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笑和打哈欠會傳染?
為什麼和他相處總是讓人如沐春風?
為什麼有些人常常都能恰如其分的回應他人、有些人卻顯得很白目?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心有靈犀,有時候卻大嘆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所有人要逗弄小嬰兒的時候,都會使用相近的音調、語氣和重複單音,餵食小孩的大人也全都張開自己的嘴巴;朋友間愈是契合、就愈容易在同一時間開口說話、眼睛看向相同方向。這是怎麼回事呢?
鏡像神經元就是這些現象的答案,它是近來研究的一項新發現。它讓我們在情感上與他人產生共鳴,心有戚戚焉;它讓我們藉由本能的感知,洞悉周遭人的意圖;它使我們對於他人的歡喜悲傷,也能感同身受。
鏡像神經元就是「同理心」、「情緒智商」的基礎,是「愛」的能力。但是,它必須打從呱呱墜地開始接受「訓練」,才能在生活的各個面向,發揮無遠弗屆的能量……。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共鳴現象:為什麼我能感覺你的感覺
通常在我們開始認真思考,為何自己會不自覺地回應他人笑容之前,我們早已回應了。有些現象比不當暴力更快突破他人防衛,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充斥著這種自發性的共鳴現象。為什麼微笑具有傳染力?為什麼我們打哈欠,別人也會跟著打哈欠?奇特的是,為什麼大人拿湯匙餵嬰兒吃東西時,也會自動張開自己的嘴巴?為什麼我們跟別人說話,會不自覺採取對方的坐姿?這種奇特的傾向是以什麼為基礎,讓人類這個物種可與他人情緒或身體狀態產生共鳴?
人們可以不自覺地轉變情緒或肢體姿勢的共鳴現象,這不僅對人際往來很重要中扮演一角,在政治和經濟上,也是個頗具影響力的工具;它甚至會左右職場工作者的領導行為,決定他的成功與否。儘管共鳴現象對個人經驗及共同生活的影響不容小覷,但許多人對共鳴與直覺仍存有疑慮,這跟想像、密教,甚至跟非科學現象無關嗎?隨著研究人員意外發現鏡像神經元,我們總算能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這些現象。就醫學的角度來看,反映和共鳴是最佳的治療方法;在精神治療上,它們是治療過程的根基。沒有了鏡像神經元,也就沒有直覺、同理心,人和人無法自發地理解彼此,對彼此也就無法產生所謂的信任。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為什麼我能感覺你的感覺?本書旨在介紹這方面的知識及其所產生的後果。
自發性反應是實驗室研究的對象
現在讓我們從微笑這個話題開始切入:這個話題不僅讓我們不自覺地發出微笑,也會讓我們心情跟著開朗起來,甚至一整天都心情愉快。當然我們不是隨時隨地都能感染到他人的快樂情緒,尤其是當我們的心情還沈浸在先前負面情緒的時候。然而,有一些人則完全無法回應他人情緒,因此也無法回以微笑,這些人有可能是心靈受到創傷(參見第三章及第九章)。令人較感興趣的是,大部分的正常人在仔細思考之前,早已回應他人的行為。
在鏡像神經元被發現之前,科學家已經針對人會不自覺、下意識與他人感同身受的現象進行科學研究,例如瑞典烏普薩拉(Uppsala)大學的研究人員渥爾夫•狄伯格(Ulf Dimberg),他讓受試者觀看螢幕上閃現的臉部表情照片,然後要求受試者盡可能保持心平氣和,不要有任何表情。每張照片短暫閃現的時間為五百毫秒,剛好是半秒鐘,且與下一張照片的呈現時間間隔很短。受試者的身上連接上微電極,藉以偵測並記錄下臉部肌肉的活動。研究者關注的是,受試者臉上的兩條肌肉——臉頰上調節友善和微笑的肌肉與額頭上調節擔憂和生氣的肌肉——是否產生最細微的變化。
剛開始研究者放映的照片都是中性表情的臉孔,因此受試者毫不費力地遵從指示,維持中立的表情。緊接著突然出現一張微笑臉孔的照片,雖然這張照片出現的時間僅有五百毫秒,之後又是一連串中性表情的臉孔照片,但測試儀器記錄下一切經過:受試者曾短暫放鬆了臉部肌肉,微笑了一下。幾分鐘之後,這項實驗又重複了一遍,這次換成生氣的臉孔,受試者又發生同樣的情形:雖然受試者已盡力保持心平氣和,但掌管生氣的肌肉則不自禁地回應了。
這項實驗顯示,反映他人情緒的意願,是可以不受我們意識的控制。有時,在我們還沒有意識到要做回應時,就已經產生共鳴行為。這顯示了,當微笑臉孔的照片只出現一下時,受試者根本沒有察覺出他有看到這張微笑臉孔的照片。
這種在給受試者觀看的圖像中,短暫插入一張他沒有意識到自己曾看過、但實際上大腦卻已記錄下的圖像的方法,被稱為「閾下刺激」;這種有可能不讓人察覺到、但卻深受影響的方法,被禁止運用在廣告中。然而,在自然界和日常現實裡,則不受這項禁令約束,未被察覺出的感覺,反而扮演了重要角色。人類的大腦,在有意識的環境中,每天接收無以數計的指示和刺激。但是共鳴卻是:無論我們是否有意識到,這種感覺不僅儲存在我們的大腦之中,也會引發反應、行動預備,以及心靈和身體方面的變化。
情緒、感覺、姿態:小心被感染!
我們的面部表情及其所代表的情緒都能感染他人。我們相當熟悉這種情緒感染的現象,因此視它為理所當然。直到有天它突然不見,我們對別人說話毫無同理心的時候,才會引起注意、使人生疑。當我們一起經歷他人的痛苦,我們的反應似乎是自己也同樣遭受痛苦。在聆聽至親好友敘述接受醫療過程時,譬如拔除手指甲,我們的面容也會不由自主地扭曲。然而,這種情緒感染方式也有其娛樂性的一面:在拳擊賽場上,觀眾經常從座位上跳起來,不自覺跟著心目中的英雄揮出拳;或者是想要看到心目中的英雄能夠揮出這樣一拳時,也會不自覺地做出相似的姿勢。
凡是人們聚集之處,就經常會發生互相參與了彼此情緒和狀態的情況,並透過各種不同的身體語言,讓人曉得;通常我們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模仿或再製了他人的行為模式。我們往往不由自主且不自覺地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緒反應,彷彿得到罕見的傳染病般;稍後,我們將深入探討這種被稱為「情緒感染」(在專業術語上稱為「情緒蔓延」〔emotional contagion〕)的情緒轉移,而鏡像神經元也是其中關鍵性的角色。
共鳴現象與鏡像現象也有可能出現在日常的肢體動作中;我們經常會不自覺地模仿坐在面前談話對象的姿態或動作,尤其是與談話對話相處得融洽時,會不自覺地採取與對方同樣的姿勢。我們經常可以觀察到,談話對象蹺著腳時,另一人也會不自覺地跟著蹺腳;如果兩人中有一人身體突然向前傾,托腮沈思,不久之後,另一人也會跟著做相同的動作;如果對方突然盯著天花板的某一處,通常另一人也會不自覺地將目光移到天花板。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共鳴現象:為什麼我能感覺你的感覺通常在我們開始認真思考,為何自己會不自覺地回應他人笑容之前,我們早已回應了。有些現象比不當暴力更快突破他人防衛,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充斥著這種自發性的共鳴現象。為什麼微笑具有傳染力?為什麼我們打哈欠,別人也會跟著打哈欠?奇特的是,為什麼大人拿湯匙餵嬰兒吃東西時,也會自動張開自己的嘴巴?為什麼我們跟別人說話,會不自覺採取對方的坐姿?這種奇特的傾向是以什麼為基礎,讓人類這個物種可與他人情緒或身體狀態產生共鳴?人們可以不自覺地轉變情緒或肢體姿勢的共鳴...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