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姆斯.葛雷易克
定價:NT$ 520
優惠價:88 折,NT$ 458
已售完,補貨中
未來決定於當下我們對自身的理解,資訊世代絕對不可忽略的一本書。
人類從食物採集者變身為資訊採集者。
──麥克魯漢
作者簡介:
葛雷易克是全球頂尖的科普作者,他的處女作《混沌》影響既深且廣,不但入圍美國國家書卷獎及普立茲獎決選名單,並在世界各地掀起暢銷與討論的熱潮,「蝴蝶效應」一詞更因此書而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用語。後續發表的《理查.費曼:天才的軌跡》與牛頓傳記同樣是科普領域中備受讚譽的典範作品,皆進入當年度的普立茲獎決選。《資訊》是葛雷易克花費七年時光寫就的扛鼎之作,不容錯過。
譯者簡介:
賴盈滿,倫敦政經學院科學哲學碩士,專事翻譯,譯有《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娥摩拉》和《神話簡史》等書。
名人推薦:
推薦序作者:南方朔、黃哲斌
掛名推薦人:
文化界
南方朔/文化評論者
黃哲斌/自由撰稿人、前資深記者
詹偉雄/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楊照/作家
科技界
fOx/Inside網站共同創辦人
Mr.6劉威麟/知名網路趨勢專家
Mr. Jamie林之晨/appWorks 之初創投合夥人
李怡志/Yahoo!奇摩內容企畫總監
戴季全/TechOrange.com 科技報橘創辦人暨執行長
徐爵民/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媒體界
林文玲/數位時代總編輯長
胡忠信/資深媒體人、歷史學者
陳浩/博理基金會執行長,雲廣科技公司(廣達集團)總經理
吳其勳/iThome總編輯
學界
陳光華/臺灣大學圖資系教授
高成炎/臺灣大學資工系教授
柯裕棻/政大新聞系副教授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林一平/交通大學副校長、IEEE院士、ACM院士
賴鼎銘/世新大學校長
紀大偉/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資訊:一部位元的解碼史歌
非洲的鼓聲,摩斯電碼,電晶體收音機,維基百科,它們有什麼關連?
答案是,它們都「承載、傳遞某種資訊」,它們以不同姿態樣貌,克服地理距離與心理誤解,拆解、傳布並重組人類的訊息。
《資訊》一書的核心趣味也是如此,作者潛回過去,穿梭於舊報紙、傳記、數學及物理理論、小說及詩歌之間,博學而雄辯滔滔,歷數我們面對資訊的千百種足跡證據,同時提醒我們,不要小看了「資訊」這兩個字。
生活於網路時代,「資訊」或許是最頻繁、最常被提及的名詞之一,或許也是最常被誤用、濫用的字詞,就像「文創」、「行銷」一樣,是懶惰者的超級百搭款。
隨便Google一下,(題外話,Google正是現代另一種「資訊」代名詞,集神聖、全能、混亂、邪惡於一身),從菸害防制到運動科學、不動產交易都有個「資訊網」,或許還不只一個,連「不適任教師」、「疼痛治療」都有專屬的資訊網站。
許多人的想像極限裡,「資訊」只是將很多文字,或許一些照片,幾段影片,張貼在一個冷清荒曠的網路空間裡,靜靜地等待被搜尋、被點閱。
《資訊》一書則帶我們追溯源頭,回望訊息如何被編碼、傳送、解碼,非洲部落如何利用鼓聲祈禱、吟詩、講笑話。然後,在非洲,「有些人的通訊工具直接從說話鼓跳到手機,越過了中間階段。」
或者,我們能代換周幽王的故事:烽火如何作為戰爭的信鴿、如何變成國王娛樂寵妃的娛興節目,最後凝固為一則「狼來了」的警世寓言。
回到本書,作者自身就是老練的寫手,也是吟詩、講笑話的高手,他從「資訊理論」的奠基者克勞德.夏農入手,談這位貝爾實驗室的天才數學家,如何創造一個新詞彙:位元(bit),作為測量資訊的單位。「從此,位元加入公分、公斤、公升和分鐘的行列,成為測量的基本單位。」
而後,彷彿《水滸傳》的綠林好漢,作者讓一個又一個「資訊時代」先驅者敲鑼登場,而他們在當時,都帶點「孤高怪咖」的味道,包括你熟悉的愛倫坡,你聽過但始終讀不懂的麥克魯漢,還有你或許沒聽過、但精彩非凡的巴貝吉(Charles Babbage, 1791-1871)。
巴貝吉是一位英國數學家,但他過世時,泰晤士報的訃聞一方面讚揚他是「所有原創思想家中最活躍、最原創的一位」,另一方面覺得他最為人知的事蹟,是「莫名其妙長期攻擊街頭音樂家和手風琴表演者」。
巴貝吉也被認為是「電腦之父」,他一輩子發明的無數機械中,最得意的是「一台由黃銅與白蠟製成的閃亮巨獸,包括了幾千個曲柄、軸輪、嵌齒和齒輪,全都固定得精精準準。」這台龐大的「思考機器」,是第一個以運算數字的自動機具:
如同他在英格蘭北部旅行考察的紡織機、熔爐、製釘廠和玻璃製品,巴貝吉的機器也是為了大量製造某種商品。這個商品就是數字。他的機器開闢了一個管道,從具體的物質世界通向純粹抽象的世界。這機器不需要原物料——輸出和輸入都沒有重量——卻需要巨大的力量轉動零件。它重達數噸,使用的齒輪可以塞滿一個房間。巴貝吉設計它來生產數字,需要的工程難度直逼當時的技術極限。比起數字,大頭針簡單多了。
相較之下,一九四四年,IBM與哈佛大學打造出長十六公尺、高二點四公尺的Harvard Mark I,算是客氣的小老弟了。Harvard Mark I能在一秒內完成加法,六秒內完成乘法,十二秒內完成除法;至於巴貝吉的黃銅機器,「兩個五十位數相加可能只需九秒,但處理進位最長可以耗掉五十秒。」
不過,談到「資訊」,本書關心的不只是硬體,更是啟迪時代的觀念流動、神經兮兮的創意狂想、充滿洞見的挑戰。以《混沌》一書打出江湖名號的作者,旁徵博引密碼學、量子力學、符號學、語言學、資訊理論、熱力學,厚筆描繪「資訊」一詞的前世今生,資訊不只是網頁上的話語文字,而是人類處理、轉換訊息的幽微渠道。
作者更從各式各樣的知識原典,探討世界如何被篩濾、濃縮、編輯,成為一種精練的資訊原型,字母的起源、第一組電報編碼、第一本字彙表、第一部字典、第一冊自然圖鑑、第一套百科全書,最後漸進到今天的「維基百科」:我們這時代的虛構圖書館,人類遺產的微縮膠卷,由一群彼此陌生的業餘編篆者,在不斷爭吵中完成,喔,不,永遠沒有完成的那天。
作者以波赫士的想像馳騁,預示維基百科的不可思議:
波赫士就描寫過一本「誤名為《英美百科》(紐約,一九一七年出版)」的書。這本書是虛構與真實夾雜之地,也是充滿鏡像和誤植的空間,是純粹與不純粹資訊的概略,它們投射出自己的世界,名字叫「圖倫」(Tlön)。波赫士寫道:「據傳,這個美麗新世界是一個祕密社團所為,成員包括天文學家、生物學家、工程師、形上學家、詩人、化學家、代數學家、道德學家、畫家、幾何學家……這個計畫實在太過浩瀚,讓每一位撰寫者的貢獻顯得微不足道。起初一般人認為圖倫只是混沌,是不負責任的放肆想像,但現在知道它是宇宙。」
從甲骨文、非洲鼓,到維基百科,人類一直在蒐集世界,撿拾知識,然後試著簡化、系統化、瑣碎化、位元化,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裡,資訊化的過程。
我也一樣,當我寫這篇小文之前,我將出版社寄來的文字檔案,透過電子郵件下載,上傳到一種名為Dropbox的雲端儲存程式。大多時候,當我搭車、睡前或排隊,在iPad的Dropbox程式裡,閱讀這本數百頁的書稿,然後將我心目中的重點,一段一段複製,貼在iPad內建的備忘錄裡。
就這樣,我整理了一份一萬多字的書摘,根據這份轉貼在Word程式檔的摘要,我開始草擬綱要,再借助Google與維基百科(對,維基百科),加上我自己的理解與偏見,寫完這篇兩千多字的書介。
我要說的是,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型塑出面向資訊、處理資訊的最佳化模式,至少自己習慣的最佳化模式,在這過程中,我既倚賴科技載具,也需要程式與無線網路協助,更借重網路的集體智慧與搜尋蜘蛛,我不再是隻身一人,我是無限光纖節點的滄海一粟。
但在這之前,我們已經走了五十年(電腦),五百年(印刷),五千年(文字),甚至五萬年(口語),這一路悠遠漫長,閱讀《資訊》一書,讓我們重新溫習、理解這一切。讓我們知曉,「位元」的太初起點。
黃哲斌╱自由撰稿人、前資深記者
媒體推薦:
《資訊》敘述了夏農的成就(一個理論),追溯資訊數不清的表現形式(一段歷史),從五千年前記錄大麥銷售的楔形文字直到現今的數位爆炸(一股洪流)。
由於夏農的理論,我們對數學、人工智慧、量子力學、遺傳學與其他知識領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葛雷易克清楚闡明了這一點。
沒有其他作者比葛雷易克更有能耐處理這麼大範圍的知識旅程。有些作者對於敘述歷史相當拿手,有些作者擅長將困難的理論解釋清楚,還有一些則善於將科學家還原成活生生的人。葛雷易克是上述所有技巧的大師。
──《華爾街日報》
──Janet Maslin,《紐約時報》
──《洛杉磯時報》
──Geoffrey Nunberg,《紐約時報》
──《華盛頓郵報》
──《出版人週刊》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39折204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0 |
5折 | 2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 |
3折 | 7 |
4折 | 1 |
5折 | 30 |
6折 | 2 |
7折 | 11 |
7折以上 | 4 |
8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詹姆斯.葛雷易克
優惠價: 88 折, NT$ 458 NT$ 520
已售完,補貨中
未來決定於當下我們對自身的理解,資訊世代絕對不可忽略的一本書。
人類從食物採集者變身為資訊採集者。
──麥克魯漢
作者簡介:
葛雷易克是全球頂尖的科普作者,他的處女作《混沌》影響既深且廣,不但入圍美國國家書卷獎及普立茲獎決選名單,並在世界各地掀起暢銷與討論的熱潮,「蝴蝶效應」一詞更因此書而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用語。後續發表的《理查.費曼:天才的軌跡》與牛頓傳記同樣是科普領域中備受讚譽的典範作品,皆進入當年度的普立茲獎決選。《資訊》是葛雷易克花費七年時光寫就的扛鼎之作,不容錯過。
譯者簡介:
賴盈滿,倫敦政經學院科學哲學碩士,專事翻譯,譯有《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娥摩拉》和《神話簡史》等書。
名人推薦:
推薦序作者:南方朔、黃哲斌
掛名推薦人:
文化界
南方朔/文化評論者
黃哲斌/自由撰稿人、前資深記者
詹偉雄/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楊照/作家
科技界
fOx/Inside網站共同創辦人
Mr.6劉威麟/知名網路趨勢專家
Mr. Jamie林之晨/appWorks 之初創投合夥人
李怡志/Yahoo!奇摩內容企畫總監
戴季全/TechOrange.com 科技報橘創辦人暨執行長
徐爵民/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媒體界
林文玲/數位時代總編輯長
胡忠信/資深媒體人、歷史學者
陳浩/博理基金會執行長,雲廣科技公司(廣達集團)總經理
吳其勳/iThome總編輯
學界
陳光華/臺灣大學圖資系教授
高成炎/臺灣大學資工系教授
柯裕棻/政大新聞系副教授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林一平/交通大學副校長、IEEE院士、ACM院士
賴鼎銘/世新大學校長
紀大偉/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資訊:一部位元的解碼史歌
非洲的鼓聲,摩斯電碼,電晶體收音機,維基百科,它們有什麼關連?
答案是,它們都「承載、傳遞某種資訊」,它們以不同姿態樣貌,克服地理距離與心理誤解,拆解、傳布並重組人類的訊息。
《資訊》一書的核心趣味也是如此,作者潛回過去,穿梭於舊報紙、傳記、數學及物理理論、小說及詩歌之間,博學而雄辯滔滔,歷數我們面對資訊的千百種足跡證據,同時提醒我們,不要小看了「資訊」這兩個字。
生活於網路時代,「資訊」或許是最頻繁、最常被提及的名詞之一,或許也是最常被誤用、濫用的字詞,就像「文創」、「行銷」一樣,是懶惰者的超級百搭款。
隨便Google一下,(題外話,Google正是現代另一種「資訊」代名詞,集神聖、全能、混亂、邪惡於一身),從菸害防制到運動科學、不動產交易都有個「資訊網」,或許還不只一個,連「不適任教師」、「疼痛治療」都有專屬的資訊網站。
許多人的想像極限裡,「資訊」只是將很多文字,或許一些照片,幾段影片,張貼在一個冷清荒曠的網路空間裡,靜靜地等待被搜尋、被點閱。
《資訊》一書則帶我們追溯源頭,回望訊息如何被編碼、傳送、解碼,非洲部落如何利用鼓聲祈禱、吟詩、講笑話。然後,在非洲,「有些人的通訊工具直接從說話鼓跳到手機,越過了中間階段。」
或者,我們能代換周幽王的故事:烽火如何作為戰爭的信鴿、如何變成國王娛樂寵妃的娛興節目,最後凝固為一則「狼來了」的警世寓言。
回到本書,作者自身就是老練的寫手,也是吟詩、講笑話的高手,他從「資訊理論」的奠基者克勞德.夏農入手,談這位貝爾實驗室的天才數學家,如何創造一個新詞彙:位元(bit),作為測量資訊的單位。「從此,位元加入公分、公斤、公升和分鐘的行列,成為測量的基本單位。」
而後,彷彿《水滸傳》的綠林好漢,作者讓一個又一個「資訊時代」先驅者敲鑼登場,而他們在當時,都帶點「孤高怪咖」的味道,包括你熟悉的愛倫坡,你聽過但始終讀不懂的麥克魯漢,還有你或許沒聽過、但精彩非凡的巴貝吉(Charles Babbage, 1791-1871)。
巴貝吉是一位英國數學家,但他過世時,泰晤士報的訃聞一方面讚揚他是「所有原創思想家中最活躍、最原創的一位」,另一方面覺得他最為人知的事蹟,是「莫名其妙長期攻擊街頭音樂家和手風琴表演者」。
巴貝吉也被認為是「電腦之父」,他一輩子發明的無數機械中,最得意的是「一台由黃銅與白蠟製成的閃亮巨獸,包括了幾千個曲柄、軸輪、嵌齒和齒輪,全都固定得精精準準。」這台龐大的「思考機器」,是第一個以運算數字的自動機具:
如同他在英格蘭北部旅行考察的紡織機、熔爐、製釘廠和玻璃製品,巴貝吉的機器也是為了大量製造某種商品。這個商品就是數字。他的機器開闢了一個管道,從具體的物質世界通向純粹抽象的世界。這機器不需要原物料——輸出和輸入都沒有重量——卻需要巨大的力量轉動零件。它重達數噸,使用的齒輪可以塞滿一個房間。巴貝吉設計它來生產數字,需要的工程難度直逼當時的技術極限。比起數字,大頭針簡單多了。
相較之下,一九四四年,IBM與哈佛大學打造出長十六公尺、高二點四公尺的Harvard Mark I,算是客氣的小老弟了。Harvard Mark I能在一秒內完成加法,六秒內完成乘法,十二秒內完成除法;至於巴貝吉的黃銅機器,「兩個五十位數相加可能只需九秒,但處理進位最長可以耗掉五十秒。」
不過,談到「資訊」,本書關心的不只是硬體,更是啟迪時代的觀念流動、神經兮兮的創意狂想、充滿洞見的挑戰。以《混沌》一書打出江湖名號的作者,旁徵博引密碼學、量子力學、符號學、語言學、資訊理論、熱力學,厚筆描繪「資訊」一詞的前世今生,資訊不只是網頁上的話語文字,而是人類處理、轉換訊息的幽微渠道。
作者更從各式各樣的知識原典,探討世界如何被篩濾、濃縮、編輯,成為一種精練的資訊原型,字母的起源、第一組電報編碼、第一本字彙表、第一部字典、第一冊自然圖鑑、第一套百科全書,最後漸進到今天的「維基百科」:我們這時代的虛構圖書館,人類遺產的微縮膠卷,由一群彼此陌生的業餘編篆者,在不斷爭吵中完成,喔,不,永遠沒有完成的那天。
作者以波赫士的想像馳騁,預示維基百科的不可思議:
波赫士就描寫過一本「誤名為《英美百科》(紐約,一九一七年出版)」的書。這本書是虛構與真實夾雜之地,也是充滿鏡像和誤植的空間,是純粹與不純粹資訊的概略,它們投射出自己的世界,名字叫「圖倫」(Tlön)。波赫士寫道:「據傳,這個美麗新世界是一個祕密社團所為,成員包括天文學家、生物學家、工程師、形上學家、詩人、化學家、代數學家、道德學家、畫家、幾何學家……這個計畫實在太過浩瀚,讓每一位撰寫者的貢獻顯得微不足道。起初一般人認為圖倫只是混沌,是不負責任的放肆想像,但現在知道它是宇宙。」
從甲骨文、非洲鼓,到維基百科,人類一直在蒐集世界,撿拾知識,然後試著簡化、系統化、瑣碎化、位元化,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裡,資訊化的過程。
我也一樣,當我寫這篇小文之前,我將出版社寄來的文字檔案,透過電子郵件下載,上傳到一種名為Dropbox的雲端儲存程式。大多時候,當我搭車、睡前或排隊,在iPad的Dropbox程式裡,閱讀這本數百頁的書稿,然後將我心目中的重點,一段一段複製,貼在iPad內建的備忘錄裡。
就這樣,我整理了一份一萬多字的書摘,根據這份轉貼在Word程式檔的摘要,我開始草擬綱要,再借助Google與維基百科(對,維基百科),加上我自己的理解與偏見,寫完這篇兩千多字的書介。
我要說的是,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型塑出面向資訊、處理資訊的最佳化模式,至少自己習慣的最佳化模式,在這過程中,我既倚賴科技載具,也需要程式與無線網路協助,更借重網路的集體智慧與搜尋蜘蛛,我不再是隻身一人,我是無限光纖節點的滄海一粟。
但在這之前,我們已經走了五十年(電腦),五百年(印刷),五千年(文字),甚至五萬年(口語),這一路悠遠漫長,閱讀《資訊》一書,讓我們重新溫習、理解這一切。讓我們知曉,「位元」的太初起點。
黃哲斌╱自由撰稿人、前資深記者
媒體推薦:
《資訊》敘述了夏農的成就(一個理論),追溯資訊數不清的表現形式(一段歷史),從五千年前記錄大麥銷售的楔形文字直到現今的數位爆炸(一股洪流)。
由於夏農的理論,我們對數學、人工智慧、量子力學、遺傳學與其他知識領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葛雷易克清楚闡明了這一點。
沒有其他作者比葛雷易克更有能耐處理這麼大範圍的知識旅程。有些作者對於敘述歷史相當拿手,有些作者擅長將困難的理論解釋清楚,還有一些則善於將科學家還原成活生生的人。葛雷易克是上述所有技巧的大師。
──《華爾街日報》
──Janet Maslin,《紐約時報》
──《洛杉磯時報》
──Geoffrey Nunberg,《紐約時報》
──《華盛頓郵報》
──《出版人週刊》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0 |
5折 | 2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 |
3折 | 7 |
4折 | 1 |
5折 | 30 |
6折 | 2 |
7折 | 11 |
7折以上 | 4 |
8折以上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39折204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