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重挫美國經濟,也震撼了全世界。
亞洲經濟飛速飆昇的同時,也因漠視勞工福利和環境污染付出代價。
與兩者形成對比的是一個又一個令人驚豔的歐洲經驗。
歐盟福利社會體制,被譽為第三條道路。它擊敗了蘇聯體制,美國體制,而歐洲人民慢活的生活態度,對彼此差異的欣賞和包容,也對亞洲人起了莫大的啟示。
一個古老又嶄新的歐洲正活躍於世界上。
財富不能創造文明,文明卻能創造財富。
這本書不只讓我們看見歐洲,也讓我們看見自己。
歐洲很老。相較於兩百多年的美國,歐洲在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裡,平均每五年就有一年發生戰亂。戰亂中,歐洲人有挫折、有情緒、有爭吵、有恨也有愛。
歐洲很大。民族紛繁,種族龐雜,宗教各異。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飲食習慣、時間觀念、人際遠近親疏,甚至是民族性格。
這個又老又大的歐洲如今浴火重生。歷經兩次大戰戰火洗禮,曾經接受美國經濟和軍事的援助。痛定思痛的歐洲諸國既要與超級霸主美國抗衡,又要面對新崛起的東亞勢力,不能不團結一致。於是這個大宅門般的歐洲組成了歐盟,二十七個國家手攜手,宛如一列平穩的列車,沒有激情的憧憬,平安而寧靜的駛向未來。
本書作者郭瑩生於北京、長於北京,父親是俄語文學教授,她讀的《齊瓦哥醫生》是台灣版本,她嫁的是英國丈夫。多元的文化陶養形成她開拓的心胸,幾乎走遍全世界的她,以其獨特的生活背景和角度看歐洲,無形中卻也反觀自己的文化。正如她所說,歐洲如一面鏡子,但每一個觀鏡者都能從中看到不同的風景。
作者簡介:
郭瑩,英籍華人,世界華文作家協會會員,國際問題評論員。作為專欄作家,郭瑩為中國及港台地區和歐洲、新加坡地區數十家媒體報導西方世界。著有環球行紀實作品《相識西風》,國內外首部外國人在中國紀實作品《老外侃中國》,中國女性越洋婚戀生存實錄《一家兩制一嫁給老外的酸甜苦辣》。
章節試閱
八卦歐洲眾生相
話說一個法國人、一個英國人和一個德國人,各自獨立進行一項關於駱駝的研究報告。
法國人著眼下最時尚的行頭,確認打扮光鮮後匆匆趕到約旦,在當地花了半個鐘頭做秀:扔麵包給駱駝,用傘尖捅駱駝,然後便一溜煙地趕回老家。慢條斯理地享用了3小時的豐盛法式午餐後,一蹴而就的論文中除了滿眼浪漫、不著邊際的想像外,剩下的就是花哨及靈機一動的評論。
英國人帶上英式下午茶具、紳士禮帽及福爾摩斯煙斗,等一大堆英國殖民者的行頭奔往其東方殖民地。於沙漠中搭帳篷跋涉了兩年後,雇腳夫馱回來相當於出發時兩倍的調研資料。一個“好”英國人,無論他身陷多麼糟糕的困境與危機,都必須先享受一杯加奶、加糖的英式紅茶。結果,英式紅茶風格的雄辯中,通篇皆是原始、未經整理、沒有結論的第一手“現實精華素材。”
德國人既瞧不起法國人的淺薄,又蔑視英國人缺乏深刻。於是,德國人從冰箱裡取出火腿、熏肉,外加乳酪、沙拉,生啃了一頓典型非烹飪、冷冰冰的德式晚餐後,隨即將自己反鎖在房間裡,悶了整整一年。蓬頭垢面再次現身時,奉上幾乎將其壓趴下的厚重、多卷本理論巨著,標題充滿了德式哲學的嚴謹:《從自我的概念推導出駱駝的理念》。
德國人認死理的個性,一直是被外人嘲笑的“賣點”。一則幽默講的是,某個暴風雨之夜,一對德國父子趕去醫院急診。到了一條僻靜的小路上紅燈當前時,儘管周圍人車蹤影皆無,父子倆還是堅持於風雨中掙扎了許久。後來兒子實在挺不住了,便欲闖紅燈穿過馬路,卻當即遭到罹患重病父親的嚴斥。又熬了不知多少時辰,待天明時工人趕來搶修才得知,原來交通燈出現了故障,紅燈亮,綠燈滅。
提到同講德語的奧地利與德國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奧地利人的民族性便表現為:貝多芬肯定是奧地利人,而希特勒則肯定是德國人。二戰中,奧地利曾成為法西斯德國的盟友,對於這個歷史污點,奧地利人總愛擺出一副受害者的委屈姿態。一則諷刺奧地利人,如何懺悔二戰中法西斯迫害猶太人的黑色段子如下:一個猶太老人,于維也納鬧市不斷地攔下奧地利人後,他即用希伯來語大聲質詢道:“奧地利人換一個客廳裡的燈泡,需要多久?”對此奧地利人個個臉色驟變,惶恐地瞟了一眼猶太人後,慌亂地躲閃開對方凜然的眼神,匆匆搪塞道:“我當時不在現場。”“我毫不知情。”“不是我幹的。”“那件事情與我無關。”
早在16世紀時,預言家諾斯特拉戴斯曾斷言:“只要巴黎存在一天,世界就永遠有榮景。”
18世紀時,法國作家克萊歇說:“只有住在巴黎才算真正的生活,其他地方不過是單調呆版的生活。”顯然,他對巴黎的讚美一點都不過分。瑞士人盧梭成了巴黎人;義大利人波拿巴成了巴黎人;西班牙人畢卡索成了巴黎人;連蹩腳畫家希特勒,也夢想著有朝一日成為巴黎人……沒有一個國家的首都比巴黎更大,巴黎比整個法國還要龐大,巴黎大得超出了法國的國土。就連世界第一強國、巴黎人最瞧不起的美利堅,也有巴黎,美國的象徵――自由女神像就是巴黎人慷慨的禮物。有一部美國電影甚至叫《德克薩斯的巴黎》,美國人死後不盼望去天堂,而是盼望去巴黎。“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都市可以像巴黎一樣更加聞名,更受人們鍾愛。鮮少有像它這樣牢牢吸引住遊客,讓人感覺不僅成為這個城市的俘虜,更覺得它不只是一個城市而已!”美國作家斯坦貝克如是形容巴黎。
可見,被全世界寵出來的法國人尤其是巴黎人,傲視天下的心態,是多麼地值得理解和肅然起敬。
義大利人的行為藝術,永遠出奇制勝。上世紀70年代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裡,有一句諷刺義大利法西斯頭子的精彩臺詞:“墨索里尼總是有理,今天有理,明天有理,永遠有理。”一則笑傳:說義大利火車站的大鍾比標準時間快5分鐘。何解?因為,對於無組織、無紀律、無政府主義的三無民族來說,“快半拍”,是為了將散漫的義大利乘客趕上火車的絕招。相反,車廂裡的大鍾卻比標準時間慢五分鐘,“慢半拍”,則是為了安慰熱血好鬥的義大利民眾,使座位上焦急、衝動的乘客興奮地以為列車提前出發了,待到列車晚點抵達目的地時,車廂裡的時鐘則恰好指向正點抵達。
一派歡顏,多麼美妙的心靈雞湯。
醜陋的鄰居
一則短短的笑話也許不能全面反映一個民族的特性,但一則好的笑話,卻可以一針見血地揭示出一個民族特性中的最突出之處。歌德曾言,人們在相互嘲笑時,才能最充分地顯露出性格特點。
法國人諷刺在英國旅行,簡直就是遭遇口腹之罪,即體現了酸辣的法式尖刻。法國人告誡光臨英國的遊客,一天三餐,最安全的上策是通通只點英式早餐。因為在英國,除了早餐供應吐司、香腸、熏肉、黑布丁、煎蛋、煎番茄、土豆餅,外加沙拉、水果和酸奶外,午餐和晚餐的菜譜皆乏善可陳,“沒什麼能下嚥的東西”,法國人總喜歡不留情面地糟踐英國餐。
法國人對於比利時“土包子”鄰居的“愚蠢”,更是不依不饒。話說有一天,一個比利時人發現了一隻猴子,詢問員警該如何處置。員警說:“你帶它去動物園吧。”第二天,員警看到那人還帶著猴子在街上溜達。於是好奇地問他:“我記得告訴過你,讓你帶它去動物園。”“沒錯。”比利時人回答說:“我昨天帶它去了動物園,今天要帶它去看電影。”
輪到外人諷刺德國與法國這對歡喜冤家時,有則一語破的的幽默。一隻德國公雞在山坡上碰到一隻法國公雞,正要鬥毆的當口,忽然發現山坡下面來了一群母雞。兩隻公雞便開始盤算著求和,法國公雞建議說:“我們倆馬上沖下去,一位分得一隻最漂亮的母雞,如何?”德國公雞斷然否決道:“不,我們先要制定和論證一個縝密的方案,把母雞全部包圍起來,一網打盡!”
在歐洲,荷蘭人的節儉聞名天下,“滿城儘是葛朗台”常被外人取笑。話說一位美國飛行員首飛歐洲,教官告訴他,你飛過大西洋後看到一大片綠色的土地,那就是歐洲;地面上如果發現有白色的飄帶,那肯定是荷蘭,因為那是當地人正在晾曬用過的衛生紙。另一則笑話是,一位荷蘭老人,他每週都去探望兒子,每次臨別時,兒子都叮囑父親到家後打個電話報平安。於是,為了節省幾個銅板的電話費,老人想了個招,他與兒子約定,電話鈴響三聲,不要接,那便是他已平安到家的信號。有一次,兒子忘了約定接了電話,被老爸狠狠地訓斥了一頓:“燒電話就是燒錢。”
歐洲人喜歡嘲諷當年希特勒兵敗走麥城,一半是栽到了義大利軍隊手下。話說當年希特勒視察義大利軍隊,希特勒走了幾個地方後,對於義大利軍隊的實力頗為滿意。然而實際上,好面子的義大利人為了場面上的壯觀,想出的餿主意是,將同一組軍隊調來調去。希特勒哪曾想,他所檢閱的軍隊其實翻來覆去就是那幾張“熟臉”。此幽默亦反映出義大利人愛耍小聰明、小詭計的特性。做秀,人生如戲,義大利人終生都在賣力地演戲。
馬克.吐溫曾到義大利旅遊,他用一貫的辛辣筆調“糟蹋”義大利人道:“這裡的居民也做事,那就是吃了睡,睡了吃;如果正好有朋友在側,讓他睡不成的話,他們也會稍微忙活一會兒……平時他們也工作,只是心不在焉,約摸兩、三個鐘點後,就專心致志地打蒼蠅去了……他們身上找不到任何崇高、珍貴、聰明和傑出的地方,但是,他們打心眼裡清楚,自己渾渾噩噩的生活是別人無法理解的世界!義大利人如此墮落卻又如此幸福,真是怪哉!”
“吃了睡,睡了吃”的義大利人,大飽味蕾,是其超爽的人生目標。話說一對90多歲的垂暮夫妻探訪神父時,神父安慰他們無需懼怕死神。神父許諾的天堂美景是:繁花似錦的海濱花園內,一天24小時隨時有機會盡情地吃喝享受。有數百種乳酪,數百種麵包,數百種香腸;當然鵝肝醬、橄欖及花樣繁出的甜點,不勝枚舉;還有香檳、葡萄酒、甜酒……這對老夫妻互望了片刻後即嚎啕大哭起來,抱怨神父道:“早知天堂如此美妙,我們何必整天為了長壽和減肥受盡口腹之苦,塞進肚皮的儘是些所謂健康但難咽的糙食。我們應該一出生即奔往天堂吃大餐才算值得。”
康德名言:“歐洲啟蒙運動的最大功效,是讓理性滲透到日常生活中。”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地區像歐洲那樣,如此緊密地相互依賴而又摩擦頻繁。史學家指出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裡,歐洲平均每5年就有一年發生戰亂。可戰爭並沒有使歐洲人演變成世代恩仇記的悲劇大師,他們反而“不打不成親”。英國著名的跨文化研究專家路易士說過:“歐洲人組成了一個巨大的、有吸引力的、天才的和富於創意的大家族。像真正的大宅門一樣,歐洲人有挫折、有情緒化、有爭吵、有愛和有恨。”
地中海式的全民凝視
西班牙巴塞羅納的一個午後,我坐在街頭長椅上搔首弄姿地恭候老公拍照。可巧,一群幼稚園花朵由老師牽著手魚貫而過。於是,本女的“明星照”立馬成為西班牙未來們觀賞老外的喜劇節目。雛兒們站定圍成一圈嘰嘰喳喳指點著,個個沖著我眉開眼笑外加鬼臉扮相,開心極了。
盯著老外瞧稀奇,顯然是西班牙小不點愛玩的遊戲。隔天,當我這位外國阿姨再次“秀”於人行道上的露天咖啡座時,這次遭遇的是,一位6歲男童掙脫母親的手奔到“鬼姨”身旁,毫不留情地、用稚嫩小手指著我的鼻尖興奮地叫道:“媽媽,快看,中國小姐。”
地中海沿岸居民喜歡注視路人的習慣,令到此旅行的異鄉客感覺當地人簡直目光如炬,就像雷達跟蹤外國導彈一般。史料記載,英國的瑪麗.沃特利.夢塔古女士(Lady Mary Wortley Montagu1689-1762),她曾居住在法國和土耳其,是首位歐洲女旅行作家,她的最大貢獻是發明了天花疫苗。夢塔古女士1728年從巴黎致信英國作家波普時形容道:“這裡的每個人都熱衷目不轉睛地盯著別人瞧稀奇,這些目光包含著:關注和感興趣的凝視;好奇的凝視;期待的凝視;吃驚的凝視……你每每會觀賞到丁點芝麻事也能激起路人的凝視。”1760年,英國作家奧利佛•戈德史密斯對於法國人凝視癖的評論如下:“在這個王國裡旅行,遭遇的頭一個全民性的乖僻就是,婦孺老幼皆顯現出一股古怪的凝視欲,甚至剛會站立的孩子們也精於此道。顯然,他們相信自己聰明超群,因此喜歡眼神放電來展現自我。”
“高視帶”與“低視帶”
對於凝視不同的嗜好程度,歐洲明顯地劃分出兩個截然不同的凝視帶。一個是“高視帶”,包括地中海沿岸諸國,那裡居民正如上述古典名人蓋棺論定的結論,即將“凝視”發展為全民的一大國技。相較之下,另一端可稱為“低視帶”,北歐、中歐及東歐皆囊括其中。歐洲北方人對於盯梢及被人盯梢,皆視為一種芒刺在背的難堪窘況。然而持相反態度的“高視帶”社會裡,堂而皇之地以各種方式彰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狀況,是一種受到鼓勵的行為。這就難怪,“高視”族喜歡有意無意地眉來眼去套近乎。目的是:一來,借此可以察言觀色彼此的喜愛程度;二來,為了傳遞彼此間願意親近的熱忱情感。於是,“高視帶”社會最重要的交際特點就演變成,人們用於注視對方的時間越長,互相“放電”的可能性就倍增。“放電”,對於增進雙方的親密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還能提高生理性的興奮度,並對於進一步深入相互的好感起到了熱身作用。
對地中海式的親熱做派,持反對立場的是“低視帶”族群。顯然陌生人之間游離的眼神,北方佬們並不視為是增進友誼至關重要的善舉。“低視帶”社會裡的孩子們,從小被訓導的為人處世哲學之一便是,眼睛絕不能盯在別人身上滴溜亂轉,那是典型粗魯、無教養的行為。“低視”族對陌生人表達尊敬的上策是,裝作“視而不見。”英國作家歐文.戈夫曼,甚至將這種高尚冠以“文明的漫不經心。”
“低視帶”社會對於凝視有著明確的禁忌。首先“低視”族的觀念裡,戀人間彼此眉來眼去才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情感交流。再就是,親朋好友間適度的凝視也算情理之中。但若是被陌生人盯上,“低視”族便會產生如芒刺背的痛楚,因為這容易被誤解為是一種公然的挑釁行為。這就是為何“虎視眈眈”,在低視社會中常成為鬥毆的前奏或藉口。比如,好萊塢西部牛仔片中,硬漢先是對視片刻既而拉開架式永遠是經典的一幕。低視風俗所至的結果是,以英國人為例,他們創造出一套不露聲色的盯梢路數。技巧一;趁目標不留神的空擋,成功地偷窺。技巧二;假裝眼觀六路、東張西望間,神速地用眼角餘光睨視目標。低視社會中百煉成鋼的餘光本領,表現在英國餐館裡就出現了一點麻煩,即用餐的顧客想招呼侍者時,常常發現極難與侍者“綠豆、蛤蟆對上眼。”
高視社會中,雖說民眾日常上街見多不怪欣賞和被欣賞的炯炯目光。尤其對於養眼的美眉來說,面對滿大街老少爺們的注目禮,她們皆久經考驗般地大義凜然。典型就是,練過童子功的義大利靚女們,喜歡架著太陽眼鏡,以超然的傲慢昂首闊步地穿越男人的眼球儀仗隊。此刻地中海靚女們的神態,可攀比好萊塢明星嘉寶在電影《瑞典女王》中末尾的經典鏡頭,那就是冷漠得面無表情。與義大利姐妹們的從容不迫相比,低視社會比如來義大利觀光的西北歐女同胞們,當遭遇義大利帥哥火辣辣的調情眼球時,她們常常會不知所措、愣愣地回視對方,這一舉動顯然是致命的愚蠢,簡直是鼓勵目光侵犯者將計就計,真可惜,這些北歐靚女還是來自嘉寶的故鄉呢,卻沒得到“冷面嘉寶”的真傳。其實,高視社會中這種掠奪式的注目禮,不僅是男人與男人之間的一種交流手段。更多的情況下,則表現為猛男與路旁靚女之間玩的貓捉老鼠視覺情感遊戲。一個義大利男子,當他目不轉睛地凝視著一位擦身而過的俏嬌娃時,那一刻除了滿足男人的眼福外,更是對周圍其他男子的一種示威,猛男的凜然、滴溜眼神,清楚地表達了英雄愛美人的心態,及男子漢的陽剛威武氣概。
“肘帶”、“腕帶”與“指帶”
歐洲人與人交流時,雙方應該保持何遠何近的距離才是“感覺對頭”的尺度,南歐與西北歐及東歐各執一詞。顯然,當街頭上攀談的雙方來自一個國家的同胞時,他們對於身體間孰遠孰近的“距離美”皆心中有數,並達成默契。但是,若寒暄雙方來自對於距離美南轅北轍概念的民族,那就有好戲看了。比如,義大利人所有的情感表達方式,和任何劇院裡的表演一樣,那就是使勁地誇張。當一位義大利人,隔著一條街老遠瞧見其瑞典朋友時,義大利兄絕對會在五米之外時已漾溢出興奮莫名的神情,臉上笑開了花地準備沖上去擁抱自己的老友了。持截然相反表情的是瑞典哥們兒,他會對眼前這位僅在某個公開場合搭訕過兩句的義大利佬,尤其面對他所顯露出來難以理解、超乎尋常的熱情,詫異萬分。甚至,瑞典人可能會表現出不習慣義大利兄熱乎乎的“貼面”禮轟炸,還有那簡直就是性騷擾的勾肩搭背輕浮。
依照對於“距離美”不同的文化觀念和心理承受力,歐洲社會大致可分為三個地帶。第一個是“肘帶”,即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距離,近乎到可以隨時胳膊肘碰胳膊肘的“零距離”。“肘帶”國家涵蓋南歐的西班牙、法國、義大利、希臘、葡萄牙以及土耳其。第二個地帶是東歐的“腕帶”,包括波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腕帶”的距離稍遠於“肘帶”,但仍保持伸出手腕即能觸摸對方的親熱度。最冷漠的要算是“指帶”,其範圍包括英國、荷蘭、德國以及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諸國。“指帶”國民,喜歡與人交談時保持一臂遠的“遙指”距離,避免擦著身體及不至於將呼吸吹到對方臉上,才令他們感覺身心舒暢。
愛紮堆,聲如蛙鳴的“肘帶”親密族位於歐洲最溫暖的南部,相較之下,“指帶”族,則長年累月置身歐洲北部冰天雪地之中。而東歐的“腕帶”族,地理位置恰維持於南北之間。“三帶”民族與人交流時的姿勢差異,首先不得不說氣候是始作俑者。溫度,對於人們身體的新陳代謝、舒適程度及良好感覺,均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力。南歐地中海沿岸常年陽光充沛,尤其夏季漫長且乾燥炎熱,這裡居民的戶外街道生涯成為人生重要的主題。在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地,親朋好友、街坊鄰里勾肩搭背、成群結隊地體驗著黃昏下的悠閒,所有的“自家人”都彼此熱絡地打著招呼,聊著家常,討論一些地方上的小事(比如城市足球隊之間的比賽),或是探討國家大事(比如義大利隊在國際賽事上的戰況)。人行道和整條街都變成了人潮湧動的沙龍。這般火辣辣、沸騰的集體生活模式,南歐“肘帶”們拆了牆就是一家人的文化主題之下,守望相助的鄰里擺出“我挨你,你挨我”的親熱勁,便理所當然。除了氣候的催化素外,還不能忽視南歐人的性格、文化傳統。地中海熱血民族,以“上陣父子兵”的家族抱團意識著稱,家人、鄰居、朋友、親戚、同學、同事、老鄉……都屬於“自家人”的範疇,因此“集體主義”凝聚力是國民重要的精神支柱。集體主義的社會形態中,鼓勵人們聚集在一起、團結在一起,社交生活上“互屬感”的行為準則便大行其道。與之相對的是北歐、中歐及東歐的“個人主義”文化觀念,以個體價值觀為主導的社會形態中,對於“集體”的目標和願望頗為淡漠,以強調“自我”的榮耀意識為主流。
“距離美”的不同解讀
多愁善感的地中海居民,不僅熱衷“我跟你,誰是誰”的“自家人”待客之道,他們還善於以變化多端的動作和姿態,來烘托談話氣氛及抒發感情。觀賞街頭義大利人聊天,就會發現他們反感規規矩矩地呆立著,而是喜歡將身體的朝向搖擺來搖擺去,還要配合手舞足蹈,活靈活現得猶如演出義大利歌劇。不過,當義大利人在公司裡與上司交談時,他的站姿多會取正面直立著面對老闆,顯現出典型的敬重姿態,這種姿態,我們從義大利電影裡常觀賞到。與此不同的是英國人面對老闆時,多會選擇身體稍微側轉開形成一個傾斜度,儘量避免咄咄逼人的直面姿態。轉回街頭上,義大利人會友的姿態就與直面老闆時有了差異,他們喜歡時而面對面地沖著對方,時而轉身與朋友肩並肩地站成一排,義大利人總是於這兩種姿勢間游刃自如,同時伴隨著擠眉弄眼和手舞足蹈。相反,英國人的街頭表現,則一如既往地沿襲了辦公室姿勢,仍舊是身體稍微側開並從一而終地堅持這一弧度。
“肘帶”與“指帶”族於站姿上的差異,不同的心理邏輯亦是一個背景原因。在義大利人看來,交流時相互間所持的距離及身體的朝向,皆是此次交流一個重要信號的表達,姿勢,直接體現出他對這次相逢親熱與否的投入度。另外,他對身旁的夥伴及所涉及的事情關注度如何,亦可以從他的肢體“距離美”上一覽無餘。然而,對於英國人來說,人與人交流時的距離及身體的朝向,不可能傳遞出如此敏感及強烈的肢體語言內涵。故,英國人便不會如義大利人那樣,身體隨心理及情感起伏擺來擺去地以加強說服力。
英國人與人交談時,最重要的考量是“距離美”,小心避免令大家有心理及身體被侵犯的不舒服感。於是,保持適度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是“指帶”族重要的交際習慣。為了確保外人不能侵入自己的“領地”,“指帶”族有幾種慣用的防衛方式。一是;表情平和、嚴肅,遭遇熟人時拿捏適度的微笑而非喜形於色,然後不卑不亢地與對方握手(“指帶”族男人間不流行擁抱禮)。二是;當“指帶”族與人交談時,會習慣成自然地將胳膊肘交叉抱起來,由此建立起一個身體屏障,或乾脆將手提包等物品抱於胸前,權當國界線邊上的軍事緩衝區。三是;在圖書館裡為了建立一方私人空間,“指帶”族會把一摞書籍堆在面前作為“掩體”,令其他讀者無法窺視自己。四是;當“指帶”族置身於一個不能使自己與他人之間保持一段“健康距離”的場所時,“指帶”族比如說英國人,常會顯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不安和苦惱。最典型的當屬電梯裡的人間喜劇秀,人堆裡的“指帶”族常竭力裝出無視他人存在的冷漠神態。筆者曾日復一日地觀察過多年,不得不說“指帶”們的神態甚為有趣。比如,他們會假裝著迷似的死盯著地板或天花板出神。而電梯裡的廣告畫、告示等更會成為救命稻草,總之可以令其全神貫注地注視的物件,皆能讓“指帶”們從必須注視陌生人的窘態和不安中解脫出來。類似的場景還有倫敦地鐵車廂,這裡簡直就是啃書蟲的天堂,人們習慣地躲在書報後面尋求不與陌生人眼神碰撞的安全感。如此社會大環境之下,難怪英國重要的大報《獨立報》,關於版面改小的廣告上的說辭居然是:“為了方便公共交通設施中的讀者。”
走筆至此,突然想到英國人與人攀談時,若遭遇一時無話可說的靜謐冷場,他們就會調侃說:“天使剛剛飛過。”顯然言談、舉止拘謹的英國人,發明這一托辭實屬情理之中。相對而言,滔滔不絕的義大利話匣子們,從未有讓“天使”掠走他們嘴巴的機會。
八卦歐洲眾生相話說一個法國人、一個英國人和一個德國人,各自獨立進行一項關於駱駝的研究報告。法國人著眼下最時尚的行頭,確認打扮光鮮後匆匆趕到約旦,在當地花了半個鐘頭做秀:扔麵包給駱駝,用傘尖捅駱駝,然後便一溜煙地趕回老家。慢條斯理地享用了3小時的豐盛法式午餐後,一蹴而就的論文中除了滿眼浪漫、不著邊際的想像外,剩下的就是花哨及靈機一動的評論。英國人帶上英式下午茶具、紳士禮帽及福爾摩斯煙斗,等一大堆英國殖民者的行頭奔往其東方殖民地。於沙漠中搭帳篷跋涉了兩年後,雇腳夫馱回來相當於出發時兩倍的調研資料。一個...
目錄
第一輯
第 一 章 歐洲如一面鏡子
第 二 章 非典型歐洲人
第 三 章 歐洲人南親北疏的做派
第 四 章 時間緊迫症與時間散漫症
第二輯
第 五 章 英國本身自成一個世界
第 六 章 希斯羅機場風雲錄
第 七 章 倫敦五星級酒店:就像老鼠愛大米
第 八 章 聞香識戀人
第 九 章 倫敦「黑的」的新古典主義
第三輯
第 十 章 追古撫今金髮女郎
第十一章 與國王同眠――歐洲皇室情婦秘聞
第十二章 篡奪后冠的皇家情婦
第十三章 女權:不等於選票加波霸――今日土耳其婦女
第四輯
第十四章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導致蘇聯衰亡的雙刃劍
第十五章 俄羅斯:「做客婚姻」方興未艾
第十六章 自殺婚姻的N個方程式
第十七章 法式情色
第五輯
第十八章 衛生間的革命歷程
第十九章 工業化快餐是一個殺手
第二十章 巴黎:不散的筵席
第二十一章 「利刃」那不勒斯
第一輯
第 一 章 歐洲如一面鏡子
第 二 章 非典型歐洲人
第 三 章 歐洲人南親北疏的做派
第 四 章 時間緊迫症與時間散漫症
第二輯
第 五 章 英國本身自成一個世界
第 六 章 希斯羅機場風雲錄
第 七 章 倫敦五星級酒店:就像老鼠愛大米
第 八 章 聞香識戀人
第 九 章 倫敦「黑的」的新古典主義
第三輯
第 十 章 追古撫今金髮女郎
第十一章 與國王同眠――歐洲皇室情婦秘聞
第十二章 篡奪后冠的皇家情婦
第十三章 女權:不等於選票加波霸――今日土耳其婦女
第四輯
第十四章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導致...
商品資料
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10-03-30ISBN/ISSN:978986173611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