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是重要的大事!父母師長和同學們都不能再輕忽它或漠視它!但我們也不必過度恐慌。因為,霸凌是學來的行為,它同樣可以透過學習而修正、改變。霸凌行為包含了三種角色:小霸王、出氣筒、旁觀者。本書除了分析這三種角色的內在心理動力,更追本溯源,探討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影響,以及學校該如何輔導處置,以防止傷害和悲劇發生。
不管是小霸王或出氣筒,都是需要被了解、被幫助的孩子。透過這本書,希望大人們聽見孩子的呼救聲,一起攜手打破霸凌的惡性循環,讓校園和家庭成為守護孩子成長的安全港灣。
作者簡介:
芭芭拉.科婁羅索(Barbara Coloroso)是享譽國際的專業演講者和教育顧問,她常常受邀到歐普拉、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全國廣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CNN和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等節目,分享她在教養、親子教育、衝突解決等議題上的專長,並在《紐約時報》、《時代》、《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新聞周刊》等知名媒體寫專欄。她的養育和發展教學策略,主要來自社會學、特殊教育和哲學訓練。著有暢銷書《孩子是無價的!》(Kids are worth it)、《陪孩子度過難關》(Parenting Through Crisis)、《Just Because It’s Not Wrong Doesn’t Make It Right)、《Extraordinary Evil》等。現在和家人住在科羅拉多州。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文秀(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長)、王浩威(精神科醫師)、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作家)、李雅卿(種籽親子實驗小學創校人)、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家興(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洪素珍(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張德聰(中國青年教國團主任)、黃榮村(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楊俐容(親子教育專家)、蔡炳坤(台中市副市長)、蔡穎卿(作家)、謝國清(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
以前有人告訴我,消除校園暴力是不可能的,經過小學、中學、中途學校的辦學經驗,我確信這個說法不真。我們的作法和本書所言相同,讓生活其間的人都了解霸淩背後的心理動力,進而為所當為。那麼,這些破壞性的力量,就能轉為正向能量,讓自己和他人都活得更好。
——李雅卿
本書嚴正揭露霸凌的不正當性、指出旁觀者的共犯效應,並提供實用的對策與工具,展現的是反思的典範,值得所有關心孩子成長的大人深入閱讀、付諸行動。
——楊俐容
面對「霸凌」,就從這一代開始,讓我們以愛和尊重當種子,做到「零霸凌」,才能真正落實「營造友善校園,重振校園倫理,禁絕霸凌行為」,這也才是本書出版的最高期待。
——蔡炳坤
如果因為這本書,我們能看到自己在無意中常發出霸凌的電波,並願意把自己的家庭改變為更溫良、更安人心的行為學習地;那麼這本書的影響才算真正被開啟。
——蔡穎卿
名人推薦:王文秀(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長)、王浩威(精神科醫師)、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作家)、李雅卿(種籽親子實驗小學創校人)、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家興(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洪素珍(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張德聰(中國青年教國團主任)、黃榮村(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楊俐容(親子教育專家)、蔡炳坤(台中市副市長)、蔡穎卿(作家)、謝國清(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
以前有人告訴我,消除校園暴力是不可能的,經過小學、中學、中途學校的辦學經驗...
章節試閱
家中是否有霸凌?
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認為自己的孩子是霸凌者。但你若擔心你的孩子可能是霸凌者,你可以停止擔心,開始仔細檢視那些讓你擔心的線索。要記住霸凌不是因為憤怒或衝突,而是因為鄙視─強烈地不喜歡某人,視之為一文不值、次等、不值得尊重。
霸凌有四種記號:權力不平衡、蓄意傷害、進一步的威脅、恐怖氣氛。除了這四種記號,你也許會感覺到孩子有一種控制、主宰、征服、或虐待他人的高傲態度;不包容差異;以及錯誤假設他有權排斥那些他覺得不值得尊重或關懷的人。你兒子揍同學的一拳不是出於憤怒或挫折,而是算計好的攻擊。他似乎沒有同理心、同情心或慚愧。事實上,他平靜地向你解釋,他的同學是個愛哭鬼,展現出一種冷漠的態度。你的女兒把弟弟的手扭到背後,直到他痛得尖叫。她臉上的表情似乎很愉悅。看到你走進房間,她就趕快抱住弟弟安撫他。但你已經先看到了你女兒臉上冷酷的微笑。老師打電話來說你兒子與一群朋友在學校餐廳包圍一個小孩,用蕃茄醬噴他,說他是「同志」。不,這不是玩耍,是的,你兒子似乎是帶頭的。開車送孩子上學時,你聽到你女兒與朋友笑著說她們如何整新來的孩子。你兒子把學校新來的女生說成是一塊好肉。你很震驚。他說孩子們都是這樣談話,你真是跟不上時代。
恐嚇、威脅、排擠、折磨與嘲弄並不是手足間的爭吵或同儕間的衝突。這些都是霸凌的行為。重要的是你不能掉以輕心,當成手足與同學間的「平常事」。同樣重要的是你不能試著正當化、合理化或大事化小。「那個孩子惹了我兒子。」「女生們只是在玩耍。她們不是想要傷害新來的孩子。」「所有人都會被逗弄。」任由你的孩子這樣做,對他並不是件好事。你是在默默告訴他,你對他沒有什麼期望,因此讓他有藉口殘酷或暴力。
還有很重要的是:不要懲罰孩子。懲罰孩子只會教導他更有攻擊性與傷害性。他必然會成為一個狡猾的霸凌者,連細心的旁觀者或成人都難以注意到。更重要的是,懲罰會貶低、羞辱、與剝奪孩子的人性(聽起來很像霸凌)。懲罰會帶有怪罪與痛苦。懲罰沒有考慮原因或尋求對策。懲罰取代了與孩子更有建設性的聯繫。讓人們變得更疏離,也讓父母與孩子避免處理霸凌的潛在問題。懲罰所關心的是什麼規矩被打破?誰做的?應該給孩子怎麼樣的懲罰?懲罰剝奪了孩子瞭解行為後果、彌補錯誤或同情被害孩子的機會。
孩子是否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會的,但他不會因為被羞愧而感到羞愧或內疚或後悔。這些感受要出自於內心,而不是外在要求。因為故意傷害他人而感覺內疚是好的,事實上是很重要的。但除非培養出同理心,不然不會感到內疚。同理心與內疚是一體的。孩子必須在乎其他的人感受,並能夠「設身處地」,才會對於傷害他人或不公平感到內疚。你的角色不是去羞愧他,而是讓他知道他做錯了,你很關心他,願意幫助他修正。當你對孩子有這樣的關心,他比較能夠把這種關心轉移到其他人身上。社會運動人士與作家卡爾厄普邱奇(Carl Upchurch)解釋,這種關心對於同理心有多麼重要:「我覺得他們重要,因為你覺得我重要。」
你若知道你的孩子在霸凌手足或同儕,你需要立刻採取決斷的行動。考慮你自己的行為。你所做的是否會鼓勵或支持霸凌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如上一章所談到的,你可以改變你的態度、行為、與習慣。於是你也會改變你與孩子的關係,這將會影響他與同儕和手足的關係。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也許還有其他的社會因素導致你的孩子霸凌─同儕關係或社交與教育環境,如幼稚園或學校。因為霸凌是關於鄙視,種種藉口如情緒、生理、或心理障礙都只是藉口而已。霸凌是蓄意的、思考過的行為,想要傷害被視為次等或不值得尊重與關心的人。有過動症狀、注意力障礙、或有身心症狀的跡象,可能導致孩子有攻擊性的行為,但不會「導致」孩子鄙視、厭惡、或仇恨其他人。這些心態是學來的。
你的孩子是學會成為霸凌者,所以他也能學會以更社會化的方式與同儕交往。從霸凌特徵清單可看出霸凌所不擅長的:關懷他人、對手足或同儕友善、分享、容易相處與結交朋友。幫助你的孩子發展這些能力,可以讓你孩子扮演新的、更有建設性的角色。
以下是你能做的:
1. 立刻以紀律來干預。
2. 創造「做好事」的機會。
3. 培養同理心。
4. 教導友誼能力─決斷、可敬、與和平地與人相處。
5. 密切觀察孩子所接觸的電視,電玩、電腦活動、與音樂。
6. 接觸更有建設性、娛樂性、與有活力的活動。
7. 教導孩子「保持善念」。
立刻以紀律來干預。
紀律是一種讓生命學習的過程;修復與歡迎和解。目標是指導、教誨、引導與協助孩子發展內在紀律─自我的內在秩序,而不是外在的約束。管教一個霸凌的孩子時,我們要注意不要只是要求遵守(「別霸凌,說你抱歉,然後不要再打擾他」),而是邀請他深入觀察自己,超過外在的要求與期待。當孩子發展出自己的道德準則,願意在行動上表現仁慈與公正,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行為,並能加以選擇,為自己的行動負責,他就可以達成自己的期望,同時以他所希望得到的同樣尊重,來看待其他人。
紀律能幫助改變導致霸凌的態度與習慣,促進家中真正的和平。紀律的過程有四種步驟,是懲罰所沒有的:
(1)讓霸凌知道行為的錯誤─不打官腔,或說成是衝突,或加以淡化。(「真是的,餐廳所有人都會叫別人綽號。」)
(2)讓他承擔問題─沒有藉口(「我們不是故意要傷害他;我們只是逗弄。」),不轉移指責(「詹姆斯帶頭的;不是我」),沒有但是(「但是他真的是個窩囊廢」),沒有假如(「假如他不那樣子,我們就不會找他麻煩。」)
(3)提供他一個過程來解決他造成的問題─認錯、改過與和解;換言之,他必須修正他所做的,想出辦法不再犯,治好他所傷害的人。
(4)保持他的尊嚴─他不是個壞人;只是他的行為不當;我們相信他能夠成為一個正直、關懷、負責的孩子。
紀律是對霸凌的一種建設性與慈悲的反應,考慮到意向、行為的嚴重性、與幫助霸凌更社會化的修復步驟。你需要花時間,孩子也要花時間。然而,你花的時間是值得的,孩子將開始明白自己的一切行為都有後果,不管是意料中或意料外的。他將學會他能夠負責,承擔自己的行為,為自己所造成的傷害負責,不是因為他害怕懲罰,而是因為這樣做才正確。
認錯、改過與和解
你撞見女兒扭著弟弟的手臂,於是也扭她的手臂來教訓她,隔離她,難堪她,羞愧她,說你不喜歡對弟弟那麼兇的小女孩,或禁止她外出,都無法教導她不去傷害弟弟;反而讓她知道下次不要被抓到。處罰比較可能讓她覺得自己是你的受害者,而不是導致弟弟痛苦的元兇。忽視這種情況,或希望只是她暫時失控,這樣只會讓你女兒更加霸凌。有建設性的作法是紀律的四種步驟,其中第三步包含了修復三步驟:補償、對策與和解。
你可以清楚表達她做了什麼,強調你相信她能夠修補她所闖的禍。「妳扭了弟弟的手臂。妳傷害了他,妳需要有所彌補。我會告訴妳修復的三步驟。我知道妳可以處理。」
修復第一步:認錯,並補償她所做的。她若弄壞了弟弟的玩具,她就需要修好或買新的。物質傷害通常比個人傷害容易賠償。她弟弟所感受到的疼痛,擔心姊姊可能會再傷害他,不信任她會好好對待他,這要比修理舊玩具困難多了。
需要道歉,但只是提出要求,而不是命令。你若命令道歉,就會得到不真誠的「我抱歉」或再次扭手臂之後的再次不真誠道歉。這種被迫的懺悔無法修復任何東西。若孩子看到了示範或自己接受了真誠的「我很抱歉」,比較可能做到真誠的道歉。
不管多麼真誠,只是說出「我很抱歉」並不夠。一位小學老師對學生說明一個清楚的例子。她把一根釘子釘進一塊軟木頭。她不停敲打釘子時,要學生想想他們肢體傷害、言語嘲弄、或排擠某人的次數。然後她把用工具釘子從木頭拔出來。她舉起釘子說,「這就是『我很抱歉』,但這樣並不夠。」她拿起木頭問學生,「我們要如何處理木頭上的洞?」真誠與無條件的懺悔是要為行為負起責任,承認所做的錯事,表達強烈的期望不再犯,為傷害負起責任,開始修補破裂的關係。
不能強迫你女兒懺悔,但你可以幫助她達成懺悔,協助她進行修復三步驟。懺悔本身不是目標,而是她完成了整個和解過程的副產品。
修復第二步:改過,並想出一個方法來防止再犯。換言之,不逃避與否認她所做的,你女兒要如何更新自己?更新自己是要把破壞性的行為(扭弟弟手臂)與一切後果都整合為一個新開始。事情已經發生了。她無法取消這個行為。希望事情沒有發生也沒有用。她需要明白她真正做了什麼(不,這不是意外;她蓄意要傷害),她為何要這麼做(是的,她嫉妒,是的,她生氣─不是氣她弟弟,而是他似乎從來不惹麻煩,而她總是有麻煩),她能夠從這件事學到什麼(當我感到嫉妒與生氣,不在乎他人,不設身處地時,我會蓄意傷人。我可以想出辦法不傷弟弟而滿足自己的需求;可以嫉妒或生氣,但絕不可以扭他手臂傷害他)。這時你可以與女兒談如何覺察她的行為後果─她的行為對弟弟的影響(手臂被扭是很痛的),對他們姊弟之情的影響(沒有人願意跟加害者在一起),以及對她的影響(扭手臂是很糟糕的玩耍方式;不久就沒人願意跟我玩了。我想要也可以成為一個正直、關懷、負責的孩子,一個讓弟弟喜歡的姊姊)。你可以幫助你女兒釐清她的感受,協助她練習更社會化的行為。她的行為若是出於嫉妒─手足之間的貶低或鄙視時常是出於嫉妒─重要的是你要檢視你如何對待兩個孩子。很容易把手足定型為「霸凌」與「被霸凌」,於是大家都會認知這些角色,並加以扮演。
修復第三步:和解,是去療癒你所傷害的人。犯行者必須做出承諾,並實踐承諾。她的弟弟也必須願意信任、冒險、跟她一起重建關係。補償與想出對策後,你女兒若願意花時間與精神在弟弟身上會更好。(「你弟弟今天被你扭手臂的感覺很不好。你能如何幫助他今天感覺好一點?」「他喜歡坐小車子被人拉。」)你女兒拉著兒子坐的小車。這有兩種功能:第一,被霸凌的弟弟能體驗到姊姊的良善;第二,霸凌姊姊能體驗到她自己行善的能力(「我搞砸了。我是個正直、關懷、負責的人,可以補償我的過錯,想出辦法不再犯,並療癒我所傷害的弟弟。」)。
孩子很可能在修復第二步就覺得夠了。重要的是必須落實第三步。要由成人來策劃。你的女兒尚未定型在霸凌的角色─她只是練習了幾次─這一步可以比較快達成,幫助她選擇更社會化的角色。她的弟弟還沒有成為姊姊不斷霸凌的目標,也許願意坐上小車被姊姊拉。暴力循環就被停頓了,堅強的關懷循環被建立了。
若教師打電話給你說你的兒子常對另一個孩子施暴,這就是完全不同的情況。對方不想再接觸你兒子,更別說是要進行修復,不管你兒子表達多麼真誠的懺悔,想要補償,或想出很好的對策。被霸凌的孩子與霸凌時常會被迫參加衝突解決工作坊─但要記住,霸凌不是關於衝突,而是關於鄙視。沒有衝突需要解決。霸凌只是被成人扮出笑臉,表達被迫的懺悔─這只是老戲新唱。被霸凌的孩子沒有得到緩解,沒有支持,霸凌沒有學到真誠的同理心或社會化行為。霸凌很可能會想要報復,或受害者因為畏懼報復而改變說法。霸凌很可能會繼續。
你的兒子可以做到以上所說的,一直到和解的一步,然後他必須耐心等待被霸凌的孩子願意開放接受他的和解。光是時間並不能療癒關係,但療癒需要時間。就算你孩子真心向另一個孩子道歉,提供補償,被霸凌的孩子可能需要時間才能變得更堅強,然後才能和解。需要時間並不是為了傷害你兒子,讓他感到內疚,跟另一個孩子一樣受苦。受害者可能需要時間才能面對傷痛,表達情緒,開始放下怨恨與破壞性的感受,他不僅能恢復自己的平靜、安全感與自在,也能敞開心胸,接受你兒子的和解。
你兒子可以表達尊重,在這段等待期間保持距離。若這段時間必須讓人不方便,你兒子必須承擔。他可能必須避開與另一人碰面的場合,不管是走廊,教室,或足球隊。若被霸凌的孩子太害怕跟他在同一所學校,他也許必須在家自修。他也許必須被監督,被限制在操場的某個區域活動。他的行為將被密切注意。你兒子可能抗拒這些條件。你可以溫和提醒他,是他犯下了霸凌。
當另一個孩子準備好時,他與你兒子可以一起尋找有創意的方式來解決他們的問題,來達到和解。這並不是把霸凌當成一種衝突。要解決的問題是在霸凌結束之後,並在霸凌經過紀律管教之後,他們要如何一起在學校團體中生活。
家中是否有霸凌?
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認為自己的孩子是霸凌者。但你若擔心你的孩子可能是霸凌者,你可以停止擔心,開始仔細檢視那些讓你擔心的線索。要記住霸凌不是因為憤怒或衝突,而是因為鄙視─強烈地不喜歡某人,視之為一文不值、次等、不值得尊重。
霸凌有四種記號:權力不平衡、蓄意傷害、進一步的威脅、恐怖氣氛。除了這四種記號,你也許會感覺到孩子有一種控制、主宰、征服、或虐待他人的高傲態度;不包容差異;以及錯誤假設他有權排斥那些他覺得不值得尊重或關懷的人。你兒子揍同學的一拳不是出於憤怒或挫折,而是算計...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