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茂木健一郎
定價:NT$ 260
本商品已絕版
生命是什麼?心是什麼?物質與精神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繫?「我」是什麼?人是否真的能瞭解其他人的心?天空為什麼是藍的?水為什麼是冷的?真理又是什麼?是否有一個絕對的答案?人為什麼而活?人一旦死了以後,過去活著的那段時光又到那裡去了?
針對乍見無關的各個領域,不斷地提問「為什麼」,並在各不同領域之間,劃上一條輔助線串連起來,透過這條輔助線的幫助,讓原本看不見的世界逐一浮現新的樣貌,幫助人類掌握事物的整體概念。這是作者念茲在茲的心願。
作者觀察到近年來,一般大眾只願意接受簡單的事物,捨棄艱澀的書籍,也喪失追究事物本質的精神,「知識份子」成了死語。當學問不再獲得人們關注時,問題並非出自低俗的廉價文化已超越學問,而是因為人們對學問本身已不再有熱情了。
維繫對學問探究的熱忱,必須仰賴「尋找事物的真相」、「事物的重要」、「求知的慾望」「為達目的全力以赴無懼無悔的心」等感情方面的條件。而形成這些感情的源頭,則是一種願意「接納」世間種種的決心。換句話說,無論理智、感情,科學、人文,理論、實踐等各領域,若從作者一生探究的Key Word「感質」(Qualia)(感受之質。腦科學、哲學用語,指觀察自身精神狀態所得到的現象,簡言之,即指人的知覺、意識或感覺、感受)論來說,無論是科學的真理或人文的虛擬真實,都不妨礙人生的包羅萬象。
作者認為,對想做的事懷抱熱情的重要遠勝過事情本身的對與錯。成為知識份子,參與困難的工作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投身一件事情時,原動力的熱情程度高低,才是關鍵。
總之,對生命的熱情、積極的意志,這兩件事的重點都在熱忱與意志力的本質上。
熱情則來自生活。生活包括了生命的來與去,人與人的相遇,以及宏觀的視野,同時也需要偶爾脫軌,拋棄規則。例如,有關橄欖球如何誕生的傳說正反映出學問原有的本質。橄欖球的起源,據說是因為一名正在踢足球的少年,因為一時興奮雙手抱起球來開始奔跑的那一剎那。
因此,如何協助人們瞭解事物的真相,找回對學問的熱情?作者日復一日探究大腦如何地運作,急切地涉獵各種學問,其目的就是希望激發自己,以及讀者們對學問產生熱情。
對學問熱情,具有改變自己或改變生涯的威力。
曾有段時期,作者認為若要實現自己的計畫,就必須解開大腦之謎。只要瞭解大腦的機制,就能夠瞭解人類的精神本質。因此,專心致力於大腦如何產生意識,以及意識如何感受各種感質(Qualia),視瞭解「感質」為一生的目標,深信只要能解開這個謎,就能找到研究的突破點。但是,某天夜晚,卻藉由體驗到現象而影響了原有的想法,進而改變了研究的路線。
那晚,他走出研究所踏上歸途,搭上電車後,在無意識中聽到了叮咚吭咚的聲音。那聲音突然化為一種「質感」,而那種質感,是他無論分析多少頻率或觀察無數光譜,都無法瞭解的。在剎那間,他從一個熱愛藝術的經驗自然科學家,變成尊重現象學經驗的自然哲學家。
他開始懷疑僅憑藉神經科學即能瞭解精神的起源?於是,轉而從心理上的時間、物理上的時間兩者的關係著手研究,企圖找出精神起源的多種面向(著作《生死腦》即針對此議題展開論述)。此舉,無非為自己的研究生涯畫上了一條輔助線。
問題的總量不會減少,但可以改變的是呈現的方式
這是一本內容豐富的科普人文兼容並蓄的書。作者的物理學背景及追尋腦科學的強烈動機令人激賞 ,與艱深的學術書籍迴異的是,透過此書,一般讀者可以感受作者企圖將腦科學通俗化,以及拉進日常生活、貼近生存意義的用心良苦。
如同書名所暗示的,在幾何學中,只要巧妙運用輔助線就能解決眼前的問題,能把看似無關的事情串連起來。畫了一條輔助線後,周圍的世界會變得更寬廣,會出現空白,然後加上圖形,而圖形周圍自然會出現新的狀況。畫上這條奇妙的輔助線以後,儘管問題的總量不減,但是看問題的角度卻會隨之改變。就像數學的幾何問題,只要拉一條輔助線,便可以找到解題的路徑;同樣地,思考問題時,如果我們能夠拉出一條「思考的輔助線」,就可以在乍看之下毫無關係的事物之間建立脈絡,看到以前未曾察覺的景致。也可以得到面對這世上各種謎團的新座標。
在「知識緊縮」現象日益嚴重的日本,茂木健一郎為了獲知「事情的真相」,雖然偶爾難掩心中怒氣,但仍不斷深入探究,本書記載的就是其中充滿熱情的思索過程。作者現身說法,告訴讀者們如何輕鬆自在,又可擇善固執地獲得思考線索的方式。簡單地說,為思考畫一條輔助線,就能改變過去的態度,有機會迎接世上所有的謎題。
作者不時地提示,對人而言,思考力與生俱來,是人存在最大的快樂。吃的東西,只要肚子飽了就不想吃了;
衣服也是,想穿也穿不了多少。但「思考」是一種無垠無際的運動,人因為會思考,所以才有「生命」。人如果不運用這個天賦能力,就像夢遊者,活得並不清醒。
進行思考,意味著保持清醒;藉由思考,人不斷地提出問題。這樣的連動,即符合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言:「活著的定義就是提出問題。」然而,相對於蘇格拉底之視提出問題及不逃避提出問題為生存之目的,作者則較務實及有目的性,他希望人藉由思考,找回求知的熱情,運用智性提昇人性,使人生更加圓滿。
作者簡介:
茂木健一郎(Mogi Kenichirou)
一九六二年生於東京。索尼(Sony)電腦科學研究所資深調查員,東京工業大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畢業於東京大學理學部、法學部,完成東京大學理學研究所物理學碩士、博士課程,並前往英國劍橋理化研究所深造。專攻腦內科學,以「感覺質(qualia)」作為關鍵字,探究人類的心與腦的關係。著作有:《感動腦》、《音樂腦》、《改變腦的生存方式》、《何謂意識》《『腦』整理法》(筑摩新書)、《感覺質入門》(筑摩學藝文庫)、《腦與感覺質》(日經科學社)、《生出心靈的腦部系統》、《腦內現象》(NHK Books發行)、《腦與假想》(新潮社發行)、《感覺質降臨》(文藝春秋發行)等。
譯者簡介:
王慧娥
淡江大學日文系學士,東吳大學日文系碩士,專職翻譯工作者。譯著有:《芬蘭留學新體驗》《天下雜誌出版》《暢飲葡萄酒的200點祕方》(天下雜誌出版)等。
黃怡筠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輔大日文系學士。從事日文翻譯、口譯與翻譯、口譯教學多年。譯作有:《嶄露頭角的成功法則》(合譯)、《形塑生活者大國:大前流心理經濟學》、《打造營業軍事力》(天下雜誌出版)等。
名人推薦: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 余德慧
建國中學校長 蔡炳坤
【推薦序】
充滿感情召喚的腦科學家
余德慧
東洋思想對中國人來說,是個非常神秘的結合與分離。如果中國要與歐洲文化關連,經常的情況是從東洋思想作為文化感受區,才將歐洲文化間接地接收進來。無論是中國大陸、韓國、台灣,對東洋思想都有若即若離的態度,反觀較遠的新加坡就沒有這樣的機緣。
皮浪的文化社會學家
在本書,茂木健一郎充分把他的觸感伸到語言、社會、哲學等諸領域,但他的隻眼卻是腦科學,使得他對這些領域的主張與專家不盡相同,套具現代的用語,茂木可說是後現代皮浪的文化社會學家。這種身份的文化社會學家對各種因襲的社會價值或觀點充滿疑慮,他們也有能力戮破社會文化的騙局,就如他在回答訪談人的問話:「茂木先生遇過的最大挫折是什麼?」,他的回答是:「必須活在現代這樣的時代。」為何現代這樣的時代令皮浪文化社會學家沮喪,表面上是這社會日漸膚淺,劣幣不斷驅逐良幣,電玩、漫畫、不入流的文化甚囂塵上,甚至連大學課堂都推出這些膚淺文化,更糟的是,支離破碎的現代知識已經使人失去了圓融的智識。
因此,他企圖「在乍見無關的不同領域間,劃上一條輔助線串連起來,透過輔助線的幫助,讓原本看不見的世界逐一浮現新樣貌,幫助人類掌握事物的整體概念」。
這是極其不易的工作,當然也不是作者的修為可以竟其功,但是,作者能提出見地來切入這個難題,也已經是難能可貴。
「與其事先做好計畫,而後依照整體圖的規劃,將零件一一擺放上去,不如朝著隱藏在胸口中,難以用語言表達的「軟體動物」趨近。」這軟體動物就是他後來發現生命的質感所在,一種情感的技術。
如果想嚴肅地看茂木如何整合碎片般的知識,當然會失望,茂木的問題不但目前無解,等到人類滅亡恐怕也無解,除非像「星艦迷航記」的醫學、知識體系,可是人類永難達到那個階段,除非發生突變,出現新人種。但是,茂木卻很有見地地從他作為腦科學家的立場,提出看似青澀的人文問題。也許在人文學界早就討論的問題,被這個腦科學家一問,卻出現了新視野。
首先,照往常的腦科學家的謎:人類怎麼會有意識?對人文學者來說,這根本無須問的問題,何況,所有的人文學知識都建立在人類的意識基礎上。但是,茂木對這看似對人文學很唐突的問題卻問得很好:為何腦是這麼精密無誤地運作?為何會出現這種含糊的意識?
從曖昧性到語言
這個問題剛好跟胡賽爾的提問相反:人的複雜腦袋能夠忍受各種含糊,為何會發明出邏輯、數理如此精密的知識?但這裡頭其實諸多混淆的說詞。茂木的腦精密指的是大腦的硬體裡的硬道理,絲毫不能有差錯,但是這精密的大腦卻會生產模糊的意識。儘管是模糊意識,卻能嚴密地編織嚴謹的知識,所以茂木的問題與胡賽爾的提問其實是同一回事,問題在於語言。
只要我們一祭起語言來處理問題,問題就會像漿糊一樣黏在一塊。自然語言顯然是人類知識含混的最大源頭,可是茂木還指陳另一個來源:機遇、偶發以及巧對三者。偶發指的是這世界並非在預料之中,什麼事都可能發生;機遇指的是事情的偶發發生而產生的種種;巧對(serendipity)則是指在機緣之下,不小心碰對了。這三者都是人類世界最大的「他者」,永遠無法控制。茂木把語言與偶發扣連在一起,指出語言本身為了追尋不可捉摸的他者而產生無可救藥的模糊。
幸好,茂木轉個身來,放棄科學本位,反而感念模糊的語言與意識提供豐富多彩的人文世界。這個轉折對科學家並不太容易。英國哲學巨擘維特根斯坦在年輕時恨透自然語言,與他的老師羅素寫書,主張一種非常精確的邏輯語言來代替自然語言。他的後半生則大翻轉,主張自然語言才具有生命的樣態。其實,懂得生命的人才懂得自然語言的奧妙,如果語言被改換成精確的計算機語言,人類也就不肯活下去了。
質感的情操
這裡的關鍵在於語言有著生命的感質。茂木把握這條線索,試圖抵達他的知識完整性:用感覺或情感的感質去貫通世界的知識。我們都是在「感性」的層次才能深切感受到自己如何去涵蓋全世界。
心的存在所帶來的奇蹟,不能單純地視之為「導致嚴謹性喪失」,必須注意到心的存在創造出了豐饒的想像空間…,如何去承擔、涵蓋世界整體?當我們在根據知識邏輯面對這個世界的同時,也必須採取相當程度的情感技巧來處理這個世界…。即使未獲得具體的知識成果,至少也必須培養出美麗的情感與高貴的人格,進而願意承擔、涵蓋世界整體。一個人若欠缺承擔、涵蓋世界整體的意願,就算再怎麼努力追求知識,也只能解決這個世界的部份問題而已,也只能將之歸為次文化。
這種情操論與道德論並不相同。茂木認為人之所以能成其大,在於願意以情感來對待世界,耶穌或佛陀的偉大並不在於知識的創新,而是以涵蓋全人類的感情去生活、去說法傳教。就如真正照顧病人的醫師並非他的醫學知識高超,而在於他對病人的關愛。這個論點對充滿野心的優秀醫師可能嗤之以鼻,但是只有仁醫才知道讓病人獲得撫慰。
茂木的觀點是擺脫知識的纏繞,直接訴諸於生命人心,有點反歸宗教的意味。知識的支離破碎需要仁心來統整,而不是知識網的縫補。知識系統有著無可救藥的片面性,怎麼縫補都無益生命的統合。最近我發現許多年過中年的研究人員,默默地改變他們生命的航道,他們挽起袖子做園圃工作、公益企業,想必他們的前半生浸淫在學術研究,等到人格成熟,他們看到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要實現生命的真實,落實的方法就是茂木所謂的「感情技術」。
「在現代的腦科學研究中,認為感情乃是為了適應不確實的一種策略。這裡所謂的不確實性,當然不是指以四次元多元體的角度俯瞰世界的事物現象變化,透過計算其中的聚合數目來討論「機率」。感情所處理的不確實性與時間流動有很深的關係,從這個角度來說,感情是一種處理「空白」甚至「無限可能」的技術。不僅能夠處理感情問題,也必然是解開時間流動本質以及相關意識之謎題的關鍵。」
茂木的感情論與他的「質感」論有密切關係。作一個腦科學家,他接受「共感」的概念,也就是人的大腦可以與環境、他人在情感上發生共感,而造就生命的質感。接受共感,就不得不提出倫理的必要性。倫理當然不是指陳舊的倫理道德,而是作為人應有的責任、承擔與良心。
這些倫理的質感來自於「空白」,是人必須自己創出,而也是個人內心的「無限可能」,因為在我們無限遠的地方,才是真正的責任、承擔與良心,我們的行事只不過接受那無限遠的倫理所召喚。這是科學版本的德里達主義。在雅克‧德里達那裡,真正的倫理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卻以無限遠的地方朝我們心中加速而獲得深刻的親近。
雖然這個答案與宗教大師的解答相去不遠,但是其思考過程的峰迴婉轉,反而可以讓我們這些接受科學洗禮的現代人,更能體會人類亙古的存念。(本文作者為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3折 | 1 |
5折 | 1 |
6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5折 | 1 |
無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茂木健一郎
定價:NT$ 260
本商品已絕版
生命是什麼?心是什麼?物質與精神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繫?「我」是什麼?人是否真的能瞭解其他人的心?天空為什麼是藍的?水為什麼是冷的?真理又是什麼?是否有一個絕對的答案?人為什麼而活?人一旦死了以後,過去活著的那段時光又到那裡去了?
針對乍見無關的各個領域,不斷地提問「為什麼」,並在各不同領域之間,劃上一條輔助線串連起來,透過這條輔助線的幫助,讓原本看不見的世界逐一浮現新的樣貌,幫助人類掌握事物的整體概念。這是作者念茲在茲的心願。
作者觀察到近年來,一般大眾只願意接受簡單的事物,捨棄艱澀的書籍,也喪失追究事物本質的精神,「知識份子」成了死語。當學問不再獲得人們關注時,問題並非出自低俗的廉價文化已超越學問,而是因為人們對學問本身已不再有熱情了。
維繫對學問探究的熱忱,必須仰賴「尋找事物的真相」、「事物的重要」、「求知的慾望」「為達目的全力以赴無懼無悔的心」等感情方面的條件。而形成這些感情的源頭,則是一種願意「接納」世間種種的決心。換句話說,無論理智、感情,科學、人文,理論、實踐等各領域,若從作者一生探究的Key Word「感質」(Qualia)(感受之質。腦科學、哲學用語,指觀察自身精神狀態所得到的現象,簡言之,即指人的知覺、意識或感覺、感受)論來說,無論是科學的真理或人文的虛擬真實,都不妨礙人生的包羅萬象。
作者認為,對想做的事懷抱熱情的重要遠勝過事情本身的對與錯。成為知識份子,參與困難的工作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投身一件事情時,原動力的熱情程度高低,才是關鍵。
總之,對生命的熱情、積極的意志,這兩件事的重點都在熱忱與意志力的本質上。
熱情則來自生活。生活包括了生命的來與去,人與人的相遇,以及宏觀的視野,同時也需要偶爾脫軌,拋棄規則。例如,有關橄欖球如何誕生的傳說正反映出學問原有的本質。橄欖球的起源,據說是因為一名正在踢足球的少年,因為一時興奮雙手抱起球來開始奔跑的那一剎那。
因此,如何協助人們瞭解事物的真相,找回對學問的熱情?作者日復一日探究大腦如何地運作,急切地涉獵各種學問,其目的就是希望激發自己,以及讀者們對學問產生熱情。
對學問熱情,具有改變自己或改變生涯的威力。
曾有段時期,作者認為若要實現自己的計畫,就必須解開大腦之謎。只要瞭解大腦的機制,就能夠瞭解人類的精神本質。因此,專心致力於大腦如何產生意識,以及意識如何感受各種感質(Qualia),視瞭解「感質」為一生的目標,深信只要能解開這個謎,就能找到研究的突破點。但是,某天夜晚,卻藉由體驗到現象而影響了原有的想法,進而改變了研究的路線。
那晚,他走出研究所踏上歸途,搭上電車後,在無意識中聽到了叮咚吭咚的聲音。那聲音突然化為一種「質感」,而那種質感,是他無論分析多少頻率或觀察無數光譜,都無法瞭解的。在剎那間,他從一個熱愛藝術的經驗自然科學家,變成尊重現象學經驗的自然哲學家。
他開始懷疑僅憑藉神經科學即能瞭解精神的起源?於是,轉而從心理上的時間、物理上的時間兩者的關係著手研究,企圖找出精神起源的多種面向(著作《生死腦》即針對此議題展開論述)。此舉,無非為自己的研究生涯畫上了一條輔助線。
問題的總量不會減少,但可以改變的是呈現的方式
這是一本內容豐富的科普人文兼容並蓄的書。作者的物理學背景及追尋腦科學的強烈動機令人激賞 ,與艱深的學術書籍迴異的是,透過此書,一般讀者可以感受作者企圖將腦科學通俗化,以及拉進日常生活、貼近生存意義的用心良苦。
如同書名所暗示的,在幾何學中,只要巧妙運用輔助線就能解決眼前的問題,能把看似無關的事情串連起來。畫了一條輔助線後,周圍的世界會變得更寬廣,會出現空白,然後加上圖形,而圖形周圍自然會出現新的狀況。畫上這條奇妙的輔助線以後,儘管問題的總量不減,但是看問題的角度卻會隨之改變。就像數學的幾何問題,只要拉一條輔助線,便可以找到解題的路徑;同樣地,思考問題時,如果我們能夠拉出一條「思考的輔助線」,就可以在乍看之下毫無關係的事物之間建立脈絡,看到以前未曾察覺的景致。也可以得到面對這世上各種謎團的新座標。
在「知識緊縮」現象日益嚴重的日本,茂木健一郎為了獲知「事情的真相」,雖然偶爾難掩心中怒氣,但仍不斷深入探究,本書記載的就是其中充滿熱情的思索過程。作者現身說法,告訴讀者們如何輕鬆自在,又可擇善固執地獲得思考線索的方式。簡單地說,為思考畫一條輔助線,就能改變過去的態度,有機會迎接世上所有的謎題。
作者不時地提示,對人而言,思考力與生俱來,是人存在最大的快樂。吃的東西,只要肚子飽了就不想吃了;
衣服也是,想穿也穿不了多少。但「思考」是一種無垠無際的運動,人因為會思考,所以才有「生命」。人如果不運用這個天賦能力,就像夢遊者,活得並不清醒。
進行思考,意味著保持清醒;藉由思考,人不斷地提出問題。這樣的連動,即符合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言:「活著的定義就是提出問題。」然而,相對於蘇格拉底之視提出問題及不逃避提出問題為生存之目的,作者則較務實及有目的性,他希望人藉由思考,找回求知的熱情,運用智性提昇人性,使人生更加圓滿。
作者簡介:
茂木健一郎(Mogi Kenichirou)
一九六二年生於東京。索尼(Sony)電腦科學研究所資深調查員,東京工業大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畢業於東京大學理學部、法學部,完成東京大學理學研究所物理學碩士、博士課程,並前往英國劍橋理化研究所深造。專攻腦內科學,以「感覺質(qualia)」作為關鍵字,探究人類的心與腦的關係。著作有:《感動腦》、《音樂腦》、《改變腦的生存方式》、《何謂意識》《『腦』整理法》(筑摩新書)、《感覺質入門》(筑摩學藝文庫)、《腦與感覺質》(日經科學社)、《生出心靈的腦部系統》、《腦內現象》(NHK Books發行)、《腦與假想》(新潮社發行)、《感覺質降臨》(文藝春秋發行)等。
譯者簡介:
王慧娥
淡江大學日文系學士,東吳大學日文系碩士,專職翻譯工作者。譯著有:《芬蘭留學新體驗》《天下雜誌出版》《暢飲葡萄酒的200點祕方》(天下雜誌出版)等。
黃怡筠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輔大日文系學士。從事日文翻譯、口譯與翻譯、口譯教學多年。譯作有:《嶄露頭角的成功法則》(合譯)、《形塑生活者大國:大前流心理經濟學》、《打造營業軍事力》(天下雜誌出版)等。
名人推薦: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 余德慧
建國中學校長 蔡炳坤
【推薦序】
充滿感情召喚的腦科學家
余德慧
東洋思想對中國人來說,是個非常神秘的結合與分離。如果中國要與歐洲文化關連,經常的情況是從東洋思想作為文化感受區,才將歐洲文化間接地接收進來。無論是中國大陸、韓國、台灣,對東洋思想都有若即若離的態度,反觀較遠的新加坡就沒有這樣的機緣。
皮浪的文化社會學家
在本書,茂木健一郎充分把他的觸感伸到語言、社會、哲學等諸領域,但他的隻眼卻是腦科學,使得他對這些領域的主張與專家不盡相同,套具現代的用語,茂木可說是後現代皮浪的文化社會學家。這種身份的文化社會學家對各種因襲的社會價值或觀點充滿疑慮,他們也有能力戮破社會文化的騙局,就如他在回答訪談人的問話:「茂木先生遇過的最大挫折是什麼?」,他的回答是:「必須活在現代這樣的時代。」為何現代這樣的時代令皮浪文化社會學家沮喪,表面上是這社會日漸膚淺,劣幣不斷驅逐良幣,電玩、漫畫、不入流的文化甚囂塵上,甚至連大學課堂都推出這些膚淺文化,更糟的是,支離破碎的現代知識已經使人失去了圓融的智識。
因此,他企圖「在乍見無關的不同領域間,劃上一條輔助線串連起來,透過輔助線的幫助,讓原本看不見的世界逐一浮現新樣貌,幫助人類掌握事物的整體概念」。
這是極其不易的工作,當然也不是作者的修為可以竟其功,但是,作者能提出見地來切入這個難題,也已經是難能可貴。
「與其事先做好計畫,而後依照整體圖的規劃,將零件一一擺放上去,不如朝著隱藏在胸口中,難以用語言表達的「軟體動物」趨近。」這軟體動物就是他後來發現生命的質感所在,一種情感的技術。
如果想嚴肅地看茂木如何整合碎片般的知識,當然會失望,茂木的問題不但目前無解,等到人類滅亡恐怕也無解,除非像「星艦迷航記」的醫學、知識體系,可是人類永難達到那個階段,除非發生突變,出現新人種。但是,茂木卻很有見地地從他作為腦科學家的立場,提出看似青澀的人文問題。也許在人文學界早就討論的問題,被這個腦科學家一問,卻出現了新視野。
首先,照往常的腦科學家的謎:人類怎麼會有意識?對人文學者來說,這根本無須問的問題,何況,所有的人文學知識都建立在人類的意識基礎上。但是,茂木對這看似對人文學很唐突的問題卻問得很好:為何腦是這麼精密無誤地運作?為何會出現這種含糊的意識?
從曖昧性到語言
這個問題剛好跟胡賽爾的提問相反:人的複雜腦袋能夠忍受各種含糊,為何會發明出邏輯、數理如此精密的知識?但這裡頭其實諸多混淆的說詞。茂木的腦精密指的是大腦的硬體裡的硬道理,絲毫不能有差錯,但是這精密的大腦卻會生產模糊的意識。儘管是模糊意識,卻能嚴密地編織嚴謹的知識,所以茂木的問題與胡賽爾的提問其實是同一回事,問題在於語言。
只要我們一祭起語言來處理問題,問題就會像漿糊一樣黏在一塊。自然語言顯然是人類知識含混的最大源頭,可是茂木還指陳另一個來源:機遇、偶發以及巧對三者。偶發指的是這世界並非在預料之中,什麼事都可能發生;機遇指的是事情的偶發發生而產生的種種;巧對(serendipity)則是指在機緣之下,不小心碰對了。這三者都是人類世界最大的「他者」,永遠無法控制。茂木把語言與偶發扣連在一起,指出語言本身為了追尋不可捉摸的他者而產生無可救藥的模糊。
幸好,茂木轉個身來,放棄科學本位,反而感念模糊的語言與意識提供豐富多彩的人文世界。這個轉折對科學家並不太容易。英國哲學巨擘維特根斯坦在年輕時恨透自然語言,與他的老師羅素寫書,主張一種非常精確的邏輯語言來代替自然語言。他的後半生則大翻轉,主張自然語言才具有生命的樣態。其實,懂得生命的人才懂得自然語言的奧妙,如果語言被改換成精確的計算機語言,人類也就不肯活下去了。
質感的情操
這裡的關鍵在於語言有著生命的感質。茂木把握這條線索,試圖抵達他的知識完整性:用感覺或情感的感質去貫通世界的知識。我們都是在「感性」的層次才能深切感受到自己如何去涵蓋全世界。
心的存在所帶來的奇蹟,不能單純地視之為「導致嚴謹性喪失」,必須注意到心的存在創造出了豐饒的想像空間…,如何去承擔、涵蓋世界整體?當我們在根據知識邏輯面對這個世界的同時,也必須採取相當程度的情感技巧來處理這個世界…。即使未獲得具體的知識成果,至少也必須培養出美麗的情感與高貴的人格,進而願意承擔、涵蓋世界整體。一個人若欠缺承擔、涵蓋世界整體的意願,就算再怎麼努力追求知識,也只能解決這個世界的部份問題而已,也只能將之歸為次文化。
這種情操論與道德論並不相同。茂木認為人之所以能成其大,在於願意以情感來對待世界,耶穌或佛陀的偉大並不在於知識的創新,而是以涵蓋全人類的感情去生活、去說法傳教。就如真正照顧病人的醫師並非他的醫學知識高超,而在於他對病人的關愛。這個論點對充滿野心的優秀醫師可能嗤之以鼻,但是只有仁醫才知道讓病人獲得撫慰。
茂木的觀點是擺脫知識的纏繞,直接訴諸於生命人心,有點反歸宗教的意味。知識的支離破碎需要仁心來統整,而不是知識網的縫補。知識系統有著無可救藥的片面性,怎麼縫補都無益生命的統合。最近我發現許多年過中年的研究人員,默默地改變他們生命的航道,他們挽起袖子做園圃工作、公益企業,想必他們的前半生浸淫在學術研究,等到人格成熟,他們看到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要實現生命的真實,落實的方法就是茂木所謂的「感情技術」。
「在現代的腦科學研究中,認為感情乃是為了適應不確實的一種策略。這裡所謂的不確實性,當然不是指以四次元多元體的角度俯瞰世界的事物現象變化,透過計算其中的聚合數目來討論「機率」。感情所處理的不確實性與時間流動有很深的關係,從這個角度來說,感情是一種處理「空白」甚至「無限可能」的技術。不僅能夠處理感情問題,也必然是解開時間流動本質以及相關意識之謎題的關鍵。」
茂木的感情論與他的「質感」論有密切關係。作一個腦科學家,他接受「共感」的概念,也就是人的大腦可以與環境、他人在情感上發生共感,而造就生命的質感。接受共感,就不得不提出倫理的必要性。倫理當然不是指陳舊的倫理道德,而是作為人應有的責任、承擔與良心。
這些倫理的質感來自於「空白」,是人必須自己創出,而也是個人內心的「無限可能」,因為在我們無限遠的地方,才是真正的責任、承擔與良心,我們的行事只不過接受那無限遠的倫理所召喚。這是科學版本的德里達主義。在雅克‧德里達那裡,真正的倫理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卻以無限遠的地方朝我們心中加速而獲得深刻的親近。
雖然這個答案與宗教大師的解答相去不遠,但是其思考過程的峰迴婉轉,反而可以讓我們這些接受科學洗禮的現代人,更能體會人類亙古的存念。(本文作者為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3折 | 1 |
5折 | 1 |
6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5折 | 1 |
無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