑藉民主主義的創造行為的背後,就隱藏著這種思想。」
卡爾的文筆獨樹一格、充滿嘲諷,應該有許多讀者看了這篇文章後拍案叫絕吧!因為,卡爾成功地道出了許多人對於本書所詳述的網路進化今後的方向性,所抱持的質疑態度。這也與關於著作權的爭議相同,兩造沒有交集。而身為這個爭議對立的擂台,維基百科確實提供了一個淺顯易懂的交流園地。隨著維基百科的存在感的日益增加,該如何防止誹謗中傷或是自我宣傳的撰寫者橫行等嚴肅問題,今後將一一浮上檯面。一方面盡量保持囊括不特定多數的開放性,一方面也要限制。關於這些問題的嘗試,是維基今後要走的一條漫長道路。
第六章網路因世代交替而進化
◎青少年世代的感動顛覆了產業秩序
比爾•蓋茲這位開拓個人電腦時代的天才,生於一九五五年。當他還是大學新鮮人的時候,就籌辦了第一家公司,然後在一九七五年又創辦了微軟。時光飛逝,蓋茲已經年逾五十,微軟也邁向第三十個年頭了。
截至目前為止,電腦產業出現過兩次顛覆秩序的「破壞性技術」。青少年時期的蓋茲,被一九七○年前半的第一個「破壞性技術」——「個人電腦萌芽」深深打動。當時,電腦還是「高價的共有財產」。儘管再怎麼嚮往,愛怎麼用、就怎麼用的夢想僅止於一場幻夢。因此,當個人電腦提出「擁有自己的電腦,可以隨意使用」的構想,蓋茲的世代當然會大受感動。就是這份青少年時期的感動,造就了今天的微軟。
微軟問世三十年以來,技術上的進步飛快得令人無法置信。性能超越一九七○年代「共有財產的大型計算機」幾億倍、幾十億倍的電腦,現在只要不到十萬日圓就買得到。這是個一人可以擁有多台電腦的時代。
Google的兩位創辦人瑟吉•布林以及賴瑞•佩吉,生於一九七三年。當微軟創辦時,他們年僅兩歲。在他們還是國中生的一九八○年代中期,家用電腦已經普及了。就像沒有人會為水或空氣的存在而感動一樣,他們與蓋茲不同,不曾因「電腦可以私有」而感激涕零。那麼,又是什麼感動了他們呢?
電腦產業史上第二個「破壞性技術」,就是網際網路,它在電腦的遠端創造出一個「無限大世界」的可能性,這就是Google兩位創辦人在青少年時期得到的感動。為網路的另一端存在著不特定多數無限大的陌生人而感動、為這些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瞬間超越空間阻隔而感動、為無數個小世界連結在一起而感動、為接觸到儲存並不斷更新的全世界所有知識而感動……
青少年時期為「電腦可以私有」而感動的蓋茲世代,現在仍堅守著網路的「近端」;但是在青春年代為「電腦另一端有無限大的世界」而感動的佩吉與布林世代,則正嘗試在網路「遠端」建構出一些全新的事物。世代交替的時刻來臨了。
終章 準備脫離體制
矽谷有、而日本沒有的東西,就是能夠刺激年輕世代的創造力與果敢行動力的「樂天主義的視野」。
不管年齡如何增長,永遠樂觀地對眼前全新的事物感到興趣,並且積極地刻畫未來,以開闊的心胸鼓勵具有挑戰精神的年輕世代。在矽谷,「成年人的作風」就是樂天主義。
當然,有很多人都討論過網路進化的話題,不過我卻想以樂天主義來串聯起一切。我相信,若想以創意十足的方法解決我們接下來即將面對的難題,除了以樂天主義為前提,不斷重複嘗試、失敗、再嘗試之外,就別無他法了。
另外一件事,就是共通語言。
在序章的最後,我提到「無法相互理解的兩個世界」。如果可能的話,我想提供一種能為兩個世界架起橋樑的共通語言。「住在網路世界裡」的年輕世代,對於總是討論網路負面印象的日本成人感到絕望。但是,一味躲在無須交談就能心靈相通的同伴當中,也無法有任何突破。
「雖然大致上好像可以理解網路的意義,卻不常利用。求知慾很旺盛,只要聽過詳細的說明就可以理解新事物,也具有足夠的知性去探討其內容。」
不管是好是壞,在經歷掛帥的日本,這種類型的大人仍然稱霸各種領域。其中也有很多大人的思考比較年輕、柔軟,願意真誠地聆聽年輕世代的想法,甚至當他們的後援、導師。世代間的對立並非全然沒有意義,也有許多人在追求世代融合及相乘效果的過程中,發現了新的價值。
當年輕世代想要有一番新作為,就必須取得這些大人的認同,並且擬定計畫、籌措組織、調度資金。不管是技術或業務,以自己的理論淺顯說明最尖端事物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夠妥善利用本書,做為「以這種邏輯的話,也能對不了解網路的人說明」的實例,幫助年輕人擺脫迷思的話,即使只有一人,也是令人高興的事。
序 章 網路社會——真正的巨變就此展開 ◎重整「知識世界的秩序」 許多人寫文章、攝影、將談話及對話討論的內容錄音、製作音樂、繪畫、拍攝家庭錄影帶、製作影像,然後將這些活動的成果放到網路上,這又會產生什麼效應呢? 十年前,當網路剛崛起時,的確曾經引起熱烈的討論,也有許多商機在實驗後消失。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第一波網路熱潮宣告終了,我們所得到的結論是:「什麼也不會發生」。當時普遍的結論是,「普通人再怎麼創作也不可能打動人心」。不過,那是因為當時還沒有能快速從良莠不齊的龐大內容中去蕪存菁的技術。 當技...
商品資料
出版社:先覺出版出版日期:2006-12-29ISBN/ISSN:9861340734 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