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之申
定價:NT$ 240
本商品已絕版
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別讓不及格的就醫常識,害了你的健康!
看病要看對科,不要病急亂投醫,最後沒藥醫。
看病、治療如同考試,事先做好功課,擁有就醫常識,才能更容易恢復健康。
我們都知道生病、不舒服的時候要看醫生,不過多數人並不清楚明瞭現在的醫院分級制度的差異何在?甚麼狀況應該去診所就診、甚麼時候應該直奔大型教學醫院掛號?或是,該不該掛急診?應該要看哪一科?以及,該詢問醫師哪些問題才能清楚了解自己的病況?如果醫生要求做檢查,哪些檢查需要三思?
至於已經就診掛號了,醫生的診斷是不是就是不容置疑的?那些朋友形容有神奇療效的藥物是不是也應該嘗試?定期做健康檢查報告正常,是不是就代表身體完全健康?……諸如此類的問題,在生活中不勝枚舉。雖然我們也許不需要常常看醫生,但若是因為弄不清楚看病的要領,將因此失掉寶貴的健康、甚至性命。本書就是在教你找對醫院、看對醫師、正確用藥以及醫病溝通要領,破除健檢迷思,並教你避免院內感染的技巧。
重點提示:
‧家庭醫師是你和全家人維持健康的最佳夥伴;婦科、內科、小兒科醫師,都可以是家庭醫師。
‧出現過敏症狀或胸痛,不要輕忽,應馬上找醫師或掛急診;但發燒、胃灼熱等現象,可以先用簡單方式緩解。
‧尋找良醫的時機,應在你身心健康時;生病痛苦時,很難頭腦清醒地找到好醫生。
‧定期健康檢查,不代表身體一定健康;有效的健康檢查,需要「量身訂做」。
‧尋求治療的第二意見時,建議挑選不同醫療體系的醫院及醫師;急症時,應立即處置,不適合找第二意見。
‧別人的解藥可能是你的毒藥,不可以隨便分享;貴的、新的藥也不見得適合你。
‧對即將進行的手術了解愈多,則手術成功機率愈大;事前準備充分,則術後恢復就愈快。
‧要避免院內細菌感染,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洗手、洗手、再洗手;潮濕的東西最容易沾染細菌,造成感染。
-案例1-
單身漢老陳,63歲,是四十多年的菸槍,最近整天咳嗽不斷。在藥局買了幾次咳嗽藥水,也到診所看了三、四次拿藥,兩邊的藥水效果都差不多,只是診所多了幾顆讓老陳睡得舒服點的安眠藥。
診所醫師總勸老陳戒菸,且告訴他六十歲以上可以用健保做個基本的體檢。但老陳嫌麻煩,一直沒有去。有一天,老陳發現有些喘,慢慢走到窗前,打開窗子,深深吸一口氣,彷彿好些。趁清晨,下樓去小公園走走,才發現舉步維艱,連平常很舒服的舊運動鞋都覺得緊。老陳意識到不對勁,叫了計程車到大醫院。
服務台小姐告訴老陳到急診室。他躺在病床上咳個不停,只好坐起來,呼吸才稍微順了點。急診醫生為他初步檢查並驗了血,認為他是氣管炎加肺氣腫,囑咐他吃完三天的藥再回醫院看胸腔科追蹤。
老陳回家後躺在床上還是不舒服,頭下墊了兩個枕頭,才得以稍微休息。隔天,老陳又發現自己腳腫手脹,但他實在不想再經歷大醫院那種人聲鼎沸的情況,便辛苦地走到小診所。醫生看了看、再用聽診器聽了一下,做了一個心電圖,認為他的咳、喘、腿腫等症狀,是心臟的毛病引起的,告訴他必須到醫院求診。。
Q:老陳究竟生了什麼病?他該怎麼做呢?
(1)不管什麼病,保命要緊!應去掛急診,既快速又省時!
(2)可能是胸部相關疾病。早該去大醫院掛號,做徹底檢查。
【正確答案】(2)
【分析】
• 急診處的疏失,中外皆然,醫護人員在忙亂之下,該為病人作的檢查都沒作。喘和咳嗽不會立即致命,掛急診成效不大。
• 所有人都應注意聆聽自己的身體變化,﹁你﹂才是最好的醫生。長時間呼吸不順、須將枕頭墊高才能入睡,這些都是警訊,早就應該安排時間看醫生。雖然大多數咳嗽只是普通的呼吸道感染,但必須注意的是,有些嚴重疾病的早期徵候只是咳嗽,如氣喘、支氣管炎、肺結核、鬱血性心臟衰竭、肺部血栓、肺部腫瘤等,到醫院做個心電圖、x光,即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另外,有些藥物會造成持續的乾咳,如:治高血壓的乙型阻斷劑(ß-BLOCKER)、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ACE inhibiter)、治療青光眼的Timolol等,必須注意。
【專文推薦】
蘇正隆(書林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長.台灣翻譯學學會執行長)
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網路與書》發行人)
作者簡介:
張之申 醫師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博士。旅美期間,曾任賓州大學與紐約大學醫學院內科血液腫瘤科臨床副教授、舊金山青少年婦女醫療中心醫務主任(整合醫學 、預防醫學、臨床醫學),也曾服務於史丹佛大學、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紐約大學等醫學中心。並曾任職於台灣的台大、榮總、國泰等醫學中心/醫院。
著作包含《一定要看名醫嗎?》、《My Little Book of Sunshine》(英文繪本)、《青春期,健康行》、《後青春密碼》、《提升你的抗癌食力》等。
出生於書香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嗜文學。喜繪畫,無師自通,妙筆一揮,信手拈來,每每令人發噱,也發人深省。
為人謙虛,淡泊名利,熱心助人,負有強烈的正義感。行醫數十年,堅行「醫學即藝術、關懷與奉獻」的坎坷路至今。由於背負母親因醫療疏失而逝世的遺憾,加上周遭親朋好友的慘痛經驗,立志教導大眾正確的求醫觀念。
曾出版的《一定要看名醫嗎?》一書(原水文化出版),旨在教導讀者以有智慧的方式和醫療團隊溝通,進而獲得健康。睽違數年之後,再出版本書,剖析台灣看病、治療、住院、健檢的陷阱及迷思,教導大家做個聰明的病人。
部落格:
張花筆醫話醫畫http://tw.myblog.yahoo.com/painter688/
Email: painter688@yahoo.com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當醫院如戰場
◎郝明義
我在很小的時候患了小兒痲痺症。這麼重傷一次後,就沒生過什麼大病,所以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對醫院和醫生的認知,都是白紙。有時候,也可以說是「白痴」。
舉例來說,一九九○年代有段時間,我反覆感冒,形成了「月冒」。月初發燒去醫院,好一些之後,可以應付工作高峰兩個星期,然後到月底就又不舒服了,如是者循環。我自以為聰明地找到一個辦法,就是一發燒就去醫院急診打個針,然後吊點滴。有家規模不大的醫院,成了我固定去報到的地方。我記得當時只要一感冒發燒,就想趕快去急診室的床上躺下,渴望打一針、吊個點滴就馬上減輕症狀;那種心情,近乎去某個渡假飯店似的。
對醫院如此,對醫生也是一樣。反正也沒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所以我根本不曾想過和醫生有什麼需要對話的可能。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在二○○五年付出了重大的代價。那一年,因為內人患了一種屬於「自體免疫」範疇的疾病,我們因為不知道怎麼和醫師對
話,加上病急亂投醫,因而差點造成大憾。
_
後來我開始對醫院和醫生有新的認知,都要歸功於那次的震撼教育。醫院對我來說,不再是一個渡假勝地,更像是一個戰場,一個生與
死、光明與黑暗的戰場。我在那個戰場上曾經待過很長的一段時間,所以見識過那裡的炮轟、槍火、白刃戰,以及流彈與地雷的種種可能,也體會過怎
麼屏氣凝神地從死亡的黑暗中,等待到重新聽見生命時鐘的滴答聲。
我對醫生,也有了新的認識。
傳統上與理論上,醫生都該是病人在生死戰場上的同志、戰友、指揮官,以及光明與希望的分身。但是現實上,由於種種因素使然,情況可能有
所不同。 許多新聞告訴我們,有些醫生只甘於扮演傭兵的角色,有些主要當軍火代理商,甚至,有些不惜扮演黑暗的代言人。
也因此,後來我發起一個「讓好病人遇上好醫生」的活動。就是希望讓病人在生死戰場上,可以遇見他可以信任、可以並肩作戰的同志、戰友、指揮官,以及光明與希望的根源——一位好醫生。
後來我們知道,「讓好病人遇上好醫生」並不容易, 一如在戰場上,「讓好戰友遇上好指揮官」不是件容易的事,起碼不是當然會發生的事。
「讓好戰友遇上好指揮官」的前提,需要有共同的作戰使命、共同的戰略認知、共同的作戰知識,以及共同的通訊密碼。「讓好病人遇上好醫生」也需要有共同的治療目標、共同的治療策略、共同的治療準備,以及共同的溝通語言。少了這些「共同」的要素,好戰友遇不上好指揮官,好病人也遇不上好醫生。
讓好病人遇上好醫生所需要的「共同」前提固然不少,但其中最根本也最重要的,應該是雙方須具備「共同的溝通語言」,否則,就算雙方一時有許多「共同」,也難免隨著治療時間和過程的遷移,而發生變質或誤會。
張之申醫師的書,是一本幫助好病人和好醫生建立「共同的溝通語言」的書。這本書把醫院的類型,以及醫護專業人員的工作做了分類說明,又以許多病例來解釋應該如何和醫師溝通,相當於把戰場的各個面向,以及戰爭的許多情況做了基本介紹,對許多沒有戰爭經驗的「新兵」,或者即使經常進出戰場卻始終在狀況之外的人,是很重要且需要的知識。
張醫師長期的醫學背景兼顧許多領域,深入各種戰場,又因為她擅長使用多面向又生動的方法和病人溝通,所以由她來寫這本病人和醫生之間「共同的溝通語言」的書,再適合也不過,值得想要找到好醫生的病人期待。
反過來說,「共同的溝通語言」不只可以幫助好病人找到好醫生,也可以幫助好醫生找到好病人,更值得想要找到好病人的醫生期待。
( 本文作者為大塊文化董事長.《網路與書》發行人)
專文推薦
你的醫療常識夠不夠?
◎蘇正隆
旅美醫學博士張之申出身書香世家,文學與藝術是她的最愛,卻成了醫學博士。她在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擔任過內科臨床副教授,在美國數十年期間,除了行醫、教學外,還到戒毒中心及監獄輔導病患,因此對於先進國家的醫學發展與醫療情況,有全方位及第一手的深入了解。長期以來,她對國內的醫療也非常關注,但由於沒有包袱,她能夠以客觀的立場,一針見血的指出台灣醫界及病人之間的許多問題。
張之申教授的家人都在美國,兩位姊姊張之宇、張之丙教授是傑出的史學、語文專家,是張學良親自指定的口述自傳訪談者。現存於哥倫比亞大學張學良的口述檔案,即是兩位學者與張學良合作數年的忠實記錄。張學良先生許多未公諸於世的信札、詩文、日記都幸虧她們的努力才得以保存下來。張之申教授的先生、子女在美國都有所成就,但她對台灣卻不能忘情,「拋夫棄子」隻身回到台灣來貢獻她的寶貴學識。
她多才多藝,在台灣貢獻的寶貴學識不止醫學。她英文造詣深厚,曾到書林書店為小朋友用英文講故事。很多大醫院爭相請她演講,教醫師如何提升英文能力,因此她也著手寫了一本 醫學英語的書,即將付梓。有人無意中發現她是英文花體字專家,「小品雅集」遂請她開班授課,所以也教起鋼筆書法。張醫師非常有親和力,是個真情至性的人,因為對文學藝術的愛好,她可以一邊問診,一邊拿出卡片為病人畫素描,再寫上一首英詩送對方,很容易得到病人的信賴。
她之前的著作《一定要看名醫嗎?》,指出台灣社會大眾非要看大牌名醫不可的現象,希望打破名醫的迷思,讓國人在就醫時能有正確的心態。
這本《一定要懂的就醫&住院醫療常識》,則是更實際的「教戰守則」,書中大多以具體的例子來告訴我們就醫及住院時的醫療常識。書中張醫師以她特有的幽默,提出很多「考題」,讓讀者在「考試」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的醫療常識到底夠不夠。讀者往往會發現自己的回答是錯誤的,然後在張醫師的分析當中,重新獲得醫師、醫院、就診、健檢、住院……等的必備常識。
最近我和幾位醫師談起張醫師這本新書的部分內容,他們都異口同聲的表示,早就應該有這樣一本書來教育民眾,連他們自己也非常想拜讀。
我相信如果社會大眾都能人手一冊,仔細閱讀,一旦自己或家人有任何症狀
時,就能夠正確判斷應該採取哪些行動。如此一來,我們的醫療環境、醫病
關係應該都可以進一步提升,醫療資源也可以做更合理的運用。
(本文作者書林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長.台灣翻譯學學會執行長)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2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張之申
定價:NT$ 240
本商品已絕版
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別讓不及格的就醫常識,害了你的健康!
看病要看對科,不要病急亂投醫,最後沒藥醫。
看病、治療如同考試,事先做好功課,擁有就醫常識,才能更容易恢復健康。
我們都知道生病、不舒服的時候要看醫生,不過多數人並不清楚明瞭現在的醫院分級制度的差異何在?甚麼狀況應該去診所就診、甚麼時候應該直奔大型教學醫院掛號?或是,該不該掛急診?應該要看哪一科?以及,該詢問醫師哪些問題才能清楚了解自己的病況?如果醫生要求做檢查,哪些檢查需要三思?
至於已經就診掛號了,醫生的診斷是不是就是不容置疑的?那些朋友形容有神奇療效的藥物是不是也應該嘗試?定期做健康檢查報告正常,是不是就代表身體完全健康?……諸如此類的問題,在生活中不勝枚舉。雖然我們也許不需要常常看醫生,但若是因為弄不清楚看病的要領,將因此失掉寶貴的健康、甚至性命。本書就是在教你找對醫院、看對醫師、正確用藥以及醫病溝通要領,破除健檢迷思,並教你避免院內感染的技巧。
重點提示:
‧家庭醫師是你和全家人維持健康的最佳夥伴;婦科、內科、小兒科醫師,都可以是家庭醫師。
‧出現過敏症狀或胸痛,不要輕忽,應馬上找醫師或掛急診;但發燒、胃灼熱等現象,可以先用簡單方式緩解。
‧尋找良醫的時機,應在你身心健康時;生病痛苦時,很難頭腦清醒地找到好醫生。
‧定期健康檢查,不代表身體一定健康;有效的健康檢查,需要「量身訂做」。
‧尋求治療的第二意見時,建議挑選不同醫療體系的醫院及醫師;急症時,應立即處置,不適合找第二意見。
‧別人的解藥可能是你的毒藥,不可以隨便分享;貴的、新的藥也不見得適合你。
‧對即將進行的手術了解愈多,則手術成功機率愈大;事前準備充分,則術後恢復就愈快。
‧要避免院內細菌感染,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洗手、洗手、再洗手;潮濕的東西最容易沾染細菌,造成感染。
-案例1-
單身漢老陳,63歲,是四十多年的菸槍,最近整天咳嗽不斷。在藥局買了幾次咳嗽藥水,也到診所看了三、四次拿藥,兩邊的藥水效果都差不多,只是診所多了幾顆讓老陳睡得舒服點的安眠藥。
診所醫師總勸老陳戒菸,且告訴他六十歲以上可以用健保做個基本的體檢。但老陳嫌麻煩,一直沒有去。有一天,老陳發現有些喘,慢慢走到窗前,打開窗子,深深吸一口氣,彷彿好些。趁清晨,下樓去小公園走走,才發現舉步維艱,連平常很舒服的舊運動鞋都覺得緊。老陳意識到不對勁,叫了計程車到大醫院。
服務台小姐告訴老陳到急診室。他躺在病床上咳個不停,只好坐起來,呼吸才稍微順了點。急診醫生為他初步檢查並驗了血,認為他是氣管炎加肺氣腫,囑咐他吃完三天的藥再回醫院看胸腔科追蹤。
老陳回家後躺在床上還是不舒服,頭下墊了兩個枕頭,才得以稍微休息。隔天,老陳又發現自己腳腫手脹,但他實在不想再經歷大醫院那種人聲鼎沸的情況,便辛苦地走到小診所。醫生看了看、再用聽診器聽了一下,做了一個心電圖,認為他的咳、喘、腿腫等症狀,是心臟的毛病引起的,告訴他必須到醫院求診。。
Q:老陳究竟生了什麼病?他該怎麼做呢?
(1)不管什麼病,保命要緊!應去掛急診,既快速又省時!
(2)可能是胸部相關疾病。早該去大醫院掛號,做徹底檢查。
【正確答案】(2)
【分析】
• 急診處的疏失,中外皆然,醫護人員在忙亂之下,該為病人作的檢查都沒作。喘和咳嗽不會立即致命,掛急診成效不大。
• 所有人都應注意聆聽自己的身體變化,﹁你﹂才是最好的醫生。長時間呼吸不順、須將枕頭墊高才能入睡,這些都是警訊,早就應該安排時間看醫生。雖然大多數咳嗽只是普通的呼吸道感染,但必須注意的是,有些嚴重疾病的早期徵候只是咳嗽,如氣喘、支氣管炎、肺結核、鬱血性心臟衰竭、肺部血栓、肺部腫瘤等,到醫院做個心電圖、x光,即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另外,有些藥物會造成持續的乾咳,如:治高血壓的乙型阻斷劑(ß-BLOCKER)、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ACE inhibiter)、治療青光眼的Timolol等,必須注意。
【專文推薦】
蘇正隆(書林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長.台灣翻譯學學會執行長)
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網路與書》發行人)
作者簡介:
張之申 醫師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博士。旅美期間,曾任賓州大學與紐約大學醫學院內科血液腫瘤科臨床副教授、舊金山青少年婦女醫療中心醫務主任(整合醫學 、預防醫學、臨床醫學),也曾服務於史丹佛大學、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紐約大學等醫學中心。並曾任職於台灣的台大、榮總、國泰等醫學中心/醫院。
著作包含《一定要看名醫嗎?》、《My Little Book of Sunshine》(英文繪本)、《青春期,健康行》、《後青春密碼》、《提升你的抗癌食力》等。
出生於書香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嗜文學。喜繪畫,無師自通,妙筆一揮,信手拈來,每每令人發噱,也發人深省。
為人謙虛,淡泊名利,熱心助人,負有強烈的正義感。行醫數十年,堅行「醫學即藝術、關懷與奉獻」的坎坷路至今。由於背負母親因醫療疏失而逝世的遺憾,加上周遭親朋好友的慘痛經驗,立志教導大眾正確的求醫觀念。
曾出版的《一定要看名醫嗎?》一書(原水文化出版),旨在教導讀者以有智慧的方式和醫療團隊溝通,進而獲得健康。睽違數年之後,再出版本書,剖析台灣看病、治療、住院、健檢的陷阱及迷思,教導大家做個聰明的病人。
部落格:
張花筆醫話醫畫http://tw.myblog.yahoo.com/painter688/
Email: painter688@yahoo.com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當醫院如戰場
◎郝明義
我在很小的時候患了小兒痲痺症。這麼重傷一次後,就沒生過什麼大病,所以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對醫院和醫生的認知,都是白紙。有時候,也可以說是「白痴」。
舉例來說,一九九○年代有段時間,我反覆感冒,形成了「月冒」。月初發燒去醫院,好一些之後,可以應付工作高峰兩個星期,然後到月底就又不舒服了,如是者循環。我自以為聰明地找到一個辦法,就是一發燒就去醫院急診打個針,然後吊點滴。有家規模不大的醫院,成了我固定去報到的地方。我記得當時只要一感冒發燒,就想趕快去急診室的床上躺下,渴望打一針、吊個點滴就馬上減輕症狀;那種心情,近乎去某個渡假飯店似的。
對醫院如此,對醫生也是一樣。反正也沒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所以我根本不曾想過和醫生有什麼需要對話的可能。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在二○○五年付出了重大的代價。那一年,因為內人患了一種屬於「自體免疫」範疇的疾病,我們因為不知道怎麼和醫師對
話,加上病急亂投醫,因而差點造成大憾。
_
後來我開始對醫院和醫生有新的認知,都要歸功於那次的震撼教育。醫院對我來說,不再是一個渡假勝地,更像是一個戰場,一個生與
死、光明與黑暗的戰場。我在那個戰場上曾經待過很長的一段時間,所以見識過那裡的炮轟、槍火、白刃戰,以及流彈與地雷的種種可能,也體會過怎
麼屏氣凝神地從死亡的黑暗中,等待到重新聽見生命時鐘的滴答聲。
我對醫生,也有了新的認識。
傳統上與理論上,醫生都該是病人在生死戰場上的同志、戰友、指揮官,以及光明與希望的分身。但是現實上,由於種種因素使然,情況可能有
所不同。 許多新聞告訴我們,有些醫生只甘於扮演傭兵的角色,有些主要當軍火代理商,甚至,有些不惜扮演黑暗的代言人。
也因此,後來我發起一個「讓好病人遇上好醫生」的活動。就是希望讓病人在生死戰場上,可以遇見他可以信任、可以並肩作戰的同志、戰友、指揮官,以及光明與希望的根源——一位好醫生。
後來我們知道,「讓好病人遇上好醫生」並不容易, 一如在戰場上,「讓好戰友遇上好指揮官」不是件容易的事,起碼不是當然會發生的事。
「讓好戰友遇上好指揮官」的前提,需要有共同的作戰使命、共同的戰略認知、共同的作戰知識,以及共同的通訊密碼。「讓好病人遇上好醫生」也需要有共同的治療目標、共同的治療策略、共同的治療準備,以及共同的溝通語言。少了這些「共同」的要素,好戰友遇不上好指揮官,好病人也遇不上好醫生。
讓好病人遇上好醫生所需要的「共同」前提固然不少,但其中最根本也最重要的,應該是雙方須具備「共同的溝通語言」,否則,就算雙方一時有許多「共同」,也難免隨著治療時間和過程的遷移,而發生變質或誤會。
張之申醫師的書,是一本幫助好病人和好醫生建立「共同的溝通語言」的書。這本書把醫院的類型,以及醫護專業人員的工作做了分類說明,又以許多病例來解釋應該如何和醫師溝通,相當於把戰場的各個面向,以及戰爭的許多情況做了基本介紹,對許多沒有戰爭經驗的「新兵」,或者即使經常進出戰場卻始終在狀況之外的人,是很重要且需要的知識。
張醫師長期的醫學背景兼顧許多領域,深入各種戰場,又因為她擅長使用多面向又生動的方法和病人溝通,所以由她來寫這本病人和醫生之間「共同的溝通語言」的書,再適合也不過,值得想要找到好醫生的病人期待。
反過來說,「共同的溝通語言」不只可以幫助好病人找到好醫生,也可以幫助好醫生找到好病人,更值得想要找到好病人的醫生期待。
( 本文作者為大塊文化董事長.《網路與書》發行人)
專文推薦
你的醫療常識夠不夠?
◎蘇正隆
旅美醫學博士張之申出身書香世家,文學與藝術是她的最愛,卻成了醫學博士。她在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擔任過內科臨床副教授,在美國數十年期間,除了行醫、教學外,還到戒毒中心及監獄輔導病患,因此對於先進國家的醫學發展與醫療情況,有全方位及第一手的深入了解。長期以來,她對國內的醫療也非常關注,但由於沒有包袱,她能夠以客觀的立場,一針見血的指出台灣醫界及病人之間的許多問題。
張之申教授的家人都在美國,兩位姊姊張之宇、張之丙教授是傑出的史學、語文專家,是張學良親自指定的口述自傳訪談者。現存於哥倫比亞大學張學良的口述檔案,即是兩位學者與張學良合作數年的忠實記錄。張學良先生許多未公諸於世的信札、詩文、日記都幸虧她們的努力才得以保存下來。張之申教授的先生、子女在美國都有所成就,但她對台灣卻不能忘情,「拋夫棄子」隻身回到台灣來貢獻她的寶貴學識。
她多才多藝,在台灣貢獻的寶貴學識不止醫學。她英文造詣深厚,曾到書林書店為小朋友用英文講故事。很多大醫院爭相請她演講,教醫師如何提升英文能力,因此她也著手寫了一本 醫學英語的書,即將付梓。有人無意中發現她是英文花體字專家,「小品雅集」遂請她開班授課,所以也教起鋼筆書法。張醫師非常有親和力,是個真情至性的人,因為對文學藝術的愛好,她可以一邊問診,一邊拿出卡片為病人畫素描,再寫上一首英詩送對方,很容易得到病人的信賴。
她之前的著作《一定要看名醫嗎?》,指出台灣社會大眾非要看大牌名醫不可的現象,希望打破名醫的迷思,讓國人在就醫時能有正確的心態。
這本《一定要懂的就醫&住院醫療常識》,則是更實際的「教戰守則」,書中大多以具體的例子來告訴我們就醫及住院時的醫療常識。書中張醫師以她特有的幽默,提出很多「考題」,讓讀者在「考試」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的醫療常識到底夠不夠。讀者往往會發現自己的回答是錯誤的,然後在張醫師的分析當中,重新獲得醫師、醫院、就診、健檢、住院……等的必備常識。
最近我和幾位醫師談起張醫師這本新書的部分內容,他們都異口同聲的表示,早就應該有這樣一本書來教育民眾,連他們自己也非常想拜讀。
我相信如果社會大眾都能人手一冊,仔細閱讀,一旦自己或家人有任何症狀
時,就能夠正確判斷應該採取哪些行動。如此一來,我們的醫療環境、醫病
關係應該都可以進一步提升,醫療資源也可以做更合理的運用。
(本文作者書林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長.台灣翻譯學學會執行長)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2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