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發展需要自由的環境與開放的社會,也需要社羣嚴謹的學術自我要求以及哲學同好彼此之間開誠的智性交會,更需要青年哲學家一代一代接棒投入。六十年來,臺灣哲學從墾荒整地到引水灌溉,從耘蕪、播種、疏枝到守護花開,貢獻最大的學者無疑是林正弘教授。本書所輯的十篇論文都是林老師「臺灣哲學花房」中的花朵,特輯成束,再次榮耀並感謝林老師的成就。
哲學活動,注重理性分析,也追求智性視域的開展與交融。本書收錄的十篇與哲學發展相闗的重要文章,分別在幾個重要的軸線上進行反思、整合及創新,關注到的重要哲學領域及哲學家,包括:
英美語言哲學及知識論中之維根斯坦、蒯因、戴維森、羅逖以及庫立普基; 「同一個人」問題中之洛克、帕菲特、路易斯,以及寇思葛;行動理論中之亞里斯多德、康德和寇思葛;決定論與道德責任相不相容爭論中之費雪與范印瓦根;當代道德心理學與推論語意理論觀點下之荀子;近代國家論述中之史密特、韋伯與缪克勒;以及,政治哲學中之羅爾斯。
作者簡介:
林從一
1964年生於基隆市。入學於臺東大王國小,1999年獲愛荷華大學哲學博士,2000年任職於政治大學哲學系。現任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教育部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總主持人。 著有《思想、語言、社會、世界 ──戴維森的詮釋理論》專書,及 “A Shaping of the Intellect: McDowell’s Self in Mind and World”、“No Communal and First-Person Errors: A Critique of Brandom’s Objectivity Proof”、〈消失的世界與隱沒的環境〉等多篇學術論文。
目錄
1. 蒯因與看待語意的兩個方式 (方萬全)
2. 實現羅逖 (何志青)
3. 三種知識的協進 (林從一)
4. 同一個人(鄧育仁)
5. 何謂行動:由故事與人際觀點看 (鄧育仁)
6. 決定論與道德責任 (黃懿梅)
7. 荀子性惡論 (戴華)
8. 言不順則名不正 -- 荀子正名思想(林從一)
9. 論「近代國家」概念 (張旺山)
10. 羅爾斯論公共性:公共理性或公共論述 (錢永祥)
1. 蒯因與看待語意的兩個方式 (方萬全)
2. 實現羅逖 (何志青)
3. 三種知識的協進 (林從一)
4. 同一個人(鄧育仁)
5. 何謂行動:由故事與人際觀點看 (鄧育仁)
6. 決定論與道德責任 (黃懿梅)
7. 荀子性惡論 (戴華)
8. 言不順則名不正 -- 荀子正名思想(林從一)
9. 論「近代國家」概念 (張旺山)
10. 羅爾斯論公共性:公共理性或公共論述 (錢永祥)
商品資料
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