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精選部落格,點閱率超過620萬人次!
聊出好教養,聊到心坎裡!
全方位親子聊天書,同時達成身教、言教、家教、品格和課業的引導!
為什麼,孩子有話都不跟我說?他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為什麼,孩子愛狡辯?還說我偏心?
為什麼,他都不知道我有多愛他?
孩子,為什麼……?
對話與溝通,是教養的基礎!電視上言語犀利的媒體人、網路百萬人氣部落客:陳安儀,運用10年記者生涯,加上4年的輔導志工媽媽(每週和問題孩子聊天一小時)的經驗,傳授爸媽不可不知的親子五大聊天術、現代好爸爸四大絕招、妙問怪答招架術、教養頭痛偏方……,讓孩子喜歡和你聊天,而且還能聊出好教養,聊到心坎裡!
「媽,你猜我將來會不會下地獄?」
「媽媽,什麼是情書?妳收過情書嗎?」
「你們看!我的『鳥鳥』會動喔!」
「弟弟很會講話,所以妳跟爸爸都『以他為榮』,對嗎?」
「我為什麼不能哭?嗚……我沒有哭的權利嗎?嗚……你小時候被媽媽罵的時候,難道你不會哭嗎?」
看陳安儀如何從一個個生活小故事、一句句溫馨或狡辯的對話著手,分享自己跟孩子互動的經驗,並整理出一套和孩子輕鬆聊天、又能掌握孩子想法的技巧,聊出有規矩、有自信的孩子。
˙跟孩子談戀愛:「愛要說出來」適時跟孩子表達愛意;從父母的事情聊起,越是糗事、錯事,越容易突破孩子心防,和孩子聊出信任與了解……
˙孩子大呼小叫,無法無天:「懲罰與抱抱」愛與管教到底該如何拿捏?孩子吵著買東西,就聊「想要與需要」,讓孩子學會等待與體會得不到的幸福……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生活獨立:從「罵髒話」「講反話」聊出孩子的價值觀,替孩子打一劑社會預防針;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未來能輕鬆面對失敗;從討論什麼不能玩,讓孩子思索「為什麼不能玩」而非一味保護;教孩子自己坐公車、自己賺錢辦生日派對,給孩子適當的責任感……
˙「妙問怪答」招架術:面對挑釁的孩子,該如何發揮「先下手為強」、「出奇不意」兩大招數?如何面對坐不住的孩子?如何從小問題發現孩子的潛力……
˙培養親子共讀,永遠有聊不完的話題:別以為「共讀」只需要在學齡前,別以為孩子識字了就可以停止共讀,幫孩子從圖畫書跨越到文字書更重要?如何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如何從生活瑣事寫小日記?
˙寫給父母的教養頭痛秘方:該如何教孩子寫小日記?孩子幾歲上幼稚園比較好?選學校不如和孩子一起進入校園,了解學校的作息;才藝課到底該補優點還是補缺點?如何戒電視?打電動提早圖像閱讀好嗎?……
作者簡介:
陳安儀,傳媒工作者。目前育有一女一子。 自小就是個好奇寶寶,興趣廣泛,尤其喜愛閱讀與寫作。台大中文系畢業後,一頭栽入電視圈,先後擔任中視「女人女人」、「今天不談政治」、「鑽石舞台」、「綜藝萬花筒」…等節目企劃製作,後轉任民生報、星報、壹週刊影劇記者。2002年與另外11位哺乳媽媽共創台灣母乳協會,並任第一、二屆副理事長及常務理事、台北市內湖地區母乳親善聚會帶領人。 2005年離開《壹週刊》回家做自由撰稿人,開始筆耕生涯,著有《WHY NOT 時髦媽咪》、《孩子我要教你怎麼愛我》。2008年創辦「媽媽PLAY親子烘焙聚會教室」,及「陳安儀多元寫作班」。 目前是電視談話性節目中之常客,經常應邀暢談影劇、兩性、理財生活等相關話題,並經營部落格「陳安儀的筆下人生」http://anyichen.pixnet.net/blog,點閱率高達620萬人次,獲選為親子天下雜誌「精選部落格」。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窩心推薦◆
支藝樺(主持人)、吳淡如(作家、主持人)、李偉文(作家)、林書煒(主持人、作家)、楊俐容(親職教育工作者、兒童青少年心理學家)、廖輝英(作家)
對話與溝通是教養的基礎
��何琦瑜(《親子天下》雜誌總編輯)
作為《親子天下》雜誌的總編輯,同時是兩個孩子的媽,我必須很尷尬的坦承,大多數時候我沒有耐性細讀媽媽寫孩子的部落格文章或書。主要是因為我的工作需要看太多類似的訊息,很容易感到煩膩。但安儀的文字總是讓我有驚喜與發現,常讓我忍不住一氣呵成的讀完,而且深有同感。一方面或許因為她曾是「專業」的文字工作者,讀她的文章有頭有尾,有伏筆有情節,更重要的是「有意義」。在親子對話或生活的切片裡,能談論出對讀者有益的主軸或訊息,而不只是媽媽的自言自語。另一方面,她總是能如此誠懇的面對與剖析自己的處境,客觀的看待人性的脆弱,有時犀利有時寬容,故事裡的安儀和桐桐、青青都很真實。讀文如見其人,看到他的家庭故事,也常常能聯想到自己的困難、興起解決的意志。
安儀不只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從創辦母乳協會開始,就是熱心的志工媽媽代表人,她積極參與學校事務,擔任作文班老師,還經營了一個親子的理想遊樂場「媽媽Play」。在親子相關的議題上,她同時擔任了親與師、當事人與專家的雙重角色。她與諸多個性不同、狀況迥異的孩子們互動,從實際經驗中,歸納出實用的好想法與好方法,比許多翻譯類教養書更能貼近媽媽們的需求。
對話與溝通是教養的基礎。安儀綜整的親子聊天術,容易學習也非常值得參考,推薦給所有平凡如我的父母們。
名人推薦:◆窩心推薦◆
支藝樺(主持人)、吳淡如(作家、主持人)、李偉文(作家)、林書煒(主持人、作家)、楊俐容(親職教育工作者、兒童青少年心理學家)、廖輝英(作家)
對話與溝通是教養的基礎
��何琦瑜(《親子天下》雜誌總編輯)
作為《親子天下》雜誌的總編輯,同時是兩個孩子的媽,我必須很尷尬的坦承,大多數時候我沒有耐性細讀媽媽寫孩子的部落格文章或書。主要是因為我的工作需要看太多類似的訊息,很容易感到煩膩。但安儀的文字總是讓我有驚喜與發現,常讓我忍不住一氣呵成的讀完,而且深有同感。一方面或許因為她曾...
章節試閱
「說」出來的愛──適時對孩子表達愛意
人生無常。媽媽過世後,我感慨尤深。
每次想到,愛我的媽媽,卻沒能看到我可愛的一雙兒女,以及如今稍有點名氣和社會地位的我,我就忍不住一陣難過。還好,我還來得及在媽媽纏綿病榻時,對著尚未喪失神智的她說出我一直想說的那句:「媽,我真的很愛妳!」否則,我將一輩子遺憾。
和孩子討論「愛的表現」──抱抱是愛,說故事也是
「愛」雖然不需要一天到晚掛在嘴上,但也不要吝嗇說出口,尤其是對孩子。當媽媽的,常因為跟孩子相處的時間比較多、相對的責罵孩子的頻率也比較高,有時候不免跟孩子的關係緊張。這時,適時地表達愛意,就很重要。
心理學家楊俐容老師的書裡曾經提到,做父母的不妨和孩子討論一下「愛的表現」,就是說爸媽可以問問孩子,什麼樣的言行舉止,最能讓人感受到「愛意」?藉由這樣的討論,可以更了解彼此的想法,有利親子溝通。
我覺得這個點子不錯。因此,我選了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當我和兩個小傢伙漫步在街上、沒有時間壓力的時候,我就一邊走路、一邊故作不經意地詢問姊弟倆:「你們覺得,媽媽什麼時候最愛你們?」
兩個小鬼異口同聲地回答:「我們很乖的時候!……不吵架的時候!……」
聽到他們的答案,我又好氣又好笑,驚覺我的問題有語病,趕快改口:
「不是啦!媽媽的意思是說,你們覺得媽媽做什麼事、或是說什麼話的時候,最能讓你感覺到我愛你們?」
青青馬上回答:「晚上睡覺講故事的時候!」
桐桐則回答:「抱抱的時候。」
桐桐的回答在我意料中。我喜歡親親、抱抱孩子們,除了覺得他們可愛的時候會一把摟過來亂親一通之外,每天晚上睡覺前也會抱抱、親親,所以姊姊覺得這是愛的表現,並不令人意外。不過,我卻很訝異弟弟感受到「愛」的時刻,竟是「講故事」時間!
原來,在床上拿著書、安安靜靜地念故事,竟比「左摟右抱」的威力還大?
孩子的感覺,當真細膩的令人震撼。
沒錯,當我們靜下來,和他們分享床前故事時,心情一定是充滿「愛」的。我曾試過,如果睡前孩子惹惱了我,我怎樣也沒辦法立刻忘記剛才的不愉快,平心靜氣的為他們讀睡前故事。所以,青青回答:「晚上睡覺講故事的時候!」還真的是一針見血呢。
同樣的,我也悄悄在心裡用這個問題問我自己。結果,我很驚訝的是,自己的腦海中浮現的畫面,竟是一次跟爸爸在中正紀念堂的漫步。
父母的談話態度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
我還記得,那一天,爸爸不知道是去哪裡接我,我們父女倆單獨一起走路,穿過中正紀念堂回家。我已經忘了那天是談到什麼話題了,可能是我的考試失利、不太理想吧!我只記得,爸爸看著前方,一面思索著、一面用極為平和的語氣對我說:「人的一生,就好像是一場馬拉松賽跑,剛開始落後並沒有關係,只要在比賽的過程中不停地超越自己,向前邁進,那麼最後就有獲勝的機會。」
那一年,我只有小學五年級。爸爸的話,我不見得完全能夠體會,不過,那場對話、那個場景,三十年來卻一直留在記憶中。爸爸當時認真說話的樣子、鄭重的態度,好像把我當成一個大人。那段談話讓我覺得,我是一個被他看重的孩子──爸爸非常愛我。
談話的態度,竟然可以影響一個人這麼久!
想到這兒,我決定蹲下來,好好跟孩子說出我對他們的愛:「對。除了抱抱跟講故事之外,即使媽媽罵你、打妳、生氣處罰你們的時候,媽媽也是愛你的。只要你們是我的孩子一天,媽媽便會永遠愛你們。」
說完,我們繼續漫步,往目的地前進。我不知道這些談話,將來會有多少留在他們的記憶中?但是,我寧願多說一些,以避免任何遺憾。
把愛說出口,被愛包圍的孩子最幸福!
有一次,我跟幾個媽媽在烘焙教室裡吃便當閒聊。我說,自從我兒子有一次洗完澡,穿了一身「紅配綠」,被我笑是「狗臭屁」後,他每次穿衣服,都會叫我看一下:「媽媽,今天這樣有『狗臭屁』嗎?」非常有趣。
這時,有個念藝術治療的媽媽笑著對我說:「據說,情不自禁喜歡『紅配綠』的小孩,在心理學上表示他是一個被愛包圍的孩子喔!」她解釋,紅色和綠色是兩個最飽和的互補色……等等的理論,大家聽了開玩笑對我說:「喔!那很好,那至少證明妳沒有偷偷虐待他啦!」
「被愛包圍的孩子」。這句話,多麼幸福啊!但是,這世上卻有多少被愛包圍的孩子,自己卻不自知呢?
所以,千萬不要吝嗇說出自己的愛。記得找時間問問孩子:「你覺得媽媽(爸爸)什麼時候最愛你?」
【摘文2】
如何聊出信任與了解──說自己的故事讓孩子掏心掏肺
怎麼樣跟孩子聊天?既然名為「聊天」,想當然耳,就必須要「你來、我往」,「有聽、有說」。
這時,很多媽媽就感到苦惱了:「既不能否定孩子的說話內容、又不能對他說教、講道理,那我除了聽他說,還可以講些什麼呢?」
把孩子當朋友,你的經驗能讓孩子放心傾訴
其實很簡單,只要在聊天的當下,暫時把孩子當成平行朋友般聊聊「自己的事」,就不愁沒有話題啦!
孩子們都是喜歡聽故事的。當故事的主角是自己的爸爸、媽媽、老師,尤其是聽到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也有出糗、丟臉、考試不及格、被處罰的經驗……通常他們都會杏眼圓睜、目瞪口呆,聽得極為專心。
別擔心你的過往經驗會讓孩子把你看扁了,事實上,發現大人也有脆弱的一面或出糗的過去,往往能在剎那間消弭你跟孩子年齡、地位的差異,而讓孩子視你為「同一國」,對你掏心挖肺,依賴信任。
我在作文課上必講的、最受歡迎的一個故事,就是我小學二年級時,上課偷吃同學送我的「王子麵」被老師抓到、罰站了一整節課,下課後還被媽媽當著全班的面,再臭罵一頓的故事。
每當我極盡所能地形容當時幼小的我是多麼羞辱、丟臉、困窘時,學生們總是會投以「了解」、「同情」的目光,彷彿故事中的我就是他們的化身,他們再理解不過。
因此,接下來的作文題目「一次慘痛的經驗」,就可以看到他們大膽的寫出自己的心聲,描述自己經歷過最悲慘的事情,一點也不隱瞞。原因很簡單,因為孩子們會認為,一個有過相同經歷的老師,絕對不會取笑他們,所以他們可以放心傾訴。
展現同理心,樹立孩子的自信與行為模範
所以,每次我跟學生們聊天、或是跟心理輔導的孩子個別談話時,便經常以自己的經歷開頭,好讓他們放心,知道這個大人曾經跟他們一樣糊塗、壞事,好讓他們卸下心防,面對過去、不必膽怯。
我經常尋找回憶中的自己,跟他們分享的有:
暗戀隔壁班的男生啦、忘記寫作業啦、考試考不及格啦、聯考落榜啦、跟爸媽吵架啦、逃家啦、說謊被捉到啦、打弟弟妹妹啦、作弊啦……等等。
這些過來人的經驗,不但展現著你的同理心,也可以給孩子一個正向的效果:雖然我曾經做錯事,不過我還是有機會可以變好;一時的迷途不代表永遠的失敗,過去的錯並不影響現在的對。
這無形中也可以給孩子一個力量:我還有大把的機會,不要輕言放棄。
此外,有時候自己小時候的經驗,也是勸誡孩子最好的例子,比說什麼大道理都有用。
教孩子從父母的經驗裡學習解決問題、調整心態
我輔導過一個孩子,習慣用「打人」的方式與人溝通。無論生氣、憤怒或開心,他都會以「打」或「撞」別人的方式來表達,讓同學無法接受,我也很困擾。
有一次,聊天時聊到「色盲」的話題。
我說:「我以前的男朋友就是色盲。」
這個男孩突然問我:「以前的男友?那後來為什麼分手了?」
我順口回答:「喔!因為他喜歡打人。」
沒想到,男孩竟因此而靜默了半晌:
「真的嗎?他打妳,所以妳跟他分手嗎?」
我突然意識到,孩子因為我的經驗而開啟了「反省」的機制,因此我立刻佯裝未知覺地說:「是啊!沒有女孩喜歡暴力的男生啊!所以我就決定跟他分手了。」
從此以後,我發現晤談的時候,這個男孩「動手」的次數便少了很多。我想,這也是一個很有效的例子。
還記得有一次,女兒最要好的朋友晴晴,不知道為了什麼小事,突然間對她不理不睬。無論女兒怎樣好言好語詢問、熱情主動地示好,晴晴就是不理她。於是最後,她終於忍不住放聲大哭,哭得震天價響,怎麼勸都勸不住。
眼見晴晴的媽媽也很尷尬,不知該怎麼處理兩個小孩間的糾紛,我靈機一動,把女兒拉到膝蓋上坐下,低聲在她耳邊說:「桐桐,妳知道嗎?媽媽小時候有一次也跟妳一樣,我最要好的朋友忽然生氣不理我了。而且,雖然她就坐在我旁邊,但是她一直到畢業都不跟我講話!我那時候就跟你現在一樣傷心,一直去找她想要和好,可是她就是不理我!」
女兒聽到我的話,哭聲乍然停止。她一邊吸著鼻子、一邊問:「媽媽,那妳知道原因是什麼嗎?」
「我跟妳一樣,因為她沒有說出來,所以我也不知道。」
「那妳們後來有和好媽?」
女兒已經忘記了哭泣,追問我。
「當然有啊!她就是上次我們去她家吃火鍋的XX阿姨啊!妳還記得她嗎?」
女兒狐疑地望著我:「那妳們是怎麼和好的?」
「聯考後,我們在校門口看成績的時候碰巧遇到。是她先叫我的,我很高興,我們就和好了。後來,我問她當時到底為什麼生氣?她說她早就忘記了,可能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吧!不過因為當時功課壓力太大,所以她心情不好。」
女兒聽完之後沒有說話。
於是,我接著說:「晴晴現在可能也是心情不好,不見得是因為妳真的做錯了什麼嚴重的事。不過,妳要相信,妳們是認識這麼久的好朋友,所以我想她明天就會忘了這件事,妳們一定還是會和好如初的!」
女兒聽完後,終於破涕為笑,於是我拿了一本繪本講給她聽。沒多久,晴晴也靠過來,一起聽我講故事。半小時後,兩個小女孩又一起去玩耍了。
滿足好奇、安慰別人:我媽小時候也這樣!
我還記得女兒三歲的時候,我順口跟她說過以前家裡遭小偷的故事。她聽得十分入迷,一再問我是不是真的?後來有一陣子,她常常要求我重講那個小偷的故事。我在講了第八百遍時,有次忍不住不耐煩地問:「這有什麼好聽的啊?我已經講過很多遍了啊!」結果,女兒竟靦腆地說:「因為我沒有看過真正的小偷嘛!」
常跟女兒分享我小時候故事的結果是,她現在偶爾也會用「我媽小時候也有過」來勸慰其他小孩。比方說,有小朋友跌倒了,哭得很大聲,她會安慰她:「不要哭,我媽有一次跌一跤還跌斷了骨頭呢!」話說到一半,還會回頭問我:「媽!妳高中跌斷骨頭時,都很勇敢、沒有哭,對不對?」
害得我啼笑皆非呢!
【摘文3】
和孩子有聊不完的話題──延長親子共讀時光
「親子共讀」是這兩年很流行的「教養守則」之一,有很多家長都知道,要跟孩子培養親密的情感、要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親子共讀」是很好的方法。
可是,很多家長卻不知道,「親子共讀」不應該、也不能夠只有在「學齡前」進行。對於已經能夠識字、自行閱讀、小學階段的小朋友,家長仍然要維持「親子共讀」的習慣──因為陪伴學齡後的孩子閱讀,才是培養閱讀習慣最重要的關鍵!
親子共讀不能只在學齡前
很多家長聽到我這麼說,都驚訝地張大了嘴:「不會吧!都自己會看書了,還需要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念給他聽嗎?」
沒錯!很──需──要。
當然,跟大小孩的共讀,並不光只是一個字一個字念出來而已。跟大小孩共讀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與技巧,下面我們可以一一細談。但是我要強調,即使是已經識字的中低年級小孩,仍然非常需要爸爸、媽媽陪伴閱讀,很多時候,他們仍然需要父母將書的開頭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給他們聽。因為,唯有你的陪伴閱讀,才是引領孩子跨越繪本、漫畫,邁入文字書籍的關鍵。
老實說,我早就記不得我幼稚園時期,爸爸媽媽讀過些什麼圖畫書給我聽。但讓我印象深刻的卻是,一直到我國中一年級,爸爸到台北來陪我複習功課的晚上,都還經常陪我讀書。有時候他讀文言的《幼學瓊林》給我聽,有時候會跟我談談他自己最近讀的書;還有一次,一見面他就丟了一本跟字典一樣厚、有著紅布封面、燙金字體的《莫泊桑短篇小說選》給我:「這本書很好看,是我剛在火車站旁邊的地攤上買的。妳先看看,不懂得地方我再給妳解釋!」
我傻傻地接過爸爸丟給我的小說,隔天就沉迷在莫泊桑筆下的殘酷世界。這本爸爸丟給我的書,成為開啟我閱讀世界文學的鑰匙,之後我迷上毛姆、契訶夫、左拉、史坦貝克……這一連串的閱讀經驗,全都從這本法國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選集開始。
不只是陪伴,也是引導、推薦
為什麼要陪伴孩子讀書?除了他們看不懂字的時候,我們需要把書的內容講給他們聽之外,家長的「讀」,還有「推薦、引導」的作用。
語言,是先由聽、講,再進展至讀、寫。因此,「聽」是第一個接觸的感官。孩子的「聽覺理解」,一定遠超過「閱讀理解」。因此,孩子需要「跟父母共讀」,讓理解力比較好的成人把程度高一些的書籍讀給他們聽,他們的閱讀能力,才能跟著往上提升。
也就是說,已經會識字的孩子們,需要情節豐富、字彙多樣、書寫多元的書籍內容去吸引他們閱讀,但他們自行閱讀的能力卻遠不及此。因此,這個時候家長帶領閱讀,往往是吸引他們進入閱讀世界的重要鑰匙!
另外,很多孩子識字之後之所以對閱讀失去興趣,往往是因為小學所教授的課本,是以識字為基礎而編寫的,而上課內容也僅偏重於生詞、語法的背、寫,讓孩子誤以為這類機械式的「練習」就是「閱讀」,而無法領略閱讀的快樂。
這時,也需要家長引領孩子去體會閱讀的樂趣,選擇一些真正適合孩子心智年齡的作品(台灣的課外選讀通常都太淺,無法吸引孩子興趣),讀給他們聽,讓他知道書中有另一番不同光景的世界,讓孩子重新找回閱讀樂趣。
巧妙設下陪讀陷阱:幫孩子跨越枯燥故事開頭,順順利利看完一本書
舉例來說,我女兒現在三年級了,但我依然常常讀書給她聽。通常,她看她自己選的書,我讀我選的書。因此,當她在看《安徒生童話》故事的時候,我讀的可能是《湯姆歷險記》。等她發現我讀的《湯姆歷險記》比較有趣、搶過去一口氣看完了之後,我下一本讀的可能是《小婦人》。當她也把《小婦人》也看完之後,我便換讀《孤雛淚》。
我和女兒桐桐之間的對話往往是這樣的:
「媽,妳今天要讀什麼?」
「《魯賓遜漂流記》。」
「啊!媽,那本不好看啦,我昨天翻過了。妳讀別的好不好?」
「沒關係啊!媽媽還是先讀一點給妳聽。這本書是我小時候很喜歡的一本書喔!妳聽聽看好不好?」
通常,她會勉為其難地接受。然後第一天可能會在很無聊的狀況下睡著,因為這類小說的第一章,通常因為要描述故事發生背景或人物介紹,都會有一些冗長的敘述,對孩子來說,欠缺劇情刺激。
第二天,她照例會哀求:「媽,這本真的不好看啦!我們換一本好不好?」
我通常都會回答:「快了!快了!精采的地方就快要到了,妳再忍耐一下好不好?」
接著,我會努力加快速度,一口氣讀到劇情開始變得精采的地方。比方說,魯賓遜漂流到荒島上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找東西吃。……有一天,運氣不錯,他挖到六十個海龜蛋!……然後,眼看她的眼神亮起來時,我就會故做可惜地闔上書:「唉!時間到了,要睡覺了。這本書看樣子妳不喜歡,那我們明天換一本好了!」
這時女兒就會改口:「不用啦!媽,我們明天繼續念這本就行了!」
每次她這樣一說,我心裡就會偷笑,因為我知道,我明天可以不用讀啦!保證她放學回來,就會自己把這本書繼續看下去,一直到看完為止。我的「陪讀陷阱」,通常都十分有效,我建議過學生家長回家照做之後,成效也十分讓人滿意。
有一次,我有個小五學生的媽媽一直煩惱孩子不愛閱讀。我第一次提議讓他寒假試讀猶太女孩的真實故事《安妮的日記》時,他媽媽真的把書買回來了,但是卻對著我頻頻搖頭嘆氣:「沒有用啦!我兒子怎麼可能看這麼多字的書!而且這本書很深耶!」
我向她建議:「妳試著每天抽十分鐘讀十頁給他聽。或是妳一邊煮飯的時候,讓他讀給妳聽也可以。」
那位媽媽很有心,回家真的照做。寒假後,這位媽媽驚喜地對我說:「妳知道嗎?真是太神奇了!我讀了大概四、五天後,有一天我回家,居然發現我兒子在看那本書!而且後來寒假裡的好幾個下午,他都自己看,一看看很久喔!看完後,他還會告訴我那個女孩怎樣怎樣……」最後,寒假還沒過一半,這個孩子已經把整本《安妮的日記》看完了。
為什麼?她很不解:「為什麼我買的書他都不看,妳推薦的這一本他卻看完了?」我解釋:「因為這本書真的非常好看!只是,剛開始時需要度過前幾章的『過渡期』!而妳陪伴他度過了,所以他對內文產生好奇,發生了興趣,就有動力想要看到結局!」
接著,這個孩子又看了好幾本相當「有份量」的小說,最近,他迷上《水滸傳》。當孩子一旦開始愛上閱讀,影響的層面很大。這個男孩我教很久了,作文一直沒什麼進步,上課態度也不佳。但是經過一個寒假,他不但作文程度大幅提升、上課態度明顯好轉,也變成了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
不過,「共讀」到這邊,通常還沒完喔!
跳耀性、重複性閱讀也沒關係
通常,進行一本書的共讀時,估量孩子看得差不多了,不妨隨口問問他書中的劇情,好確定他究竟看懂了多少。不過,問的時候要有點技巧,不要讓孩子覺得你在考問她。
比方有次我們在讀《苦兒流浪記》。女兒宣稱她已經整本都看完了,我便隨口問: 「喔!妳看完了啊?那猴子死的時候妳有沒有覺得很難過?」
結果她突然一愣:「ㄟ,猴子死了啊?」
我說:「對啊!妳怎麼沒看到?妳有看到狗狗死掉那幕嗎?」她更是一臉愕然:「啊?狗狗也死了啊?」
我笑了笑,原來她為了想要知道結局,所以跳過大部分劇情,直接從後面開始看起,所以當然中間的精采劇情都沒看到。不過,我雖然拆穿了她的謊言,卻也沒責備她,只說:「啊!那本故事很長,妳可以慢慢看。」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跳躍性」的看書方式很不理解,甚至會生氣,指責孩子根本就沒有「好好看書」。
其實真的不需要「好好看書」,要求孩子從頭到尾都看一次並沒有這麼重要。因為孩子在挑選閱讀題材時,一定會先閱讀他最有興趣的片段,對於冗長的描述、看不太懂的劇情,就會暫時先跳過。尤其是如果該本書的程度比較深,孩子更容易出現這種情形。
但是,細心的家長幾乎同時也會發現,孩子經常會不停地重複看一本書。這時候家長又會生氣了:「幹嘛一直看同一本?浪費時間!」其實,這也是孩子的另一個重要的文字學習模式,因為他必須經由不斷重複的閱讀,把書裡的成語、名詞、語彙,銘印在腦海裡,順道不斷重看上次閱讀時沒看懂或跳過的地方,這就是更深一層的學習。
舉我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格列佛遊記》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我大概看了不下四十遍之多。每一次閱讀,體會更多,直到現在,我才能領略到《格列佛遊記》中對於死亡的描述、人類昏昧的比喻,是多麼的諷刺而傳神。
因此,孩子們重複不停地看一本書時,不需要阻止他。跳躍地看一本書時,也不必責罵他。不過,家長有必要介紹孩子更深、更廣的書籍,直到他能夠自行開發新書、學習去尋找新的閱讀領域為止。
有家長問:「究竟要共讀到孩子多大,才可以放他自己看書,不用再理會他呢?」
我的想法是,要「幫忙念一點」書的時間,至少拉長到十歲左右;但一起「討論」書的年齡,卻可以延長到無限期。
親子共讀好處多:開拓話題、增進親情、促進學習
書,是親子間聊天的一個好題材。有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忽然套用一句書裡的台詞,然後彼此會心一笑,因為,這是一個旁人聽不懂的祕密,只屬於我們母女。女兒也經常興高采烈地跟我聊起某本書的劇情,或是她的看法,甚至我們可以互相推薦好看的書。
「媽,《貓戰士》真的這麼好看嗎?妳最近都在看這本書,好像很好看的樣子!」
「媽!妳一定要看這本《魔法灰姑娘》,實在是太有趣了!」
「媽,妳小時候也很喜歡《小婦人》嗎?」
「媽,這本《嬰兒島》裡面煮的東西都好好吃的樣子,看得我垂涎三尺!」
書看得多了,女兒不必背誦成語、看成語故事,成語自然用得呱呱叫,出口成章,下筆如行雲流水。除此之外,最珍貴的是我知道我們之間將永遠不缺話題。
小時候,我只要在廁所待五分鐘,就知道我爸最近在看《白話史記》;最近回娘家,廁所裡放的是《儒林外史》。我父親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仍維持大量閱讀的習慣,每星期固定去圖書館翻閱報紙、期刊,借書回來閱讀。
我從小就喜歡和爸爸聊天,因為我跟爸爸聊天,永遠可以有新的收穫──他腦袋中總有新東西。他從來不喜歡東家長、西家短,也從不翻舊帳、重複嘮叨。他心情好、願意聊天的時候,幽默風趣的言談裡,總有我不知道的東西──因為他閱讀。
多麼希望我和女兒也可以這樣。當我老得不能動的時候,都還有新鮮話題可聊──只要我們持續保持閱讀。
【摘文4】
你以誰為榮?!──小心無心傷了孩子的心
五歲的青青口齒伶俐,吵架功力高強,每每令爸媽佩服地嘆為觀止;把姊姊氣得張口結舌。
伶牙俐齒小惡魔
有一天,我氣他吃零食、不吃飯,於是很無聊得故意捉弄他:「你看,你都不吃飯,將來長不高,變成矮冬瓜!哈哈哈!將來人家就會笑你:矮冬瓜~矮冬瓜~矮冬瓜~」
沒想到,我兒子竟昂然揚起一張小臉,義正嚴詞地指責我:「我是你兒子耶!你這樣對待你的兒子對嗎?妳這樣是一個好媽媽嗎?」
害我一時語塞:「……呃,對,媽媽不應該嘲笑你……」(臉上三條線)
還有一次,某天半夜我在電腦前趕工。青青到書房找我抱抱,哭鬧不休,我哄半天哄不住,火大了不免臭罵他一頓,趕他回房睡覺。他心有未甘,回房坐在床上繼續哭。
被吵醒的爸爸睡眼朦朧:「唉呦,你不要再哭了好不好?」
但個性執拗的青青還是「嗚……哇……」地越哭越大聲。爸爸不耐煩了,提高了音量:「你已經哭很久了,可以停了嗎?」
青青一邊哽咽一邊回嘴:「我為什麼不能哭?嗚……我沒有哭的權利嗎?嗚……你小時候被媽媽罵的時候,難道不會哭嗎?」
振振有詞的他不但精通辯論邏輯,連「權利」都說出來了,連爸爸也無言以對,只好翻身睡覺。
不過,青青的伶牙俐齒看在爸爸媽媽的眼裡雖然十分有趣,但對於姊姊來說,卻是一個壓力,這一點,起先我們都沒有注意到。
直到有一次,女兒桐桐嚴重的情緒反彈,才讓我赫然領悟,我們經常讚賞弟弟口舌靈便,對個性質樸的姊姊十分不公平,也在無形中貶損了她,讓她非常受傷。
大人無心的行為,卻對孩子做出價值判斷
那一次,姐弟倆不知道為了什麼事在吵架,姊姊生氣了:「我最討厭弟弟了!我想要一個妹妹!媽媽,妳給我生一個妹妹好不好?」
聽我解釋了媽媽懷孕前,並不能預知肚子裡的寶寶是男還是女之後,她想了半晌:「好吧!如果是像沛澤(朋友的兒子、一個一歲半的可愛小男孩)那樣的弟弟,也就還可以!」
姊姊才說完,青青立刻反應很地的回嘴:「哼!沛澤長大了之後還不是跟我一樣!」
聽到青青人小鬼大的妙答,我忍不住大笑起來。
如此一來,姊姊更生氣了:
「哼!我告訴你,你放在我那邊的錢,我統統不還給你了!」(因為八歲的姊姊有錢包,也比較會算數,所以平常弟弟的零用錢都存放在姊姊那邊。)
沒想到弟弟不但不怕,還理直氣壯地說道:
「好!妳不給我錢,那將來我長大變成乞──丐──都是妳的錯!我沒錢吃飯,跟人家搶食物搶不到、餓死了,都是妳的錯!」
這下姊姊真的傻眼了,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回話!我則在一旁忍不住又好氣又好笑,心想:「這五歲的小傢伙,還真會強詞奪理呢!」
當下,我並沒有意識到,我無意間的笑意,即將引發女兒的情緒崩潰。
一會兒之後,我有事要找女兒,卻突然發現她不見了。我在家裡樓上樓下的叫她,她都沒有回答,直到後來,我才隱隱聽到衣櫃裡的啜泣聲。
我打開櫃門,發現姊姊躲在衣櫃裡哭得很傷心。
「怎麼啦?」
起先她不肯說,經過我耐心的追問,女兒才終於邊哭邊說:「弟弟很會講話,所以妳跟爸爸都『以他為榮』,對嗎?」
當下我立刻驚覺自己犯了一個大錯。
孩子口齒伶俐,當然是一種機伶的表現,聽在大人耳中,一方面覺得好笑,另一方面也難免有點「這個孩子很聰明」的讚賞之意。於是有時候不免會當作笑話轉述給其他家人、朋友聽,或是當下忍不住就會笑了起來。但我卻沒注意到,在這樣的過程中,我無意中讚美了弟弟的語言能力,卻也等同於貶損了姊姊。這讓姊姊覺得我有所偏袒、不公平,也等於變相鼓勵孩子逞口舌之能──這的確是我的疏忽。
於是,我力圖挽回這個過錯。
當下明快解釋、虛心道歉
首先,我將她抱在懷中,吻了吻她濕濕的小臉蛋,柔聲對她說:「不是這樣的。」
「對不起,媽媽剛剛的笑讓妳誤會了。媽媽並不是贊同弟弟的話,或是認為他講得很有道理,只是因為你們在吵架,弟弟說的話很好笑,所以我笑了。」
女兒還在抽抽噎噎地哭著。
我繼續解釋:「弟弟的確很會說話,這是他厲害的地方。但是,妳也有妳厲害的地方啊!媽媽覺得妳的心胸很開朗、很誠實,這一點是很棒的,媽媽很喜歡。我認為,這比很會說話更重要。一個很會說話的人,將來不一定是一個大家都喜歡的人。」
「真的嗎?為什麼?」女兒懷疑的地問。
「這是真的!一個很會講話的人,不一定講的是真話,或是真心話,所以不一定能夠贏得別人的信任,別人也不一定會相信他。但是,一個老實的人,雖然不太會說話,但是卻能夠讓別人相信他。一個能讓別人相信的人,將來才會是一個成功、受歡迎的人喔!所以,會講話固然是優點,但有時候也是缺點,要看他用在什麼地方。」
女兒聽完,這才破涕為笑,高高興興去看卡通〈小天使〉了。
這次事件,讓我深自引以為戒:大人的讚美或貶損往往無心,可是卻傷害孩子甚深,所以我們要格外注意語言的殺傷力。因此在轉述或評價孩子們的行為時,最好盡量避免讓孩子聽到、看到。比方說,在跟學校老師談孩子的問題、或跟別的家長聊天、跟親戚朋友聊天八卦說起孩子的事時,一定要注意,要避開孩子,或是暫時忍耐等孩子離開再說。孩子都有一顆敏感脆弱的心,很容易受傷。
而萬一我們不小心傷了孩子的心,也一定要明快的當下解決,解釋原委並向孩子道歉。切記,該向孩子說明或道歉的時候,絕對不要逃避,或是端著大人的架子,惱羞成怒再繼續痛罵小孩一頓!這只會讓年幼的孩子更分不清是非黑白、年輕的孩子瞧不起你、年長的孩子更痛恨你。
很多大人當了長輩以後,總認為向孩子道歉會讓孩子騎在頭上,無法無天,而拉不下臉來跟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其實,這個觀念是錯的。孩子的心其實很柔軟,當你向他道歉,他絕對不會像成人一樣,把這件事拿來炫耀、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爬到你頭上、欺侮你……孩子總是會原諒犯錯的父母,而且更愛你。
【摘文5】
哭──讓孩子知道眼淚的重量
不同年齡,哭的意義不同,因應對策也有差異
哭,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也是表達情緒的唯一出口。
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哭的情形應該會慢慢減少,因為孩子會逐漸懂得運用別的技巧:語言、肢體或行動去處理問題,解決問題。哭,將不再是唯一的武器。
很多媽媽很討厭孩子哭。孩子一哭,就動輒責罵。事實上,不讓孩子哭,並不能解決他心裡的氣憤、害怕或委屈等情緒。妳只是逼他將情緒硬生生的壓抑住而已。心理學家說,對於小朋友的哭,我們應該同理他的情緒,不要動不動就喝止孩子「不准哭!不要哭!」因為,孩子需要哭泣來表達。不過,在容許他「哭」的同時,我們也可以逐步引導孩子,教導他怎麼排解情緒,如何用語言說出自己的情緒、緩解自己的情緒。
對於一歲以下的孩子,哭是一種求救,有時候是因為生理需求,解決了就會停止哭泣,所以絕對不能夠忽視孩子的「哭」。
對於一歲以上已經會說話的孩子,有時候哭是因為無法得到某些滿足,對於這些「小野蠻人」,如果是在無法說理的狀況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試著轉移他的注意力,往往他就會忘了原來吵著要的東西。
比方說,有一次在「媽媽PLAY」,兩歲多的「毛弟」因為要某個別人手上的玩具而哭鬧不休,旁人百般勸解無效,完全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處境。我坐在他旁
邊,決定改用「轉移注意力法」。
我看到他一手握著玩具草莓,想到他最喜歡玩「買賣遊戲」,突然問他:「毛弟,草莓要賣多少錢?」沒想到,說時遲、那時快,他立刻止住哭聲回答我:「五塊!」然後,我跟他繼續玩了起來,他根本就忘了之前為什麼哭。旁邊的朋友看見,笑得前仰後合。
一邊安慰一邊解釋,但一定要堅持原則
不過,對於超過四歲以上的孩子,如果還是動輒哭泣,那就不可輕忽了。通常,如果不是因為特殊生理原因,就是習慣以「哭泣」做為手段,這時候媽媽就必須用別的方式來處理。我對孩子「哭」的時候,一向的處理就是抱抱他、在理解哭泣的原因之後,可以安慰的就安慰,必須堅持的還是得堅持。如果因為孩子不順心而哭,在說理並解釋過後,必要時就採取「忽視法」,不加理會,當他是在「唱歌」。這樣做主要是避免小孩學會以哭當武器,凡事哭個不停。
我兒子個性執拗,三、四歲間有一陣子也很愛哭。我婆婆對於我能夠忍受小孩哭一、兩小時不發脾氣、也不予理會這件事覺得很神奇。但後來證明,這真是滿有效的,因為後來我兒子就很少哭了。因為他發現,哭並不能夠使媽媽屈服,也不能夠激怒媽媽,於是趁早收起眼淚,不要浪費。
女兒剛好相反,她從小情緒很穩定,不是很愛哭的小孩。不過,這一年來不知道為什麼,非常的多愁善感,眼淚特別多,一點小事也可以傷心流淚個不停。
用腦比哭泣能解決問題
某天晚上,上完作文課回來,她每天不離身的寶貝兔娃娃不見了。我跟爸爸陪著她把車上能找的地方都找遍了,還是找不到。女兒「哇」一聲大哭起來,我心想:「慘了!上星期去爬山,光是忘了帶兔娃娃就哭了個半天,這次萬一掉了,豈不要哭一整夜?」於是立刻說:「等等,妳確定妳的兔娃娃有帶出門嗎?要不要上樓先去看看?」
女兒依言收淚,上樓去找。過了一會兒,我突然發現女兒不見了!我叫了她兩聲,發現她躲在廁所裡面啜泣。
「還是沒找到嗎?」她點點頭,張嘴又準備大哭。我說:「等一下再哭。媽媽問妳:妳確定妳有帶她出門嗎?」她點頭:「我記得我在路上還有看見我的兔子。」
我回想一下路上的情形:「妳有沒有把她帶進作文教室?」
「沒有。」
「妳確定兔子是放在車上?」
「是啊!」
媽媽沉吟了一下,發揮福爾摩斯偵探的威力。「好。那麼,本來應該在車上的兔子,現在不在車上,但又不是妳拿下車的……嗯,那只有一個可能,就是妳下車時,不小心把她弄掉下車了!好吧,爸爸,請你帶她開車回剛剛上課下車的路邊去找一下吧!」
爸爸領軍開車回頭去找,媽媽我悠閒的坐下來吃我遲來的火鍋。
十分鐘後,門開了,兔子探進頭來。
女兒破涕為笑:「媽媽,在妳說的地方找到了!」
「所以事情發生之後,『哭』比較有用,還是想一想怎麼解決比較有用?」
兒子在一旁慢條斯理地說風涼話:「用腦子想一想比較有用啦!」
「對了!趕緊想方法解決事情比較有用。等到方法都試過了,真的找不到,再哭也不遲。可是如果妳先哭,沒有想辦法去找,那兔子被人家撿走了、或是掃地掃掉了,那麼就真的再也找不到了!對不對?」女兒點點頭。
李後主在亡國時「揮淚對宮娥」被痛罵了幾世紀;紅樓夢裡,水做的林黛玉最後不敵愛笑的薛寶釵。
孩子!媽媽希望,將來妳長大,遇到任何事情,眼淚都是最後上場的。一個人的淚水可以哭之不盡、流之不完,但往往沒什麼用處。尤其是古時候的女人,習慣拿眼淚當作武器,殊不知,這是一個最沒有用的武器!第一次哭,別人覺得妳「嬌柔可人」,第二次哭,別人覺得妳「軟弱無能」,第三次哭,妳就只是個「令人厭惡的人」了!
淚水是很珍貴的。跟親人分離時的淚水令人動容;情人重聚的淚水甜蜜溫柔;同情的淚水是良善的象徵;喜悅的淚水是溫暖的印記。親愛的寶貝,請記得,要把珍貴的淚水,留給愛我們、珍惜我們的人。
【摘文6】
孩子,我要你「輸」在起跑點──失敗的正面意義
去年四月,八歲的女兒和五歲的兒子參加了他們人生第一場正式的「團體比賽」:大安盃五人足球賽。
當天中午,我們「全副武裝」到了南港高工。孩子們都穿上了足球隊的制服上衣、短褲、長襪、護脛和球鞋,而爸爸媽媽們當然是照相機、攝影機、水壺、點心齊備,我還帶了家裡的加油棒去場邊當啦啦隊。
天真的小小孩,勝負與我有何干
繳交報名費一百元、領了紀念品之後,才知道當天大孩子、小小孩共有四場的比賽要踢。看著一群四到八歲的「超級小短腿」小孩,在大約標準籃球場大小的室內足球場踢球,實在很有趣,光是來回跑個兩、三圈,就已經是滿臉通紅、氣喘吁吁了,更何況是踢球?尤其是幼稚園這組年紀較小的小孩,從前年九月開始踢球也才半年多,對足球規則還似懂非懂、糊里糊塗,實在是趣味多過緊張。
兒子的「海賊王」隊一共有十二人參賽,所以要按照教練的安排上上、下下,輪流上場。第一場比賽開始時,我剛好去移車,所以有一段沒有目睹。回來之後,看到兒子剛好從場上下來,我問他:「現在誰贏?」我兒子一臉天真指著「敵方」的一個男生:「那個穿藍衣服的告訴我,我們少一分!」
我第一次聽到「比賽的輸贏」竟然需要「對手」告知,不免在場邊大笑不已。
更好笑的是,三歲多的「阿蓮娜」小姐,上場時不知為何一直站在守門員旁邊,經過教練一陣喊叫才趕快跑向隊友;還有換場時,前鋒傻傻的不知道該往哪個門跑才對?還有同一隊的小朋友竟互相爭踢,實在是爆笑連連!不過,對手的幼稚園隊卻表現得頗為有板有眼,有個綁辮子的小女生非常強悍,跑得快、踢得準,十分厲害!
於是,「海賊王隊」第一場球一下子就失了兩分,終場以○比二敗北。
敏感的大小孩,勝負有若千斤重
接下來換國小低年級組的上場了。二年級的女兒雖然才踢了四個月的球,不過體能很好的她因為人高馬大,看起來架勢十足,而且停球、盤球的基本動作都做得不錯,跑得也快,無奈對方比賽經驗豐富,守門員很強,連撲帶抱,她射門幾次都沒有成功。而她們這隊的守門員小男生,偏偏一心想要踢球,每每離開球門跑到前面去踢球,急得我們這一群媽媽在場邊不停大喊:「喂!守門員!回來!」小男生卻置之不理。果然,最後對方以一記長球直驅入境,因為「守門員不在家」!
終場,也是○比二慘敗。一下場,包括那個「被大家責怪的守門員」,有兩個小男生都嚎啕哭了起來。女兒也泫然欲泣。
「媽媽,為什麼我都踢不進去?」跟「幼稚園隊」搞不清勝負不一樣,八歲的女兒第一次嘗到「失敗」的苦果,顯然打擊很大。她沮喪地說:「他們是一年級加大班生,我們
這隊年紀比他們大耶!竟然還輸,實在太丟臉了!」說著,眼睛就紅了。
我安慰她:「沒關係,等一下還有機會啊!你們是第一次比賽,對方比賽經驗豐富,你們當然比較吃虧;而且妳才踢四個月,有這樣的表現已經很不錯了!」
身旁的阿姨開始「場邊教戰」,告訴她一些射門的技巧,女兒好不容易忍住眼淚,二度上場。上場前,我聽見她鼓勵隊友:「加油!好好守門喔!」下半場,她甚至自願去守門。果然,第二場打得比第一場好多了,雖然還是小輸一分,不過每一個人的整體表現都比第一場進步。
弟弟的第二場也表現不錯。雪真的兒子大老遠踢了一腳,一路追著球跑,竟然就這樣滾進球門觸網成功!場邊的爸爸媽媽都不可思議的愣住了,接著大笑歡呼起來!
頒完獎,兒子一路嚷著肚子餓。跑得汗流浹背的他,吃了五、六盤「爭鮮」壽司,胃口大開。女兒卻悶悶不樂。她在回程車上不斷嘟噥地抱怨:「兩場都輸,真丟臉。」
累積吃敗仗的經驗,培養忍受挫折的能力
我邊開車邊看著後照鏡中的她,突然覺得,這次有機會讓孩子參加體育競賽,真是一件極好、也極為重要的事情。一場比賽,不但讓孩子知道「互助合作」是多麼重要,也讓她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更鍛鍊她「忍受挫折」的能力,以及讓她知道,想要贏得比賽,必須要有充分的努力、練習與付出。
我對女兒說:「妳知道嗎?『贏』了固然很好,但是『輸』更重要。『輸』讓我們知道我們的缺點在哪裡?我們哪裡練習不夠?還有哪裡要加強?任何一場比賽,都需要無數的『輸』、才有機會『贏』。」
以前是國中乒乓球校隊、曾經在大型比賽中得到三座重要獎座的阿姨(我妹妹)也接著說:「妳知道擺在客廳的那三座獎盃背後有多少的淚水?輸球的淚水、打不好被教練罵哭的淚水、練球練得很累的淚水,還有練不好痛苦的淚水……輸有什麼關係?下次贏回來比較重要!」
後來轉升學班,結束乒乓球生涯的妹妹曾經說過,念大學時,有次她跟乒乓球社團的學姐們出去打球,團體賽輸了,學姐們在後台抱頭痛哭,只有她沒有哭。「輸就輸了,有什麼好哭的?」從小南征北討、出國比賽的她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她早已練就金剛不壞之身。「當時我只覺得尷尬,怎麼這麼幼稚啊?又不是什麼大事,不過輸了一場球而已。」我永遠記得,妹妹當時對我說這件事時,不以為然的神態。
輸在起跑點,更能開發潛力
孩子,我希望妳「輸」在起跑點。
一個曾經「輸」在起跑點的孩子,知道什麼是「輸」?什麼是「輸」的滋味?怎麼樣去面對「輸」。一個曾經「輸」過的孩子,他會知道如何改進、如何向前,如何不停地超越自己和別人。
俗話說,「失敗為成功之母」、「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把這兩句話做一個連結,我們可以解釋成「失敗」的開始,可以視為一個「好」的開始。
只要你屹立不搖、不被失敗打倒、徹底檢視原因、努力練習加上思索解決之道,終有一天,「失敗」會讓你成功。
反觀,如果凡事都「贏」在起跑點,讓你誤以為凡事都應該要「贏」、必須「贏」、非「贏」不可,那麼萬一你哪天輸了,豈不就要從樓上跳下來?忍受不了失敗的苦果?
孩子,我希望你「輸」在「起跑點」。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賽跑,「輸」,並不可恥。只要你不斷前進、超越自己,到終點之前,你都有機會可以「贏」。
更何況,你將會發現,即使是「輸」,也有另一番綺麗風景,值得你慢慢品味。
【摘文7】
滿嘴沒好話的孩子──正向看待負向氣質的個性
某個星期天,我在「媽媽PLAY」店裡幫忙,做完「黑糖地瓜司康」之後,大家一面享用剛出爐的司康餅、一面聊天,有位客人跟我們分享他們前一天去北海岸潮間帶玩的照片,以及超大顆的美味海膽餐。看到滿地亂爬的寄居蟹,我異常心動,決定選日不如撞日,立刻吆喝大家回家拿了換洗衣物,殺去北海岸!
沒想到,因為出發時間晚了,再加上路標不明顯,找路花了一點時間,到目的地時已經接近下午四點。偏偏天公不做美,正要下海玩的時候,竟開始下起雨來!當然,有我這個瘋狂媽媽領軍,孩子們還是淋著雨下海去撈魚、找寄居蟹,不亦樂乎;不過,玩了不到一小時,天色越來越暗,傾盆大雨開始落下,風也大了起來,大家只好上岸換上乾衣服,坐在涼亭裡欣賞海岸雨景。
眼看大雨不停,孩子們都有點失望,我們也不甘就此打道回府,於是又上車東繞西找,終於找到了朋友說的那家民宿。敲開了門,運氣還不錯,雖然已經沒有餐點,但新鮮海膽倒是還有!非常愛吃海鮮的我,第一次看到現剖的海膽,興奮異常,一嘗之下果然十分鮮美!晚上吃完海鮮大餐,我們才心滿意足地踏上歸途。
悲觀派與樂觀派
在大雨裡去海邊玩,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有趣的是,也可以從中看出孩子們的先天個性與氣質。大人們個性成熟,雖然天氣不好減了遊興,卻懂得忍耐,以免掃興,但孩子們不懂得這個道理,便出現了兩種類型:
一種就是不停抱怨的「悲觀派」。剛好我們同行的孩子中有一個這樣的孩子,不論到哪裡他都是先批評:
「這裡不好玩!」
「完了!下雨了!」
「我又不吃海膽,很無聊。」
種種令人掃興的言論,令大人聞言十分尷尬,他父母幾度忍不住出言責備他:「再這樣說,下次就不帶你出來了!」
另一種就是苦中作樂的「樂觀派」。我女兒就是這類小孩的代表,她看到下大雨了,仍很樂觀:
「沒關係,說不定一會兒就停了!」
而且隨時不放棄希望地詢問:
「媽媽,我們等一下還有機會下海去玩嗎?」
就連聽到要吃她沒從吃過的海膽也很開心:
「那等一下我們可以看到活的海膽嗎?」
天生氣質是決定性因素::正向看待負向氣質
我以前一直以為,「樂觀」或「悲觀」和後天環境、教養有絕對的關係。後來在上了一些兒童心理學的課程、看了相關書籍之後才了解,原來一個人的「悲觀」、「樂觀」受天生氣質的影響,竟然比後天環境影響大得多!
我很幸運,我家女兒是屬於那種天生樂觀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比較討喜;然而,不可否認,有許多孩子就是所謂「狗嘴裡吐不出象牙」的那一類,天生喜歡批評、抱怨,對生活存有許多負面,甚至唱反調的看法。教養這樣的孩子通常比較辛苦,因為他們不容易討大人歡心,也不容易受到同儕歡迎。
熟悉教養書的父母可能知道,心理學專家將孩子的天生氣質分成「九」大面向:「活動量」、「規律性」、「反應閾」(敏感度)、「反應強度」、「適應性」(對環境的適應)、「趨避性」(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堅持度」、「注意力分散度」及「情緒本質」。
前面幾項比較容易懂,在此不多贅述。從嬰兒時期,每個孩子的不同就極為明顯。不過,對於「情緒本質」這個部分,我從前並沒有這麼大的體會,大概是因為我的兩個孩子都屬於「情緒本質正向」的孩子,天生容易感受到環境裡讓他舒服、愉快的事物,總是展露笑容、甜蜜開心,所以我沒有這種困擾。但是,隨著周遭認識的孩子增多,我發現屬於「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也不在少數。
這些孩子比較容易感受到環境中不愉快的部分,哭泣、發怒的時間居多,說出來話的總是沒一句好聽的,讓大人覺得他們難搞、麻煩,甚至讓父母覺得丟臉、尷尬、抓狂。
可是,這樣的孩子,他是天生氣質如此,並不是故意的。因此,無論妳的孩子屬於哪一種類型,大人唯一可以幫忙的就是:「正向地看待他的個性。」意思就是說,習慣吹毛求疵的孩子,將來可能是一個很棒的評論家、發明家,只要我們要幫助他學習將「追求完美」的性格用在正途上,而不要把這樣的個性用在對付親密愛人或家人的身上即可。
另外,就是以同理心體諒他的抱怨,但要逐漸教導他用適宜的態度去面對,也就是建立規範。
對孩子也要有同理心,堅持原則,以不變應萬變
比方說,媽媽辛苦煮了飯,結果這個喜歡說難聽話的孩子一上桌,卻大剌剌地抱怨:
「我最討厭吃飯了,為什麼不煮麵?」
但是妳明明知道,如果你隔天煮的是麵,這個孩子一定又會說:
「我想吃飯,為什麼老是煮麵?」
那麼妳該怎麼辦呢?揍他一頓、不許他吃飯?然後把自己氣得半死?
或許妳可以試著說:
「喔!原來你今天不想吃飯(或麵)。」(先接納孩子獨特的感受)
「媽媽很樂意煮你想吃的食物,不過因為你沒有提前說,媽媽並不能保證天天合乎你的心意。那麼,你現在可以選擇吃或不吃。」(堅持該有的規範)
同理,孩子若是抱怨:「今天這裡好無聊!難玩死了!」
媽媽也可以不用動怒說:「不好玩就算了!那下次就不要再帶你出來玩了!」
而可以心平氣和地改說:「喔!你覺得今天不好玩。」(同理而非責罵。)
「媽媽也很希望今天是個好天氣,不過,天氣不是我們能控制的。雖然下大雨,但是媽媽還是很希望可以出來走走,才決定開車出來。你可以決定今天要不要玩得開心。不過,我們下一次可以找個好天氣再來玩一次。」(引導他思考如何解決他的負面情緒)
這類的情況還有很多、很多。例如孩子選了一個玩具,事後後悔了。
孩子:「我怎麼這麼倒楣,選了這麼爛的玩具!」
生氣的媽媽可能很容易脫口而出:「我花錢買給你還嫌,還給我!不准玩了!」不過事實上這樣並不能讓孩子體會到他口出惡言所造成的損害。
不如換個方法:
「看樣子,你現在不喜歡這個玩具了。」(「同理」孩子的心情)
「很可惜,媽媽花錢買玩具給你,本來是希望你開心。不過,現在已經沒有機會可以更換了。等我們明年再買生日禮物時,你可以好好想一想,選一個不會讓自己後悔的禮物。」
我在作文班裡也常見到這樣的孩子:
「老師,妳的禮物好爛喔,都沒有我喜歡的!」
通常,我都會和顏悅色地說:
「啊!老師辛苦地準備小禮物,卻被你嫌棄,我很難過喔!不過,老師今天準備的小禮物就是這些,很抱歉沒有你喜歡的,但是你可以自由選擇要拿或不拿,都沒有關係!」
通常,我這些話一出口,孩子就會露出稍帶歉意的笑容,然後閉口不言,乖乖過來選禮物。因此,我發現這類孩子只是「習慣性挑剔」而已,並不見得是真的故意要藉此傷害對方的感情。所以,只要你換個態度來接受,他們就會改變態度。
如果,大人們能夠一方面展現對孩子的了解與接納,另一方面協助孩子體認生活中難免有不能盡如人意的事,那麼這類孩子就能自在地說出想法、抒發感受,不舒服的情緒就能得到紓解。
當然,面對這樣的孩子,即使用對方法,也未必能夠立竿見影。所以很多心理學專家建議:「溫柔的等待」、「用心而不期待的篤定」,是最好的藥方。孩子只有在被理解的情緒裡,才能夠覺察自己的特質,學習說抱歉,並逐步懂得關照別人的感受。
我想,親子間很多的衝突,經常都來自於不會處理「負向情緒」這個問題,尤其是當眾多子女中,有一個這樣個性的孩子時,爸媽就很容易有「偏心」狀況發生。這其實對於「負向情緒的孩子」是不公平的,因為他並不是故意這樣的。我自己在親身嘗試過幾次之後,也發現這樣的做法,是最容易做到、也最有效的一招,大家不妨試試!
【摘文8】
罵髒話──幫孩子打「價值觀預防針」
無緣無故被罵髒話
週末,我帶孩子們出去玩,女兒碰到一個比她大一點兒的小姊姊。女兒對於比她大的孩子總是很感興趣,於是沒多久兩個人就玩在一起了。
玩了半晌,眼看天色不早,我便驅車帶孩子回家。一上車,女兒就臭著一張臉,對著蹦蹦跳跳的弟弟大聲說:「你不要吵我!我心情不好。」
我手握方向盤,聞言驚奇地問道:「怎麼啦?剛剛不是玩得很開心嗎?」
女兒聲音哽咽了:「媽媽,剛剛那個小姊姊罵我很難聽的話。」
我一怔:「她罵妳什麼?為什麼罵妳?」
女兒扁嘴開始啜泣:「我不知道她為什麼罵我,我沒有做錯什麼。她罵我的話……嗚嗚嗚~媽媽,我不要說。」
我追問:「沒關係,妳告訴我,她罵妳什麼?」
女兒突然嚎啕大哭起來:「她……她……她說我『好……好……』媽,那個字很難聽,我不能講。」
我意識到情況有點嚴重,於是將車子在路邊停靠下來。轉過身,幫她擦掉眼淚,我好言安慰:「來,告訴媽媽,沒有關係的。」
她「哇」一聲哭得更大聲:「媽媽,她說……『妳好賤!』」
我一陣愕然。
的確,我是告誡過孩子,「賤」是一個很嚴重的罵人字眼,跟「王八蛋」、「放屁」、「他媽的」……等等一樣,是不好聽的罵人話,不能夠拿來對別人說。乍聞一個八、九歲的孩子,竟然出口罵人「妳好賤」,我也愣住!
教孩子分析原因,做好心理建設,培養免疫力
「妳真的不知道她為什麼罵妳嗎?」
女兒再度搖搖頭。我回想了一下剛剛玩耍的情景,也想不出有任何重大衝突的樣子。突然想到,現場還有其他小孩,好像有看到她也曾凶過她弟弟。於是,我接著問:「那她也這樣罵別人嗎?」女兒點頭:「有,她也這樣罵她弟弟。」
我一面在包包裡找出一張濕紙巾,遞給女兒擦擦她滿是眼淚鼻涕的臉,一面很快地在腦海裡想了一想。
「我想她這樣罵妳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她真的為了什麼事很生氣。」
「第二個原因,是她並不知道這是一個很難聽的字,也許她的家人常常拿『你好賤喔!』之類的話來開玩笑,所以她並不知道這句話不好聽。因為她不但拿來罵妳,也罵自己的弟弟,對不對?」
女兒聽我這樣說,稍稍停止了哭泣。
「所以,她這樣罵妳,不代表妳真的就是她所說的。妳不用難過。」
女兒點點頭。但是我覺得,事情不應該就這樣結束,好像還少了一些什麼。
「但是,媽媽比較想知道,妳聽到她這樣罵妳的時候,妳很生氣,但妳有沒有說什麼、做什麼?」
「我沒有說什麼,就走開了。」女兒回答。
「妳有沒有告訴她,妳不喜歡她這樣罵妳?而且『妳很賤』是一句很難聽的話?」我接著說:「如果妳告訴她之後,她就向妳道歉、或是沒有再這樣的罵妳,我想她就不是故意的。很有可能是因為她以前就習慣這樣說話。那麼,妳就不用太在意,只要記得,不要跟她學說這些難聽話就好。」
我停了一下,繼續說:「但是如果妳已經對她說得很清楚了,她仍然繼續不停地惡意罵妳,讓妳很不舒服,那麼她就是故意的,要讓妳生氣。那麼,妳就可以選擇離開,不要再跟她玩了。對不對?」
女兒點點頭,表示接受我的說法。
我問:「那妳下次遇到這種狀況,妳敢問清楚,再決定要不要跟她玩嗎?」
女兒「嗯」了一聲。
我看著女兒哭得腫腫的眼睛,有點心疼:「那妳現在還覺得很傷心嗎?」
女兒吸吸鼻子:「還好啦!」
於是,我扭開音樂,繼續回家的路程。五分鐘後,我聽到後座傳來均勻的呼吸聲,哭累的她,已經睡著了。
一邊開車,我心裡,不斷轉著念。現在中、高年級的孩子,講髒話是常見的問題。尤其是男孩子,愛講髒話的比例不低。我在學校裡當愛心媽媽,經常要面對男孩子出口成「髒」的狀況。
我發現,其實男生愛講髒話,有些只是好奇、好玩,他們模仿大人使用髒話,覺得這樣的方式可以顯示他們比同齡孩子成熟、有POWER、有氣勢,不但可以嚇退同學,甚至連大人也會感到震驚而不知所措,這種反應讓他們很有成就感,沾沾自喜。
但他們卻未必知道,「髒話」實際的含意(比方跟性、歧視有關),或是髒話給別人的負面感受(沒教養、下流、不高尚……)。
前兩年,我在學校輔導一個孩子。他有一點暴力傾向,而且喜歡使用髒話,經常一見到人就是三字經、七字經。剛開始,雙方關係還沒有建立,我只好忍耐。久而久之,我們的關係已經建立,我開始直言我不喜歡聽到他講髒話。
「我又不是罵妳!」
「但是我聽了很不舒服。而且你用難聽的話去批評我認識、我喜歡的人,我也覺得很不開心。」
「妳可以不要聽啊!」
「可是你在我面前講,我很難不聽啊!」
有次,我們剛巧聊到我婚前的男友,他忽然問了我一句:「你們為什麼分手?」我立刻藉機說:「因為他很暴力、會打人,而且愛罵髒話!」
這個小男孩突然愣住了。沉默了幾秒才問:「真的嗎?妳是因為這樣就跟他分手?」
我很確定地點點頭。
顯然這是個他從來沒想過的原因。自那次以後,這個孩子在我面前口出穢言的頻率就低了很多,有時候雖然不小心脫口而出,但已經刻意修正不少。這個經驗,更讓我確認,孩子在這個年紀說髒話,其實並無惡意,只是不了解其意義,也不了解這類粗暴的語言給人什麼感覺,需要我們不斷加以解釋、提醒。
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識
還好,我的孩子不講髒話。但是當她漸漸長大,慢慢的,許多同儕相處的問題也會漸漸浮現。一、兩歲時,出外玩耍遇到小朋友打人,我們可以把幫他把對方拉開;但總有一天,他必須要自己學會去面對這個世界。我想到電影「《經典老爺車》裡的一幕劇情:
當幫派壓迫劇中小男主角加入的時候,做為一個旁觀的長輩,你能夠幫他多少次?雖然眼看他被揍、被菸燙,非常於心不忍,但如果孩子的內心夠強壯,就算強權欺侮,生命受到威脅,但他仍然不會同流合汙。總有一天,他會發展出一套自己的抵抗、生存方式。
我想到前兩天看到暗巷裡,偷偷抽菸的國中生;也想到前一陣子朋友目睹躲在校園廁所吸毒的年輕人。在學校輔導室上心理課程時,老師曾經說過:「我們無法一輩子掌控孩子選擇朋友,也無法掌控環境,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為他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意識。」
有次,一位媽媽問:「我很怕孩子交到壞朋友,可是我兒子偏偏就喜歡跟班上那個功課不好、滿口亂七八糟不知道講什麼的小孩在一起!該怎麼辦?」
我很贊同心理師當時的回答:「我們要幫助孩子先把自己『長好』,他就不會被別人所影響。」意思就是,為孩子豎立價值觀、讓他知道他不必為了交朋友而犧牲他自己的看法、價值,那麼,即使他跟一個我們眼中的壞朋友交往,孩子也不一定會學壞。
壞話、髒話、狠話、沒禮貌的話,孩子口中的話,是大人活生生的一面鏡子。在責怪孩子之前,或許我們也該先好好審視自己。愛他、陪他、保護他,孩子身邊的一切,終究是他要自己面對的。
與其為孩子營造無菌環境,不如先幫忙他培養好的抵抗力。灑下價值觀的種子,孩子心中自會開出小小的花,將來這顆無價的果實,才能夠陪伴他一輩子。
【摘文9】
別敷衍孩子的問題──孩子問問題,家長要跟著一起動腦
物理學大哉問,我家兒子是天才
某週一去科學館,青青玩了一小時「跳跳樂園」(氣墊)後,就對門口那個慣性運作、按照軌道運轉、像骨牌一樣的球產生了興趣,一看看了快一小時,把每一顆球怎麼跑上、跑下都看了個仔細。
我在旁邊陪他看,看久了有點覺得無聊,順口就講了幾句「地心引力」啦、「彈力」啊、「慣性運動」之類、老媽我勉強記得的一點物理給他聽。心想反正是「鴨子聽雷」、才五歲半的小孩嘛。
沒想到,昨天晚上洗完澡,他突然問我:「媽媽,我們身上每個地方都有血嗎?」
我理所當然地回答:「對啊!」
沒想到前一天的「物理學」已經在他腦中發酵。
於是,他歪著頭,指著自己的腦袋、脖子等處繼續問我:
「那這裡、這裡也有血嗎?」
我有點納悶,不知道他葫蘆裡賣什麼藥:
「對啊!人的身體裡到處都有血管輸送血液,所以頭腦裡面當然也有血啊!如果發生車禍,頭摔破了,會流出很多血的!」
聽完我的肯定答案後,青青露出一臉「我抓到妳小辮子」的詭譎微笑:
「可是,媽媽,妳不是說,水都是往下流的,因為有地心引力嗎?那麼為什麼血會往上流到頭裡去呢?」
哇!大哉問!
跟所有突然發現兒子是天才的媽媽一樣,我對他這一「問」大為驚豔,立刻拿出他常玩的「吸球」當比喻。把「吸球」吸飽水之後擠出來,水就可以向上噴,藉此向他解釋心臟與血壓的關係。他也聽得津津有味。
本以為,這個問題就到此告一段落。
沒想到,今天中午出門,剛好遇上一陣傾盆大雨。青青指著窗戶上的水珠再度發問:「媽媽,那窗戶上的水沒有心臟,為什麼也會往上跑呢?」
哇咧,這下當年物理念得不太好的老媽就有點尷尬了,只好硬著頭皮簡單解釋了一下什麼是反作用力、車窗角度等問題。
下午游泳回來,他的問題更多了:
「媽媽,為什麼妳有大ㄋㄟㄋㄟ,我只有小ㄋㄟㄋㄟ?」
「為什麼妳沒有雞雞?為什麼我沒有BB?」
「為什麼男生只要穿泳褲,女生卻要穿上衣游泳?」
「為什麼我們家沒有很多錢?」
「為什麼妳每天都要打很久的電腦?」
回答青青的問題,是老媽我很頭疼的一件事,我相信很多媽媽都歷經過同樣的過程。孩子在這個階段問題很多,有時候真的令人難以招架。
鼓勵孩子懷疑、發問,盡可能提供資源與協助
不過,我一直認為:會問問題的孩子,才是頭腦聰慧、認真思考的好孩子!正因為有所懷疑,這個世界才有進步!所以,不論孩子問了我們大人再怎麼覺得無聊的問題,也絕對不可以隨口敷衍孩子:
「長大你就懂了!」
「問這麼多幹嘛?」
通常,我會在我的知識範疇裡,盡可能以他聽得懂的解釋去回答他。如果連我也不懂,那麼我會盡可能跟他一起去找尋答案。如果,孩子問的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那麼,不妨可以趁機問問他的想法,跟他一起討論問題,養成凡事思考的習慣。
比方說,女兒五歲時曾經問過我:
「媽媽,什麼是『窮人』?」
當時,我簡單解釋了「沒有足夠的食物和衣物」等抽象說法,但她顯然無法完全理解,於是我一直記得這件事。後來,我收到一段網路上轉寄的落後地區難民照片,於是我將她抱在電腦前,放給她看。她看完之後,受到很大的震撼,半晌說不出話來。從此以後,每當碰到她不吃的東西,我只要提醒她那段影片,女兒就會默默地把碗中的食物吃完,再也不抱怨半句。
仔細解釋原因,孩子自然而然守規定
還有一次,兒子問我為什麼我不准他們吃東西沾很多醬油?於是我花了大約十分鐘的時間,詳述了我們的泌尿系統、腎臟、身體和鹽分的關係,讓他們了解為什麼我們不適宜攝取過多的鹽分,以及腎臟如果病變我們將要付出什麼代價……從此以後,不用我提醒,他們自己會注意不要吃太鹹。
同樣的,糖果為什麼不能代替正餐?飲料不能代替水?我都詳細地說明過,也因此他們兩個的飲食習慣都相當不錯,懂得自我克制。也因為我每次都會不厭其煩地利用圖片、書籍詳加說明,所以他們另一個收穫就是,對人體的知識也累積不少。
有時候,孩子不能遵守某些規則,往往只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其中詳細的原因,像是為什麼要吃蔬菜、水果?為什麼要洗澡?為什麼要刷牙?如果大人們願意多花一點時間告訴他原委,往往就不需要花很多時間不停地叮嚀或嚇阻他們做同一件事。
記得有一次,四歲的兒子為了想看看烏龜殼下面的身體是什麼樣子?於是去拉了我家烏龜的頭跟腳。我發現之後,立刻上網找資料,然後抱著他一起看圖片,跟他解釋烏龜的殼是隨著身體而長大、是身體的一部分,不能分開,這樣做會讓烏龜受傷。從此以後,不需要再告誡,兒子再也沒有傷害過小烏龜。
教育,就在孩子的問題裡
當然,有時候孩子問問題時不見得是好時機,正好父母在忙,或是一時間無法回答,但是這時候千萬不要不耐煩、發脾氣:
「我怎麼知道?」
「你問我我問誰啊?」
「你煩不煩啊?」
你可以請孩子先把問題記下來,等到你有空時再一起找答案;或是給他一個方向,鼓勵大一點的孩子試著自己查資料。孩子的好奇心是老天爺給他們最珍貴的禮物,千萬不要因為一個不耐煩而澆熄求知之火,這是多麼可惜啊!
三歲以上的孩子常常很喜歡說:
「媽媽!你過來看一下!」
但是,媽媽往往懶得走過去分享孩子們的新發現。
我有時候常開玩笑說,孩子如果回頭大叫:
「媽!我要喝水!我好冷!我肚子餓!」
媽媽們一定忙不迭跑得比誰都快,但是,每次孩子想要和你分享他發現的新事物時,父母卻覺得不是什麼大事,興趣缺缺。
其實,我認為兩者做法正應該相反。
當孩子有生理需求時,應該鼓勵他自己解決:自己穿衣、吃飯、自己照顧自己,培養獨立的習慣,不要只動一張嘴。
但當孩子想和你分享疑問、提出新發現時,才是你應該熱切參與的時刻。站起來、走過去,看看孩子發現了什麼?鼓勵他再接再厲、追求新知。這才是「教育」的重點。
我們曾經因為好奇蝌蚪是怎麼變成青蛙的,而從水裡撈了幾隻蝌蚪回家;同樣的,當孩子叫我抬頭看看車窗玻璃上有七彩光時,我也很樂意跟他一起分享光線的新發現。
這個階段是孩子求知欲最為旺盛的時刻,他問過的問題絕對不會忘記,而且還會把妳告訴他的事情牢牢記住。我家青青是「媽媽PLAY」教室裡的「知識傳播者」,「媽媽PLAY」教室裡經常有類似對話:
雪真阿姨問小宇:「你知道彩虹是怎麼來的嗎?」
小宇:「是光照到水珠上反射出來的。」
雪真訝異:「你怎麼知道?」
小宇:「青青哥哥說的!」
當然啦!有時候青青的問題,也真的很難回答:
「媽媽,如果將來我不會賺錢怎麼辦?」
「媽媽,為什麼妳這麼凶?」
「媽媽,為什麼我們叫妳媽媽,不像葉毛弟他們一樣叫媽咪?」
……
目前,我個人認為,排名第一難以回答的問題是:
「媽媽,你覺得我將來死了以後會不會下地獄?」
【摘文10】
六大「玩」法──就怕孩子不會「玩」!
孩子有「玩」的權利,別讓孩子當「宅童」
《親子天下》的編輯帶著孩子來我們的烘焙聚會玩,談起「保障兒童玩的權利」這個主題。那位編輯說,他們在蒐集資料的時候,發現先進國家的教育專家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那就是:當孩子生得少、經濟環境變好之後,有個現象慢慢發生,那就是孩子「玩」的時間愈來愈少了!
孩子需要「玩」。「玩」能培養創意、發展心智、修養品格、紓解身心。因此,「玩」對孩子很重要。但當家長的教育水準愈高、經濟環境日佳,對孩子的干涉與主導性卻愈來愈強,因此孩子玩的時間,都被各種各樣的課程占滿了。
現在,除了「宅男」,「宅童」也不少,很多媽媽問:「上網不也是玩?」但專家指出的「玩」有六大玩法:有玩伴的玩、有創意的玩、有冒險性的玩、自由的玩、單獨的玩、親子共玩……只限於網路,那是不夠的!
比方說,孩子需要適度的冒險、需要自己探索,因此,他需要「冒險性的玩」。在一個完全安全的空間玩耍,對孩子而言,是不夠的。
比方說,孩子需要玩伴,單獨一個人在家玩,沒有同儕互動、沒有玩伴刺激、沒有社交能力的訓練,是不夠的。比方說,孩子需要大人引領一起玩、親子共「玩」,重要性不下於親子共「讀」。比方說,孩子需要自由的玩,不受干涉的玩,每天要有一段的時間,愛怎麼玩就怎麼玩。比方說,孩子需要有創意的玩,不受限於原則、規定、秩序,不按老師教導的玩法玩。
然而,我們現在的家長,過於在意有沒有「學」到,而不是有沒有「玩」夠!
歐洲的學者早在三十、四十年前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因此提出了「RIGHT TO PLAY」條款,將之放進國際兒童保護組織相關的章程裡,要求孩子要有「玩」的權利!我聽了真的感觸很多!
孩子需要有「玩」的專屬時間
這是真的!現在的孩子真的沒有「玩」的時間。每天下課,補數學、英文,學小提琴、鋼琴……我經常遇到孩子補得太多,讓我實在不忍心再讓他們上我的作文課!
從女兒上小一開始,我就經常自我提醒,不要給女兒安排太多「行程」,而且隨時注意她一天可以自由地玩幾個鐘頭?
我盡量要求自己,一天之中,最「少」要讓她有一個小時的運動時間,另外要能夠讓她自由自在地玩兩個鐘頭以上。
截至目前為止,還好,因為她功課不多,動作也夠快,半小時內就可以把功課做完。因為沒有上安親班,所以中午放學回家後,時間還很多。
但是說實話,要忍住不帶女兒去學東學西,真的是很難。我堅持的是,絕對不給她上「學科類」的東西:英文、數學、電腦……而以運動與藝術類為才藝課的唯二選項。而且,隨著她升上中年級、在校上課時數增加,各類課後活動也就一一減少,因為我希望留給她多一點自由的時間。除此此外,就是每星期五的自然體驗,讓她有半天爬山親近自然的時間,以及每個月一次的露營,放她野個痛快!
孩子缺少機會「玩」,真的是很大的損失。
現代孩子喪失玩的能力,父母別忘了帶頭玩
記憶中,小時候學校有一堂「說話課」,是我最喜歡的一堂課。老師會利用這一堂課,叫我們上台說笑話、說故事,或是玩團體遊戲。什麼「支援前線」、「大風吹」、「比手劃腳」、「接歌」、「接廣告歌」、「成語接龍」……到現在我還記得那個情景。
不過,現在好像孩子們都沒有機會玩這些了!今天,跟我作文班上的孩子玩「比手劃腳」,他們竟然都沒有玩過!我發現,現在的孩子很多都不會玩「老師說」、「蘿蔔蹲」,也不會玩「老鷹捉小雞」、不會玩「丟手帕」、不會玩「我家的我家的我家猜」!
我覺得我很幸運,有個「愛玩」的爸爸。雖然,我小時候也是個才藝課排得滿滿的,不過我爸爸每逢假日,一定會帶著我出去玩。
我還記得,小學三年級,弟弟剛出生,夏日星期天一早,爸爸六點就叫我起床,父女倆躡手躡腳出門,讓媽媽在家多睡點覺,一起坐頭班客運車去白沙灣海邊玩水。爸爸不知道哪裡來的點子,竟用繩子把我綁在他身旁,然後我們戴蛙鏡潛水下去看魚。當年的海邊很乾淨,可以看到很多彩色熱帶魚!那些五彩繽紛的小魚,至今在我腦海中鮮明如昨。
住在桃園鄉間的那幾年,夏天幾乎都在大漢溪水脈度過。爸爸帶著我採野薑花,捉蝦、撈魚。有一次,我們捕到了一隻大鳳蝶,爸爸還教導我怎麼把它製成標本!球季開始,爸爸會帶我去球場看球賽。父女倆買兩個便當,從早上坐到晚上,喊啞了喉嚨!
每年過年,爸爸總會開車帶著全家環島旅行,溪頭、太魯閣、梨山、合歡山。即使連平日,吃過晚飯,別人家看連續劇,我們家也是爸爸帶著我們下跳棋、圍棋、打撲克牌。直到現在,每當我女兒去找七十歲的阿公時,阿公一定會搬出棋盤,跟她玩一盤西洋棋,或是五子棋!
有時候我想,我愛玩、不畏冒險、喜歡挑戰的個性,應該是得自老爸的遺傳。我還記得弟弟出生的那一年,爸爸很高興,大約有兩、三個月的時間,他每天下班回來,都窩在房間裡,用黏土捏來揉去,不知道在忙什麼。我在爸爸旁邊左轉右繞,想看他又在玩什麼,但他總是不說。
隔了幾天,我很驚訝地看到,爸爸用黏土捏塑了一個弟弟的半立體頭像!接著,爸爸去買了石膏粉,自己土法煉鋼試著灌模,剛開始幾次不是很成功,不過經過修補之後,爸爸在沒有任何專業工具之下,竟然完成了弟弟的石膏頭像,而且做得非常神似呢!
那是我爸爸。自己愛玩,也愛跟孩子一起玩。我生了女兒之後,每次回娘家,爸爸總是興致勃勃的,準備好各種「玩具」,要帶女兒去玩。有一次,他們祖孫倆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用兩個保鮮膜的捲筒,完成了一副「聽筒」。還有一次,我一回娘家,阿公便拿出用竹筷和橡皮筋綁好的「道具」,牽著女兒的手說:「走!我們去植物園餵松鼠!」
每次到海邊,爸爸一定會抱著我們下水,玩「跳海浪」的遊戲。還有就是把小孩整個埋在沙灘裡,只露出一個頭!至今我都覺得,如果去了沙灘,不下海、不碰沙,那哪叫做去「海邊玩」呢!
我不是專家學者,我說不出「玩」對孩子影響的學問、理論。不過,對我來說,最美好的回憶,都跟「玩」有關。老師帶我們玩的團體遊戲、同學跟我玩的下課時光、爸爸媽媽陪著我玩的經驗……甚至長大了,工作「好玩不好玩」對我來說也很重要。
我接出版社的案子,如果是採訪我感興趣的對象、話題,或是我有興趣的專業範疇,我願意少賺點錢。如果是「不好玩」的,除非錢多,否則還真懶得寫!
事實上,如果失去了玩心,不論大人或小孩,生活一定過得枯燥乏味。我們怎麼忍心讓孩子從小就失去了「玩」的樂趣呢?更何況,積極的人生,往往跟「玩」脫不了關係。
中國人喜歡說,「活到老、學到老」。或許,我們該添上一句:「活到老、『玩』到老,生命會更美好!」
【摘文11】
希望孩子將來賺多少錢?──未來是專家的天下
原來我們都是中低收入戶?!
去年,台灣有個熱門新聞,大致是說,目前台北市月收入五萬元以下的民眾,已淪落至「中低收入」了。
聽到這消息我大吃一驚!更吃驚的是,妹妹補充說明,這個數字是以「個人」為單位計算,也就是以「總收入」除以「人口數」。如果是以「家庭」計算的話,年收入低於一四○萬(雙薪家庭兩人月薪平均各六萬元)的,在台北市都屬於「後一半」的中低收入家庭。
天啊!我從來沒想過,包括我在內,我身邊許許多多的朋友,在電視台、製作單位、銀行、貿易公司、幼稚園、國小工作者、報社記者,甚至電腦工程師(如果沒有股票可領的話)……都「已經」或「即將」淪為「中低收入」戶了!
這個數字的確令人震驚。不過,先不管數字,單是以實際上的家庭支出,如果你要在台北市住一間三十坪的房子、薪水足夠負擔兩個孩子的學費與保母費、才藝費,再加上水、電、瓦斯、管理費的基本開銷,再養上一輛國產車,每個月至少加五千塊錢的汽油;另外每個月帶孩子出遊一次、住個民宿、看場電影、吃頓大餐,每一年出國旅行一趟,閒暇時逛逛百貨公司,那麼一個月沒有十二萬元以上的收入,的確是辦不到!問題是,現在有哪些行業的薪水,一個月有十二萬元以上的收入呢?
我腦袋轉了很久。在我認識的人中,除了可以領股票的電子新貴、機師、律師、醫師、會計師、名補習班老師、二線以上的藝人、大牌魔術師、報社主任級以上的職員,以及業績呱呱叫的房仲、股市、保險業務人員外,只有替我家裝潢的油漆工、木工,還有以前替我先生找停車位的那個歐吉桑、替我家車子修車的老闆,還有替大明星化妝的化妝師才能月入二十萬。我實在想不出有哪個單位的鐵飯碗,能給一個月十萬元以上的薪水。在我的印象中,現在連教授、空姐好像也沒這麼高薪了吧?!
時代變了:未來是專家的時代
於是,當我看到昨天有一位網友,在我上一篇「如何為孩子選擇學校」裡,留話表示等孩子念國中時,要為孩子選一所「有讀書風氣」的學校,我忽然心裡又一驚!
我突然想到,讓孩子念了大學、碩士,將來一路順風地讀上去……接下來呢?變成一個「中低收入戶」嗎?
這實在是一個令人不知所措的問題。
在我爸那個年代,從大陸播遷來台的外省小孩,十有九個家裡都窮,所以,十有九個都很會念書。因為他們知道,念書雖然不見得有機會,但不念書鐵定是沒有機會。因此,我爸當年雖然窮到沒有鉛筆寫作業,每天在學校向同學借鉛筆,趕在放學回家前把功課寫完,但仍然一路以最優異的成績考上公費留學、完成博士學業。念到博士,走專業路線,雖然不富不貴,倒也不餓不愁。
我那個年代,雖然念書的人不一定可以賺大錢,不過書念得好,倒也一定有飯吃。因此,我有兩個堂姐是老師,捧著公家飯碗,再怎麼樣也餓不死,薪水也還算不錯。
十年風水輪流轉,現在可不一樣了。
少子化生得少,考上師範也不見得有老師可以當;學校不斷升級的結果,念到博士也不見得可以當教授。即使是考上超難考的公務人員考試,很可能還是一個「中低收入戶」。書讀得好,現在可不一定有飯吃。
職場變得愈來愈險惡,競爭變得愈來愈激烈。
我看著報導,忍不住想:我女兒將來如果書讀得不怎樣,我還要勸她念書嗎?
正巧,我遇到一個剛考完基測的孩子,我問她:「妳要念五專還是普通高中?」她也茫茫然問我:「阿姨,妳說呢?」她說自己不是很愛讀書,不過媽媽希望她考大學。我不敢回答她。因為我身邊有許許多多大學念傳播系、念文學院、念理學院、念經濟系,但是現在找不到工作或失業已久的朋友。
有一次,女兒自然體驗營的幾個家長們私下聚會聊天。涂淑芳老師說:「未來是一個專業走向的社會。」將來的高收入者,不一定是「高學歷」者,而是「有專業技能」者。
比如說最棒的美容設計師、房屋設計師、最頂尖的木匠、油漆工,最受歡迎的模特兒、修理飛機的機師、汽車黑手、調酒師、鋼琴調音師、運動教練、病理研究員……等。
北歐地區現在已經有這個趨勢,收入很高的,可能是鐘錶師、木匠,或花匠、優秀的裁縫師。外出大家比的是技藝、專業。學歷,並不重要。
越早確立專業方向,越有機會成功
當然,「念書」基本上不該只是為了學歷。我一直認為在學校念書與將來的就業並不一定是「正」相關。問題是,如果一路念上去,除非念到博士,否則很多科目都是「通識」,那麼,就業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我自己是「中文系」畢業的。「中文系」這種科目在大學裡其實跟通識科目也差不多,只念到大學畢業,完全沒有所謂的「專業」可言。我之所以還可以混口飯吃,主要是因為我自己練就所謂的「文字」專業,因此可以用以謀生。
不過,我身邊很多的朋友在面臨行業不景氣時,要換環境就非常困難了。沒有一技之長、沒有靈活的頭腦,是最大的問題。
有一次,我跟健身女王張淳淳與一位大陸台商吃飯。聽淳淳介紹,我們是要去見一個資產上億的老闆,我心中一直以為是一個大腹便便、童山濯濯的中年人。沒想到,一見面,我嚇了一跳,對方比我還小個五、六歲!年紀非常輕!
聊了一會兒,知道他這麼年輕就做了世界知名廠牌的代理商,我不禁好奇他是哪裡畢業的?他起先吞吞吐吐不說,在我指著他手臂上的疤痕開玩笑說,我知道:「你一定是混出來的!」他才笑著點頭:「其實,我只有國小畢業。」
在聽他簡述創業過程之後,我真的非常佩服。他因為沒念什麼書,很年輕就進入社會,一路從小業務跑到大老闆。最重要的是,他有野心、有手腕、有計畫,他沒有家累、沒有包袱,說幹就幹。他曾經因為創業失敗而揹負幾百萬債務,但敢衝敢撞的結果,不但重新站起來,而且很快賺回江山。
創立「法蘭瓷」的陳總經理,也是年輕時就從「禮品」業務起家,他後來變成台灣獨大的進口禮品公司代理商,再一路開創自己的品牌「法蘭瓷」。因為年輕時的禮品業務經驗,讓他熟悉禮品通路,因此得以在經營「法蘭瓷」後,成長如此迅速。
你發現了嗎?這些人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年輕」。他們都沒有碩士、博士學歷,但是,他們都很年輕就開始闖蕩、創業,因為年輕,不怕失敗,因為年輕,沒有負擔。當然,我們的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中年創業者,比方說「故事屋」的創始人。但是,不可否認,年輕、膽識,真的是事業成功很重要的墊腳石。
多走冤枉路的資優生:一技之長比學歷更重要
當然,我並不是說,事業成功、賺大錢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標;我也不認為,一個人賺得少就會不快樂。只是我一直在想,讓孩子喜歡讀書,並不是要求他要考上很好的學校,或是擁有顯赫的學歷,而應該「只」是累積他找知識的習慣、對自身的反省,與深思生命的意義。
至於學歷,其實大可以擺在一邊。如果,將來我的孩子可以做一個很棒的化妝師,我會很高興她擁有一技之長,能養活她自己,我想我並不一定會要她考大學,甚至念高中。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及早知道她的優點、擅長的才能,而且有意志力、專注地計畫自己的人生。
我之前在電視上說過我一個同學的親身經歷。
我國三的時候,我們班上有位資優的女生,她的數理非常好,不論怎麼考,她幾乎都是滿分。想當然耳,每次模擬考她都名列前茅,後來直接保送北一女中,我有點不太記得她後來是自動放棄保送資格還是怎麼的,反正最後她還是以前幾名的分數考進去,一路念到台大醫科。成績這麼好的學生,理所當然選第一志願,從沒有人懷疑過,甚至於她自己。我們當時都十分羨慕她。我一直認為自己挺聰明,但對於她,我真是甘拜下風、又嫉又羨,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聰明的人?她總是輕輕鬆鬆就拿滿分!而我,經常是念個半死還考得爛不拉嘰的!
大二那年,我修了一門「兒童文學」的課程,意外地在教室裡遇見她。因為我大學重考一年,當時她已經大三了。很久沒見,我們坐在一起聊了一下。上課後不久,我發現她正在讀高中理化參考書。我覺得很奇怪:「幹嘛?準備家教學生的課啊?」她搖頭:「不是,是我自己要讀的。」
我追問:「為什麼?」她神色黯然地說:「我要重考大學。」
我嚇了一大跳:「不會吧!妳已經大三了耶!而且第一志願,幹嘛重考?」
她說:「我不想當醫生,我喜歡美術。」
原來,到了大二要上大體解剖,她才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當醫生,她怕血,她壓根不想念醫學院。然而,當年功課太好,父母的期望逼著她不得不填上第一志願。她告訴我她發現自己喜歡畫畫,她想念建築或設計系。
我望著她,心裡百感交集。從前,我如此羨慕她,但她卻是這麼的不快樂。而我,雖然功課不怎麼樣,大學也多考了一年,但我卻如此幸運,一直都很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
知道自己的長處、喜歡自己並追求自己所喜歡的,這是一件多麼重要且令人快樂的事!
唯有「學歷高」的想法,早已默默在打破。近來我深深的感悟,一個在社會上有競爭力的人,他必須擁有熱情、有計畫、要有靈活的頭腦,以及過人的膽識。
如果,我的孩子將來不讀書,我並不擔心。與其培養一個升學一帆風順,但腦筋如一灘死水的孩子,還不如一個國小畢業但不畏困難、衝勁十足的孩子。我希望,我的孩子在成長的歷程中,可以早日發現她喜歡什麼、適合什麼,而不是分數到哪裡,就跟著念到哪裡。
屆時,她才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承擔失敗、一再重來,進而找到一條不但足以養家活口,也能夠成就自己的道路。
「說」出來的愛──適時對孩子表達愛意
人生無常。媽媽過世後,我感慨尤深。
每次想到,愛我的媽媽,卻沒能看到我可愛的一雙兒女,以及如今稍有點名氣和社會地位的我,我就忍不住一陣難過。還好,我還來得及在媽媽纏綿病榻時,對著尚未喪失神智的她說出我一直想說的那句:「媽,我真的很愛妳!」否則,我將一輩子遺憾。
和孩子討論「愛的表現」──抱抱是愛,說故事也是
「愛」雖然不需要一天到晚掛在嘴上,但也不要吝嗇說出口,尤其是對孩子。當媽媽的,常因為跟孩子相處的時間比較多、相對的責罵孩子的頻率也比較高,有...
目錄
【 序 】 寶貝悄悄話
【推薦】 何琦瑜(《親子天下》雜誌總編輯)
楊俐容(親職教育工作者、兒童青少年心理學家)
1甜言蜜語,聊出貼心小寶貝──跟孩子談戀愛
「說」出來的愛
──適時對孩子表達愛意
如何聊出信任與了解
──說自己的故事讓孩子掏心掏肺
和孩子有聊不完的話題
──延長親子共讀時光
你以誰為榮?!
──小心無心傷了孩子的心
怎樣跟孩子談天?
──父母應該知道的五大親子聊天術
懲罰與抱抱
──愛與管教的一體兩面
爸爸的記憶
──父親對孩子教養的重要性
2生活大小事不放過,就是要聊天──孩子,我想和你有聊不完的話題
女兒的才藝課
──培養終生技藝的種子
哭
──教導孩子眼淚的重量
害怕
──別教孩子學習恐懼
養寵物
──教孩子認識死亡
什麼不能玩?
──思索「為什麼」比一味保護更重要
鳥鳥與蓓蕾
──與孩子談性說愛
幫不幫?要想想!
──縱容與幫助的界線
3小故事大道理──聊出有規矩的孩子
孩子,我要你「輸」在起跑點
──失敗的正面意義
吃飯的規矩
──吃得開心、吃得營養、吃得環保、吃得禮貌
誠實面對自己
──誠懇地回答孩子的問題
生命可不可以替換?
──藉電影討論生命教育
硬起心腸立界線
──教孩子釐清人我分際
「想要」與「需要」
──等待與得不到背後的幸福
不理人的下場
──讓孩子自訂罰則
如何回答滿嘴沒好話的孩子
──正向看待負向氣質的個性
功課風暴
──寫錯還比空白不試試看來得好
罵髒話
──教孩子做好心理建設
講反話
──引導孩子正向思考
飛毛腿與鐵金剛
──教孩子與手足相處
4妙問怪答,聊出創造力──聊出瞭解、教出潛力、激發獨立
如何面對孩子的挑釁
──要讓孩子卸下心防,請釋出善意
坐不住的孩子
──孩子為什麼一定要坐得住呢?
女兒的生日會
──讓孩子自己賺錢辦派對
第一次自己坐公車
──孩子自有獨立的本能
小陽光的聖誕
──教孩子認識差異、包容差異
小小老闆娘
──給孩子適當的責任感
別敷衍孩子的問題
──孩子問問題,家長要跟著一起動腦
5寫給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一個肚子兩樣情
──用愛化解偏心
五歲再上幼稚園
──學習需要等待
如何為孩子選學校?
──充分考慮孩子特質及現實條件來決定
和孩子一起走入校園
──「選」學校不如「跑」學校
如何指導孩子寫小日記
──發想題目、分段寫作大補帖
補「優」?補「缺」?
──孩子的未來建立在他的優勢上
給孩子留一點白
──教養中的自由
六大「玩」法
──就怕孩子不會玩!
戒電視
──失去第四台的生活更美好
我的孩子不打電動
──孩子不宜過早學習圖像思考
妳希望妳的孩子將來賺多少錢?
──未來是專家的天下
現代好爸爸
──男人也要負起教養育兒的責任
媽媽的支援系統
──主動開發幫忙帶孩子的人情名單
【 序 】 寶貝悄悄話
【推薦】 何琦瑜(《親子天下》雜誌總編輯)
楊俐容(親職教育工作者、兒童青少年心理學家)
1甜言蜜語,聊出貼心小寶貝──跟孩子談戀愛
「說」出來的愛
──適時對孩子表達愛意
如何聊出信任與了解
──說自己的故事讓孩子掏心掏肺
和孩子有聊不完的話題
──延長親子共讀時光
你以誰為榮?!
──小心無心傷了孩子的心
怎樣跟孩子談天?
──父母應該知道的五大親子聊天術
懲罰與抱抱
──愛與管教的一體兩面
爸爸的記憶
──父親對孩子教養的重要性
2生活大小事不放過,就是要...
商品資料
出版社: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0-03-30ISBN/ISSN:978986680773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9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