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德爾菲娜‧德‧維岡
定價:NT$ 280
優惠價:88 折,NT$ 246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令人心碎的現代版《小王子》
她們是兩條平行線。
盧──就讀高二的十三歲資優生,聰明卻不擅與人相處;因著媽媽患病、妹妹夭折而承受重大壓力與孤單。
諾──十八歲卻已流浪街頭數年的女遊民,白天總是等待時間過去,卻又害怕夜晚到來。
當天才少女與年輕街友相遇,她們才發現,偽裝的美好假象並不重要,要終止流浪,你只能揭開面具真實去愛……
本書討論主題為法國遊民現象,加上「中輟生」、「家暴」、「憂鬱症」等面向之議題,甫出版即獲得高度矚目,出版後更獲得由5000家法國、比利時、瑞士、加拿大的書店選出的「法國書商公會文學獎(Prix des libraires)」,並入圍法國龔固爾獎。
本書特色
探討法國遊民現象的小說,加上「中輟生」、「家暴」、「憂鬱症」等面向之議題,挑戰美好家庭神話。出版後即獲得法國書商工會文學獎並入圍法國龔固爾獎。
人物介紹
盧‧貝爾蒂尼亞克
十三歲但跳級就讀高二的天才資優生,智商一六○,個子嬌小,喜歡做各種實驗、觀察人們的表情;聰明卻不擅與人相處,在班上獨來獨往,偷偷暗戀著班上最帥的男生盧卡斯。因為做口頭報告而去採訪女遊民諾,而和諾成為互相倚靠的朋友。
盧卡斯‧米勒
盧班上最高的男生,帥氣、叛逆不羈,很受女生歡迎,是班上的老大。上課很少記筆記,總是忘記關手機,坐在椅子上時喜歡把身體斜一邊,敢公然頂撞老師。父母離異。有顆善良的心,知道盧想幫助諾的心,也極力協助她一起照顧諾。
諾‧勒溫爾
年僅十八歲就無家可歸的女遊民,媽媽被人強暴後生下了她,七歲之前由外公外婆帶大,外婆過世後搬去跟媽媽住。十二歲時因為媽媽酗酒,諾被安排至寄養家庭,也開始離家出走,進入少年管教寄宿學校後則常長徹夜不歸,漸漸地開始了夜宿街頭的生活。
皮埃爾‧馬藍
盧班上的老師,出了名的嚴格:上課時不能用腳在下面踢椅子,不能拿起手機看簡訊,也不能偷看教室裡的鐘,心想怎麼還沒下課;不能用手不停地撥弄頭髮,不能跟旁邊的人小聲議論;就算熱到四十度,也得穿上不會露出肩膀的衣服。要發言前得先舉手,上課時不准嚼口香糖,連原子筆的筆頭都不准咬。是學生們的惡夢。
盧的爸爸
喜歡規畫、訂定策略,在公司擔任主管職務。失去二女兒、妻子罹患重度憂鬱症時,堅強地支撐著整個家,煮飯、洗衣、打掃、粉刷牆壁,也努力維持家中的和樂氣氛,但有時也會躲在洗手間一個人流淚。
盧的媽媽(阿努克‧貝爾蒂尼亞克)
在盧八歲時懷了第二胎,但二女兒泰出生幾個月後就夭折了,阿努克漸漸封閉自己,不去上班、不跟人說話、不梳洗、整天對著電視機發呆,最後被診斷罹患了重度憂鬱症。但在諾住進盧家中後,又開始有了笑容。
作者簡介:
德爾菲娜‧德‧維岡(Delphine de Vigan)
一九六六年出生於法國近郊的布洛涅-比揚古,曾作過各種零工,而後在民調機構擔任主管職務長達十年,並利用晚上的時間寫小說。她悄然出現在文壇,很快便在法國文學界擁有一席之地。二○○一年出版第一本小說《不餓的日子》,陸續出版了七本著作,其中以《諾和我》最為暢銷,在法國銷售超過四十萬冊,全球翻譯二十多種語言的版本,並已拍攝電影。維岡目前和兩個孩子定居於法國巴黎。
譯者簡介:
梅思繁
生於80年代,成長於上海。大學上的是當年夢寐以求的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後離開了可愛的家與摯愛的父母,隻身前往法國。如今在巴黎生活,繼續自己熱愛的文學研究,有了個屬於自己的溫馨小家。上海依舊是令人魂牽夢縈的故鄉,只是法蘭西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另一個依靠。能夠與其他所有的中文讀者一起發現、分享優秀的法語小說,是最令人愉快和自豪的事情。
名人推薦:
★國際扶輪社獎
★法國書商公會文學獎
★法國龔固爾獎入圍
★法國團結獎
各界推薦
命運兩端的天才少女與年輕遊民,因著過往創傷各自孤獨地進行著內心與外在的流浪……直到兩人相遇,才發現偽裝的美好假象並不重要,終止流浪的解藥只有揭開面具真實地去愛。正視家庭關係中的創傷,這絕對是一部發人省思的「小說版小王子」! ──愛鄰協會偏鄉行動圖書館社工、彰化縣晨陽學園老師 洪敦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祕密,隨著身分認同,緩解了情緒,得到了療癒。
──明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凌 健
這是一本非常特別的青少年小說,它看似灰暗,卻暗藏一股強而有力的正面力量;大部分的青少年在邁向成人時所面臨的最大困境,莫過於自我價值尚未架構完成,童年所依賴的世界卻早已崩盤;故而鎮日恍恍惚惚,徬徨在是非善惡之間,不知何去何從。為此,作者刻意將「只存於小學課本裡,卻不見於真實社會的仁愛平等」等問題,完全不迴避地展現在其間,她希望讓青少年看到無論現實如何殘酷,愛與關懷是永遠不變的解藥。本書透過一個靦腆、孤獨的十三歲資優少女,示範出人類最單純的「人溺己溺」情懷,發揮青少年所擁有的特質積極、無懼的態度,忠實地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現,成為一個勇敢面對自己的年輕人!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祕書長 李苑芳
雖然這不是懸疑片或偵探片,但閱讀時心情卻是起起伏伏。隨著諾被接納,找到居所,不必流落街頭而鬆一口氣;又感慨諾不能擺脫遊民的生活及遭母親遺棄的陰霾,好好接受盧伸出援手而有的新生活。這個結局不禁讓我聯想到詹宏志在《人生一瞬》中,描寫一個從臺灣到紐約唸電影的文藝青年,因某種緣故輟學流落街頭,身無分文,為了生活而打電話給詹先生應徵報紙影評作者。印象深刻的是詹先生對他說的話:「你應該回臺灣去,重新給自己一個機會,你知道流浪漢的下場,他們一開始也以為這是一陣子的不順利,但通常會變成一輩子……」這或許是未曾有過遊民生活的人所無法體會的。
──讀者 楊雅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這是一個尋找愛與需要的故事。
本書主角─盧‧貝爾蒂尼亞克,以「一位年輕女遊民的生活、故事」作為她口頭報告的主題,針對其心路歷程進行探討。在訪問女性遊民─諾的同時,我看到了盧對諾的關懷與包容,雖然她們身處兩個不同世界,但彼此的心卻是緊緊繫在一起,相互連結,雙方都扮演了扶持對方的重要角色,誰也不可缺少誰的幫助。
閱讀完這本書後,我很欣賞盧對諾所做的一切,打從心底關心諾的盧,在父母親的同意下,將諾帶至家中,提供了諾正常的生活環境,一個可以安心睡覺的地方。我想,多數的人可能都無法接納一個無家可歸的遊民到這種程度,提供自己的住家,來幫助這些流浪於街頭的人,我覺得盧的作法或許不是一個最恰當的選擇,但她超乎眾人的接納能力,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士林工商學生 林佳樺
由盧隨口說出的主題,和車站中巧遇的諾,展開一連串的訪談,兩人間的友誼不知不覺產生,這份情誼是那麼堅定,那麼難能可貴。在諾走投無路時,盧毅然決然拋下一切來陪伴諾,最讓我感動。這是每個人都嚮往的,誰知道呢,或許屬於你的友誼,就在你身邊。
──明道中學學生 劉惠文
一個人的生活環境與家庭背景,造就他的處境。雖然每個人都想過著安全又美滿的生活,但現實又豈是人人如此?
──家齊女中學生 黃憶湄
看完此書,我的感想是:諾會流浪街頭是有原因的,不是她從小好吃懶惰,不讀書,而是她媽媽不要她,世界上就是有這種不負責任的爸爸、媽媽,放任孩子不管,甚至丟棄孩子,所以我們一定要知福,我們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像我們一樣有爸爸、媽媽,不是每個人都像我們一樣不愁吃穿,不是每個人都像我們一樣,有一個溫暖的家。
──臺北市立國語實小學生 邱柏晨
《諾和我》給了我三個啟示,讓我獲益匪淺。
首先,我了解了要惜福。故事中的那群流浪漢,不但沒有家可以住,也沒有爸爸、媽媽的保護能感到溫暖,更沒有飯菜能飽餐一頓,我是如此的幸福,所以我要惜福,不讓幸福從我的手中悄悄的溜走。
接著,我學到了要有愛心。俗話說:「與其擔心社會現狀,不如化作信心,並付出一分愛心。」我們若是想要幸福一天,最好上理髮店;想幸福一週,就去結婚;想幸福一個月,可以去買一匹馬;想幸福一年,就蓋一棟新房;想獲得終生的幸福,就必須當一個充滿愛心的人,幫助窮人,使他們得到愛心。
最後,我學到了要有堅定的目標。故事的主角盧有個堅定的目標,那就是要使諾成為自己的一家人,雖然只成功一下子,但沒有目標比有目標來的好,而且生活沒有目標,就像航海沒有指南針。俗話說:「有了目標,便有動力,有了動力,便有衝勁。」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堅定的目標,這樣才有衝勁鼓勵我們。
從前的我,目標這個詞在我的字典上,是查不到的,因為我都是順著爸爸、媽媽的要求去做,但讀了這本書後,開始為自己設立目標,每完成一個目標便有了成就感。
──臺北市立國語實小學生 邱柏晨
【導讀】
破碎美好的家庭神話 ──《諾和我》
文/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專任副教授 劉鳳芯
長久以來,兒童與青少年文學作品不遺餘力歌頌家庭。小主角流浪在外,象徵他(她)們正在追尋自我意義,是進行中的情節,亦是令讀者揪心的掛慮;小主角一旦重回家的懷抱,意謂自我身份獲得確認、讀者卸下擔心,小說也圓滿落幕。不過弔詭的是,文本越是強烈放送家庭乃未成年者不可或缺,越是凸顯此訊息中的意識型態運作。近年來與兒童/青少年相關的文本,從童書《哈瓦娜的旅程》乃至前年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貧民百萬富翁》,越來越多作品挑戰、質疑、打破長久以來人們深信不疑的家庭神話,而《諾和我》也是一例。此書是一則揭露街頭兒童/遊童(homeless child) 的寫實故事, 也是打破美好家庭神話的社會批判之作。不過,如果家與父母不再是提供兒童身心庇護的保證,離家也並非就是問題的解套,從書中遊女諾的遭遇,可以瞥見街頭生活殘酷無情,儼然殺戮戰場;而家庭的現實即便無法盡如人意,依然阻止不了人們對它的憧憬和想像,《諾和我》書中實際的遊童諾與心理層次的遊童如敘事者盧、同窗盧卡斯,都在離家與居家之間猶豫、擺盪;因為放棄家庭的代價甚高,書中甚至出現為解決諾被趕出盧家之後的居所問題,兩位年輕人突發奇想將盧安置/暗藏於盧卡斯家,這段情節讓我們看到由非血親的同儕,而非父母、子女所組成的另類家庭可能,雖然這個實驗計畫因家庭結構和功能太過簡單脆弱僅曇花一現,但亦不失提供一帖藥效短暫、但藥程蘊含無限創意和想像可能的解方。回歸「家庭」此一複雜問題,故事結尾並未提供天真、簡便的解答,不過倒是揭露許多關於家庭制度的問題,甚至直指美好家庭門後的矛盾和虛偽,供讀者思索。
本書在揭發家庭神話假象的同時,也嘗試具現支持家庭神話背後那股強大的力量。盧父是其中一員/元。盧的父親是擁護家庭制度霸權的代表,他戮力維持這個家的完整與運作,從人性和父職角度而言無可置喙、甚至令人感動,不過盧父對於家庭概念的堅持,也讓他看不見、容不下、見不得其他任何抵觸或威脅家庭制度的干擾,並透過驅離、鄙視與邊緣化等強烈排他性的舉措與言詞嚴苛執行、強化、鞏固家庭的概念,而諾就是他驅離的對象。盧父曾嘗試接納諾,將其收編家庭,無奈諾的行為短暫符合家庭遊戲規則,但不久便開始脫序,此時,盧父對女兒說:「如果諾不尊重我們的生活方式,如果我和媽媽覺得她對你會有不好的影響,她是不能留在這裡的……」比言乍聽有理,但話中盡是家庭霸權的立場,備顯冷酷絕情。而學校的馬藍老師則是另一名主流意識型態的維護者,這位老師的執教態度和教學言論看似無涉家庭,但他只從學科表現論斷學生、並數度公然羞辱挑戰規範、權威的學生,卻絲毫不在意、不關心臺下學生的家庭背景、幽微心聲,馬藍老師即便評論往往一語中的、亦堪稱良師,但看在學生和讀者眼裡,表現更像丑角一名。
面對強大的主流意識和家庭霸權,尚未成年的兒童與青少年好像幾乎無處可逃,因為脫離家庭的結果很可能就落得諾的下場,但書中關於角色的細節刻畫,又透露出人們依然有抗拒權威、扭轉現況的可能,而這也是我個人在讀這本小說時,很感興味的部分。書中的盧平日喜歡作各類實驗自娛,舉凡駐足火車站觀察人群、鑽研法文語法、收集和比較各種冷凍食物的外包裝、製作充滿現代裝置藝術概念的花環,不一而足;而盧卡斯儘管常在班上被馬藍老師罵到臭頭,卻能徜佯在自己喜歡的另類樂團音樂中,並憑藉豐富的想像力編織故事、突破現實藩籬;至於諾,她面對每日追逼的現實困境的作法則是讓頭腦放空、停止思考,讓時間暫停。體制的
強大規範儘管壓得人喘不過氣,但這些青少年各有其成章或不成規的應對妙法,也是他們生存的對策與創意。
闔上此書,有感動也有無奈,但就像書名「諾與我」所示,諾乍看似被賤斥的對象,但諾與盧實則一體的兩面,而且諾是更具形的主體。我記得曾在《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書上讀到一段話,或許可以作為我們對於《諾和我》書中兩位女孩的理解:「我們絕不能將任何人視為抽象的客體,而要將他看成一個小宇宙,有自己的祕密,自己的寶藏,自己痛苦的來源,還有專屬的勝利。」(P . 20)。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1 |
6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5折 | 4 |
7折以上 | 3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德爾菲娜‧德‧維岡
優惠價: 88 折, NT$ 246 NT$ 28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令人心碎的現代版《小王子》
她們是兩條平行線。
盧──就讀高二的十三歲資優生,聰明卻不擅與人相處;因著媽媽患病、妹妹夭折而承受重大壓力與孤單。
諾──十八歲卻已流浪街頭數年的女遊民,白天總是等待時間過去,卻又害怕夜晚到來。
當天才少女與年輕街友相遇,她們才發現,偽裝的美好假象並不重要,要終止流浪,你只能揭開面具真實去愛……
本書討論主題為法國遊民現象,加上「中輟生」、「家暴」、「憂鬱症」等面向之議題,甫出版即獲得高度矚目,出版後更獲得由5000家法國、比利時、瑞士、加拿大的書店選出的「法國書商公會文學獎(Prix des libraires)」,並入圍法國龔固爾獎。
本書特色
探討法國遊民現象的小說,加上「中輟生」、「家暴」、「憂鬱症」等面向之議題,挑戰美好家庭神話。出版後即獲得法國書商工會文學獎並入圍法國龔固爾獎。
人物介紹
盧‧貝爾蒂尼亞克
十三歲但跳級就讀高二的天才資優生,智商一六○,個子嬌小,喜歡做各種實驗、觀察人們的表情;聰明卻不擅與人相處,在班上獨來獨往,偷偷暗戀著班上最帥的男生盧卡斯。因為做口頭報告而去採訪女遊民諾,而和諾成為互相倚靠的朋友。
盧卡斯‧米勒
盧班上最高的男生,帥氣、叛逆不羈,很受女生歡迎,是班上的老大。上課很少記筆記,總是忘記關手機,坐在椅子上時喜歡把身體斜一邊,敢公然頂撞老師。父母離異。有顆善良的心,知道盧想幫助諾的心,也極力協助她一起照顧諾。
諾‧勒溫爾
年僅十八歲就無家可歸的女遊民,媽媽被人強暴後生下了她,七歲之前由外公外婆帶大,外婆過世後搬去跟媽媽住。十二歲時因為媽媽酗酒,諾被安排至寄養家庭,也開始離家出走,進入少年管教寄宿學校後則常長徹夜不歸,漸漸地開始了夜宿街頭的生活。
皮埃爾‧馬藍
盧班上的老師,出了名的嚴格:上課時不能用腳在下面踢椅子,不能拿起手機看簡訊,也不能偷看教室裡的鐘,心想怎麼還沒下課;不能用手不停地撥弄頭髮,不能跟旁邊的人小聲議論;就算熱到四十度,也得穿上不會露出肩膀的衣服。要發言前得先舉手,上課時不准嚼口香糖,連原子筆的筆頭都不准咬。是學生們的惡夢。
盧的爸爸
喜歡規畫、訂定策略,在公司擔任主管職務。失去二女兒、妻子罹患重度憂鬱症時,堅強地支撐著整個家,煮飯、洗衣、打掃、粉刷牆壁,也努力維持家中的和樂氣氛,但有時也會躲在洗手間一個人流淚。
盧的媽媽(阿努克‧貝爾蒂尼亞克)
在盧八歲時懷了第二胎,但二女兒泰出生幾個月後就夭折了,阿努克漸漸封閉自己,不去上班、不跟人說話、不梳洗、整天對著電視機發呆,最後被診斷罹患了重度憂鬱症。但在諾住進盧家中後,又開始有了笑容。
作者簡介:
德爾菲娜‧德‧維岡(Delphine de Vigan)
一九六六年出生於法國近郊的布洛涅-比揚古,曾作過各種零工,而後在民調機構擔任主管職務長達十年,並利用晚上的時間寫小說。她悄然出現在文壇,很快便在法國文學界擁有一席之地。二○○一年出版第一本小說《不餓的日子》,陸續出版了七本著作,其中以《諾和我》最為暢銷,在法國銷售超過四十萬冊,全球翻譯二十多種語言的版本,並已拍攝電影。維岡目前和兩個孩子定居於法國巴黎。
譯者簡介:
梅思繁
生於80年代,成長於上海。大學上的是當年夢寐以求的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後離開了可愛的家與摯愛的父母,隻身前往法國。如今在巴黎生活,繼續自己熱愛的文學研究,有了個屬於自己的溫馨小家。上海依舊是令人魂牽夢縈的故鄉,只是法蘭西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另一個依靠。能夠與其他所有的中文讀者一起發現、分享優秀的法語小說,是最令人愉快和自豪的事情。
名人推薦:
★國際扶輪社獎
★法國書商公會文學獎
★法國龔固爾獎入圍
★法國團結獎
各界推薦
命運兩端的天才少女與年輕遊民,因著過往創傷各自孤獨地進行著內心與外在的流浪……直到兩人相遇,才發現偽裝的美好假象並不重要,終止流浪的解藥只有揭開面具真實地去愛。正視家庭關係中的創傷,這絕對是一部發人省思的「小說版小王子」! ──愛鄰協會偏鄉行動圖書館社工、彰化縣晨陽學園老師 洪敦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祕密,隨著身分認同,緩解了情緒,得到了療癒。
──明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凌 健
這是一本非常特別的青少年小說,它看似灰暗,卻暗藏一股強而有力的正面力量;大部分的青少年在邁向成人時所面臨的最大困境,莫過於自我價值尚未架構完成,童年所依賴的世界卻早已崩盤;故而鎮日恍恍惚惚,徬徨在是非善惡之間,不知何去何從。為此,作者刻意將「只存於小學課本裡,卻不見於真實社會的仁愛平等」等問題,完全不迴避地展現在其間,她希望讓青少年看到無論現實如何殘酷,愛與關懷是永遠不變的解藥。本書透過一個靦腆、孤獨的十三歲資優少女,示範出人類最單純的「人溺己溺」情懷,發揮青少年所擁有的特質積極、無懼的態度,忠實地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現,成為一個勇敢面對自己的年輕人!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祕書長 李苑芳
雖然這不是懸疑片或偵探片,但閱讀時心情卻是起起伏伏。隨著諾被接納,找到居所,不必流落街頭而鬆一口氣;又感慨諾不能擺脫遊民的生活及遭母親遺棄的陰霾,好好接受盧伸出援手而有的新生活。這個結局不禁讓我聯想到詹宏志在《人生一瞬》中,描寫一個從臺灣到紐約唸電影的文藝青年,因某種緣故輟學流落街頭,身無分文,為了生活而打電話給詹先生應徵報紙影評作者。印象深刻的是詹先生對他說的話:「你應該回臺灣去,重新給自己一個機會,你知道流浪漢的下場,他們一開始也以為這是一陣子的不順利,但通常會變成一輩子……」這或許是未曾有過遊民生活的人所無法體會的。
──讀者 楊雅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這是一個尋找愛與需要的故事。
本書主角─盧‧貝爾蒂尼亞克,以「一位年輕女遊民的生活、故事」作為她口頭報告的主題,針對其心路歷程進行探討。在訪問女性遊民─諾的同時,我看到了盧對諾的關懷與包容,雖然她們身處兩個不同世界,但彼此的心卻是緊緊繫在一起,相互連結,雙方都扮演了扶持對方的重要角色,誰也不可缺少誰的幫助。
閱讀完這本書後,我很欣賞盧對諾所做的一切,打從心底關心諾的盧,在父母親的同意下,將諾帶至家中,提供了諾正常的生活環境,一個可以安心睡覺的地方。我想,多數的人可能都無法接納一個無家可歸的遊民到這種程度,提供自己的住家,來幫助這些流浪於街頭的人,我覺得盧的作法或許不是一個最恰當的選擇,但她超乎眾人的接納能力,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士林工商學生 林佳樺
由盧隨口說出的主題,和車站中巧遇的諾,展開一連串的訪談,兩人間的友誼不知不覺產生,這份情誼是那麼堅定,那麼難能可貴。在諾走投無路時,盧毅然決然拋下一切來陪伴諾,最讓我感動。這是每個人都嚮往的,誰知道呢,或許屬於你的友誼,就在你身邊。
──明道中學學生 劉惠文
一個人的生活環境與家庭背景,造就他的處境。雖然每個人都想過著安全又美滿的生活,但現實又豈是人人如此?
──家齊女中學生 黃憶湄
看完此書,我的感想是:諾會流浪街頭是有原因的,不是她從小好吃懶惰,不讀書,而是她媽媽不要她,世界上就是有這種不負責任的爸爸、媽媽,放任孩子不管,甚至丟棄孩子,所以我們一定要知福,我們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像我們一樣有爸爸、媽媽,不是每個人都像我們一樣不愁吃穿,不是每個人都像我們一樣,有一個溫暖的家。
──臺北市立國語實小學生 邱柏晨
《諾和我》給了我三個啟示,讓我獲益匪淺。
首先,我了解了要惜福。故事中的那群流浪漢,不但沒有家可以住,也沒有爸爸、媽媽的保護能感到溫暖,更沒有飯菜能飽餐一頓,我是如此的幸福,所以我要惜福,不讓幸福從我的手中悄悄的溜走。
接著,我學到了要有愛心。俗話說:「與其擔心社會現狀,不如化作信心,並付出一分愛心。」我們若是想要幸福一天,最好上理髮店;想幸福一週,就去結婚;想幸福一個月,可以去買一匹馬;想幸福一年,就蓋一棟新房;想獲得終生的幸福,就必須當一個充滿愛心的人,幫助窮人,使他們得到愛心。
最後,我學到了要有堅定的目標。故事的主角盧有個堅定的目標,那就是要使諾成為自己的一家人,雖然只成功一下子,但沒有目標比有目標來的好,而且生活沒有目標,就像航海沒有指南針。俗話說:「有了目標,便有動力,有了動力,便有衝勁。」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堅定的目標,這樣才有衝勁鼓勵我們。
從前的我,目標這個詞在我的字典上,是查不到的,因為我都是順著爸爸、媽媽的要求去做,但讀了這本書後,開始為自己設立目標,每完成一個目標便有了成就感。
──臺北市立國語實小學生 邱柏晨
【導讀】
破碎美好的家庭神話 ──《諾和我》
文/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專任副教授 劉鳳芯
長久以來,兒童與青少年文學作品不遺餘力歌頌家庭。小主角流浪在外,象徵他(她)們正在追尋自我意義,是進行中的情節,亦是令讀者揪心的掛慮;小主角一旦重回家的懷抱,意謂自我身份獲得確認、讀者卸下擔心,小說也圓滿落幕。不過弔詭的是,文本越是強烈放送家庭乃未成年者不可或缺,越是凸顯此訊息中的意識型態運作。近年來與兒童/青少年相關的文本,從童書《哈瓦娜的旅程》乃至前年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貧民百萬富翁》,越來越多作品挑戰、質疑、打破長久以來人們深信不疑的家庭神話,而《諾和我》也是一例。此書是一則揭露街頭兒童/遊童(homeless child) 的寫實故事, 也是打破美好家庭神話的社會批判之作。不過,如果家與父母不再是提供兒童身心庇護的保證,離家也並非就是問題的解套,從書中遊女諾的遭遇,可以瞥見街頭生活殘酷無情,儼然殺戮戰場;而家庭的現實即便無法盡如人意,依然阻止不了人們對它的憧憬和想像,《諾和我》書中實際的遊童諾與心理層次的遊童如敘事者盧、同窗盧卡斯,都在離家與居家之間猶豫、擺盪;因為放棄家庭的代價甚高,書中甚至出現為解決諾被趕出盧家之後的居所問題,兩位年輕人突發奇想將盧安置/暗藏於盧卡斯家,這段情節讓我們看到由非血親的同儕,而非父母、子女所組成的另類家庭可能,雖然這個實驗計畫因家庭結構和功能太過簡單脆弱僅曇花一現,但亦不失提供一帖藥效短暫、但藥程蘊含無限創意和想像可能的解方。回歸「家庭」此一複雜問題,故事結尾並未提供天真、簡便的解答,不過倒是揭露許多關於家庭制度的問題,甚至直指美好家庭門後的矛盾和虛偽,供讀者思索。
本書在揭發家庭神話假象的同時,也嘗試具現支持家庭神話背後那股強大的力量。盧父是其中一員/元。盧的父親是擁護家庭制度霸權的代表,他戮力維持這個家的完整與運作,從人性和父職角度而言無可置喙、甚至令人感動,不過盧父對於家庭概念的堅持,也讓他看不見、容不下、見不得其他任何抵觸或威脅家庭制度的干擾,並透過驅離、鄙視與邊緣化等強烈排他性的舉措與言詞嚴苛執行、強化、鞏固家庭的概念,而諾就是他驅離的對象。盧父曾嘗試接納諾,將其收編家庭,無奈諾的行為短暫符合家庭遊戲規則,但不久便開始脫序,此時,盧父對女兒說:「如果諾不尊重我們的生活方式,如果我和媽媽覺得她對你會有不好的影響,她是不能留在這裡的……」比言乍聽有理,但話中盡是家庭霸權的立場,備顯冷酷絕情。而學校的馬藍老師則是另一名主流意識型態的維護者,這位老師的執教態度和教學言論看似無涉家庭,但他只從學科表現論斷學生、並數度公然羞辱挑戰規範、權威的學生,卻絲毫不在意、不關心臺下學生的家庭背景、幽微心聲,馬藍老師即便評論往往一語中的、亦堪稱良師,但看在學生和讀者眼裡,表現更像丑角一名。
面對強大的主流意識和家庭霸權,尚未成年的兒童與青少年好像幾乎無處可逃,因為脫離家庭的結果很可能就落得諾的下場,但書中關於角色的細節刻畫,又透露出人們依然有抗拒權威、扭轉現況的可能,而這也是我個人在讀這本小說時,很感興味的部分。書中的盧平日喜歡作各類實驗自娛,舉凡駐足火車站觀察人群、鑽研法文語法、收集和比較各種冷凍食物的外包裝、製作充滿現代裝置藝術概念的花環,不一而足;而盧卡斯儘管常在班上被馬藍老師罵到臭頭,卻能徜佯在自己喜歡的另類樂團音樂中,並憑藉豐富的想像力編織故事、突破現實藩籬;至於諾,她面對每日追逼的現實困境的作法則是讓頭腦放空、停止思考,讓時間暫停。體制的
強大規範儘管壓得人喘不過氣,但這些青少年各有其成章或不成規的應對妙法,也是他們生存的對策與創意。
闔上此書,有感動也有無奈,但就像書名「諾與我」所示,諾乍看似被賤斥的對象,但諾與盧實則一體的兩面,而且諾是更具形的主體。我記得曾在《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書上讀到一段話,或許可以作為我們對於《諾和我》書中兩位女孩的理解:「我們絕不能將任何人視為抽象的客體,而要將他看成一個小宇宙,有自己的祕密,自己的寶藏,自己痛苦的來源,還有專屬的勝利。」(P . 20)。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1 |
6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5折 | 4 |
7折以上 | 3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