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 1 為什麼穿白色緊身褲襪呢?
對於西方人來說,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
一般人提到芭蕾舞,腦海中浮現的,應該是穿著純白芭蕾短裙與硬鞋的女性吧――。那男性的舞者呢?有許多男性雖然覺得芭蕾舞伶很美,卻認為「男人怎麼能穿那種像女生穿的白色緊身褲襪呢!」,無法接受這樣的穿著。顯然歐美也有人也是這麼覺得,所以美國的梅爾•布魯克斯(Mel Brooks)執導的喜劇片「羅賓漢也瘋狂」(Robin Hood: Men in Tights),就拿男性穿緊身褲襪的事情來好好嘲弄了一番。現在全世界的男性的日常穿著都是寬鬆的直筒褲,即使是為了禦寒穿緊身褲襪,由於會顯現出從臀線到腳部的所有線條,所以在穿上之後似乎都會覺得很害羞。
但是!緊身褲襪本來就是西方的產物啊!不論是羅賓漢或是羅密歐與茱麗葉的中世紀時期,男性都理所當然地穿著緊身褲襪。雖然經過時代的變遷,緊身褲襪演變成貼身的褲子(看拿破崙時代的圖畫就知道)。
十九世紀古典芭蕾誕生之際,男性舞者雖然有露出腳部,但是實際上是穿著及膝的短褲。一直到俄國革命之後,才像現在這樣只穿著緊身褲襪跳舞。當時緊身褲襪材質的彈性,並沒有像現在這麼好,不過由於芭蕾的舞技難度越來越高,舞步也更加複雜,出現了能夠以非常強而有力的方式表演的舞者,所以也需要更容易活動的服裝,而開始使用新發明的材質。
在欣賞《胡桃鉗》(The Nutcracker)與《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的時候,可以看到在舞台上表演的女性舞者是穿膚色的緊身褲襪,男性舞者則是穿白色緊身褲襪。「白色」也象徵著純潔無瑕的心靈,是結婚典禮等場合經常使用的的顏色。日本舞踊也經常使用白色的足袋與白色的半襟當作正式服裝。所以白色應該是用來象徵著王子沒有受過世俗的污染。因為男性舞者都有著長期鍛鍊出來的美麗身體線條,所以看他們表演,觀眾一定也可以忽略他們是穿著緊身褲襪。
TALK ABOUT BALLET DANCER
舞者們是幾歲開始學芭蕾的呢?
日本人通常讓小孩在六歲的六月六日那天開始學才藝。這樣的習慣不只是去學日本傳統舞蹈時會出現,很多人都是從這天起開始學鋼琴或是芭蕾。
對於人類來說,隨著音樂起舞,是比畫圖或是寫字更接近本能的行為。有許多日本的芭蕾舞者,早年都是因為母親注意到孩子會跟著音樂高興地擺動身體,而被送去芭蕾教室學舞(特別是女生居多)。這就是因為孩子表現出強烈本能的緣故。另一方面,日本的男性舞者開始習舞的年齡,相對地就比女性要來得遲。由於日本並沒有國立芭蕾舞學校規定入學年齡。所以優秀的男性舞者,大多是十幾歲之後才開始在私人的舞蹈教室習舞,也成為支持日本芭蕾舞界的力量。
俄國的孩子們,大概都是從幼稚園或是小學低年級起加入當地的民族舞蹈、溜冰或是體操社團。有不少人是在這些社團中展露才華,而由老師推薦前往芭蕾學校應試。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溜冰選手出身、波修瓦芭蕾舞團的首席芭蕾舞伶――喬治亞(Georgia)共和國籍的妮娜•安娜妮亞席薇莉(Nina Ananiashvili)。
在考進瓦岡諾娃芭蕾學校之後,這些九∼十歲的孩子們,必須接受總計八年的專業舞蹈教育。雖然只要畢業,都一定能在俄國各地的芭蕾舞團就職,但是由於各式各樣的原因(例如胖了之類),畢業的人數通常只有入學人數的一半而已,求學的過程也非常不容易。
天才芭蕾舞伶西薇•姬蘭(Sylvie Guillem),是在十二歲的時候,就通過了韻律體操的奧林匹克初選,為了加強韻律體操的訓練,到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學校研習芭蕾課程。當時的校長克勞德•貝西(Claude Bessy)注意到她的表現,進而勸她入學。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蹈學校也是每年都會有超過數百名的學生前來報考。女生的入學年齡是從八歲到十歲,男生則是從八歲到十一歲,雖然有三分之一的應試者可以通過入學考試,但是要經過五個月的訓練期間,才會確定是否能正式入學。經過這樣的篩選之後,才發給約三○名左右的學生入學許可,要走職業舞者的道路果然很不容易。
TALK ABOUT BALLET DANCER
隨時隨地都在競爭――嚴格的階級制度
全世界階級劃分最為嚴格的芭蕾舞團,無疑是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舞團中的等級是從群舞開始,往上分為quadrille(四人一組的群舞)、coryphée(群舞中的主要舞者)、sujet(演配角的舞者)、premier danseur(首席舞者)與Étoile(明星的意思,是舞團中地位最崇高的舞者,只跳主角)等不同的階級。升等的時候必須通過考試,或是在演出中由舞蹈總監推薦,讓藝術總監指名晉升。
以前魯道夫•紐瑞耶夫擔任舞蹈總監的時代,因為他是俄國出身,想要把這個等級制度縮減成明星、獨舞者與一般團員三個等級。但是很多人以不能破壞巴黎歌劇院的傳統為理由反對,這個計劃到最後也沒有成功。
紐瑞耶夫會對這個制度有意見也不奇怪,因為在俄國的舞團中,只分為獨舞者與群舞兩個等級,反而是法國的明星系統比較特殊。而英國則是分為群舞者、獨舞者,第一獨舞者(First Soloist),首席舞者(主角)等四個等級。
雖然日本的新國立劇場是分為獨舞者與群舞者,但是熊川哲也的K芭蕾舞團(K BALLET)是把群舞分為兩級,獨舞者分為Junior Soloist、Soloist與First Soloist,以及最頂級的首席舞者,這個舞團連獨舞者都分三個等級,算是很特殊的例子。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還有訂定退休制度,女性舞者是四十歲,男性舞者是四十五歲必須退休。舞者從小就必須每天不斷練習,年紀大了之後在舞台上擔任演出的機會也會漸漸減少,比普通在企業任職的上班族要早退休。
雖然有八十歲仍活躍在舞台上的世界級首席舞者瑪雅•普麗賽斯卡雅這種特例,但是一般舞者能在舞台上表演的年限真的不長。也許就是因此,芭蕾更給人「夢幻泡影般的藝術」的印象。
PART 1 柴可夫斯基是芭蕾音樂的天王!
◆非常了解芭蕾藝術的作曲家
要是彼得•伊利契•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沒有寫下三大芭蕾舞曲的話,之後的芭蕾舞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雖然馬流士•裴堤帕的確很偉大,但也因為有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三大芭蕾才能留存到現代,之後的莫里斯•貝嘉(Maurice Béjart)、約翰•諾伊梅爾(John Neumeier)、馬修•波恩(Matthew Bourne)以及尚-克理斯多弗•梅洛(Jean-Christophe Maillot),都是因為這些樂曲的內蘊極為豐富,才能從音樂中創造出新的作品。柴可夫斯基本人,在芭蕾藝術的領域中,絕對有著數一數二的功勞。
在柴可夫斯基著手寫作芭蕾音樂之前,除了久遠以前的巴洛克時代之外,本來幾乎都是雷歐•明克斯(Léon Minkus)或切薩雷•普尼(Cesare Pugni)這類專職的芭蕾作曲家,獨占芭蕾音樂的作曲工作。他們完全不寫芭蕾音樂之外的曲子,而在進行這方面的工作時,完全配合客人的需求,是「很了解狀況」的作曲家。在作曲時,不能有太特別、太刺激、太困難或是會奪走觀眾注意力的作品,只要符合中庸之道就可以了。作曲家極為理所當然地遵照編舞家的指示,以承包工程的方式寫作樂曲,不像在歌劇的範疇中,作曲家與編劇有著相等甚至優越的地位,有時候還可以插手干預哪個歌手演出哪個角色之類選角與演出的細節。
通常一流的作曲家,都會想要嘗試創作歌劇,但是對芭蕾音樂這種無聊的事情都興趣缺缺。當時的評論家是這樣說的――「最好的女性是什麼都不多話的人,最好的芭蕾音樂就是讓人完全不會注意到的音樂。」
即使是柴可夫斯基作曲的芭蕾音樂,現在上演時,也會因應編舞或是表現方式上的需要,將某些部分刪除,或是反覆演奏某些段落以拉長時間。有時候會更動演奏的順序,插入其他的作品,甚至是放棄整首曲子。現在這些處理方式都已經變成理所當然的事情。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天鵝湖》裡面被稱為「黑天鵝雙人舞」的段落,這段音樂是從別的地方插進來使用,跟柴可夫斯基本來的想法完全無關,所以可說是「借來」的音樂。
《天鵝湖》一八七七年在波修瓦劇場首演的時候,新聞出現了「到底是為了音樂編芭蕾,還是為了芭蕾寫音樂」這種挖苦的評語。
但是,為什麼柴可夫斯基肯接受委託,撰寫這種在音樂類型中備受歧視的芭蕾音樂呢?
那是因為柴可夫斯基非常了解芭蕾藝術。應該很多人都知道,當時很多人將芭蕾舞者當作妓女看待。對著以這樣的成見向他潑冷水的朋友,柴可夫斯基是這麼說的。
「芭蕾是最純潔無瑕的藝術。要不是這樣,為什麼人們會帶著小孩去看芭蕾呢?」
芭蕾的起源
芭蕾是在歐洲誕生的表演藝術。據說起源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宮廷舞蹈。
最早留下紀錄的芭蕾作品據稱是一八五一年在法國宮廷上演的《皇后的喜劇芭蕾》(Le Ballet comique de la reine)。這是出身佛羅倫斯(Florence)麥迪奇(Médicis)家族,嫁給亨利二世(Henry II)的皇太后卡特琳•德•麥迪奇(Catherine de Médicis)所命令下上演的宮廷芭蕾。編舞者是巴爾札薩•德•鮑喬尤(Balthasar de Beaujoyeulx,義大利名是Baldassare da Belgioioso),內容是以希臘敘事詩《奧德賽》(Odyssey)中登場的魔女瑟西(Circe)的故事。
當時的表演雖然也叫做芭蕾,但是與現代的芭蕾形式不同,在舞蹈之外還有朗讀、樂器演奏與唱歌,演出的人通通都是王公貴族。上演的時間是從晚上十點開始,總共表演五個半鐘頭,由此可知當時的貴族十分優閒。之後在法國的宮廷中也上演了許多舞劇。
國王也曾經是舞者
到了十七世紀,在法國宮廷中誕生了一位留名青史的舞蹈家。那就是波旁王朝全盛時期的著名君主,有著「太陽王」稱號的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是極為重要的芭蕾推動者。他自己在一六三五年製作與演出的大作《夜之芭蕾》中,扮演太陽神阿波羅。
二○○○年上演的法國電影《跳舞吧!國王》(Le Roi danse)(名演員貝諾•麥吉梅[Benoît Magimel)扮演路易十四世)中,可以看到路易十四在練習空中旋轉的景象(雖然舞蹈史上沒有這樣的記載,但電影有電影的樂趣),描寫出他有多麼地喜愛舞蹈藝術。劇中與其他角色的互動,像是作曲家盧利、劇作家莫里哀等等與國王相關的人士,可以看出國王以芭蕾來展現自己至高無上權力的一面,十分值得玩味。
路易十四在芭蕾發展史上的最大貢獻,就是在一六六一年創設皇家舞蹈學校(Académie Royale de Danse)。
當時的作曲家盧利以及舞者兼編舞家波襄(Pierre Beauchamp),都是奉路易十四的命令創作作品。另外一六七○年上演莫里哀的《暴發戶》(Le Bourgeois Gentilhomme)(在喜劇中插入芭蕾演出的「喜劇芭蕾」﹝Comedy Ballet﹞),是由盧利撰寫音樂,並由波襄擔任編舞的工作。
波襄的徒弟,也同樣是舞者兼編舞家的菲耶(Raoul Auger Feuillet),留下了「Choregraphie ou l´Art de décrire la Dance, par caracteres, figures et signes démonstratifs」(角色、形式與指示記號所構成的舞蹈紀錄法以及編舞法),記載了芭蕾基本的雙腳外開以及五個基本位置。據說這些動作是波襄所制定。
也就是說,在這個時代已經出現了流傳到現代的芭蕾舞基本動作。之後也隨著時代的變遷,出現了各式各樣的作品與舞蹈家。
俄羅斯芭蕾舞團的功業
在這之後的二十年,俄羅斯芭蕾舞團是以世界頂級芭蕾舞團的身分持續活動。
曾經欣賞過他們的舞台表演的觀眾,最驚訝的就是,舞者都非常會跳舞。兼具美貌與芭蕾舞技的卡薩維娜,被尊稱為「拉•卡薩維娜」(La Karsavina)。而且尼金斯基這位男性舞者,也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這顯示出此時的芭蕾與芭蕾舞伶獨霸的十九世紀芭蕾最大的差異。
俄羅斯芭蕾舞團有著十分了不起的活動與成就,只能簡單地介紹部分概況,但是能幹的製作人狄亞基列夫,把芭蕾舞當做綜合藝術來處理的概念,是這個舞團不可忽視的特徵。
十九世紀的芭蕾,重點還放在舞蹈上,布景與服裝都是劇院內的工作人員製作,也為了要讓舞者容易表演,連音樂都是遵照芭蕾總監的指示作曲,但是狄亞基列夫主張美術、音樂與舞蹈都是平等的地位,因此都是委託當時一流的藝術家來進行這些工作。
為俄羅斯芭蕾舞團工作過的藝術家,在音樂上包括史特拉汶斯基、普羅高菲夫、薩堤、德布西、法雅、理查•史特勞斯,美術方面則包括畢卡索、米羅(Joan Miró)、尤特里羅(Maurice Utrillo)、布拉克(Georges Braque)、德•奇里柯(Giorgio de Chirico)、盧奧(Georges Rouault)。法國作家寇克托以及時裝設計師可可•香奈兒也曾經參與製作。
但是因為演出的舞碼,有很多是前衛與實驗性強的作品,所以除了有名的《牧神的午後》、《彼得洛希卡》、《春之祭》與《火鳥》之外,幾乎都沒有流傳下來。
以獨斷獨行的方式經營芭蕾舞團的狄亞基列夫於一九二九年去世之後,俄羅斯芭蕾舞團也隨之解散。但是許多參加過芭蕾舞團的優秀舞者與編舞家,之後散居世界各地,讓芭蕾也隨之拓展開來。其中塞吉•里法爾(Serge Lifar)成為巴黎歌劇院的藝術監督,重振當時氣氛低迷的芭蕾舞團,妮奈特•德•瓦洛娃回到祖國的倫敦,創立了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的前身維克•威爾斯芭蕾舞團(Vic-Wells Ballet)。而喬治•巴蘭欽則是遷居到紐約,創立了紐約市立芭蕾舞團的前身Ballet Society。
Question 1 為什麼穿白色緊身褲襪呢?對於西方人來說,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一般人提到芭蕾舞,腦海中浮現的,應該是穿著純白芭蕾短裙與硬鞋的女性吧――。那男性的舞者呢?有許多男性雖然覺得芭蕾舞伶很美,卻認為「男人怎麼能穿那種像女生穿的白色緊身褲襪呢!」,無法接受這樣的穿著。顯然歐美也有人也是這麼覺得,所以美國的梅爾•布魯克斯(Mel Brooks)執導的喜劇片「羅賓漢也瘋狂」(Robin Hood: Men in Tights),就拿男性穿緊身褲襪的事情來好好嘲弄了一番。現在全世界的男性的日常穿著都是寬鬆的直筒褲,即使是為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