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鹿橋
定價:NT$ 250
優惠價:9 折,NT$ 225
本商品已絕版
莘莘學子必讀經典
鹿橋由個人回憶出發,書寫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年代裡,西南聯大一群單純熱情的學生,熱中於學術辯論、關心社會時局,展現著旺盛的理想與企圖,影響了無數讀者對大學生活的浪漫憧憬,小童、燕梅、寶笙也成了知名的小說人物。物換星移下,未央歌的校園場景已難再見,但小說裡的青春和夢想總能讓人澎湃嚮往。
作者簡介:
鹿橋,本名吳訥孫 ,1919年生於北京,2002年於美國波士頓逝世。在天津南開中學求學時代多次或偕伴或獨自作長途徒步旅行,以認識都市以外之大中華。
1942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留校為助教一年,考取自145年入耶魯大學研究院,1954年得博士學位專修美術史。
歷年任教於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耶魯大學。1984年自密蘇里州華盛頓大學以麻林可德、優異校座教授榮休。
學術論文多以英文出版,或譯成德、意、日文。中文文學著作有《未央歌》、《人子》、《懺情書》、《市廛居》等。名列美國名人錄、世界名人錄(Marquis,Who's who in America/Who's who in the World), 1997年並獲美國中西區華人學術研討會特別頒贈「傑出學人獎」。
名人推薦:
《未央歌》與鹿橋──樸月
我認識鹿橋姑父的那一年,他六十歲。讓人由他的言行中感覺,他還保持著年輕時代的真摯與熱誠。待人接物的態度,很誠懇、率真。當時我的想法(到現在也沒有改):他真是個「自然之子」與「光明之子」。這不是說他不知「世事」,而是他似乎不太受「污染」。他很率性任真,不脫小孩脾氣,十分「可愛」。而又有很深的文化素養與內涵,很耐「讀」。雖享有盛名,因為心性淡泊,為人行事非常低調,也不喜歡無謂的交際應酬,所以有幸認識他的人不是很多。事實上,我認為他「人」比書還精彩。與他相處,是件愉快的事。就像一座礦山,有挖掘不盡的驚喜蘊藏。是可以讓人感覺「聞名不如見面」的人。
熱愛中華文化 他對中華文化的執著的崇慕與熱愛!他一九四五年出國留學,到他去世的二○○二年,時間長達幾五十七年。這麼長久的歲月,他在美國成家立業,也在美國擁有了相當的地位與聲譽。但,他的文化認同,始終是「中國」的。他在正式場合,喜穿中式藍布長袍。他的夫人,在我們相識的二十幾年間,也始終是梳髮髻、穿旗袍的。恂恂儒雅,恭儉溫良,卻有他堅執不媚世隨俗的風骨。具備種種中國讀書人的風範與氣質。他雖在美國住了超過半個世紀,卻可稱我認識的人中最典型的「中國文化人」。也許「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吧?這與他的「小童」心性,似乎也不覺得有什麼杆格牴觸。他曾在我的《未央歌》題字:「為中華文化:千秋萬歲 長樂未央 衷心禱之」。這份幾乎生死與之,對中華文化的執著與熱愛,使我非常感動。
寫《未央歌》有深摯的感情
我也看到了何兆武先生對這本書的意見。我個人認為,所謂的「歷史」,是有很多層面與角度的。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性情、心境、人生觀、人生態度,去看待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感受與反應,而且可能反差很大。他也曾說,當時有很多人,對「流落」到昆明那麼偏遠、落後的地方,處處不如意,只感覺是「受了一場苦難」。而他的心性,顯然不是這樣的。他和與他氣味相投的人,很快的融入了環境,也對那環境產生了深摯感情。他曾說,他不在《未央歌》裡寫那時代的苦難,是因為那苦難是當代人人知道的,沒有強調的必要。他所重視的,不是苦難,而是當時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努力的在苦難中「尋找」甚至「創造」正面的意義和價值。不僅是「苦中作樂」,也在苦難中堅持自己的理想,超越苦難;不怨天,不尤人,希望這苦受的「值得」,並在苦難中,發掘生命與人性的光輝。但他寫《未央歌》顯然並不是刻意在寫「歷史」。「故事」情節,大多是創作。但其中所要傳達的樂觀進取,不放棄理想的精神,應是他當時的切身感受;以他的性情,是寫不出「言不由衷」的文章的,所以不能都視為「虛構」。像書中的「原型」人物的性格,與待人接物的風範,以我的了解,與書中的描寫就相去不遠。或者可以說,對他而言,這就是他所認知的生命歷程與他成長的「歷史」。
描寫學生追求理想的精神
《未央歌》論「故事情節」其實是比較單薄的。但他反映了當代學生在艱苦時代的冶煉中,讓自己超越苦難,積極正面的精神。其中的一些思想、理念,即使在今日,也還是可為借鑑的。可以說,他為後人留下了當年「西南聯大」最可貴的核心價值;地處窮荒,因陋就簡成立的「西南聯大」,在各種資源都談不上的環境中,卻人才輩出,為教育史寫下了傲人的篇章,是有目共睹的。而究其原因,與他書中所描繪的開放校風,學生超越苦難,追求理想的精神,絕對有因果關係。同學之間單純真摯,相濡以沫的友情,師生之間水乳交融,親如家人的關切,茶館中彼此討論切磋、分析辯理的風氣……都在那一時空中自然形成。現代校園各種外在條件當然都遠勝當日。但這些屬於精神層次的種種,還是不能不讓現代的學生,對這「失樂園」產生「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嚮慕之情。
鹿橋先生在「再版致未央歌讀者」中說,未央歌另外有更重要的任務,它要活鮮鮮地保持一個情調。他所謂的「情調」一詞,似乎涵蓋得很廣,又相當的抽象,很難具體指陳。我想,應該涵蓋了山川風物、風土人情,和那個時空與其中人物交織出的特殊「氣象」與「氛圍」吧?
《未央歌》的原型人物 我認識其中兩位「原型人物」:「小童」就是「鹿橋」本人;「伍寶笙」則是一直在北京「農業大學」任教的生物教授「祝宗嶺」女士;她是鹿橋的學姐。 鹿橋本人就是「小童」的原型,已如上述。他到老也還是「宛然一小童」;我和他另一位「小朋友」謝宗憲先生寫他時,不約而同的用了同一個題目:〈永遠的小童〉。由此可知:他的「小童」本質一直沒有改變。祝宗嶺女士我是在2000年初才認識的。到她去世的2002年七夕,短短一年半間,也建立了非常親睦的忘年情誼。她是一位待人非常熱誠、溫厚,而且體貼、週到的長輩。她也十分的率真,但相對於鹿橋,我覺得她比鹿橋理性得多;也可以說,她具有不失為「科學人」的冷靜。而鹿橋則完全是「文化人」氣質。藺燕梅是「杜撰」的人物,但在容貌上,是他幾個女性朋友的綜合體。性情、思想,和部份情節,鹿橋說也有他自己的影子。讓「藺燕梅」從一個「嬌小姐」,在環境與身不由己的事件中受到刺激、衝擊,在創傷中一層層的褪去光環,終於「找到自己」的成長歷程,應該是這本書的重點之一。大余的形象,他說是他兩個學長的合成。依稀記得他好像說過,一位姓徐,一位姓李。我2000年初識「伍寶笙」時,她提過一句,說李教授還在「北大」,但她沒見過。我想,都是校園中的風雲人物,彼此應該是知名的,只是沒有交往。大宴,是曾任臺灣經濟部長的李達海先生,我不認識。鹿橋在文章中提過,其中還有另一位傅夢筆先生的影子;大概鹿橋出國後就完全沒有消息了。
《未央歌》為時代做見證 他曾說,他覺得很幸運。因為當年也許有很多人都寫過紀錄那個時代的小說,但經過戰亂、流離,能留下來的很少。而《未央歌》是幸運留下來,可以為那個時代作見證的書。「西南聯大」已不存在,也只能在《未央歌》裡找了。他很珍惜當年那一段雖然艱苦,卻也因此更讓他感受到年輕人不怕難、不怕苦,追求理想可貴的素質。和在困境中,彼此相濡以沫,提攜、激勵著在物質艱困中,精神向上提升的友情。他一直說,這是一本紀念友情的書。事實上,他在扉頁中寫的就是:獻給
最親愛的父母親
願能把這些年離家的生活,及校中的友愛,寄回家去。
鹿橋的創作還有《人子》等書
他曾提過,《未央歌》是他心中想寫的「三部曲」裡的第一部。但他並沒有寫出另外的兩部,我們也不確知其內容。但他曾說,那兩部並不是《未央歌》人物與故事的續篇;所以《未央歌》本身已是完整的。就這一本書而言,我想他應該沒有什麼「未達成」的期望。就我了解,《未央歌》好像沒有翻譯成其他國家的文字。他認為這是一本「中國人的書」,寫的是中國人的經歷、情操,是給中國人看的,外國人未必能領會。除了《未央歌》之外,他出版的中文著作還有《懺情書》(大學時代寫的日記和文章)、《人子》(短篇小說)、《市廛居》(散文)、《小小孩》(兒童繪本;取材於《人子》中的〈明還〉)。我個人喜愛他的《人子》更甚於《未央歌》。《人子》中那些單純、真摯、優美、雋永的小故事,所含蘊耐人尋味,探索不盡的內涵,與似淺實深的哲思、智慧,非一般作家所能及。
鹿橋專研「東方美術史」
他的學術本行是「東方美術史」。我對美術沒有研究,他這方面的成就,也不是我所能了解的,無以置評。但我知道他在學術界的聲望很高,而且由於他本身的淵博,一九六八年就榮獲「愛德華.莫林可德優異教授」的榮銜;在學術界,具有崇高的地位,而且有此榮銜的人,可以「在任何系開任何課」。他一九八四年退休時,也得到華盛頓大學「傑出特級終身教授」的榮銜。在他退休之後,華盛頓大學和聖鹿邑(這是鹿橋的譯名;一般用「聖路易」)美術館用他的名字為他成立了「吳訥孫學術講座」,每年約請重量級的藝術界學者去作專題演講。我想這也是對他學術成就的一種肯定與表揚。
《未央歌》風行海內外
《未央歌》是本暢銷書。據我所知,早先的不算,從「商務」的「普及版」算起,至少有五十五刷。聽說印量達兩百萬本。
年輕人如何看待這本書呢?我自己年屆耳順,與現今的年輕一代相當疏隔,所以不太了解現代的年輕人如何看這本書。但在二○○四年,臺灣舉辦票選「小說最愛一百」,《未央歌》最後還列在「小說最愛二十」的名單中。這一次的票選,主要是網路投票。而網路族群,是以年輕人為主的。所以,我想《未央歌》在年輕人中應該還是有影響力的。至於市場反響,恐怕得問「商務」了。
我聽過黃舒駿的〈未央歌〉,也聽過他在鹿橋《小小孩》繪本的新書發表會上現場演唱。感覺這首歌應該是由《未央歌》所牽引出屬於黃舒駿自己的情懷。其中有他的真摯之情,也有他成長中的失落與惆悵,因此特別容易引起年輕朋友的共鳴。甚至很多大陸的朋友,完全不知道《未央歌》這本書,也為黃舒駿這首歌感動。(鹿橋曾請李達海先生代表他參加一個討論《未央歌》的座談會,當時,李達海曾被記者誤認為書中的「小童」。黃舒駿歌中「聽說小童在臺灣的消息」是以訛傳訛引起的誤會。)
《未央歌》搬上螢幕的問題
一直有人想把《未央歌》改編成電視劇,也有許多人跟鹿橋提這件事。但,鹿橋本身對將《未央歌》改編成影視作品,基本上是持反對的態度的。他的興趣非常廣泛,對戲劇也絕不陌生;年輕時他就演過戲,還有一個兒子目前正從事影視工作。但他認為,好小說不一定就能改編成好電影或好電視劇。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內涵和前面所謂的「情調」;那不是電影、電視所能呈現的。既然書的本身並不以「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改編成電視劇就未必合適;要改編,免不了加枝添葉,很容易就會悖離了《未央歌》的精神所在。所以,基本上他不贊成這件事。因為他生前就明確的表示過沒有意願。他與子女之間的親子關係非常好,我想,他的子女可能會尊重他的意思。要取得授權,大概不容易。
如何閱讀《未央歌》
這本書中故事發生的「時代」距今七十年,可能大多年輕讀者的父母,都還沒有出生。如果年輕讀者不能了解當年時代與環境的背景,以現今的觀念、角度去審視當年種種,恐怕會感覺格格不入,對這本書也是不公平的。如果只是想看「故事」,尤其是「愛情故事」,恐怕也會失望;因為這裡面沒什麼現代人已習慣接受,誇張搧情,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但所謂「名下無虛士」,一本書能流傳這麼久、這麼廣,不會沒有理由。我的建議是:不要只把《未央歌》當成是一本「通俗小說」來看。這是一本值得用「心」細讀的書。鹿橋描寫人物、景物的文筆,固然可稱一絕。書中人物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樂觀、進取追求理想的精神,對新環境的適應、融入與珍惜,民胞物與的情操,相濡以沫的友情,和書中到處閃現,可供現代人借鏡、反省的思維、理念,都是相當值得探索的。但是這都得細細品味涵泳才能領略。如果讀者能在書中讀到這些,將會有助於自我的成長。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有權利「喜歡」或「不喜歡」一本書。但若草草讀過,憑一己的喜惡否定得太早,以致「入寶山空手而回」,我覺得有點可惜。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41折102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3折 | 1 |
5折 | 3 |
7折 | 1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0 |
5折 | 9 |
7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鹿橋
優惠價: 9 折, NT$ 225 NT$ 250
本商品已絕版
莘莘學子必讀經典
鹿橋由個人回憶出發,書寫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年代裡,西南聯大一群單純熱情的學生,熱中於學術辯論、關心社會時局,展現著旺盛的理想與企圖,影響了無數讀者對大學生活的浪漫憧憬,小童、燕梅、寶笙也成了知名的小說人物。物換星移下,未央歌的校園場景已難再見,但小說裡的青春和夢想總能讓人澎湃嚮往。
作者簡介:
鹿橋,本名吳訥孫 ,1919年生於北京,2002年於美國波士頓逝世。在天津南開中學求學時代多次或偕伴或獨自作長途徒步旅行,以認識都市以外之大中華。
1942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留校為助教一年,考取自145年入耶魯大學研究院,1954年得博士學位專修美術史。
歷年任教於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耶魯大學。1984年自密蘇里州華盛頓大學以麻林可德、優異校座教授榮休。
學術論文多以英文出版,或譯成德、意、日文。中文文學著作有《未央歌》、《人子》、《懺情書》、《市廛居》等。名列美國名人錄、世界名人錄(Marquis,Who's who in America/Who's who in the World), 1997年並獲美國中西區華人學術研討會特別頒贈「傑出學人獎」。
名人推薦:
《未央歌》與鹿橋──樸月
我認識鹿橋姑父的那一年,他六十歲。讓人由他的言行中感覺,他還保持著年輕時代的真摯與熱誠。待人接物的態度,很誠懇、率真。當時我的想法(到現在也沒有改):他真是個「自然之子」與「光明之子」。這不是說他不知「世事」,而是他似乎不太受「污染」。他很率性任真,不脫小孩脾氣,十分「可愛」。而又有很深的文化素養與內涵,很耐「讀」。雖享有盛名,因為心性淡泊,為人行事非常低調,也不喜歡無謂的交際應酬,所以有幸認識他的人不是很多。事實上,我認為他「人」比書還精彩。與他相處,是件愉快的事。就像一座礦山,有挖掘不盡的驚喜蘊藏。是可以讓人感覺「聞名不如見面」的人。
熱愛中華文化 他對中華文化的執著的崇慕與熱愛!他一九四五年出國留學,到他去世的二○○二年,時間長達幾五十七年。這麼長久的歲月,他在美國成家立業,也在美國擁有了相當的地位與聲譽。但,他的文化認同,始終是「中國」的。他在正式場合,喜穿中式藍布長袍。他的夫人,在我們相識的二十幾年間,也始終是梳髮髻、穿旗袍的。恂恂儒雅,恭儉溫良,卻有他堅執不媚世隨俗的風骨。具備種種中國讀書人的風範與氣質。他雖在美國住了超過半個世紀,卻可稱我認識的人中最典型的「中國文化人」。也許「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吧?這與他的「小童」心性,似乎也不覺得有什麼杆格牴觸。他曾在我的《未央歌》題字:「為中華文化:千秋萬歲 長樂未央 衷心禱之」。這份幾乎生死與之,對中華文化的執著與熱愛,使我非常感動。
寫《未央歌》有深摯的感情
我也看到了何兆武先生對這本書的意見。我個人認為,所謂的「歷史」,是有很多層面與角度的。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性情、心境、人生觀、人生態度,去看待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感受與反應,而且可能反差很大。他也曾說,當時有很多人,對「流落」到昆明那麼偏遠、落後的地方,處處不如意,只感覺是「受了一場苦難」。而他的心性,顯然不是這樣的。他和與他氣味相投的人,很快的融入了環境,也對那環境產生了深摯感情。他曾說,他不在《未央歌》裡寫那時代的苦難,是因為那苦難是當代人人知道的,沒有強調的必要。他所重視的,不是苦難,而是當時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努力的在苦難中「尋找」甚至「創造」正面的意義和價值。不僅是「苦中作樂」,也在苦難中堅持自己的理想,超越苦難;不怨天,不尤人,希望這苦受的「值得」,並在苦難中,發掘生命與人性的光輝。但他寫《未央歌》顯然並不是刻意在寫「歷史」。「故事」情節,大多是創作。但其中所要傳達的樂觀進取,不放棄理想的精神,應是他當時的切身感受;以他的性情,是寫不出「言不由衷」的文章的,所以不能都視為「虛構」。像書中的「原型」人物的性格,與待人接物的風範,以我的了解,與書中的描寫就相去不遠。或者可以說,對他而言,這就是他所認知的生命歷程與他成長的「歷史」。
描寫學生追求理想的精神
《未央歌》論「故事情節」其實是比較單薄的。但他反映了當代學生在艱苦時代的冶煉中,讓自己超越苦難,積極正面的精神。其中的一些思想、理念,即使在今日,也還是可為借鑑的。可以說,他為後人留下了當年「西南聯大」最可貴的核心價值;地處窮荒,因陋就簡成立的「西南聯大」,在各種資源都談不上的環境中,卻人才輩出,為教育史寫下了傲人的篇章,是有目共睹的。而究其原因,與他書中所描繪的開放校風,學生超越苦難,追求理想的精神,絕對有因果關係。同學之間單純真摯,相濡以沫的友情,師生之間水乳交融,親如家人的關切,茶館中彼此討論切磋、分析辯理的風氣……都在那一時空中自然形成。現代校園各種外在條件當然都遠勝當日。但這些屬於精神層次的種種,還是不能不讓現代的學生,對這「失樂園」產生「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嚮慕之情。
鹿橋先生在「再版致未央歌讀者」中說,未央歌另外有更重要的任務,它要活鮮鮮地保持一個情調。他所謂的「情調」一詞,似乎涵蓋得很廣,又相當的抽象,很難具體指陳。我想,應該涵蓋了山川風物、風土人情,和那個時空與其中人物交織出的特殊「氣象」與「氛圍」吧?
《未央歌》的原型人物 我認識其中兩位「原型人物」:「小童」就是「鹿橋」本人;「伍寶笙」則是一直在北京「農業大學」任教的生物教授「祝宗嶺」女士;她是鹿橋的學姐。 鹿橋本人就是「小童」的原型,已如上述。他到老也還是「宛然一小童」;我和他另一位「小朋友」謝宗憲先生寫他時,不約而同的用了同一個題目:〈永遠的小童〉。由此可知:他的「小童」本質一直沒有改變。祝宗嶺女士我是在2000年初才認識的。到她去世的2002年七夕,短短一年半間,也建立了非常親睦的忘年情誼。她是一位待人非常熱誠、溫厚,而且體貼、週到的長輩。她也十分的率真,但相對於鹿橋,我覺得她比鹿橋理性得多;也可以說,她具有不失為「科學人」的冷靜。而鹿橋則完全是「文化人」氣質。藺燕梅是「杜撰」的人物,但在容貌上,是他幾個女性朋友的綜合體。性情、思想,和部份情節,鹿橋說也有他自己的影子。讓「藺燕梅」從一個「嬌小姐」,在環境與身不由己的事件中受到刺激、衝擊,在創傷中一層層的褪去光環,終於「找到自己」的成長歷程,應該是這本書的重點之一。大余的形象,他說是他兩個學長的合成。依稀記得他好像說過,一位姓徐,一位姓李。我2000年初識「伍寶笙」時,她提過一句,說李教授還在「北大」,但她沒見過。我想,都是校園中的風雲人物,彼此應該是知名的,只是沒有交往。大宴,是曾任臺灣經濟部長的李達海先生,我不認識。鹿橋在文章中提過,其中還有另一位傅夢筆先生的影子;大概鹿橋出國後就完全沒有消息了。
《未央歌》為時代做見證 他曾說,他覺得很幸運。因為當年也許有很多人都寫過紀錄那個時代的小說,但經過戰亂、流離,能留下來的很少。而《未央歌》是幸運留下來,可以為那個時代作見證的書。「西南聯大」已不存在,也只能在《未央歌》裡找了。他很珍惜當年那一段雖然艱苦,卻也因此更讓他感受到年輕人不怕難、不怕苦,追求理想可貴的素質。和在困境中,彼此相濡以沫,提攜、激勵著在物質艱困中,精神向上提升的友情。他一直說,這是一本紀念友情的書。事實上,他在扉頁中寫的就是:獻給
最親愛的父母親
願能把這些年離家的生活,及校中的友愛,寄回家去。
鹿橋的創作還有《人子》等書
他曾提過,《未央歌》是他心中想寫的「三部曲」裡的第一部。但他並沒有寫出另外的兩部,我們也不確知其內容。但他曾說,那兩部並不是《未央歌》人物與故事的續篇;所以《未央歌》本身已是完整的。就這一本書而言,我想他應該沒有什麼「未達成」的期望。就我了解,《未央歌》好像沒有翻譯成其他國家的文字。他認為這是一本「中國人的書」,寫的是中國人的經歷、情操,是給中國人看的,外國人未必能領會。除了《未央歌》之外,他出版的中文著作還有《懺情書》(大學時代寫的日記和文章)、《人子》(短篇小說)、《市廛居》(散文)、《小小孩》(兒童繪本;取材於《人子》中的〈明還〉)。我個人喜愛他的《人子》更甚於《未央歌》。《人子》中那些單純、真摯、優美、雋永的小故事,所含蘊耐人尋味,探索不盡的內涵,與似淺實深的哲思、智慧,非一般作家所能及。
鹿橋專研「東方美術史」
他的學術本行是「東方美術史」。我對美術沒有研究,他這方面的成就,也不是我所能了解的,無以置評。但我知道他在學術界的聲望很高,而且由於他本身的淵博,一九六八年就榮獲「愛德華.莫林可德優異教授」的榮銜;在學術界,具有崇高的地位,而且有此榮銜的人,可以「在任何系開任何課」。他一九八四年退休時,也得到華盛頓大學「傑出特級終身教授」的榮銜。在他退休之後,華盛頓大學和聖鹿邑(這是鹿橋的譯名;一般用「聖路易」)美術館用他的名字為他成立了「吳訥孫學術講座」,每年約請重量級的藝術界學者去作專題演講。我想這也是對他學術成就的一種肯定與表揚。
《未央歌》風行海內外
《未央歌》是本暢銷書。據我所知,早先的不算,從「商務」的「普及版」算起,至少有五十五刷。聽說印量達兩百萬本。
年輕人如何看待這本書呢?我自己年屆耳順,與現今的年輕一代相當疏隔,所以不太了解現代的年輕人如何看這本書。但在二○○四年,臺灣舉辦票選「小說最愛一百」,《未央歌》最後還列在「小說最愛二十」的名單中。這一次的票選,主要是網路投票。而網路族群,是以年輕人為主的。所以,我想《未央歌》在年輕人中應該還是有影響力的。至於市場反響,恐怕得問「商務」了。
我聽過黃舒駿的〈未央歌〉,也聽過他在鹿橋《小小孩》繪本的新書發表會上現場演唱。感覺這首歌應該是由《未央歌》所牽引出屬於黃舒駿自己的情懷。其中有他的真摯之情,也有他成長中的失落與惆悵,因此特別容易引起年輕朋友的共鳴。甚至很多大陸的朋友,完全不知道《未央歌》這本書,也為黃舒駿這首歌感動。(鹿橋曾請李達海先生代表他參加一個討論《未央歌》的座談會,當時,李達海曾被記者誤認為書中的「小童」。黃舒駿歌中「聽說小童在臺灣的消息」是以訛傳訛引起的誤會。)
《未央歌》搬上螢幕的問題
一直有人想把《未央歌》改編成電視劇,也有許多人跟鹿橋提這件事。但,鹿橋本身對將《未央歌》改編成影視作品,基本上是持反對的態度的。他的興趣非常廣泛,對戲劇也絕不陌生;年輕時他就演過戲,還有一個兒子目前正從事影視工作。但他認為,好小說不一定就能改編成好電影或好電視劇。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內涵和前面所謂的「情調」;那不是電影、電視所能呈現的。既然書的本身並不以「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改編成電視劇就未必合適;要改編,免不了加枝添葉,很容易就會悖離了《未央歌》的精神所在。所以,基本上他不贊成這件事。因為他生前就明確的表示過沒有意願。他與子女之間的親子關係非常好,我想,他的子女可能會尊重他的意思。要取得授權,大概不容易。
如何閱讀《未央歌》
這本書中故事發生的「時代」距今七十年,可能大多年輕讀者的父母,都還沒有出生。如果年輕讀者不能了解當年時代與環境的背景,以現今的觀念、角度去審視當年種種,恐怕會感覺格格不入,對這本書也是不公平的。如果只是想看「故事」,尤其是「愛情故事」,恐怕也會失望;因為這裡面沒什麼現代人已習慣接受,誇張搧情,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但所謂「名下無虛士」,一本書能流傳這麼久、這麼廣,不會沒有理由。我的建議是:不要只把《未央歌》當成是一本「通俗小說」來看。這是一本值得用「心」細讀的書。鹿橋描寫人物、景物的文筆,固然可稱一絕。書中人物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樂觀、進取追求理想的精神,對新環境的適應、融入與珍惜,民胞物與的情操,相濡以沫的友情,和書中到處閃現,可供現代人借鏡、反省的思維、理念,都是相當值得探索的。但是這都得細細品味涵泳才能領略。如果讀者能在書中讀到這些,將會有助於自我的成長。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有權利「喜歡」或「不喜歡」一本書。但若草草讀過,憑一己的喜惡否定得太早,以致「入寶山空手而回」,我覺得有點可惜。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3折 | 1 |
5折 | 3 |
7折 | 1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0 |
5折 | 9 |
7折以上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41折102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