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你家的寶貝多久沒有跟你講悄悄話了嗎!?
上一次,你們交換的秘密是什麼呢?!
你是否常常都很想問孩子說:「孩子,為什麼我們說兩句就吵架!?」
到底,我們之間是誰有問題!?
其實我們都沒有錯,錯的是~我們用錯了溝通的方式!!
本書中,作者不再誇談理論,盡量不從「專家」的角色發言,而要寫下一篇篇與孩子互動的心得,也算是另類的「親職教育」實戰手冊。期盼有更多的父母因此反思、檢視自己的教養方式,而有愈多的孩子因這本書受益!
作者簡介:
★執照: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中原大學心理系學士★現任:可言心理諮商所負責人、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台灣性教育學會監事、台北市政府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曾任:杏陵醫學基金會家庭生活與性教育中心執行秘書、台灣省衛生處臺北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臺北市、基隆市教育局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諮詢委員、陽明山教師研習中心「教師諮詢專線」諮詢委員、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初教系兼任講師(教授「兩性教育」)、中原大學心理系兼任講師(教授「家庭生活與性教育」)、元智大學兼任講師(教授「兩性關係」)、實踐大學兼任講師(教授「兩性關係」、「家庭溝通」等課)、杏陵性諮商治療中心諮商心理師、台北晚晴協會理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兼任講師(教授「親職教育」、「兩性關係與輔導」等課程)。
章節試閱
1. 貼心的孩子從哪來
每年到了年底,臺北市清潔隊會貼心地配合家家戶戶的大掃除,開放好幾天讓民眾把家裡的大型垃圾拿出來扔;於是,平日捨不得裝在付費垃圾袋裡丟棄的垃圾,這時就要記得清理出來。我很早就跟兒子說好,這個工作今年要仰賴他了,他放寒假回到家的第一天,吃過晚飯就捲起袖子問我:「有哪些需要清運的大型垃圾?我來整理。」
我陪著兒子打開家裡儲物的空間,一邊跟他閒聊,一邊遞抹布、遞垃圾袋,兒子弄得一身塵土,拖著一袋又一袋的垃圾先放在樓梯間,等待清運,沒有一句怨言,連不耐煩的神色都沒有。此時此刻,在我心裡浮現的,是滿滿的幸福感。心想:我前世到底修了什麼,才能擁有這麼貼心的兒子?他像時下的大學生一樣,上網的時間很長,也很愛看漫畫,但他會把我的需要和家裡的需要放在優先的位置,任勞任怨地、歡歡喜喜地做。我何德何能,能夠在此生跟這麼貼心的兒子結下這段母子緣!
記得兒子還在唸小學的時候,每天下課回家,就會揹著書包到廚房來問我:「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嗎?」一轉眼,那個揹著書包的小學生,如今已經長得比我高了!不變的是,他貼心依舊。
他還不止是會幫忙做很多家事,最難得的是他的態度:總是毫無怨懟。例如每次我有電腦上的疑難問題請教他,他總會耐心教導,從來沒有不耐煩的口氣,這就是孔子說的「色難」(侍奉父母,和顏悅色最難)啊!很多人都做不到,但他做到了。
我思索著,我做了什麼讓他這麼體貼呢?也許,最該感謝的是他那顆純良的心,那是我不敢居功的;然而,我勢必也做對了一兩件事吧?仔細想想,也許是我長久以來都讓孩子們體認到:「家」是大家的,家事是全家人的事,大家都要幫忙,才不會讓一個人或某幾個人累垮。因此,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就會按照他們的體力和興趣,把適當的家事分配給他們;當他們完成了那件家事,不管多麼微不足道(例如:擺幾副碗筷),我都會鄭重地謝謝他們。是的,我把孩子們對家庭的貢獻放在心上,時時表揚他們,讓他們對這個家的事務有參與感,也對這個家有向心力。這,或許就是我的孩子樂於為家付出的原因之一吧?
我一直很喜歡一個英文字「appreciate」,常看人將它翻譯為「感激」或「欣賞」,但我喜歡翻譯為「感念」或「放在心上」。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當有人對你好的時候,你應該要心懷感念,放在心上。常懷感恩之心,家中自然瀰漫著溫情,親子之間也比較容易溝通無障礙。懂得感念的人不會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而會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這就是我跟孩子「相親相愛」的要訣。試想,假如父母跟孩子感情甚篤,他(她)又怎麼忍心讓你一個人如此辛苦呢?當然會馬上捲起袖子來幫忙啊!僅以這篇文章,向我家兒子獻上我由衷的感激與敬意:感謝有你,兒子,你真的很棒!
「家」是大家的,家事是全家人的事,大家都要幫忙,才不會讓一個人或某幾個人累垮。從小養成對家庭事務的責任與分擔,可以讓家人之間的感情更親密,也可以讓孩子更體貼,相信這樣的家庭教育養成的孩子,無論是在學校或是日後出社會也能夠把這份溫暖帶到周遭!
4. 謝謝孩子會頂嘴
若干年前,我為一本書寫過「序」,那本翻譯的教養書談的是孩子頂嘴的問題,顯然是「去之而後快」,我卻完全反其道而行,寫了一篇名為〈感謝孩子會頂嘴〉的序文。很多人光看題目就覺得不解:孩子頂嘴是好事嗎?為什麼值得感謝呢?會不會是我的運氣好、還沒碰過很「厲害」的小孩?還是當年我的孩子年紀小,我這做媽的沒嚐過什麼苦頭才會講這種話?
是的,我相信孩子有話就說是好事,那怕是以「頂嘴」的方式說出來。孩子年幼時我這樣鼓勵他們,直到今天,兩個孩子都成年了,我還是秉持著這樣的原則,歡迎孩子大鳴大放。這件事其實用邏輯來思考就可以想通了:孩子儘管是你生的,他(她)還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定會有自己的想法,假如他(她)有自己的想法,我們當然希望他(她)說出來,否則,孩子長期受到打壓,很可能自信心越來越低,也可能漸漸養成緘默的習慣,甚至衍生更嚴重的心理問題,這絕對不是我們樂見的。
很多父母親自己從小受到權威式的教育,習慣聽從長輩的話,也許自己從來沒有「頂嘴」的經驗,也因此,聽到孩子頂嘴的時候很不習慣,甚至會非常生氣。在這種時候,我的建議是:父母應該把孩子的發言想成「發表意見」,而不是「故意作對」,或許就不會有這麼多負面的情緒。
我曾經想過,很多父母親之所以不喜歡孩子頂嘴,可能是因為:孩子頂嘴(發表不同於父母的意見),你就得去處理那個「不同」的意見,這顯然有點麻煩;其次,孩子年齡還小、說話的技巧不佳,聽起來可能很「嗆」,讓人不舒服。前者其實就是民主的過程,家庭也是一個小社會,每個人都有發言權,事情可以照多數人的意見來處理,但還是要尊重少數的聲音。後者更是可以改進的;我們真正要注意的是那些談話的「內容」,不要因為他們表達的「形式」而錯失了寶貴的內容。
現實一點來看,讓孩子把想說的話都說了,我們才有機會跟他對話,才有可能進行深入的溝通;為了開啟對話的窗口,忍受一些粗糙的表達,我覺得是很划算的。你甚至可以這樣想:孩子敢頂嘴(表達跟你不同的意見),表示他(她)跟你的感情夠深厚,夠有安全感,這不是挺值得欣慰的嗎?
假如我的孩子一直以來都是唯唯諾諾、聽話得不得了,我反而會擔心我的孩子是不是欠缺主見,沒有自己的想法。是的,我寧可孩子「不聽話」,也不願意他們什麼都不說但在心裡默默反抗。你的孩子也會一言九「頂」嗎?你常為了這件事傷神嗎?不如轉換思維方式,欣賞孩子敢言的勇氣吧!
當孩子發生頂嘴的行為時,家長們第一時間應該要盡量保持冷靜,讓孩子把話說完,這樣才能夠真正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再孩子發洩跟表達完之後,親子之間再針對問題來討論與解決,並且提醒孩子也可以試著冷靜溝通,這樣才是最好的親子互動狀態!
5. 女兒的新房間
在女兒剛考上高中的那個夏天,我認為考完聯考的她,應該利用「無事可做」的這個暑假把房間好好地整理一下,好迎接「高中」這個新階段;她欣然同意,順便就提出了她的要求:「我可不可以重新裝潢我的房間?」為了進一步瞭解她的「裝潢」指的是什麼,我請她列個預算表。她很快地找同學借了本家具量販店的目錄,研究了半天,最後她告訴我:「我想換書桌、床、窗簾,還有房間的顏色。」預算大約是兩萬元。
我並沒有馬上同意女兒的這個「裝潢計畫」;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原來的那張床並沒有損壞,要換掉它、改買一張近萬元的新床,非常不符合我一貫的「環保」理念。聽了我的意見,女兒並沒有惱怒或耍賴,她太瞭解我了,她選擇耐著性子跟我溝通。她用「美感」來說服我:「裝潢必須有整體美。」又說,她看上的那張床真的是她夢寐以求、最酷的一張床;還有,原來那張舊床可以送人等等。最後,素有「守財奴」封號、存摺向來只進不出的女兒,心一橫,告訴我:「妳只要給我一萬元,其他的錢我自己付。」
聽起來似乎很合理,我自然同意了。
為了支付這些裝潢的費用,女兒到一家出版社打工,每天打包、寄書、打字、校對、跑腿……非常辛苦。暑假快結束時,我如約給了她一萬元,其他的就完全不過問了。
她喜孜孜地找了很多同學來幫忙,大家一起搬東西、撕壁紙、刷油漆、訂家具、組裝……,一群同學在我家出出入入,有時我會帶他們出去吃飯,有時候則在家裡煮麵或叫披薩。其實,這林林總總的花費早就超過一萬元了;可是,看女兒這樣起勁,我又有機會更認識她的好朋友,我覺得這些錢花的很值得。
女兒的房間裝潢完成後的樣子有點像間小「夜店」,牆上的油漆刷得不太均勻,但她毫不介意。她覺得,擁有自己房間的「自主權」,似乎象徵了自己又長大了一點;而且,朋友們愛她、幫忙她,我也愛她、支持她,她又怎麼會不開心呢?
對孩子的愛不是一昧的寵溺,要能夠遵守一定的原則,並且掌握鬆緊。從小讓孩子養成理財的觀念,不要讓他們養成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錯誤觀念,這樣可以讓孩子懂得規劃自己的生活與未來。
6. 親子溝通的藝術
寒流來襲,我急著打電話給兒子:「嗨!兒子,臺南冷不冷?你的被子夠不夠暖?要不要去買幾件厚一點的衣服?」兒子等我的連珠砲稍歇,慢悠悠地說:「臺南這幾天也很冷,不過我的被子很厚、衣服也夠保暖的。老媽,妳的資料有點舊喔,是不是該update(更新)啦?」他的幽默回應逗得我忍不住在清冷的街邊笑得好開懷!
好友小娟打電話來跟我訴苦:「我那女兒喔,真的很頭痛!每天都出去跟朋友混,不到深夜一兩點不會回家,怎麼勸怎麼說都沒有用,唉,我不只是焦慮她的安全問題而已,還很氣她不體諒我要上班,每天晚上等門有多辛苦,跟她多說幾句,她就嗆我:『妳怎麼這麼嘮叨咧?又沒人叫妳等,妳可以不要等啊!』你說,氣不氣人啊?」
不知道這兩個例子能不能激起您的共鳴? 幾年前我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開設「親職教育」選修課程,曾經邀請學生「自認為跟父母親很有話講、溝通無礙的人請舉手」;結果,幾十個人的班級,舉手的竟然不到五個人!這結果令人驚訝。我也常在演講的場合問家長相同的問題,不過,很明顯的對比是:家長們幾乎都舉手了。是我的學生對他們的父母期待太高?還是很多父母親「自我感覺良好」?(此時此刻,讀者們不妨放下這本書,用同樣的問題問問您家的寶貝吧!)
我常在親職教育演講時被問道:「如何消弭代溝?」我總是會立即反問:「代溝有什麼不好?為什麼要去之而後快?」事實上,父母和孩子的年齡相差大約三十歲,成長的經驗大不相同,有代間的差距是正常的,沒有代溝反而很奇怪。父母親們只能期待自己,就算親子之間的觀念有所不同,仍然要盡量增進對彼此的瞭解;假如刻意地要讓自己變得跟孩子們一模一樣,那不是太虛偽、太矯情了嗎?
就以日前李家同教授批評年輕人花太多時間在社群網站上為例,新世代網路使用者楊蕙如以〈救救社會上的李家同們〉為題表示,「我們不應該花時間指責李家同,而是對這些跟不上時代落差的人,抱持著同情體諒的態度」,諷刺的意味甚濃,明顯可以看到兩代對網路的不同看法。事實上,使用網路的多寡利弊見仁見智,依賴網路並非罪大惡極,不用網路也不代表落後落伍,兩代都必須學習尊重對方,而不是互相指責或批評。心理學家在研究人際溝通議題時,注意到有些人的溝通似乎有其模式,在此我要沿用其中一種分類,討論親子溝通的重要原則。
日前「親子天下」雜誌二十期陳珮雯撰寫〈臺灣爸媽的五大口頭禪〉提到,臺灣爸媽最愛碎碎唸的口頭禪是:
1. 快去念書、快寫功課。
2. 考試考怎樣?成績單呢?
3. 不要再看電視、玩電腦了。
4. 幾點了,還不快去睡覺。
5. 吃飽了沒?
無論是哪一句話,聽起來都像是無效的嘮叨,也是一種負面的表達。我在諮商經驗中發現,孩子一旦對這些叮嚀習以為常,這些嘮叨就失去了效果。很不幸的是,因為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孩子不聽),父母就「唸」得更勤,形成惡性循環,繼續破壞親子關係。
有一種溝通的方式被分類在「攻擊型」(aggresssive),包括責罵、羞辱、威脅、批評等;嘮叨雖然溫和得多,但仍然是一種攻擊。攻擊型的溝通方式會使孩子覺得困擾、失去自信、自尊低落,甚至想要遠離父母,我相信這不是一般父母所希望得到的結果。責罵、羞辱、威脅等方式的缺點非常明顯,甚至有「虐待」之嫌,相信明理的父母都會盡量避免;然而,就算是比較「無害」的嘮叨,我也建議用精簡的表達來取代。有個方法很受孩子歡迎:父母可以與孩子協商之後,將彼此都能接受的例行家規表列出來。例如:「夜歸一定要在幾點之前打電話告知」、「隔天要上學的日子,十二點之前一定要就寢」等等,利用文字等媒介,可以省去一再用口頭叮嚀,也可以培養孩子為自己負責的習慣。
很多人以為「愛之深,責之切」代表父母應該要嚴厲管教,不能放鬆,因此努力地扮演「黑臉」;其實,嚴謹的管教和溫暖的關愛是可以並存的。父母親可以在各項事物上有自己的標準、維持家規,但不必用攻擊的方式來表達。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才能造就有「威信」的父母。研究指出,有威信的父母讓孩子更有安全感,也更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才有利於身心健康。相對地,「放縱型」的父母容易讓孩子無所適從,「權威型」的父母則會讓孩子們唯唯諾諾、失去創意;「威信型」的父母有原則、重承諾,更能贏得孩子的尊敬與合作。
有一種溝通的模式,心理學家稱之為「非自我肯定型」(non-assertive),放在親子關係裡來看,就是:父母委曲求全、百般討好孩子,唯恐孩子不開心,最後經常是寵壞了孩子。許多父母誤解了「民主」的意思,以為凡事順著孩子就是「民主」。事實上,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生活的體驗不足、見解無法周延,很需要父母提供人生智慧予以輔佐,方能減少摸索嘗試時所犯的錯誤。終此一生,父母有責任對孩子做善意的提醒,但無法強迫孩子接受,但,若完全放棄這些角色,是父母的失職;這已經不是「民主」了,而是一種「放縱」。
經常以「非自我肯定」方式跟孩子溝通的父母,孩子們可能對父母毫無敬意,甚至對父母予取予求,而父母則可能壓抑許多情緒,造成自己的身心疾病,或者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時爆發,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對親子雙方都是不好的。
因此,我想在此推薦比較理想的溝通方式:「自我肯定型」(assertive),父母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多用「我」開頭的句子,而不是「你」),不需要隱藏自己的想法,但表達之後要留下可以對話的空間,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不是把家變成「一言堂」;最後,期盼能在各自表述之後,找到共識,建立雙贏(win-win)的局面。這樣一來,孩子不覺得自己的發言權受到壓抑,父母也有機會影響孩子,這才是真正的「溝通」。
前文提到「多用『我』開頭的句子,而不是『你』」,這有個專有名詞,叫做「我的訊息」(I-Message),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溝通技巧。一般說來,當我們用「你」開頭時,總不免有指責的味道,例如:「你怎麼這麼晚回家?你不怕爸媽擔心喔?」、「你考得這麼差,對得起自己嗎?」假如轉換主詞為「我」來表達,意思和味道可能就不太一樣了:「我看到這麼晚了你還沒到家,有點擔心呢。」、「我注意到你這次考試的成績有點退步,不知道你自己感覺如何?」讀者不妨試著揣摩一下箇中的感受,是否有所不同。
「assertive」除了「自我肯定」之外,還有「果決」、「果斷」的意思,父母在一些重要的原則上保持果斷堅決的態度,有助於孩子們學習為人處事的道理,這就是前文所說的所謂的「威信」。有些父母為了籠絡孩子,經常輕易許諾,卻遲於兌現,這都是有損父母威信的做法,建議最好避免。父母不該輕易承諾獎懲事宜,但說了就要做到。「君子重然諾」,能夠信守承諾就是最好的身教。
許多為人父母者都發現,跟自己的孩子溝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候父母明明是一番好意,孩子卻接收不到,甚至出現一些不可思議的反應,令父母氣結。近年來幾乎每次與朋友聚會,「如何增進親子溝通」都是熱門話題,身為專業的諮商心理師暨兩個孩子的母親,以上的原則可是我親身驗證過的喔!
自我肯定型的溝通方式: 1.父母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多用「我」開頭的
句子,而不是「你」︶。2.母不需要刻意隱藏自己的想法,但表達之後
要留下可以對話的空間,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不是把家變成「一言堂」。
父母和孩子在各自表述之後,找到共識,建立雙贏的局面。孩子不覺得自己的發言權受到壓抑,父母也有機會影響孩子,這才是真正的「溝通」。
7. 伴讀乎?絆讀
很多家庭是由母親每日「伴讀」,陪伴孩子讀書;儘管我並不贊同伴讀的教育方式,但這的確是許多媽媽們花費時間最多的工作。不過我要問了:假如真要伴讀的話,為什麼爸爸不能來扮演「伴讀者」的角色呢?孩子明明是兩個人的呀!
為什麼我不贊同父母花時間伴讀呢?這不是父母表達關心孩子學業最普遍的方式嗎?我當然有我的想法。首先,很多家長陪伴孩子做功課,是希望能收到「家教」的功效,但事實上,這樣做不見得有幫助,孩子們反而容易產生依賴:「爸爸,你看我這樣寫對不對?」、 「媽媽,這個造句我想不出來耶!你幫我嘛!」只要有一次你忍不住「出
手」了,孩子們就很難抵擋「請爸媽幫忙」的誘惑,最後讓你幫也不是、不幫也不是,很可能自己先氣個半死!
「伴讀」往往會花費父母相當多的時間,因而壓縮了其他能和孩子優質相處的美好時光,說起來實在有點可惜。而且,無論父母怎樣提醒自己不要發脾氣,大部分的父母還是會在孩子問問題時被激怒:「你怎麼這麼笨哪!這麼簡單的東西都不會!」
這其實一點都不奇怪。父母對子女免不了有所期待,當教導混雜了這些期待的時候,自然就會有情緒。倘若您一直都在伴讀,然後也常常懺悔自己脾氣不好,現在,請你原諒自己吧!只要從此改變伴讀的做法就好,不必再自責了。
「伴讀」除了容易讓孩子們養成依賴的心理、也容易使父母發脾氣破壞親子關係之外,我還很在乎這件事的象徵意義:倘若你比孩子更在意他的學業,那他何必在意呢? 孩子們很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我讀書是為了父母,而不是為了自己。」這、這、這,這怎麼行呢?父母不是希望孩子們對自己的學習有責任感、要把自己的學業 和生涯規劃當一回事嗎?倘若你比他們還在乎、你比他們還要著急,那麼,他自己何必在乎或著急?天塌下來還有爸媽頂著,不是嗎?
最後,我有個很務實的理由不做「伴讀」,甚至不做「家教」:現在的課程跟我當年讀的很不一樣(有時候甚至連發音都不同),很有可能我好心教孩子,卻教錯了, 那又何必多此一舉?孩子在學習上有問題,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回學校問老師。倘若老師發現很多學生問同樣的問題,說不定會檢討自己的教法,或在課堂上做補充教學,那不是更好嗎?
因此,孩子們小時候把「聯絡簿」、功課、考卷拿來讓我簽名時,我真的就只是「簽名」而已,絕對不去更改孩子寫的東西。我不認為有必要去「檢查」孩子的作業(老師們請不要罵我),因為我覺得,孩子的作業若經過我的校對和修改而拿到高分,那個 成績就變成是我的,不是孩子的,實在沒有什麼意義。假如孩子因為這樣「平時成績」受到影響,沒有辦法在整個學期名列前茅,那也沒關係,因為,我一向認為真正重要的是「學習」,而不是「成績」。
再說,假如每一個家長都幫孩子更正了,老師很有可能沒發現許多孩子共同的問題在哪裡,原先該做的補救教學就沒有機會做,這不是更令人扼腕嗎?綜合以上我的理念,我不伴讀,也不幫孩子訂正功課,我只陪孩子玩耍。我認為「伴讀」根本就是「絆讀」,反而可能成為孩子的絆腳石。偶爾,假如我提早做完了家事,看到孩子還在做功課,我也會拿一本自己的書,陪在孩子身邊靜靜地讀,但我不會去檢查孩子正在做的功課,更加不會拿著橡皮擦「隨伺在側」、要求孩子寫得更漂亮一點。
我常跟朋友開玩笑說,我是個很懶惰的媽媽;不過,現在看來,我的「懶惰」反而造就了孩子們的認真負責。我很高興我沒有去幫孩子擔負他自己該負的責任。當然,我的經驗不見得適用於每一個人,我只是提供自己的想法給大家做個參考,要不要伴讀呢?還是請您自己做決定囉!
8. 讓孩子為自己的生涯做規劃
話說我家兒子考完大學指定科目考試之後,接下來就該要繳交志願卡,看看自己的分數能夠申請上哪一個學校。我請兒子告訴我他的構想,然後邀請兩位學理工的朋友提供了一些意見。
兒子主要的志願是「物理」,他很清楚地告訴我:「我覺得以我現在的狀況,確定興趣是物理方面,但其他方面也滿有興趣的(如:資訊、電機等),讀物理系可以走研究路線,也可以用物理把基礎打好,將來走電機材料等等也可以。」他引用了學長的說法:「唸物理系的基礎真的打得非常好,很多研究所裡的優秀學生就是物理系的,所以不擔心沒出路。而且物理系的必修科目到大三、大四之後就很少了,如果我讀了一兩年之後發現我對某某科非常有興趣,我也可以去修那一門,因為必修科目少,所以,不用擔心會課程負擔太重或轉組轉不過去。」
至於一向被視為就業最容易的熱門科系「工程科學類」科系,兒子告訴我一些他收集的資料,包括各科的必修課和他的興趣之間的關連度。然後他說:「如果不想這麼快就決定未來的方向,或是興趣很多的話,工科比較多元化的課程或許就可以慢慢找到興趣,再去修他系的進階課程。」最後,他做了結論:「總的來說,物理系和工科系都滿適合我讀的。而工科系擺在物理系後面的原因是因為我覺得基礎打好是很重要的,工科系的缺點是聽說學習內容繁雜,基礎較不穩固。而物理系是將基礎打好再向外發展,所以我把物理擺在前面,一方面是興趣,一方面是基礎若打得好,讀研究所比較吃香。」
我的一個朋友是某大學的系主任,他看過兒子的計畫之後,不客氣地問:「你為什麼要填工程科學系呢?我印象中工科的學習內容多半博而不精呢!」兒子回應這位長輩說:「據我打聽的結果,工程類科系的分組好像是在三年級,大一、大二學的是比較廣泛的東西,大三、大四就會開始分組;我認為,假如讀了工程類的科系,只要在大二之前找到自己的興趣,大三開始就可以針對專一的科目來讀。」
另一個朋友建議:「為何不考慮時下熱門的資訊工程系呢?」兒子的回應是:「填志願時我也會填資工系,不過會填在更後面。資訊工程是我除了物理之外也很感興趣的,因為我在高中時曾經寫過一些電腦程式。我應該會在工科之下填電機系,再來才是資工系,因為電機方面的東西以前我沒有接觸過,所以也不知道喜不喜歡,如果讀了資工卻發現更喜歡電機的話,要轉系比較不容易,反而是電機系『降轉』(轉系時轉入低一個年級)資工系聽說容易得多。」
兒子進一步告訴我,這些日子以來他是怎麼收集資料的:「這幾天我跟十幾位學長聊過了,有些學長就表示,某個科系的分類雖在理工範疇,但其實是很偏文法商的科系,還有學長說某個系轉系的人很多,但轉不出去的也很多,所以要多多考慮。現在我幾乎每天去學校一趟,也去書局、圖書館找資料,有些畢業學長回來,我就順便問他們,還去比較有規模的補習班做「落點分析」(用電腦推算什麼分數能進那個學校),也買書、買光碟自己做落點分析。」
幾個朋友看到兒子條縷分明的分析,佩服得不得了,其中一位讚嘆說:「真佩服妳兒子,居然研究得這麼詳盡。想當年我只是照著腦中的想像就填了志願,根本連查也沒查,糊里糊塗,就上了大學,也糊里糊塗就讀到畢業。」對啊,我也非常佩服兒子在選填志願方面所下的功夫,顯然他對自己要讀的大學已經有了完整的思考,完全不需要我操心了!很多朋友抱怨自己的孩子沒有主見、消極被動,而他們也很習慣自己為孩子包辦所有大決定,結果孩子越來越依賴,父母的負擔始終無法減輕,以上這個例子或許可以做為借鏡。
1. 貼心的孩子從哪來每年到了年底,臺北市清潔隊會貼心地配合家家戶戶的大掃除,開放好幾天讓民眾把家裡的大型垃圾拿出來扔;於是,平日捨不得裝在付費垃圾袋裡丟棄的垃圾,這時就要記得清理出來。我很早就跟兒子說好,這個工作今年要仰賴他了,他放寒假回到家的第一天,吃過晚飯就捲起袖子問我:「有哪些需要清運的大型垃圾?我來整理。」我陪著兒子打開家裡儲物的空間,一邊跟他閒聊,一邊遞抹布、遞垃圾袋,兒子弄得一身塵土,拖著一袋又一袋的垃圾先放在樓梯間,等待清運,沒有一句怨言,連不耐煩的神色都沒有。此時此刻,在我心裡浮現...
商品資料
出版社:新手父母出版日期:2011-08-05ISBN/ISSN:978986120965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