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很喜歡讀報紙。二○○四年,當我開始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工作時,我興奮地發現週日版《紐約時報》的大部分內容是提前印好的,而且,一疊最早面世的報紙,會在每週六送達時報大樓。我在世界上最受尊崇的報社之一工作,而且除了薪水外,我還可以提早一天拿到週日版《紐約時報》看到〈一週回顧〉(Week in Review)、〈都會版〉(Metro section)和〈週日商業專刊〉(Sunday Business)。
幾年過去,我心滿意足地依照自己的方式攝取新聞。我繼續在紐約時報研究實驗室(New York Times Research Labs)工作,幫助「灰色女士」(Old Gray Lady)2在行動電話、電腦螢幕和視訊產品上找到她的位置,而我的職場外遇仍舊是我的私事。接著,二○○九年春天,我出現在一份演說者的候選名單上,那是在加州聖荷西市(San Jose)舉辦、充斥著電腦怪咖的奧賴利新興科技研討會(O'Reilly Emerging Technology Conference),與會對象為尖端科技的研發者。一位與會的《連線》(Wired)雜誌記者要求訪問我。
印刷版的發行量只透露了部分實情。一場嚴重而痛苦的經濟衰退伴隨著科技轉移,在此情況下,廣告商拋棄報紙的速度甚至比訂閱者更快。根據美國報業協會(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統計,全報業界來自印刷廣告的收益,宛如墜落懸崖一般,從二○○五年的四百七十四億美元,劇降至二○○九年的二百四十八億美元,五年內竟縮減了將近一半。
報紙絕不是唯一快速衰退的媒體。數位革命正劇烈翻攪著我們所知道的每一種媒體形式:根據美國出版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的資料,書籍銷售量在二○○九年滑落至二○○四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出版資訊普查(Publishers Information Bureau)報告:雖然雜誌訂閱量有稍微成長,但在二○○九年,售出的廣告頁數下跌超過百分之二十五。儘管藍光影碟愈來愈受歡迎,電影票房也欣欣向榮,但DVD影片的銷售量仍在二○○八年下跌百分之八。在所有產業中,音樂界所受到的打擊最嚴重:十年來,全球銷售額年年下滑──至今仍看不到谷底。二○○九年,CD唱片的銷售量在金額和發行量上都下跌超過百分之二十。雖然數位下載(digital downloads)逐漸風行,目前占銷售音樂的百分之四十,但它們所帶來的收益尚未能彌補日益消退的光碟銷售量。
我的職業生涯反映出這個特質。一開始,我在電影界設計影片的標題。然後轉到包裝設計,在那裡創造出有史以來第一個布蘭妮娃娃(Britney Spears doll)5的原始實體模型。(請不要拿這個來非難我──每個人都做過自己並不引以為榮的事!)接著,我又轉到廣告界,後者很快地變形為網路廣告和網路程式設計。二○○○年網路泡沫破滅時,我決定成為一名紀錄片製作人,於是參加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為期一年的新聞與紀錄片證書課程,然後再度轉換跑道,在紐約規模較小的非傳統週報中工作,並在那裡摸熟了門路。
我在《紐約時報》的第一份工作,是擔任商業版和科技版的美術編輯。很快地,我的上司發現我既能寫文章,也能寫電腦代碼,於是我被秘密指派到一個由微軟(Microsoft)與《紐約時報》合作的新數位閱讀合作計畫。(這個計畫叫做「時報閱讀器」〔Times Reader〕,它為平板電腦開發了一種新的數位報紙。)從那裡,我進入兩個研究與科技整合的新角色。有三年時間,我是紐約時報公司研發部的使用者介面專員與研究員。研發實驗室(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abs,簡稱R&D Labs)──大家都這樣稱呼它們──將焦點放在各式各樣的計畫,包括設計並製作行動電話的各種裝備雛型,或是與儀器製造商合作試圖打破電子閱讀器與即將面市的軟性螢幕的界限。我們也為公司撰寫短篇「白皮書」,以探索並解釋無限制的無線網路可能造成的影響,或是針對即將降臨的科技以及它們在接下來幾年將如何影響人們創造、攝取和傳送新聞內容的方式,進行知情的試探性研究(informed speculative research)。我們在研發部門的核心任務是展望未來,試圖預測科技與媒體世界在接下來兩到十年間將如何運作──我們將使用哪些工具、攝取哪些媒體,以及何種廣告將伴隨著那些管道出現。
我曾經很喜歡讀報紙。二○○四年,當我開始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工作時,我興奮地發現週日版《紐約時報》的大部分內容是提前印好的,而且,一疊最早面世的報紙,會在每週六送達時報大樓。我在世界上最受尊崇的報社之一工作,而且除了薪水外,我還可以提早一天拿到週日版《紐約時報》看到〈一週回顧〉(Week in Review)、〈都會版〉(Metro section)和〈週日商業專刊〉(Sunday Business)。
我曾經很喜歡讀報紙。二○○四年,當我開始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工作時,我興奮地發現週日版《紐約時報》的大部分內容是提前印好的,而且,一疊最早面世的報紙,會在每週六送達時報大樓。我在世界上最受尊崇的報社之一工作,而且除了薪水外,我還可以提早一天拿到週日版《紐約時報》看到〈一週回顧〉(Week in Review)、〈都會版〉(Metro section)和〈週日商業專刊〉(Sunday Business)。
幾年過去,我心滿意足地依照自己的方式攝取新聞。我繼續在紐約時報研究實驗室(New York Times Research Labs)工作,幫助「灰色女士」(Old Gray Lady)2在行動電話、電腦螢幕和視訊產品上找到她的位置,而我的職場外遇仍舊是我的私事。接著,二○○九年春天,我出現在一份演說者的候選名單上,那是在加州聖荷西市(San Jose)舉辦、充斥著電腦怪咖的奧賴利新興科技研討會(O'Reilly Emerging Technology Conference),與會對象為尖端科技的研發者。一位與會的《連線》(Wired)雜誌記者要求訪問我。
印刷版的發行量只透露了部分實情。一場嚴重而痛苦的經濟衰退伴隨著科技轉移,在此情況下,廣告商拋棄報紙的速度甚至比訂閱者更快。根據美國報業協會(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統計,全報業界來自印刷廣告的收益,宛如墜落懸崖一般,從二○○五年的四百七十四億美元,劇降至二○○九年的二百四十八億美元,五年內竟縮減了將近一半。
報紙絕不是唯一快速衰退的媒體。數位革命正劇烈翻攪著我們所知道的每一種媒體形式:根據美國出版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的資料,書籍銷售量在二○○九年滑落至二○○四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出版資訊普查(Publishers Information Bureau)報告:雖然雜誌訂閱量有稍微成長,但在二○○九年,售出的廣告頁數下跌超過百分之二十五。儘管藍光影碟愈來愈受歡迎,電影票房也欣欣向榮,但DVD影片的銷售量仍在二○○八年下跌百分之八。在所有產業中,音樂界所受到的打擊最嚴重:十年來,全球銷售額年年下滑──至今仍看不到谷底。二○○九年,CD唱片的銷售量在金額和發行量上都下跌超過百分之二十。雖然數位下載(digital downloads)逐漸風行,目前占銷售音樂的百分之四十,但它們所帶來的收益尚未能彌補日益消退的光碟銷售量。
我的職業生涯反映出這個特質。一開始,我在電影界設計影片的標題。然後轉到包裝設計,在那裡創造出有史以來第一個布蘭妮娃娃(Britney Spears doll)5的原始實體模型。(請不要拿這個來非難我──每個人都做過自己並不引以為榮的事!)接著,我又轉到廣告界,後者很快地變形為網路廣告和網路程式設計。二○○○年網路泡沫破滅時,我決定成為一名紀錄片製作人,於是參加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為期一年的新聞與紀錄片證書課程,然後再度轉換跑道,在紐約規模較小的非傳統週報中工作,並在那裡摸熟了門路。
我在《紐約時報》的第一份工作,是擔任商業版和科技版的美術編輯。很快地,我的上司發現我既能寫文章,也能寫電腦代碼,於是我被秘密指派到一個由微軟(Microsoft)與《紐約時報》合作的新數位閱讀合作計畫。(這個計畫叫做「時報閱讀器」〔Times Reader〕,它為平板電腦開發了一種新的數位報紙。)從那裡,我進入兩個研究與科技整合的新角色。有三年時間,我是紐約時報公司研發部的使用者介面專員與研究員。研發實驗室(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abs,簡稱R&D Labs)──大家都這樣稱呼它們──將焦點放在各式各樣的計畫,包括設計並製作行動電話的各種裝備雛型,或是與儀器製造商合作試圖打破電子閱讀器與即將面市的軟性螢幕的界限。我們也為公司撰寫短篇「白皮書」,以探索並解釋無限制的無線網路可能造成的影響,或是針對即將降臨的科技以及它們在接下來幾年將如何影響人們創造、攝取和傳送新聞內容的方式,進行知情的試探性研究(informed speculative research)。我們在研發部門的核心任務是展望未來,試圖預測科技與媒體世界在接下來兩到十年間將如何運作──我們將使用哪些工具、攝取哪些媒體,以及何種廣告將伴隨著那些管道出現。
我曾經很喜歡讀報紙。二○○四年,當我開始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工作時,我興奮地發現週日版《紐約時報》的大部分內容是提前印好的,而且,一疊最早面世的報紙,會在每週六送達時報大樓。我在世界上最受尊崇的報社之一工作,而且除了薪水外,我還可以提早一天拿到週日版《紐約時報》看到〈一週回顧〉(Week in Review)、〈都會版〉(Metro section)和〈週日商業專刊〉(Sunday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