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是最環保、最健康的交通工具,為什麼要等到假日才騎?
沒錯,我們很喜歡騎單車,享受微風輕拂的速度,享受那份自在與悠閒。可是為什麼我們卻很少騎單車上班逛街,以單車作為日常通勤的交通工具呢?
如果有騎車上路的經驗,你一定非常明白背後的原因:身後的汽車喇叭不斷鳴叫、公車靠站逼得你一隻腳踩上人行道、左右摩托車夾擊讓你緊握龍頭一刻不敢放鬆、前方突然一輛違規停車讓你不得冒著生命危險擠進車流之中;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你早已渾身是汗、滿臉髒污……
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城市對單車族一點也不友善。
幸福的單車城市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它真的可以實現!
本書作者林胤宏旅居德國多年,他在那裡看到單車完全融入民眾的生活之中——假日的捷運站,到處是牽著單車準備到郊外旅遊的乘客;而在他的研究室,百分之九十的同事都騎單車通勤。單車不只是假日的休閒工具,更是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林胤宏把握每次通勤或出遊的機會,仔細觀察歐洲的交通設計,用照片和文字記錄下來。他在本書中詳盡地分析德國的自行車道設計,以及自行車和整個都市交通的連結關係(與大眾運輸系統的結合、停車轉乘的設施、公共自行車等)。書末他更以荷蘭為例,實際地呈現一幅美好的單車城市願景。
原來,幸福的城市藍圖已經展開在我們眼前,歐洲可以做到,台灣當然也可能實現。如果你希望讓單車進入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城市更幸福、更美好,你應該從這本書開始!
◎王比利(《小摺快跑》作者)、廖桂賢(《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作者) 專文推薦
作者簡介:
林胤宏
台中市人,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交通工程組碩士,德國柏林工業大學軌道工程與鐵路營運研究所博士。曾任職於台北市政府交通局、中華顧問工程司(現為世曦工程顧問公司)交通工程師,德國畢業返台後,現於台北參與捷運系統設計工作。
主要涉獵領域為軌道工程、鐵路營運、輕軌系統、交通工程、號誌設計等項目,德國就學期間曾於《GREEN綠雜誌》專欄發表文章。
個人部落格「柏林進修交通中」榮獲二○○八年全球華人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推薦優格,新的部落格網址為:http://chumacher.pixnet.net/blog
名人推薦:
◎專家名人誠摯推薦
王比利 《小摺快跑》作者
朱立倫 新北市市長
李鎨翰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周盟桂 單車生活實踐家
胡志強 台中市市長
張勝雄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副教授
曹壽民 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許明財 新竹市市長
曾平毅 中央警察大學交通學系主任
葉光毅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教授
廖桂賢 《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作者
褚士瑩 旅遊作家
蘭萱 中廣流行網「蘭萱時間」主持人
作者林胤宏以旅居德國的實際生活經驗,以單車作為切入點,鉅細靡遺地描繪了西歐幾個主要國家的現況。書中沒有空泛的理論,完全是實際的使用經驗和實地勘查。《單車好城市》誠然是目前中文世界對此最完整的論述。
——王比利,《小摺快跑》作者
歐陸先進的單車城市經驗,透過作者細緻的觀察與記述,更能為人所了解。本書為國內類似書籍中的絕佳之作。
——李鎨翰,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一個人想,是作夢;三個人想,地圖就出來了。本書讓台灣邁向真正自行車島又進了一步。
——周盟桂,單車生活實踐家
以尊重人性為先,建造令人嚮往的單車城市!歐洲能,我們也能。
——胡志強,台中市市長
豐富的照片配上專業的解說,令人對德國自行車運輸的友善環境心嚮往之。此書除可讓人了解友善交通環境的內涵外,細膩與周詳的交通設計理念,更是交通專業人士不可或缺的參考典範。
——張勝雄,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副教授
台灣是自行車的製造王國,希望未來也是自行車的使用王國。
——曹壽民,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本書作者想傳達「推廣自行車不只是蓋自行車道」的理念,正是目前台灣推展自行車活動最需要認真面對的重要議題。建議讀者可以從本書,仔細品味德國的自行車工程設計、各項介面處理、法規與管理等豐富的經驗。
——曾平毅,中央警察大學交通學系主任
《單車好城市》書中大量關於自行車環境設計的細節照片,讓我看到了一個認真專業者的敏銳觀察,更看到了這本書背後隱藏的心血和熱情。這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顆充滿生命力的種子,植入你我心中後,將為台灣城市啟動一個單車環境革命。
——廖桂賢,《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作者
【推薦序】
從單車西北雨談新城市文藝復興
王比利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參與前兩三年的單車熱潮?
在那兩年之間,整個台灣好像過去對蛋塔一樣,對單車投注了無比高度的關懷與熱情,參與的人數之多,史上罕見。原本已經走入黃昏的單車零售業,在一夕之間成為當紅炸子雞。甚至連單車通勤這種原本只是少數人關注也力行的使用模式,都曾經躍上檯面,成為各級政府意欲推行的交通政策之一。
也許曾經有那麼一剎那,對綠色交通充滿期待的人,會以為台灣城市的新貌,已經從單車轉動的兩個輪子上,慢慢開步走,迎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不過很可惜,這波單車熱潮,壽命只比蛋塔稍微長了那麼一些。末端銷售市場的消退,快得像是潮水般,轉瞬間排隊買單車的人已經不見蹤影。原本每個假日都擁擠的河濱單車道,也漸漸地愈來愈順暢。
在這場來得快去也急的單車西北雨之後,還在騎單車的朋友,只剩下幾類,一種是單車競賽的愛好者,他們的熱度有增無減。其二是單車熱潮之前,就騎著單車到處跑的人,也許是旅行,也許是城市中的行走移動,別人騎單車與否,原本就不相干。其三是在單車中發現新世界的人,他們當初可能因為健康因素,需要一個緩和的運動,也可能是因為發現某個類型的單車太具有個人魅力,所以不離不棄,例如被暱稱為Fixier的固定齒單速車騎士。
至於所謂的單車通勤,跟這場西北雨有無關連?老實說,那就像自然界中的微量元素一樣,有,但是非常稀少。
對於生長在台灣的四、五年級生,甚至更老,或者稍微小一點的族群,單車通勤曾經不過就是上班、上學的選項之一,再自然不過。但是隨著社會富裕,城市生活以美國為範本傾斜發展之後,老實而安靜的單車逐漸消失在街頭。我們於是成為一個以各種私人機動車輛為主的國家。伴隨著表面上的方便而來的,是平常日城市中總是塞車不斷,嘈雜不堪。到了假日,相同的戲碼移到高速公路上和郊區,完整重演。
願意騎單車移動的人,當然多少抱怨機動車輛帶來的空氣污染和噪音。開車的人又何嘗幸福愉快,他們也得忍受交通尖峰時刻的種種不便,污染和噪音當然也隨身攜帶。城市中的交通問題,看似無解。
且慢,讓我們再回到那一場單車西北雨。
就在那陣單車熱潮中,台北市推出了第一條為通勤而設置的單車專用道。在為時頗短的單車專用歷程中,這條鋪著綠色塗料的單車道,罵聲不斷。不管是想騎單車通勤的單車人,要開車接送小孩上下學的家長,每天巡邏街頭的小黃駕駛,還是一路要上下公車的乘客,無一不罵。
這罵,當然有名堂。具體揭示了城市多數居民的觀點與看法。最重要的是,這代表著這個城市還未做好準備迎接這一切。還沒準備好的不只是習慣使用機動車輛,然後為自己的家裝上隔音隔氣窗的住民,也包括推動這項政策的執政者。
如果我們說單車通勤是交通問題,那就太小看它了。單車通勤其實是社會結構的問題,甚至是國家整體經濟政策的問題。汽車工業受到政策鼓勵,多數的公路、停車場,也都是為了汽車而蓋。大多數的城市居民,假日開車去大賣場,在停車場外面的馬路排隊,千辛萬苦擠進賣場,再辛苦地排隊開車離開。這是一個三萬六千方公里的小國,正過著九百萬方公里大國的生活。這是形似神離的美式汽車生活。
如果這個社會,願意從另外的角度來思考,勇於面對問題,也許從單車再出發,能夠給城市的發展有展現新貌的機會。這是現代汽車城市解構之後,重新建構的開端,也是城市新生的第一步。
在《單車好城市》這本書中,作者林胤宏以旅居德國的實際生活經驗,加上他自己在交通上面的專長,以單車作為切入點,鉅細靡遺地描繪了西歐幾個主要國家大眾運輸系統的現況。書中沒有空泛的理論,完全是實際的使用經驗和實地勘查。是的,魔鬼就在細節中。要讓一座積累數百年塑型的城市重新翻盤,就得從細節中重新建構,而《單車好城市》誠然是目前中文世界對此最完整的論述。
再回到單車西北雨。環保意識,對於美好城市,甚至美好國家的願景,是不是可以成為一個領先民情的新交通政策支撐點?這本書無法給你答案,但是幫你看見了可以作為的願景。
王比利 《小摺快跑》系列作、《單車慢慢騎》作者
【推薦序】
不只是一本書,更是一顆啟動單車革命的種子
廖桂賢
真是本精采、易讀的好書!
不管是為了節能減碳或只是追隨潮流,自行車熱潮在台灣已開展了好一陣子。但儘管自行車休閒蔚為風尚,今天,自行車通勤在台灣還是阻礙重重。機動車輛仍然是城市交通的凶狠老大,行人和自行車仍然是備受欺壓的弱勢族群,台灣城市仍然是「車的城市」。放眼世界另一端的歐洲大城,例如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丹麥的哥本哈根,以及德國的柏林等,其城市交通過去也獨尊汽車,強調行車速度與車流順暢,但經徹底改造後,現已脫胎換骨為單車天堂,有著舒適的自行車環境。良好的自行車環境不僅止是單車騎士的福音,而是整個城市居住品質的提升,對所有市民都有益:因為大多數人捨汽車而就鐵馬,城市少了汽車廢氣排放的污染、少了車輛嘈雜的噪音、少了危險的高速車流,自然成了更為宜居的城市。
大概沒有台灣人不羨慕歐洲高品質的城市生活。但台灣人注定只能在國外參訪時羨慕,回到國內卻嘆息嗎?我相信絕非如此!更希望台灣不要自暴自棄、什麼都不做!國外見識到的好經驗不該成為對自己家鄉的打擊,而該成為進步的動力,不是嗎?林胤宏先生的《單車好城市》透過成功的歐洲經驗肯定地告訴我們,歐洲可以,台灣當然也有可能!自行車通勤是台灣應該要努力的方向,是可以實現的願景。
《單車好城市》詳述自行車通勤環境的設計,是一本值得品嘗的好書。這樣一本專業書籍的出版令我十分雀躍,不只是因為本書提供了寶貴、詳盡的相關知識,更是因為作者以親切平實的文字、輔以大量的照片,將看似硬邦邦的交通規畫專業,轉化為好讀易懂的知識。這樣的「專業翻譯」正是台灣當前最欠缺的。要改造台灣的交通環境,我們迫切需要的不是鎖在學術論文期刊中的新知識、新觀念,而是將知識與觀念正確地轉譯給社會大眾。因為,正如本書作者所強調,人性化交通環境的實現,必得仰賴交通系統中最重要環節——也就是你和我——的交通觀念革新,而非期待政府自動由上而下為人民啟動改造。
我自己曾著書介紹過國外正面的城市經驗,也曾在作者居住過的柏林生活了好幾個月。和本書作者林胤宏先生一樣,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我深刻體驗過國外經驗的美好,也同樣有著將好經驗介紹給台灣的熱情。光是《單車好城市》書中大量關於自行車環境設計的細節照片,就讓我看到了一個認真專業者的敏銳觀察,更看到了這本書背後隱藏的心血和熱情。所以,我看到的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顆充滿生命力的種子,植入你我心中後,將為台灣城市啟動一個單車環境革命。
廖桂賢 《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作者,華盛頓大學建成環境博士候選人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3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3 |
無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林胤宏
定價:NT$ 350
本商品已絕版
單車是最環保、最健康的交通工具,為什麼要等到假日才騎?
沒錯,我們很喜歡騎單車,享受微風輕拂的速度,享受那份自在與悠閒。可是為什麼我們卻很少騎單車上班逛街,以單車作為日常通勤的交通工具呢?
如果有騎車上路的經驗,你一定非常明白背後的原因:身後的汽車喇叭不斷鳴叫、公車靠站逼得你一隻腳踩上人行道、左右摩托車夾擊讓你緊握龍頭一刻不敢放鬆、前方突然一輛違規停車讓你不得冒著生命危險擠進車流之中;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你早已渾身是汗、滿臉髒污……
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城市對單車族一點也不友善。
幸福的單車城市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它真的可以實現!
本書作者林胤宏旅居德國多年,他在那裡看到單車完全融入民眾的生活之中——假日的捷運站,到處是牽著單車準備到郊外旅遊的乘客;而在他的研究室,百分之九十的同事都騎單車通勤。單車不只是假日的休閒工具,更是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林胤宏把握每次通勤或出遊的機會,仔細觀察歐洲的交通設計,用照片和文字記錄下來。他在本書中詳盡地分析德國的自行車道設計,以及自行車和整個都市交通的連結關係(與大眾運輸系統的結合、停車轉乘的設施、公共自行車等)。書末他更以荷蘭為例,實際地呈現一幅美好的單車城市願景。
原來,幸福的城市藍圖已經展開在我們眼前,歐洲可以做到,台灣當然也可能實現。如果你希望讓單車進入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城市更幸福、更美好,你應該從這本書開始!
◎王比利(《小摺快跑》作者)、廖桂賢(《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作者) 專文推薦
作者簡介:
林胤宏
台中市人,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交通工程組碩士,德國柏林工業大學軌道工程與鐵路營運研究所博士。曾任職於台北市政府交通局、中華顧問工程司(現為世曦工程顧問公司)交通工程師,德國畢業返台後,現於台北參與捷運系統設計工作。
主要涉獵領域為軌道工程、鐵路營運、輕軌系統、交通工程、號誌設計等項目,德國就學期間曾於《GREEN綠雜誌》專欄發表文章。
個人部落格「柏林進修交通中」榮獲二○○八年全球華人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推薦優格,新的部落格網址為:http://chumacher.pixnet.net/blog
名人推薦:
◎專家名人誠摯推薦
王比利 《小摺快跑》作者
朱立倫 新北市市長
李鎨翰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周盟桂 單車生活實踐家
胡志強 台中市市長
張勝雄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副教授
曹壽民 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許明財 新竹市市長
曾平毅 中央警察大學交通學系主任
葉光毅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教授
廖桂賢 《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作者
褚士瑩 旅遊作家
蘭萱 中廣流行網「蘭萱時間」主持人
作者林胤宏以旅居德國的實際生活經驗,以單車作為切入點,鉅細靡遺地描繪了西歐幾個主要國家的現況。書中沒有空泛的理論,完全是實際的使用經驗和實地勘查。《單車好城市》誠然是目前中文世界對此最完整的論述。
——王比利,《小摺快跑》作者
歐陸先進的單車城市經驗,透過作者細緻的觀察與記述,更能為人所了解。本書為國內類似書籍中的絕佳之作。
——李鎨翰,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一個人想,是作夢;三個人想,地圖就出來了。本書讓台灣邁向真正自行車島又進了一步。
——周盟桂,單車生活實踐家
以尊重人性為先,建造令人嚮往的單車城市!歐洲能,我們也能。
——胡志強,台中市市長
豐富的照片配上專業的解說,令人對德國自行車運輸的友善環境心嚮往之。此書除可讓人了解友善交通環境的內涵外,細膩與周詳的交通設計理念,更是交通專業人士不可或缺的參考典範。
——張勝雄,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副教授
台灣是自行車的製造王國,希望未來也是自行車的使用王國。
——曹壽民,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本書作者想傳達「推廣自行車不只是蓋自行車道」的理念,正是目前台灣推展自行車活動最需要認真面對的重要議題。建議讀者可以從本書,仔細品味德國的自行車工程設計、各項介面處理、法規與管理等豐富的經驗。
——曾平毅,中央警察大學交通學系主任
《單車好城市》書中大量關於自行車環境設計的細節照片,讓我看到了一個認真專業者的敏銳觀察,更看到了這本書背後隱藏的心血和熱情。這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顆充滿生命力的種子,植入你我心中後,將為台灣城市啟動一個單車環境革命。
——廖桂賢,《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作者
【推薦序】
從單車西北雨談新城市文藝復興
王比利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參與前兩三年的單車熱潮?
在那兩年之間,整個台灣好像過去對蛋塔一樣,對單車投注了無比高度的關懷與熱情,參與的人數之多,史上罕見。原本已經走入黃昏的單車零售業,在一夕之間成為當紅炸子雞。甚至連單車通勤這種原本只是少數人關注也力行的使用模式,都曾經躍上檯面,成為各級政府意欲推行的交通政策之一。
也許曾經有那麼一剎那,對綠色交通充滿期待的人,會以為台灣城市的新貌,已經從單車轉動的兩個輪子上,慢慢開步走,迎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不過很可惜,這波單車熱潮,壽命只比蛋塔稍微長了那麼一些。末端銷售市場的消退,快得像是潮水般,轉瞬間排隊買單車的人已經不見蹤影。原本每個假日都擁擠的河濱單車道,也漸漸地愈來愈順暢。
在這場來得快去也急的單車西北雨之後,還在騎單車的朋友,只剩下幾類,一種是單車競賽的愛好者,他們的熱度有增無減。其二是單車熱潮之前,就騎著單車到處跑的人,也許是旅行,也許是城市中的行走移動,別人騎單車與否,原本就不相干。其三是在單車中發現新世界的人,他們當初可能因為健康因素,需要一個緩和的運動,也可能是因為發現某個類型的單車太具有個人魅力,所以不離不棄,例如被暱稱為Fixier的固定齒單速車騎士。
至於所謂的單車通勤,跟這場西北雨有無關連?老實說,那就像自然界中的微量元素一樣,有,但是非常稀少。
對於生長在台灣的四、五年級生,甚至更老,或者稍微小一點的族群,單車通勤曾經不過就是上班、上學的選項之一,再自然不過。但是隨著社會富裕,城市生活以美國為範本傾斜發展之後,老實而安靜的單車逐漸消失在街頭。我們於是成為一個以各種私人機動車輛為主的國家。伴隨著表面上的方便而來的,是平常日城市中總是塞車不斷,嘈雜不堪。到了假日,相同的戲碼移到高速公路上和郊區,完整重演。
願意騎單車移動的人,當然多少抱怨機動車輛帶來的空氣污染和噪音。開車的人又何嘗幸福愉快,他們也得忍受交通尖峰時刻的種種不便,污染和噪音當然也隨身攜帶。城市中的交通問題,看似無解。
且慢,讓我們再回到那一場單車西北雨。
就在那陣單車熱潮中,台北市推出了第一條為通勤而設置的單車專用道。在為時頗短的單車專用歷程中,這條鋪著綠色塗料的單車道,罵聲不斷。不管是想騎單車通勤的單車人,要開車接送小孩上下學的家長,每天巡邏街頭的小黃駕駛,還是一路要上下公車的乘客,無一不罵。
這罵,當然有名堂。具體揭示了城市多數居民的觀點與看法。最重要的是,這代表著這個城市還未做好準備迎接這一切。還沒準備好的不只是習慣使用機動車輛,然後為自己的家裝上隔音隔氣窗的住民,也包括推動這項政策的執政者。
如果我們說單車通勤是交通問題,那就太小看它了。單車通勤其實是社會結構的問題,甚至是國家整體經濟政策的問題。汽車工業受到政策鼓勵,多數的公路、停車場,也都是為了汽車而蓋。大多數的城市居民,假日開車去大賣場,在停車場外面的馬路排隊,千辛萬苦擠進賣場,再辛苦地排隊開車離開。這是一個三萬六千方公里的小國,正過著九百萬方公里大國的生活。這是形似神離的美式汽車生活。
如果這個社會,願意從另外的角度來思考,勇於面對問題,也許從單車再出發,能夠給城市的發展有展現新貌的機會。這是現代汽車城市解構之後,重新建構的開端,也是城市新生的第一步。
在《單車好城市》這本書中,作者林胤宏以旅居德國的實際生活經驗,加上他自己在交通上面的專長,以單車作為切入點,鉅細靡遺地描繪了西歐幾個主要國家大眾運輸系統的現況。書中沒有空泛的理論,完全是實際的使用經驗和實地勘查。是的,魔鬼就在細節中。要讓一座積累數百年塑型的城市重新翻盤,就得從細節中重新建構,而《單車好城市》誠然是目前中文世界對此最完整的論述。
再回到單車西北雨。環保意識,對於美好城市,甚至美好國家的願景,是不是可以成為一個領先民情的新交通政策支撐點?這本書無法給你答案,但是幫你看見了可以作為的願景。
王比利 《小摺快跑》系列作、《單車慢慢騎》作者
【推薦序】
不只是一本書,更是一顆啟動單車革命的種子
廖桂賢
真是本精采、易讀的好書!
不管是為了節能減碳或只是追隨潮流,自行車熱潮在台灣已開展了好一陣子。但儘管自行車休閒蔚為風尚,今天,自行車通勤在台灣還是阻礙重重。機動車輛仍然是城市交通的凶狠老大,行人和自行車仍然是備受欺壓的弱勢族群,台灣城市仍然是「車的城市」。放眼世界另一端的歐洲大城,例如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丹麥的哥本哈根,以及德國的柏林等,其城市交通過去也獨尊汽車,強調行車速度與車流順暢,但經徹底改造後,現已脫胎換骨為單車天堂,有著舒適的自行車環境。良好的自行車環境不僅止是單車騎士的福音,而是整個城市居住品質的提升,對所有市民都有益:因為大多數人捨汽車而就鐵馬,城市少了汽車廢氣排放的污染、少了車輛嘈雜的噪音、少了危險的高速車流,自然成了更為宜居的城市。
大概沒有台灣人不羨慕歐洲高品質的城市生活。但台灣人注定只能在國外參訪時羨慕,回到國內卻嘆息嗎?我相信絕非如此!更希望台灣不要自暴自棄、什麼都不做!國外見識到的好經驗不該成為對自己家鄉的打擊,而該成為進步的動力,不是嗎?林胤宏先生的《單車好城市》透過成功的歐洲經驗肯定地告訴我們,歐洲可以,台灣當然也有可能!自行車通勤是台灣應該要努力的方向,是可以實現的願景。
《單車好城市》詳述自行車通勤環境的設計,是一本值得品嘗的好書。這樣一本專業書籍的出版令我十分雀躍,不只是因為本書提供了寶貴、詳盡的相關知識,更是因為作者以親切平實的文字、輔以大量的照片,將看似硬邦邦的交通規畫專業,轉化為好讀易懂的知識。這樣的「專業翻譯」正是台灣當前最欠缺的。要改造台灣的交通環境,我們迫切需要的不是鎖在學術論文期刊中的新知識、新觀念,而是將知識與觀念正確地轉譯給社會大眾。因為,正如本書作者所強調,人性化交通環境的實現,必得仰賴交通系統中最重要環節——也就是你和我——的交通觀念革新,而非期待政府自動由上而下為人民啟動改造。
我自己曾著書介紹過國外正面的城市經驗,也曾在作者居住過的柏林生活了好幾個月。和本書作者林胤宏先生一樣,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我深刻體驗過國外經驗的美好,也同樣有著將好經驗介紹給台灣的熱情。光是《單車好城市》書中大量關於自行車環境設計的細節照片,就讓我看到了一個認真專業者的敏銳觀察,更看到了這本書背後隱藏的心血和熱情。所以,我看到的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顆充滿生命力的種子,植入你我心中後,將為台灣城市啟動一個單車環境革命。
廖桂賢 《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作者,華盛頓大學建成環境博士候選人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3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3 |
無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