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梁瓊白
現任:出版社發行人&美食專欄作家&美食暢銷書作者。
資歷:研究美食文化與烹飪技藝30年餘年。
與美食邂逅的經驗:精通八大菜系。
對美味的定義:好吃,即使是小菜也很出色。
食譜出版品超過上百本。
此書卻是作者第一本療癒養生作品。
年齡:已升格當奶奶。
一直以來,作者總是予人女強人的形象,其實是性格上嚴重的壓抑,以致遇到事情只會咬牙苦撐也不尋求外援,就連遇上這樣的病痛也以為可以自己承擔,其實天知道,她極端的沒信心,那種無助感常常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著她的耐力。
形之於外的強勢只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懦弱,武裝自己的恐懼,鎮定自己的無助,因為她知道自己一路走來都沒有僥倖,因此非得如此戰戰兢兢、誠惶誠恐不可,也因此形成許多無形的枷鎖一道又一道的往自己身上加,而當生命經歷了如此巨大的波折時,她才頓悟生命是如此脆弱,永恆是那麼抽象。
媒體推薦:
審定推薦
陳啟明(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
專文推薦
余本隆(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外科.資深主治醫師。作者的主治醫師)
吳涵碧(前《中華日報》社論主筆、家庭版總編輯、《吳姐姐講歷史故事》。作者的摯友)
劉美瑾(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部血液與腫瘤內科.碩學主治醫師。作者的主治醫師)
薇薇夫人(曾任《聯合報》專欄作家、《世界日報》家庭主編、《一個女人的成長》等,是台灣近年來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作家之一。作者的良師益友)
感動推薦
王正旭(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理事長&基隆長庚醫院情人湖院區癌症中心主任)
王麗民(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營養室主任)
陳月卿(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
張金堅(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澄清綜合醫院中港院區院長)
韓柏檉(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
嚴長壽(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推 薦 序】
吳涵碧 (前中華日報社論主筆、藝文中心主任、《吳姐姐講歷史故事》作者)
梁瓊白把災難化為黃金般的機會!
梁瓊白是烹飪名師,這是眾所共知的;她的散文寫得好,這也是許多讀者所欣賞的;但是,梁瓊白極具戲劇天分,卻是一般人所難以想像的。
偶爾與朋友相聚之時,梁瓊白會即興演上一段,大家笑得揉著肚子喊疼,她也相當得意。因為她喜歡散播歡樂、即使或自己正面臨重重困難。
梁瓊白生長在軍人之家,母親生了七個子女,全家九人侷促在十五坪的空間之中。小時候,她最怕老師的家庭訪問,只要有客人來,她一定派家中的小弟黏坐沙發中間,因為她羞窘地想要遮蓋沙發中的大破洞。
她童年唯一的玩具是擀麵棍,梁家長女就用這一根魔法棒,或煎或蒸或煮的變出可口的點心,充分發揮創意,她也喜歡閱讀,由於買不起課外讀物,對文字格外飢渴,因此後來讀爛了《紅樓夢》。
這麼一個毫無憑藉、缺乏資金奧援、沒有炫目學歷的善良勤奮女子,帶著弟弟從苗栗到了台北,兩個人坐在公園之中,前途一片茫茫。但是,梁瓊白有旺盛的企圖心,也具有毛遂自薦的勇氣,仍奮力向前衝刺。
日後的梁瓊白時常感謝薇薇夫人的貴人提攜,向來喜歡給人機會的薇薇夫人,雲淡風輕的回憶:「那時華視今天節目出現過太多烹飪示範,不過,梁瓊白的認真用心倒是少見。」
烹飪非同一般才能,講究美食的中國人,到處都有暗藏的高手私房菜,想要脫穎而出,誠非易事,梁瓊白是真正在行而且願意傾囊相授、毫不保留公開祕訣,她筆下來得,言簡意賅,誘得人垂涎三尺,她又能說善道,三言兩語交代得一清二楚;圖片也堪稱一絕,不僅看起來色香味俱全,而且彷彿熱氣冒三丈,餐具、花飾、背景樣樣考究,全是攝影棚中細細打光的藝術照,拍食物比人像攝影更難。
此外,梁瓊白是苦過來的,所以她懂得為家庭主婦精打細算;她也是兩頭燒的職業婦女,她曉得必須簡化烹調方式,不斷求新求變。有一段時間她席捲媒體縱橫於電視、廣播、報章、雜誌,後來,梁瓊白食譜紅到大陸,再後來,她自己開了一家出版社「膳書房」,這些得來全無僥倖。
由於時間緊迫,梁瓊白要求自己做任何事要快要好,她可以一面開車、一面迅速地不用小鏡子完整勻稱塗好口紅上班去 (我看過她表演),任何時候的梁瓊白,頭上彷彿都立了一個牌子—「努力中」。
有一天,突然想問梁老師哪兒的叉燒好吃,撥了一個電話過去,奇怪,聲音沙啞低沉,不似平常嘩啦嘩啦,原來她確定得了乳癌,她在電話中說「不曉得未來如何,我要先去香港結清帳戶的事,在街上忍不住想大哭。」
我聽了一愣一陣酸鼻,覺得好心疼,想抱抱她,不知如何開口。
「後來因為飛機時間還早,我就到鏞記買了一隻燒鵝帶回來送我老媽」這番話又讓我忍不住想笑,啊!畢竟是虎虎生風的梁瓊白啊,一面哭哭啼啼,一面手裡又拿著油油漬漬的燒鵝,該是怎樣悲欣交集的突兀畫面?正符合她「堅強面對眾人、脆弱留給自己」的原則,她不會倒,也不允許自己垮下去。
當下,我想起我的兩位奇女子朋友,都是十年以上的資深乳癌患者,一位是天主教徒,一位基督徒,不但照常工作生活,而且比生病前更加開朗亮麗、活潑積極,反倒是經常倒過來安慰周遭屢屢受到驚嚇的親友。
我後來得知,她們深信,人死之後,到了末世,神會賜給一個不會朽壞的身體,不再有死亡、悲哀、哭號、疼痛,如果病了,可以吃生命樹上的果子,這就是信上帝得永生。
既然未來前景如此美好,在沒有去「天家」之前,她們成為神的女兒,努力神放在眼前的工作,不曉得鼓舞了多少生病或失意的朋友,令人嘆為觀止,也帶領我信了上帝。
真是奇妙!一位是梁瓊白弟弟的學校女同事:一位是她和信醫院同一個主治醫生的病友,兩人都熱心的指點迷津,也都盛讚梁瓊白的爽朗可愛。
大凡病人都是讓人望之生畏,憂憂愁愁、悽悽慘慘,彷彿全天下都欠了他,梁瓊白也會生氣哀哭,但是她的「感恩」趕走了「灰心」,一會兒又開起玩笑說:一輩子都在伺候人,難得當一回「娘娘」過過癮也好。
通常人得了癌症,並不想壞事傳千里,尤其是公眾名人,更不希望詔告天下,然而梁瓊白向來受人點滴、泉湧以報,她感受到周圍鄰舍、醫療人員的體貼關懷,樂意撐起良心傘,回饋社會,因此有了這一本新書。
書中,她詳述得病經過、治療方式、個中感受,如果只把此書當作是疾病指南,未免小覷此書,這該是識與不識梁瓊白者,都可以從中得益的好書,其中不乏逸趣橫生的菀爾幽默。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書中介紹的新時代食譜。
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一個M型走向,經濟如此,飲食亦然。
一方面大力鼓吹美食,抱著「拼死吃河豚」的心理,恣意縱情享受,吃了再說,不免種下病根。
一方面,知道病痛可畏的人,以「良藥苦口」的心情,勉強吞塞難以下嚥的食物,以自苦自勉,難以長久持續,梁瓊白的看法是「生病已經很可憐了,為什麼要虐待病人」,因此她開始補修健康營養學分,在少油、少鹽、少糖、少煎炸的原則之下,希冀掙扎拔河,多多少少救出若干美味,畢竟她有營養專才所沒有的烹調底子硬功夫。
正如書中所言,她得了癌症,就如同走在街上被強風颳走了假髮,她得邊跑邊追,重新戴上。也就在孕育新頭髮之時,增長「新智慧」,無論防癌、治癌都得有新觀念的飲食。感謝上帝!讓梁瓊白把災難化為黃金般的機會,重新鑽研新食譜,這就是聖經中所說的「萬事互相效力,讓愛神的人得著益處」。
於是,如你我一般,既要顧身體,又想解嘴饞的人有福了,期待梁瓊白端上更多新創的,健康的、美味的中國烹飪藝術。
【推 薦 序】
余本隆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外科資深主治醫師)
享受美食,儲備好接受治療的體力!
罹患癌症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很大的打擊。像瓊白老師這樣,在得知生病、傷心難過之後可以重新出發,理性思考審視自己經歷過的每一環節,又願意無私地將自己的心路歷程提出分享,實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聽她娓娓道來,可以了解她尊重專業、相信專業,因而進一步運用自己的專業,幫助自己順利完成整個治療的過程。
飲食一直是華人病患關心的重要課題,常常有病人在門診時問到疾病與飲食相關的問題。其實除了少數有肝、腎疾病或電解質不平衡的病人,需有特殊的飲食限制外,一般癌症病人最需要的是適量均衡的營養,才有體力面對一連串的治療。化療期間噁心反胃的不適感,讓許多病人食不下嚥,就算營養師設計了再完美的營養組成,病人沒有胃口吃下去,也是徒然。病人最大的困難在於如何把食物吃下去取得營養,而不是去探求該吃什麼特殊食物才健康。書中介紹的食譜,均是取材於生活中常見的食材,透過身為化療病人的親身感受,作者運用其多年的美食心得與烹飪技巧,將這些食材畫龍點睛,讓病人得以增進食慾,儲備好接受治療的體力。
乳癌病人常被建議不要使用雌激素一類女性荷爾蒙藥物,即使是提煉的植物性雌激素,如「大豆異黃酮」也不建議。常有病人因此不敢喝豆漿或是吃豆類食品,也有人甚至不敢吃山藥等食物。其實,一般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只要不過度集中在單一食物,以新鮮、天然的食材為主,就是飲食基本原則,病人當然可以享用適量的山藥或是豆漿。但在化療過程中因免疫力降低,易有感染發生,則建議不要吃生的食物或蔬菜,水果最好去皮再食用。
作者理性的思維,開放的胸襟,尊重專業的態度,是我讀完這本書後最大的感想。誠如瓊白老師所說,罹癌只是在生命中途下了一個沒有預期的站而已,走了一圈回來反而經歷了不同的體驗。生命的力量往往在最艱困的時刻,透過希望與努力得以展現。許多病人在生病後得以在匆匆的生命旅程中停下腳步,審視過去,展望未來,也變得更知道如何掌握自己生命的方向。
癌症病人很辛苦,除了得面對癌症治療的痛苦及癌症復發的威脅外,有時還得承受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的心理壓力。深深希望大家都能對自己好一點,就像書中提到「握了手後要十元去霉氣的人」,我們不能改變所有人對癌症的錯誤認知,但希望每個人都能像作者一樣,接受並包容這些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提起勇氣去替自己爭取戰勝癌症的最大機會。
謝謝瓊白老師肯定和信乳癌醫療團隊所做的努力,也祝福瓊白老師永遠健康、快樂!
【推 薦 序】
劉美瑾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部血液與腫瘤內科碩學主治醫師;前內科部主任)
懷抱信心,完成一場勝仗!
乳癌的治療由「手術治療」到「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在癌症中發展得甚早,最重要的是,非常有成果。以化療而言,手術後為預防復發而做的化療稱為「輔助性化療」,它是為了消滅手術後可能的顯微轉移;眾多的前瞻式隨機分組研究證實了化學治療對顯微轉移的預防確實是有效果的,它可以減少復發,增加存活率。
只是,在做輔助性化療時,並沒有任何肉眼可見的癌細胞形成的病灶,所以病人對此一治療的必要性會有質疑,常存僥倖心理進而逃避,再聽到化療副作用後就更加排斥。其實,近二十年醫藥的進步,尤其在「化療副作用的支持療法」都大有改善,常見的副作用,如—
1.掉髮:在做完化療半年後,頭髮就會長回原有的長度,且比原來頭髮烏黑柔亮。
2.噁心、嘔吐:因「新一代止吐藥」的使用大大減輕甚至於達到緩解、或只有輕微噁心。
3.感染:因白血球的降低進而產生感染,針對此點,病人只要有足夠的營養、足夠的蛋白質,就可以降低感染的風險,且大多數乳癌病人接受輔助性化療時,如能把握此原則,都沒有遭受感染的威脅。
然而,許多病人在得知得癌症的訊息不久,心情尚未調適好,傳聞中又聽到各種副作用 (其實在我照顧癌症病人這麼多年裡,我發現副作用甚小的病人常常不會多說,但經過副作用較明顯的病人不斷強調與宣傳,就造成大家固定的不良印象) ,病人往往覺得對自己無法忍受化療的副作用,在療程中,心情就更低落、意志不堅,當然也就無心去留意如何吃得營養。
所以,治療的醫師如何帶病人走過這一段看似艱難,但一定可以完成的路程;因此,醫師對各種療程的經過、可能的副作用及自我配合、照顧的方法應事先詳細解釋,讓病人有心理準備,知道自己未來要面對的各種問題。只是,許多病人面對已知的副作用,因生理上的不舒服讓心靈變得更脆弱,以致就變得更難以忍受。
所幸,多數病人對「第二代止吐藥 (如:Ondansetron、Granisetron、Aprepitant︙等) 」反應良好,絕大多數病人使用後都可將嘔吐降至甚低,或只有噁心感,但仍有極少數病人如本書作者,即使給足了止吐劑仍然照吐,這時候,給予病人的陪伴支持就顯得更加重要,醫護人員要讓病人覺得隨時和她併肩在一起,有問題會盡全力去解決與幫助,才能讓她繼續堅持下去。
除了噁心、嘔吐之外,如前所述,白血球的下降則會造成感染、發燒等情況,如果在治療的一開始補足充分的營養即能避免血球的降低,所謂充分的營養是指「足夠的熱量」及「足夠的蛋白質」,而蛋白質來自於動物性,如:魚肉牛奶、植物性,如:豆類等,都是不可缺少的。
不過,醫生僅能講原則,病人如何把這些原則化成美食往往有困難。我很高興,作者以親身經歷先寫出乳癌治療中種種心情的轉折,自我的奮鬥、各種情緒、痛苦的過程,可以給剛得到病情的人或在治療中或治療完的病人一個很好的心理建設。
此外,書籍內文還請權威醫師加註正確的診斷方法、手術治療等等,緊接著作者更以她豐富的美食專家的知識經驗來分享,敘述肉類、海鮮、蔬菜、主食、水果各類食材選擇的原則。有了正確的好食材後,如何去烹調,使之符合健康的原則,作者更提供實際的菜單,配合治療中的不適狀況,如何吃出健康與營養,補足了醫師在幫助病人中缺乏的實際層面。
我衷心期待這一本書幫助病人更加勇敢,知道所有在治療完,乳癌已緩解充滿自信的病人,其實和自己一樣,都會經歷這麼一段歷程。然而醫師在病人旁邊不時的解釋及打氣,再加上把握好原則,參考此書的方法讓自己在病痛中吃出健康。如能一直懷抱信心,將不舒服減至最低,如此就能打完這一場看似辛苦但一定能完成,且有科學證據顯示會成功的勝仗。
【推 薦 序】
薇薇夫人 (曾任《聯合報》專欄作家、《世界日報》家庭主編)
跟著她,健康美味都有!
認識瓊白很久了,那時我在華視主持《今天》 (編註: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六日開播,是台灣第一個播出時間最長、專門為家庭主婦製作的節目,榮獲 一九八二年、一九八五、一九八八年 金鐘獎社會建設服務獎) 她是我們邀請來的烹飪專家,正當盛年的她兩眼聰慧有神,爽朗熱忱,講話快但口齒清晰,極受觀眾歡迎。之後,我們雖然分別走上不同的軌道,但我仍關心她的發展,透過報章媒體經常看到她,也發現她在烹飪事業上更有成就,雖很少見面,總是為她高興。
直到前些時候,我們共同的朋友—吳涵碧,告訴我瓊白於兩年前 (二○○九年年初) 檢查發現罹患了乳癌,我吃了一驚。她接著說:「現在她很好,而且要出書了。」我心頭稍安,因為周遭好幾位朋友也前前後後罹患了乳癌,且承受不少苦痛,還好,現在已經恢復正常生活。
可是,當我把瓊白給的紙本,一口氣讀完之後,我的心情還是大受震撼,那是怎麼樣的折磨啊!我的好朋友瓊白又是怎樣的堅強自立啊!她的思路條理分明,而且是個有智慧的樂觀者,她會哭但是不抱怨,她獨自去醫院卻能在捷運上觀看市容、眾生百相;她動腦筋解決手術後種種生活上的不便;她用幽默的態度面對缺乳、禿頭、假髮,竟說:「要不是這場病我大概也不會有機會看到自己光頭的模樣吧,其實我的頭型還真不錯呢。如果『出家』一定會是個好看的的尼姑頭。」
然而,病就是病,尤其是「癌症」簡直是現代人的『緊箍咒』,讓人一聽就心驚膽戰!瓊白寫她的經歷,也憑她得到經驗,譬如掛哪一科才不會延誤就診時間,怎樣和醫師配合,怎樣注意身體警訊︙︙這本書每個重要就診與治療的相關問題,都有專科醫師的審定註解,讀者藉此可以得到更豐富的醫學知識,這些都是,平時醫師看診不一定有時間一一詳細說明的。
當然瓊白以她的烹飪手藝更不忘了擬了很多抗癌養生食療的食譜,我細讀之下發現其實對一般健康的人,尤其年齡稍長的人也是最好的飲食參考,現代人儘管已經在提倡少油、少鹽、粗食等的飲食方式,但正像瓊白說的—「先吃得下才最重要」,淡而無味、難以下嚥、再好的營養也白搭。她是營養與烹飪專家,跟著她吃,健康美味都有。
臺灣人口老化快速,瓊白對老年生活的規劃,以及身後事的處理,都是我十分贊同的。而她面對生病後別人的同情,則是高智慧的處理態度。
有人無病無痛,活得哀哀怨怨,有人帶病在身,卻豁達快樂!瓊白正是這樣一位可愛的朋友。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1 |
4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4 |
4折 | 1 |
5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梁瓊白
定價:NT$ 300
本商品已絕版
作者簡介:
梁瓊白
現任:出版社發行人&美食專欄作家&美食暢銷書作者。
資歷:研究美食文化與烹飪技藝30年餘年。
與美食邂逅的經驗:精通八大菜系。
對美味的定義:好吃,即使是小菜也很出色。
食譜出版品超過上百本。
此書卻是作者第一本療癒養生作品。
年齡:已升格當奶奶。
一直以來,作者總是予人女強人的形象,其實是性格上嚴重的壓抑,以致遇到事情只會咬牙苦撐也不尋求外援,就連遇上這樣的病痛也以為可以自己承擔,其實天知道,她極端的沒信心,那種無助感常常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著她的耐力。
形之於外的強勢只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懦弱,武裝自己的恐懼,鎮定自己的無助,因為她知道自己一路走來都沒有僥倖,因此非得如此戰戰兢兢、誠惶誠恐不可,也因此形成許多無形的枷鎖一道又一道的往自己身上加,而當生命經歷了如此巨大的波折時,她才頓悟生命是如此脆弱,永恆是那麼抽象。
媒體推薦:
審定推薦
陳啟明(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
專文推薦
余本隆(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外科.資深主治醫師。作者的主治醫師)
吳涵碧(前《中華日報》社論主筆、家庭版總編輯、《吳姐姐講歷史故事》。作者的摯友)
劉美瑾(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部血液與腫瘤內科.碩學主治醫師。作者的主治醫師)
薇薇夫人(曾任《聯合報》專欄作家、《世界日報》家庭主編、《一個女人的成長》等,是台灣近年來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作家之一。作者的良師益友)
感動推薦
王正旭(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理事長&基隆長庚醫院情人湖院區癌症中心主任)
王麗民(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營養室主任)
陳月卿(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
張金堅(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澄清綜合醫院中港院區院長)
韓柏檉(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
嚴長壽(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推 薦 序】
吳涵碧 (前中華日報社論主筆、藝文中心主任、《吳姐姐講歷史故事》作者)
梁瓊白把災難化為黃金般的機會!
梁瓊白是烹飪名師,這是眾所共知的;她的散文寫得好,這也是許多讀者所欣賞的;但是,梁瓊白極具戲劇天分,卻是一般人所難以想像的。
偶爾與朋友相聚之時,梁瓊白會即興演上一段,大家笑得揉著肚子喊疼,她也相當得意。因為她喜歡散播歡樂、即使或自己正面臨重重困難。
梁瓊白生長在軍人之家,母親生了七個子女,全家九人侷促在十五坪的空間之中。小時候,她最怕老師的家庭訪問,只要有客人來,她一定派家中的小弟黏坐沙發中間,因為她羞窘地想要遮蓋沙發中的大破洞。
她童年唯一的玩具是擀麵棍,梁家長女就用這一根魔法棒,或煎或蒸或煮的變出可口的點心,充分發揮創意,她也喜歡閱讀,由於買不起課外讀物,對文字格外飢渴,因此後來讀爛了《紅樓夢》。
這麼一個毫無憑藉、缺乏資金奧援、沒有炫目學歷的善良勤奮女子,帶著弟弟從苗栗到了台北,兩個人坐在公園之中,前途一片茫茫。但是,梁瓊白有旺盛的企圖心,也具有毛遂自薦的勇氣,仍奮力向前衝刺。
日後的梁瓊白時常感謝薇薇夫人的貴人提攜,向來喜歡給人機會的薇薇夫人,雲淡風輕的回憶:「那時華視今天節目出現過太多烹飪示範,不過,梁瓊白的認真用心倒是少見。」
烹飪非同一般才能,講究美食的中國人,到處都有暗藏的高手私房菜,想要脫穎而出,誠非易事,梁瓊白是真正在行而且願意傾囊相授、毫不保留公開祕訣,她筆下來得,言簡意賅,誘得人垂涎三尺,她又能說善道,三言兩語交代得一清二楚;圖片也堪稱一絕,不僅看起來色香味俱全,而且彷彿熱氣冒三丈,餐具、花飾、背景樣樣考究,全是攝影棚中細細打光的藝術照,拍食物比人像攝影更難。
此外,梁瓊白是苦過來的,所以她懂得為家庭主婦精打細算;她也是兩頭燒的職業婦女,她曉得必須簡化烹調方式,不斷求新求變。有一段時間她席捲媒體縱橫於電視、廣播、報章、雜誌,後來,梁瓊白食譜紅到大陸,再後來,她自己開了一家出版社「膳書房」,這些得來全無僥倖。
由於時間緊迫,梁瓊白要求自己做任何事要快要好,她可以一面開車、一面迅速地不用小鏡子完整勻稱塗好口紅上班去 (我看過她表演),任何時候的梁瓊白,頭上彷彿都立了一個牌子—「努力中」。
有一天,突然想問梁老師哪兒的叉燒好吃,撥了一個電話過去,奇怪,聲音沙啞低沉,不似平常嘩啦嘩啦,原來她確定得了乳癌,她在電話中說「不曉得未來如何,我要先去香港結清帳戶的事,在街上忍不住想大哭。」
我聽了一愣一陣酸鼻,覺得好心疼,想抱抱她,不知如何開口。
「後來因為飛機時間還早,我就到鏞記買了一隻燒鵝帶回來送我老媽」這番話又讓我忍不住想笑,啊!畢竟是虎虎生風的梁瓊白啊,一面哭哭啼啼,一面手裡又拿著油油漬漬的燒鵝,該是怎樣悲欣交集的突兀畫面?正符合她「堅強面對眾人、脆弱留給自己」的原則,她不會倒,也不允許自己垮下去。
當下,我想起我的兩位奇女子朋友,都是十年以上的資深乳癌患者,一位是天主教徒,一位基督徒,不但照常工作生活,而且比生病前更加開朗亮麗、活潑積極,反倒是經常倒過來安慰周遭屢屢受到驚嚇的親友。
我後來得知,她們深信,人死之後,到了末世,神會賜給一個不會朽壞的身體,不再有死亡、悲哀、哭號、疼痛,如果病了,可以吃生命樹上的果子,這就是信上帝得永生。
既然未來前景如此美好,在沒有去「天家」之前,她們成為神的女兒,努力神放在眼前的工作,不曉得鼓舞了多少生病或失意的朋友,令人嘆為觀止,也帶領我信了上帝。
真是奇妙!一位是梁瓊白弟弟的學校女同事:一位是她和信醫院同一個主治醫生的病友,兩人都熱心的指點迷津,也都盛讚梁瓊白的爽朗可愛。
大凡病人都是讓人望之生畏,憂憂愁愁、悽悽慘慘,彷彿全天下都欠了他,梁瓊白也會生氣哀哭,但是她的「感恩」趕走了「灰心」,一會兒又開起玩笑說:一輩子都在伺候人,難得當一回「娘娘」過過癮也好。
通常人得了癌症,並不想壞事傳千里,尤其是公眾名人,更不希望詔告天下,然而梁瓊白向來受人點滴、泉湧以報,她感受到周圍鄰舍、醫療人員的體貼關懷,樂意撐起良心傘,回饋社會,因此有了這一本新書。
書中,她詳述得病經過、治療方式、個中感受,如果只把此書當作是疾病指南,未免小覷此書,這該是識與不識梁瓊白者,都可以從中得益的好書,其中不乏逸趣橫生的菀爾幽默。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書中介紹的新時代食譜。
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一個M型走向,經濟如此,飲食亦然。
一方面大力鼓吹美食,抱著「拼死吃河豚」的心理,恣意縱情享受,吃了再說,不免種下病根。
一方面,知道病痛可畏的人,以「良藥苦口」的心情,勉強吞塞難以下嚥的食物,以自苦自勉,難以長久持續,梁瓊白的看法是「生病已經很可憐了,為什麼要虐待病人」,因此她開始補修健康營養學分,在少油、少鹽、少糖、少煎炸的原則之下,希冀掙扎拔河,多多少少救出若干美味,畢竟她有營養專才所沒有的烹調底子硬功夫。
正如書中所言,她得了癌症,就如同走在街上被強風颳走了假髮,她得邊跑邊追,重新戴上。也就在孕育新頭髮之時,增長「新智慧」,無論防癌、治癌都得有新觀念的飲食。感謝上帝!讓梁瓊白把災難化為黃金般的機會,重新鑽研新食譜,這就是聖經中所說的「萬事互相效力,讓愛神的人得著益處」。
於是,如你我一般,既要顧身體,又想解嘴饞的人有福了,期待梁瓊白端上更多新創的,健康的、美味的中國烹飪藝術。
【推 薦 序】
余本隆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外科資深主治醫師)
享受美食,儲備好接受治療的體力!
罹患癌症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很大的打擊。像瓊白老師這樣,在得知生病、傷心難過之後可以重新出發,理性思考審視自己經歷過的每一環節,又願意無私地將自己的心路歷程提出分享,實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聽她娓娓道來,可以了解她尊重專業、相信專業,因而進一步運用自己的專業,幫助自己順利完成整個治療的過程。
飲食一直是華人病患關心的重要課題,常常有病人在門診時問到疾病與飲食相關的問題。其實除了少數有肝、腎疾病或電解質不平衡的病人,需有特殊的飲食限制外,一般癌症病人最需要的是適量均衡的營養,才有體力面對一連串的治療。化療期間噁心反胃的不適感,讓許多病人食不下嚥,就算營養師設計了再完美的營養組成,病人沒有胃口吃下去,也是徒然。病人最大的困難在於如何把食物吃下去取得營養,而不是去探求該吃什麼特殊食物才健康。書中介紹的食譜,均是取材於生活中常見的食材,透過身為化療病人的親身感受,作者運用其多年的美食心得與烹飪技巧,將這些食材畫龍點睛,讓病人得以增進食慾,儲備好接受治療的體力。
乳癌病人常被建議不要使用雌激素一類女性荷爾蒙藥物,即使是提煉的植物性雌激素,如「大豆異黃酮」也不建議。常有病人因此不敢喝豆漿或是吃豆類食品,也有人甚至不敢吃山藥等食物。其實,一般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只要不過度集中在單一食物,以新鮮、天然的食材為主,就是飲食基本原則,病人當然可以享用適量的山藥或是豆漿。但在化療過程中因免疫力降低,易有感染發生,則建議不要吃生的食物或蔬菜,水果最好去皮再食用。
作者理性的思維,開放的胸襟,尊重專業的態度,是我讀完這本書後最大的感想。誠如瓊白老師所說,罹癌只是在生命中途下了一個沒有預期的站而已,走了一圈回來反而經歷了不同的體驗。生命的力量往往在最艱困的時刻,透過希望與努力得以展現。許多病人在生病後得以在匆匆的生命旅程中停下腳步,審視過去,展望未來,也變得更知道如何掌握自己生命的方向。
癌症病人很辛苦,除了得面對癌症治療的痛苦及癌症復發的威脅外,有時還得承受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的心理壓力。深深希望大家都能對自己好一點,就像書中提到「握了手後要十元去霉氣的人」,我們不能改變所有人對癌症的錯誤認知,但希望每個人都能像作者一樣,接受並包容這些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提起勇氣去替自己爭取戰勝癌症的最大機會。
謝謝瓊白老師肯定和信乳癌醫療團隊所做的努力,也祝福瓊白老師永遠健康、快樂!
【推 薦 序】
劉美瑾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部血液與腫瘤內科碩學主治醫師;前內科部主任)
懷抱信心,完成一場勝仗!
乳癌的治療由「手術治療」到「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在癌症中發展得甚早,最重要的是,非常有成果。以化療而言,手術後為預防復發而做的化療稱為「輔助性化療」,它是為了消滅手術後可能的顯微轉移;眾多的前瞻式隨機分組研究證實了化學治療對顯微轉移的預防確實是有效果的,它可以減少復發,增加存活率。
只是,在做輔助性化療時,並沒有任何肉眼可見的癌細胞形成的病灶,所以病人對此一治療的必要性會有質疑,常存僥倖心理進而逃避,再聽到化療副作用後就更加排斥。其實,近二十年醫藥的進步,尤其在「化療副作用的支持療法」都大有改善,常見的副作用,如—
1.掉髮:在做完化療半年後,頭髮就會長回原有的長度,且比原來頭髮烏黑柔亮。
2.噁心、嘔吐:因「新一代止吐藥」的使用大大減輕甚至於達到緩解、或只有輕微噁心。
3.感染:因白血球的降低進而產生感染,針對此點,病人只要有足夠的營養、足夠的蛋白質,就可以降低感染的風險,且大多數乳癌病人接受輔助性化療時,如能把握此原則,都沒有遭受感染的威脅。
然而,許多病人在得知得癌症的訊息不久,心情尚未調適好,傳聞中又聽到各種副作用 (其實在我照顧癌症病人這麼多年裡,我發現副作用甚小的病人常常不會多說,但經過副作用較明顯的病人不斷強調與宣傳,就造成大家固定的不良印象) ,病人往往覺得對自己無法忍受化療的副作用,在療程中,心情就更低落、意志不堅,當然也就無心去留意如何吃得營養。
所以,治療的醫師如何帶病人走過這一段看似艱難,但一定可以完成的路程;因此,醫師對各種療程的經過、可能的副作用及自我配合、照顧的方法應事先詳細解釋,讓病人有心理準備,知道自己未來要面對的各種問題。只是,許多病人面對已知的副作用,因生理上的不舒服讓心靈變得更脆弱,以致就變得更難以忍受。
所幸,多數病人對「第二代止吐藥 (如:Ondansetron、Granisetron、Aprepitant︙等) 」反應良好,絕大多數病人使用後都可將嘔吐降至甚低,或只有噁心感,但仍有極少數病人如本書作者,即使給足了止吐劑仍然照吐,這時候,給予病人的陪伴支持就顯得更加重要,醫護人員要讓病人覺得隨時和她併肩在一起,有問題會盡全力去解決與幫助,才能讓她繼續堅持下去。
除了噁心、嘔吐之外,如前所述,白血球的下降則會造成感染、發燒等情況,如果在治療的一開始補足充分的營養即能避免血球的降低,所謂充分的營養是指「足夠的熱量」及「足夠的蛋白質」,而蛋白質來自於動物性,如:魚肉牛奶、植物性,如:豆類等,都是不可缺少的。
不過,醫生僅能講原則,病人如何把這些原則化成美食往往有困難。我很高興,作者以親身經歷先寫出乳癌治療中種種心情的轉折,自我的奮鬥、各種情緒、痛苦的過程,可以給剛得到病情的人或在治療中或治療完的病人一個很好的心理建設。
此外,書籍內文還請權威醫師加註正確的診斷方法、手術治療等等,緊接著作者更以她豐富的美食專家的知識經驗來分享,敘述肉類、海鮮、蔬菜、主食、水果各類食材選擇的原則。有了正確的好食材後,如何去烹調,使之符合健康的原則,作者更提供實際的菜單,配合治療中的不適狀況,如何吃出健康與營養,補足了醫師在幫助病人中缺乏的實際層面。
我衷心期待這一本書幫助病人更加勇敢,知道所有在治療完,乳癌已緩解充滿自信的病人,其實和自己一樣,都會經歷這麼一段歷程。然而醫師在病人旁邊不時的解釋及打氣,再加上把握好原則,參考此書的方法讓自己在病痛中吃出健康。如能一直懷抱信心,將不舒服減至最低,如此就能打完這一場看似辛苦但一定能完成,且有科學證據顯示會成功的勝仗。
【推 薦 序】
薇薇夫人 (曾任《聯合報》專欄作家、《世界日報》家庭主編)
跟著她,健康美味都有!
認識瓊白很久了,那時我在華視主持《今天》 (編註: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六日開播,是台灣第一個播出時間最長、專門為家庭主婦製作的節目,榮獲 一九八二年、一九八五、一九八八年 金鐘獎社會建設服務獎) 她是我們邀請來的烹飪專家,正當盛年的她兩眼聰慧有神,爽朗熱忱,講話快但口齒清晰,極受觀眾歡迎。之後,我們雖然分別走上不同的軌道,但我仍關心她的發展,透過報章媒體經常看到她,也發現她在烹飪事業上更有成就,雖很少見面,總是為她高興。
直到前些時候,我們共同的朋友—吳涵碧,告訴我瓊白於兩年前 (二○○九年年初) 檢查發現罹患了乳癌,我吃了一驚。她接著說:「現在她很好,而且要出書了。」我心頭稍安,因為周遭好幾位朋友也前前後後罹患了乳癌,且承受不少苦痛,還好,現在已經恢復正常生活。
可是,當我把瓊白給的紙本,一口氣讀完之後,我的心情還是大受震撼,那是怎麼樣的折磨啊!我的好朋友瓊白又是怎樣的堅強自立啊!她的思路條理分明,而且是個有智慧的樂觀者,她會哭但是不抱怨,她獨自去醫院卻能在捷運上觀看市容、眾生百相;她動腦筋解決手術後種種生活上的不便;她用幽默的態度面對缺乳、禿頭、假髮,竟說:「要不是這場病我大概也不會有機會看到自己光頭的模樣吧,其實我的頭型還真不錯呢。如果『出家』一定會是個好看的的尼姑頭。」
然而,病就是病,尤其是「癌症」簡直是現代人的『緊箍咒』,讓人一聽就心驚膽戰!瓊白寫她的經歷,也憑她得到經驗,譬如掛哪一科才不會延誤就診時間,怎樣和醫師配合,怎樣注意身體警訊︙︙這本書每個重要就診與治療的相關問題,都有專科醫師的審定註解,讀者藉此可以得到更豐富的醫學知識,這些都是,平時醫師看診不一定有時間一一詳細說明的。
當然瓊白以她的烹飪手藝更不忘了擬了很多抗癌養生食療的食譜,我細讀之下發現其實對一般健康的人,尤其年齡稍長的人也是最好的飲食參考,現代人儘管已經在提倡少油、少鹽、粗食等的飲食方式,但正像瓊白說的—「先吃得下才最重要」,淡而無味、難以下嚥、再好的營養也白搭。她是營養與烹飪專家,跟著她吃,健康美味都有。
臺灣人口老化快速,瓊白對老年生活的規劃,以及身後事的處理,都是我十分贊同的。而她面對生病後別人的同情,則是高智慧的處理態度。
有人無病無痛,活得哀哀怨怨,有人帶病在身,卻豁達快樂!瓊白正是這樣一位可愛的朋友。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1 |
4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4 |
4折 | 1 |
5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