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保羅•安德魯
定價:NT$ 300
優惠價:88 折,NT$ 264
本商品已絕版
阮慶岳 元智大學以後蘇創意系主任 作家 策展人
陳家毅 新加坡著名設計師 作家
蔡明亮 著名導演
阮若缺 政治大學歐洲語言系 教授
李清志 實踐大學建築系 副教授
吳錫德 淡江大學法文系教授
許麗玉 中原大學建築系 講師 ——聯合推薦
二十年前,貝聿銘在法國人劇烈的反彈中完成了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如今它已成為當代法國的新地標。五年前,保羅安德魯在北京古老的紫禁城前締造了充滿現代感的中國國家大劇院,再次上演了同樣的一幕。面對眾多中國社科院院士的聯名抗議,他只告訴自己:「沒有什麼能讓我與建築的靈魂和其內在的本質背道而馳,這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成就偉大的建築?隱藏在建築背後的隱秘哲學是什麼?且讓保羅•安德魯用詩意的文字和手繪插圖引領我們進入建築師的想像世界…
世界級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的內心獨白。
抽象與精準、整體與部分、在地傳統與普世原則、內在精神與外在環境,如何在種種矛盾之中思索出兼顧美感和實用的偉大建築?《記憶的群島》這部構造內心建筑的作品,
是解密之匙。
這本書的書寫,卻是全然內向、謙卑、詩意與自省,這樣的氣質與態度,已經許久不曾在建築書寫裡見到,逼我們去正視建築的答案究竟何在?——阮慶岳
像任何一位不知未來又同時在探索未來的原創者,建築師的獨白裡一點沒有掩飾心中不斷浮現的『焦慮』感,這是完美主義者共有的情緒。——陳家毅
安德魯雖是西方人,卻具備東方天、地、人一體的思維,線條、形體、時間、空間、色彩、聲音,一直都是他關注的對象,我們能擁有這麼一位建築哲人,何其有幸!——阮若缺
一位法國籍建築師的孤獨、漫遊及臆語,努力思索如何滲入「中國元素」。這種「碰撞」前所未有,值得細細玩味!——吳錫德
作者簡介:
保羅•安德魯(Paul Andreu)
出生於1938年,法國著名建築設計師,法蘭西藝術院及建築院院士。他也是人文素養深厚的詩人和文學家,被譽為詩人建築師。安德魯在29歲設計了法國戴高樂國際機場,一舉成名。到目前為止,安德魯是全球設計機場最多的建築師,以致於被譽為環球之翼。此外,安德魯也設計了許多大型公共建築,如巴黎的新凱旋門、日本大阪海洋博物館,他近期最為人關注的設計是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以及引起巨大爭議的北京國家大劇院。其作品打破傳統的建築格局,注入了豐富多樣的現代元素。簡單而澄澈、動感而輕盈,是他的大型公共建築之特色,徹底顛覆人們對建築的刻板印象。除了本書,安德魯還著有《北京國家大劇院》、《房子》等。
譯者簡介:
董強
1967年生,旅居法國十二年,師從米蘭.昆德拉。現為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譯注有二十多部,他翻譯的法國作家有顾拜旦、兰波、夏尔、米肖、布勒东、波特莱尔、昆德拉、德勒兹、德里达、弥塞亚•埃里亚德等等,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莱齐奥的作品。
也把李白的詩歌、論語等翻譯為法語。曾被法國授予為“法國教育騎士”榮譽勛章。
名人推薦:
阮慶岳:元智大學一書與創意系主任,建築文化評論者,策展人。
陳家毅:新加坡著名建築設計師,作品包括北京「長城腳下的公社」、上海世博會新加坡館等等。
阮若缺:政治大學歐洲文學系教授。
推薦序一
我痛苦,故我緘默
文/阮慶岳
這本書給了我極大的驚訝與尊敬!
因我曾在約三年前,就安德魯先生所剛完成的中國國家大劇院,寫了篇評論與觀察的文章。當時遺留下來的印象,是他如何在重重意識型態的阻撓裡,持續地折衝與堅持努力,並終於完成這座帶著優雅與些許神秘氣質的建築。我因此也一直覺得他必是有著傲人勇氣與鬥志、有如中世紀騎士般壯烈魂魄的建築師,一心一意要去尋找某位待救的公主,並不惜與所有的妖魔鬼怪決一死戰,捨身與滅亡都在所不惜。
一如我們現在經常看到的明星建築師們。
但閱讀這本書,卻徹底改變了我的印象。安德魯先生以極其優美與詩意的文筆,向我展露出一個迥異也迷人的全新面貌,並讓我徹底覺得驚訝與折服。是的,這是一本難得一見的建築人的「文學書」;但這樣說,又有些不敬,因為這其實就是一本極其純粹的文學書,與是不是建築人所寫並不必然相關,其中並尤其有著非常吸引人也稀見、那介於神秘與哲學間的獨特思考。
全書最迷人的是那種幽微的內向獨白語調,以細膩也詩意的文字,款款吐露出對於流逝的、個體的存在與神秘世界的嚮往或緬懷。那是近乎徜徉於夢境裡的狀態,呢呢喃喃敘述著某個消逝的痛苦印記,以及某次清新早晨的微風經驗,或是獨語一段無人能明的神秘暗話,氣質與境界同樣迷人。
這樣書寫的質地與內在詩意思維,讓我想到同屬法國文學脈絡的紀德,尤其在敘述的語調與優美性上。然而相對於紀德的道德對抗與追求全然自由,安德魯是更加內在與自我的,也就是說,他的書寫是一種私己內在路徑的探詢與扣問,因為生命如是幽微也神秘,宇宙與自然又是如此浩瀚神奇,人不得不謙卑、讚嘆與順服,並因而只能省思著如輕舟過川般的自我生命歷程,無可循逃。
絕對值得細細與緩慢地閱讀此書。
若對比回二十世紀初期以降的建築書寫,這本書尤其標緻出殊異的位置性。現代主義建築的基本調性,是帶著征伐與戰鬥氣息的,不管鬥爭與對語的對象,是為了社會公義、或是追求資本與權力,或是探索科學技術的極致,整體的基本路徑還是外求與殺伐,而期待的是世界的改變與再改變,甚至是以外在世界的改變,作人類命運的救贖終點。其中,路易康可算是少數的殊異者,但他的話語屬性偏向於哲學辯證與傳道授業間,化解他人困惑的目的性,還是多於檢視自己的內在性。
而安德魯這本書的書寫,卻是全然內向、謙卑、詩意與自省,這樣的氣質與態度,已經許久不曾在建築書寫裡見到。是一種近乎隱者與獨者(hermit and solitary)才能有的語調,既幽幽微微也貼人心思,逼我們去正視建築的答案究竟何在?並暗示著:可能一切的化解與秘笈,根本就存乎於你我心裡最幽微的處所,而非外在過眼的紛紛爭爭。
讀一段安德魯先生的文字吧!
一種越來越細的焦慮將我的身體部位與意志卸開。我自以為是在追逐喜悅,試圖抓住它,讓它成為我的房屋,卻跑進了黑暗之中,進入一種毫無理性根據的、融化自己、消失自己的恐懼之中,進入一批重複的、沒有答案的問題之中。假如我有足夠的勇氣,我可以上溯到這條河流之源。但我甚至沒有嘗試著去做,也許意味著,在我不肯承認的情況下,我完全知道在裡面有著多麼深沉的不幸。
而在這段文字的終結,安德魯更寫著令人深思的話:我痛苦,故我緘默。
推薦序二
汪洋浮現的群島
文/陳家毅
2010年4月,世博會開幕的前一週,在上海新聞出版局辦的作家座談會迎客晚宴,建築師和他的太太在會客室出現,主辦方和媒體立即簇擁上前,建築師溫文的、禮貌的、習慣性的一一握手問好,回答客套的問題。
主人寒暄的開場白不外乎圍繞著北京的大劇院,半顆漂浮在水面上的蛋狀不明體, 建築師令人難忘的傑作。先是不能理解的驚訝,而幾年後的此刻, 在場的人們莫不稱讚它的別緻,音樂廳裡音響的完美……。建築師保持平常心,彷彿第一次聆聽大概已經說過千百次的恭維話。合乎時宜的含笑,沒有表露出或許深藏心中的快樂或憂傷。
《記憶的群島》於是成為我們的一個主要線索,隨著他精簡的文字,織成看似寬曠的場景,洞窺,然後俯身遊入建築師如夢似幻的潛意識裡去。每個章節均是他親領而至的場合:Giorgio de Chirico油画裡午後時分的建築物,都拉帶著瘦長的影子,投印在空無一人的廣場或街道上,想是他文化記憶裡的一個構成;蘇俄電影的慢鏡頭,徐徐移動的搖鏡,讓我們一秒接一秒地明察腦子裡長起來的細毫。記憶既是Alain Resnais的《去年在馬倫巴》(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 也是安東尼奧尼《異鄉人》(The Passenger)裡炙熱難耐的主人翁嘴唇乾裂的場景……線索叉開去又纏繞在屬於歐陸的其他文化線索裡,翻頁之間我們樂此不疲地觀賞建築師奇異的,充滿細節的私人花園。
建築師宛若蓋造房子的樸實砌磚者,精闢的敘述先從生活摘來的周遭著手:花草、樹木、草坪, 房子外我們亦看到花園、石牆、街道、城市、廣場,然後又遠行抵達彷彿人煙絕蹟的沙灘、大海、山谷、冰川……這一切顯然在睡眠和夢境之間進行,建築師敘述他眼球轉動時, 時而模糊時而清晰看見的一切,裸膚上感覺到的輕柔的風;讓我們在文字間預先虛擬經歷了他在地球上設放下的建築創作,以及它們含帶的意境。
像任何一位不知未來又同時在探索未來的原創者,建築師的獨白裡一點沒有掩飾心中不斷浮現的『焦慮』感。這是『完美主義者』共有的情緒,在興奮之極的同時,也往往帶著擔憂與不安——難以令世人明瞭這一切的來龍去脈,但也不想明辩。呵護著不好點破的秘密,先行者既快樂又孤立,這原本就是不好與人分享,非常私人的思緒。
然而建築物畢竟不是讀後合上書本令人冥想的一首詩,它們必須佇立在車水馬龍煙塵瀰漫的城市環境中,里內大小不同的空間還得為群眾提供起居、歇息、娛樂、消遣… 種種色色的活動。可是充滿靈性的建築終會脫穎而出——它的光和影、虛與實,將一切煩躁、喧嘩平撫滅去,建築師半睡眠狀態半夢囈般的詩境,竟又再流露出來。
關於北京那半顆熟煮蛋的形象,書中有這麼一段令人遐想的描述:『我總是帶著興趣,甚至樂趣,去解密這個世界的組織,而我的鑰匙就是圓形。 』,接下來建築師仔細描述了人類身體上的部位,我們讀著的當兒不禁失笑,想像建築師臥躺在浴缸中深思,並且觀察自己裸露在水面上的身體。汪洋浮現一個兩個的部位,既像孤島又像群島;細觀之下他發現男人身上開敞的孔,每一個『都是圓形的,排泄物也是圓形的……尿在漸漸遠離身體的時候,也漸漸失去了圓形的形狀,就好像,隨著遠離身體,它也遠離人性』。
手術醫師般冷靜、準確;孩童般地好奇、認真。 猶如千百年前阿基米德在水中的澈然大悟,在尋常人熟悉不過的生態中,他為自然狀況找到新的詮釋。原本毫不相關兩件事情先有了抽象的聯接關係,顺势稍加推動,形成新穎的建築構思。
水, 在現場是個不可忽視主要的元素。它不動聲色緩慢而至,淹湧包圍周遭的同時,又將每一碩果僅存的個體圈繞凸現出來。它是建築師一生走過的時間——如今回望,決堤似的它『像被燒熱的冰川的水離開大地,湧向大海……淹沒了整個整個的山谷』。在一切還未曾消失在我們的眼前,我們目睹了這樣的一個奇景:『沒有了其他回憶,只有這些島嶼,它們一個接一個的漂浮、下沉……』
建築師要圈畫勾勒出的正是這,稍縱即逝的一刻。
2010年5月6日 於D.H.新加坡
【作者為新加坡著名建築設計師,其作品有『長城下的公社』、上海世博會新加坡館等等。2006 年因設計札幌伊紀國屋書店得日本設計大獎, 次年也因怡豐城內的PageOne書店設計而獲得「新加坡總統設計獎」。陳家毅多年來在不同刊物雜誌撰寫有關文化、藝術與城市相關的文章。文集包括《不完夏》(1978)、《重顧草莓地》(2006),以及2008年出版的文集《城市磁場》獲得《亞洲周刊》評選為2008年「十大好書」(非小說類) 。】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5折 | 2 |
7折以上 | 4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保羅•安德魯
優惠價: 88 折, NT$ 264 NT$ 300
本商品已絕版
阮慶岳 元智大學以後蘇創意系主任 作家 策展人
陳家毅 新加坡著名設計師 作家
蔡明亮 著名導演
阮若缺 政治大學歐洲語言系 教授
李清志 實踐大學建築系 副教授
吳錫德 淡江大學法文系教授
許麗玉 中原大學建築系 講師 ——聯合推薦
二十年前,貝聿銘在法國人劇烈的反彈中完成了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如今它已成為當代法國的新地標。五年前,保羅安德魯在北京古老的紫禁城前締造了充滿現代感的中國國家大劇院,再次上演了同樣的一幕。面對眾多中國社科院院士的聯名抗議,他只告訴自己:「沒有什麼能讓我與建築的靈魂和其內在的本質背道而馳,這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成就偉大的建築?隱藏在建築背後的隱秘哲學是什麼?且讓保羅•安德魯用詩意的文字和手繪插圖引領我們進入建築師的想像世界…
世界級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的內心獨白。
抽象與精準、整體與部分、在地傳統與普世原則、內在精神與外在環境,如何在種種矛盾之中思索出兼顧美感和實用的偉大建築?《記憶的群島》這部構造內心建筑的作品,
是解密之匙。
這本書的書寫,卻是全然內向、謙卑、詩意與自省,這樣的氣質與態度,已經許久不曾在建築書寫裡見到,逼我們去正視建築的答案究竟何在?——阮慶岳
像任何一位不知未來又同時在探索未來的原創者,建築師的獨白裡一點沒有掩飾心中不斷浮現的『焦慮』感,這是完美主義者共有的情緒。——陳家毅
安德魯雖是西方人,卻具備東方天、地、人一體的思維,線條、形體、時間、空間、色彩、聲音,一直都是他關注的對象,我們能擁有這麼一位建築哲人,何其有幸!——阮若缺
一位法國籍建築師的孤獨、漫遊及臆語,努力思索如何滲入「中國元素」。這種「碰撞」前所未有,值得細細玩味!——吳錫德
作者簡介:
保羅•安德魯(Paul Andreu)
出生於1938年,法國著名建築設計師,法蘭西藝術院及建築院院士。他也是人文素養深厚的詩人和文學家,被譽為詩人建築師。安德魯在29歲設計了法國戴高樂國際機場,一舉成名。到目前為止,安德魯是全球設計機場最多的建築師,以致於被譽為環球之翼。此外,安德魯也設計了許多大型公共建築,如巴黎的新凱旋門、日本大阪海洋博物館,他近期最為人關注的設計是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以及引起巨大爭議的北京國家大劇院。其作品打破傳統的建築格局,注入了豐富多樣的現代元素。簡單而澄澈、動感而輕盈,是他的大型公共建築之特色,徹底顛覆人們對建築的刻板印象。除了本書,安德魯還著有《北京國家大劇院》、《房子》等。
譯者簡介:
董強
1967年生,旅居法國十二年,師從米蘭.昆德拉。現為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譯注有二十多部,他翻譯的法國作家有顾拜旦、兰波、夏尔、米肖、布勒东、波特莱尔、昆德拉、德勒兹、德里达、弥塞亚•埃里亚德等等,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莱齐奥的作品。
也把李白的詩歌、論語等翻譯為法語。曾被法國授予為“法國教育騎士”榮譽勛章。
名人推薦:
阮慶岳:元智大學一書與創意系主任,建築文化評論者,策展人。
陳家毅:新加坡著名建築設計師,作品包括北京「長城腳下的公社」、上海世博會新加坡館等等。
阮若缺:政治大學歐洲文學系教授。
推薦序一
我痛苦,故我緘默
文/阮慶岳
這本書給了我極大的驚訝與尊敬!
因我曾在約三年前,就安德魯先生所剛完成的中國國家大劇院,寫了篇評論與觀察的文章。當時遺留下來的印象,是他如何在重重意識型態的阻撓裡,持續地折衝與堅持努力,並終於完成這座帶著優雅與些許神秘氣質的建築。我因此也一直覺得他必是有著傲人勇氣與鬥志、有如中世紀騎士般壯烈魂魄的建築師,一心一意要去尋找某位待救的公主,並不惜與所有的妖魔鬼怪決一死戰,捨身與滅亡都在所不惜。
一如我們現在經常看到的明星建築師們。
但閱讀這本書,卻徹底改變了我的印象。安德魯先生以極其優美與詩意的文筆,向我展露出一個迥異也迷人的全新面貌,並讓我徹底覺得驚訝與折服。是的,這是一本難得一見的建築人的「文學書」;但這樣說,又有些不敬,因為這其實就是一本極其純粹的文學書,與是不是建築人所寫並不必然相關,其中並尤其有著非常吸引人也稀見、那介於神秘與哲學間的獨特思考。
全書最迷人的是那種幽微的內向獨白語調,以細膩也詩意的文字,款款吐露出對於流逝的、個體的存在與神秘世界的嚮往或緬懷。那是近乎徜徉於夢境裡的狀態,呢呢喃喃敘述著某個消逝的痛苦印記,以及某次清新早晨的微風經驗,或是獨語一段無人能明的神秘暗話,氣質與境界同樣迷人。
這樣書寫的質地與內在詩意思維,讓我想到同屬法國文學脈絡的紀德,尤其在敘述的語調與優美性上。然而相對於紀德的道德對抗與追求全然自由,安德魯是更加內在與自我的,也就是說,他的書寫是一種私己內在路徑的探詢與扣問,因為生命如是幽微也神秘,宇宙與自然又是如此浩瀚神奇,人不得不謙卑、讚嘆與順服,並因而只能省思著如輕舟過川般的自我生命歷程,無可循逃。
絕對值得細細與緩慢地閱讀此書。
若對比回二十世紀初期以降的建築書寫,這本書尤其標緻出殊異的位置性。現代主義建築的基本調性,是帶著征伐與戰鬥氣息的,不管鬥爭與對語的對象,是為了社會公義、或是追求資本與權力,或是探索科學技術的極致,整體的基本路徑還是外求與殺伐,而期待的是世界的改變與再改變,甚至是以外在世界的改變,作人類命運的救贖終點。其中,路易康可算是少數的殊異者,但他的話語屬性偏向於哲學辯證與傳道授業間,化解他人困惑的目的性,還是多於檢視自己的內在性。
而安德魯這本書的書寫,卻是全然內向、謙卑、詩意與自省,這樣的氣質與態度,已經許久不曾在建築書寫裡見到。是一種近乎隱者與獨者(hermit and solitary)才能有的語調,既幽幽微微也貼人心思,逼我們去正視建築的答案究竟何在?並暗示著:可能一切的化解與秘笈,根本就存乎於你我心裡最幽微的處所,而非外在過眼的紛紛爭爭。
讀一段安德魯先生的文字吧!
一種越來越細的焦慮將我的身體部位與意志卸開。我自以為是在追逐喜悅,試圖抓住它,讓它成為我的房屋,卻跑進了黑暗之中,進入一種毫無理性根據的、融化自己、消失自己的恐懼之中,進入一批重複的、沒有答案的問題之中。假如我有足夠的勇氣,我可以上溯到這條河流之源。但我甚至沒有嘗試著去做,也許意味著,在我不肯承認的情況下,我完全知道在裡面有著多麼深沉的不幸。
而在這段文字的終結,安德魯更寫著令人深思的話:我痛苦,故我緘默。
推薦序二
汪洋浮現的群島
文/陳家毅
2010年4月,世博會開幕的前一週,在上海新聞出版局辦的作家座談會迎客晚宴,建築師和他的太太在會客室出現,主辦方和媒體立即簇擁上前,建築師溫文的、禮貌的、習慣性的一一握手問好,回答客套的問題。
主人寒暄的開場白不外乎圍繞著北京的大劇院,半顆漂浮在水面上的蛋狀不明體, 建築師令人難忘的傑作。先是不能理解的驚訝,而幾年後的此刻, 在場的人們莫不稱讚它的別緻,音樂廳裡音響的完美……。建築師保持平常心,彷彿第一次聆聽大概已經說過千百次的恭維話。合乎時宜的含笑,沒有表露出或許深藏心中的快樂或憂傷。
《記憶的群島》於是成為我們的一個主要線索,隨著他精簡的文字,織成看似寬曠的場景,洞窺,然後俯身遊入建築師如夢似幻的潛意識裡去。每個章節均是他親領而至的場合:Giorgio de Chirico油画裡午後時分的建築物,都拉帶著瘦長的影子,投印在空無一人的廣場或街道上,想是他文化記憶裡的一個構成;蘇俄電影的慢鏡頭,徐徐移動的搖鏡,讓我們一秒接一秒地明察腦子裡長起來的細毫。記憶既是Alain Resnais的《去年在馬倫巴》(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 也是安東尼奧尼《異鄉人》(The Passenger)裡炙熱難耐的主人翁嘴唇乾裂的場景……線索叉開去又纏繞在屬於歐陸的其他文化線索裡,翻頁之間我們樂此不疲地觀賞建築師奇異的,充滿細節的私人花園。
建築師宛若蓋造房子的樸實砌磚者,精闢的敘述先從生活摘來的周遭著手:花草、樹木、草坪, 房子外我們亦看到花園、石牆、街道、城市、廣場,然後又遠行抵達彷彿人煙絕蹟的沙灘、大海、山谷、冰川……這一切顯然在睡眠和夢境之間進行,建築師敘述他眼球轉動時, 時而模糊時而清晰看見的一切,裸膚上感覺到的輕柔的風;讓我們在文字間預先虛擬經歷了他在地球上設放下的建築創作,以及它們含帶的意境。
像任何一位不知未來又同時在探索未來的原創者,建築師的獨白裡一點沒有掩飾心中不斷浮現的『焦慮』感。這是『完美主義者』共有的情緒,在興奮之極的同時,也往往帶著擔憂與不安——難以令世人明瞭這一切的來龍去脈,但也不想明辩。呵護著不好點破的秘密,先行者既快樂又孤立,這原本就是不好與人分享,非常私人的思緒。
然而建築物畢竟不是讀後合上書本令人冥想的一首詩,它們必須佇立在車水馬龍煙塵瀰漫的城市環境中,里內大小不同的空間還得為群眾提供起居、歇息、娛樂、消遣… 種種色色的活動。可是充滿靈性的建築終會脫穎而出——它的光和影、虛與實,將一切煩躁、喧嘩平撫滅去,建築師半睡眠狀態半夢囈般的詩境,竟又再流露出來。
關於北京那半顆熟煮蛋的形象,書中有這麼一段令人遐想的描述:『我總是帶著興趣,甚至樂趣,去解密這個世界的組織,而我的鑰匙就是圓形。 』,接下來建築師仔細描述了人類身體上的部位,我們讀著的當兒不禁失笑,想像建築師臥躺在浴缸中深思,並且觀察自己裸露在水面上的身體。汪洋浮現一個兩個的部位,既像孤島又像群島;細觀之下他發現男人身上開敞的孔,每一個『都是圓形的,排泄物也是圓形的……尿在漸漸遠離身體的時候,也漸漸失去了圓形的形狀,就好像,隨著遠離身體,它也遠離人性』。
手術醫師般冷靜、準確;孩童般地好奇、認真。 猶如千百年前阿基米德在水中的澈然大悟,在尋常人熟悉不過的生態中,他為自然狀況找到新的詮釋。原本毫不相關兩件事情先有了抽象的聯接關係,顺势稍加推動,形成新穎的建築構思。
水, 在現場是個不可忽視主要的元素。它不動聲色緩慢而至,淹湧包圍周遭的同時,又將每一碩果僅存的個體圈繞凸現出來。它是建築師一生走過的時間——如今回望,決堤似的它『像被燒熱的冰川的水離開大地,湧向大海……淹沒了整個整個的山谷』。在一切還未曾消失在我們的眼前,我們目睹了這樣的一個奇景:『沒有了其他回憶,只有這些島嶼,它們一個接一個的漂浮、下沉……』
建築師要圈畫勾勒出的正是這,稍縱即逝的一刻。
2010年5月6日 於D.H.新加坡
【作者為新加坡著名建築設計師,其作品有『長城下的公社』、上海世博會新加坡館等等。2006 年因設計札幌伊紀國屋書店得日本設計大獎, 次年也因怡豐城內的PageOne書店設計而獲得「新加坡總統設計獎」。陳家毅多年來在不同刊物雜誌撰寫有關文化、藝術與城市相關的文章。文集包括《不完夏》(1978)、《重顧草莓地》(2006),以及2008年出版的文集《城市磁場》獲得《亞洲周刊》評選為2008年「十大好書」(非小說類) 。】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5折 | 2 |
7折以上 | 4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