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教育可以不談政治嗎?教育決策或實施可能做到非政治化或價值中立嗎?論教育政治是否有違社會普遍認知?
本書對教育活動的政治性質,作了導入性的論述,除了概括探討教育政策決定與外在政治環境的互動關係之外,並對教育實施內部的各種政治動力深入剖析。
作者一再指出:只有切實瞭解教育各個層面所進行的價值分配事實,並洞悉政策背後的政治力運作,才能真正掌握當代教育現象的實質政治意涵。
作者簡介:
現任:考試院考試委員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兼任教授
學歷: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dford University)教育學哲學博士
經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及淡江大學擔任教職
曾經參與國會議員選舉,由教育團體選出而擔任過兩屆立法委員
他除了執教過小學、中學、專科學校、大學外,由於曾任民意代表、黨政要職及政府官員,有機會親身經歷諸多教育政策與教育立法的制訂過程,也有機會深自體驗校園與政府機構內的政治動力,是國內教育政治學界少數能夠結合理論與實務的研究者。
在立法委員任內,他曾參與主導修正大學法、私立學校法、教育人員任用條例;在考試委員任內,他更是扭轉「軍公教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方案」、改革退撫基金制度、爭取身心障礙人員參與公職及專技人員考試公平機會的力倡者。
在學術研究上,他著有《學校與學生政治社會化》、《班級氣氛與學生政治社會化」及《社會再造與教育改革》等書。
章節試閱
推薦序
文/陳明通(前陸委會副主委、台大教授)
這是一本值得向國人推薦的好書。長久以來,國人習慣用「統獨框架」去看待近二三十年在中國大陸所發生的諸多事情。站在「統」的立場者,因為希望中國最終能夠統一,因此總是以較美化的鏡頭或寬容的思維去看待這些事情;站在「獨」的立場者,因為深深感受著中國要併吞臺灣的威脅,因此一直以一種不關心、不想看,甚至厭惡的心情去對待對岸所發生的事情。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美國人,雖然曾經在臺灣住了兩三年,並把臺灣當做前去中國大陸的跳板,在臺灣工作並學習中文,也經歷了臺灣解嚴前後政治狂飆的年代,可以說對臺灣並不陌生,但是後來長期在中國大陸工作,並出任在中國的美國商會會長。因此,作者可以完全擺脫統獨的框架,代之以一種「在商言商」的務實角度,去看待中國的經濟改革開放過程。
根深柢固的「反帝」情緒
但是作者是一個西方人,他深知近代東西方在中國的首度接觸,就是因為英國人要敲開中國的「生意門」而引起,後來的發展就是眾所周知的「船堅砲利」與「割地賠款」,甚至差一點淪落被瓜分的「非洲大陸」命運。因此,作者深知中國人這種反西方帝國主義的民族情緒,雖然已經經過了兩百多年,但仍然埋藏在內心深處,成為中國人集體性格的一部份,隨時都可能會反應出來,特別是當中國人與西方人談判的過程中,這種心裡情結可以說是處處可見。因此他在本書的一開頭就用專章描述這個心理情結形成的過程,特別提醒想跟中國做生意的西方人,千萬不要冒犯這個「政治正確」。
接下來作者用六個專章,說明了中國在經濟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六個故事,每個故事都很精彩,也很有代表性。其中摩根士丹利與中國建設銀行合資成立「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的故事,說明了外商與中國搞合資公司的典型問題;賴昌星的故事說明了改革開放過程中貪污腐敗的嚴重性;道瓊社及路透社為新的經濟資訊與新華社一路鬥法的故事,說明了中國在融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過程中,即使再「鐵桿」地訊息控制部門,也有不得不讓步的時候;麥道飛機製造公司在中國投資設廠的故事,除了說明了西方大企業與中國高層的權力遊戲外,更點出了美國商業利益與國家安全部門的鬥法;澳洲媒體大亨梅鐸與中國解放軍出身的劉長樂合作進入中國的例子,說明了共產黨堅持資訊管制所面臨的國內外挑戰;中國電信的故事說明了「電信沙皇」吳基傳,如何在短短幾年內打造全世界最大的電信網絡,但也遭受「小蝦米」的挑戰。
面向中國的機會與挑戰
總結作者這麼多年「與龍共舞」的經驗,比較是以「機會—風險」的框架來看待這些問題。他想告訴讀者,到中國大陸做生意有的是機會,它是世界對大的工廠,也是世界最大的市場,中國人有很好的生意頭腦,是典型的經濟動物。假以時日,中國市場有可能主導或設定資本主義世界的遊戲規則,任何資本家及大企業如果少掉中國拼圖上的這一塊,整個企業拼圖不僅不完整,也有可能失掉全局。但是到中國生意也有不少風險,包括結構性的貪污問題,受西方迫害的民族主義情結,商業利益與核心技術或Know How被學習走的問題,母國經濟利益與國家安全相衝突的問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相互競爭,甚至被中國各個擊破的問題等等。
對臺灣而言,如果你不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而是「蕃薯的傳人」,那麼本書作者所提到西方人「與龍共舞」的經驗就很值得注意,因為他們的遭遇將會是你的遭遇,而你的困難與嚴重性則可能數倍於他們。如果你自認為是「龍的傳人」,那麼你將概括承受作者所提到十億人與西方這二三十年做生意的情緒與經驗,開始不那麼喜歡這些西方生意人,並對中國的改革開放驕傲起來,不過要提醒你的是,即使有這樣的心情,不要忘了在大陸有人戲稱你是「台胞」、「台巴子」、「呆胞」背後的深層意義,這時候仔細詳讀這本書就顯得非常有意義了。
序言
這本應是從北京到沿海城市福州的一次普通飛行。國有的航空公司新成立不久,飛機也是剛從外國廠商那裡到的貨。然而看著沒受過什麼培訓的機組人員興高采烈的樣子,我開始預感這次飛行恐怕不會那麼普通。空姐坐在前排咯咯地笑,忙著將多餘餐點中的好東西打包,準備帶回家。駕駛艙門從起飛到降落就沒有關閉,機師途中還跑到前排座位上打盹。
終於,飛機開始下降了。點綴著農舍和豬圈的田野鬱鬱蔥蔥,離我們愈來愈近。飛機盤旋,對準跑道,並迅速下降,過程中兩位空姐始終站在駕駛和副駕駛身後。然後,在我們距離布滿輪胎印的跑道不到十五公尺時,駕駛員突然猛推油門。引擎尖叫,飛機急速拉起。令人驚訝地,兩名空姐居然都沒摔倒,卻跌回座位上,一臉恐懼。飛機經過盤旋,再次對準了跑道。這時,我清楚地聽到起落架放下的聲音,感到輪子進入氣流時引起的震顫。第一次試圖著陸時我完全沒有聽到或感覺到這些。原來這就是飛機剛才緊急拉起的原因!
我一路嘀咕著走進候機大廳,心想當初坐火車就好了。這時我看到了牆上那個至今仍記憶猶新的巨幅標語:「確保正常飛行」。用它來形容中國正在經歷的巨變可謂再合適不過了。這就是中國改革的實況: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一個融入全球經濟的國家,一個人民可真正致力於繁榮富強、不再遭受政治鬥爭衝擊的國家。就像剛才那組駕駛飛機的新手一樣,中國過去二十五年的改革也是在波浪曲折中前進,但至今大多數著陸還算平穩。
對西方人而言,怎樣高估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都不算過分。中國有十三億人口,這個潛在的消費市場比北美和西歐加起來還要大。按購買力評價計算,中國現在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已達到五千美元,並逐年穩步增長。中國已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中國的鋼材消費量佔全球的二五%,水泥消費量佔三○%,並且是全球最大的家用電器消費市場。外國公司紛紛湧入中國,既銷售也採購。中國目前的日均外商簽約投資金額已達到四•二億美元。
自鄧小平一九七九年改革開放、引進外國公司及其資金、技術和管理方式以來,中國已發展成製造業強國,擁有技術先進的工廠、充滿活力且聰明能幹的廉價勞動力。中國只允許外國人按照中國的規則進入中國市場,但這些規則往往含糊不清、自相矛盾且讓人不知所措。太多的情況下,法律只在對中國有利的情況下才是法律。談判總是經年累月不見結果,好不容易談成了協議又轉眼間化為烏有。腐敗經常成為推動商業發展的潤滑劑。中國的生意經常被重重黑幕和謊言籠罩,這一點到現在也沒有改變。外國公司沒辦法不擔心中國的合作夥伴、客戶和供應商等會偷走技術或商業機密,或是直接掏光口袋。中國共產黨和美國及其他民主國家政府之間變幻莫測的關係,也使得在中國做生意的公司必須在經營計劃中考慮到政治因素。
中國二○○一年加入 WTO 的進步,以及它希望本國企業躋身世界領先之列的願望,也推動中國引進國際慣例的速度與日俱增。然而,我依舊看到許多外國公司的主管志得意滿地來到中國,只是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不是被中國的競爭對手、政府或合作夥伴打敗,就是被不切實際的期望、急於求成的衝動及不諳世事的幼稚沖昏了頭。中國的商業環境愈發生改變,本質就愈發不變。做記者時我曾走遍整個中國,有幸最真切地看到了中國這段歷史的演變。從商之後,我又親身經歷了在這個國家經商避免不了的權力鬥爭、複雜談判,以及政治陰謀。
本書只想說明,在中國做生意到底是什麼概念,而不是指出具體做法,因為本來就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只有透過具體講述某些交易如何成功或失敗、參與交易的人士如何彼此相待,以及政治和成見如何使預期和結果蒙塵等,才能清楚展示是什麼因素造成了中國市場既讓外國公司一籌莫展,又讓他們有利可圖。本書每章開頭,會簡單介紹一下重點人物和相關事件。接下來的概述部分,則將進一步介紹人物和事件所處的環境和背景,然後故事才會平鋪直敘地展開。在故事結尾處的「經驗總結」部分,會解釋章節中故事提供了哪些啟示。最後,我模倣毛澤東的《毛語錄》模式,提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但願我表達得夠簡練。
中國當前人口的準確規模是十三億,但是用大概的「十億」卻最能說明問題。這個完全不同的數量級概念,最能體現中國這個地域,比起歐洲大陸的未開發市場,到底有多大,等待變成消費者的人有多多,第一批來此淘金的人利潤有多豐厚,以及讓西方商賈渴望了多少世紀的中國夢到底有多迷幻。這個標題也表達了我對另一位記者出身的美國商人卡爾•克羅(Carl Crow)的敬意。克羅曾在上海旅居二十六年,他一九三七年出版的《四億消費者》一書不僅提到了許多趣聞軼事,還充滿了對中國人和中國生意經的真知灼見,內容直到今天都不乏可取之處。我和克羅一樣,對被他稱為「妙趣橫生又令人火冒三丈、捉摸不定而又可愛至極的中國人」滿懷著深深的敬意和欣賞。我還希望透過此書中學術觀點和草根民眾經歷的介紹,配合以栩栩如生的敘述和恰如其分的幽默,讓各位讀者充分領略到中國的商業文化以及中國人根深柢固的思考模式和行為習慣。如果書中的觀點和經驗也能像克羅的大作一樣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我將無比欣喜。
祝閱讀愉快。
麥健陸
二○○五年於北京
推薦序文/陳明通(前陸委會副主委、台大教授)這是一本值得向國人推薦的好書。長久以來,國人習慣用「統獨框架」去看待近二三十年在中國大陸所發生的諸多事情。站在「統」的立場者,因為希望中國最終能夠統一,因此總是以較美化的鏡頭或寬容的思維去看待這些事情;站在「獨」的立場者,因為深深感受著中國要併吞臺灣的威脅,因此一直以一種不關心、不想看,甚至厭惡的心情去對待對岸所發生的事情。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美國人,雖然曾經在臺灣住了兩三年,並把臺灣當做前去中國大陸的跳板,在臺灣工作並學習中文,也經歷了臺灣解嚴前後政治狂飆...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教育政治學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 教育政治學的意義與範圍
第三節 教育政治學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教育政治學思想與理論
第一節 古典教育政治學思想
第二節 近代教育政治學思想
第三節 當代教育政治學思想
第四節 現代教育政治學理論
第三章 教育與政治社會化
第一節 政治社會化的意義與過程
第二節 教育與政治社會化的關係
第三節 學校政治社會化的兩種觀點
第四章 意識型態與教育
第一節 意識型態與教育政策
第二節 意識型態與課程
第三節 意識型態與教學
第五章 利益團體、政黨與教育
第一節 教育界的利益衝突
第二節 利益團體與教育
第三節 政黨與教育
第六章 國家與教育
第一節 國家在教育中的角色
第二節 比較教育政治學
第七章 教育政策與教育法制
第一節 教育政策的本質與內涵
第二節 教育政策的制訂與實施
第三節 教育法制
第八章 微觀教育政治學
第一節 微觀教育政治學的範圍
第二節 學校行政體系的微觀政治
第三節 學校與社區的微觀政治
第九章 成人教育政治學
第一節 成人教育政治學的範圍
第二節 國家在成人教育中的角色
第三節 成人教育與國家發展
第十章 我國教育政治學的發展
第一節 教育政治學發展的困境
第二節 教育政治學的發展契機
第三節 教育政治學的發展趨勢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教育政治學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 教育政治學的意義與範圍
第三節 教育政治學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教育政治學思想與理論
第一節 古典教育政治學思想
第二節 近代教育政治學思想
第三節 當代教育政治學思想
第四節 現代教育政治學理論
第三章 教育與政治社會化
第一節 政治社會化的意義與過程
第二節 教育與政治社會化的關係
第三節 學校政治社會化的兩種觀點
第四章 意識型態與教育
第一節 意識型態與教育政策
第二節 意識型態與課程
第三節 意識型...
商品資料
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