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是生活中最需要的學問。選對象、挑工作,甚至吃自助餐之前,最好有點經濟學的知識!
具備經濟學的知識,可以
*讓人提升日常生活決策品質
例如,如何在吃到飽自助餐決戰中實現效用的極大化?
*做出合理的選擇
例如,精準估算出「戀愛中選擇正確對象的成本」
*獲得更大的世俗快樂
例如,古典學派的李嘉圖炒股賺得200萬英鎊
*更接近成功
例如,凱因斯玩股票為劍橋大學賺進100萬英鎊
*還可更加瞭解環境,培養出與眾不同的眼光與見解
‧先讀大學,還是先工作?哪一個比較好?
‧韓國人太過份了!抵制韓貨的經濟學效應
‧如何把自己的物質利益最大化?
‧阿妹會唱歌,大S會賺錢,那我如何用經濟學的原理來思考我的職場之路?
‧大賣場的牛奶品牌種類與價格戰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我的錢會變小?節儉是美德嗎?
‧孫臏賽馬與博奕理論
‧黃金是我這輩子保值的最佳工具嗎?石油的價格誰決定的?
《經濟學這樣讀才會懂》以五十個故事或社會事件,說明五十個經濟學基本概念。這是一本貼近生活、說明清楚、舉例有趣、極容易消化的通俗經濟學著作,每一篇都適合分開吸收,也可以連續閱讀,讓讀者能迅速建立概念並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具備經濟學的知識,可以讓人提升日常生活決策品質,更加瞭解所處的環境,培養出與眾不同的眼光與見解。以後無論是思考「保險值多少錢?」或者是分析「污染成本誰付?」還是要「以經濟學說明民主制度」,都能侃侃而談,言之有物。
本書以國人熟悉的故事案例、文化元素、敍述方式,精確剖析出經濟學的原理。
內容框架嚴謹,體系完整,讓讀者能有系統地掌握經濟學的全貌。同時文字親切平實,沒有讓人望而生畏的公式和模型。
作者用流暢生動的語言,講述經濟學的深刻原理與特有思維方式,行文如行雲流水,引人入勝,使讀者既有知識上的莫大收穫,又有非常的閱讀享受。
作者簡介:
王福重,中國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碩士、博士,北京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後研究。主要領域包括基礎經濟理論、總體經濟學等。曾經發表過百餘篇相關論文,並出版十餘部學術專書,且擔任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理事。
他是大陸最著名的「通俗經濟學解說人」,以深入淺出的精闢見解,搭配趣味橫生又貼近當下社會的比喻與故事,在電視、廣播、平面媒體上針對經濟現象加以說明。他出現的媒體,包含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上海東方衛視上海證券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王志鈞(知名財經作家)、李紹榮(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孝正(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徐德航(智冠科技市場投資主任)、葉檀(復旦大學博士)
名人推薦:名人推薦
王志鈞(知名財經作家)、李紹榮(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孝正(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徐德航(智冠科技市場投資主任)、葉檀(復旦大學博士)
章節試閱
【價值與效用:周杰倫演唱會給我的那些事情】
第7章 價值之謎:為什麼「物以稀為貴」
我們常說「物以稀為貴」,好像是個常識,但是,下面的問題,卻困擾了大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一生。
水對維持生命至關重要,人不吃飯尚可以生存一周,完全不喝水,三四天就完了。奇怪的是,如此重要的水,非常便宜,在很長的時期內,是免費飲用的。後來,即使不再免費,一瓶礦泉水頂多也不過幾十元而已,幾乎人人都享受得起。
鑽石是奢侈品,雖然不排除工藝上的若干用處,但沒有它,我們根本不會覺得有任何不便。與水相比,鑽石是可有可無的東西。但是,不可思議的是,和它的實際用處相反,鑽石花大價錢才能買到,是富貴的象徵。新娘子如果沒有鑽戒,會覺得沒有面子。
為什麼會這樣?你可能會說,物以稀為貴啊。鑽石稀有,所以貴;水到處都是,不稀有,所以便宜。
但是,需要進一步追問,為什麼稀有了就貴?不稀有的就便宜?這樣問更有意義。這個問題深深攫住了亞當‧史密斯,這就是著名的「水和鑽石之謎」。
經濟學的解釋可以讓你明白背後的道理。經濟學家是從人的心理出發,層層剝開這個謎團的。
我們買東西,不是為了佔有商品本身,而是要利用它們。買水,是為了解渴,買麵包是為了充饑。水能解渴,麵包能充饑,這些作用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管你承認不承認,這個作用都是存在的。
不過,你還可能買奧運會、劉德華、張學友或者S.H.E演唱會的門票,這些有什麼客觀實在的用途嗎?沒有!它們滿足的是你主觀上的要求,獲得的是心理上的滿足。
經濟學家把商品的這個特徵叫「效用」。效用是人們對商品有用性的評價,是主觀的評價。主觀的意思是,一切由你的感覺決定,你覺得有用就有用,覺得沒用就沒用;你認為用途大就大,認為小就小。
效用是經濟學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我們需要特別留意。
在二〇〇七年時,中國的蘭州有個新聞:蘭州有位女孩為了見到她心中的偶像劉德華,苦等十三年,父母為此已經傾家蕩產,其父還跳海自殺。這是我們難以理解的,因為見不見劉德華,我們無所謂,可是對這個女孩來說,效用非同小可。
效用因人而異。比如《紅樓夢》好不好呢?這要看是對誰。魯迅就說,人們對《紅樓夢》的看法有很大差異。他說,經學家從中看見「義」,道學家從中看見「淫」,才子佳人看到的是「纏綿」,而革命者看到的則是「反清」。可是《紅樓夢》就是《紅樓夢》,不管你怎麼認為,它總是那個樣子!鳳凰衛視的評論節目《事實正前方》有句名言:「不管觀點有多少,事實只有一個。」
有趣的是,一個東西的價格,與客觀的用途關係並不大,但是與主觀的效用密不可分。 比如在北方,冬季寒冷的野外,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有兩個人,一個人穿得很暖和,行李中還有幾件名貴的貂皮大衣,但是他餓得要死;另一個人沒穿衣服,凍得要死,但是手裡有十個饅頭。前一個人一定願意用貂皮大衣換後者的一個饅頭,當然後者也樂意。這時,前一個人認為貂皮大衣還不如一個饅頭作用大。可是,當他已經吃了一個饅頭,感覺不那麼餓了,就不願意再用貂皮大衣換饅頭了。 問題是:饅頭還是那個饅頭,無論形狀、組成成分都沒有任何變化,它可以充饑的客觀功能亦沒有變。可是人們認為它的價值不一樣了。道理在於,我們對饅頭的主觀評價,即效用變了。
再比如,糧食欠缺的地方,一斤大米可以賣一百元;大豐收的時候,也許只能賣一毛錢。但是,這一斤大米的分子組成一模一樣,還是那麼多米粒!價格不同,是因為豐收時你對糧食的評價和感受,即效用,與絕收時大不相同。
你喜歡周杰倫,願意出一千元買他演唱會的票。但是也有人不喜歡他,嫌他咬字不清,一百元錢也覺得貴。可是,無論是周杰倫,還是他的歌,都是客觀的、不變的。不同的是人們對周杰倫的主觀感受相差懸殊。
我們再用一個案例說明價格取決於主觀效用。這個案例十分經典。
有一個農民,收穫了五袋穀物,表面看,它們毫無差別。他按照主觀的重要性,也就是效用的大小,安排它們。
第一袋:自己吃,這對他的效用最大;
第二袋:補充體力和精力,他認為這個效用低於吃飯;
第三袋:釀酒,他認為喝酒的效用低於補充體力和精力;
第四袋:養家禽,他認為吃肉的效用低於喝酒;
最後一袋:養鸚鵡。因為用途安排得差不多了,想了好幾天,才想起來這個用途。這一袋對他的效用是最小的。
如果他要賣這些穀物,可以想像:第一袋對他的效用最大,給他一百元才願意脫手;第二袋效用次之,給八十元才賣;第三袋賣六十元;第四袋四十元;最後一袋,效用最小,二十元就可以接受。
現在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他要同時出售這五袋,每袋賣多少錢?是一百元、八十元、六十元,還是其他?
一般人認為是平均數,也就是(100+80+60+40+20)÷5=60(元)。
實際上,每一袋都只能賣二十元,也就是最後一袋效用對應的價格。一共獲款一百元。
為什麼?
可以這樣想:假定他丟了一袋,他要放棄哪個效用?是吃,還是養家禽,還是其他?對了,是放棄養鸚鵡。
也就是說,如果他丟了一袋,他失去的僅僅是養鸚鵡給他帶來的滿足感,這個效用,只值二十元。
問題是,養鸚鵡的這一袋,不是這五袋穀物中特定的一袋,而是其中任何一袋!
所以,他失去五袋穀物,損失的效用,就是五倍的養鸚鵡的滿足感,這個損失的價值是一百元;給一百元,就可以接受。因此,當這個農民有五袋穀物的時候,每一袋的價格,全部由最後一袋,即第五袋的效用決定。
同樣道理,當他有四袋穀物的時候,每一袋的價格,就由第四袋,也就是這時候的最後一袋的效用決定;當有三袋的時候,就由第三袋的效用決定所有穀物的價格;當有兩袋的時候,就由第二袋的效用決定;當只有一袋的時候,當然就由這一袋的效用決定,這是最高的效用,所以,這一袋的價格很高,一般來說,他是不會賣的。所以,東西越少的時候,價格就越貴。
再回過頭來看看鑽石和水的價值之謎。
江河湖海,到處是水,水之用途也多種多樣,我們可以把得到的水分成許多份(比如瓶),並按照從大到小的用途安排它們。
假設最大的用途是喝,中間有一系列的其他用途,我們略去不表,最小的用途,是向空中潑灑它。喝的這一份水的效用最大,如果出售,需要得到很高的價格;而最後一份,效用最小,每個人都灑過水,水滿足了我們這個最小的效用,所以,由它決定的水價就很低。
而鑽石呢,假如我們也可以排列它的用途,從女士佩戴這個最大用途開始,一直到拋撒鑽石這最後的、最小的用途。可是鑽石很少,只能排前面的幾個用途,比如排一兩個,所以,最後一份鑽石的效用也很大,因此鑽石很貴。
記住一句話就行了,一件東西的價格,由它的最後一單位的效用決定。最後一單位的效用,有個專門的概念,這個概念太重要了,叫「邊際效用」。
價格由邊際效用決定!這就是「物以稀為貴」這句流傳了千百年的話背後的道理。
【人生的成功:消費利益的極大化】
第9章 消費者行為:飯是最後一口才吃飽的
有種說法是這樣的:傳統早餐是三樣,鹹菜油條加豆漿。為什麼吃三樣,而不是一樣?因為光吃油條,噎得慌;光喝豆漿,餓得慌;光吃鹹菜,鹹得慌;吃兩樣,味道又不夠,沒吃好。
人們消費,就是購買多種商品,而不是一種或者少數幾種。
可是,人們的收入,在固定期間內卻是有限的,大家都只嫌自己收入少,沒有抱怨多的。消費多種東西和有限的收入之間存在著一種矛盾。這個矛盾是: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到每種消費品上。這很像投票選舉,把票投給誰。
經濟學的假定是,人追求自己利益的極大化。具體到消費者的層面來談,什麼是消費者的利益極大化呢?那首先就要問,消費者為什麼要消費?
購買商品不是為了佔有商品,而是消費或者使用它們,以此滿足自己的欲望。
雖然商品的作用是客觀的,不過欲望是主觀的。比如,買票看電影,是因為覺得電影有趣,或者喜歡坐在影院裡的感覺,又或者自己的女朋友喜歡,自己也跟著看等等。總之,是主觀上感覺值得看。看歌星演唱會,是為了滿足自己一睹明星風采的夙願。看書,是為了得到某種知識或者愉悅感等。這些都是主觀上的,只有你自己知道,別人不清楚。
有人說,吃飯呢?吃飯的作用也是主觀的嗎?
不吃飯就會餓死,這是客觀的。但是,說到底,吃飯的目的,不是把餐桌上的菜轉移到胃裡,而是解除饑餓感,滿足口腹之欲。連精神有問題的人,餓了也想吃飯,這一點,還得感謝造物主。
更有意思的是,吃飯不是越多越好,感覺飽了,便會停下來。因為吃飯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消費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我們的主觀欲望,即效用。不管消費什麼商品,最後都是為了滿足這個效用。這好比說,不管吃魚,還是喝牛奶,或者吃漢堡,最後在分子形式上都是合成人體的蛋白質。
在經濟學家看來,消費者的利益最大化,等同於消費者的效用極大化。
這就叫科學,把具體而微的東西,統一成一個標準。研究消費者如何實現效用極大化,是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之一。
怎麼買東西,才能實現效用極大化,或者說達到最大的滿足感?
有人喜歡吃爆米花,就以吃爆米花為例。當你吃第一包的時候,感覺十分美味,你獲得了很大的效用,然後你吃了第二包,你的總滿足感更大了,效用又增加了。
但是,你一定有個感覺,雖然第二包也很好吃,但是感覺沒有第一包那麼強烈了,雖然因為吃了第二包,總的滿足感在增加,但是從第二包中得到的滿足感,沒有第一包那麼多。 然後,第三包的滿足感,沒有第二包大,比第一包當然就更差得遠。
第四包的感覺,比第三包還差,說實話,已經沒有多少美味的感覺了,當然,還能吃得下去,你的總滿足感還為此又增加了一點。
但是,你不再想吃第五包了,因為這個時候再看見爆米花,已經覺得索然無味,甚至有點不舒服了,如果吃了這一包,還不如不吃,用經濟學的行話說,就是你吃了它,總的滿足感或者總的效用,反而會下降。
結果,你只會吃四包爆米花。
經濟學把從消費某種東西中所獲得的全部效用,叫總效用。
總效用的特點是什麼?上邊的例子告訴我們,總效用一直在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越來越慢。當然這裡假設大家是正常的,不是傻瓜,如果是傻瓜,即使吃了難受,也會照樣吃下去,直到撐壞。
為什麼總效用或者總的滿足感一直增加?原因就在於每一包爆米花都增加了效用。為什麼增加得越來越慢?就是因為每增加一包,新增的效用越來越小。
經濟學把新增加的一單位商品所新增加的效用,叫「邊際效用」,把增加得越來越少這個現象,叫「邊際效用遞減」。 邊際是個動態的概念。邊際效用涉及兩個變數,一是消費數量,二是獲得的效用。邊際效用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消費量的變化而變化。
比如,當你已經吃了一個水果,現在又吃第二個,第二個所增加的效用是邊際效用;如果吃了兩個水果後,又吃了第三個,第三個水果所增加的效用,是新的邊際效用。
邊際效用遞減是一個心理規律。再好吃的東西,山珍海味,每天吃,也會有吃膩的一天。
邊際效用遞減,是人作為感情動物的毛病。它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使人不會輕易為某件事、某個人瘋狂。
比如,我們會愛上一個人,有人說越來越愛。如果真是這樣,那你最後可能會瘋掉。我們愛一個人,最後的境界是什麼呢?是融入更多的親情,親密無間。而愛是有間的。這就是老人很少再做親密狀的原因,他們信奉的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戀愛容易,一起生活難,對此年輕人要有心理準備。
回到剛才吃爆米花的問題。你能不能想清楚,吃到什麼程度,總的滿足感或者總效用就達到了最大?對了,就是吃到邊際效用為零的那一個。因為再吃下一個,根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它所增加的效用,也就是邊際效用是負數。但是,在此之前,總效用是在增加的,因為邊際效用為正。
邊際效用為正,用我們的俗話說,就是「多多益善」,你說是不是?對於正常人來說,吃的永遠是邊際效用為正的,也就是好的東西,所以,英文裡的商品叫做goods,也就是「好的」。
所謂「酒足飯飽」,就是吃的最後一口,喝的最後一口,邊際效用都是零。
邊際效用為零,就是「增之一分則太肥,減之一分則太瘦」那個最佳境界。
說到這裡,我們的問題似乎有點兒眉目了。也許消費者應該這樣消費:購買每種消費品,直到每種消費品的邊際效用為零。
不過,這是一種過於理想化的狀態,實際上做不到。
我們說過,我們必須消費多種商品才能過活,也許成百上千,但是同時不要忘了,我們的收入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每種商品都買到邊際效用是零的那個狀態,沒有那麼多錢!
不信你試試,以買汽車為例,可能要買一千輛,你的邊際效用才會是零,那這樣得花多少錢?
在收入有限,又需要購買多種商品的情況下,我們如何購買,才是真命題。
先從最簡單的情況說起,假定只消費兩種商品,同時收入是有限的。有限的收入,其真正的意思是:必須把錢花完,沒有剩餘。要不,問題又變得複雜了。把錢花完的假設是簡化問題,但是,結論是不會變的,而且符合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假定。若把錢留著,則不能獲得任何效用。
比如,兩種商品是橘子和蘋果。我們用試錯法。假如剛開始的時候,你買了十個橘子和二十個蘋果,每個橘子二元,每個蘋果一元。
第十個橘子的效用,即邊際效用是二十(單位無所謂);或者說,你花在橘子上的最後一塊錢所獲得的效用是十(邊際效用20÷價格2);而第二十個蘋果的效用,即邊際效用是三,也就是說,你花在蘋果上的最後一塊錢所獲得的效用是三。
注意,效用是主觀的,滿足不滿足,多大的滿足,你自己知道,而且只有你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如果你吃一個橘子的滿足感是吃一個蘋果的滿足感的兩倍,你可以把前者記為2,後者記為1;或者前者記為20,後者記為10,等等,隨你怎麼記,只要比例不變就可以。
你的購買方案,即十個橘子和二十個蘋果,沒有達到最佳狀態,也就是沒有達到最大的滿足。為什麼?因為,如果你把買蘋果的最後一塊錢,不買蘋果,而是買橘子,你的滿足感(即效用)會增加。這時,一方面,你少消費了蘋果,減少了效用(減少了三個效用);同時,用這最後一塊錢去買橘子,可以多消費半個橘子,效用增加了十(細心的讀者一定會意識到,由於邊際效用遞減,所以效用不到十,但是很接近十,因為才增加了半個橘子,所以可以合理地認為是十),你的效用淨增加了七。
我們可以繼續做同樣的轉移,最後的結論是:只有當買橘子的最後一塊錢所獲得的效用,與買蘋果的最後一塊錢所獲得的效用相等時,效用才達到最大,不會再增加。
用一個公式就是:
●橘子的邊際效用÷橘子的價格=蘋果的邊際效用÷蘋果的價格●
或者
●橘子的邊際效用÷蘋果的邊際效用=橘子的價格÷蘋果的價格●
即商品的邊際效用比等於價格比的時候,效用達到最大。如果是多種商品,這個結論也是成立的。這就是聰明的消費者買東西的原則。
你實際上可能做不到這麼精確,但是,作為原則,肯定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再以吃自助餐為例,說明這個結論。
吃自助餐的時候,錢已經花了,問題轉化為:每種東西吃多少,才能達到最大的滿足。
結論一目了然:儘量多吃,而且讓每種東西最後一口的邊際效用相等!
這相當於,喜歡的多吃點,不喜歡的少吃點。因為喜歡的東西效用大,必須多吃,才能保證和不怎麼喜歡的東西、吃得少的東西的邊際效用(注意是邊際效用)相等。是不是?
在這個意義上,飯是最後一口才吃飽的。
對於時間的分配,也要遵循這個原則。以參加考試的學生為例,每天晚上的時間是有限的,而要複習的科目有多種。正確分配時間的原則是,花在每門課上的最後一單位時間(比如,最後一分鐘)所預計增加的分數都相等。
比爾‧蓋茲不缺錢,但是時間對他是稀有的,他運用時間的原則與學生複習功課是一樣的。
有人說,我買東西的時候,不能做到你說的那麼精確。當然不會如此精確,不過,中國人常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朝這個方向做,才是朝著正確的方向走,你的利益才會增加。
人生苦短,每個人都想成功。這個原則是很有用的。讓我們從此做一個精明的消費者吧。
【人生真正的代價:機會】
第13章 機會成本和利潤
如果有人說,中午請你吃海鮮,你是不是認為這頓午餐是免費的,因此就馬上答應了呢?你可能說,那當然,我早就想吃海鮮了!可是我說,不是,你不一定要接受邀請。因為,凡是吃飯,即使是別人出錢,也要耽誤你的時間。你的時間是你的資源,它是有限的,也就是稀缺的。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好好珍惜、利用自己的時間,獲得最大的價值和成就。
每天中午這段時間,你可以有多種安排,比如上網、睡午覺、跟朋友聊天、聽音樂、看書等,每種安排都有它的價值。 如果你用這段時間去吃這頓「免費的午餐」,就不能再做上述事情了。這是你吃這頓飯的真正代價。既然這頓免費的午餐有代價,自然就不能說它是免費的。
免費的午餐,當然對你也有價值。可是,如果在上面的諸種安排中,有的價值比吃飯的價值大,那麼你去吃這頓免費的午餐就是得不償失的,不如去做那些更有價值的事情,如聽聽音樂。在這種情況下,這頓飯即使有人買單,也不應該去吃。
什麼時候可以去呢?當你覺得吃這頓飯比做其他事情的價值都大時,吃這頓午餐才是正確的選擇。所以,如果有人請你吃飯,你不一定就高興地答應下來,而是應該冷靜地比較一下,看看是吃飯值得,還是把時間用做別的安排更佳。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句話的原創者是誰,大家是有爭議的,不過,它得以流行,必須要感謝一九七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密爾頓‧傅利曼,也就是貨幣主義學派的領袖。
有一次他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了這句話,而且以後在多種場合和論著中反復提及它,才使它發揚光大,傳遍全世界,成為人們的口頭禪。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句話裡蘊涵著深刻的經濟學道理。
人們做事,是因為有好處,也就是能獲得收益,沒有好處的事情,人們不會去幹,至少不會持續地幹下去。同時,做事情也要考慮成本,只有收益大於成本的事情,才值得做。 收益是什麼,大家很清楚,就是毛收入,可是成本是什麼,就不是很明瞭了。一般人頭腦裡的成本概念不是很科學的。
一般人頭腦裡的成本,是做一件事情的直接花費,也就是會計記賬的成本。比如上大學的成本,一般人的看法,就是大學的學費,比如每年五萬元,四年一共二十萬元。這樣計算成本是不準確的,學費不是你成本的全部。
上大學要花費四年的時間,這個時間是你的資源。這個資源有多種用途,除了上大學,還可以去打工。那麼,上大學的真正成本是:如果不上大學,而去工作,能獲得的收入。這是你因為上大學而失去的收入。假如這個收入是一百萬元,那你上大學的成本就是一百萬元,而不是二十萬元。
在經濟學上,把我們做一件事所放棄的收入中最大的那個收入,稱做這件事的成本。
你應不應該上大學,就取決於「你上了大學後所獲得的好處(也就是因為上大學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所增加的收入)」是不是大於「上大學的成本(即放棄的打工的收入)」。
只有當上大學能獲得好處,也就是將來增加的收入,比放棄的收入還多時,上大學才是值得的。
你可能認為,不管付多大代價都要上大學,因為你出身農村,除了考大學,沒有別的前途,上大學是你的家族幾輩子的夢想,上了大學就可以光宗耀祖。也就是說,你認為上大學得到的收益最大,要遠遠大於做任何其他事情的收益,那你確實應該上大學。
可是也有一部分人認為,上大學不過是為了找個好工作。確實,有了大學文憑找工作就容易多了。但是,如果現在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比如去銀行上班,那麼他們可能就沒有再上大學的積極性了。
看得出來,經濟學的成本與一般人的成本概念不同。
為了區分經濟學家所說的成本和一般人頭腦裡的成本,經濟學家把經濟學意義上的成本叫「機會成本」,而一般人的成本,叫「會計成本」。在任何一本經濟學書裡,凡是出現「成本」二字,一律指的是機會成本。經濟學家是嚴格區分機會成本和會計成本的。
為什麼這種區分很重要?因為成本關係到利潤的核算。企業是為了賺錢才出現的,不賺錢的企業,嚴格來說就不叫企業,社會不應該容許這樣的企業存在。
對於個人而言,雖不為賺錢,但是,理性的人做事的原則和企業很像,也應該是收益大於成本,只有這樣,淨收益才會增加,快樂才會更多。
利潤或者淨收益,都是收益和成本之差。收益可以用毛收入來代表,而成本則有機會成本(經濟學家眼裡的成本)和會計成本(一般人頭腦裡的成本)之分。由此會造成決策的差異。
比如,有一百萬元的資金,可以投到五個項目。每個項目的收益依次是兩百萬元、三百萬元、四百萬元、五百萬元、六百萬元。
按照一般人的看法,每個專案都有利潤,因為五種情況下,收益都大於投資的會計成本,即一百萬元。也就是說,在一般人看來,利潤是很容易實現的,並且可以在很多場合出現,賺錢並不難,經營決策並不難做。可是在經濟學家看來,這五個項目中,只有一個項目有利潤,也就是收益為六百萬元的項目,其他項目都是虧損的。
在經濟學家看來,成本是機會成本。比如第一個項目到第四個項目的機會成本,都是所放棄的收益最大的那個項目,即第五個項目的收益,都是六百萬元,所以,它們的利潤,也就是收益減去機會成本六百萬元,分別是「負四百萬元」、「負三百萬元」、「付兩百萬元」、「負一百萬元」,全是虧損的。而第五個項目的收益是六百萬元,它的機會成本是多少?對了,是五百萬元,這是投資於第五個項目所放棄的最大的收益,所以第五個項目的利潤是一百萬元。
注意,如果沒有把資金投在第五個項目上,而是前邊四個項目中的任何一個,都是虧損的。
有人可能說,都是盈利啊,收益都大於一百萬元。但是,你把資金投在第一個專案上,你得到了兩百萬元,如果你沒有投到這個項目上,而是投到任何其他項目上,得到的都超過兩百萬元,特別是第五個項目,你可以得到六百萬元。為了得到兩百萬元,你放棄了六百萬元。所以,投到第一個專案是錯誤的。同樣道理,投資於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專案,也是錯誤的。只有把資金投入到最後一個項目,你得到的收益才大於機會成本。利潤只出現在這一個場合,其他場合都是虧損的。
不管這筆錢是有五個、十個,還是有一千個機會可以投資,只有一個機會具有經濟學意義上的利潤。所以,在經濟學家看來,利潤是非常難獲得的,必須仔細考慮,認真權衡,把資金投到產生最大收益的那個項目上。
在經濟學家看來,利潤是唯一的!因為唯一,所以難找,賺錢是相當不容易的。經濟學家所說的這個唯一的利潤,叫「經濟利潤」,而一般人理解的利潤是「會計利潤」。會計利潤相對來說很容易做到。
企業努力的方向應該是經濟利潤,而不是會計利潤。企業家的本事就看他是不是找到了這個唯一的有經濟利潤的場合。所以,企業家是一個社會最稀缺的資源,也是最可貴的資源之一。
企業家經常能獲得很豐厚的年薪。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年薪最高的CEO之一,是美國CA公司(Computer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Inc.)的王嘉庚,一九九九年他的年薪高達六點五億美元。
因為企業家的貢獻很大,沒有他們,企業只能獲得會計利潤,有了他們,企業就可能獲得經濟利潤。對企業家的高報酬,我們應該以坦然之心去面對。當然,如果公司經營得一塌糊塗,還享受高年薪,就是一種不當利得了。
在虧損的時候,企業家就應該減薪。二〇〇九年,在金融危機中瀕臨破產的美國通用公司董事長瓦格納就公開聲明,如果美國政府肯花錢拯救公司,他本人將僅領取一美元年薪。
機會成本的概念,不但對於企業經營十分重要,對於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也有啟發價值。
生活中也經常碰到需要抉擇的時刻,人此時經常處於兩難尷尬之中。比如戀愛中的男女,經常需要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喜歡的人中選擇一個,而選擇就意味著放棄,心裡可能都放不下,但是不能不做出選擇。而選擇的依據,只能是比較機會成本,看你更離不開誰,更捨不得哪一個。哪一個的機會成本小些,付出的代價才是最小的。愛情也需要理智處理。你應該選擇機會成本較小的,即有「利潤」的那一個。
《孟子,告子上》中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所用的方法,就是考慮機會成本,按照他的偏好,熊掌的價值更大,效用更高,所以放棄魚而取熊掌,能讓他獲得更多的滿足。
按照孟子的價值觀,生命的最高價值在於道義,在生命和道義發生衝突的時候,為此放棄生命也是值得的(當然大部分人不這麼認為,這就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所以,根本的問題是,你要想清楚,什麼東西的價值更大。魚和熊掌的故事中,也包含著「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以及機會成本和經濟利潤的道理。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的道理提示我們:不能只看做某事你獲得了什麼,更重要的是必須要看,為了做這件事,你失去了什麼,失去了多少。只有得大於失,這件事才值得做;如果所失大於所得,不管這件事情有多大好處,都不值得做。
所以,機會成本才是人生真正的代價。
【價值與效用:周杰倫演唱會給我的那些事情】
第7章 價值之謎:為什麼「物以稀為貴」
我們常說「物以稀為貴」,好像是個常識,但是,下面的問題,卻困擾了大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一生。
水對維持生命至關重要,人不吃飯尚可以生存一周,完全不喝水,三四天就完了。奇怪的是,如此重要的水,非常便宜,在很長的時期內,是免費飲用的。後來,即使不再免費,一瓶礦泉水頂多也不過幾十元而已,幾乎人人都享受得起。
鑽石是奢侈品,雖然不排除工藝上的若干用處,但沒有它,我們根本不會覺得有任何不便。與水相比,鑽石是可有可無的東西。但...
目錄
第一篇 經濟學是什麼
第1章 經濟學簡歷:舶來品的前世今生
第2章 亞當‧史密斯:經濟學的牛頓
第3章 經濟學的作用:讓人更快樂
第4章 《國富論》:它說了什麼
第5章 經濟學的假設:經濟學是科學嗎
第二篇 價格現象
第6章 市場:看不見的妙手
第7章 價值之謎:為什麼“物以稀為貴”
第8章 均衡價格:價格多少為合適
第三篇 消費者和企業
第9章 消費者行為:飯是最後一口才吃飽的
第10章 企業之一:什麼是企業
第11章 企業之二:為什麼有企業
第12章 企業之三:邊際產量遞減
第13章 企業之四:機會成本和利潤
第四篇 商品市場
第14章 完全競爭:最好的市場
第15章 壟斷:機票打折之謎
第16章 壟斷競爭:廣告之妙
第17章 寡頭:牛奶戰爭
第五篇 博弈論
第18章 博弈論之一:讓人上當的“齊王田忌賽馬”
第19章 博弈論之二:海盜分金
第20章 博弈論之三: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嗎
第六篇 市場失靈
第21章 外部性和科斯定理:誰是污染的受害者6
第22章 保險的道理:保險值多少錢
第23章 信息不對稱:人無信不立
第七篇 總體經濟學
第24章 大蕭條與總體經濟學的產生
第25章 凱因斯:經濟學的愛因斯坦
第26章 個體經濟和縱體經濟:部分之和非整體
第27章 國內生產毛額:GDP有多重要
第28章 總需求:節儉是美德嗎
第八篇 財政政策
第29章 公共財政:政府應該做什麼
第30章 投票:經濟民主
第31章 稅收:無處可逃的強迫
第九篇 銀行和貨幣政策
第32章 貨幣:金錢如糞土嗎
第33章 金融:美夢成真的魔棒
第34章 利息:人性的產物
第35章 存款創造:錢是戲法變出來的
第36章 貨幣政策:中國中央銀行的“三板斧”
第37章 通貨膨脹:錢是如何變薄的
第十篇 特殊市場
第38章 工資決定:李連杰的億元片酬
第39章 投資銀行:興也勃焉,亡也忽焉
第40章 期貨:創造價值的“買空賣空”
第41章 期權:只有權利,沒有義務
第42章 人口和經濟增長:馬爾薩斯和馬寅初
第十一篇 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
第43章 絕對優勢:只做最拿手的
第44章 比較利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第45章 自由貿易:我們應該抵制外國貨嗎
第46章 匯率:1美元等於多少本國貨幣
第47章 貿易順差:吃虧還是佔便宜
第48章 外匯儲備:中國為什麼非要買美國國債
第49章 黃金:直叫人如此瘋狂
第50章 石油價格:誰主沉浮
第51章 次貸危機:都是貪婪惹的禍
附錄A 諾貝爾經濟學獎
第一篇 經濟學是什麼
第1章 經濟學簡歷:舶來品的前世今生
第2章 亞當‧史密斯:經濟學的牛頓
第3章 經濟學的作用:讓人更快樂
第4章 《國富論》:它說了什麼
第5章 經濟學的假設:經濟學是科學嗎
第二篇 價格現象
第6章 市場:看不見的妙手
第7章 價值之謎:為什麼“物以稀為貴”
第8章 均衡價格:價格多少為合適
第三篇 消費者和企業
第9章 消費者行為:飯是最後一口才吃飽的
第10章 企業之一:什麼是企業
第11章 企業之二:為什麼有企業
第12章 企業之三:邊際產量遞減
第13...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6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