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兩千多年來的哲學思想僅是柏拉圖的註腳而已。」
──懷德海(A.N. Whotehead)
柏拉圖是西方人類思想史上的巨人,流傳下來的對話錄影響深遠著兩千來的西方世界。《理想國篇》(Politeia)位居學院中的「正典」(canon)地位,無人質疑。在西方大學機構,從古典文學系、哲學系、政治系、心理系,甚至醫學系的學生皆必須研讀這部對話錄。兩千年來,《理想國篇》的詮釋始終能推陳出新。
在近年台灣學術界「與世界接軌」的議題下,一部依據新修訂的希臘文本的《理想國篇》中譯本之出版,在此時更顯得刻不容緩。譯注與詮釋,構成本書的主要結構。第一部分:文本譯注,進行新的希臘文本譯注的工作;第二部分:導讀詮釋則捨逐卷導讀改為以個別議題的方式呈現。兩者雖然各自獨立,卻是一有機體的結合關係;譯注中的注釋針對細節問題處理,而詮釋文章則關注較大及較有爭議的主題。此外,書末另收錄了《克雷投豐篇》及《伊翁篇》兩篇對話錄。前者對正義的關切,與《理想國篇》關連特殊;後者與《理想國篇》中提到有關柏拉圖對文學藝術創作的看法,相互契合。
作者簡介:
柏拉圖(Plato)
生於424/3 BC,父親亞里斯同(Ariston)聲稱自己是雅典最後一位國王寇德魯斯(Codrus)的後裔,似乎於柏拉圖出生時去世。母親佩里克緹翁妮(Perictione)的家族血源可溯自德羅皮德斯(Dropides),是西元前七世紀的政治改革者梭倫(Solon)的親戚。其舅卡爾米德斯(Charmides)及表舅克里提亞斯(Critias)皆為當時政壇名人。柏拉圖年輕時即與蘇格拉底熟識,399 BC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對柏拉圖衝擊甚深。384 BC、366 BC及361 BC他曾遠赴西西里,希望將當時的統治者,迪歐尼希歐斯一世與二世(Dionysios I & II),教化成哲學家,但無功而返。380 BC年間於雅典成立「學院」(the Academy),進行哲學著述及教育工作;「學院」吸引來自希臘各地的學生,其中最著名者為367 BC加入的亞里斯多德(384-322 BC)。361 BC之後,柏拉圖遠離政治,專注哲學,直到348/7 Bc逝世。柏拉圖著作甚豐,二、三十部對話錄流傳後世;以戲劇手法、優美辭藻呈現哲學議題,極具智性與原創性。
譯者簡介:
徐學庸
1998年取得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99-2000年任教於東海大學哲學系,005-2006為牛津大學訪問學人,現任教於輔仁大學哲學系。著作有《靈魂的奧迪賽:柏拉圖〈費多篇〉》、《論友誼》、《論老年》(以上兩種為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及《道德與合理:西洋古代倫理議題研究》。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70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