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650
本商品已絕版
你必須成為改變者,為了你所期望的世界。──甘地
「社區協力農業」對台灣的讀者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在美國卻已推行二、三十年。簡單來說,「社區協力農業」就是社區居民直接購買在地的農產品,尤其支持「力行有機栽培的小農」,分擔了小農的生活風險,讓他們不再因為氣候、市場的變化而影響生計。
當現代人的生活愈來愈都市化,我們在超級市場購買蔬菜、在餐廳吃飯,甚至在超商解決三餐,食物在商店、餐廳,或者販賣機裡出現,食物到餐桌前已經被清洗、處理、包裝,甚至經過放射線照射,並且運送了非常遙遠的路程。我們不再知道自己吃的食物從哪裡來,也不再知道自己吃的食物是不是安全。
而「社區協力農業」正是直接連結消費者與農人的那條線,在都市的近郊,農人們堅持種植無農藥、有機的蔬果,而消費者甚至可以在假日直接參與種植、採收或是分包的工作。消費者每週都能在鄰近地點收到新鮮、當季的產品,他們會知道,自己花的每一分錢都直接付給種植、照料和收成食物的人們;而自己支持的有機栽培方法,則保護了土壤資源和水的品質,甚至能確保自己的健康。
在美國,已有近1300個這樣的農場為消費者的健康把關。而台灣,這股力量也不斷醞釀,從花蓮的大王菜鋪子、宜蘭的穀東俱樂部、台北希望廣場、漂鳥網,到各地的農民市集;假日農作甚至變成一股潮流,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發酵。
對於想參與這個浪潮的讀者來說,這是第一本詳細討論社區協力農業的書,作者分享了各個農場的運作方式、他們面對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當然,作者也分享了每個消費者在參與這個活動中的笑聲與汗水。對於各種都市生活產生的文明病,社區協力農業也許正是維護心理與身體健康的一帖良方。
【內容特色】
1.要成立或組織一個社區協力農業型的農場很不容易,在台灣,已有正在興起的農民市集、農產直送等等的活動,也有民間團體正在推動社區協力農業。但是許多積極尋求改變的農人無法尋得其門而入,日前本書作者伊麗莎白來台,舉辦多場演講,台下民眾發問踴躍,但這些問題在書中早已有解答,無論生產蔬果的農友或是消費者,都可以從本書了解社區協力農業最完整、最豐富的全貌。
2.本書作者亦在訪問台灣時,實地了解台灣農村、農業和糧食供應的系統,並允諾會為繁體中文版寫下專序。
作者簡介:
羅萍.凡恩(Robyn Van En)在生命中的最後十年專致推廣社區協力農業,她在會議、工作坊中演說,面對面或透過電話給予建議和解決問題。她是北美洲社區協力農業的創辦人以及唯一的專職人員。
伊利莎白‧韓德森(Elizabeth Henderson),整理了全國有關社區協力農業的論文、羅萍的信件,以及時事通訊的影印本,整合成此書出版。
譯者簡介:
李宜澤、林震洋、林大有、呂欣怡、蔡晏霖、許敏鳳、劉逸姿
名人推薦:
選擇另一個未來:農耕、陽光與「夥伴們」
蔡培慧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
世新社發所助理教授
許多時候,身在台灣的我們,認為自己飽足口腹之慾的選擇很多。上班偷閒,來杯咖啡、搭配起司蛋糕,度過閒散的下午;周末假日,帶家人吃頓精緻的日本料理、「道地的」義大利麵,或是尋常的街坊小吃;年節到了,碩大肥美的水果禮盒、便利商店精心挑選的佛跳牆與燉雞湯挑逗人們的食慾。是的,我們有很多選擇。透過貨幣,人們享受著終端產品的便利,我們所能理解的食物,是一群餐桌上的商品,透過貨幣,我們享受著甜香、品味著濃郁,彷彿這一切理所當然,彷彿所有的食物理當順著我的需求而運轉。在這看似擁有許多選擇的當下,我們一步步遠離了風、陽光、土地、勞動、人際關係,看似自由的生活,實則受限於各種程序、規範、貨幣壟斷的框架中。
但是,這樣大吃大喝的我們,真的快樂嗎?在台灣,這種近三十年來才興起的生活方式,真的值得我們持之以恆、直至終老嗎?
從近年追求養生、瑜珈、田園度假的社會風潮看來,答案是否定的。雖然也許並不那麼清楚意識到自己對田園生活的渴望,人們紛紛從宗教信仰、身體律動、視覺藝術種種書籍思索逃逸的可能,找尋反思資本社會的行動指南。許多人懷抱著田園夢,盤算著退休之後買一塊農地,嚮往迎向晴耕雨讀的悠然;越來越多學生,也以開鄉村民宿、咖啡廳為畢業之後的職志,儘管夢想總是藏在現實後面轉身為空想,人們卻從不放棄將其當作生命中最後的避風港。
然而,我們可以不必再將這樣的夢想當做一種空想,或僅僅是一個退休計劃,社區協力農業為我們帶來選擇。《種好菜,過好生活!》講述一個又一個日常生活的小革命,它從田園開始,串連起一個又一個家庭,基於共享收成、分攤支出、參與勞動、社群連結的理念發展出風景各異的模式。本書介紹的故事發生在美國,更戲劇性的是,它也發生在紐約這樣的大都會。它與講究健康有機的生活型態不太一樣,它更務實一些,它更貼近日常生活,它看起來是個人的,卻將引發社會變革;它看起來是行動的,卻要求更根本的思考。
很難想像,當1980年代中期,新自由主義襲捲全球,建起壟斷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從而決定了你我的生活所需仰賴遠端供應之際,加洲的印地安防線農場發展出「分擔支出共享收成」的協力農業。在我看來,社區協力農業的思維具體而微的展示了在地經濟的可能,一種不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營方式,一種看到夥伴的全新視野,看到人的勞動、自然的回饋,共同體驗農耕,並交換勞動成果的社群關係。這樣的方式,讓社群中的交換關係為「謀生」而非「謀利」而存在,這樣的生活、生產邏輯,將為人們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互惠,若欲超越資本社會衍生的人際疏離,社區協力農業的生活方式正是一種可能。
本書的貢獻,並不在於為社區協力農業建立起四海皆準的指南,這本書展示一個又一個具體的實例:你會驚訝,有人以投資的角度來看社區協力農業,只是它的回報不是虛幻貨幣,而是具體的實物/食物;你終於知道,選擇加入社區協力農業,成為一名「穀東」,分享著大然自然給予的鮮美與健康,並不需要付出太多的金錢;你會驚訝,若你加入,意味著你正參與科學革命以來,反思土地倫理的重要社會變革。參與社區協力農業的人們,多了一個機會可以自資本主義全球化浪潮下脫逃,建立在地經濟體系,透過互惠、分享,順應地方文化,體驗另一個世界的美好。
儘管理想如此,實踐起來卻不容易。記得有一回,有幸參與宜蘭一場農民聚會,寒夜中,二十多人圍坐小客廳談笑,說是會議,氣氛卻更像一場家族相聚。談著談著,這個彼時嘗試將「小農耕作」與「友善消費」連結的農民團體,開始討論起「協調生產」的話題。時值冬日,菜園裡能供應的蔬菜,就那麼一些,但消費者的需求卻一如往常,且消費與生產的有機連結方值摸索階段,部分菜種的供應量還大於消費量。菜該怎麼配送,搭配誰家園子的菜,著實考驗著農民智慧、挑戰著支持友善小農的家庭。團隊的每個人都在摸索,說起潮濕的天候、思索耕作的限制、調節生產的難題。就在那個寒凜冬日裡,看著大伙不時流露的無奈以及探求解決方法的努力,我深深的體會到,將美好夢想付諸「實踐」的難度與厚度,考驗著人們對夢想的堅持,卻也將漸次改變實踐者的生命質地。人們並非在真空中行事,所謂的社群意識,意即「我們是一夥的」;這種人人都渴望擁有的溫暖連結,正是於你來我往的權衡與通過危機的考驗之後,才能映現的真實關係。更值得一提的是,我曾經於農場中遇到的孩童,給了我深刻的啟示。對現代許多孩子來講,大自然的奧祕只是一句課本上的名詞,但是,農事場所中處處可見的驚奇魔法,只要我們給孩子一個機會,他們淳樸的心靈必能馬上如實感應。當你聽過孩子們拔蘿蔔大呼小叫的歡笑聲;看過孩子一腳踩進水田,被綿密的田土吸附,先是詫異接著微笑的安定感;瞥見孩子嘗過新鮮玉米的甜脆,呼朋引伴接力採摘的小趣味。你會知道,大自然的「給予」是怎麼一回事。感受過田園魔法的孩子,臉上冷淡、拘謹的神情漸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歡喜而安心的神情,以及「下次還要來」的眷戀不捨。為了我們必須共同面對的未來,也為了孩子,你應該開始走訪農場。總體而言,社區協力農業所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分享收成而已,它還要重新召喚人與人、人與土地、人與自然的有機連結。
書中伊莉莎白.韓德森女士於<帶著社區協力農業的使命來台灣>一文,以其敏銳的觀察與超人的記憶,娓娓道來她在台灣感受的農鄉情誼與農民正在改變的故事,期待農民與消費者發展永續合作之道,這確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忝為台灣農村陣線一員,我們深深的體會到訴求土地正義、著力體制變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擴大社會討論,重構人們對農民農業農村的理解,打破單向發展主義的偏見、澄清台灣農業已成夕陽產業的迷思,正面看待小農耕作帶來的環境、文化與社會價值,這場農村自覺運動,是人們對於農鄉公平正義的捍衛,也將是一場建立農村與農民主體、重塑台灣農鄉歷史的行動。
近年來,我們已經可以漸漸發現,以往獨尊經濟的發展觀,正朝向永續平衡的發展之路修正。而台灣,恰恰正處於這兩種思維交會、挪移的關鍵時刻,越來越多人開始追問:究竟單向的經濟發展觀要將我們帶往何處?究竟竭澤而漁的鉅型開發還要耗盡多少天然資源?或許,這些問題尺度太大,答案未必是我們可以一手掌握的,但每個人都擁有自己力量,即便是小小行動,也可能帶來巨大改變。不如,就讓我們從這本書開始吧,走進田園中,當一名「穀東」,建立社區協力農場,共同打造更好的未來。
社區協力農業對小農耕作的意義
梨山阿寶
目前全世界仍有一半的人口務農維生,當中80%仍是手足耕作者,只有5%的農民是大型農機的使用者,靠大量石油耕作、直升機噴藥、化肥養地,一個農戶操作上百公頃農地,這樣龐大的產量,迫使遠距離、多層次的貿易成為必然,能源的消耗也隨之遽增。巨大的貨櫃郵輪將糧食源源不絕地運送到全球各地,汲汲追逐經濟發展的國家所向披靡,紛紛犧牲小農生存權,讓進口低價食物無情地衝擊自家的農業體系,用這些廉價食物安頓基礎民生以便從農村解放更多人力,投入工商業發展。小農體質遇上這樣的趨勢,為了抗衡,也只有走向大農化!
對廣大的消費者而言,物美價廉源源不斷的食物供給有什麼不好?高成本低效率的小農,意味著食物價無法下降!可是,小農的快速消失,總像一種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讓人憂心,那不是效率、價格、國民生產毛額(GDP)可以涵蓋,而是一種社會的多元,非主流的文化內涵,一道即將窒息的人類社會隱藏的出口,一種文明劫毀的時刻才會顯現的救命價值!
然而,眼前靠天吃飯、靠手足耕耘的小農的最大危機,早已不是天災蟲害,而是龐大的石油生產體系及全球貿易衝擊!天災蟲害不過一時,這無情的低價糧食惡性競爭,卻讓他們徹底失業,讓食物的珍貴性一去不返!
社區協力農業是一種消費意識的覺醒,人們終於從價廉物美的迷思中抬頭,不再盲目吞嚥市場上源源不絕的方便與廉價,有一群人開始追問:價廉,怎麼可能物美?廉價背有多少成本沒有被計算?食物如何生產?生產者如何被對待?生態環境、動物福祉是否被關照?土地與資源是否可以永續?這一群人不再滿足於市場商品太華麗的廣告卻太貧乏的資訊──於是他們走出超市,走向農場,並用共同購買的力量,長期支持他們認識的農夫,共同關心他們的土地,用直接購買的影響力,重掌食物自主權。
萬物環環相扣,沒有被友善對待的農夫,就沒有被友善對待的土地,當然也無法生產對消費者友善的食物。社區協力農業除了道德的自律,也是社會關係的重建。當生產者與消費者距離拉近,彼此熟悉,乃至共同分擔勞動與風險,食物,就不再只是供養身體的物質或交易得來的商品,它的生產過程以至於生產者本身,也成了精神糧食豐富生命內涵。生產者得到的回饋,除了金錢,也是勞動價值的肯定,以及和一群人交互關懷的溫暖。嚴格來說,這樣的關係,不是單向的支持,而是彼此需要。
2011/1/21
讓我們「共享豐收,共擔風險」!
248農學市集創辦人 楊儒門
去年一直對於「合作農場」,「社區協力農業」(CSA)有興趣,不過時機一直沒有成熟。農業要推廣,讓更多的人對農業產生興趣,歡迎大家來田間實習、田間參訪,與農人互動。做這件事情需要人力與熱情的配合。問題是人在那裡?一個是田間管理員,二是社區支持農業的會員。看到書上的介紹才知道,「培育堅實的核心團體」的重要性。
為什麼要做「社區協力農業」。舉例來說:當一樣商品放在貨架上,消費者走過去,看見,停留,佇足,觀察。在這短短的二十秒內的時間,要決定是否購買的因素可能因為「品牌、外觀、包裝、價格」,影響到了購買的意願。就算消費者當下買了,但是有沒有「下一次」,就是所謂的長久性、忠誠度。
田間筆記的書寫就有建成的揮灑,讓大家跟著建成的筆觸,慢慢的一起和田裡的農作一同的成長。施肥、整田、放水、插秧、除草、防治福壽螺、巡水、開花、結穗、曬田、收割、曬乾、儲存、碾製成白米、包裝、運送。
於是接近農業、土地與生物多樣性。
這樣建立成來的關係,對農業的未來,對我們想推動的「社區協力農業」,是有正面的幫助的。
第一階段,慢慢的掌握潛在的客源,當有一位消費者、朋友願意互動時,那「社區協力農業」的社群就多了一位生力軍
當社群達到了一定的規模,那就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第二階段,會員的加入,網站的訊息就可以定期的發布給會員。而「計畫性生產」,就可以在農場裡實行,農友就不用再擔心,種了要賣給誰。產銷是農業長久以來的沉疴,這個結,就有機會慢慢的解開。
第三階段,就是「風險的平攤」。在種植準備前,就先行募集「會員」→「一家的人,等於一戶」。書上所寫到「分發收成」,「一、可以到農場自取,二、在農場攤位及農民市集取貨,三、在鎮上取貨。」其實前面兩項是對農友來說是方便的,但是第三項在台灣來說,變成是宅配的費用。對農友來說,是另一項成本的增加。
如一分的地,種稻的話,大約會有400公斤左右的產出,台灣人一年的白米食用量是50公斤左右,而一家有兩個大人加上小孩,有一半的時間在外食用,那算起來的話,大約一戶人家一年要買「50公斤的米」。所以一分地要找到八個社區協力農業的會員。
當大家願意平攤風險,豐收時,大家都能得到額外的農產。在颱風、豪雨、嚴重的蟲病害來臨的時候,會員又願意一起共同承擔風險。讓農友在生產面上的負擔,可以分攤給所以支持的社群。
尋找保險機制的出現,由保險機構或政府出面與農民、消費者共同平攤「不確定的因素的損失」。如「颱風、豪雨、嚴重的蟲病害、天災」的出現。
另一個方式是,在全省累積出一定數額的「合作農場」之後,平行的連結,讓大家的力量,共同一起分攤分險。
閱讀最重要的一點,是來自知識的獲得。所以看書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學習他人的經驗。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7折369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6折 | 0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6 |
6折 | 1 |
7折 | 3 |
8折以上 | 1 |
無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定價:NT$ 650
本商品已絕版
你必須成為改變者,為了你所期望的世界。──甘地
「社區協力農業」對台灣的讀者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在美國卻已推行二、三十年。簡單來說,「社區協力農業」就是社區居民直接購買在地的農產品,尤其支持「力行有機栽培的小農」,分擔了小農的生活風險,讓他們不再因為氣候、市場的變化而影響生計。
當現代人的生活愈來愈都市化,我們在超級市場購買蔬菜、在餐廳吃飯,甚至在超商解決三餐,食物在商店、餐廳,或者販賣機裡出現,食物到餐桌前已經被清洗、處理、包裝,甚至經過放射線照射,並且運送了非常遙遠的路程。我們不再知道自己吃的食物從哪裡來,也不再知道自己吃的食物是不是安全。
而「社區協力農業」正是直接連結消費者與農人的那條線,在都市的近郊,農人們堅持種植無農藥、有機的蔬果,而消費者甚至可以在假日直接參與種植、採收或是分包的工作。消費者每週都能在鄰近地點收到新鮮、當季的產品,他們會知道,自己花的每一分錢都直接付給種植、照料和收成食物的人們;而自己支持的有機栽培方法,則保護了土壤資源和水的品質,甚至能確保自己的健康。
在美國,已有近1300個這樣的農場為消費者的健康把關。而台灣,這股力量也不斷醞釀,從花蓮的大王菜鋪子、宜蘭的穀東俱樂部、台北希望廣場、漂鳥網,到各地的農民市集;假日農作甚至變成一股潮流,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發酵。
對於想參與這個浪潮的讀者來說,這是第一本詳細討論社區協力農業的書,作者分享了各個農場的運作方式、他們面對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當然,作者也分享了每個消費者在參與這個活動中的笑聲與汗水。對於各種都市生活產生的文明病,社區協力農業也許正是維護心理與身體健康的一帖良方。
【內容特色】
1.要成立或組織一個社區協力農業型的農場很不容易,在台灣,已有正在興起的農民市集、農產直送等等的活動,也有民間團體正在推動社區協力農業。但是許多積極尋求改變的農人無法尋得其門而入,日前本書作者伊麗莎白來台,舉辦多場演講,台下民眾發問踴躍,但這些問題在書中早已有解答,無論生產蔬果的農友或是消費者,都可以從本書了解社區協力農業最完整、最豐富的全貌。
2.本書作者亦在訪問台灣時,實地了解台灣農村、農業和糧食供應的系統,並允諾會為繁體中文版寫下專序。
作者簡介:
羅萍.凡恩(Robyn Van En)在生命中的最後十年專致推廣社區協力農業,她在會議、工作坊中演說,面對面或透過電話給予建議和解決問題。她是北美洲社區協力農業的創辦人以及唯一的專職人員。
伊利莎白‧韓德森(Elizabeth Henderson),整理了全國有關社區協力農業的論文、羅萍的信件,以及時事通訊的影印本,整合成此書出版。
譯者簡介:
李宜澤、林震洋、林大有、呂欣怡、蔡晏霖、許敏鳳、劉逸姿
名人推薦:
選擇另一個未來:農耕、陽光與「夥伴們」
蔡培慧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
世新社發所助理教授
許多時候,身在台灣的我們,認為自己飽足口腹之慾的選擇很多。上班偷閒,來杯咖啡、搭配起司蛋糕,度過閒散的下午;周末假日,帶家人吃頓精緻的日本料理、「道地的」義大利麵,或是尋常的街坊小吃;年節到了,碩大肥美的水果禮盒、便利商店精心挑選的佛跳牆與燉雞湯挑逗人們的食慾。是的,我們有很多選擇。透過貨幣,人們享受著終端產品的便利,我們所能理解的食物,是一群餐桌上的商品,透過貨幣,我們享受著甜香、品味著濃郁,彷彿這一切理所當然,彷彿所有的食物理當順著我的需求而運轉。在這看似擁有許多選擇的當下,我們一步步遠離了風、陽光、土地、勞動、人際關係,看似自由的生活,實則受限於各種程序、規範、貨幣壟斷的框架中。
但是,這樣大吃大喝的我們,真的快樂嗎?在台灣,這種近三十年來才興起的生活方式,真的值得我們持之以恆、直至終老嗎?
從近年追求養生、瑜珈、田園度假的社會風潮看來,答案是否定的。雖然也許並不那麼清楚意識到自己對田園生活的渴望,人們紛紛從宗教信仰、身體律動、視覺藝術種種書籍思索逃逸的可能,找尋反思資本社會的行動指南。許多人懷抱著田園夢,盤算著退休之後買一塊農地,嚮往迎向晴耕雨讀的悠然;越來越多學生,也以開鄉村民宿、咖啡廳為畢業之後的職志,儘管夢想總是藏在現實後面轉身為空想,人們卻從不放棄將其當作生命中最後的避風港。
然而,我們可以不必再將這樣的夢想當做一種空想,或僅僅是一個退休計劃,社區協力農業為我們帶來選擇。《種好菜,過好生活!》講述一個又一個日常生活的小革命,它從田園開始,串連起一個又一個家庭,基於共享收成、分攤支出、參與勞動、社群連結的理念發展出風景各異的模式。本書介紹的故事發生在美國,更戲劇性的是,它也發生在紐約這樣的大都會。它與講究健康有機的生活型態不太一樣,它更務實一些,它更貼近日常生活,它看起來是個人的,卻將引發社會變革;它看起來是行動的,卻要求更根本的思考。
很難想像,當1980年代中期,新自由主義襲捲全球,建起壟斷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從而決定了你我的生活所需仰賴遠端供應之際,加洲的印地安防線農場發展出「分擔支出共享收成」的協力農業。在我看來,社區協力農業的思維具體而微的展示了在地經濟的可能,一種不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營方式,一種看到夥伴的全新視野,看到人的勞動、自然的回饋,共同體驗農耕,並交換勞動成果的社群關係。這樣的方式,讓社群中的交換關係為「謀生」而非「謀利」而存在,這樣的生活、生產邏輯,將為人們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互惠,若欲超越資本社會衍生的人際疏離,社區協力農業的生活方式正是一種可能。
本書的貢獻,並不在於為社區協力農業建立起四海皆準的指南,這本書展示一個又一個具體的實例:你會驚訝,有人以投資的角度來看社區協力農業,只是它的回報不是虛幻貨幣,而是具體的實物/食物;你終於知道,選擇加入社區協力農業,成為一名「穀東」,分享著大然自然給予的鮮美與健康,並不需要付出太多的金錢;你會驚訝,若你加入,意味著你正參與科學革命以來,反思土地倫理的重要社會變革。參與社區協力農業的人們,多了一個機會可以自資本主義全球化浪潮下脫逃,建立在地經濟體系,透過互惠、分享,順應地方文化,體驗另一個世界的美好。
儘管理想如此,實踐起來卻不容易。記得有一回,有幸參與宜蘭一場農民聚會,寒夜中,二十多人圍坐小客廳談笑,說是會議,氣氛卻更像一場家族相聚。談著談著,這個彼時嘗試將「小農耕作」與「友善消費」連結的農民團體,開始討論起「協調生產」的話題。時值冬日,菜園裡能供應的蔬菜,就那麼一些,但消費者的需求卻一如往常,且消費與生產的有機連結方值摸索階段,部分菜種的供應量還大於消費量。菜該怎麼配送,搭配誰家園子的菜,著實考驗著農民智慧、挑戰著支持友善小農的家庭。團隊的每個人都在摸索,說起潮濕的天候、思索耕作的限制、調節生產的難題。就在那個寒凜冬日裡,看著大伙不時流露的無奈以及探求解決方法的努力,我深深的體會到,將美好夢想付諸「實踐」的難度與厚度,考驗著人們對夢想的堅持,卻也將漸次改變實踐者的生命質地。人們並非在真空中行事,所謂的社群意識,意即「我們是一夥的」;這種人人都渴望擁有的溫暖連結,正是於你來我往的權衡與通過危機的考驗之後,才能映現的真實關係。更值得一提的是,我曾經於農場中遇到的孩童,給了我深刻的啟示。對現代許多孩子來講,大自然的奧祕只是一句課本上的名詞,但是,農事場所中處處可見的驚奇魔法,只要我們給孩子一個機會,他們淳樸的心靈必能馬上如實感應。當你聽過孩子們拔蘿蔔大呼小叫的歡笑聲;看過孩子一腳踩進水田,被綿密的田土吸附,先是詫異接著微笑的安定感;瞥見孩子嘗過新鮮玉米的甜脆,呼朋引伴接力採摘的小趣味。你會知道,大自然的「給予」是怎麼一回事。感受過田園魔法的孩子,臉上冷淡、拘謹的神情漸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歡喜而安心的神情,以及「下次還要來」的眷戀不捨。為了我們必須共同面對的未來,也為了孩子,你應該開始走訪農場。總體而言,社區協力農業所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分享收成而已,它還要重新召喚人與人、人與土地、人與自然的有機連結。
書中伊莉莎白.韓德森女士於<帶著社區協力農業的使命來台灣>一文,以其敏銳的觀察與超人的記憶,娓娓道來她在台灣感受的農鄉情誼與農民正在改變的故事,期待農民與消費者發展永續合作之道,這確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忝為台灣農村陣線一員,我們深深的體會到訴求土地正義、著力體制變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擴大社會討論,重構人們對農民農業農村的理解,打破單向發展主義的偏見、澄清台灣農業已成夕陽產業的迷思,正面看待小農耕作帶來的環境、文化與社會價值,這場農村自覺運動,是人們對於農鄉公平正義的捍衛,也將是一場建立農村與農民主體、重塑台灣農鄉歷史的行動。
近年來,我們已經可以漸漸發現,以往獨尊經濟的發展觀,正朝向永續平衡的發展之路修正。而台灣,恰恰正處於這兩種思維交會、挪移的關鍵時刻,越來越多人開始追問:究竟單向的經濟發展觀要將我們帶往何處?究竟竭澤而漁的鉅型開發還要耗盡多少天然資源?或許,這些問題尺度太大,答案未必是我們可以一手掌握的,但每個人都擁有自己力量,即便是小小行動,也可能帶來巨大改變。不如,就讓我們從這本書開始吧,走進田園中,當一名「穀東」,建立社區協力農場,共同打造更好的未來。
社區協力農業對小農耕作的意義
梨山阿寶
目前全世界仍有一半的人口務農維生,當中80%仍是手足耕作者,只有5%的農民是大型農機的使用者,靠大量石油耕作、直升機噴藥、化肥養地,一個農戶操作上百公頃農地,這樣龐大的產量,迫使遠距離、多層次的貿易成為必然,能源的消耗也隨之遽增。巨大的貨櫃郵輪將糧食源源不絕地運送到全球各地,汲汲追逐經濟發展的國家所向披靡,紛紛犧牲小農生存權,讓進口低價食物無情地衝擊自家的農業體系,用這些廉價食物安頓基礎民生以便從農村解放更多人力,投入工商業發展。小農體質遇上這樣的趨勢,為了抗衡,也只有走向大農化!
對廣大的消費者而言,物美價廉源源不斷的食物供給有什麼不好?高成本低效率的小農,意味著食物價無法下降!可是,小農的快速消失,總像一種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讓人憂心,那不是效率、價格、國民生產毛額(GDP)可以涵蓋,而是一種社會的多元,非主流的文化內涵,一道即將窒息的人類社會隱藏的出口,一種文明劫毀的時刻才會顯現的救命價值!
然而,眼前靠天吃飯、靠手足耕耘的小農的最大危機,早已不是天災蟲害,而是龐大的石油生產體系及全球貿易衝擊!天災蟲害不過一時,這無情的低價糧食惡性競爭,卻讓他們徹底失業,讓食物的珍貴性一去不返!
社區協力農業是一種消費意識的覺醒,人們終於從價廉物美的迷思中抬頭,不再盲目吞嚥市場上源源不絕的方便與廉價,有一群人開始追問:價廉,怎麼可能物美?廉價背有多少成本沒有被計算?食物如何生產?生產者如何被對待?生態環境、動物福祉是否被關照?土地與資源是否可以永續?這一群人不再滿足於市場商品太華麗的廣告卻太貧乏的資訊──於是他們走出超市,走向農場,並用共同購買的力量,長期支持他們認識的農夫,共同關心他們的土地,用直接購買的影響力,重掌食物自主權。
萬物環環相扣,沒有被友善對待的農夫,就沒有被友善對待的土地,當然也無法生產對消費者友善的食物。社區協力農業除了道德的自律,也是社會關係的重建。當生產者與消費者距離拉近,彼此熟悉,乃至共同分擔勞動與風險,食物,就不再只是供養身體的物質或交易得來的商品,它的生產過程以至於生產者本身,也成了精神糧食豐富生命內涵。生產者得到的回饋,除了金錢,也是勞動價值的肯定,以及和一群人交互關懷的溫暖。嚴格來說,這樣的關係,不是單向的支持,而是彼此需要。
2011/1/21
讓我們「共享豐收,共擔風險」!
248農學市集創辦人 楊儒門
去年一直對於「合作農場」,「社區協力農業」(CSA)有興趣,不過時機一直沒有成熟。農業要推廣,讓更多的人對農業產生興趣,歡迎大家來田間實習、田間參訪,與農人互動。做這件事情需要人力與熱情的配合。問題是人在那裡?一個是田間管理員,二是社區支持農業的會員。看到書上的介紹才知道,「培育堅實的核心團體」的重要性。
為什麼要做「社區協力農業」。舉例來說:當一樣商品放在貨架上,消費者走過去,看見,停留,佇足,觀察。在這短短的二十秒內的時間,要決定是否購買的因素可能因為「品牌、外觀、包裝、價格」,影響到了購買的意願。就算消費者當下買了,但是有沒有「下一次」,就是所謂的長久性、忠誠度。
田間筆記的書寫就有建成的揮灑,讓大家跟著建成的筆觸,慢慢的一起和田裡的農作一同的成長。施肥、整田、放水、插秧、除草、防治福壽螺、巡水、開花、結穗、曬田、收割、曬乾、儲存、碾製成白米、包裝、運送。
於是接近農業、土地與生物多樣性。
這樣建立成來的關係,對農業的未來,對我們想推動的「社區協力農業」,是有正面的幫助的。
第一階段,慢慢的掌握潛在的客源,當有一位消費者、朋友願意互動時,那「社區協力農業」的社群就多了一位生力軍
當社群達到了一定的規模,那就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第二階段,會員的加入,網站的訊息就可以定期的發布給會員。而「計畫性生產」,就可以在農場裡實行,農友就不用再擔心,種了要賣給誰。產銷是農業長久以來的沉疴,這個結,就有機會慢慢的解開。
第三階段,就是「風險的平攤」。在種植準備前,就先行募集「會員」→「一家的人,等於一戶」。書上所寫到「分發收成」,「一、可以到農場自取,二、在農場攤位及農民市集取貨,三、在鎮上取貨。」其實前面兩項是對農友來說是方便的,但是第三項在台灣來說,變成是宅配的費用。對農友來說,是另一項成本的增加。
如一分的地,種稻的話,大約會有400公斤左右的產出,台灣人一年的白米食用量是50公斤左右,而一家有兩個大人加上小孩,有一半的時間在外食用,那算起來的話,大約一戶人家一年要買「50公斤的米」。所以一分地要找到八個社區協力農業的會員。
當大家願意平攤風險,豐收時,大家都能得到額外的農產。在颱風、豪雨、嚴重的蟲病害來臨的時候,會員又願意一起共同承擔風險。讓農友在生產面上的負擔,可以分攤給所以支持的社群。
尋找保險機制的出現,由保險機構或政府出面與農民、消費者共同平攤「不確定的因素的損失」。如「颱風、豪雨、嚴重的蟲病害、天災」的出現。
另一個方式是,在全省累積出一定數額的「合作農場」之後,平行的連結,讓大家的力量,共同一起分攤分險。
閱讀最重要的一點,是來自知識的獲得。所以看書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學習他人的經驗。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6折 | 0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6 |
6折 | 1 |
7折 | 3 |
8折以上 | 1 |
無折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7折369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