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蕭瑞麟
定價:NT$ 350
優惠價:88 折,NT$ 308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企業獲勝的關鍵在於了解消費者的需求,
了解需求的秘密就來自於「脈絡」!
創新來自創舊?
為什麼創新沒有脈絡就會失敗?
脈絡,就像中醫的診斷原理。頭痛,往往要醫腳,因為你看到的問題常常只是徵兆,而不是病因。了解脈絡就是一探事出之因。由過去發生的事,解釋現在的問題,再向前推測未來的發展軌跡。
為了釐清創新的脈絡,作者蕭瑞麟以企業中的人類學家自許,帶領團隊近身觀察、感受田野,深入探訪各類組織在進行或導入創新時,成功(或失敗)背後的故事。
頂尖科學家與研發團隊的養成,如何來自三個教授的刻意修練?
從半導體的機台維修,看看現場工程師如何由物件推理,找到根本問題。
別讓哈佛變哈欠。別只模仿人家的創新,要學會「偷」創新,融入自己的特色!
作者將帶領讀者重回創新事件現場,抽絲剝繭,尋找別讓創新成為遺憾的解答。創新不只是講高效率、多功能,更需要注入人文精神:你是否聽到客戶的悲鳴?了解背後的組織作為?並且看見機構的無形制約?當讀者從脈絡學會思考,喚醒了感覺,就能設計出令人感動的創新。
請跟著這位充滿好奇心的質性研究者進行一趟創新歷險,挖問題,解問題,思考自己碰到的創新問題。
作者簡介:
蕭瑞麟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並於新加坡國立大學負責亞太高階主管EMBA之「資訊與決策」課程。研究領域包括資訊科技與組織變革、科技創新、跨域知識整合與供應鏈管理。經常參與跨國公司在亞洲的創新專案,如Rolls Royce、Ernst & Young、Singapore Technology Engineering、DHL、Nokia等。
他是質性研究領域的中生代學者,目前擔任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執行編審、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s 編輯委員、中山管理評論編輯委員等職。他的著作常見於國際性會議與期刊,並屢次得獎。他的個案研究以追溯科技背後的組織病理為特色,常用輕鬆活潑而又懸疑的辯證手法呈現科技創新的挑戰。他創新的教學方法亦榮獲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最佳教師獎」。其近作《不用數字的研究》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艱澀的研究方法,該書被選為臺灣科管百大優質叢書,亦列於年度最佳暢銷書之一。
名人推薦:
推薦序1
拿到這篇序言邀稿的時候,正好另一個視窗上,朋友臉書的塗鴉牆貼了一則「國際閱讀週」的活動訊息,規則如下:
1. 拿起離你身邊最近的一本書
2. 翻到第56頁
3. 把第5句話貼到你的塗鴉牆
4. 不要提到書名,也別忘了把規則一起貼在塗鴉牆上
拿了這本新出爐的書做了個小實驗,書還沒編頁碼,認真地自己算了一下從已有的序言到後面的的章節,第56頁第5句話是:
「這些問題常常被許多人問起,但是連李世光教授與團隊核心成員自己也想知道答案。」
真是巧合,這第56頁第5句剛好提到我們的團隊,而話中所帶出想挖掘答案的好奇心,正是我當年一口答應開放研究團隊讓蕭老師明察暗訪的主要原因。屈指算來,跟政大科管所的同仁們,蕭老師、素華等介面也有5、6年了,看著他們一一訪談實驗室裡的同仁,參加實驗室的各項活動,終於我們想要的答案隨著這本書的出版而逐步露出曙光。在蕭老師筆下,實驗室化身為太陽劇團,奮力地在舞台上展現用10年的努力練習所換來的絢爛表演。
現在的10年不比以往的10年,因為就在這10年間,網路誕生,Web 2.0、社群網站崛起,跨越時空與疆界的連結與互動,讓「創新」這個名詞一直不斷被重新定義,跨領域創新、開放式創新、使用者創新、破壞式創新…,各式各樣的創新名詞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蕭老師卻在這本書裡提出一個有趣的新觀點:
創新來自創「舊」
的確,今後的十幾二十年是一個有趣的交鋒時代,30歲以上的數位新移民(Digital Immigrant)與30歲以下的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在此相遇,無法適應數位環境的數位新移民,是否會像「楢山節考」裡的老人被裝在竹蔞裡背到山上棄置,任其自生自滅?答案很明顯是否定的。不會用鍵盤,沒關係,可以直接用觸控的方式操作;不會用電腦,沒問題,網路接到電視裡,讓你用遙控器也可以上網;iPad不能打蒼蠅,那我們用軟性電子紙…。就像「國際閱讀週」的臉書活動亦然,用新時代的電子媒介(社群網絡),推行舊時代的實體媒體(書),沒有書名的片段字句,隱約透露著朋友近來閱讀的視窗。未來的時代就像百衲被,必須接受與包容舊時代的人類文化。
創新之前,要了解既有脈絡(舊),再根據脈絡來設計或擴散,才能讓使用者因創新而獲益,組織因創新而成長,機構不會因創新而變成萬惡。
舉例來說,資策會過去這些年來一直在推動服務創新,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到「組織」、「組織制度」、「組織文化」對於「創新」的影響。這也是資策會為什麼自去年開始將「科文共裕、創新開放」作為願景,還特意將中文願景翻譯成”Techno-Cultural Synergy, Innovation Unbounded”的基礎想法。如同呼應蕭老師在書中所提到的:
要做出最能感動人心的服務創新,首先必須要讓提供服務的人先改變心念。先要「創心」之後,才能創新。
我們的研究與實際體驗也發現,唯有真正的「從心出發」才能「從新出發」。「從心出發」就是要「用心想像」,透過「Culture meets Nature」,從科技跨入文化,讓文化帶領科技,提供以人為中心的服務,藉由「創心」,逐步達到「科文共裕」的目標,開創未來心經濟;而「從新出發」,則更要立足在原有的「脈絡」中,發揮「創新」的本領,以「創舊」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擴散,臻至「創新開放」的願景。
蕭老師在本書中從「使用者」、「組織」與「機構」三個方向,以幽默的口吻與洗鍊的文字闡述案例,讓「創新」也有脈絡可循。我推薦給數位原住民的您了解如何創「舊」,介紹給數位新移民的您了解如何創「新」。在交錯縱橫的創新脈絡中,讓我們共同編織未來世界的百衲被。
李世光
資策會執行長
推薦序2
人文創新
台灣是一個自然資源欠缺的國家,經濟的發展全賴人民的勤奮與持續不斷的產業發展。這幾年來,台灣工資水準上升,製造加工不再具有優勢,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經濟成長停滯,大家對於台灣發展的前景都有一些些憂心與不安,政府與媒體均大聲疾呼要讓創新成為下一波經濟發展的動能。
創新雖早已成為社會上普遍流行的詞彙,但在基本的觀念和做法上還是很模糊,常認為創新就是大量的科研投資。近年來,政府持續增加科技研發投資,同時推動國家型科技計畫,策略性扶植研究型大學,追求諾貝爾等級的學術研究成果,論文發表數與智財產出數確有增加,但並未能轉換成具重大商業價值的新興產品。事實上,這些作為或許可增加一些創新的動能,但和創新的目標實有一段距離。
具體來說,創新要從產出面思考而非投入面。創新的成果希望能夠解決人類正面臨的生活與社會迫切問題,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需尋找最適科技,適當地加以組合,同時搭配合宜的商業模式,創造出真正的價值。換句話說,創新不是在於追求技術的突破,而是有效運用組合各種合宜的科技,「以人為本、創造價值」與「跨域組合、加值運用」是其中的關鍵。
近來廣為流行的智慧型手機即是一例,手機上所用的技術都已存在,但蘋果電腦等公司從使用者出發,發揮想像與創意,盡其一切可能將各種科技技術與隨身攜帶的手機加以運用結合,以提供消費者更有效、更便捷的服務系統與商業模式,讓消費者隨時隨地藉由智慧型手機上網瀏覽、掌握即時資訊、拍照攝影紀錄、分享心情、觀看影音、或與遠距離的親友面對面互動等等,透過科技的整合與加值,大大地提升了人類的生活品質,也帶動了一場新的產業革命。這種人文創新的思維,可能是未來經濟發展與科技研究最需要補強之處。
要落實人文創新,除了要建立「從需求出發,以人為本」的策略性思維外,還需要能在未來的生活脈絡下,分析每一種角色或人物彼此互動所產生的故事,以及各種器物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扮演的角色。這種結合「情境」、「角色」、「故事」、「器物」的互動分析,我將其稱為「系統的創造力」或「前瞻的未來想像力」,可能是創新社會中最需要積極培養的能力,也是當今台灣產業最欠缺的核心能力。
本書作者蕭瑞麟教授長期深耕於質化的組織研究,四年前來到政大後帶領科管所同學有更多的投入。本書記錄了他多年來的研究成果,讓大家對於人文創新有更深刻的認識。讀者閱讀本書時一定會發現書中的每一個案例都曲折有趣,但是核心的思維卻都隨時浮現,保持一貫、不會偏離,充分顯示了作者對於現象的觀察、分析、詮釋與探索的能力高人一等,而其寫作的風格更令人欣賞。本書不但有深厚的學術理論為基礎,同時又兼具教育啟發性的意涵,是一本對產業界、對學術界極具參考價值的學術專書。
這幾年來台灣的管理學術界重視國際發表,研究議題亦多跟隨國際潮流,和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越來越疏遠,也和有意義的人文創新越來越遠。瑞麟願意藉由親身訪問、整理記錄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人文創新的每一個個案,宣揚人文創新的理念,讓科技的進步真的能與人民生活的改善產生關聯,實在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我很榮幸有這麼一位同事,也希望讀者們能給他更多的支持。
吳思華
政治大學校長
100年8月31日
推薦序3
一個反媚俗者的告白
蕭老師的課堂,是媚俗者的地獄,如果您的腦袋裡盡是那些人云亦云的芭樂想法,包管您每次上課時生不如死。
因為蕭老師老是把您的腦袋當毛巾,一直扭一直扭,扭到海枯石爛,扭到地老天荒,非得扭出些與眾不同的想法不可。這時候,您會發現,自己原來是個腦殘,為什麼想來想去總是那些餿梗老套?而老師總是能想出那些犀利有料的論點。
但是,如果您沒有因腦殘而死也沒有離開蕭老師的課堂(恕我直言,那您一定是個很有上進心卻沒什麼羞恥心的人),挺下去,在知識與智慧的槍林彈雨中一次次的挺下去了,挺到義無反顧,挺到無怨無悔。再驀然回首,您會發現自己已經脫胎換骨,和蕭老師一樣,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反媚俗者,您眼中所看到的,將會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同樣看一件事,您不會只看到表皮,還會看見那背後的脈絡肌理。您開始會思考生命裡的每一件事,並且追根究底,然後思人所不能思,見人所不能見。因為見人所不能見,所以越來越不媚俗,因為越來越不媚俗,所越來越孤獨,這時候您終於了解,為什麼先知總是寂寞的。
但是我發現,蕭老師卻是一位非典型的反媚俗者,他非但不寂寞,反而非常受歡迎。這位外表非常金城武,靈魂卻非常李敖的明星級老師,無論在校園內外都人氣旺到破表,不管他再怎麼無情的批判,大家總會自動解讀他的「打是情,罵是愛」,人人總是一臉春風化雨的幸福。
這實在是件讓我相當挫折的事,為什麼同樣是「反媚俗者」,我活得如此孤獨落寞,蕭老師卻是如此熱鬧風光?這太不公平了,我實在太好奇他怎麼辦到的,不管在教學或研究工作上都能這樣如魚得水,有好人緣又有好表現,更不斷成功達陣,交出一張張漂亮的創新成績單,他到底怎麼辦到的?
現在,我終於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這本書不只探討創新的脈絡,也分享了蕭老師的寶貴心得,他和ART團隊在研究各大企業的創新故事中,其實自己也經歷了一場創新的追尋之旅。
在這本書裡,您會發現,每一個成功的創新故事,都具備了以下三個條件:
1. 追根究底:思考如何創新時,要先鎖定使用者的”痛點”,發現市場真正的需要,不斷的深入探索和深入思考,深入再深入,深到不能再深為止。
2. 因勢利導:執行創新行動時,要時時記得「設計性思考」與「柔韌設計」這兩組關鍵字,考量形勢與時機,小心策畫大膽行動,用最省力和有效的方式出手。
3. 打死不退:創新永無止盡,不管每一次創新是成或敗,要咬緊牙關堅持到底,如果成功就要不斷的乘勝追擊,失敗了更要捲土重來。
古今中外,所有的創新之所以成功,也都是具備了以上這三條件吧,每一次的創新,也一定是場漫長的心智靈魂旅行。就如同清未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所說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對個人和組織來說,創新這件事永遠是「天涯路」也是「不歸路」,在茫茫的創新航海圖裡,蕭老師這本書也正像一個指南針。
吳仁麟
聯合報系總管理處研發總監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27折96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0 |
5折 | 2 |
徵求價 | 數量 |
1折以下 | 1 |
2折 | 0 |
5折 | 3 |
6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蕭瑞麟
優惠價: 88 折, NT$ 308 NT$ 35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企業獲勝的關鍵在於了解消費者的需求,
了解需求的秘密就來自於「脈絡」!
創新來自創舊?
為什麼創新沒有脈絡就會失敗?
脈絡,就像中醫的診斷原理。頭痛,往往要醫腳,因為你看到的問題常常只是徵兆,而不是病因。了解脈絡就是一探事出之因。由過去發生的事,解釋現在的問題,再向前推測未來的發展軌跡。
為了釐清創新的脈絡,作者蕭瑞麟以企業中的人類學家自許,帶領團隊近身觀察、感受田野,深入探訪各類組織在進行或導入創新時,成功(或失敗)背後的故事。
頂尖科學家與研發團隊的養成,如何來自三個教授的刻意修練?
從半導體的機台維修,看看現場工程師如何由物件推理,找到根本問題。
別讓哈佛變哈欠。別只模仿人家的創新,要學會「偷」創新,融入自己的特色!
作者將帶領讀者重回創新事件現場,抽絲剝繭,尋找別讓創新成為遺憾的解答。創新不只是講高效率、多功能,更需要注入人文精神:你是否聽到客戶的悲鳴?了解背後的組織作為?並且看見機構的無形制約?當讀者從脈絡學會思考,喚醒了感覺,就能設計出令人感動的創新。
請跟著這位充滿好奇心的質性研究者進行一趟創新歷險,挖問題,解問題,思考自己碰到的創新問題。
作者簡介:
蕭瑞麟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並於新加坡國立大學負責亞太高階主管EMBA之「資訊與決策」課程。研究領域包括資訊科技與組織變革、科技創新、跨域知識整合與供應鏈管理。經常參與跨國公司在亞洲的創新專案,如Rolls Royce、Ernst & Young、Singapore Technology Engineering、DHL、Nokia等。
他是質性研究領域的中生代學者,目前擔任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執行編審、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s 編輯委員、中山管理評論編輯委員等職。他的著作常見於國際性會議與期刊,並屢次得獎。他的個案研究以追溯科技背後的組織病理為特色,常用輕鬆活潑而又懸疑的辯證手法呈現科技創新的挑戰。他創新的教學方法亦榮獲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最佳教師獎」。其近作《不用數字的研究》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艱澀的研究方法,該書被選為臺灣科管百大優質叢書,亦列於年度最佳暢銷書之一。
名人推薦:
推薦序1
拿到這篇序言邀稿的時候,正好另一個視窗上,朋友臉書的塗鴉牆貼了一則「國際閱讀週」的活動訊息,規則如下:
1. 拿起離你身邊最近的一本書
2. 翻到第56頁
3. 把第5句話貼到你的塗鴉牆
4. 不要提到書名,也別忘了把規則一起貼在塗鴉牆上
拿了這本新出爐的書做了個小實驗,書還沒編頁碼,認真地自己算了一下從已有的序言到後面的的章節,第56頁第5句話是:
「這些問題常常被許多人問起,但是連李世光教授與團隊核心成員自己也想知道答案。」
真是巧合,這第56頁第5句剛好提到我們的團隊,而話中所帶出想挖掘答案的好奇心,正是我當年一口答應開放研究團隊讓蕭老師明察暗訪的主要原因。屈指算來,跟政大科管所的同仁們,蕭老師、素華等介面也有5、6年了,看著他們一一訪談實驗室裡的同仁,參加實驗室的各項活動,終於我們想要的答案隨著這本書的出版而逐步露出曙光。在蕭老師筆下,實驗室化身為太陽劇團,奮力地在舞台上展現用10年的努力練習所換來的絢爛表演。
現在的10年不比以往的10年,因為就在這10年間,網路誕生,Web 2.0、社群網站崛起,跨越時空與疆界的連結與互動,讓「創新」這個名詞一直不斷被重新定義,跨領域創新、開放式創新、使用者創新、破壞式創新…,各式各樣的創新名詞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蕭老師卻在這本書裡提出一個有趣的新觀點:
創新來自創「舊」
的確,今後的十幾二十年是一個有趣的交鋒時代,30歲以上的數位新移民(Digital Immigrant)與30歲以下的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在此相遇,無法適應數位環境的數位新移民,是否會像「楢山節考」裡的老人被裝在竹蔞裡背到山上棄置,任其自生自滅?答案很明顯是否定的。不會用鍵盤,沒關係,可以直接用觸控的方式操作;不會用電腦,沒問題,網路接到電視裡,讓你用遙控器也可以上網;iPad不能打蒼蠅,那我們用軟性電子紙…。就像「國際閱讀週」的臉書活動亦然,用新時代的電子媒介(社群網絡),推行舊時代的實體媒體(書),沒有書名的片段字句,隱約透露著朋友近來閱讀的視窗。未來的時代就像百衲被,必須接受與包容舊時代的人類文化。
創新之前,要了解既有脈絡(舊),再根據脈絡來設計或擴散,才能讓使用者因創新而獲益,組織因創新而成長,機構不會因創新而變成萬惡。
舉例來說,資策會過去這些年來一直在推動服務創新,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到「組織」、「組織制度」、「組織文化」對於「創新」的影響。這也是資策會為什麼自去年開始將「科文共裕、創新開放」作為願景,還特意將中文願景翻譯成”Techno-Cultural Synergy, Innovation Unbounded”的基礎想法。如同呼應蕭老師在書中所提到的:
要做出最能感動人心的服務創新,首先必須要讓提供服務的人先改變心念。先要「創心」之後,才能創新。
我們的研究與實際體驗也發現,唯有真正的「從心出發」才能「從新出發」。「從心出發」就是要「用心想像」,透過「Culture meets Nature」,從科技跨入文化,讓文化帶領科技,提供以人為中心的服務,藉由「創心」,逐步達到「科文共裕」的目標,開創未來心經濟;而「從新出發」,則更要立足在原有的「脈絡」中,發揮「創新」的本領,以「創舊」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擴散,臻至「創新開放」的願景。
蕭老師在本書中從「使用者」、「組織」與「機構」三個方向,以幽默的口吻與洗鍊的文字闡述案例,讓「創新」也有脈絡可循。我推薦給數位原住民的您了解如何創「舊」,介紹給數位新移民的您了解如何創「新」。在交錯縱橫的創新脈絡中,讓我們共同編織未來世界的百衲被。
李世光
資策會執行長
推薦序2
人文創新
台灣是一個自然資源欠缺的國家,經濟的發展全賴人民的勤奮與持續不斷的產業發展。這幾年來,台灣工資水準上升,製造加工不再具有優勢,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經濟成長停滯,大家對於台灣發展的前景都有一些些憂心與不安,政府與媒體均大聲疾呼要讓創新成為下一波經濟發展的動能。
創新雖早已成為社會上普遍流行的詞彙,但在基本的觀念和做法上還是很模糊,常認為創新就是大量的科研投資。近年來,政府持續增加科技研發投資,同時推動國家型科技計畫,策略性扶植研究型大學,追求諾貝爾等級的學術研究成果,論文發表數與智財產出數確有增加,但並未能轉換成具重大商業價值的新興產品。事實上,這些作為或許可增加一些創新的動能,但和創新的目標實有一段距離。
具體來說,創新要從產出面思考而非投入面。創新的成果希望能夠解決人類正面臨的生活與社會迫切問題,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需尋找最適科技,適當地加以組合,同時搭配合宜的商業模式,創造出真正的價值。換句話說,創新不是在於追求技術的突破,而是有效運用組合各種合宜的科技,「以人為本、創造價值」與「跨域組合、加值運用」是其中的關鍵。
近來廣為流行的智慧型手機即是一例,手機上所用的技術都已存在,但蘋果電腦等公司從使用者出發,發揮想像與創意,盡其一切可能將各種科技技術與隨身攜帶的手機加以運用結合,以提供消費者更有效、更便捷的服務系統與商業模式,讓消費者隨時隨地藉由智慧型手機上網瀏覽、掌握即時資訊、拍照攝影紀錄、分享心情、觀看影音、或與遠距離的親友面對面互動等等,透過科技的整合與加值,大大地提升了人類的生活品質,也帶動了一場新的產業革命。這種人文創新的思維,可能是未來經濟發展與科技研究最需要補強之處。
要落實人文創新,除了要建立「從需求出發,以人為本」的策略性思維外,還需要能在未來的生活脈絡下,分析每一種角色或人物彼此互動所產生的故事,以及各種器物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扮演的角色。這種結合「情境」、「角色」、「故事」、「器物」的互動分析,我將其稱為「系統的創造力」或「前瞻的未來想像力」,可能是創新社會中最需要積極培養的能力,也是當今台灣產業最欠缺的核心能力。
本書作者蕭瑞麟教授長期深耕於質化的組織研究,四年前來到政大後帶領科管所同學有更多的投入。本書記錄了他多年來的研究成果,讓大家對於人文創新有更深刻的認識。讀者閱讀本書時一定會發現書中的每一個案例都曲折有趣,但是核心的思維卻都隨時浮現,保持一貫、不會偏離,充分顯示了作者對於現象的觀察、分析、詮釋與探索的能力高人一等,而其寫作的風格更令人欣賞。本書不但有深厚的學術理論為基礎,同時又兼具教育啟發性的意涵,是一本對產業界、對學術界極具參考價值的學術專書。
這幾年來台灣的管理學術界重視國際發表,研究議題亦多跟隨國際潮流,和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越來越疏遠,也和有意義的人文創新越來越遠。瑞麟願意藉由親身訪問、整理記錄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人文創新的每一個個案,宣揚人文創新的理念,讓科技的進步真的能與人民生活的改善產生關聯,實在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我很榮幸有這麼一位同事,也希望讀者們能給他更多的支持。
吳思華
政治大學校長
100年8月31日
推薦序3
一個反媚俗者的告白
蕭老師的課堂,是媚俗者的地獄,如果您的腦袋裡盡是那些人云亦云的芭樂想法,包管您每次上課時生不如死。
因為蕭老師老是把您的腦袋當毛巾,一直扭一直扭,扭到海枯石爛,扭到地老天荒,非得扭出些與眾不同的想法不可。這時候,您會發現,自己原來是個腦殘,為什麼想來想去總是那些餿梗老套?而老師總是能想出那些犀利有料的論點。
但是,如果您沒有因腦殘而死也沒有離開蕭老師的課堂(恕我直言,那您一定是個很有上進心卻沒什麼羞恥心的人),挺下去,在知識與智慧的槍林彈雨中一次次的挺下去了,挺到義無反顧,挺到無怨無悔。再驀然回首,您會發現自己已經脫胎換骨,和蕭老師一樣,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反媚俗者,您眼中所看到的,將會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同樣看一件事,您不會只看到表皮,還會看見那背後的脈絡肌理。您開始會思考生命裡的每一件事,並且追根究底,然後思人所不能思,見人所不能見。因為見人所不能見,所以越來越不媚俗,因為越來越不媚俗,所越來越孤獨,這時候您終於了解,為什麼先知總是寂寞的。
但是我發現,蕭老師卻是一位非典型的反媚俗者,他非但不寂寞,反而非常受歡迎。這位外表非常金城武,靈魂卻非常李敖的明星級老師,無論在校園內外都人氣旺到破表,不管他再怎麼無情的批判,大家總會自動解讀他的「打是情,罵是愛」,人人總是一臉春風化雨的幸福。
這實在是件讓我相當挫折的事,為什麼同樣是「反媚俗者」,我活得如此孤獨落寞,蕭老師卻是如此熱鬧風光?這太不公平了,我實在太好奇他怎麼辦到的,不管在教學或研究工作上都能這樣如魚得水,有好人緣又有好表現,更不斷成功達陣,交出一張張漂亮的創新成績單,他到底怎麼辦到的?
現在,我終於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這本書不只探討創新的脈絡,也分享了蕭老師的寶貴心得,他和ART團隊在研究各大企業的創新故事中,其實自己也經歷了一場創新的追尋之旅。
在這本書裡,您會發現,每一個成功的創新故事,都具備了以下三個條件:
1. 追根究底:思考如何創新時,要先鎖定使用者的”痛點”,發現市場真正的需要,不斷的深入探索和深入思考,深入再深入,深到不能再深為止。
2. 因勢利導:執行創新行動時,要時時記得「設計性思考」與「柔韌設計」這兩組關鍵字,考量形勢與時機,小心策畫大膽行動,用最省力和有效的方式出手。
3. 打死不退:創新永無止盡,不管每一次創新是成或敗,要咬緊牙關堅持到底,如果成功就要不斷的乘勝追擊,失敗了更要捲土重來。
古今中外,所有的創新之所以成功,也都是具備了以上這三條件吧,每一次的創新,也一定是場漫長的心智靈魂旅行。就如同清未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所說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對個人和組織來說,創新這件事永遠是「天涯路」也是「不歸路」,在茫茫的創新航海圖裡,蕭老師這本書也正像一個指南針。
吳仁麟
聯合報系總管理處研發總監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0 |
5折 | 2 |
徵求價 | 數量 |
1折以下 | 1 |
2折 | 0 |
5折 | 3 |
6折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27折96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