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明朝那些事兒》之後,當年明月好友鄧榮棟接力帶您《挑燈看清朝》。
這是一部續寫大清王朝兩百餘年歷史的斷代史力作。
百家講壇著名講師,清史研究專家紀連海審訂並作序推薦。
挑燈看清朝(貳)《康熙卷》隆重推出
【前言】
這是我寫的第三本書了,繞來繞去,始終繞不開歷史。
兩年來,無數的讀者給我關注,眾多媒體給我報導,本來也就是想寫寫歷史上的那些人,那些事,梳理一下自己的記憶,看看哪些是需要記住的,哪些是開始忘卻的,哪些是需要褒揚的,哪些是需要批評的,沒想到這些大家也關心。
《挑燈看清朝》主要講述了清朝從入關到被民國代替的這二百六十八年的歷史,十位帝王,近百位人物的命運起伏,人生坎坷,著重講述帝王與官僚們的心性權謀,人格操守,以及完全不同的人生歷程。
本書採用小說的寫作手法,以史料為依據,以年代為線索,以具體歷史人物為主題,對清朝歷史進行具體而全景式的描述。本書力圖擺脫歷史教科書的一半敘述模式,著重敘述官場權謀、帝王心術,以及這些權謀與心術背後隱藏的中國制度與中國文化的深層邏輯。
讀著最易讀之書,便為著者最難著之書,清朝二百六十八年,希望我能寫完。
【本書內容簡介】
康熙皇帝玄燁,清朝歷史上第二位生活在紫禁城裏的皇帝,他拉開了康乾盛世的序幕。
他,排行老三,卻陰差陽錯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他,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年僅十六歲就除滅了權臣鼇拜;
他,意氣風發,當機立斷,力主撤藩,八年戰爭,走向勝利的,最終是年紀輕輕的他;
他,行事果敢,任命降將,令施琅劈波斬浪,收復了臺灣;
他,不畏強權,嫉惡如仇,打響清朝歷史上對外反抗侵略的第一槍;
他,善於權謀,對官員的駕馭遊刃有餘,看他怎樣運用手腕,穩固紛繁的政局時局。
這就是他,一個外表看似較瘦,然而意志卻十分堅強的人;這就是他,一個看起來仁厚,但精通機變權謀的人;這就是他,一個在歷史進程中,創造中華民族最後一點輝煌的人。
鼇拜是怎樣被滅的?他是功臣,還是罪人?他是權臣,還是叛臣?吳三桂是怎樣走向末日的,撤藩主張,是英明的決策,還是錯誤的舉動?施琅作為一個降將,康熙為何放心讓他統禦軍隊,收復臺灣,施琅的出山,背後到底隱藏著那些政治集團的博弈,是誰幫了他。
雅克薩對俄之戰,清朝勝利了,然而這個勝利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索額圖與明珠,唱響了康熙王朝的對臺戲,看他們複雜的人生歷程,精彩的政治對決,高超的政治手腕。
到底什麼是康乾盛世?本書作者鄧榮棟繼續以通俗而幽默的筆調,為你解開康熙王朝的眾多歷史謎團,以及那些精彩的人生博弈過程,為您輕輕地打開了康乾盛世的第一扇門。
歷史本身很精彩,歷史可以寫得很好看!
作者簡介:
鄧榮棟,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法學會法經濟學研究會
理事。著有《大明王朝的最後歲月》、《故宮故事》。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童年
順治十一年,西元一六五四年。
這一年,大清國的皇帝順治福臨,還在為母親為自己找的老婆而感到不滿,還在為對南明的作戰不利而煩心。他正在英年,還在打算著自己的將來,怎樣把自己塑造成一代明君。
這一年,英軍與荷蘭的第一次戰爭已經結束,不久後,英國就會取得整個海上的霸權;法國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在蘭斯被加冕,他不久之後就會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位偉大君王。
這一年,俄國處在羅曼諾夫王朝的前期,不用多久,一個叫彼得的孩子將出生,他會建立與我們的主人翁一樣的霸業。這一年,日本還處於軍閥統治時期;這一年,美國還未誕生。
而這一年,對於中國來說,最大的改變,只在故宮中的一個角落。
三月十八日早上十時,故宮內,春風熙和,陽光明媚。
景仁宮裏劃過嬰兒的一聲啼哭。但是沉寂在刀光劍影中的大清國,此時還不可能去理會。
這個嬰兒的出生,沒有什麼特別的,長得不帥。若干年後,他出了一次天花,在臉上留下了不少麻點。儘管如此,只要見過他的人,卻都能感覺到他的威嚴,不容侵犯。
但是,這個孩子後來成功了。所以,我所傳述了無數次的事情就要上演,比如天生神鳥,降而生商之類,據《清聖祖實錄》記載,莊妃為證:孩子他媽在懷孕的時候,衣裾若有龍繞。
孩子他爹福臨,大清國的皇帝,儘管此時他才十六歲,但是他已經有了兩個兒子,老大妞妞,老二福全,今天生的這個,是他的第三個兒子,他太忙,以至於忘記了給孩子取漢名。
孩子他媽佟佳氏,福臨的妃子,他是領侍衛大臣佟國維的女兒,隸屬漢軍八旗,地地道道的漢人,儘管今天他生孩子,按照規矩,他的父母親人,是不能陪伴在她身邊的。
所以,景仁宮內,孩子他媽周圍,只有宮女,太監,還有太醫,冷冷清清。
當然這孩子還有個奶奶,當時為皇太后,俗稱莊妃,若干年,等她死的時候,這個孩子會給她加上一個諡號,為孝莊。莊妃正跟兒子鬧意見,因為她給兒子找的媳婦,兒子不滿。
媽媽看著剛出生的孩子,露出一絲微笑,但是不久,她發現,孩子的出生是她的苦。
按照清朝廷的規矩,妃子們自己生的孩子,自己不能餵養。
所以,佟佳氏僅僅看了孩子一眼,太監們就要把孩子抱走,放到宮外的富貴之家去教養。這孩子被放在了今福佑寺處的一個殷實之家教養,他由兩個媽媽帶著,清朝人俗稱嬤嬤。
骨肉分離的日子是痛苦的,儘管嬤嬤們對他還不錯,管吃管喝,悉心照顧,但是,畢竟沒有骨肉親情,鳥獸尚且有情,而況於人者乎?母子連心,這個什麼也替換不了。
所有的愛都會隨著時間而慢慢飄逝,唯有母愛在宇宙中天長地久。
六十年之後,這孩子已經白髮蒼蒼,成為了五十個孩子的父親,他還在不停感歎:
父母之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來抱歉之處!
康熙的兩個嬤嬤。一個是瓜爾佳氏,滿族人;一個是孫氏,漢族人。孫氏的丈夫是曹璽,曹璽的兒子是曹寅,據專家考證,曹寅的孫子,就是曹雪芹,偉大小說《紅樓夢》的作者。
瓜爾佳氏與孫氏,沒有什麼文化。說她們沒有什麼文化,這絕不是我沒事兒找抽瞎掰,曹家雖然是詩禮之家,但是,曹家的女眷並沒有什麼文化,所以賈母說:女子無才便是德!
這個孩子跟著嬤嬤們玩,與孫氏的兒子曹寅成為了他的朋友。後來曹寅陪伴著這個孩子讀書,成了這個孩子的伴讀。這孩子與曹寅的關係一直不錯,曹家靠此而發跡。
孩子們玩的是什麼,我不知道,書上也沒有寫。
其實,就我看,這孩子在宮外的歲月裏,是很調皮的。鬥雞,跳皮筋,甚至打群架的勾當他有沒有做過,我不知道,反正我知道,他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抽煙,後來他才戒掉。
這孩子小時候讀什麼書,不知道,很有可能,就只是聽聽故事,看看連環畫。
孩子他爹福臨,小時候教育被耽誤了,直到繼位,有報導稱,識文斷字都還有些困難。至於說這個孩子的教育,只是聽聽太監講講前明的歷史掌故,跟著蘇麻喇姑學學蒙古字。
蘇麻喇姑,蒙古人,莊妃的陪嫁姑娘,按輩分稱,她應該是這孩子的奶奶輩。
有電視劇指出,蘇麻喇姑跟這孩子有些曖昧關係,這孩子追求蘇麻,沒有追求到,蘇麻最後遁入空門。我只能說,別人在電視劇前面寫了: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蘇麻的文化程度並不高。但是,蘇麻卻很有藝術天分,清朝的官服,以至於後來的旗袍,都為這位女士所設計,就此我希望諸位能夠記住她,記住她在歷史上曾經留下的足跡。
這孩子沒有讀什麼書,但是悟性很高。
有一天,孩子他爹接孩子回家玩,同時被接回家的,還有這孩子他哥福全,還有著孩子的弟弟常寧,福全年紀不大,常寧還很小,以至於僅能舔舔手指,不能說話。
孩子他爹福臨,給幾個孩子出了個智力題,問他們將來都想幹些什麼?
這樣的問題,我們的小學老師經常問,我就被問過。這種問題是志向問題,格局決定結局,志向決定方向,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不想做,只要想做,就一定能做得到。
老二福全回答說:我吧,願意做一個賢能的王爺(願為賢王)。
老三,也就是我寫的這孩子回答說:我願意終生學習父王(願效法父皇)。
福臨聽了這兩個孩子的回答,笑笑,但是沒有說話。至於後來,史料沒有記載。
老二的回答,很謙虛,也是實話,不可厚非。千萬別說這孩子傻,這孩子天生是個獨眼龍,瞎了一隻眼,當皇帝是要看重儀表的,就這孩子這形象,要當皇帝,只能等下輩子。
所以說,很多時候,很多事情,人生下,就是沒有選擇的。
老三的說話,有些巧,很有些巧。
他至少說了三層意思:一是父王您是偉大的,值得當兒子的效法,拍了父王的馬屁;第二是,我將來就想當皇帝,做萬世英主;第三是,您放心,你死後,我還會按您的路子走。
我查過史料,這孩子說這話的時候,才僅僅六歲(六齡)。
孩子說了這話,他爹應該感到欣慰,但是,也只能是感到欣慰。孩子他爹順治,這時候還年輕,二十歲剛過,也有了六七個兒子,按照常理,他應該還能有很多很多的兒子。
前一年的時候,順治的愛妃董鄂氏給順治生了個兒子。
關於董鄂妃,我在以前的書中講過,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找我以前的書瞅瞅,如果大家不感興趣,也不要緊,只要記住,她是順治一個愛得死去活來的妃子就可以了。
順治得到這個兒子,很高興,多次在公開場合流露,以後要立董鄂妃所生的兒子為太子,太子之後就是皇上,這個誰都知道,順治高興,董鄂妃也跟著高興。
但是,天公不作美,董鄂妃的孩子只活了不到兩歲,連名字都還沒有來得及起,就病死了(生二歲,未命名,薨),順治皇帝很難過,只能追封董鄂妃的孩子為榮親王。
順治很難過,董鄂妃更難過,但是,順治與董鄂妃都不灰心,因為按照一般的法則,他們還有很多機會再生兒子。他們要的只是一點點時間,等一等就可以了。
董鄂妃的兒子死了兩年,也就是順治十七年(一六六○年),董鄂妃因為愛子死了,在宮廷中又受氣,主要是受皇太后莊妃的氣,所以,生活極度鬱悶,患天花而逝去。
天花,在清朝初期,幾乎是不治之症。清統治者為滿洲人,滿洲那地兒比較冷,故而,病毒不容易傳播,可是,等到他們到了北京,他們的抵抗力就差,患上天花,就意味著死亡。
康熙末年,康熙朝有醫生發明了種痘,不過那時候種痘技術較差,也只能緩解罷了。
董鄂妃死了,順治皇帝很鬱悶。
他先是以極其隆重的禮儀,安葬了董鄂妃。讓宮女、太監三十人一起殉葬,好讓董鄂妃在陰間有人服侍;然後是官吏服喪一個月,百姓三日。除此之外,因為董鄂妃生前信佛,順治皇帝出大血為她修建了兩座金塔,還請來了西藏的喇嘛,給她做隆重的法事。
已經這樣了,可以了吧,順治皇帝認為,還不行!
順治皇帝認為,自己也應該下陰間去賠董鄂妃,不然董鄂妃在陰間比較寂寞,皇帝要自殺,這樣的醜聞傳出去很雷人,所以,順治他媽莊妃不得不日夜派人守著,不讓其自殺。
人最為痛苦的事情,並不是死,而是連死的權利都沒有。
自殺不成,我出家總可以吧?於是,順治皇帝又想到了出家,並且給自己搞了一個法號為「行癡」。但是,嚴酷的事實告訴順治皇帝,出家也是不被允許的,順治帝欲哭無淚。
皇帝這單生意,一旦幹上,大多數人,都必須得幹一輩子。
注意,我說的是大多數人,被人翹掉的不算,被人逼得禪讓的不算,當然,也不乏有些人,幹皇帝覺得不夠刺激,自己禪讓的,比如順治的曾孫乾隆皇帝弘曆,這也不算。
按理說,皇帝說話是算話的,但是,很多時候不是這樣的。皇太后在的時候,中國講究以孝治國,皇太后可以管他;皇太后不在了,有幾個敢說話的臣子,也能管。
即便這些都沒有,還有天,還有一支春秋史筆。
在這時,順治皇帝終於明白了,當皇帝,要承受的,不僅是難耐的寂寞,還有無可奈何的選擇,這世界,做人苦,做男人更苦,當皇帝的男人,那才是苦上加苦。
順治帝福臨也許還記得,當他六歲登基時的興奮樣。
福臨他推開他的奶媽,獨自乘坐著車輦,穿著皇帝才配穿的黃色衣服,高高興興的走進了瀋陽崇政殿;他不會忘記,那一年在九叔多爾袞的擁戴下,自己登上了紫禁城的寶座。
山呼萬歲,眾人景仰。
十八年了,一切俱往,萬事蹉跎。他深恨的九叔死了,自己把他挫骨揚灰,但他畢竟是自己的九叔啊!他並不喜歡的女人,自己的媽媽強迫他娶了,硬逼著封為皇后。
還有,整日不停的奏章,不停的政事,而自己的文化水準又不夠,只能日夜的學習,勤勤懇懇。到頭來,自己的愛子走了,自己的愛妻又離自己遠去,皇帝又有何用?
萬物色相,一切皆空,我就只是想信佛,出家當和尚,這個小小要求居然也不能滿足。
他看厭了,之後還有什麼,他不想看了,他聽到了天堂的召喚,順治十八年元旦前後,順治帝終於病倒了,這個在四五歲就能開弓射獵的強壯小夥,終於被天花纏繞得奄奄一息。
累了,病了,可以歇息了吧,常人都應該歇息,但是皇帝不被允許。常人的位置,可以時常被人替換,但是,唯有皇帝這位置,替換起來比較特殊,只要還不死,就必須幹活。
皇帝在死之前,必須得幹一件大事,這件事對於王朝來說,異常重要。
這事不僅關乎到眾多皇子的前途命運,關乎到眾多大臣的宦海沉浮,與此同時,這件事的結果,還可能直接影響到這個王朝的興衰禍福。這件事便是︱議立新君!
議立新君,談何容易,這往往是眾多政治力量的一次總博弈,有時候必須兵刀相見。
順治帝不會忘記,自己的爹當皇帝的時候,九叔他媽阿巴亥成了犧牲品;順治帝同樣不會忘記,自己當皇帝的時候,豪格、多爾袞、多鐸、阿濟格險些火拼,以至血濺崇政殿。
當然,順治他命好,他的眾多兒子,都還小。兒子還小的話,就無法形成一個個可怕的勢力集團,就無法引起大的政治動盪,就不會使得新君議立變得撲朔迷離,險象環生。
但是,順治的命也不好,其原因,依然是因為他的幾個兒子,年齡還小。
年齡還小就有可能把握不了大局,就有可能出現權臣、親王或者母后的擅權;年齡還小,也就意味著他們的生活經歷都不多,以至於順治帝無從選擇適合的皇子來給自己接班。
所以,順治帝的皇位繼承問題,比較平靜,但是比較困難。
順治帝知道當皇帝的難處,他躺在病榻上,想著自己在世的六個兒子,最大的是福全,此時也才僅僅九歲,至於說最小的永幹,這時候才兩歲,吵吵鬧鬧,哭哭啼啼。
此時的大清江山,北部到外蒙古(喀爾喀蒙古已經稱臣),西部到新疆(不過厄魯特蒙古問題比較糟糕,以後再講),東部是浩瀚的海洋,而南邊,三藩的勢力也達到海南島。
偌大的江山,交給幾歲的一個娃娃,可以勝任嗎?順治帝表示懷疑。
祖宗成法,滿洲慣例。選新皇帝,應該貴族公推,努爾哈赤是這樣被選出來的,皇太極是這樣被選出來的,順治帝自己,也是這樣選被出來的,順治的繼承者,不再這樣被選了。
為了江山社稷,順治帝提出了一個比較雷人的想法:不立自己的兒子當皇帝,改立自己的兄弟。不僅如此,順治帝想得還更雷人,不是自己的親兄弟,而是努爾哈赤的孫子。
順治帝的這個想法一流露出來,眾人反對。
首先是上三旗不幹。按清初規矩,滿洲八旗,兩黃旗與正白旗為上三旗,是國家精銳的部隊,高於其他五旗,代代世襲,由於他們是精銳,其待遇自然與其他五旗不同。
兩黃旗由皇帝親自率領,至於說正白旗,以前是多爾袞率領著。倘若立順治的兄弟當了皇帝,也就是另外五旗的某位領導者當皇帝,那麼上三旗的好日子就完全過到頭了。
不僅上三旗不幹,順治他媽莊妃也不幹。
莊妃不幹,是因為順治是她的獨生子。順治當皇帝,莊妃可以是皇太后;倘若順治的兄弟當皇帝,別人也有媽,別人的媽也想當太后,莊妃您就歇著點,一邊兒涼快去吧。
當然,也有同時兩個太后的。數年後,慈禧與慈安,共同主持朝儀,史稱兩宮垂簾。然而終究慈安不明不白的死去了,野史盛傳,慈禧因為忌憚慈安行家法,讓慈安歇菜了。
由於上三旗與莊妃均反對順治帝的這個雷人想法,那麼,這個想法也就自然流產了。既然傳位兄弟是不行的,那就必須從這六個兒子中選一個做皇帝,但是選誰卻是個大問題。
倘若董鄂妃生的榮親王還沒有死,他自然是順治心中最合適的人選;倘若莊妃給順治娶的五個博爾濟吉特氏老婆中有一個生了兒子,那他自然是莊妃心中最合適的人選。
但是,這一切都是假設,上天,要把這個皇位,交給一個最合適的人,天佑中華。
在順治帝對六個在世的孩子無從選擇的時候,他想到了湯若望。
湯若望是德國人,來華傳教士。明朝末期來華,明朝大臣徐光啟重用了他。湯若望給明朝帶來了紅衣大炮,而他帶來的紅衣大炮把努爾哈赤轟死在了寧遠城下。
但是,也是他,在明朝滅亡後,幫助清朝改革曆法,名《時憲曆》;他還為莊妃看過病,用西洋醫學治癒了莊妃的疑難雜症。與此同時,由於他年老,順治帝親切地叫他爺爺。
為何順治要諮詢湯若望,這不僅是因為湯若望與順治帝交情好,還因為湯若望是洋人。
皇帝繼承問題,與每一個中國人都有關,所以,每個中國人都得為自己著想。比如莊妃,在她為順治選的五個博爾濟吉特氏老婆都沒有生下龍種的情況下,他已經注意三子了。
三子就是我上述講的那個在順治十一年生的小孩,可惜這時我還不能叫出他的名字。
莊妃不斷給三子繼承皇位製造無厘頭的輿論,比如三子天潢貴胄,有龍興之象等等,更為雷人者,莊妃親口說,她看見三子他媽在懷他的時候,衣裾若有龍繞,跟順治當年一樣。
所以順治是不信莊妃的,既然親媽都不能信,順治帝就更不會相信任何一個王公大臣。
必須得鄭重指出,順治與他媽莊妃關係非常不好。莊妃舊情人多爾袞,被順治挫骨揚灰;莊妃給他選的兩個博爾濟吉特氏的皇后,順治帝廢了一個,把另一個打入冷宮。
不僅如此,莊妃也跟順治帝鬧脾氣,順治愛妃董鄂氏生了孩子,莊妃卻突然病了,讓順治左右為難,不知道是該照顧親媽,還是該照顧愛人,順治皇帝只得兩頭跑,不耽誤。
然而,董鄂妃孩子生完了,莊妃病也好了,有歷史學家指出,莊妃這是在裝病,至於說為何要裝病,純粹是報復,是報復順治廢了皇后,也是報復董鄂妃奪了寵。
當然,莊妃還做了更雷人的一手,這一手,做在順治死了之後。
湯若望此時已經七十來歲了,拖著老態龍鍾的身體,搖搖晃晃的來到了養心殿。
湯若望看到,順治帝就躺在病榻上。二十四歲的年齡,應該生龍活虎,但是,由於長期的抑鬱不得志,加上病魔的纏繞,順治帝枯瘦如柴,尚存一絲氣息,勉強可以問話。
湯若望很想救救順治,但是他也束手無策,天花在當時是全世界範圍內的不治之症。
順治帝給湯若望說了請他來的原因,湯若望略為思考,答道:那就傳位於您的三子吧!
為何要傳位於三子,湯若望給的理由是:三子已經出過天花,具備天花的免疫力。倘若其他皇子當皇帝,又患上天花掛掉,那麼對這偌大的國家來說,豈不是相當恐怖?
聖人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順治帝的三兒子,因為天花,使他滿臉麻子,影響了他本來帥氣的外表;同樣因為天花,他卻得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令千百萬人日夜憧憬的位置︱皇帝。
順治帝默然了,他想到了老三那願效法父王的談話,但是他突然有了一絲愧疚,老三都快八歲了,還沒有給這孩子取一個漢族名字,於是他給老三取了個垂千古的名字︱玄燁!
我以前就是以這孩子來代替玄燁的,那是因為我無法知道玄燁的滿族名字,屈原說:肇錫余以嘉名!三子,儘管他才八歲,但今天他有了屬於自己的漢族名字,他應該高興。
玄燁應該高興的不僅是他有了個好聽的名字,而還是這名字馬上就會因變成皇帝名號而避諱。
除此之外,玄燁還要記住這個七十歲的德國老人,是他把這個皇位送給了自己。
當然,這位德國老人命卻並不好,他等不到玄燁感激他的時候。這位德國老人會在幾年後,因牽扯到一件極其無厘頭的政治事件而在牢房中淒然離世,等著玄燁為他昭雪。
湯若望,言舉朝之難言,直陳大計,龔鼎孳在湯若望七十歲壽辰時,給了這樣的評價。
選定了皇帝,順治可以鬆半口氣了。但是,儘管玄燁很聰明,但是這時他畢竟才八歲,而他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廣袤的國土,而且還有要比廣袤的國土更難管理的億萬百姓。
諺語有云: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帶兵之人,最難的是帶領百萬雄師,令行禁止,戰必勝、攻必取。而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容易,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的心思,人越多,心思就越多,所以也就越難管理。
當皇帝,最難的,不是勤政,不是清廉,也不是節儉,而是管理億萬百姓。
要一個八歲孩子承擔這樣的重任,事實告訴我們,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哪怕這孩子是個天才,智商達到一百六十還要多,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老百姓總認為,年輕人不牢靠。
世界上很多事很怪,只要你認為他辦不好,他就必然辦不好。
所以,把這個國度交給一個八歲孩子。順治帝顯然不放心,他必須給老三選擇一個或者幾個幫手,這些幫手可以幫老三打理一切內政外交,老三跟著學,然後平穩過渡。
以往眾多的歷史經驗表明,想平穩過渡,一丁點波瀾也沒有,這不亞於在做夢,順治帝要做的,是讓將來的過渡盡可能平穩。為此,他這個僵臥於床的病人要絞盡腦汁。
古人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老實說,這句話很搞人。事實證明,人類從歷史上吸取的唯一經驗,就是人類從不吸取歷史的經驗。所以古人感慨道: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能夠改變者,是缺點;不能改變者,是弱點。人類的弱點,永遠也改不了。
儘管如此,在遇到重大的抉擇的時候,人們還是願意思考一下既往。順治帝在如此為難的時候,也想到了他讀得不多的幾本史書上的記錄,遇到同樣情況,古人是怎麼辦的。
順治帝想到了漢朝末期的皇帝。
漢朝末期的皇帝登基之時大多年幼,所以採用母后臨朝,委託外戚(母后的親戚)管理外廷。結果,外戚的勢力大增,驕橫跋扈,難以控制,祖宗的江山社稷,險些易主。
皇帝長大了,外戚依然想干政,皇帝又不是傻子,他為何要幹?但是皇帝自己不能拿刀拿槍站出來與外戚們拼命,他需要幫手,幫手就是他身邊的太監,太監起兵剁外戚。
外戚也不是好惹的,不就幾個太監嗎,幹掉他們應該很容易。但是,太監手裏有皇上,他們用皇上的權力調來了地方軍閥。請神容易送神難,地方軍閥到了京城,不想走。
於是地方軍閥又剁掉太監。無法,最後只能請皇帝離京了,演了一部鮮活的三國戰記。
這個畫面在順治帝的腦海中不停閃爍。他想到,如果採用母后臨朝的輔政方式,莊妃作為太皇太后是完全可以考慮的,可是,莊妃是蒙古人,滿洲大臣不會服。
至於說玄燁生母佟佳氏,他是漢人,可以不在考慮人選之列。
撇開這些都不說,祖宗成法俱在:後宮不能干政。這個牌子被掛在後宮裏,是順治帝自己親手掛上去的,現在母后臨朝,不是自己扇自己大耳刮,自食其言嗎?
既然母后臨朝不行,那麼還有一種方法,找個親王出來輔政。順治皇帝自己,就是採用這種模式,皇太極死了,順治當年六歲當皇帝,選了順治他叔濟爾哈朗與多爾袞輔政。
兩人都親叔啊,應該沒有問題吧,但多爾袞卻擅權。事實證明,人都是自私的,每個人愛自己,勝過了愛其他一切人,親叔又怎樣,就是親生父子,為了各自利益也能火拼。
不過順治帝是幸運的,因為多爾袞命短,只活了三十九歲就死了。死在了北京以外,死在了順治七年,那一年,順治帝十四歲,順治帝忍不住心中怒火,把九叔挫骨揚灰。
自己已經親嘗的苦痛,不能讓自己的孩子繼續嘗,這種輔政方式,被順治否決了。
我經常在想,為何這兩種輔政方式均無法成功,想了很久。
其中重要原因,那就是人都是自私的,這是人的弱點。每個人,都想攫取更大的權力,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不管是弱者還是強者,每個人都想,這才是人的本性。
當然,也有例外,這個例外是精神不正常者。
然而,除開這個不可改變的人類弱點外,還有第二個問題。輔政之人權力太大,比如太后,比如親王,他們的地位已經很高,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但是,他還想更高。
更高就是皇上。但是輔政之人卻當不了皇上,具備巨大的權力,又當不了皇帝,具備大權而不據其位,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位高而無勢,凶象也。
《易·文言》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這種輔政方式,不管是輔政者與被輔政者,都有莫大的危機感,也就自然決定了雙方悲慘命運的走向。於是,需要第三種輔政模式,這種集體式的輔政模式,勉強可以解決問題。
這種輔政模式,叫做權臣輔政,縱觀清朝,用過兩次,嚴格說來僅一次。第一次是玄燁當皇帝的時候用過,第二次,是同治當皇帝的時候用過,後面一次,留到後面講。
所謂權臣輔政,就是在諸多臣子中,找出幾個先皇交情好的,先皇認為能忠心辦事的大臣,然後讓他們成立輔政集團,有點兒像今天國會的樣子,商量著來決策國家大事。
這種輔政方式的優點在於,輔政的不是個人,而是一個集團,個人是自私的,當然集團也可能自私,但是集團內每個人的私心都不同,所以私心也就不會完全影響政治決策了。
關鍵還在其次,個人是有地位可言的,而集團就是集團,臨時性的領導班子,時間一到就被裁掉。所以,這個領導集團與皇帝之間沒有各自的壓力,這種做法比較容易善終。
所以,最後順治帝採用了輔政大臣的做法。
輔政大臣,得選擇哪些人呢?
首先被順治考慮者,是索尼,赫舍里氏。關於索尼,讀過我《順治卷》的人不會陌生。此人年輕時候打仗勇猛,救過順治他大哥豪格的命,不僅如此,此人還特別有原則。
皇太極死後,索尼與八旗大佬們齊聚,商量必須立皇太極的兒子做皇帝,為此,他差點跟多爾袞吵一架。後來立了順治當皇帝,他又與八旗大佬們發誓,一定要好好輔佐幼主。
又過了幾年,多爾袞發達了,很多八旗大佬都忘記了當初的誓言,但是索尼沒有忘。
索尼為什麼沒有忘記?因為他是一個有原則的人。
順治入關後,多爾袞名義上是攝政王,而那時攝政王就是實際上的皇帝。順治的後宮,多爾袞想進就進,想出就出,從不敲門;多爾袞要辦的事,也用不著徵詢順治的意見。就是多爾袞他弟弟多鐸,也敢在大庭廣眾之下罵順治是八歲小屁孩。反正,氣焰非常地囂張!
面對如此囂張的多爾袞,想服的人服了,不想服的人也服了。很多人也想過曾經的誓言,但是誓言不能當飯吃,誓言也不能保命。而一服從多爾袞,馬上就能保命且有飯吃。
我曾經說過,多爾袞其實並不是一個壞得透頂的人。除了生活作風有些問題,喜歡女人,喜歡財貨,至於說其他的都還說得過去。而對索尼,他起初做得還很不錯,可以這樣說。
曾經一度,多爾袞想重用索尼,因為多爾袞看準了索尼是條漢子。但是,索尼始終沒有搭理他,在索尼眼中,多爾袞是個實足的叛臣賊子,自己絕對不能與這種人同流合污。
多爾袞多次向索尼示好,而索尼卻始終裝作沒有看見,一切,都只因為索尼心中的那個誓言,那個原則︱盡公不顧私,極心無二慮,只要對得起蒼天,對得起良心,別的不管。
當然,多爾袞的耐心也是有限的。在多次示好而無結果之後,多爾袞想到,除了除掉他,別無他法。一個有如此原則的人,想拉攏他是不容易的。而想除掉他,卻非常地容易。
一個用自身原則和社會大潮相對抗的人,最終必將受到極重的懲罰,歷來如此。
索尼因為他剛直不阿的原則,得罪了很多人,所以,有很多人告索尼的黑狀。先是有人告索尼不服從命令,後是有告索尼不報軍情。面對這一切,多爾袞以前忍了。
忍了,並不是多爾袞怕索尼,是多爾袞想以此把索尼拉過來做自己人。但是,事與願違,索尼對多爾袞的所謂「苦心」,毫不買賬。不管多爾袞怎麼示好,他依然秉持著原則。
當然,除了多爾袞想拉攏索尼外,多爾袞也確實沒有找到什麼懲治索尼的由頭。索尼這個人是真正的無欲則剛,他從不花天酒地,無作風問題;也從不貪污受賄,無經濟問題。
問題好像很難辦,其實問題也很容易辦,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所以,有人告了索尼無厘頭的黑狀,說索尼大不敬。
比如索尼跑到金水河裏去捕魚,跑到皇宮門口去唱戲,諸如此類。小孩子過家家的把戲,說出來僅可以當笑話談,可就是這樣的笑話,居然有人信了,而且信這些的人是多爾袞。
事實證明,不是多爾袞腦子進了水,而是多爾袞在找茬。拿到這封奏章,多爾袞再也沒有忍了,下發各部廷議,王公大臣一致認定:索尼大不敬,按照律法當斬首。
多爾袞最終拍板,斬首就算了吧,索尼戰功卓著,可以贖罪。恰好索尼這時正在瀋陽給皇太極掃墓,那好,就讓他甭回來了吧,在瀋陽給皇太極掃墓吧,注意,是掃一輩子的墓。
索尼這時候已經五十歲了,掃墓,估計當真是要掃一輩子了。
儘管如此,索尼卻並不後悔,因為在他看來,他為一個心中的原則,奮爭過。人生其實很短,只要認真去做一件事,人生也就不曾虛度了。然而,歷史的舞臺卻還要召喚索尼。
索尼在瀋陽給皇太極掃墓才一年多,朝廷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爾袞病逝,順治皇帝把多爾袞挫骨揚灰。然後把索尼起複,讓索尼來到了京城,索尼再一次上場。
時至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索尼六十來歲。儘管已經蒼老,但是,順治認定,索尼是一個有原則的人,而且辦事能力很強,他應該能夠擔當大任,故而他成了輔政大臣的首選。
索尼之後呢?還該選誰。
順治帝早就想好了,上三旗中每個旗都應該有代表,索尼是正黃旗的。所以,在正白旗中,還必須選出一個人來。正白旗以前是多爾袞統率的,正白旗中誰是堪當大任的可信者?
只有他︱蘇克薩哈!
蘇克薩哈,納喇氏,滿洲正白旗大臣。蘇克薩哈其父為蘇納,是努爾哈赤的女婿,所以,蘇克薩哈生下來就可以當官,初授牛錄額真,後來一直跟著多爾袞打仗混飯吃。
至於說蘇克薩哈打仗水準咋樣,應該說是可以的,比較猛。然而,猛也是滿洲人打仗的一貫特點。先跟著多爾袞混,而後順治當道,按理說,蘇克薩哈在政治上應該沒啥指望了。
但是,順治七年(一六五○),多爾袞死後,蘇克薩哈首先告發了多爾袞的謀反事件。至此,蘇克薩哈改換門庭。對於蘇克薩哈反水的做法,乾隆皇帝很不以為然,他認為這純屬誣告。
反正,順治帝卻因此對蘇克薩哈產生了好感。他認為,一個人可以背叛一次,但是,一個人很難再背叛第二次,因為背叛一次的人再背叛,不僅極沒面子,而且還很沒前途。
選了兩個人了,還需要再選一個人,這個人,只有鑲黃旗的遏必隆了。遏必隆,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此人在我書中,應該是第一次登場,所以,我想多介紹一下他。
遏必隆他老子是努爾哈赤五大開國功臣之一的額亦都。額亦都打仗以勇猛著稱,所以,他兒子遏必隆打仗也勇猛。剁人如同剁瓜,打起仗來不要命的向前衝,毫無畏懼。
然而,遏必隆他哥卻始終沒有兒子,於是他哥只能娶僕婦的女兒給自己生兒子(詐娶僕婦女為己生),但是,此事做得不乾淨,被發覺了,遏必隆因此受到牽連,丟官去職。
不過,這件事發生在努爾哈赤時代。丟官去職不要緊,因為滿洲講究按軍功授爵,只要打仗猛,就不怕不升職,因為那時候幾乎天天有仗打,想不升官都難。
不久後,遏必隆救了皇太極一命,官復原職。後來就是清軍入關,遏必隆支持順治帝福臨,所以他也一直不受待見,直到順治帝親政,他的好運才算來臨,這時,好運又將來臨。
好了,已經有了三個了,還差一個,這最後一個機會,應該留給誰?
順治帝想到了鼇拜,瓜爾佳氏,此人隸屬於鑲黃旗,與遏必隆同屬一個旗。當我提出這個名字的時候,你一定大罵,順治肯定病入膏肓昏了頭,不然,怎麼會選上他?
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以上四位最有能耐者,恰恰是這個人。他是滿洲人中真正的勇士,早在皇太極時期,鼇拜就憑藉他極大的勇猛,留下了滿洲軍人最高的榮譽︱賜巴圖魯。
巴圖魯為滿語,翻譯為漢語就是勇士之意。
滿洲人打仗,幾乎個個都猛。滿洲職業軍人從不發工資,職業軍人的收入,大部分都要靠他們自己去搶。馬克思曾經告訴我們一個很精闢的理論,為了錢,人是可以不要命的。這個理論,在滿洲人打仗時,得到了最為有效的證明,他們都猛,都能不要命的向前衝。
猛人中的猛人,就是巴圖魯。
事實證明,鼇拜巴圖魯也絕非浪得虛名,入關後幾次漂亮仗,完全印證了巴圖魯本身具備的實力。先是把李自成逼到山上做了和尚(有人說被人剁了),後是射了張獻忠。明末歷史上兩個最為厲害的梟雄,都被鼇拜幹掉,猶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如此之人,可謂強悍。
光強悍行嗎?聖人說是不夠的,土匪強盜,個個都強悍,但是,他們終究是土匪。
真正的強悍,是在具備勇猛能力的同時,還去維護心中那個既定的準則。順治當皇帝時,鼇拜也跟著索尼一起發過誓,決定死心塌地擁護順治帝,若干年後,當很多人都忘記了當初的誓言之時,鼇拜兄沒有忘。為了捍衛這個誓言,鼇拜險些被砍頭,最後勉強交錢贖罪。
對於這樣一個強悍者來說,能有這種忠臣的品質,很難得,至少在當時看是這樣的。所以,在只剩下最後一個名額時,順治帝想到了此公,順治帝的選擇,不能算是錯。
好了,新皇立了,輔政大臣也確定了,順治帝可以安心上路了。
完成立新皇、安排完後事的這一天,是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正月初六,當天夜晚子時,順治皇帝病逝於承乾宮,享年二十四歲,在位十八年,毫無遺憾地上路了。
當然,還有個問題,有人說順治皇帝沒有死,後來到五臺山當了和尚。這個問題我在講順治的時候講過,就不再說了。
老皇帝死了,按照規矩,得發布遺詔,然後普天下臣民痛哭一場,搞點悼念活動,這都是慣例,沒有什麼區別,也就閒言少敘。在宮中,太皇太后也領著眾王公大臣哭了。
然後是念遺詔,遺詔的問題,後面還要講。之後是四位輔政大臣領命輔政,不過他們四位還照例推辭了一番,那都是面子工程,推辭這單生意絕沒人敢攬,所以他們勉強領命了。
中國人向來就比較迷信,四位輔政大臣之後在先帝陵前宣誓就職,說什麼實心任事,勤奮工作,不拉幫結派,不貪污受賄之類,不然就要天打雷劈,不得好死之類,然後就職。
這一切都忙完了,正月初九,玄燁就宣布繼位,年號康熙,從此以後,這個八歲的玄燁,我就只能叫他康熙皇帝了。先皇初六病逝,新皇初九登基,這是不是太快了?
太皇太后說,這不快,慢了則容易生變。與此同時,在正月十四日,玄燁第一次同滿朝王公大臣見了面。當然,這些王公大臣玄燁認不全,只知道他們都跪下發誓,擁護自己。
第一章 童年
順治十一年,西元一六五四年。
這一年,大清國的皇帝順治福臨,還在為母親為自己找的老婆而感到不滿,還在為對南明的作戰不利而煩心。他正在英年,還在打算著自己的將來,怎樣把自己塑造成一代明君。
這一年,英軍與荷蘭的第一次戰爭已經結束,不久後,英國就會取得整個海上的霸權;法國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在蘭斯被加冕,他不久之後就會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位偉大君王。
這一年,俄國處在羅曼諾夫王朝的前期,不用多久,一個叫彼得的孩子將出生,他會建立與我們的主人翁一樣的霸業。這一年,日本還處於軍...
作者序
《挑燈看清朝》序
非常幸運,得見鄧榮棟的《挑燈看清朝》第一部,我等著這本書,足足一年。
鄧榮棟與我是老朋友了,從他的第一本開始,我便一直關注。鄧榮棟雖然行文詼諧,然做事嚴謹,加上自幼接受國學訓練,對中國文化多有體悟,故而,我對他期望很大。
我讀過他的前兩本書,雖然寫得不錯,但是,仍然有所不足。我說的不足,是鄧榮棟很因循,兩本書讀下來,給我的感覺是,鄧榮棟難道真的「江郎才盡」?
但這本書出來,讓我改變了想法。
去年春天,鄧榮棟跟我說,要寫一部文化清史:不但寫清史,而且要傳播中國文化;不但要嚴謹,而且要好讀。我當時不以為然,因為清史浩繁,而中國文化更加繁雜。要講清史,又要講中國文化,還要寫得好看,堪比小說,怎麼可能?
一年來,鄧榮棟沉寂了,沒有與我聯繫,他好像人間蒸發,消失得無影無蹤。
突然有一天,鄧榮棟送給了我《挑燈看清朝》第一部順治卷。我釋然了,這本書難道真的出自於這位只有二十二歲的年輕人之手?文字老道,思想成熟,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然而,細細一想,我也不感到詫異。
我知道,鄧榮棟自幼對國學就很有興趣,父親引導他背誦國學經典。他至今仍能大致背誦《四書》,特別是對於《周易》全篇經傳,他竟能熟練背誦,達到爛熟於心的地步,對於中國文化,說他很是了解,應該不為過。
除了中國文化,鄧榮棟對清史也情有獨鍾。《清史稿》、《清實錄》是鄧榮棟常翻閱的書籍,康熙朝的《起居注》,文字枯燥,鄧榮棟竟然也讀得饒有興味,我很佩服,讀這些正統史書的同時,鄧榮棟也時常閱讀清朝筆記小說。
儘管如此,鄧榮棟仍在書房中沉寂了一年,才得以完成這部作品的第一卷。
當然,有了知識的儲備,還要有藝術的情懷,鄧榮棟寫的畢竟不是學術著作。讓我欣慰的是,這本書非常好讀,《挑燈看清朝》我是幾個小時內就讀完的作品,因為這本書,真是讓人愛不釋手,一讀便停不下來。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我只能用這樣來評價鄧榮棟的這本書:
鄧榮棟要藉這本書傳達的:是朗朗乾坤的大道,是高貴無邪的品德,是仁者愛人的達觀,是逍遙遨遊的修養。此書是一個學者對世道人心的考察,是一個作者對人情冷暖的哀憫。
鄧榮棟藉順治當皇帝,表達了人性的貪婪與邪惡,指出了中國文化中的「無欲則剛」;藉南明王朝史可法的壯舉與馬士英的懦弱,表達了大丈夫的高貴與卑賤小人的無恥;藉多爾袞的遭遇,表達了對人格評價的複雜性,史筆如鐵,難道史官文化,真的就那樣客觀公正,不偏不斜?藉小南明王朝的滅亡,傳達了人生的悲苦,做人苦,做皇帝會更苦。
最讓我感動的,是鄧榮棟藉董鄂妃的遭遇與順治出家,傳達佛教文化的必要。鄧榮棟時常對我說:人到傷心方為佛。鄧榮棟在寫這部分的時候,恰好承受失戀的打擊,我當時真擔心他挺不過來。所以,他是用以人性的角度來解讀順治與董鄂妃的,皇帝是皇帝,但是,皇帝也僅僅是一個普通人!
鄧榮棟描繪了佛家的解脫之道,這便是鄧榮棟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他最終從情感的陰影中走出來了。鄧榮棟是一個信仰生活的人:他喜歡彈奏琵琶,吹奏笛簫,烹飪水準很是不錯,所以,在整部書中,鄧榮棟的思想始終是堅強的。
天行健道,君子自強。我最欽佩的,其實不是鄧榮棟的學識與文章,而是鄧榮棟的為人,交往一年有餘,鄧榮棟上進心強,禮貌周全,老實誠懇,極盡孝道,善於言談,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是一個老師,我教過很多孩子,鄧榮棟是一個難得的好孩子。我時常在想,是不是他父親傳給他的傳統文化締造了他,文化可以造就人,所以,我希望更多的孩子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挑燈看清朝》的最大特點就是把中國文化寓於歷史故事中,讓人能夠活學活用,得到啟發。居於這個原因,所以我建議眾多家長,請把這本書作為教育孩子國學的不錯選擇。
總之,我認為,這本書,是鄧榮棟到目前為止寫得最好的一本書。是值得我認真閱讀,並且收藏的一本書;也是每一個想了解中國文化的人值得一讀的書。
是為序!
紀連海
二○○九年十月五日於北京
自序
已經寫了兩本有關歷史的書,本來暫時不想寫,但是,思考六個月後,我依然拿起了筆。
寫有關歷史的書,實在是一件勞累活。連續數個月埋首於線裝古籍中,不管你如何堅定,你的身體總是試圖與你的信念相抗衡。習慣於眺望的雙眼死死盯住豎排的繁體古字,習慣於行走的雙腳始終停駐書房的平坦地板,不自覺的反抗與自覺的壓抑日夜不停的對峙與搏鬥。
與此同時,你還必須面對歷史的興亡更替、跌宕起伏。歷史的大喜悅亦或是大悲戚,你始終只是一個觀賞者,喝采或棒喝之後,必須回歸人情的冷漠與理性的嚴峻,然後塗塗抹抹。
我很想輕鬆,但是,我很難輕鬆。鼓角爭鳴早已遠去,邊城烽火已然熄滅,夕陽下的斷壁頹垣,掩映錦繡河山,浮現的不是歌台舞榭,而是哀號與呼救,千軍萬馬,流血漂櫓。
面對歷史的厚重,有人選擇了退避,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有人選擇了順從,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有人留下了一聲浩歎,把歷史的模糊坦然遞交給滿首皓髮,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還有人記錄下歷史的嬉笑怒罵、爾虞我詐,傳遞給現代人一根魔杖,心機與圓滑,算計和機巧,歷史黑暗得讓人驚怵。
如果歷史僅僅是為了讓人退避的,那麼,又有誰人,真正退出了歷史?如果歷史僅僅是為了讓人順從的,那麼,人類豈不是坦然於歷史的奴隸?如果歷史只能讓我們敬畏與浩歎,那麼我們又需要敬畏浩歎什麼?難道僅僅是那骯髒的嬉笑怒罵、爾虞我詐?亦或還有其他?
心頭埋藏的這些疑問,被始終縈繞在耳旁的呼喚驚醒了:「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告訴我這個命題的,是英國哲學家柯林伍德。柯林伍德認為:歷史學的對象就是思想,歷史學家的任務就是在自己的心靈中重演古人的思想,歷史學的證據不是證詞,而是古人的思想方式,它們同時也是今天思想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思想方式,我稱之為歷史文化慣性。
於是,我退避出了故舊紙堆,把目光投向了先秦的諸子們,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把這時代稱之為「軸心時代」,在這裏,呈現出全人類的思想範式與行為模式,一直延伸到現代。
但是,當我翻閱先秦諸子的時候,我顯得抖抖索索。西方的現代思想早已像洪水一樣,蠶食了諸多文化,我們兩千多年前的中華文明,還能否在這個錯位的時代大放光彩?我腦中始終縈繞著亨廷頓教授的《文明與衝突》,一種文化的生存是否總以擊敗它的對手為其代價?
然而,在讀過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與日本作家池田大作的對話錄《展望二十一世紀》後,我的疑慮消除了,在這本上世紀七○年代的對話錄中,湯因比先生深刻的指出,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他指的不是中國政治,不是中國軍事,也不是中國經濟,而是中國文化。
文化到底是什麼?文化不僅僅是塵封的經典古籍。文化反而更是一種歷史的沉澱,具備某種文化之人,都有共通的價值取向與行為邏輯,這便是瑞士哲學家榮格所謂的集體人格。
所以,當我細閱諸子思想以後,又小心翼翼地進入了歷史,把歷史人物的具體行為輕輕剝落,留下的,依然還是諸子的思想,我想,這就是我為之感動並要傳達的中國文化了。
有了上述的知音,耳畔似乎響起了祖先的鏗鏘音響,我覺得,應該拿筆了。祖先們有的就像一個嘮嘮叨叨的鄉村老嫗,有的則像青燈古殿中的一尊威嚴佛祖,正襟危坐,一言不發。但是,所有的祖先,都有一個樸實的願望,讓後代能在閒暇時刻,駐足緬懷一下他們。
於是,我從先秦出發,走過了秦漢,走過了唐宋,也走過了元明,心情變得激情澎湃。唐朝的璀璨與宋朝的熙和,元朝的廣博與明朝的繁榮,洗刷了我身上的最後一點自慚形穢,最後,我走到了清朝,我停住了腳步。這是一個怎樣的朝代呢?我不斷的反問自己。
它收編了中國的所有文化,整理出了很多古籍,厚厚一摞《四庫全書》就是明證;但是,它也讓中國文化飽經浩劫,一度走到滅絕的邊緣,最終,我幸運的看到,我們挺過來了。
就從它落筆了,這是我的選擇。我驚歎於清朝的歷史與文化的吻合。我藉順治統一中原來講中國兵家思想的具體運用;藉康熙治國傳達儒家的政治思想;藉短暫的雍正王朝來寫法家的必要;藉清朝鼎盛的乾隆時期,來傳達中國「外儒內法、濟之以道」的完整治國理念。
我們常說清朝是一個異族入侵的朝代,其實不是,是漢族戰勝了滿族。一個民族的最大悲哀,不是沒有國家,是喪失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平心而問,今日滿族人識得滿文尚有幾人?
所以,清朝是中國的清朝。他不同於元朝,元朝人對於漢文化充滿著抵拒,而清朝統治者們,他們一開始,就向漢文化稱臣,他們只敢用漢族聖人的口氣來發布命令,號令於國。
當然,還要繼續。藉嘉慶與道光,來探討中國文化自身無法克服的諸多矛盾。再以後的歲月,總讓人感到驚心動魄,湘軍與太平天國,中國文化與西方宗教思想的第一次較量;還有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經濟近代化進程;從戊戌變法、預備立憲再到辛亥革命,這是一條怎樣的政治近代化道路?直到新文化運動一聲疾呼,打倒孔家店,中國文化到底路在何方?
想了這麼多,我終於釋然了。釋然於人類的脆弱,歷史的大勢真的就能由人類而輕易逆轉?嬉笑怒罵、爾虞我詐只是對歷史的一種無奈順從,陰謀權術也僅僅是看不見的小聰明,真正的大智慧,是我要藉清朝傳達的諸子之道,所有的人生權術,在我看來只不過是對它的簡單演繹。不講陰謀,我又能講什麼呢?《易傳·繫辭》云:一陰一陽謂之道!我要講的主要是陽謀,陽謀實際上是一種吻合於歷史大勢的文化,是看得見的大智慧。
這是一部怎樣的書呢?我不知道。它可以是清史,我講的都是清史上的人和事。它也可以是一部最為通俗的國學讀本,因為在書裏面,我加入了大量的諸子言論,並且對諸子思想,做了詼諧而易懂的闡述。當然,它還可以是一本勵志書,很多人的事蹟與精神都讓人感動。
我對讀者有何期望呢?人常言,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但是,這僅僅是一句安慰話,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無情的指出: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能夠改變者,是缺點;不能改變者,是弱點。人類的弱點豈能輕易改易?
並且,由於我的知識淺薄、才情有限,本書中的舛誤定然不少。故而,我對諸位讀者沒有些許希望,我只想讓大家在沒事的時候打開翻翻,靜靜聆聽我們祖先的教誨。
鄧榮棟
二○○九年五月十四日於汀蘭苑
《挑燈看清朝》序
非常幸運,得見鄧榮棟的《挑燈看清朝》第一部,我等著這本書,足足一年。
鄧榮棟與我是老朋友了,從他的第一本開始,我便一直關注。鄧榮棟雖然行文詼諧,然做事嚴謹,加上自幼接受國學訓練,對中國文化多有體悟,故而,我對他期望很大。
我讀過他的前兩本書,雖然寫得不錯,但是,仍然有所不足。我說的不足,是鄧榮棟很因循,兩本書讀下來,給我的感覺是,鄧榮棟難道真的「江郎才盡」?
但這本書出來,讓我改變了想法。
去年春天,鄧榮棟跟我說,要寫一部文化清史:不但寫清史,而且要傳播中國...
目錄
目錄
清朝皇帝年表/004
《挑燈看清朝》序/005
自序/008
第一章 童年/013
第二章 干涉皇權者,必消滅之/034
第三章 這群人/063
第四章 辭職報告惹的禍/081
第五章 星火燎原/118
第六章 否極泰來/140
第七章 君以此始,必以此終/163
第八章 欠債必須還/184
第九章 起點/195
第十章 發跡/209
第十一章 輝煌/243
第十二章 落幕/262
第十三章 天理良心/295
第十四章 今夜好夢/305
目錄
清朝皇帝年表/004
《挑燈看清朝》序/005
自序/008
第一章 童年/013
第二章 干涉皇權者,必消滅之/034
第三章 這群人/063
第四章 辭職報告惹的禍/081
第五章 星火燎原/118
第六章 否極泰來/140
第七章 君以此始,必以此終/163
第八章 欠債必須還/184
第九章 起點/195
第十章 發跡/209
第十一章 輝煌/243
第十二章 落幕/262
第十三章 天理良心/295
第十四章 今夜好夢/305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0-07-10ISBN/ISSN:978986645118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