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一切看似俗瑣之事物,寫出常人難以言說的深度和雅致。
紙上種荷 詩裡剪韭 躲在書扉下啖黃瓜
現代采風詩人馮傑的解饞帖
第一本以蔬果草花為主角的鄉村辭典
◎ 一揮參化育,眾卉出精神,無復池中物,驚為天上人。 ──王鼎鈞
◎ 以前讀黃庭堅,都說他能「化俗為雅」,當時不是很懂,看了馮傑的散文之後,終於恍然大悟,原來馮傑這就是了。 ──張輝誠
讀馮傑的文字,會讓人在恍惚間,以為遇到了「詩經時代」的采風人——他穿著一襲麻布衣,柳絮如雪,執著一方木鐸,蹚著綴滿露水的車前草,從家門前正匆匆走過……
作家張輝誠曾說:「馮傑文章中的諧趣,像含羞草一樣,一碰到了,就骨碌碌地收枝斂葉,不由得你不注意,不由得你不會心一笑。」他寫鄉村常見的瓜果、青草、紅花與麵食,撫慰穿行古典歲月的詩心,一解塵封在童年記憶裡的饞,質樸雅致而饒富滋味!四條黃瓜是四條漢子,五根辣椒則成了五虎將,姥姥給買的柿餅,入了畫恰好湊個四世同堂。他的詩文與北中原的乾草香同行,滿紙芳香的漢字,如鄉村炕上撲鼻的甜麥香。
《泥花散帖》蒐羅49個條目,是鄉村花草食蔬的寫意字帖,文畫合一,有口語方言,古風舊事,注釋解詞,延伸擴展,邊緣另類,細節裡包含北中原各種元素,折射風俗民情,撿拾歷史碎片,是鄉村泥花,亦是書畫散帖,撚字慢寫,自成一家。
散帖——
是時間裡依稀的記憶,是舊日煙跡雲痕,是青苔和懷念,是落霞與孤鶩,是屬於自己的荒唐和尷尬,是一個終於打出來的小噴嚏。
作者簡介:
馮傑
1964年生於河南滑縣。當代作家,詩人,畫家。是大陸作家中獲得台灣文學獎項最多的作家,曾獲聯合報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散文獎、台北文學獎、宗教文學獎、現代兒童文學獎。出版有小說集《飛翔的恐龍蛋》、《冬天裏的童話》、《少年放蜂記》;詩集《一窗晚雪》、《布鞋上的海》、《中原抒情詩》、《討論美學的荷花》、《馮傑詩選》。
獲獎經歷:《在中國作一次茶的巡迴》——中國《詩刊》全國詩賽第一名。 《第五千種荷》——中國世界華文詩大獎臨工盃第一名。 《逐漸爬上童年的青苔》——台灣《藍星》屈原詩獎。 《飛翔的恐龍蛋》——台灣現代兒童文學小說獎。 《冬天裏的童話》——台灣現代兒童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 《在母語時代》——《聯合報》新詩獎。 《九片之瓦》——《中華日報》梁實秋散文獎。 《書法的中國》、《牆裡的聲音》——《中國時報》文學獎、河南省人民政府優秀文學成果獎。
章節試閱
牛舌頭
吐出來,讓大家長長見識。
但這恰恰是植物名,不是牛嘴裡的那一副「五香口條」。姥爺說過「開封的醬牛肉天下第一」。
《詩經》裡歌謠有「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就是說的我們鄉下的一棵棵牛舌頭,那是車前草呀!
想一想,能經典得蔓延上《詩經》封面的草確實不多,大多不夠資格。車前子草算一位,我爲這故鄉全身充滿鄉土氣質的草自豪。車前子可是草中的詩人。
我一直生活在北中原,三百篇《詩經》裡,有近百首都長在這片土地上。衛風、鄘風、邶風都從我的故鄉大地緩緩吹起。風吹草低。車前草低,詩句高。
我常常恍惚碰到「詩經年代」那一位采詩人,他穿著一襲麻布衣,柳絮如雪,執著一方木鐸,趟著綴滿露水的車前草,從我家門前正匆匆走過……
淌落的露水敲打著鄉土,聲音是那麽大。
咖啡松
我對茶情有獨鍾,深感裡面那些中國韻味的成分多;對咖啡一直不敢高攀,總覺得那是馬克思和巴爾扎克們喝的,只有執鵝管筆,一邊寫《資本論》和《人間喜劇》,才算相得益彰。自己又沒有留那把共産主義的好鬍子,更不配去喝。
後來想想,這是小農思想作怪,可能主要原因是太貴,一瓶烏黑細末竟上百元,足夠我買一刀宣紙。
話說有一瓶雀巢咖啡,猴年馬月的,忘記喝了。時間一長,過期凝固了。
那天,我畫松樹。在四尺條屏上,松葉、松幹都出來了,著色時,正爲找不到赭石顔料犯難,就想改變一下松樹的品種。
這時看到畫案下那瓶失寵的咖啡,忙倒水攪拌,用筆一一染在松幹之上。咖啡浸透得自然,松幹竟出現另外一種效果,覺得比用赭石顔料還有質感。一連畫了幾張條幅松軸,落款還抄了一首宋僧詩:
古松古松生古道,枝不生葉皮生草。
行人不見松栽時,松見行人幾回老。
那是一棵松在質問無邊的時間。恰恰這時,遠在美國一位姓黃的太太讓我畫一張畫兒。我隨手給了她這幅畫兒,並在信中寫到,用失效的咖啡畫松一事。
用咖啡可以畫松樹,自認爲這是我的發明。我在考慮,是否申報一個專利,因爲在丈二匹的宣紙上生長有一種松,叫咖啡松。
半月之後,忽然收到自太平洋彼岸寄來的一個包裹。U.S.O.。我取出後小心翼翼地打開。
黃太太信上稱:知道你畫畫兒,這半瓶過期的咖啡沒扔,就給你寄去了。
我一時不知是喝還是畫。
瓞
「瓞」字,我敢說,要是當場考試,大多數人會不認識。這顯得我一時有點賣弄。
說白了吧,就是小瓜。
北中原鄉下有一種小瓜,叫「馬寶蛋」,在蔓上結得一串串,若北斗七星。它先綠後黃,珍珠形的。我在童年時,割草收工後,在緩緩低垂的暮色裡,常常將它放在小手上搓揉。
一掌芳香。
這種小瓜就屬瓞的一種,如果選瓞的鄉村排行榜,它能列爲袖珍第一。
古人造字,上面放四個小瓜就成了「罛」,但這是一種魚網,用於打撈沉落的星辰。瓜上若再安上一個小角,就成了「觚」,是一種盛酒的器具。用瓜盛酒,古人風雅到極致;清新,自然,鄉土。現代人從來不用此法,因爲宴會上喝 「人頭馬」時,惟恐大家不知道,不透明就顯不出尊貴與氣派,還不能炫耀地位與展示富有。
至今,我還沒見過在宴會上,誰敢用一隻瓜去與貴婦人們碰杯的(那一定是另一種瓜,名叫傻瓜)。
瓞字從字形上看,照古人自右往左讀,就是「失瓜」的意思,這種瓜因爲小,可以從網眼裡漏掉,因爲小嘛。一只瓜在暮色深處獨自行走。不小心絆了一跤,滾到一邊,就會在鄉間高高的蒿草叢裡迷路,像我曾在鄉村的蘆蕩裡出遊,走著走著,就摸不到家了,要哭,真像這一枚可憐不幸的小瓜。
忽然,聽到風中有人喊起乳名。
人在缺營養時,也會無可奈何地長成「瓞」的。在故鄉農村,大興「共産主義風」的時期,因爲缺食少糧,那些年,我們那裡的小個子就比現在普遍得多,矮人三分。以上是我不太准的感覺。
但有些出色的「人瓞」是應該排除在「營養不良學」之外的,我們鄉下諺語:「個小人聰明」,如書上說的拿破崙、龐統、武大郎,還有另外一個人。
老書上還有個 成語叫「綿綿瓜瓞」,是比喻子孫昌盛的意思。可見,都是說的小孩子們的事情,小孩子們成群了、多了、就不好管了。云云而已。
這成語八成是古代一個幼稚園園長所僞造,且他還一定是個小個子,不足一百十一公分。我如是推斷。
如是我想。我敢打賭。
賭瓜。
苦瓜和尚和苦瓜的臉龐
苦瓜開小黃花,黃扣子大小,爲時不長,丈量完二十四小時後就悄然退場。散出一種獨到幽香,哪怕只有一朵,風來,一個院子裡都會填滿這種叫幽香的單詞。
大畫家石濤的號是「苦瓜和尚」,他編過一本《苦瓜和尚畫語錄》,我一邊看書一邊吃苦瓜。感覺石濤風格並不「苦」,而是「漲」。抒情成分更多。張大千是造假石濤的高手,現在許多石濤畫都出大風堂之手。張大千讓我明白,世上最妙的造仿不是苦苦摹畫,而是意創。替石濤創作。石濤一直死而復生,這例子是畫壇三十六計之一,叫借屍還魂。
苦瓜的苦風格其他蔬菜無法模仿。
一個在四川瀘州工作一輩子的表舅,晚年返回中原,他告訴我:少不入川,老不進關。他年輕時進川,是個美麗錯誤。但能做一手好苦瓜菜。我在他家第一次吃過炒苦瓜,上了癮,回來就在院子裡自己開始種。以至曬衣服的欄杆上都爬滿苦瓜鬚。
說苦瓜臉是形容一種愁相。
苦瓜像我們這類小人物濃縮的生活,苦,是從上到下,從內到外,從皮到瓤的苦,靜下心來想想,苦中恍然還能有一種回味。這才是支撐的骨頭。像大家平時過的日子,儘管苦,若等下一盤苦瓜端上來,照樣要吃。
二○○八,七
韭菜的剪法
「韭」這個字形很有意思,長長短短,橫豎都是發的韭葉子,難怪《說文》裡這樣解釋:「在一之上,一地也。」如果倒著看,就該是不發芽的韭黃。
韭菜以春天最好,夏天就蒼茫了,古人的「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講的都是及時,說的「時間和速度」。《政和本草》裡說治消渴飲酒無度時,可以吃韭,「韭苗日吃三、五兩,或炒或作羹,無入鹽,但吃得十斤即佳。過清明勿食。」這哪里是治病?說的是過生活。
先人命名一種植物總懷有一種願望,「韭」乃「九」諧音,《爾雅》說「一種久而生者,故謂之韭」。《詩經》裡最早出現「萬壽無疆」這個字眼,就是與「祭韭」有關。只要有韭根埋下,不必年年播種,它是一種內含毅力的植物。母親從老家挖來韭根,就種在盆裡,地上,等到做飯下鍋時,才想起來剪。
那麽多人與韭有緣,蘇軾「青蒿黃韭試春盤」,調製了三種顔色。陸遊的是「雨足韭頭白」,是一種意象。鄭板橋的「春韭滿園隨時剪」,他嚮往閒適。韭菜能在文學史上發芽,都與吃有關。要數杜甫的那一把韭菜最鮮。
杜甫〈贈衛八處士〉是杜詩精品。「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我每每讀時,歎世間蒼茫。那種時空交錯的感覺,杜甫有,我也有。
雨夜留客人剪韭,是古時詩人的一種習慣,樸素不失雅致。相當於現在詩人找個理由喝啤酒到天亮。
所謂「剪春韭」,不是室外活動,而是回歸室內的一種烹韭方式,如果你以爲是手持一盞馬燈或電筒,到半夜下刀剪韭,那就錯了。
「剪春韭」的方法如下:就是一手拿一束韭菜末端,將另一端放在鹽水裡煮。然後剪掉末端,最後投入涼水裡,這樣烹出來的韭菜味道清脆可口。
就這麽簡單。我家就是這一古風。
二○○八,四,廿五
楊凝式掐著韭花寫《韭花帖》
夢中,就開始聞到韭花之香,醒來時恰恰有人扣門,童子道:「官人,有人送來韭花。」
推開窗,圃外幾畦韭花亦新綠,就立在案頭,試墨、揮毫。
在一帖手劄之上,韭花開得如此爽朗,字裡行間透出綠意,字們一個個顯得新鮮可口,能吃的。帖上便下起了一場細雨,是五代十國的古典細雨。新雨的氣息,舊墨的氣息,一時瀰漫在那樣醉生夢死的年代。
這個人是楊凝式。
楊凝式是個很有意思的人,在五代那個動蕩年代,幾朝皇帝都給他官做,不知是苦於政治動亂的險惡,怕人抓住把柄,或壓根兒就沒有把做官當成什麽鳥事,他時常給人留下的印象是裝瘋賣傻,恣肆狂,人稱楊風子,風瘋相通。除了佯狂放浪與形骸之外,更多是揮毫題壁,洛陽城裡的寺廟牆壁,甚至斷垣殘壁也不放過,到處都有他洋洋灑灑的字。這是行爲藝術。若放到現代在牆上亂塗亂畫,警察一準罰款。好在那是個風花雪月年代,說不定那時執勤的警察也是個如我一般的三流寫手或準文學愛好者,看著正亂寫亂畫的楊風子只會嘿嘿傻笑。
壁是他最好的天地,以致他留下的墨跡不多。能在丈二大壁題字誰還想在三寸小箋上寫蠅頭呢?這種人的書法只能留在風雨裡,風雨裡的字是與時間同步的,同煙同雲、同雨同苔、同淚同血,最後,都了無夢痕。
有意思的人自然會寫出有意思的帖,譬如這《韭花帖》。
在書法史上,這一叢韭花以章法疏朗而開得滿書餘香,讓人合不住。後來米芾也看到了,於是米芾開始發癡。在藝術天地裡,能讓米芾看上的人不多,他連上一輩的顔、柳也不感冒,稱二人爲醜怪惡劄之祖。但他對楊凝式大加贊許,擊掌道:「楊凝式如橫風斜雨,落紙雲煙,淋漓快目」,「天真爛漫,縱逸類顔魯公爭座位。」
這是米芾之言,藝術家一癡,就顯出幾分可愛。
韭花因爲有楊凝式入帖從而搖曳多姿。
我父親在世的時候,每到韭花時令,同母親一道,他們擇葉、掐花、晾曬,裝到罐子裡,再一層層攤上細鹽。一壇韭花夠我們全家能吃上一冬天。
我也發癡,有時會在不經意時候,忽然會因爲引申,而湧起一種巨大的悲愴。譬如這一粒小小的韭花,在楊凝式帖中搖曳的韭花,看似從容,其實不小心把眼淚都能辣出來。
辣椒是窮人的饞
傳統畫家在畫《清白圖》時,畫完白菜,餘興未盡,就在一邊添上幾支辣椒。若幾尾紅魚。般配。辣椒屬平民日子裡的道具。
那時我們家貧樸,辣椒的辣就像生活中的味精。是點睛之筆,讓人們忘記日子裡的苦與艱難。走在鄉村,冬天屋檐垂落的一串紅椒分明有讓人鼓起向上的勇氣。
從形狀上看,柿子椒算是素椒,「狗尿椒」是最辣的,「朝天軸」是辣中的極品,一般用於觀賞,極少有人敢吃。用途可多作爲鄉下人打賭的道具。
辣椒下來季節,姥爺用鹽水泡滿滿一缸青椒,吃飯時,就隨手撈出幾個,算是最好的菜。看到姥爺這種吃法,我就也撈一支青椒效倣,卻不得不叫喊苦辣。那種辣,繞樑三日。有時沒有青椒,姥爺會將乾椒在掌中挫碎,放進碗裡。顯得更暴烈。
鄉下的日子就是這樣過去的。簡單,厚重。
我問過姥姥,姥爺爲啥那麽喜歡吃辣椒?我姥姥說過一句哲學家永遠說不出來的鄉下話:「辣椒是窮人的饞啊。」
在沒有大魚大肉的時代,我們鄉下人,就是靠這種方法解饞的。簡單,有效。它是窮人的權利,且還不用去央求他人。真不知道,沒有辣椒的日子該怎麽過?
二○○八,八,一
耿餅
耿餅,是風乾的記憶。
我姥爺稱呼柿餅爲「耿餅」,那時我沒來得及細問。只知道耿餅就是柿餅的別名。像人有乳名。
三十年後,看《儒林外史》,第一回裡記載王冕自山東歸來回家,有一段瑣碎的文字,是好文字:「打開行李,取出一匹蠶紬,一包耿餅,拿過去拜謝了秦老。」後面有注釋,才知道爲什麽叫「耿餅」。
也知道我三十年前吃過,並且瞎吃了三十年。
山東菏澤與我們那裡一河之隔,黃河爲界,河東河西。菏澤耿莊出產柿餅,故叫耿餅。耿餅以耿莊爲中心去劃半徑,因爲近,自然是要銷到我們北中原那裡。菏澤古稱曹州,當年那裡有個黃巢,和我們長垣縣的王仙芝配合,折騰了一番。這耿餅更早叫曹州耿餅,據說,在明代就是貢品。皇帝曾坐在龍椅上,一邊上朝批閱奏章一邊嚼柿餅。
耿餅特徵是小而厚,橙黃透明,霜厚無核。近似明人小品。
我們北中原鄉村集市上是這樣賣柿餅的:
先用細長的柳條將柿餅一枚枚穿起來,一串串掛在車上,我們戲稱爲像是穿「驢糞蛋蛋」。那時,我跟在姥姥後面在鄉村走親戚,我們送去杏果,來時,親戚就多回贈這樣的柿餅,叫「壓」。
至今,北中原偏僻的集市上還有這樣的賣法。古風猶存。讓我看得恍然如夢。
柿餅上的那一層白粉,叫柿餅霜,屬自然而生。常被姥姥收集起來,用紙包好,儲存到瓦罐裡。每當我爛嘴或舌頭潰瘍時,就敷上一抹柿餅霜,很快就會痊癒。
在嚴冬鄉村,吃柿餅時我先用舌尖舔舔,再慢慢收回。感覺柿餅霜就是耿餅出的一層細汗。
二○○七,九,五
插
不作插入、插進、插秧之類的動詞用。在鄉村口語裡,插,是鄉村飲食中的一種烹飪過程或技法。
北中原鄉村,把幾種不同的糧食或食品放在一起,去長時間的熬煮,才叫「插」。燒粥叫插粥,燒米飯叫插米飯,煮菜叫插菜。若不小心把飯燒糊了,則叫——「插過了」。
它有個特徵:最後在鍋裡必需得有「咕嘟咕嘟」之狀,才能稱作「插」。若鍋裡是一片風平浪靜的「細聲慢氣」,不能叫插,那則叫「熬」。一種緩慢狀態。
「插」,彷彿是一種鄉土感懷在逐漸濃縮的過程。
在北中原寒冷的冬夜,在一座明亮的瓦屋裡,燃一盞高高的草燈,光柱溫潤,鐵鍋裡黃澄澄的米飯正在「插」著,飄出陣陣米香與蒸氣。模糊著窗櫺玻璃上的一方方剪花,以及紙剪上悄悄走動的雪。剪紙與雪一時融化。
雪夜閉門讀禁書。我在一卷鄉下暗黃的禁書上,還忽然讓那些精美的漢字「插」了一下。
《金瓶梅》裡就有許多北中原方言,一百回裡有「那婆婆炕上柴竈,登時造出一大鍋秕稻插豆子乾飯」。一個尖尖的漢字的觸角,造就古典的「插」。
於是,炊煙與飯香便從古典的明代嫋嫋升起,飄過酒肆、官邸,和西門大官人的中藥房。緩緩飄過來了,曖昧而又溫暖。
與北中原故鄉的乾草香同行,在我的鄉村的案頭,正在翻動著碎米一般煮熟的文字。讓我也在「插」著一紙芳香的漢字。
唐詩裡的二十三棵松與四朵荷花
這是一種不負責的偷懶演算法。其實只限《唐詩三百首》。
讓詩人栽滿了松。那唐詩裡松多,能坐與松而語,談禪論道。打開滿耳松風,滿眼松色,轉過身作別還是松影。我曾經無聊得集過賈島、韋應物、劉長卿幾個人的詩句,另成過一首〈四松詩〉的僞唐詩,寫在仿古宣斗方上送友人。
松下問童子
靜聽松風寒
雨後看松色
空山松子落
最後,並蓋滿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的印章,像滿紙沒有長熟的紅紅的小松塔,我曾在北中國吃過那種小松塔。
但是唐詩裡荷花少,掐指一數,一本《唐詩三百首》裡,我認爲,僅僅開了四朵:
「相憶采芙蓉」,是杜荀鶴的。情花。孟浩然黃昏時慢騰騰地開軒閑臥時,忽然看到的一朵。王維「蓮動下漁舟」時的一朵,這是一朵坐著聽槳聲的少年荷花。
還不夠四朵,最後借李白的一朵,李白叫青蓮居士,本身就是一朵荷花。無論人或詩,李白都有濃厚的「荷花情結」。
與李白在一起飲酒的那一朵「對影成三人」的花叫什麽?沒注釋。我認爲那一定是一朵荷花。荷花的臉都喝紅了。在唐代的月光裡,只有荷花會飲酒。
一九九九
無賴的蓮蓬
蓮的家史顯得檔案繁瑣,已接近現在人事檔案。
根叫藕,莖葉叫荷,花未發叫菡萏,盛開以後叫芙蕖,果實叫蓮,蓮蓬殼叫蓮房,蓮子叫菂,菂中的一點青心叫薏……古人總有閒心,能耐心地把語言一層層地剝下去了。直到讓我看到語言的核。
蓮蓬更是一種道具。我少年時讀宋詞,讀到辛棄疾「最喜小兒無賴,村頭臥剝蓮蓬」的句子,方才知道古代的小無賴們都是手持一枝蓮蓬出場的。讓人嚮往。
可是我又知道電影裡,無賴一般都要戴墨鏡,穿長衫,叼菸捲,要麽額頭再討一帖膏藥。持蓮蓬幹啥。雅痞?
後來我姥爺說:此無賴非彼無賴,這是說的兒童天真貌。
怪不得。剝蓮蓬需要一種雅興閒心,急躁不得,那就不如直接去大口喝蓮子湯。
蓮蓬在我們鄉下是讓閑吃的,當不得主食,它只與婦女兒童有關。後來有一天,一個聰明人動腦筋,將一束束蓮蓬帶到城裡去了,以爲的廢物還可以買上好價錢。果然。城裡人除了吃,還插到花瓶裡,用於局部抒情。
剛開始,蓮蓬與雅痞有關。
蓮蓬是一方夏天之巢,在鄉村,它儲藏著露水,風聲,雨珠,方言,童年。儲藏著一個一個原色的故事。就看你是如何剝開。
二○○八,六,十九
牛舌頭吐出來,讓大家長長見識。但這恰恰是植物名,不是牛嘴裡的那一副「五香口條」。姥爺說過「開封的醬牛肉天下第一」。《詩經》裡歌謠有「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就是說的我們鄉下的一棵棵牛舌頭,那是車前草呀!想一想,能經典得蔓延上《詩經》封面的草確實不多,大多不夠資格。車前子草算一位,我爲這故鄉全身充滿鄉土氣質的草自豪。車前子可是草中的詩人。我一直生活在北中原,三百篇《詩經》裡,有近百首都長在這片土地上。衛風、鄘風、邶風都從我的故鄉大地緩緩吹起。風吹草低。車前草低,詩句高。我常常恍惚碰到「詩...
目錄
推薦序 化俗為雅的文人,馮傑 /張輝誠
惹草
牛舌頭
咖啡松
荊芥文稿
小鎮桂皮
離宣紙最近的楮
讓蘆葦去抒盡了情
草,一些鄉村版的俗名考
草木精神
草鋪地
蒲。暗夜的紅燭
艾繩解釋
啖瓜
瓞
瓤
苦瓜和尚和苦瓜的臉龐
黃瓜菜都涼了
喝白老虎湯
吃西瓜的N種方法
采蔬
韭菜的剪法
楊凝式掐著韭花寫《韭花帖》
驚歎‧由籲到芋
茄子的腿
虛谷案頭的菜蔬
石榴的骨頭
柿子的別名就叫澀
滄浪之水清兮濯我蘿蔔纓
「二十五節氣」和蘇東坡的咳嗽
洋柿
秦椒
辣椒是窮人的饞
玉米的方言和理由
紅薯的人道主
解饞
吧嗒杏
扁食兒
母親常製的九種麵食
麵托
好麵
翻燒餅
耿餅
喝訖
脂油
插
燒雞架子
菜蟒
拈花
唐詩裡的二十三棵松與四朵荷花
小桃奪目紅
紙說,看到紅
菸盒上的草語
無賴的蓮蓬
花逝
推薦序 化俗為雅的文人,馮傑 /張輝誠
惹草
牛舌頭
咖啡松
荊芥文稿
小鎮桂皮
離宣紙最近的楮
讓蘆葦去抒盡了情
草,一些鄉村版的俗名考
草木精神
草鋪地
蒲。暗夜的紅燭
艾繩解釋
啖瓜
瓞
瓤
苦瓜和尚和苦瓜的臉龐
黃瓜菜都涼了
喝白老虎湯
吃西瓜的N種方法
采蔬
韭菜的剪法
楊凝式掐著韭花寫《韭花帖》
驚歎‧由籲到芋
茄子的腿
虛谷案頭的菜蔬
石榴的骨頭
柿子的別名就叫澀
滄浪之水清兮濯我蘿蔔纓
「二十五節氣」和蘇東坡的咳嗽
洋柿
秦椒
辣椒是窮人的饞
玉米的方言和理由
紅薯...
商品資料
出版社:INK印刻出版公司出版日期:2011-05-01ISBN/ISSN:978986613534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