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大學的校園中,在通往文學院的上坡路上,必經一座橋。教授陳芳明經常踏在這座楓橋上,在楓紅與楓香的陪伴下,緩步抵達他的研究室。無論窗外是夜色已深,抑或曙光初露,陳芳明在研究室中,讀文學,讀人物,讀詩,讀歷史,讀政治。
在這一冊散文集中,學養豐富的這位「嗜讀」學者,已將這些智慧揉雜、交會,將閱讀中領略的種種,濃縮為五十篇深度、廣度以及浪漫、柔軟度兼具的散文。醞釀出「晚風渡詩」、「星下遲書」、「霧窗觀史」、「夜讀漫思」這四個輯子。
陳芳明的一生中,多次漂泊、轉向,以一顆細膩的文學心靈,見證台灣社會的歷史、社會、政治變化。他的文字使人跨越時間、空間限制,彷彿步入另一個記憶深處的祕密庫房。開啟它,你將被感動、被震撼、被喚醒。細讀它,你將被充盈、被擴張、被引領。
喜愛陳芳明作品的你,不可錯過這一部揉合他閱讀文學、歷史、詩、人物及書籍的精神結晶。
持有這樣一本《楓香夜讀》,是你全面認識這位當代重量級作家、學者的必要之徑。
邀請您,一同踏上陳芳明為讀者鋪就的這道「楓橋」,進入深度閱讀的境界。
作者簡介:
陳芳明
台灣高雄人,一九四七年生。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從事歷史研究,並致力於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曾任教於靜宜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現為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近年編有《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下)。著有政論《和平演變在台灣》等七冊,散文集《風中蘆葦》、《夢的終點》、《時間長巷》、《掌中地圖》、《昨夜雪深幾許》及《晚天未晚》,詩評集《詩和現實》等二冊,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深山夜讀》、《孤夜獨書》及《楓香夜讀》,學術研究《探索台灣史觀》、《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及《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傳記《謝雪紅評傳》等。目前正在撰寫《台灣新文學史》。
章節試閱
再閱讀及其愉悅
久別重逢的書置於掌上時,導電般一陣溫熱傳送過來。從箱底取出的舊書,帶著記憶的色澤,也混合著時間的氣味,彷彿才結束一次遙遠的漂泊之旅,終於又回到身邊。三十年前啟程航向西雅圖時,這些書也放在行囊,一起越過漫無邊際的海洋。從來未能預見那次的遠行,已經注定必須長期羈留異域。離開海島後,握可盈手的書,也開始嚐到投向天涯的滋味。北國的夢幻白雪,加州的萬頃陽光,都仔細鑑照過每一冊書,從泛黃的封面到發皺的封底。飽滿地吮吸了陌生天地的日精月華,這些書也隨著主人在遠方一起青春,並一起蒼老。
三十年後,舊書再度回歸原鄉台灣時,負載的已不再只是書中的文學想像,還容納了主人的顛簸心情與沉重記憶。舊書並不純然是一本小說或一冊詩集,更是情感的容器,是歲月的累積。如果主人的飄流有多曲折,舊書所承受的記憶烙痕就有多深。書的年齡,已屬主人生命無可割捨的一部分,甚至命運也幾乎是血脈相連。舊書重新捧在手上時,閱讀的文字之美背後,也流動著依稀可辨的光與影,那是湖畔雨絲,是曠野雪花,是深山落葉,是那年秋後飄過北國天際的白雲。
讓每冊舊書又回到整齊的架上,散落的心情似乎也獲得收拾整頓。夜讀時,禁不住回首前塵,旅途上的風聲雪聲猶狺狺然拂過耳邊。遍歷多少江湖夜雨之後,能夠找到一個安頓的書窗,靜靜面對毫無動盪的時刻,終於不能不相信自己的生命正要進入返璞歸真的階段。坐在燈下,再次閱讀曾經讀過的舊書,恍然有一種舊情復燃的感覺。這麼多年之後,跨過半生,繞過半個地球,又與當年初識的書重逢。書中那些熟悉的字句,以及書頁留下的眉批字跡,穿越時光展開對話,勾起了不知是何年何日夜讀時的孤獨情緒。
順著書中文字緩緩前進,在段落與段落之間搜索,好像是在昔日的巷弄迂迴漫步。詩行速度的快慢,小說情節的起伏,都能夠確切把握,簡直是走在自己的版圖,非常清楚每一個可能的交錯與轉彎。縱然對每一本書都瞭若指掌重新,閱讀的感覺卻有一種說不出的變化。在書中俯仰之際,心情蕩漾已不似從前。
年輕時期看到的書中風景,大約是屬於平面的,孤立的。那時候讀書不多,歷練有限,耽溺於文字時,往往過於偏愛神祕的想像與華麗的鍛鑄。每當專注於浪漫狂想時,往往受到細雨夢回、楊柳風輕的召喚,兀自享受文字衍伸出來的祕境。從古典詩詞到現代小說,所有的閱讀都傾向於唯美感受。知識的高度,往往決定對世界的看法;即使是面對唯美的世界,青春華年所擁有的知識大約也只能看到那麼多。
知識的累積並不純粹來自書籍,有時還需要生命的實踐與體驗。在不停迴旋的旅路上,看到的不僅是地理景觀的變化,也看到人性的悲涼與溫暖。每次經歷過的創傷、出賣、背叛,無非都是在厚積生命的質感。嚐過冷酷、痛楚的滋味之後,有多少年輕時期無法理解的文字,竟在跨過中年以後豁然領悟。一首晦澀困難的詩,曾經折磨過不計其數的青春黑夜,經過艱辛閱讀的跋涉,終於還是不能不廢然放棄。那首惱人的詩,在盛年時期的一個寒冷冬夜又重新拾起時,曾經是百思不解的字句,卻突然以最清晰的姿貌浮現。多年隔閡的詩行,在一夜之間驟然解開,彷彿是纏綿許久的暗疾,頓然不藥而癒。一種說不出的喜悅,從天而降,只有全心領受。
閱讀經驗最為神祕之處,莫過於此。一冊陳舊的書縱然讀過,並不意味全然可以理解。一行短短的詩,一本厚厚的知識,都同樣需要生命的投入。從初讀到再閱讀,從不解到理解,歲月在等待,年齡在等待,猶滴水穿石,猶果實轉熟,時間非常有耐性地佇等。恰當的時機到來,緊緊鎖住的門窗驟然啟開,世界終究可以看得更為明白。
並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再閱讀,但是有些書在生命中確實不可輕易放棄。知識的累積,沒有一定的法則,也沒有特殊的祕訣。不停閱讀,無終止的閱讀,是追求知識的必要途徑。每個人的生命格局極其有限,智慧也許可以從生活歷練產生,但畢竟是屬於自我的世界。能夠開展格局的方式,就必須與別人的生命經驗相互對話。閱讀是構成對話的一道橋樑。通過閱讀等於是進入另一個生命領域,可以看到自己所看不到的。夜讀時刻,正是心靈與心靈相互對話的契機。遠方的,陌生的,逝去的,異域的作者靈魂,容納在每一冊書籍。沒有被閱讀的書,羅列在架上,只能視為一排排的墓誌銘。唯有啟開書頁,作者的魂魄才有可能甦醒過來。來自天外的作者,走到桌前,坐下來促膝長談,跨越時空的對話於焉展開。兩個陌生的靈魂相互試探,想像就在那個時刻盛放,思想也因此而擦出火花。
舊書重讀所帶來的情感往往是雙重的。如睹故人般閱讀那些已經走過一次的文字,看到的不僅是未識的作者,還看到從前的自己。遠逝的記憶早已擱置在幽暗角落,卻因從箱底取出舊書之際,又立刻甦醒過來。在遙遠的六○年代,在城市的一個高樓,在夏天的某個雨夜,有一隻寂寞身影投身在蒼白的牆壁,正埋首細讀一冊苦澀詩集。年輕衰弱的心無法容納喧囂的世界,能夠承受的可能只是一行短短的字句。那顆心很單純,如果開門進去窺探,大約可以看到一片純白的顏色。心靈是那樣純粹,在詩行之間蜿蜒搜索時,只能沉浸在文字的聲色之美。詩的豐富意義,並非是那位雨中少年所能探知。整個城市沉睡在大雨滂沱的深夜,困頓的閱讀卻未嘗稍止。
六○年代的苦惱與掙扎,從此滲入了詩集。幾乎每一本舊書都進駐兩個靈魂,作者與讀者的記憶,同時附著在書的重量。多少年後再度打開書頁時,兩種記憶也油然溢出。那位雨夜讀者已變得蒼老,好像站在一個較高位置,俯視著兩股記憶冉冉升起。握在手上再閱讀時,舊書湧起的情感無可抑制,畢竟它曾經陪伴年少的靈魂度過太多幾乎無法克服的深夜,也跟隨流浪的生命停泊在無數終究不再回歸的城市。閱讀的歷程與旅途一樣長,與時間一樣老,舊書的份量自有其無可輕侮的暗示。
曾經是不能解讀的詩集或知識,耗去的時光已經不是以季節的寬度就可計算。面對這些困難的書籍,如今竟能自由進出。那不是喜悅一詞可以輕易概括。其中經歷過精神探險與信心危機的折磨,毫不稍讓於肉體上曾經抵禦過的凌遲痛苦。
再閱讀的喜悅,當然不是源於自私情感的沉緬,也不是源於異域記憶的憐惜。喜悅的降臨,是因為已不再滿足於一行詩、一本書、一位作者的解讀,那種孤立的、平面的探索,已是屬於年少的脾性。站在較高的位置,看到的風景是多重的,完全不同於從前的視野。一位作者不再是一位作者,他是許多作者其中的一位。終於到達再閱讀的高度時,已經蓄積足夠的能力,可以伸手邀請不同的作者相互對話。審美的比較,技巧的差異,理論的聯繫,都在進行再閱讀的過程中發生。
如果說這是一種知識的會通或整合,亦不為過。古典詩人與現代作者,中國文學與西方理論,台灣社會與東亞歷史,這種雙軌對位的閱讀,在早年經驗裡從未存在過。長期的持續閱讀,無非是在建構知識長城。一本書疊著一本書,猶如堆砌磚塊。在漫無頭緒的早期知識追求,只能視為朝向思想系統建造的基礎建築。從雜亂無章到井然有序,需要冗長時間的經營。始於一行詩的揣摩,終於一冊詩集的反覆求索,正是美學建構的起點。閱讀慾望大張之後,再也不是樂於個別專書的鑽研,而是進一步對作者全集的無饜饕餮。知識領域逐漸擴張,凡是讀過,都不曾浪費。一位歷史研究者突然轉換跑道,開始介入文學知識的營造,不免會痛惜過去在史料閱讀所投注的時光。然而,在構築知識系統之餘,才發現歷史訓練並未虛擲。如果沒有經過辛苦的史籍整理,日後可能無法開發文學史的透視能力。
訕笑的星光,譏刺的寒風,曾經奚落過一位青年的讀書志向,幾度想要從閱讀出走。在那茫昧的歲月,曾經信心動搖,最後卻放棄了放棄的念頭,只因為整頓了整頓的決心。尤其是進入研究所後,才漸漸咀嚼閱讀的樂趣。真正從讀書中獲得喜悅,幾乎已經過了半生。遠在海外,飢渴而焦慮地閱讀讀台灣。每一冊伴隨旅行的書,都同樣迎接時代的起伏與生命的升降。當漂泊的不再漂泊,而回歸的已然回歸,餐風飲露的書籍也回到原來散發光與熱的位置。
久別重逢的書再度置於掌上時,才覺悟曾經有過的傷害,飄流,凌遲,延宕,都成為構築知識、思維、想像的一部分。有些記憶已經退潮,有些熱情也漸冷卻。如今到達再閱讀的階段,凡是接觸過的知識都匯聚起來,化為祝福的頌讚。合唱的聲音升起,喜悅的心情降臨。
再閱讀及其愉悅
久別重逢的書置於掌上時,導電般一陣溫熱傳送過來。從箱底取出的舊書,帶著記憶的色澤,也混合著時間的氣味,彷彿才結束一次遙遠的漂泊之旅,終於又回到身邊。三十年前啟程航向西雅圖時,這些書也放在行囊,一起越過漫無邊際的海洋。從來未能預見那次的遠行,已經注定必須長期羈留異域。離開海島後,握可盈手的書,也開始嚐到投向天涯的滋味。北國的夢幻白雪,加州的萬頃陽光,都仔細鑑照過每一冊書,從泛黃的封面到發皺的封底。飽滿地吮吸了陌生天地的日精月華,這些書也隨著主人在遠方一起青春,並一起蒼老。
三十年後,...
目錄
序:楓香夜讀
輯一:晚風渡詩
詩藝追求,止於至善
早熟脆弱如一顆二十世紀梨
回望一個大象徵
創世紀的半世紀與跨世紀
以透明抵住苦悶
哀傷如一首詩
飄泊之風,抵達之歌
開懷的樹,關懷的花
熄滅的詩
詩化與賦化
學術與詩
輯二:星下遲書
左手掌紋,壯麗敞開
巨河回流
化天譴為天職
孤星照大海
歷史如夢
世紀末寓言的寫手
當情愛注入城市
拒絕離開歷史現場的楊逵
廢墟之花
世紀末文學‧世紀初台灣
複數記憶的浮現
輯三 霧窗觀史
文明與殖民
被詛咒的台灣
轉型正義與台灣歷史
現代,一直來一直來
共同的台灣,不同的記憶
不必放棄,但請放開
歷史幾度明滅
風雲迴旋,歷史再造
匯入台灣歷史大河
當瘦瘠化為豐腴
從接枝到開枝
輯四 夜讀漫思
比美麗權力還果敢
膚色可以漂白嗎?
再閱讀及其愉悅
書寫就是旅行
荒涼作為一種鄉愁
《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的再閱讀
《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史》的再閱讀
共時的與對比的視野
台文所與中文所
古典是永遠的現代
盡信大師不如放棄大師
東亞未來與台灣現在
東亞作為一種方法
打開東亞地圖
日本有亞洲嗎?
序:楓香夜讀
輯一:晚風渡詩
詩藝追求,止於至善
早熟脆弱如一顆二十世紀梨
回望一個大象徵
創世紀的半世紀與跨世紀
以透明抵住苦悶
哀傷如一首詩
飄泊之風,抵達之歌
開懷的樹,關懷的花
熄滅的詩
詩化與賦化
學術與詩
輯二:星下遲書
左手掌紋,壯麗敞開
巨河回流
化天譴為天職
孤星照大海
歷史如夢
世紀末寓言的寫手
當情愛注入城市
拒絕離開歷史現場的楊逵
廢墟之花
世紀末文學‧世紀初台灣
複數記憶的浮現
輯三 霧窗觀史
文明與殖民
被詛咒的台灣
轉型正義與台灣歷史
現代,一直來一直來
共同的台灣,不同的記憶
不必放棄,但請...
商品資料
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0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