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蘿‧歐芙
定價:NT$ 360
優惠價:9 折,NT$ 324
本商品已絕版
【得獎紀錄/特色】
★ 大膽揭發巧克力工業背後不為人知的一面,重要性媲美《血鑽石》之揭發鑽石生產黑暗面!
★ 作者甘冒生命危險,深入巧克力原料-可可粉產區,為世人揭發令人震驚的黑暗事實!
★ 本書榮獲2005年達弗書獎(Dafoe Book Prize)!
★ 入圍國家商業書獎(National Business Book Award)決選名單。
★ 入圍作家信託獎(Writers’ Trust)與柯恩政治寫作獎之決選名單。
★ 第十屆(2007)加拿大美食圖書?別關注食品與飲料圖書類(10th Annual Canadian Culinary Book Award, Special Interest Food Beverage Book)金牌
★ 作者榮獲2008年John Drainie?,本獎項是由ACTRA,加拿大電影、電視和廣播作家聯盟(Alliance of Canadian Cinema, Television and Radio Artists ACTRA)所頒發,獎勵表現傑出的影視傳播媒體工作者
【媒體評論】
「關於巧克力的故事,一點也不甜美……願意去思考關乎食物的人,都應該讀讀這本充滿批判精神與熱情的書……《巧克力禍心》高度令人激賞。」
──《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ol)
「循著克倫斯基(Mark Kurlansky)所著《鹽》(Salt)一書的風格,《巧克力禍心》剝開巧克力華麗的外包裝,直探一個被戰爭與種族屠殺所腐化的產業內幕。」
──《渥太華快訊》(Ottawa Xpress)
「本書內容令人驚駭莫名……故事讀來,讓人心生苦澀。由一位報導記者執筆,內容翔實、鉅細靡遺,本書作者深知黑幕底蘊……本書絕對不容錯過,是一本值得覽閱的重要著作。」
──《倫敦自由通訊》(The London Free Press)
【內容簡介】
「直接走入一個個可可農場上,然後就發現奴隸、奴隸、奴隸!」
你能想像嗎?每一口巧克力背後代表的,都是一個黑暗的故事……
這是一本足以令你掉淚的真實之作
一頁頁翻讀由卡蘿.歐芙所著的《巧克力禍心》(Bitter Chocolate),不禁懷疑,美味與香甜只是巧克力外表的一種高明「包裝」而已,表象之下,其實剝削與不平等,才是它的主要成份。書中選擇了觸目驚心的題材,這是現代社會中的醜惡黑暗,而受害者則是無辜的弱勢兒童。早在一百年前,這樣的罪行就罄竹難書:那既單純又便宜的小甜食──巧克力,是經由一群陷入償債奴役狀態、過勞工作、營養不良、被惡待的非洲兒童之手,而進入北美州,成為甜點美饌。〔1906年,亨利.伍德.奈文森(Henry Wood Nevinson)在《哈波月刊》(Harper's Magazine)上所發表的文章〕
本書於2005年完成採訪,2006年底出版,然這些悲慘情事依舊持續發生著,「在內戰與貪腐的背景之下,一貧如洗的可可農夫,只好絕望地盡可能去採用最便宜的勞工——孩童。成百上千的年幼男孩,被迫成為傭工,來採摘可可果、掏挖可可豆,而很少很少有孩子嚐過巧克力的滋味。」現在你還不懂嗎?巧克力包藏著令人怵目驚心的禍心……
中天新聞特別報導..
作者簡介:
卡蘿‧歐芙 Carol Off
曾經親身前往許多發生在世界各地的衝突現場,並帶回第一手的報導,從前南斯拉夫的解體過程,到由美國在阿富汗所主導的「對抗恐怖主義的戰爭」,都見得到她的身影。她為加拿大廣播電視網所製作的電視紀錄片,足跡遍及亞、非、歐等地,都為她贏得許多獎項。她目前是加拿大廣播電視網時事節目「事發當時」(As It Happens)的偕同主持人。其作品有:《獅子、狐狸與老鷹》(The Lion, the Fox and the Eagle)、《麥達克袋型陣地上的鬼魂》(The Ghosts of Medak Pocket)等。本書《巧克力禍心》入圍加拿大國家商業書獎(National Business Book Award)決選名單、同時也入圍作家信託獎(Writers’ Trust)與柯恩政治寫作獎之決選名單,更在2007年獲得第十屆加拿大美食圖書?別關注食品與飲料圖書類(10th Annual Canadian Culinary Book Award, Special Interest Food Beverage Book)金牌。而作者本人則在2008 年榮獲John Drainie?,本獎項是由加拿大電影、電視和廣播作家聯盟(ACTRA:Alliance of Canadian Cinema, Television and Radio Artists)所頒發,獎勵表現傑出的影視傳播媒體工作者。歐芙現居多倫多。
譯者簡介:
沈台訓
清大社人所人類學組畢業。自由編輯。譯有《文化與發展》、《旅行旅行去》、《喜歡與討厭美國的100個理由》、《巴黎野玫瑰》等書。
名人推薦:
巧克力的苦澀原味
文:賴守誠/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助理教授
巧克力甜蜜、美味、香濃、歡愉的文化史早已被綿密述說,然而,巧克力壓榨、剝削、貪婪、腐化的政治史卻仍有待完善編撰。《巧克力禍心》正是這樣一本填補知識缺口的巧克力文化政治史與豐富現實體認的可可社會經濟傳記。作者通過詳細的考察研究與親身實地調查,揭露巧克力背後駭人聽聞的真實故事。自從三百年前,西班牙人將可可引入歐洲後,特權階層獨有的奢侈享受就逐步擴展成為普及大眾的甜食商品。本書以探索調查的筆觸勇敢指陳,日漸成為全球甜美食品代表的巧克力,其多方掩飾的幕後「真相」,是在西方各國政府與跨國大型企業的共謀主導下,由無可計數、代代接續、如奴隸或童工般的農業勞動者,以其血汗與悲慘所書寫而成的一部辛酸史。
對宗教有興趣的讀者,可能會頗為訝異的發現,西方教會之所以對可可製作的祕方密切關注,其藉此獲致財富累積壟斷的意圖,實遠勝其對宗教福音傳播的實踐。這不是特例,數百年來,環繞可可所形成的各式軍事、政治、經濟與文化鬥爭,其焦點多集中在土地生產所有權的爭奪或是農業產出鉅額利益的控制。所有跟生產可可有關人事物的醜惡、腐化、歧視與貪婪,也泰半源自於此。
源自於對非洲殖民歷史經驗的相對陌生,臺灣讀者經常會對同樣是戰後發展計畫援助對象的諸多非洲國家,其愈是引入國際發展資源,卻愈見依賴、停滯、落後的慘況,充滿疑惑與不解。然而,正如美國總統甘乃迪所言:「援助外國,是美國維持權威地位與控制世界的方法」。本書通過生產可可的國家,針對其區域社經文化脈絡的詳細描繪與當地生存壓力的娓娓道來,讓我們明瞭,何以奴隸與童工仍舊頑強的存在於我們所身處的後殖民社會,而未曾從已然進入全球消費階段的資本主義系統中消失。
當奈文森(Henry Wood Nevinson)百年前在《哈潑月刊》(Harper’s?Monthly)執筆為文,揭露當時正朝向資本密集化大步邁進的巧克力產業的醜惡黑幕時,「調查報導」(investigative journalism)──這也是本書作者自我期許的文類定位──的先行者已經對西方食品產業的不義惡行展開震動人心的披露。「調查報導」新聞類型,強調新聞價值不僅在報導事實的真相,捕捉事發當時的動人心魄,更在闡發事件的意義,進而能夠與歷史的開展交相輝映。本書通過傑出揭密記者奇斐爾(Guy-Andr??Kieffer)之死的追蹤探查,提醒我們:作為傳播社會實踐的調查報導,新聞工作者是通過各方勢力的均衡與多方形勢的掌握,逐步逼近「真實」,進而建構「真相」,揪出濫權惡質的壞勢力。
此外,縱覽本書,我們不難發現,即使是發自真誠或出於至善的濟貧扶弱行動方案(如「有機栽植」與「公平交易」等),西方現代性的框架基礎,仍然是諸多有心人士未能多加反思的慣念(doxa)──如,傳統習性的拋棄、契約文件的強制、登錄稽核的確立、透明會計的導入等。這一切似乎意指:唯有破除陳規陋習的蒙昧,致力習得西方現代進步的價值法則與運作技巧,廣大的弱勢農民方才可能脫貧自立、展現合宜得體的生活方式。
本書作者引用《財星》雜誌報導,告訴我們:農產企業是「全球最受操弄的產業」。跨國食品市場具有高度壟斷的性格,屈指可數的巨型食品集團,全盤控制著可可的生產、收購、流通與加工、零售的獲利運轉。全球幾近一半的可可產量,皆來自潮濕的西非叢林之中,但是,令人吃驚的是,絕大多數的可可農夫卻是買不起也吃不到巧克力。採摘可可果的手與取得巧克力棒的手,此兩者之間既深又廣的距離與鴻溝,正標示著我們所共同身處的世界其裂痕與不平,實仍巨大而難以想像。
撰文/崔宏立、佛洛ㄚ德
【全文轉載自 2009.4.16 明報周刊 042期】
人的數量和品質,要靠穩定優質的糧食支撐;由於育種、農耕、甚至基因改造術的運用,我們曾經以為世界終於可以逐漸脫離飢餓,讓大家都能吃飽;然而過去一年,我們都感受到麵粉、乳製品、沙拉油價格大漲的苦頭,可見事實卻不是這麼美好。農產品畢竟要靠天吃飯,氣候異常,作物收成無法如預期,這麼多本地不生產的糧食價格,只好完全受制於「國際市場行情」。
糧食產銷國際化,到底造福了誰?《糧食戰爭》的作者專研這個題目,一針戳破依自由市場法則公平供應的謊言,書中仔細說明如今消費者和農人都被大食品公司的經營策略所害,富國有錢人過度浪費、不知節制,貧國窮人反而更受限於市場上「有限的選擇」,吃得更不健康。他更提出警告:高糧價時代將至,糧食將成為戰略武器。
簡單來說,目前的糧食產銷是把食物當成商品操作,是要賣給出得起競標價格的人,只不過是追求利潤的其中一種手段。因此,大面積作業的農場好管理又容易控制成本,只挑選經久耐放、方便運輸儲存的品種生產,為調節季節性供應或「因應顧客需要」,做成加工食品,結果這些加工食品在貨架上看似樣式繁多,其實全都有志一同地重油、重鹹、重調味,全都不夠健康。
我們養成依靠超級市場的習慣,以為這樣的生活代表進步、方便及現代化,卻是落入上述國際糧食產銷體系的圈套,用不見得多便宜的價格,買入大量加工食品,吃進一堆添加物。至於依舊吃不飽的地區,往往問題不在於生產不足,而是因為預期心態鼓勵囤積、炒高價錢,使得很多人買不起。產量多的大公司,力量足以壟斷糧食市場價格,甚至由於把糧食作物,當成期貨市場的操作標的而捲入金錢遊戲,早就已經超乎第一線生產者與消費者所能掌控。
糧食作物被把持,具有特殊風味的香料類,更好不到哪裡去。對於咖啡農和咖啡種植地區的不當剝削,早為世人所詬病,遂有「公平交易咖啡」的提議,卻很少有人想到巧克力主要成分「可可豆」的全球產銷體系,也是一部見不得光的黑暗角落。
《巧克力禍心》一書就提到,西非許多可可農場,為求便宜而大量採用童工,這些可憐的童工幾乎受到如同奴隸一般的待遇,讓原本應帶來美好味覺享受的巧克力,蒙上不公不義的陰影。手握全球可可豆供應鏈的少數幾家企業對此明知故縱,眼見不公平卻視若無睹;如果我們知道事實後,還繼續享用如此得來的巧克力,豈不也成幫凶?
在WTO的架構下,全球各地都有農民受不了農產品開放進口的自由化要求,節節敗退,甚至農村原先的功能也隨之瓦解,造成社會問題,這些現象在前年出版的《白米不是炸彈》以及《江湖在哪裡?》都有相當仔細的在地思考。如今國外的資料也證實了台灣農業(尤其是糧食作物稻米生產)的困境不過是冰山一角,唯有努力實踐「吃當季、吃當地」的要訣,種的人和吃的人才有機會重修舊好,再造不受剝削的權力關係。
媒體推薦:
髒黑巧克力,再美味都枉然:《巧克力禍心-誘人甜品的黑暗真相》 文/王乾任
【全文轉載自 破周報 復刊562期 5/29-6/7 2009 】
除了名牌精品有血和工廠剝削勞工,速食產業的黑暗操作(低薪,枉顧肉類安全處理程序),童工,鑽石沾滿鮮血,咖啡豆剝削無數農民使其為奴,就連那叫人迷醉,連極權世界都得發放給人民家(《1984》)以安定民心的巧克力都淪陷了,也被資本家無情之手指染。《巧克力禍心-誘人甜品的黑暗真相》一書所欲指出的真相,就如作者所說「直接走入一個個可可農場上,然後就發現奴隸、奴隸、奴隸」。
充滿剝削與欺壓的可可豆產地
原來電視廣告中告訴你「只融你口,不融你手」,滿足女人美麗自信來源的巧克力,無論是便宜低價版本,還是高貴的手工頂級巧克力,其原料生產過程的背後,竟然充滿了剝削、欺壓。
生產巧克力原料可可的象牙海岸,到處都是被剝削的農民,甚至還有童工。無數資本家為了賺取巧克力的高額獲利,明知原料產地充滿著剝削與苦難卻假裝沒看見,且企圖掩蓋真相,只向世人傳遞巧克力美味且有意身心健康的訊息,對於煉成巧克力背後的無數破壞是隻字不提。
數十億美金產值的巧克力工業的背後,是一部不為人知的帝國殖民史,來自西歐殖民帝國的資本家,挾帶資金與技術和武力的優勢,強行脅迫(或利誘)殖民地投入種植可可豆,好提供資本家無窮盡的巧克力原料。在可可農場裡,到處是馬克思所說的異化,可可豆農夫勞苦工作一日所得,連最便宜的巧克力都買不起,更別說養家糊口,可可豆農夫們成了資本家用完即丟的靈魂。巧克力工業之所以發達無礙,全是仰賴這群始終被資本家壓在底層,翻身無望的原料供應者。
來自剝削與戰亂的美味,還能吃得安心嗎?
巧克力的甜味只能在有錢可以消費的資本主義市場散發,那些勞苦工作以種植栽培可可豆的農場裡,非但聞不到任何甜味,反而滿是苦澀滋味,可可豆的種植原本可以替其換得翻身致富,但因著資本家集體壓低收貨價格、壟斷貨源,當地政府貪污腐化,結果越努力種植可可豆,很可能變得越窮。可可豆產地國甚至為了爭奪可可豆的利益而發動戰爭,無辜農民成為戰爭中的受害者,而知道太多巧克力工業骯髒黑暗內幕的記者,則莫名奇妙的人間蒸發。
國際貨幣組織或公平交易委員會在可可農夫的眼裡看來都不過是笑話,無法有效實際幫助其改善經濟生活。國際貨幣組織近年來的結構調整更是惡名在外,加深了窮國的經濟壓力是眾所皆知的事實。
至於公平交易委員會,卡羅說,雖以較高金額出售產品,但收入多用於支付組織運作,能夠幫助產地農夫改善生活的部份極為有限,只能算是可可豆農夫的慘勝。其他像童工問題,雖然日漸受到國際人權組織與西方社會的關切,但在巧克力大廠的強勢行銷與媒體公關之下,許多該被認真討論的議題都被淡化,少數的慘勝果實被強化以安撫消費者躁動不安的靈魂。
無論你是否愛吃巧克力,《巧克力禍心-誘人甜品的黑暗真相》都是本值得一讀的書,巧克力工業的黑暗面不過是現代資本主義諸多黑暗面的一環,了解它能幫助自己看見其他的黑暗面。
------------------------------------------------------------------------------------------------------------------
「關於巧克力的故事,一點也不甜美……願意去思考關乎食物的人,都應該讀讀這本充滿批判精神與熱情的書……《巧克力禍心》高度令人激賞。」----《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ol)
「循著克倫斯基(Mark Kurlansky)所著《鹽》(Salt)一書的風格,《巧克力禍心》剝開巧克力華麗的外包裝,直探一個被戰爭與種族屠殺所腐化的產業內幕。」----《渥太華快訊》(Ottawa Xpress)
「本書內容令人驚駭莫名……故事讀來,讓人心生苦澀。由一位報導記者執筆,內容翔實、鉅細靡遺,本書作者深知黑幕底蘊……本書絕對不容錯過,是一本值得覽閱的重要著作。」----《倫敦自由通訊》(The London Free Press)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13折45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 |
5折 | 4 |
6折 | 1 |
7折以上 | 4 |
8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卡蘿‧歐芙
優惠價: 9 折, NT$ 324 NT$ 360
本商品已絕版
【得獎紀錄/特色】
★ 大膽揭發巧克力工業背後不為人知的一面,重要性媲美《血鑽石》之揭發鑽石生產黑暗面!
★ 作者甘冒生命危險,深入巧克力原料-可可粉產區,為世人揭發令人震驚的黑暗事實!
★ 本書榮獲2005年達弗書獎(Dafoe Book Prize)!
★ 入圍國家商業書獎(National Business Book Award)決選名單。
★ 入圍作家信託獎(Writers’ Trust)與柯恩政治寫作獎之決選名單。
★ 第十屆(2007)加拿大美食圖書?別關注食品與飲料圖書類(10th Annual Canadian Culinary Book Award, Special Interest Food Beverage Book)金牌
★ 作者榮獲2008年John Drainie?,本獎項是由ACTRA,加拿大電影、電視和廣播作家聯盟(Alliance of Canadian Cinema, Television and Radio Artists ACTRA)所頒發,獎勵表現傑出的影視傳播媒體工作者
【媒體評論】
「關於巧克力的故事,一點也不甜美……願意去思考關乎食物的人,都應該讀讀這本充滿批判精神與熱情的書……《巧克力禍心》高度令人激賞。」
──《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ol)
「循著克倫斯基(Mark Kurlansky)所著《鹽》(Salt)一書的風格,《巧克力禍心》剝開巧克力華麗的外包裝,直探一個被戰爭與種族屠殺所腐化的產業內幕。」
──《渥太華快訊》(Ottawa Xpress)
「本書內容令人驚駭莫名……故事讀來,讓人心生苦澀。由一位報導記者執筆,內容翔實、鉅細靡遺,本書作者深知黑幕底蘊……本書絕對不容錯過,是一本值得覽閱的重要著作。」
──《倫敦自由通訊》(The London Free Press)
【內容簡介】
「直接走入一個個可可農場上,然後就發現奴隸、奴隸、奴隸!」
你能想像嗎?每一口巧克力背後代表的,都是一個黑暗的故事……
這是一本足以令你掉淚的真實之作
一頁頁翻讀由卡蘿.歐芙所著的《巧克力禍心》(Bitter Chocolate),不禁懷疑,美味與香甜只是巧克力外表的一種高明「包裝」而已,表象之下,其實剝削與不平等,才是它的主要成份。書中選擇了觸目驚心的題材,這是現代社會中的醜惡黑暗,而受害者則是無辜的弱勢兒童。早在一百年前,這樣的罪行就罄竹難書:那既單純又便宜的小甜食──巧克力,是經由一群陷入償債奴役狀態、過勞工作、營養不良、被惡待的非洲兒童之手,而進入北美州,成為甜點美饌。〔1906年,亨利.伍德.奈文森(Henry Wood Nevinson)在《哈波月刊》(Harper's Magazine)上所發表的文章〕
本書於2005年完成採訪,2006年底出版,然這些悲慘情事依舊持續發生著,「在內戰與貪腐的背景之下,一貧如洗的可可農夫,只好絕望地盡可能去採用最便宜的勞工——孩童。成百上千的年幼男孩,被迫成為傭工,來採摘可可果、掏挖可可豆,而很少很少有孩子嚐過巧克力的滋味。」現在你還不懂嗎?巧克力包藏著令人怵目驚心的禍心……
中天新聞特別報導..
作者簡介:
卡蘿‧歐芙 Carol Off
曾經親身前往許多發生在世界各地的衝突現場,並帶回第一手的報導,從前南斯拉夫的解體過程,到由美國在阿富汗所主導的「對抗恐怖主義的戰爭」,都見得到她的身影。她為加拿大廣播電視網所製作的電視紀錄片,足跡遍及亞、非、歐等地,都為她贏得許多獎項。她目前是加拿大廣播電視網時事節目「事發當時」(As It Happens)的偕同主持人。其作品有:《獅子、狐狸與老鷹》(The Lion, the Fox and the Eagle)、《麥達克袋型陣地上的鬼魂》(The Ghosts of Medak Pocket)等。本書《巧克力禍心》入圍加拿大國家商業書獎(National Business Book Award)決選名單、同時也入圍作家信託獎(Writers’ Trust)與柯恩政治寫作獎之決選名單,更在2007年獲得第十屆加拿大美食圖書?別關注食品與飲料圖書類(10th Annual Canadian Culinary Book Award, Special Interest Food Beverage Book)金牌。而作者本人則在2008 年榮獲John Drainie?,本獎項是由加拿大電影、電視和廣播作家聯盟(ACTRA:Alliance of Canadian Cinema, Television and Radio Artists)所頒發,獎勵表現傑出的影視傳播媒體工作者。歐芙現居多倫多。
譯者簡介:
沈台訓
清大社人所人類學組畢業。自由編輯。譯有《文化與發展》、《旅行旅行去》、《喜歡與討厭美國的100個理由》、《巴黎野玫瑰》等書。
名人推薦:
巧克力的苦澀原味
文:賴守誠/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助理教授
巧克力甜蜜、美味、香濃、歡愉的文化史早已被綿密述說,然而,巧克力壓榨、剝削、貪婪、腐化的政治史卻仍有待完善編撰。《巧克力禍心》正是這樣一本填補知識缺口的巧克力文化政治史與豐富現實體認的可可社會經濟傳記。作者通過詳細的考察研究與親身實地調查,揭露巧克力背後駭人聽聞的真實故事。自從三百年前,西班牙人將可可引入歐洲後,特權階層獨有的奢侈享受就逐步擴展成為普及大眾的甜食商品。本書以探索調查的筆觸勇敢指陳,日漸成為全球甜美食品代表的巧克力,其多方掩飾的幕後「真相」,是在西方各國政府與跨國大型企業的共謀主導下,由無可計數、代代接續、如奴隸或童工般的農業勞動者,以其血汗與悲慘所書寫而成的一部辛酸史。
對宗教有興趣的讀者,可能會頗為訝異的發現,西方教會之所以對可可製作的祕方密切關注,其藉此獲致財富累積壟斷的意圖,實遠勝其對宗教福音傳播的實踐。這不是特例,數百年來,環繞可可所形成的各式軍事、政治、經濟與文化鬥爭,其焦點多集中在土地生產所有權的爭奪或是農業產出鉅額利益的控制。所有跟生產可可有關人事物的醜惡、腐化、歧視與貪婪,也泰半源自於此。
源自於對非洲殖民歷史經驗的相對陌生,臺灣讀者經常會對同樣是戰後發展計畫援助對象的諸多非洲國家,其愈是引入國際發展資源,卻愈見依賴、停滯、落後的慘況,充滿疑惑與不解。然而,正如美國總統甘乃迪所言:「援助外國,是美國維持權威地位與控制世界的方法」。本書通過生產可可的國家,針對其區域社經文化脈絡的詳細描繪與當地生存壓力的娓娓道來,讓我們明瞭,何以奴隸與童工仍舊頑強的存在於我們所身處的後殖民社會,而未曾從已然進入全球消費階段的資本主義系統中消失。
當奈文森(Henry Wood Nevinson)百年前在《哈潑月刊》(Harper’s?Monthly)執筆為文,揭露當時正朝向資本密集化大步邁進的巧克力產業的醜惡黑幕時,「調查報導」(investigative journalism)──這也是本書作者自我期許的文類定位──的先行者已經對西方食品產業的不義惡行展開震動人心的披露。「調查報導」新聞類型,強調新聞價值不僅在報導事實的真相,捕捉事發當時的動人心魄,更在闡發事件的意義,進而能夠與歷史的開展交相輝映。本書通過傑出揭密記者奇斐爾(Guy-Andr??Kieffer)之死的追蹤探查,提醒我們:作為傳播社會實踐的調查報導,新聞工作者是通過各方勢力的均衡與多方形勢的掌握,逐步逼近「真實」,進而建構「真相」,揪出濫權惡質的壞勢力。
此外,縱覽本書,我們不難發現,即使是發自真誠或出於至善的濟貧扶弱行動方案(如「有機栽植」與「公平交易」等),西方現代性的框架基礎,仍然是諸多有心人士未能多加反思的慣念(doxa)──如,傳統習性的拋棄、契約文件的強制、登錄稽核的確立、透明會計的導入等。這一切似乎意指:唯有破除陳規陋習的蒙昧,致力習得西方現代進步的價值法則與運作技巧,廣大的弱勢農民方才可能脫貧自立、展現合宜得體的生活方式。
本書作者引用《財星》雜誌報導,告訴我們:農產企業是「全球最受操弄的產業」。跨國食品市場具有高度壟斷的性格,屈指可數的巨型食品集團,全盤控制著可可的生產、收購、流通與加工、零售的獲利運轉。全球幾近一半的可可產量,皆來自潮濕的西非叢林之中,但是,令人吃驚的是,絕大多數的可可農夫卻是買不起也吃不到巧克力。採摘可可果的手與取得巧克力棒的手,此兩者之間既深又廣的距離與鴻溝,正標示著我們所共同身處的世界其裂痕與不平,實仍巨大而難以想像。
撰文/崔宏立、佛洛ㄚ德
【全文轉載自 2009.4.16 明報周刊 042期】
人的數量和品質,要靠穩定優質的糧食支撐;由於育種、農耕、甚至基因改造術的運用,我們曾經以為世界終於可以逐漸脫離飢餓,讓大家都能吃飽;然而過去一年,我們都感受到麵粉、乳製品、沙拉油價格大漲的苦頭,可見事實卻不是這麼美好。農產品畢竟要靠天吃飯,氣候異常,作物收成無法如預期,這麼多本地不生產的糧食價格,只好完全受制於「國際市場行情」。
糧食產銷國際化,到底造福了誰?《糧食戰爭》的作者專研這個題目,一針戳破依自由市場法則公平供應的謊言,書中仔細說明如今消費者和農人都被大食品公司的經營策略所害,富國有錢人過度浪費、不知節制,貧國窮人反而更受限於市場上「有限的選擇」,吃得更不健康。他更提出警告:高糧價時代將至,糧食將成為戰略武器。
簡單來說,目前的糧食產銷是把食物當成商品操作,是要賣給出得起競標價格的人,只不過是追求利潤的其中一種手段。因此,大面積作業的農場好管理又容易控制成本,只挑選經久耐放、方便運輸儲存的品種生產,為調節季節性供應或「因應顧客需要」,做成加工食品,結果這些加工食品在貨架上看似樣式繁多,其實全都有志一同地重油、重鹹、重調味,全都不夠健康。
我們養成依靠超級市場的習慣,以為這樣的生活代表進步、方便及現代化,卻是落入上述國際糧食產銷體系的圈套,用不見得多便宜的價格,買入大量加工食品,吃進一堆添加物。至於依舊吃不飽的地區,往往問題不在於生產不足,而是因為預期心態鼓勵囤積、炒高價錢,使得很多人買不起。產量多的大公司,力量足以壟斷糧食市場價格,甚至由於把糧食作物,當成期貨市場的操作標的而捲入金錢遊戲,早就已經超乎第一線生產者與消費者所能掌控。
糧食作物被把持,具有特殊風味的香料類,更好不到哪裡去。對於咖啡農和咖啡種植地區的不當剝削,早為世人所詬病,遂有「公平交易咖啡」的提議,卻很少有人想到巧克力主要成分「可可豆」的全球產銷體系,也是一部見不得光的黑暗角落。
《巧克力禍心》一書就提到,西非許多可可農場,為求便宜而大量採用童工,這些可憐的童工幾乎受到如同奴隸一般的待遇,讓原本應帶來美好味覺享受的巧克力,蒙上不公不義的陰影。手握全球可可豆供應鏈的少數幾家企業對此明知故縱,眼見不公平卻視若無睹;如果我們知道事實後,還繼續享用如此得來的巧克力,豈不也成幫凶?
在WTO的架構下,全球各地都有農民受不了農產品開放進口的自由化要求,節節敗退,甚至農村原先的功能也隨之瓦解,造成社會問題,這些現象在前年出版的《白米不是炸彈》以及《江湖在哪裡?》都有相當仔細的在地思考。如今國外的資料也證實了台灣農業(尤其是糧食作物稻米生產)的困境不過是冰山一角,唯有努力實踐「吃當季、吃當地」的要訣,種的人和吃的人才有機會重修舊好,再造不受剝削的權力關係。
媒體推薦:
髒黑巧克力,再美味都枉然:《巧克力禍心-誘人甜品的黑暗真相》 文/王乾任
【全文轉載自 破周報 復刊562期 5/29-6/7 2009 】
除了名牌精品有血和工廠剝削勞工,速食產業的黑暗操作(低薪,枉顧肉類安全處理程序),童工,鑽石沾滿鮮血,咖啡豆剝削無數農民使其為奴,就連那叫人迷醉,連極權世界都得發放給人民家(《1984》)以安定民心的巧克力都淪陷了,也被資本家無情之手指染。《巧克力禍心-誘人甜品的黑暗真相》一書所欲指出的真相,就如作者所說「直接走入一個個可可農場上,然後就發現奴隸、奴隸、奴隸」。
充滿剝削與欺壓的可可豆產地
原來電視廣告中告訴你「只融你口,不融你手」,滿足女人美麗自信來源的巧克力,無論是便宜低價版本,還是高貴的手工頂級巧克力,其原料生產過程的背後,竟然充滿了剝削、欺壓。
生產巧克力原料可可的象牙海岸,到處都是被剝削的農民,甚至還有童工。無數資本家為了賺取巧克力的高額獲利,明知原料產地充滿著剝削與苦難卻假裝沒看見,且企圖掩蓋真相,只向世人傳遞巧克力美味且有意身心健康的訊息,對於煉成巧克力背後的無數破壞是隻字不提。
數十億美金產值的巧克力工業的背後,是一部不為人知的帝國殖民史,來自西歐殖民帝國的資本家,挾帶資金與技術和武力的優勢,強行脅迫(或利誘)殖民地投入種植可可豆,好提供資本家無窮盡的巧克力原料。在可可農場裡,到處是馬克思所說的異化,可可豆農夫勞苦工作一日所得,連最便宜的巧克力都買不起,更別說養家糊口,可可豆農夫們成了資本家用完即丟的靈魂。巧克力工業之所以發達無礙,全是仰賴這群始終被資本家壓在底層,翻身無望的原料供應者。
來自剝削與戰亂的美味,還能吃得安心嗎?
巧克力的甜味只能在有錢可以消費的資本主義市場散發,那些勞苦工作以種植栽培可可豆的農場裡,非但聞不到任何甜味,反而滿是苦澀滋味,可可豆的種植原本可以替其換得翻身致富,但因著資本家集體壓低收貨價格、壟斷貨源,當地政府貪污腐化,結果越努力種植可可豆,很可能變得越窮。可可豆產地國甚至為了爭奪可可豆的利益而發動戰爭,無辜農民成為戰爭中的受害者,而知道太多巧克力工業骯髒黑暗內幕的記者,則莫名奇妙的人間蒸發。
國際貨幣組織或公平交易委員會在可可農夫的眼裡看來都不過是笑話,無法有效實際幫助其改善經濟生活。國際貨幣組織近年來的結構調整更是惡名在外,加深了窮國的經濟壓力是眾所皆知的事實。
至於公平交易委員會,卡羅說,雖以較高金額出售產品,但收入多用於支付組織運作,能夠幫助產地農夫改善生活的部份極為有限,只能算是可可豆農夫的慘勝。其他像童工問題,雖然日漸受到國際人權組織與西方社會的關切,但在巧克力大廠的強勢行銷與媒體公關之下,許多該被認真討論的議題都被淡化,少數的慘勝果實被強化以安撫消費者躁動不安的靈魂。
無論你是否愛吃巧克力,《巧克力禍心-誘人甜品的黑暗真相》都是本值得一讀的書,巧克力工業的黑暗面不過是現代資本主義諸多黑暗面的一環,了解它能幫助自己看見其他的黑暗面。
------------------------------------------------------------------------------------------------------------------
「關於巧克力的故事,一點也不甜美……願意去思考關乎食物的人,都應該讀讀這本充滿批判精神與熱情的書……《巧克力禍心》高度令人激賞。」----《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ol)
「循著克倫斯基(Mark Kurlansky)所著《鹽》(Salt)一書的風格,《巧克力禍心》剝開巧克力華麗的外包裝,直探一個被戰爭與種族屠殺所腐化的產業內幕。」----《渥太華快訊》(Ottawa Xpress)
「本書內容令人驚駭莫名……故事讀來,讓人心生苦澀。由一位報導記者執筆,內容翔實、鉅細靡遺,本書作者深知黑幕底蘊……本書絕對不容錯過,是一本值得覽閱的重要著作。」----《倫敦自由通訊》(The London Free Press)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 |
5折 | 4 |
6折 | 1 |
7折以上 | 4 |
8折以上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13折45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