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資訊化、區域化模糊了國界,世界愈來愈小,競爭愈來愈大,未來人才必須具備哪些關鍵能力?最了解人類心智運作模式的多元智能大師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提出未來人才必備的五種心智:修練、統合、創造、尊重、倫理,教讀者成為未來搶手人才。
搶手人才,靠後天培養
你是悶世代的七年級生?消失中的中產階級?還是擔心自己將成為下一個人力過剩的族群?多元智能大師嘉納提出決勝全球化、資訊化時代的五種心智,並教導讀者如何有效培養這些關鍵能力,就算不是天才,也可以靠後天努力成為搶手人才。
嘉納認為,你我生活在一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包括加速度的全球化、排山倒海的資訊、科學與技術逐漸取得霸主地位,以及文明的崩壞。為了因應這些改變,在學校、企業和專業上,都需要新的學習和思考方式,本書界定出決勝未來的五種關鍵能力:
․修練心智:在特定的學科領域,掌握一種專業的思考方式和鮮明的認知模式。
․統合心智:將各修練或各領域的觀念有效整合,並以此統合成果與人溝通。
․創造心智:能夠揭發並闡明新的問題、疑問和現象。
․ 尊重心智:察覺並體會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
․倫理心智:圓滿達成身為工作者與社會公民的責任。
當一個人有了這些完備的能力後,就可以處理未來預期中和意料外的狀況,少了這些心智,個人將得受制於無法理解的力量,被資訊壓得喘不過氣來,無法在職場上成功,且沒有能力針對個人和專業的事務,做出明智決定。
作者簡介:
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
於1983年提出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打破傳統對人類智慧的刻板印象,是影響當代教育最深遠的創見之一。嘉納被譽為「當代最傑出的心理學家暨教育學家之一」,目前為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認知與教育學教授,並擔任哈佛大學「零點計畫」(Project Zero)資深主任,曾獲麥克阿瑟研究獎助,並榮獲二十項榮譽學位,著有二十餘本書,包括《改變想法的藝術》、《MI開啟多元智能新世紀》、《心智解構:發現你的天才》等國際暢銷
譯者簡介:
陳正芬。專職譯者,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會計碩士。譯有《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奢華,正在流行》、《C型人生》、《假如你明天當上主管》、《為什麼我們的錢變薄了?》、《沃爾瑪有錯嗎?》、《葛林斯班的騙局》等。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嘉納對心智的運用有了發人深省的思考,將刺激各行各業的人們建立新的心理習慣,有效培養自己成為未來人才。」
――哈佛商學院教授坎特 (Rosabeth Moss Kanter)
「霍華德‧嘉納是這個年代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本書改變我們對『聰明』的看法。」
――《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
媒體推薦:「嘉納對心智的運用有了發人深省的思考,將刺激各行各業的人們建立新的心理習慣,有效培養自己成為未來人才。」
――哈佛商學院教授坎特 (Rosabeth Moss Kanter)
「霍華德‧嘉納是這個年代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本書改變我們對『聰明』的看法。」
――《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
章節試閱
前言:迎接未來的五種心智
我研究心理學已數十年,一直在探索人類的心智。我研究過心智如何發展、如何組織、最開闊的心智是什麼樣子,也研究人如何學習、創造,以及如何領導、改變他人或自己的心智。大體而言,從描繪心智的典型運作方式中,我獲得了滿足;這本身就是個大工程。但我偶爾也對應該如何使用心智,提出一些觀點。
在本書中,我大膽進一步探索,並不是為了宣稱我擁有預測未來的能力,我關心的是,想要在即將到來的時代成功,需要具備哪幾種心智。我的研究計畫依舊大都屬於描述性質,明確指出未來需要的心智會怎麼運作,但我也無法掩蓋一項事實,我著手進行的其實是一項「創造價值的事業」,亦即我所描述的心智,也是我相信人們未來應該開發的。
時機
現在就開始培養
為什麼從單純的描述轉移到開立處方?現今這個世界,絕大多數的人事物都緊密連結,牽一髮而動全身,光是陳述個人或個別團體在所屬領域中存活的必要條件並不夠。某些部分的世界富足繁榮,而其他地方依舊活在水深火熱中,這絕非長久之計。回想班哲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話:「我們一定要團結一致,否則一定會被各個擊破。」況且,在明日世界,搜尋引擎、機器人等電腦設備將無所不在,未來發展還有無限可能,為了符合新世界的要求,現在就該開始培養這些能力。
我將以不同角色帶領讀者深入本書。我是受過訓練的心理學研究者、擁有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背景,所以會一再從我們所知的科學觀點,探討人類心智和人腦的運作方式。然而,人類異於其他物種,我們擁有歷史與史前文化、有成千上百的多元文化和次文化,也可以在知識和資訊的基礎上,做出有意識的選擇,所以我也會探討歷史、人類學等人文學科;由於我正在思索社會與地球的未來走向,因此政治與經濟考量也就更顯重要。此外,容我再說一遍,我會不斷提醒自己,心智的描述不能不將人類價值納入考慮,以便平衡這些學者派的觀點。
熱身完畢,該把這「五位主角」搬上舞台了,這些主角在人類歷史上各有其重要性,在未來更是至關緊要。具備這些「心智」,就可以更從容處理意料中的事,也能應付意想不到的事;少了這些心智,必將受制於自身無法理解的力量,更別說是控制了。
策略
決勝未來的五種心智
接下來將簡短描述每種心智,解釋這些心智如何發生作用,以及不同年齡的學習者如何培養。
修練心智(disciplined mind):至少掌握一種思維方式、一種鮮明的認知模式,而這種模式以獨特的學科領域、技能或職業為特點。許多研究證實,精通一項修練要花十年功,具備這種心智的人也懂得與時俱進,穩定增進技能與理解力,用術語表達,就是具有高度紀律。當一個人沒有擁有至少一項能由自己掌握的修練,也就注定要隨別人的意向起舞。
統合心智(synthesizing mind):接收各方資訊,並經過客觀理解與評估,用個人和其他人認為合理的方式將資訊加以統合。統合能力在過去就被視為難能可貴,隨著資訊不斷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增加,這種能力更將不可或缺。
創造心智(creating mind):以修練和統合的成果為基礎,開創一片新天地。具備這種心智的人懂得發表新觀念、提出沒人問過的問題、呈現嶄新思維,最後得出意外答案。這些創新終究必須獲得內行消費者的認同,由於創造心智是要在新疆界開疆拓土,即使已有最精密的電腦、機器人,也要設法至少超前一步。
尊重心智(respectful mind):體認到現代人不能只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或局限於所屬領域,因此尊重心智(respectful mind)觀察並接受不同個人或族群之間的差異,試著理解這些「外人」,並設法跟他們達成有效能的合作。在這個緊密連結的世界,寬容或尊重是必要的。
道德心智(ethical mind):在比尊重心智更抽象的層次上,更深入思索人的工作本質,以及我們身處的社會有哪些需要和渴望。這個心智將工作者如何滿足自利之外的目的、公民如何為全體人類進步而無私奉獻等加以概念化。道德心智就是在這些分析基礎上採取行動。
可想而知,有人或許會問:為什麼專挑這五種心智?這份名單可以輕易被更改或延伸嗎?簡單來說,前述五種心智,在今日甚至在明日世界特別具有優勢。這五種心智橫跨認知光譜與人的事業(human enterprise),因此是包羅萬象且具全面性。對如何培養這五種心智,我們已有些許認識,並非全然陌生。當然也可能有其他心智,在完成本書的研究過程中,我從技術心智乃至數位心智、從市場心智到民主心智、從彈性心智到情緒心智、從策略心智到心靈心智等,都考慮過了。我已準備好要為這五重奏來場強有力的辯護,這將是本書後續章節的首要之務。
在此先搶先一步,為可預見的困惑指點些迷津。我最為人所知的主要主張,是幾年前我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MI)。根據MI理論,每個人都擁有數種相對獨立存在的認知能力,我把每種能力稱為一種智能。基於各種理由,每個人的智能都不同,這對我們在學校和職場上的表現有重大影響。我在闡述智能之際,是以心理學研究者的身分寫作,試著釐清每種智能在人腦中如何運作。
本書的五種心智,不同於我之前提出的八、九種人類智能,它們不是獨特的運算能力,你最好想成把我們在學校、專業或職場上培養的心智加以廣泛運用,這五種心智肯定運用到我們的數種智能,例如不演練人際智能,也就不可能做到尊重。我會適時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但本書大部分篇幅將談論策略方針而非心理學,因此,我建議讀者從策略制定者而非心理學家的立場,思考這幾種心智。換言之,我所關切的,是說服大家相信培養這幾種心智的必要性,並解釋最佳的培養方式,而不是描寫有哪幾種知覺與認知能力可以從底部支撐這些心智。
為了讓內容架構更加充實,我也會談一些有關這些心智的親身體驗。我以社會科學家、教育學者、作家的身分,以及一位在管理研究團隊有豐富經驗的人來撰寫本書。然而,培養心智的任務絕對不僅是教師與教授的責任,而是所有必須與人合作者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因此,當檢視這幾種心智時,我會針對它們以何種方式在其他職涯中出現,發表意見,特別是在商業活動中和專業工作上。
奴才vs.專才
修練心智
我從小就喜歡寫作,一直到現在,都沒間斷過。結果,我練就了一身規劃、執行、評論和教導寫作的技能,也持續改善我的寫作力,因而體現「修練」的第二個含意:接受訓練,使一項技能臻於完美。
心理學是我的正式修練,我花了十年才像個心理學家般思考。當我碰到人類心智或人類行為的爭議時,會立刻想到該如何從實證角度研究這個議題、該安排哪些控制組、該如何分析資料並在必要時修正假說。
談到管理,我在監督規模、範疇和使命不同的研究助理團隊方面,有過多年的經驗,而且有可茲證明的實力和戰績。我的理解程度愈來愈高,因為我觀察校園裡成功與不怎麼成功的校長、院長和系主任,也對企業發表談話並提供諮詢,並且研究過去十五年來,各個職業的領導力與道德標準。毫無疑問,管理和領導都是修練,儘管兩者可以經由科學研究而賦予知識,但最好將兩者視為技藝。同樣的道理,無論是律師、建築師、工程師,任何專業都必須精通某個知識體系(body of knowledge),以及讓人有權成為相關行業一員的關鍵程序。包括學者、企業領導人、專業人士等在內,我們每個人一定要持續琢磨自身的技能。
資訊苦多vs.理出頭緒
統合心智
學生時期,我喜歡閱讀各式各樣的刊物,向傑出的教授學習。我企圖從這些資訊中理出頭緒,經過組合使資訊產生效益,至少在我看來是如此。我在寫報告和準備考試、由他人對我評估時,會把日益精湛的統合技能搬出來,當我開始寫文章和寫書時,一開始主要是統合的結果,包括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的教科書,以及也許比較具創新意義的是頭一次以書籍篇幅檢視認知科學。
無論在大學、律師事務所,還是在企業任職,管理者的工作需要統合。管理者必須考量哪些事該完成、現有的各種人力、目前被交付的任務和技能,以及如何做才是執行目前優先任務、同時進入下個任務的最佳方式。優秀的管理者也會回顧過去幾個月來做了哪些事,並試著預期執行未來使命的最好方式。當開始發展新視野、與同僚溝通,並沉思如何落實這些創新概念,這時就闖入這個事業或專業內的策略領導和創意領域。此外,統合目前的知識狀態,融入新發現並描述新的兩難,對任何希望技能日新月異的專業人士來說,當然也是工作的重要部分。
統合vs. 反傳統
創造心智
在我的學者生涯中,於1983年出版的《心智解構:發現你的天才》(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我的轉捩點。當時我以為這本書統合了許多這個學科既有觀點的認知,現在回想起來,我總算了解《心智解構:發現你的天才》其實有別於我之前的作品,直接挑戰對智能的共識,提出反傳統信仰的理念,因而招致激烈批判。從那以後,我的學者工作比較像是一連串突破新局的努力,亦即建立有關創造力、領導力和倫理道德的知識,而不是統合現有的工作成果。附帶一提的是,這順序也許不尋常。在科學領域中,較年輕的工作者比較可能做出創造性突破,而較年長者通常撰寫的是統合性作品。
一般來說,我們從領導者而非管理者身上找尋創意的範例。帶領改朝換代的領導者,用吸引人的方式講述組織或政體的使命,並將講述的內容具體呈現在自己生活中。以說服外加現身說法,讓他想領導的人在想法、感受和行為上有所改變。
創造力在專業人士的日常生活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會計、工程學、法律或醫學,發生重大創意突破相對罕見,的確,聲稱設計出截然不同的記帳、造橋、外科手術、訴訟或產生能源的新方法,是該引起疑慮。但是有愈來愈多獎賞,給了在專業實務中做出微小但卻重要改變的人。我很樂意把「有創意」這個形容詞,送給懂得在一個一年三度更改法律、三度重估通貨價值的國家裡查帳的人,或者確知如何在貨幣(或政治、社會、科技)激烈波動下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律師。
技能差異vs.人際關係
尊重心智
隨著我把焦點轉移到最後兩種心智,這時比較適合使用一套不同的分析,前三種心智主要跟認知形式有關,後兩種則是跟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有關。尊重比較具體,而倫理道德則較抽象。此外,各個職業生涯中專精領域的差異變得較不重要,我們處理的是人類一生如何思維和行動,無論是科學家、藝術家、管理者、領導者、工藝師或專業人士都包括在內。因此,在這裡我將試著說給每個人聽。
說到尊重,無論我(或你)是在寫作、研究或管理,一定要避免將他人定型,或者用拙劣的方式模仿。一定要試著用同理心了解對方,必要時發揮最大的想像力,設法傳達對他們的信賴,並且盡可能與他們創造共同主張,成為值得他們信賴的人。這樣的態度不表示我忽視自己的信念,也不表示必然接受或原諒我所面臨的一切(尊重不能成為恐怖分子的「通行證」)。但是,我認同這樣的努力,不光是基於我個人的根本信念,這樣的謙遜也可能從他人身上得到正向回應。
自我利益vs. 公民角色
道德心智
我用「倫理道德」這個詞也跟他人有關,只是在比較抽象的面向。當一個人抱持合乎道德的態度時,會努力理解自己身為工作者,甚至某地區、國家和地球公民的角色。以我為例,我會問:「身為科學研究者、作家、管理者、領導者,我有哪些應盡的義務?如果我處在對方的立場,如果我在這個社會的不同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我有權期待從其他研究者、作者、管理者、領導人身上得到什麼?把觀點放寬些,我想活在怎樣的世界,套用政治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的說法,我對自己在世界上的終極位置,被「無知的面紗」給覆蓋?我在實現這樣的世界方面,該負哪些責任?每位讀者對自己在職業和身為公民的適當位置,應該能提出同一套問題才對。
十多年來,我一直針對「好工作」,也就是優秀、合乎倫理道德且吸引人們加入的工作,進行大規模研究。在本書的後半部、陳述尊重和倫理道德的心智時,將用到這些研究。
年輕一代vs.職場人士
以新的教育實務與時俱進
提到培養某些心智時,最立即的參考架構就是教育的架構。這個架構在許多方面都是恰當的,畢竟被指定的施教者和有執照的教育機構,在鑑定、訓練年輕心智上,明顯背負最多的責任,但我們必須立即將視野擴大到標準的教育機構之外,在今日和明日的文化中,家長、同儕和媒體的角色,至少跟權威教師和正規學校一樣顯著,愈來愈多父母「在家教育」,或仰賴學校以外的各種良師或指導者。此外,如果近年來有哪句老生常談是對的,那就是:承認教育是一輩子的事。
負責在職場上挑選具正確知識、技能和心智(用我的話)者的人,應該要找具備修練、統合、創造、尊重和道德心智的人。但同樣的,企業內的管理者、領導者,以及學校裡的系主任、院長和校長,也要持續精進這五種心智;領導者和被領導者都要培養這五種心智。
因此,本書應該從雙重視角閱讀,一方面關注如何培養年輕一代具備這些心智,也就是目前正接受教育、將成為明日領導人的族群;另一方面則要關心現在的職場人士,換言之,如何用最好的方式增進我們(和工作夥伴)的技能,讓每個人都能與時俱進?
現在,讓我們從正式角度來談談教育。大致上,教育相當保守,但這不盡然是壞事。施教者在過去數百年來已累積大量實用知識。記得二十年前,我在中國跟一位心理學教授交談,我感覺她在大學課堂上多半只在浪費時間,因為她只是讓學生輪流背誦人類記憶的七法則。在翻譯的協助下,我們針對不同教學法的優缺點,談了十分鐘,最後,這位中國籍同業用這句話中斷了討論:「長久以來,我們都這麼做,而且我們知道這是對的。」
為了採行新的教育實務,我區分出兩種正當理由。第一,目前做法並不管用。舉例來說,我們或許會想,我們即將教育出一群有文化修養、藝術氣息、將科學理論化、容忍外來者,或具備化解衝突技能的年輕人,但如果證據確立,在這幾方面都不成功,就該考慮改變做法或目標。
第二,世界情勢千變萬化。改變必然使某些目標、才能和慣例不再妥適,甚至被認為不具效益。舉例來說,在印刷機發明之前,書籍是很稀有的,因此培養忠於原著且大容量的語言記憶就很重要。現在書籍(以及筆記本大小的搜尋引擎)隨處可得,因此這個目標,以及隨之而來的增強記憶術,也就不再那麼吃香。另一方面,檢視大量印刷、電子資訊,以及用有效的方式組織資訊的能力,可能比過去來得重要。不斷改變的條件或許也需要新的教育抱負,例如當所有團體都無法自外於世界,這時尊重不同背景與外表的人就很重要,甚至不可或缺,而不只是禮貌罷了。
無論帶領的是班級、社團或企業,都要不斷思考哪些心智具關鍵重要性、哪些具優先順位,以及如何在單一組織和單一人腦內,將這些心智組合起來。
在第三個千禧年開始之際,我們活在巨變時代。這些改變相當具開創性,讓過去時代的那些經驗相形見絀。簡單來說,這些改變造就了科學與技術的力量,以及無法阻擋的全球化趨勢。因應這些改變,需要新的教育形式和程序。
學習者一定要具備這五種心智,並不斷精進,才能因應巨變;這五種心智在過去並不是那麼具關鍵性,但今後將改觀。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真有先見之明,他說過:「未來帝國,將是心智的帝國。」即使我們堅守的永久技能與價值觀有可能不符時代所需,也必須認識新世界的需要。
機會
善用科學與技術
現代科學在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展開。首先,想想物理界的實驗和理論化。我們從伽利略(Galileo Galilei)聯想到運動和宇宙結構的洞見,而牛頓(Isaac Newton)在光與重力的理解則創造了一個知識體系,並持續以前所未見的加速度累積。在生物科學的領域中,過去一百五十年來發生過類似趨勢,建立在達爾文(Charles Darwin)的進化論,以及之後孟德爾(Gregor Mendel)、華生(James Watson)和克力克(Francis Crick)在基因學上的發現。雖說不同實驗室、不同的國家或大陸從事的科學研究或許有略微差異,但本質上只有一種數學、一種物理學、一種化學和一種生物學。(我想加上「一種心理學」,但我對這項主張倒是沒什麼把握。)
不同於科學的是,技術不必伴隨過去五百年的特定發現、概念和數學等式,這正是為什麼一千五百年歷史的中國在許多方面比歐洲或中東更先進的原因,即使欠缺認知科學理論或控制得當的實驗,還是設計得出運作完美(甚至精緻)的書寫器具、時鐘、火藥、羅盤或醫療。然而,一旦科學起飛,它跟技術的連結就變得更緊密,若是少了我們這時代的科學,幾乎無法想像擁有核子武器、核能電廠、超音速飛機、電腦、雷射,或各式各樣有效的醫學與外科治療。缺乏科學的社會,要不是繼續享受不到技術創新,就是乾脆向開發這些創新事物的社會複製。
科學和技術無可懷疑的主導權,創造出新的需求。年輕人若想理解並參與現代世界,必須學會用科學的精神思考,若是不懂得科學方法,在面臨許多醫療選項時,就無法針對採取哪些療程做出合理的決定,也不知如何評估各種教養子女、心理治療、基因測試或銀髮族照護的主張。若是對電腦一竅不通,就無法取得所需的資訊,更別說能用有效益的方式運用、用啟發人的方式統合,或者用行家之姿挑戰。不用說也知道,完全不擅於科學和技術,幾乎無法期望對這些重要領域的持續成長有所貢獻,此外,在針對根細胞研究、核能電廠、基因改造食品或全球暖化等爭議性議題,提出有所本的意見時,會先假設在相關科學和技術方面受過基礎訓練。
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在揭開物理和生物界的重大祕密後,近來將注意力轉移到人類心智和腦部的理解。過去五十年來,累積的心理學、神經科學知識,要比過去所有時代的知識加總還要多。現在,我們擁有發展健全、以實證為基礎的智慧、問題解決和創造力理論,連同建立(或者說是意欲建立)在這些科學進步上的工具、軟體和硬體,施教者、專業人士、企業的管理者和領導者,對於人類心智的本質、運作、潛能和限制,有哪些已經被確立、哪些即將被確立,必須有所認識。五十或一百年前開發的課程不再夠用,但也別輕古重今,斷言未來的教育應該一概專注在數學、科學和技術,這是容易但卻危險的,而斷言全球化的力量應該會改變一切,也是同樣容易但卻危險的。
限制
小心科學與技術
「教育是人類目標和人類價值固有且無可避免的議題。」希望每位政策制訂者都將這句話擺在辦公桌上顯眼的地方。除非心裡時刻想著自己珍視的知識和技能,並抱著希望總有一天會出現具備這些知能的人,否則就別奢望著手發展教育制度。但說也奇怪,許多政策制訂者的所作所為,彷彿教育的目標是不言自明,於是這群政策制訂者在壓力下,往往含糊其詞、表現出矛盾,或平凡到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
當我在閱讀「善用心智」、「彌補成就差距」、「幫個人實現潛能」、「認識我們的文化傳承」或「擁有與人競爭的技能」等空泛聲明時,經常用呆滯的眼神略過這些內容。近來,我在跟教育主管者談話時,發現一個特別「薛西佛斯」(Sisyphean,譯註:詳薛西佛斯的神話,意指週而復始的無意義舉動)的目標:「在測驗成績的國際競賽上,居世界領導地位。」如果按照這個標準,顯然當時只有一個國家會成功,這年頭要陳述教育的目標並不容易,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替未來提出幾個比較站得住腳的目標。
第一個限制條件:光是科學教育絕對不夠,科學永遠無法告訴你,在課堂或工作上要做什麼。為什麼?身為老師或管理者,你必須依照你自己的價值體系做決定,而無論科學或技術,都沒有一個內建的價值體系。想想以下的例子。假設你認同這項科學主張:提高IQ這種智能的心理測量是困難的。從這項主張,可以做出南轅北轍的兩個結論:第一,不必費力嘗試;第二,費盡所有力氣嘗試。你可能會成功,而且比你期待的更容易。同樣的科學發現,結論卻是相反的教學法。
第二個限制條件跟第一個相關,就是科學不是唯一,甚至不是唯一重要的知識領域,哪怕納入工程學、技術和數學也一樣〔這是很多全球化狂熱份子落入的陷阱,詳見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湯瑪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的演講和文章,而他們只是我們這時代的兩位大師〕。其他浩瀚的知性領域,包括社會科學、人文學科、藝術、公民學、禮儀、倫理學、健康、安全、肢體訓練等,也該擁有均等的機會和地位,並在課堂上占用同等時間。
基於目前科學在社會的霸主地位,前述的科學困境有排擠其他話題之虞。同樣有害的是,許多人覺得其他知識領域也應該用科學的方法處理和制約,說這是重大錯誤可真是太小看了,如果只是從科學研究或證明的角度思索,那麼我們從最偉大的藝術或文學作品、從最重要的宗教或政治觀點,或者從最永久的生死意義困惑中,能夠理出什麼頭緒?如果我們做的,只是量化?如果在危機時刻,政治領袖或企業領導人只是提供科學解釋或數學證明,卻無法用演說喚起群眾的心,又如何讓人信靠?偉大的物理學家波爾(Niels Bohr)曾深思這諷刺的現象:「事實有兩種,一是深度事實,一是膚淺事實,而科學的功能就是消彌深度事實。」
同樣的限制條件也發生在職場上。雖然監控並考量科學和技術進步顯然很重要,但領導者一定要有更寬廣的眼界。政治動盪,人口遷移,新的廣告形式,公共關係或說服,宗教或慈善行為的趨勢,一切的一切可能為組織造成衝擊,無論是營利或非營利、施予小惠還是智慧。完整的生命一如完整的組織,蘊藏多重的修練,過度專注在科學和技術上,讓我想起跟鴕鳥或盧德派(Luddite,譯註:反對機械化者)有關的目光短淺行為。
趨勢
嶄新的全球化
全球化由環環相扣的諸多因素組成,這些因素弱化甚至消除了個別國家,這樣的過程有時被稱為「去疆界化」(deterritorialization)。歷史學家提出各個全球化的時期:早先的年代,當時土地先是被亞歷山大大帝大舉征服,之後幾百年被羅馬人取得,比較近期的則是十六世紀橫跨大陸的探險和貿易,以及十九世紀後半的殖民化,這些都被視為徹底或部分全球化的例子。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和冗長的冷戰,現在的我們開始掀起可能是全球化中最終極、全面性的插曲。當前的全球化以四種空前趨勢為特點:
資本等市場工具在全球各地流動,每天有極大數量幾乎瞬間循環。
人類跨界移動,任何時間世界各地有上億人口四處遷移。
各種資訊透過網路移動,只要打打電腦,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運用數百萬位元可信度不等的資訊。
大眾文化的移動,例如時尚的穿著、食物和旋律,隨時甚至無孔不入地跨越界線,以致全世界青少年外表愈來愈相似,甚至年長者的品味、信念和價值觀也趨於相同。
不用說也知道,國家內部和國與國間,對全球化的態度有極大差別。就連以直言見長、主持彌撒的神父,也多少因為近來的事件而變得沈默,例如反映另一個全球現象的「無國家恐怖主義」。但是同樣的道理,就連最敢言的評論者,也在利用電子郵件和行動電話這些難以否決不用的裝備溝通,他們抓住那些被全世界承認的商業符號,在能夠被各種支持者快速接觸並輕易監督的地方舉行抗議活動。雖然出現節約時期和孤立主義的小團體乃意料中事,但是剛剛引述的四種重大趨勢將不可能永遠被遏止。
世界各地的學校課程或許正趨於相同,而施教者的華麗詞藻當然也充滿類似行話(「世界級標準」、「科際課程」、「知識經濟」),儘管如此,我相信目前的正規教育,主要仍是讓學生為過去的世界做好準備,而不是為未來可能的世界做準備,也就是邱吉爾所說「心智的帝國」。這種事實某種程度反映教育機構固有的保守主義,稍早我曾表達些許同感。但是更根本的是,我相信世界各地的政策制訂者,還未能完全領悟這幾頁內容所概述的重大因素。
說得明確些,我們沒有明白陳述規範,反而繼續假設教育的目標和價值觀不言自明。我們承認科學和技術的重要性,卻不教導科學的思維方式,更別說是如何培養統合和創造的能力,兩者都是科學和技術持續進步所不可或缺的。此外,我們往往把科學視為所有知識的原型,而不是一種有力的知道方式,需要由藝術和人道加上心靈態度補足,我們承認全球化的因素??至少是當這些因素引起我們注意的時候??但還沒有弄清如何替年輕人做好生存準備,並且在一個與我們過去所知、甚至與想像完全不同的世界中,闖出一片天。
來到職場,我們現在對終生教育的必要性已有了極高的警覺。許多企業對這五種心智的明瞭程度,很可能高於許多學校體系。儘管如此,企業教育還是多半狹隘地聚焦在技能上,像是創新被外包給臭鼬工作室(Skunk Works)、倫理道德只是非經常性的研討會話題。除了有時間、資源參加亞斯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成立於1950年,促進國際領導人才交流的非營利組織)講習會的高階主管外,一般企業環境鮮少接納人文藝術觀點。對於想要在職場上培養怎樣的人品,以便讓不同外貌、背景的人有效互動,我們的想法還不夠深入。我們也未仔細思索,如何培養不一味追求自利、能領悟自己天職核心使命的工作人,或是如何培養一群公民熱烈關切自己的社會和關係到後代子孫幸福的地球。
我為全球化發出兩聲喝采(但也只限這麼兩聲),即使剛才引述的力量可以被善意處理,但卻不能做為忽視或將國家、地區和地方最小化的正當理由,我們當然應該從全球角度思考,但也應該為了相同強烈的理由,從地方、國家和區域的角度採取行動。滿腦子只想遙遠地方的人,就跟只想到對街或沿著國界思考的人一樣短視,周遭的人仍是我們的主要互動對象,即使有許多問題和機會是衝著我們的國家或地區而來。人類禁不起以犧牲本土來造就全球,一如禁不起以犧牲藝術和人文,以便讓自己在科學和技術方面不致落伍。
共存
發揮正向潛能
如果將來我們需要那種管理者、領導者和公民,就必須培養前述的五種心智以迎接未來。我希望我已經證明了這些心智的重要性,內容簡短摘要如下:
不具備一或多項修練的個人,將沒有能力在任何要求嚴苛的職場成功,也將被困在無趣的工作上。
缺乏統合能力的個人,將被資訊壓得喘不過氣來,沒有能力對個人或專業的事務,做出明智決定。
缺乏創造力的人將被電腦取代,並且趕走真正有創意火花的人。
不尊重他人的人也將不值得被尊重,且將為害職場與公眾。
沒有倫理道德觀,將製造一個欠缺正派工作者與負責公民的世界,沒有人想活在那麼悽慘的地球。
沒有人確切知道,如何設計一種教育制度,以便造就出受過修練、具備統合、創造、尊重和合乎倫理道德的人。但我認為我們要在地球上共存,有賴於這五種心智的培養。
的確,少了尊重的話,我們可能彼此毀滅,少了道德倫理就回到霍布斯主義(Hobbesian)或達爾文主義(Darwinian)的世界,遍尋不著公共利益。但我堅信,人類的每種才能,也應該在非工具性的基礎上取得正當性,人類身為物種之一,擁有令人感動的正向潛能,體現一或多種心智的人,在歷史上所在多有。
像是濟慈(John Keats)或居禮夫人(Marie Curie)的修練;亞里斯多德或歌德的統合能力;葛蘭姆(Martha Graham)或蓋茲的創造力;至於尊重則是二次大戰期間保護過猶太人的人,或者在近幾十年間「真相與調和委員會」的參與者;道德倫理的例子則有生態學家卡森(Rachel Carson),警告世人殺蟲劑的危險,以及政治人物莫內(Jean Monnet),幫助歐洲從好戰聞名變成愛好和平。最廣義的教育應該幫更多人了解,人類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最令人欽佩的特質。
前言:迎接未來的五種心智我研究心理學已數十年,一直在探索人類的心智。我研究過心智如何發展、如何組織、最開闊的心智是什麼樣子,也研究人如何學習、創造,以及如何領導、改變他人或自己的心智。大體而言,從描繪心智的典型運作方式中,我獲得了滿足;這本身就是個大工程。但我偶爾也對應該如何使用心智,提出一些觀點。在本書中,我大膽進一步探索,並不是為了宣稱我擁有預測未來的能力,我關心的是,想要在即將到來的時代成功,需要具備哪幾種心智。我的研究計畫依舊大都屬於描述性質,明確指出未來需要的心智會怎麼運作,但我也無法...
目錄
前言 鍛鍊五力,成為搶手人才
第1章 關鍵能力1:修練心智
行事依據習慣而非修練心智╱找出因應新環境的行為模式
重複老祖宗的智慧╱培養專家的思維與行為╱死背牢記vs.特有思維
修練你的專業紀律╱四步驟不可或缺╱自然篩選出有用的資訊
另一種修練╱要深入,不執迷
第2章 關鍵能力2:統合心智
行情最好的心智╱八種型式,統合有方╱四要素達成有效的統合成果
報酬vs.風險╱搶手人才擁有跨領域本領 ╱聚合論vs.分裂論
雷射vs.探照燈╱專才修練vs.多元統合╱多面向觀點vs.截長補短 從專才到通才
第3章 關鍵能力3:創造心智
神奇公式vs.一般能力╱神童vs.創造者╱赤子之心vs.世故老練
在職場上培養創意╱開發集體創造力╱創意走偏峰
創造與統合╱創造力的三種未來面貌
第4章 關鍵能力4:尊重心智
友好vs.敵對╱尊重他人╱公開容忍vs.私下偏見
真尊重vs.假尊重 ╱尊重的價值╱建設vs.破壞
第5章 關鍵能力5:倫理心智
為工作的人生做好準備╱支持良工的城市╱家人與導師
同儕與同僚╱良工者的原則與價值觀
過去的好名聲與大環境的趨勢╱以良工為中心的教育╱界線與關聯
該做與不該做的事╱在逆境中朝目標前進
後記 開發心智五重奏
前言 鍛鍊五力,成為搶手人才
第1章 關鍵能力1:修練心智
行事依據習慣而非修練心智╱找出因應新環境的行為模式
重複老祖宗的智慧╱培養專家的思維與行為╱死背牢記vs.特有思維
修練你的專業紀律╱四步驟不可或缺╱自然篩選出有用的資訊
另一種修練╱要深入,不執迷
第2章 關鍵能力2:統合心智
行情最好的心智╱八種型式,統合有方╱四要素達成有效的統合成果
報酬vs.風險╱搶手人才擁有跨領域本領 ╱聚合論vs.分裂論
雷射vs.探照燈╱專才修練vs.多元統合╱多面向觀點vs.截長補短...
商品資料
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精裝頁數:26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