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繁體字特別完整版本+北京特別訪談潘石屹by 郝明義
台中市長胡志強、遠雄企業團董事長趙藤雄、學學文創志業董事長徐莉玲 熱情推薦
出生於西北農村最貧窮的村子裡最貧窮的一戶人家,
卻以16年時間,從身無分文到擁有千億身價。
他有自己的堅持,
不做廣告,創下大陸房地產銷售紀錄,
極簡美學,不但形造出獨特的建築美學,
改變了北京的樣貌,也拿過威尼斯雙年展的建築藝術大獎。
現在,他說出自己所看到的工作、財富與生命的秘密。
「我出生在西北農村最貧窮的地方,家裡又是村子裡最貧窮的一戶人家。」
潘石屹,一個外表斯文、談吐溫和的農村窮小子,究竟是如何從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在年僅四十五歲時,就成為全中國大陸最火紅的地產大亨?
這一切,不只是因為他懂得抓住改革開放的時機,迅速累積資產,榮登富豪排行榜,最主要的,是靠著他獨具一格的美學與文化素養,生活與生命體認,使旗下開發的房屋,成為全北京最時尚的地標。
《我用一生去尋找》並不只是一個成功者的經驗分享,而是一個成功者觀看世界的眼光。因為如他所言「很多年後,能夠流傳下去的更多的是精神性的東西,具體的經驗肯定對將來是不適用的。」而這本書便是他最精神性,也是最無私的告白。他提出了自己對新世界的看法,對企業管理的理念,對財富的態度,以及對精神世界的領會。所以,他相信工作就像是一場祈禱,而人生始於磋商;他敞開最私密的自我,與我們分享冥想的快樂、愛情與家庭的溫暖,以及靈魂的自我提升。
透過他平實的文字、瀟灑的人生態度、極簡的生活追求,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充滿魅力的企業家,以及一種全新型態的美學生活。
關於工作:
工作時要進入一種精神狀態,應該是平靜的、忘我的,在外人看來有點孤獨的,但自己內心是喜悅的──每一次工作都是一次祈禱!
關於企業經營:
在辦企業的過程中,我發現在一個高壓的領導下,員工的活力會逐漸萎縮。無為而治,本質上是取消來自上面的高壓,催生自下而上的力量,爆發公司全面的活力。
關於建築:
建築的本質就是容納,它應該潔淨如一個玻璃瓶,對於人來說,這種潔淨的空間,沒有繁雜資訊的空間,能給他真正的寧靜。
關於新世界:
更好的企業形式是小。因為小,所以更有個性,更具有靈活性,把握機會會十分靈敏、逃避危險的動作也快。
關於金錢:
金錢幾乎給我們這整整一代人都下了咒,我們就像受到鞭打一樣急急忙忙,到處找錢。找到一分錢就趕緊放在床底下藏起來,感覺佔有了錢。然而錢的力量就是你不能獨佔它,流通是它的天性。
關於物慾:
東西越少越好,從你內心出發,真正需要的東西就那幾件。再多的就是負擔,還會壓抑你的精神,你還要操心打理它。
關於教育:
我覺得我們的教室,尤其是大學的教室應該像星巴克咖啡廳一樣,討論不同課題的同學們聚在一起,一邊上網,一邊喝著飲料,一邊學習和討論問題。
關於愛情:
我覺得男女感情最佳的狀態應該是一種包含親密的溫情脈脈的狀態,它不夠熱烈,但是極為長久。從激情到溫情,轉換好了才能永遠在一起。老在激情中爭吵,分手是遲早的事情。
關於計劃:
很快我發現,不排計畫的一周過得很慢,排好計畫的一周過得很快,因為週一開始就知道這一周如何過了,這是在縮短我的生命。計畫變成了成天見一些不想見你、你也不想見的人。生命的質量在下降。所以除非重大事件,我一般都不要安排計畫,給日程留下大量空白和靈活性。
關於父親:
我小時候生長在封閉的農村,貧窮而單調,也沒有什麼文化娛樂,我的幼年教育百分之九十都來自於我爸爸的言傳身教。即使我現在有了很多閱歷,遇到一些事,我也會首先想到小時候父母的做法。
關於冥想:
智力的增長一定是在學習和思考中逐步進行的,而精神和靈魂的成長一定是在冥想中進行的。資訊無孔不入,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在冥想中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關於群體:
所有人都在胡言亂語時,我們尤其要保持冷靜,甚至堅持孤獨,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從古到今,任何激進的行為、冒進的行為,任何過分渲染的喧嘩,都不會長久。轟然而來的東西,往往也會轟然離去。
作者簡介:
潘石屹
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現年四十五歲的他,與妻子張欣兩人身價合計高達台幣一千五百億,是大陸排名第七的富豪夫妻檔。潘石屹縱橫北京房地產,所開發的樓房不僅銷售額屢創佳績,更因其前衛創新的構想和設計而受到全球囑目。
潘石屹一生的堀起充滿曲折傳奇,一九六三年生於甘肅天水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他的爺爺是餓死的,父親因為背景關係常受欺侮,他自己上學則只有一條破褲子穿。大學畢業後進入國家石油部工作,但他不願意一輩子捧著這份鐵飯碗,於是,一九八七年,他變賣了自己所有的家當,毅然辭職,帶著僅僅八十元來到深圳找機會,短短的幾年間經歷了大起大落。一九九四年他在北京認識了後來的妻子張欣,兩人一起成立了「SOHO中國」,期望把居家與辦公合一的新時代觀念,落實到建築開發案之中;此外,把文化藝術的概念帶進居住和辦公空間的作法,成功地使房地產成為新的文化創意產業。
他們邀請十二位亞洲設計師合作的「長城腳下的公社」,成為北京最前衛的地標,更贏得二○○二威尼斯雙年展「建築藝術推動大獎」。近年的多項建案,包括北京SOHO現代城、建外SOHO、SOHO尚都、海南博鰲藍色海岸,都得到極佳的口碑與銷售額。
潘石屹不但是個成功的商人,更是少數具有濃厚文人氣息的與藝術品味的地產大亨。著有《我用一生去尋找》、《潘石屹的博客》、《雜碎》、《茶滿了》、《西行25°》、《投訴潘石屹──批判現代城》。此外,SOHO中國出版的藝文雜誌《SOHO小報》,不論在內容深度、文化格調上,都是一本極受好評的刊物。
章節試閱
成功經驗的盲點
托改革開放的福,跟隨大多中國人積極爭取幸福生活的潮流,我這20多年來,在外人看來似乎是做了一個成功的企業。但我時時反思自己:我成功了嗎?我的經驗是否能夠給其他朋友分享並對他們有用?做我這本書的編輯就說:潘先生,寫這本書吧,很多人都需要你的成功經驗。但我首先想到的是:成功經驗不能成為教條,不能成為創新能力的束縛。
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功,他的經驗不能被放大到任何領域。禪宗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己的衣服自己穿才合體。我這20多年來,可以總結為四個字,就是「悲欣交集」。但千言萬語,似乎無從說起。我感覺我自己一直在努力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與大多數人和諧相處。我的絕大多數成功都來自朋友的幫助,別人為什麼要幫助我?我想主要是我也始終令自己對別人有益。
當我取得一定的成果時,在我內心卻從不敢把自己當成一個成功者。因為一個有成功者身份感覺的人,舉手投足會給別人壓力,傷害別人的自尊心。從發展的眼光看,一個固守過去成就的人,有很多盲點。比如現在很多成功的人,都是上世紀60、70年代出生的,他們看不到也無法理解80、90年代生的人的思想、觀點以及生活方式。而一旦新生的勢力成為主流,他們就會面臨被拋棄的命運。
還有一種保守思想的來源,也來自於已取得成就的人。他們害怕新的變化危及自己的利益,也害怕新的思想侵蝕了自己的權威。但這種保守性必然要受到傷害,因為新的變化總是要來的。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死在沙灘上的就是保守思想者。如果你不保守,勇於放棄固有觀念,你就不會死在沙灘上了。
我們這一代企業家,利用自己所處時代的市場環境創造了必要的財富,但這些財富轉移到下一時代,他是否還能利用過去的經營經驗進行運作呢?我看不一定。說不定SOHO企業將來有一天連房子都不賣了呢。也許很多年後,SOHO企業的資金還在,但經營著完全不同的專案。那時候潘石屹的房地產經驗應該不一定管用了,能夠流傳下去的更多的是精神性的東西,具體的經驗肯定對將來是不適用的。
說這些,就是為了給自己端正一個心態,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去面對自己的成就終會成為過去。一個階段的成功模式總是要被下一個階段超越的,甚至上一個時代的被稱為成就的東西,到了下一個時代會被當作荒唐可笑的例子。
很多事情想明白了就是超越,想明白了你才有更好的心態迎接變化。
每一次工作就是一次祈禱
我記得馬克思曾說過一段話:物質不夠豐富時,工作是為了生存的需要,是為了賺錢,養家糊口,工作圍繞物質而動;當物質豐富之後,人也需要工作,那時工作就成了人生的精神享受,不工作不勞動就難受。原話已經記不清了,大體的意思就是這樣。而我以為,在物質不豐富時,尤其要把工作當成人生的一種精神享受,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更愉快地工作。
有人說,具有精神享受的是腦力勞動,而不是體力勞動,所以要通過工作獲得精神享受,應該尋求更高級的腦力勞動。我的體會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沒有什麼差別,一個木匠,要做好一條板凳,也需要動腦筋;如果他對板凳要求完美,所動的腦筋就更大了。在親力親為下,幾根木頭變成了一條漂亮板凳,其幸福感不亞于作家寫了一部小說。作家是腦力勞動者了吧,可是也需要去打字,也需要長時間伏案的體力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精神享受的指標都在於是否能夠從中獲得幸福感。這幸福感是從工作開始那一刹那間就產生,並持續增強的,而不僅僅出現在工作成果出現之後。工作過程也是有美感的,比如流程的美,從中你也能獲得幸福感。完美的工作過程必然導致完美的工作結果。
佛祖釋迦牟尼談到,「精進」是人生尋求真理達到醒悟的唯一法門。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最能找到「精進」感覺的,就是工作。我們對很多偉大人物的妙語讚歎不已,認為他們的言論表達了真理。而這些大成就者所說的妙語,乃是其努力工作之後,通過大量實踐和經驗得出的結論,他們的言語都只是其偉大人生冰山上露出水面的極小部分。
工作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這本書裡我會談很多。
首先我想說的是工作時要進入一種精神狀態,這種狀態是什麼樣的呢?應該是平靜的、忘我的,在外人看來有點孤獨的,但自己內心是喜悅的。而破壞這種狀態或者使人不能進入這種狀態的情緒是浮躁、嫉妒、虛偽和仇視。前幾天,看到一句話說,「做每件工作都是一次祈禱!」我想這是對工作狀態最確切的描述。
幾年前,在建外SOHO的設計階段,日本山本理顯設計事務所派來一批年輕的建築師到我們辦公室工作,我發現他們工作的區域總是非常整潔、安靜。後來隨著工程的進展,他們搬到施工現場的臨時建築中去辦公,工作環境仍然非常整潔、安靜。同時,他們對待工作也非常認真、敬業,雖然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一點以後才回去休息,但看到他們時,每個人仍舊精神飽滿,心情愉悅,工作很有效率。他們的工作狀態,讓我想到了日本人在做花道、茶道時的認真精神,這可能就是一種接近祈禱的狀態。
前幾天,和一位下國際象棋的國家隊隊員一起吃飯,他很安靜,說話很少。吃完飯後我們一起議論這種狀態,大家說下象棋的人要不斷修煉得很安靜,因為在下象棋的過程中要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這種境界與祈禱是很相似的。
如果你也認為工作狀態應該如同祈禱的狀態,要安靜,你就要尊重別人,在別人進入這種狀態時不要去打擾他,不要大聲喧嘩。因為你這種浮躁會破壞別人的工作狀態,使別人的工作沒有效率,甚至做不好。同時,進入了這種狀態的人也要有抗干擾的能力,不輕易被周圍的笑聲、喧鬧聲、電話鈴聲所干擾,即使被干擾後也能很快地重新進入安靜狀態。要想達到這種境界,我想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工作之前少用手機打電話,多發簡訊,這樣不容易干擾自己也不干擾別人。如果把每一件工作都當成一次祈禱,工作就不光是賺錢養家糊口的手段,工作的過程也會成為一種精神的享受,工作的成果就會成為富有創造性的作品,而這種作品是你和上帝一起完成的。說到上帝,我想起《聖經》裡面的耶和華。耶和華也是要工作的,星期一到星期六,他像一個虔誠的泥瓦匠一樣創造了世間萬物以及人類。我冒昧地想到,上帝本人在工作的時候也是虔誠的,因為工作是實現其意願的唯一途徑。我們的工作模仿的是上帝的行為,這是《聖經》中對工作的最高讚美。
要將工作過程變為一種精神享受,只有充分領會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實現。在我的理解中,工作做為我們人類最有價值的行為活動,它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和價值: 工作是一次團結他人與服務他人的努力,也是通過它實現社會價值而證明自己是一個合格的人或者說成功的人的過程。 獲得工作的價值後,你會愛上工作,而工作本身是一次實現愛的努力,因為你通過工作為你所愛的人們提供了有益的產品和服務。
無論你個人通過工作獲得了多麼大的成就,在上天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工作是你以此走向永恆靈魂的一個途徑。這一點,你能在連續不斷的工作中,越來越深地體會到。佛教說「業報」,指的就是你活著時的每一件事,都會在來世得到報應。你目前所做的每一件世俗中的事,都受你的內心深處的動機影響,都與你對永恆的靈魂的領悟有關。崇高的人,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體現了其精神與永恆靈魂的和諧共通。所以我們的每一次工作都應該是一次祈禱,祈禱我們通過工作,朝精神領域又前進了一步。
每當我試圖描述一個潛心工作的人時,我腦海就會浮現出他專心致志、寧靜而有力的姿態。我覺得這是人類最美好的姿態之一,他就像在祈禱,表現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我非常願意投入到工作中,以工作來祈禱獲得更好的工作。
我的建築理念
今天我們正在經歷著一場資訊技術革命,電腦、internet、通信技術、衛星技術的發展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也一定會對建築產生巨大的影響。中國正處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建築發展的鼎盛時期,這是百年不遇的一次建築機會。有人把這次大變革稱為新經濟、網路時代、資訊時代,無論怎樣稱呼它,它將帶給我們的是更加自由和民主的社會生活。
封建社會所產生的建築一定是體現封建皇權的建築,從皇上居住的皇宮到神的寺院都是等級森嚴的集權建築。在封建社會,人們要有天子,有了天子心裡才踏實,社會需要集權,人們也需要集權,集權的建築就誕生了。看看我們的故宮,那麼多圍牆、臺階,人們要見到皇帝是一件非常複雜和遙遠的事情。皇帝、親王、公爵、伯爵,每一個等級就是一段距離,一個圍牆。封建時代的建築,最明顯的就是圍牆太多了,形成一種相互隔離的狀況。在工業文明的時代,整個社會的結構呈完整的金字塔結構,工人要聽班長的指揮,班長要聽廠長的指揮,嚴格的管理和紀律產生了工業文明前所未有的效率,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這種模式反映在建築上也一定是集權的建築,比起封建的建築,只是應用了更多的鋼筋水泥,更具有標誌性和更誇張。追求建築的高度已經成為追求城市財富的同義詞。但美國發生的「9•11」事件,給了人們一些新的思考,這樣的建築符合我們的時代嗎?這樣的建築安全嗎?這樣的建築有效率嗎?
作為一個開發商,我一直在思考著修建符合這個時代的建築。山本理顯先生設計的建外SOHO建成後,再看看這組建築,我得到很大的啟發。建外SOHO沒有裝腔作勢的建築符號,沒有象徵財富和權力的標誌,甚至沒有廣場,沒有圍牆。所有的建築單元都是平等的,住在建外SOHO裡的所有人都是主人,都是平等的。山本理顯認為符合中國人行為尺度的最小建築空間是3米×3米×3米的小立方體,這就是構成建築和城市的細胞,讓這些細胞自由地成長,就構成了建築、街道,融入城市成為城市有機體的一部分。建外SOHO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以民主建築為出發點,給未來的使用者足夠的靈活性和各種可能性,不去限制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是提供一個盡可能大的平臺,讓大家自由地發揮。
從歷史上看,任何一種想把人們統一在一種生活方式下的想法,最後的結果,都是人類的一場災難。建築作為人類生活空間裡體積最大的人造物,通常都被統治階層用作表達自己觀點、張揚自己權勢的媒介,無疑都有各種象徵意味的裝飾。我非常讚賞山本理顯的去「意義」化的「貧困」思想,做減法,不停地做減法,一直減到不能再減,那最後的必須保留的東西往往是人們最為需要的東西。在西方後現代主義中有一種極簡主義美學思想,主旨就是減去一切不必要的偽飾,直達本質。建築的本質就是容納,它應該潔淨如一個玻璃瓶,對於人來說,這種潔淨的空間,沒有繁雜資訊的空間,能給他真正的寧靜。
建外SOHO就是從集權的建築思想中走出來的、為今天中國的民主社會設計和建設的建築。它是對今天社會變化和集權式建築給城市帶來的危害進行思考的結果。民主的建築將盡可能少地給城市帶來壓力,而成為對城市功能有益的補充。它會讓居住和工作於其中的人們享受到更多的陽光和流動的空氣,享受工作和生活上的方便和高效率。民主建築讓在建築中生活和工作的人沒有了高高在上的自我封閉,也沒有了等級制度給人的心理壓力,獲得了精神上的解放,得到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它將接受各種考驗,相信時間會證明一切。
由建築想到社區,再想到城市。曾有人請孔子用一個詞來概括教育,孔子的回答是:互惠。這個詞同樣可以概括城市的本質。城市本來的意義和功能是提供聚居、提供交流、提供創造力的溫床。人們聚在這裡,就是互惠。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段時間裡曾經是一個個單位相對獨立的格局,城市由一個個彼此封閉的社區孤島構成。這個單位的人不能去那個單位,如果必須要去的話要出具單位證明,開介紹信。城市的功能不是互惠,而是隔離,單位與單位隔離,城市與城市隔離,城市與農村隔離。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迅速拆毀了城市中的種種樊籬。因為市場交換活動需要人們頻繁往來,阻礙往來的關卡都會被改革。市場中,有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無論是哪一種流,都需要流。對於這種流水一樣的東西,我國古代先賢大禹就有寶貴的經驗:不能堵,只能順。要建設一個能容納生機勃勃的各種流動之物的城市,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在怎麼樣使城市居民更好地融合而不是隔離。
首先是功能的融合。送孩子去讀書的人不能繞編整個城市,賣比薩的人10分鐘內能夠跑到辦公室裡挨餓的人跟前,卡車能夠迅速開到倉庫門口。所謂的窮人和富人,也應該住在一起。住在一起這個城市才有效率,否則的話,這個區域只有富人,家裡的阿姨、保姆、司機住在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這些富人也沒法生活了。不同收入階層的人們是互為市場的,為什麼要用圍牆圍起來呢?圍牆會導致犯罪率非常高,最高的是強姦率,燈火昏暗的地方太多,女孩子都不敢走過,盜竊率也高。好的社區規劃不應該有死角,都該像建外SOHO這樣,沒有圍牆,沒有哪個地方是偏僻的,這樣就不可能發生犯罪了。任何地方,來來往往的人都很多,你去哪兒強姦呢?你要是撬開窗戶,所有的路人都會看到,拿起電話就打110了。
在我們的建築社區規劃中,我強調自然融合,以美好的大自然作為榜樣,大自然就是一個融合的整體。我們中國道家最為推崇「水」的特徵,市場的交換原則使得人們處在水一樣的流動之中,他們不僅相互提供服務,還完成各種交流,並通過各種各樣的磋商消除誤解,達成共識。
新世界的特徵
工業革命之前,是一個全世界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什麼提高的時代,發展非常緩慢,所以叫「黑暗的中世紀」。後來,三四百年前,歐洲文藝復興時,繪畫、哲學、建築、詩歌等方面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包括他們的數學研究等等,一下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其實歐洲在中世紀的時候,中國正是明朝、元朝吧,也沒有什麼發展,但那時候歐洲就開始發展起來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奠定了現代化的思想基礎,有了知識方面的準備、哲學方面的準備,就把黑暗的中世紀、把人類的思想從教堂解放出來了。
亞當•斯密寫了一本《國富論》,核心就是社會化的分工。他一開始就說,人和別的動物的區別就是:動物不會在生產和分配的過程中做國際化大分工,就是社會分工。比如狼追一隻羊,儘管它們可以互相配合著追,但把羊吃完之後,它們不會拿著羊腿跟別的動物交換,所以社會化的分工是人的天性。如果你把一個大頭針做十幾個工序生產,成本會大大降低下來。這是亞當•斯密最聰明的地方。
隨後發生了英國的工業革命,科學取代宗教成為歷史的領導者。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什麼都是大規模,因為只有生產規模大了,成本才能降下來,管理、銷售成本才能分攤到裡面。只有大才有效率,只有大才有競爭力。流水線生產一雙鞋,成本比你媽媽一針一線縫出來的低,質量要好得多,效率高得多。所以英國的工業革命一下子把歐洲帶動起來了,隨後歐洲的先進技術傳到美國,美國又發展起來了。一個規模化生產極大化的公司,其生產資料和產品的銷售都不僅僅局限於一個國家,其對資源的索求和銷售的擴展,促使公司跨出國門,這樣就出現了能量驚人的跨國公司。它的能量有多大?大得可以影響國家政局,顛覆一些小國家。過去50年間,是跨國公司的天下,影響了整個世界,惠普也好,我們喝的可樂也好,麥當勞,肯德基,這些跨國公司就是「大」。
可是我們馬上面對的是一個新的世界,新世界主要的特徵是小。因為公司大了,將漸漸失去控制,船大了就掉不了頭,容易受到致命的打擊。對於這個話題,很多人會提出異議。因為我們經過努力,現在中國石油是全世界第一大公司,中國工商銀行是全世界第一大銀行,萬科是全世界第一大房地產公司,難道我們要放棄我們努力的成果?放棄當然是不必要的,而且規模化也是必由之路,我說的是已經出現的新型企業的苗頭。如果我們將觀察的視野放得更加開闊的話,一定會看到,近幾年我們國家成長起來一些巨大的公司是一條必由之路,但卻不是路的終點。更好的企業形式是小。因為小,所以更有個性,更具有靈活性,把握機會十分靈敏、逃避危險的動作也快。
小的企業,目前由網際網路孵育著。在網路上,你會看到一些很小的企業,小得甚至只是一個人。過去,巨大高效的組織形式是大型企業的專有資源,因此一定規模的市場環境其實都是某個大型企業的專屬,因此出現壟斷問題。現在網路將這種組織形成變成了公有資源。網路把億萬個分散、單獨的個人組織到一個交流、協作的渠道中來,彼此提供服務。而使用這個渠道的成本之低,個人都能承受。因此你發現,通過網際網路,世界變得扁平了。你坐在中國SOHO的房間裡,可以看到澳大利亞某個小孩在追趕一隻小兔子。幾乎是同步的,你能看到他寫的部落格,他發放的照片,他放上去的視訊。這個小孩子的活動全世界都可以立刻看到,因此他有著比過去沒有網路時候多得不知多少倍的機會。
湯馬斯•佛里曼在《世界是平的》這本書中,把全球化的進程以哥倫布發現美洲、二次世界大戰和21世紀為標誌分成三個主要階段。隨著階段的前移,世界的尺寸越變越小,而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正是國家從小縮成了微小、競爭場也變平的階段。在全球化第一階段,推動全球化的力量來自於國家;在第二階段,推動的力量來自於企業;在今天,在全球化第三階段,推動的力量來自於個人。個人的力量大增,不但能夠直接進行全球的合作,也能夠參與全球的競爭。我們目前的階段與前兩個階段不同的是,世界不僅僅是變小了,而是發生了質變——變平了。
世界本來是有弧度的,一個人要看見另一個人,需要壘起高塔,或者經過漫長的旅行,但現在,僅僅通過電腦螢幕,通過網際網路,相互就能看見了。通過網路簡捷有效的聯絡,解決了過去需要巨大的政府、企業能力才能解決的交際、交易成本,單獨的個人也因此擁有了力量。同時對於很多公司而言,因為有了網路,可以削減不必要的部門,降低成本。
前一陣子阿里巴巴、淘寶網興起,我上去看,註冊用戶上千萬,數量大得驚人。他們都是小,小企業,小商戶,很多都是個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路買東西、賣東西,每個人都可以在一個公共的組織平臺上,做一個最簡化的商人。我說他們是簡化的商人,指的是他們只做最核心的事:提供創意和保證信譽。通過完善的網路機制,一個人可以將某個創意賣給將創意變成具體產品的人,生產者生產出來,再購買運輸服務,運輸者再將其產品送到最終消費者手上。而這一切都可以通過一個電腦螢幕來完成控制,這就是網路的偉大之處。你坐在電腦面前,就坐在了世界面前。
金錢的魔咒與靈性
我出生在西北農村最貧窮的地方,家裡又是村子裡最貧窮的一戶人家。小的時候,我想做醫生,因為做醫生能夠解除人們的痛苦。當時在村子裡醫生是很受尊重的,天天背著個藥箱,挨家挨戶走動,所有的人都殺了最後的老母雞請他吃。我還想過,如果做不成醫生,那就做電工。我們村子裡那時候剛剛裝上電燈,這個東西多神奇啊,一拉線燈就突然亮了。我覺得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除了醫生就是電工。有了這種想法,我在我的玩伴中間已經算是很有理想的人了。上了中學,我的理想又變了。那時我經常被饑餓折磨,看到食堂裡的饅頭和發糕,我的理想變成長大後當一名廚師,因為廚師能吃飽飯。後來漸漸感到有錢對我來說太關鍵了,有了錢我就能去給我媽媽治病,就能夠讓全家人有飯吃、有衣穿。那時候我做夢都夢到錢,夢到的錢不是人民幣,而是我們食堂的飯票。起床後覺得更餓了,更是特別想有錢,哪怕只有一點點錢。
從當醫生、電工的理想,到想做一個有錢人的理想,中間有一個很大的轉變。當醫生、當電工,首先你都得學習技能,並且把有關技能應用於對他人的服務,這是個樸素的職業規劃的萌芽,還有一些人生的設計在裡面,我覺得很好。其實第二個理想根本不能叫做理想,因為那是為貧寒所迫,是一種對金錢的支配力的崇拜。
抱著年幼時候的貧寒記憶,懷著對金錢的強烈占有心,是改革初期大多數人的狀況。那時「錢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思想將金錢放大到無比崇高的地位。到處都是財神,法國部長給在法國的華人拜年的時候,都會模仿當地的華人說「恭喜發財」。外國人都認為中國人有信仰,信仰財神。財神取代了玉皇大帝,取代了觀音菩薩,取代了釋迦牟尼,在任何事中我們都唯財神馬首是瞻。那些年的生存渴望,令金錢對我們施了咒語,控制了我們的靈魂。現在很多人富裕了,覺得這種想法有問題了,覺得我們的神不應該僅僅是財神,還應該有智慧之神、愛情之神、藝術之神。我們的精神應該全面發展,首先就要從單一的財神信仰中解放出來。
金錢幾乎給我們這整整一代人都下了咒,我們就像受到鞭打一樣急急忙忙,到處找錢。找到一分錢就趕緊放在床底下藏起來,感覺佔有了錢。十幾年前我曾經拿到一張鈔票,上面寫著某個人的名字,還蓋著手印。估計這個人想的是把這張錢簽名畫押了,這張錢就永遠是他的了。結果這張錢還是跑到了我的手裡。
消除金錢的魔咒,其實就是要消除我們自己給自己設定的荒謬思想,減弱對金錢支配力的崇拜。當時因為貧窮導致的急功近利、見識短淺的思想,現在看來確實是十分荒謬了。就拿「佔有金錢」這個動機來看吧,其實與鈔票本身蘊涵的智慧是相衝突的。
客觀地說,集中大眾的智慧、歷史的智慧所發明的鈔票,有它的道理。鈔票是商品價值的度量,同時鈔票只有在流通之中才能發揮其功能智慧。它狀如流水,沒有一個人能夠在流水中挖一個坑,佔有這流水中的某一部分,說自己是這裡的「財主」。資金流,跟隨資訊流,代表著物流,永遠在流動之中。在世界巨大的流動資金裡,可能有部分劃歸你的名下了,那是標記你做了其中某一部分工作,是你工作的報酬。就是這部分法律保護下的私有財產,放在你口袋中了,也很難說是它就安靜了,你還是要把它花掉,放到別人的口袋中去。因為你生活在一個互為支援、互為服務的社會中,金錢是這種服務往來的憑證。所謂佔有金錢,確實是一個幻象。總想著佔有金錢的人,守財奴,事實上是賺不了多少錢的。你也許理財的才能高明,懂得將資金放到合適的水渠中去,成為組織和調動某個商業事件的力量,從而能夠創造更大的價值和財富,那你就是一個資金流動的指揮者,但你不能佔有它。你一佔有它就是僵化了它,就好像把一條魚放到冰箱裡面一樣。一個最善於使用錢的人,終其一生,他可能會留下一個優秀的企業。他死後,這個企業依然在社會中自行生存、發展,給其他人帶來收益,給社會創造價值。
愛錢,不如去瞭解錢的力量,而錢的力量就是你不能獨佔它。流通是它的天性,從這點來看它是人類發明的靈性之物。在健康合理的社會中,金錢的流向、交易的保證都完善,錢不會走錯路,它走的路永遠是絕大多數人的需求滿足和財富增值之路。
愛情的最佳狀
可以跟信仰的力量相比的,可能就是愛情的力量了。愛情無法用言語來描述,可是對人的作用太明顯了。我經常看到一些人因為有了愛情,一下子變得漂亮了,精神煥發了,人也快樂、愛笑了,皮膚似乎都變得白皙細膩了,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愛情成了他們人生重要的轉捩點,也成了推動他們生命前進的動力。愛情的強大力量,足以從生理上改變我們的外貌,也能令我們運用全部的能力去追尋、瞭解所愛者,並因此對世俗生活發出由衷的讚美。
理想的愛情很早就由詩人、哲學家描述過了,可是沒有親身體會還是很難理解。因為愛情是一種狀態,如果不在這個狀態裡,或者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狀態的人,你跟他說得再多,他還是不懂。就比如同樣一首詩,有人讀著感動得落淚,另一個人可能毫無感覺,甚至嘲笑詩人太酸。我經常會被文學作品裡的愛情故事打動,覺得能經歷真正的愛情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之一,也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平凡的世界》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小說,每到遇到困難的時候,我總會拿出來翻一翻,不知看了多少遍了,裡面關於孫少平和田曉霞的愛情故事讓我非常感動。我想路遙一定經歷過一次真正的愛情,否則他一定無法把田曉霞死去後孫少平的悲傷寫得那麼真切感人。另外,孫少平和田曉霞每次約會總在杜梨樹下,由此我也牢牢地記住了杜梨樹,把這種樹當成愛情的信物看。後來,路遙去世,很多讀者去悼念他,都帶著杜梨樹枝,可見,不只是我,還有無數人被他描寫的愛情打動了。這也說明,愛情在人們的心裡是珍貴的,富有感染力的。
愛情的理想主義者,心中有著對愛情的全盤構思,其中包括完美的道德操守,以及浪漫行為的設計。為了實現這個構思,他們像一個苦行僧那樣克制,以便令自己無論是在精神情操、行為方式還是生活的格調上,都符合愛的要求。我們這一代人年輕時,都認為愛情的理想如此神聖,堪比當時對「四個現代化」的夢想。
理想愛情,包括了彼此情投意合、相互奉獻、忠誠於對方、長相廝守和浪漫感覺,更深層的內涵則有兩性平等、對性的理性認識以及對弱勢女性的傾斜性保護。
我一直認為,補償現實中的男女不平等的,正是愛情的理想主義。理想的愛情必須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而男女平等是指其基本人權上的平等,並非是抹除一切差異的胡亂平等。「文革」時期,所有的女人都追求和男人完全一樣:一樣的髮型,一樣的服裝,一樣的工作,結果成就了一批看上去不男不女的「馬列主義老太太」。這與現在西方極端的女權主義者們追求的男女平等思想有異曲同工之處。這難道是真正的男女平等嗎?
人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物質的人,另一部分是精神的、靈魂的人。男人和女人的身體結構是不一樣的,但他們的靈魂是一樣的;他們的體力是不一樣的,但他們的精神是一樣的;男女的性格是不一樣的,但他們追求真理、渴望擁有美德的品質是一樣的。所以在社會和家庭中,男女的角色、分工是不一樣的,而他們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應該是一樣的。
這個社會需要男人,也需要女人。如果只有一個性別存在,人類過不了100年就會滅亡。所以,在地位一樣的情況下,男女雖分工不同,但互相協作,互相配合,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馬列主義老太太」追求的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西方女權主義追求的也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男女從自然屬性上看是有差異的。自然屬性中包括他們的感覺和思維方式,大自然規定了男女有不同的分工,男性女性也以自己不同的才能創造了不同但同樣珍貴的文化。
我們不能單方面地厚此薄彼,不同民族的矛盾要磋商,不同性別之間的矛盾和差異也需要磋商。男女之間的和諧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成長。雙方真誠地互相關愛,互相理解,更多地看到對方身上的優點,給對方更多鼓勵、肯定的語言,忽略和包容對方身上的一些缺點和不足,這樣的氛圍就是愛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人生就會得到積極的推動,因為當一個人受到精神上的鼓舞時,他(她)得到的力量就是一種向上的力量。相反,如果沒有真正的愛情,或者是一方面的單相思,那就會得到相反的力量。這是一種向下的力量,這種力量會讓人自卑。如個子矮小、長相、講話的口音、家庭的狀況、學歷背景等等都會成為對方挑剔、不滿和指責的理由。在這種缺乏愛和欣賞的氛圍中,自己就會變得越來越渺小,越來越自卑。在這樣的狀態下,就會沒有力氣去做任何事情,自然也會一事無成,有時甚至會給對方和別人帶來負擔。自己本身沒有力量,又如何能給周圍的人以力量呢?
戀愛絕不僅僅是本能之需,而是一門學問,要在其中大量利用到磋商,搭建最好的、最親密的人際關係。年輕人在戀愛的過程中,要學會愛,學會表達自己的愛,也要理解對方的表達,上好「戀愛」這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並把愛情轉變成為堅實牢固的婚姻,建立美滿的家庭,使人類社會得以延續。在這一課中,要學會理解、愛、忠誠、寬恕這些美德,並把這些轉化成自己性格的一部分。這對每個人的一生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人生的很多方面都會因這些美德而獲益。但在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粗俗的傳統與真正的愛情是格格不入的,例如買賣婚姻、包辦婚姻、換親,甚至有些地方還存在著童養媳的陳規陋習。
我覺得男女感情最佳的狀態應該是一種包含親密的溫情脈脈的狀態,它不夠熱烈,但是極為長久。從激情到溫情,轉換好了才能永遠在一起。老在激情中爭吵,分手是遲早的事情。我覺得這好像是大自然安排的,你必須要轉到溫情,否則即將出生的小孩子受不了。我覺得冥冥中有股力量在安排男女感情,在為後代做準備。
小孩出生後,需要溫情、關懷、祥和的環境。對於年輕的夫婦來說,新生的孩子是個新問題。對他的照顧,對他的教育,都需要磋商。前面我講過磋商的原則,平等、互惠、民主,這些都導致家庭是一個溫和的地方,而非充滿大起大落的激情的環境。
愛情是屬於精神範圍的東西,我覺得這樣一種愛的狀態是神聖的。就像我們做生意也有理想一樣,對於愛情,我們追求的是一種理想主義的愛情。
父親留下的遺產
在我的記憶裡,我爸爸非常勇敢和樂觀,媽媽非常善良。一個心理學家對我說,一個孩子如果對父母有這麼正面的印象,那這個孩子一定是健康和幸福的。他這樣說我感到非常慶幸。父母良好的形象會伴隨孩子一生,永遠會激勵孩子、啟發孩子,我把它稱之為「父母的形象遺產」。仔細想想中國傳統文化裡面講究的孝道,就非常強調父母的形象。
一個人如果被人注意,他就要穿上乾淨整潔的衣服,努力完善自己的儀表。而一個人沒人注意,他也就變得灰頭土臉,衣冠不整了。現在我們的「父輩形象」在哪裡呢?被「文革」時期的「革命小將」打砸搶了。重建父母的形象非常重要。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位指導老師,其經驗、智慧和道德,都無可避免地傳給了孩子,這是傳統中「孝道」的實際內容,我覺得是十分優秀的。我們要從社會價值的角度重建父母的形象,要有一種制度,將父母放在廣闊的社會中來評定。作為父母本人,也應該時時刻刻明確自己對子女的社會責任,一定要拿出優秀的東西可供傳承。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特別巨大的。我小時候生長在封閉的農村,貧窮而單調,也沒有什麼文化娛樂,我的幼年教育百分之九十都來自於我爸爸的言傳身教。即使我現在有了很多閱歷,遇到一些事,我也會首先想到小時候父母的做法,他們的很多做法都成為我現在處理問題的原則。
有幾件事情給我印象特別深。我爸爸在一個軍官家庭裡長大,又是大學生,一直處在很好的環境裡。後來被劃成右派下放到農村,他個子矮小,不會幹農活,很受氣,但他永遠是樂觀的,而且話多得不得了,天天高高興興的。我記得有一次,我爸爸穿著只有一個袖子的襯衫到學校接我,手臂上都是血,我問他為什麼衣服只有一個袖子,他說他到我們鎮上賣瓜,結果被城管(當時應該叫「民兵小分隊」)打了。即使遭遇到這樣的不幸,我爸爸帶著我回家的路上還唱著歌。這件事給我特別大的震動,也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從中感覺到了樂觀的榜樣力量。這種學習的有效性,超過我後來的任何一種學習。
還有一個關於我爸爸的故事,在我的記憶中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他為了糊口到一個小型的造紙廠去幹活,有一個滑輪掉下來把我們村一個農民的腿砸壞了。所有人都嚇得哭了起來,因為腿斷了,得花很多錢去看病,但大家都非常窮,怎麼辦?這時工廠裡來了個人,說趕緊送醫院!大家都說沒錢,真的沒錢。工廠來的人說:「沒錢寫個借條,先借200塊錢,你們誰會寫字?」當時大家為了找個活幹,大學生都不說自己會寫字。我爸站出來說:「我認識幾個字。」於是,他寫了一個「領條」。工廠的人問他怎麼把「借條」寫成「領條」了?我爸就說,我們生產隊窮得不得了,你這200塊錢相當於我們全村一年的總收入,借了也還不起,所以只能寫一個領條。有了這200元錢,農民的腿就治好了。在我的印象裡,我爸真是一個樂觀、勇敢和有智慧的人。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父母是強大的,父母的形象在他心裡處在一種接近聖賢的地位。我看到一則故事,說中國古代有一個媽媽天天教育孩子怎麼寫字,念四書五經,而孩子爸爸天天看書,不管孩子,媽媽就埋怨爸爸說,你老不教育孩子,光看書怎麼行。爸爸就說,我坐在這裡看書就是教育孩子。我覺得這個父親的辦法很好,就與孩子共用一個書房。我坐在裡面看書,孩子在旁邊玩。我們其實是在相互啟發,他在學習我,漸漸對閱讀產生興趣,而孩子純淨天真的玩耍,其實包含著很多質樸的真理,對我也相當有啟發。
現在,我和孩子建立了「父與子工作室」,我們在這裡一起讀書,學習,也一起做一些其他活動。現在如果隔一陣子「父與子工作室」沒活動,孩子就會問我,什麼時候活動呀?我覺得這種與孩子交流的方式很好,我會堅持下去。我相信行動的影響力要遠遠大於語言,與其一千遍地教孩子做一個好人,不如自己去做一個好人給孩子看。
一個好的父親,能夠給孩子留下正面、積極、向上的形象。他喜歡周圍每一個人,能夠給周圍每一個人帶去愛的溫暖,這也是我希望我能留給我的孩子的形象。我堅信父母的形象問題,是社會教育的一個重大的課題。因為父母的形象,是孩子走入社會的第一道大門,也將是長存於孩子一生的記憶中的寶貴財富。
成功經驗的盲點 托改革開放的福,跟隨大多中國人積極爭取幸福生活的潮流,我這20多年來,在外人看來似乎是做了一個成功的企業。但我時時反思自己:我成功了嗎?我的經驗是否能夠給其他朋友分享並對他們有用?做我這本書的編輯就說:潘先生,寫這本書吧,很多人都需要你的成功經驗。但我首先想到的是:成功經驗不能成為教條,不能成為創新能力的束縛。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功,他的經驗不能被放大到任何領域。禪宗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己的衣服自己穿才合體。我這20多年來,可以總結為四個字,就是「悲欣交集」。但千言萬語,似乎無...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