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喜多俊之
定價:NT$ 350
本商品已絕版
未來設計,源於地方傳統工藝。
本書作者喜多俊之,是日本國寶級的頂尖工業設計師,從1969年起,他就以義大利米蘭為據點展開設計生涯,並積極與日本地方產業接觸,與各鄉鎮的傳統工藝職人合作,發展融合傳統工藝的現代商品。喜多俊之親身實踐「思考全球化、行動在地化」(Glocalization= Think globally and act locally.)的設計概念,在西方的現代設計中加入日本傳統工藝的元素,巧妙融合東西方的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
有感於「了解未來,才開始思索傳統的美好。」因此,他以「未來設計源於地方傳統工藝」為概念寫成本書,公開他與日本各地傳統工藝師傅跨界合作近四十年的紀錄與心得。從輪島的漆器、鯖江的眼鏡與手錶、美濃的和紙、有田的磁器、小田原的木工與燕市的鍛造案例,說明如何讓傳統工藝與思想融入現代設計,進而活化地方產業。
作者主張,當今的工業設計品,除了需要「技術」之外,還要能為設計注入靈魂;此時,需要的是源於常民生活與傳統工藝的「感性」。
一本書,道盡40年來工業設計、地方產業與傳統工藝交織而成的造物者故事。
◎傳統工藝師推薦(書中摘錄)
地方產業,向國際起飛!
「一個步驟至少耗費十年,持續才是力量」(新潟縣/黑川玲)
「身為第三代的三十年。經常思考新的、別人沒有的東西」(神奈川縣小田原/露木清勝)
「體驗全球觀點」(佐賀縣有田/池田和史)
作者簡介:
喜多俊之(Toshiyuki KITA)
世界知名的工業設計師。大多數作品均被紐約近代美術館、巴黎國立近代美術館、慕尼黑近代美術館等世界級博物館做為永久收藏。
1942年出生於日本大阪,1969年起,以義大利米蘭與日本為據點,展開結合日本傳統工藝的工業設計生涯。設計領域橫跨家具、機器人、液晶電視、家庭日用品等。代表作品包括夏普(Sharp)液晶電視AQUOS等家電、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家用機器人wakamaru。
近年除了在大阪藝術大學執教之外,還擔任中國的Red Star Award評審委員、新加坡政府的設計顧問等,不僅在日本,在歐洲、亞洲等也致力於教育活動。持續從事活化日本各地傳統工藝與地方產業的工作,並視之為人生志業。作者喜多俊之官網:http://www.toshiyukikita.com/
譯者簡介:
郭菀琪
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碩士,日本埼玉大學地域文化研究科日本語學碩士。曾任職於電視及雜誌媒體、科技公司、法律事務所擔任翻譯及口譯工作。譯作有《邏輯思考的技術》《發現問題的思考術》(皆由經濟新潮社出版)。
名人推薦:
王千睿 明基友達集團設計長
王志仁 上海M.Style生色傳媒執行董事、臺灣《數位時代》雜誌總主筆
李建國 iF設計大中華區總監
官政能 實踐大學教授兼副校長
張光民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
陳禧冠 仁寶電腦創新設計本部副總經理
龍國英 日商龍國英建築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一致推薦(按姓名筆劃序)
【推薦序】
跨界時空,再塑未來
文/王志仁
很高興介紹喜多俊之先生的這本書到台灣來,做成繁體版。我和他近兩年在上海經常碰面,交流對於中國在設計行業發展的觀察。他來自大阪,我來自台北,生活沒有交集,但話題卻天南地北,更多時候是我向他請益,而樂觀熱情的他總是知無不言。
在一次沒有預設題目的交流中,偶然談到一九九五年發生在日本關西神戶的那次大地震。喜多俊之告訴我,在重建過程中,神戶市政府不只是把大樓和基礎設施重新蓋好,也在思考利用這次天災所造成的推倒重來的機會,重新扶植日益沒落的傳統工藝和相關產品,也訂為其中一個課題,將城市重建和傳統文化重生結合在一起。
這是很正面的態度,因為,革命性的建設,需要先有革命性的破壞。從另一個角度看,天災也推倒了很多阻力,讓事情有從零開始的可能。喜多俊之是關西人,對家鄉重建積極投入,在那之前他已花很多時間研究並和這些傳統工藝業者合作,後來被政府聘為顧問,輔導那些想找到出路的傳統工藝和產品業者。
後來,他給了我一本書(就是讀者手上這一本),裡面是他自己多年來和這些日本傳統業者互動和指導的紀錄。
我當時一聽到他描述這本書的內容就被吸引住。首先,台灣也是天災頻發的地方,每年都有地震颱風,隔幾年還會來一次規模大的,放颱風假和災後重建是每個人都熟悉不過的事,但我們為什麼沒有利用這個機會,把傳統文化的重建融入硬體重建之中?如果要做,該怎麼規畫,怎麼執行?
其次,台灣近年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但細究之下,文化和創意對應的是不同概念。文化是過去生活經驗和風俗的總和,創意重視的更多是當下和未來,去做出還不存在的東西。
一九九七年,最早提出「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概念的英國,想法很清楚,創意產業對應的是建築、設計、廣告、公關、媒體、會展和動漫等行業,並沒有把文化放進來。如果觀光客參加旅遊行程去倫敦參觀白金漢宮或到愛丁堡穿蘇格蘭長裙拍照,那是文化產業,不是創意產業範疇。
美國也一樣,談的是創意產業,而不是文化創意產業。台灣在創意產業前多了文化兩字,該有其道理,從字面上看應該是用創意幫文化找到新出路,把傳統融入當下和未來。這正是喜多俊之這本書所談的主題。
二○○九年七月,喜多俊之在上海有一場作品展,將過去四十多年的代表作品集合展示,我恰好也參與協辦。當時的主題叫「跨界時空,再塑未來」(Timeless Future),可看出他對於把老作品賦予新意義的興趣。二○一一年六月,我在北京主辦一場創意論壇,並邀請喜多俊之擔任演講嘉賓。在介紹他時,我提到他快七十歲※(編按:喜多俊之生於一九四二年)※,但精力充沛,他通過翻譯聽到後,笑著糾正我,他離七十還有兩歲,現在還很年輕。
台灣讀者透過本書,可進一步了解在年紀上快被歸於傳統的他,仍然努力思考當下和未來,並結合文化和創意的脈絡與源頭。
(本文作者為上海M.Style生色傳媒執行董事、台灣《數位時代》雜誌總主筆)
如此的老靈魂,赤子心!
文/官政能
與喜多先生結識多年後,於二○○○年,我受邀參加米蘭三年展中心(Triennale di Milano)舉辦的「自然與科技展」(Fuori Salone INTERNI Event, “Essere ben Essere/Nature and Technology”)開幕式。喜多先生也是參展人之一,他向我介紹自己的新作品時,其興奮程度,竟然是「工藝再生設計」強過剛上市的「夏普(SHARP)液晶電視」。
之後見面,他又時時問起「臺灣設計產業和傳統工藝」之間的發展情形,這使我內心產生了好奇。心想:「他設計了這麼多傑出的科技類產品,為什麼特別鍾情於傳統工藝呢?」
在二○○九年,他乾脆親自帶著我們師生一行(編按:喜多俊之擔任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所客座教授),到日本福井縣觀摩和紙的現場製作;二○一○年,又陪著我們到日本兵庫縣篠山市,參觀他一手創立的新工藝設計館篠山藝廊(Sasayama Gallery Kita's)。二○一一年七月,喜多先生也推薦我們前往日本石川縣,走訪輪島的漆器製作、金澤的金箔工藝和九谷燒的設計再生計畫。
後來,才漸漸明白,這是他年輕時就種下的夢,無論走過多遠、聲名再響,他念茲在茲的,仍是如何拉近原鄉工藝與國際市場的距離?
因此,藉著書中的點滴記實,或可理出這位國際級大師豐沛設計能量的形成脈絡;一則以行腳異地來感受前衛,另則是心繫原鄉的傳統再生。他不尚理論訴求,而是從體驗行動中,默默投注「前衛與傳統」的交融創新。
一般說來,談創新多是指向科技時尚,然而他卻乞靈於在地傳統,這使得他的作品體現了新穎實用又有著溫潤質樸的獨特風格;他既關切商業條件,更在乎匠師心靈。總之,他真正關心的是人(生活使用人和現場製作人),也因為要兼顧兩者,他更務實地強調品牌、行銷、通路和價位的重要性;並認為能將這些主客觀因素融入整合企畫並創新實踐,才是設計(工法、行為、感性與運作)的價值所在。無怪乎,他堅持主張「要傳統再生,必須能在市場立足」。
當今,面對國際競爭,該如何保有文化傳統和在地產業的續存特色,經常成為政府或設計業界的熱門議題。書中提到的,看似一則則工藝振興與產品設計的故事回溯,實則也演示了他們正在發生、檢討和亟思改進的問題,多有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之處。在此,我僅例舉一些分作幾個層面來看:
1. 製造面:
.瓷釉白色有多少種呢?(如何做差異定位)
.餐用叉子是三爪或四爪呢?(如何區分用餐行為)
.拼木粗細有差別意義嗎?(如何凸顯特色)
2. 設計面:
.創意設計與設計總監的任務差別?(組織也需要重新設計)
.推廣也要設計嗎?(具有策略思維的設計推廣)
.工法難易與設計新奇?(產銷並重的策略考量)
3. 企業面:
.聯合品牌與夥伴定位?(重新改變其經營運籌模式)
.聽命代工與自主設計?(轉換全體參與者的認知觀念)
.眼前利益與永續成長?(短、中、長期的財務規畫)
4. 政策面:
.中央與地方?(心態和權責的行政協調)
.經費分攤?(比例調整將導向自主或依賴)
.建置環境和權益歸屬?(有意識地進行結構制度的改革)
難能可貴的是,以上種種,在書中有著更詳細的敘事圖文和心得分享,這對目前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來說,應有極大的實質助益和啟發價值。藉此,除了感佩作者能慷慨無私地釋出這份寶貴的實戰經驗以分享讀者外,並祝賀喜多先生甫於二○一一年七月在羅馬受頒義大利金圓規(Compasso d'Oro Award)設計貢獻獎,成為首位榮獲該獎項的亞洲人士;數日後,我在喜多先生大阪事務所與他共持獎牌合影,樂見其樂,深感與有榮焉。國際成就、在地傳承,他的夢境(徑),卻也獨特,竟又不只為了個人!誌為序。
(本文作者為實踐大學教授兼副校長)
有靈魂的人造物
文/陳禧冠
不久前,去了一趟蘇州,參觀了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的封刀之作——蘇州博物館。在一片充滿中國古典建築物的區域裡,這新建物造得亦道統也新穎、既融入也突出。
震懾之餘,重新對於傳統與現代的價值觀有了更深入、卻也更模糊的新理解。
乍看之下,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是位於光譜兩端的相對概念,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應該不致於混淆。傳統工藝代表世代祖先傳承的文化與智慧集大成,並且以具有溫度的載體,記述祖先傳承的宣言、外顯代代延續的手藝。另一方面,現代科技則為運算精準與邏輯推演的結果——是與非、有或無、零與壹,毫無模糊的空間,更沒有從類比(analog)角度解讀的餘地!
不過,參觀過蘇州博物館的讀者,一定都能有感受到整體建築氛圍,散發著精確推演的風格,精密的程度完全不遜於貝大師為香港中國銀行設計的中銀大廈(Bank of China Tower, Hong Kong)。然而,如果再仔細咀嚼,又處處可見運用大量的中國傳統建築語彙,讓身為華人的參觀者都有一種歸屬感!
我在參觀時,不禁心想:「這到底是一座精確設計的現代建築符碼?還是遵循古法打造的傳統地方文化產物?」
駐足其中的一瞬之間,讓參觀者產生時間彷彿凝結的冥想,容許我們從容地細細品嚐著這座經過精密規畫的博物館,以及重新詮釋的中華文化。
頓時,我突然茅塞頓開——其實,光譜的兩端並非對立,而有可能結合!?然而,結合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工業設計在某個層次上,代表的是「為了符合經濟效益與證明大量生產的實作」。縱使任何人造物存在的本質,大部分都是為解決人類生活上的大小問題;然而,包浩斯(Bauhaus)的現代設計哲學啟發我們,任何物件的產出,只有能被有效率地大量生產時,才是能造福大眾的德行。
相對地,在光譜另一端的傳統與地方手工藝術,則象徵著「以類比經驗披覆的人造物」,也就是保留著所謂的溫暖,但是,「有溫度的手感」卻無法極大化,也不能大量生產。比方說,手抄紙、陶瓷器、竹籐編物、手工漆……等。雖然,這些也同樣是人類技術的結晶,然而,因為其生產過程幾乎完全依賴匠師的巧手,方能細緻地刻畫,演繹具有人文的溫度與質感。所以,其最終面貌的呈現,即成為創作者詮釋技藝的畫本。
在本書中,喜多大師因其深厚的人文素養,與身為工業設計師的扎實科學基礎訓練,一再嘗試著融合位於光譜兩端的傳統與現代,串連工藝與科技看似毫無交集的元素;並以彰顯日本文化靈魂(精神)為呈現主軸,重新定位與刻畫「應用傳統工藝設計的現代工業產品」。
這種以傳統文化為創作理念核心,以科技設計為量產經濟規模解答,交織出一個新的橫越時空、卻又能被辨識的根文化。
這樣的創作,因非出自無生命、冷冰冰的機台,所以,也帶著「非完美的獨一性」——而這種「非完美」,不就是我們長久以來一直在追求的「人性的溫度」嗎?
我相信,大師如貝聿銘、喜多俊之,已然到達一個「見山又是山」的思想超脫境界(大師們已經歷「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的二階段)。在不受摩爾定律(Moore's Law)(註)毒害下,大師們擁有如傳統工藝的師匠花費畢生精力,「闡述器物的故事」般的內涵;同時卻也握有現代科技技術,執行器物大量複製的任務以符合經濟效益,進而產出「有靈魂的人造物」,尋求與地球永續存在之間的共容平衡——這,就是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的原因!
(本文作者為仁寶電腦創新設計本部副總經理)
(註)
【摩爾定律(Moore's Law)】
由英特爾(Intel)創辦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在一九六五年提出,主張「每個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約十八至而二十四個月增加一倍」的法則。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33折115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0 |
5折 | 2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2 |
5折 | 12 |
6折 | 1 |
7折 | 2 |
無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喜多俊之
定價:NT$ 350
本商品已絕版
傳統工藝的底蘊,現代設計的巧思,讓他倆交會吧!
文/Anderson
怎樣才是「好設計」?不同的人有各自的答案。但不管是誰,一定都會同意,「有靈魂的設計」,是個很動人的點子。
「設計」常被認為是聰明傢伙的玩意,奇形精巧、前衛莫測,很有趣卻也常覺得真是……,滿難用的。但對設計品抱持敬畏的我們,有時就算覺得難用,也只能苦笑地歸咎自己不太匹配得上這樣的聰穎伶俐。直到讀了《給設計以靈魂:當現代設計遇見傳統工藝》。
日本重要設計前行者喜多俊之以這本《給設計以靈魂:當現代設計遇見傳統工藝》說,要為設計、造物,注入靈魂。喜多俊之強調傳統工藝的重要性,深入匠師深厚的文化與技藝之養成底蘊,跟我們分享了,當設計師保有了身體記憶,並將此些世代接續下來的內涵,融入設計之中,設計出來的物件,將不會只是腦袋實驗的終端產品。有靈魂的設計,是溫潤、醇厚的,它們能融入我們的日常,像是原本就是我們身體的一部份。
喜多俊之在書中舉了石川縣輪島的漆器、佐賀縣有田的有田燒、青森縣津輕的津輕塗法、鳥取縣的青谷和紙、神奈川縣小田原的拼木等例,詳細闡述如何「給設計以靈魂」。作者身為這一行的大師,說起事情來,卻並非將之抽象化、概念化,而是以容易近即的例證,具體說明其現實脈絡,曾遭遇哪些困難且如何解決、如何與新時代接軌。
「當現代設計遇見傳統工藝」乍看是儼然對立的兩造,通常情況是,要不就是在現代設計中附加傳統元素添加形式上趣味的後現代式作法,要不就是傳統工藝因無法觸及現代人節奏與內涵而在時間中被淘汰。但《給設計以靈魂》為這個大題目,挖掘出本質性的解法。既照顧了現代設計的缺乏溫度或背離身體直覺,更珍惜地要為傳統工藝找到一條出路。
能夠作出這樣有力量的宣言,背後是對人們生活的處境與態度的深刻洞察。設計師的責任,不只是回應,更引導人們對於生活的「有態度」。例如,《給設計以靈魂》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喜多俊之談到現代住家的「儲物櫃化」,住宅室內到處是物品,因為空間狹小,遂乾脆放棄收納的努力。而又因為家裡的凌亂,邀請朋友親戚來家中的習俗也漸漸式微,這等於是間接地促成人際間疏離的更加嚴重。
喜多俊之認為,生活中的小事情是如漣漪一般影響到其他事情的,一旦我們能抱持某個理念,最平凡無奇的日常都可以讓我們有想法與熱情,連帶影響到更大的範圍。
《給設計以靈魂》除了能為設計工作者與世代傳承的匠師們提出新的想法,也從最基本的土壤,來看待、思考「何謂設計?」,啟發讀者從「設計」的角度重新省思自己與看似理所當然的日常操持之間的關係。
未來設計,源於地方傳統工藝。
本書作者喜多俊之,是日本國寶級的頂尖工業設計師,從1969年起,他就以義大利米蘭為據點展開設計生涯,並積極與日本地方產業接觸,與各鄉鎮的傳統工藝職人合作,發展融合傳統工藝的現代商品。喜多俊之親身實踐「思考全球化、行動在地化」(Glocalization= Think globally and act locally.)的設計概念,在西方的現代設計中加入日本傳統工藝的元素,巧妙融合東西方的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
有感於「了解未來,才開始思索傳統的美好。」因此,他以「未來設計源於地方傳統工藝」為概念寫成本書,公開他與日本各地傳統工藝師傅跨界合作近四十年的紀錄與心得。從輪島的漆器、鯖江的眼鏡與手錶、美濃的和紙、有田的磁器、小田原的木工與燕市的鍛造案例,說明如何讓傳統工藝與思想融入現代設計,進而活化地方產業。
作者主張,當今的工業設計品,除了需要「技術」之外,還要能為設計注入靈魂;此時,需要的是源於常民生活與傳統工藝的「感性」。
一本書,道盡40年來工業設計、地方產業與傳統工藝交織而成的造物者故事。
◎傳統工藝師推薦(書中摘錄)
地方產業,向國際起飛!
「一個步驟至少耗費十年,持續才是力量」(新潟縣/黑川玲)
「身為第三代的三十年。經常思考新的、別人沒有的東西」(神奈川縣小田原/露木清勝)
「體驗全球觀點」(佐賀縣有田/池田和史)
作者簡介:
喜多俊之(Toshiyuki KITA)
世界知名的工業設計師。大多數作品均被紐約近代美術館、巴黎國立近代美術館、慕尼黑近代美術館等世界級博物館做為永久收藏。
1942年出生於日本大阪,1969年起,以義大利米蘭與日本為據點,展開結合日本傳統工藝的工業設計生涯。設計領域橫跨家具、機器人、液晶電視、家庭日用品等。代表作品包括夏普(Sharp)液晶電視AQUOS等家電、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家用機器人wakamaru。
近年除了在大阪藝術大學執教之外,還擔任中國的Red Star Award評審委員、新加坡政府的設計顧問等,不僅在日本,在歐洲、亞洲等也致力於教育活動。持續從事活化日本各地傳統工藝與地方產業的工作,並視之為人生志業。作者喜多俊之官網:http://www.toshiyukikita.com/
譯者簡介:
郭菀琪
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碩士,日本埼玉大學地域文化研究科日本語學碩士。曾任職於電視及雜誌媒體、科技公司、法律事務所擔任翻譯及口譯工作。譯作有《邏輯思考的技術》《發現問題的思考術》(皆由經濟新潮社出版)。
名人推薦:
王千睿 明基友達集團設計長
王志仁 上海M.Style生色傳媒執行董事、臺灣《數位時代》雜誌總主筆
李建國 iF設計大中華區總監
官政能 實踐大學教授兼副校長
張光民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
陳禧冠 仁寶電腦創新設計本部副總經理
龍國英 日商龍國英建築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一致推薦(按姓名筆劃序)
【推薦序】
跨界時空,再塑未來
文/王志仁
很高興介紹喜多俊之先生的這本書到台灣來,做成繁體版。我和他近兩年在上海經常碰面,交流對於中國在設計行業發展的觀察。他來自大阪,我來自台北,生活沒有交集,但話題卻天南地北,更多時候是我向他請益,而樂觀熱情的他總是知無不言。
在一次沒有預設題目的交流中,偶然談到一九九五年發生在日本關西神戶的那次大地震。喜多俊之告訴我,在重建過程中,神戶市政府不只是把大樓和基礎設施重新蓋好,也在思考利用這次天災所造成的推倒重來的機會,重新扶植日益沒落的傳統工藝和相關產品,也訂為其中一個課題,將城市重建和傳統文化重生結合在一起。
這是很正面的態度,因為,革命性的建設,需要先有革命性的破壞。從另一個角度看,天災也推倒了很多阻力,讓事情有從零開始的可能。喜多俊之是關西人,對家鄉重建積極投入,在那之前他已花很多時間研究並和這些傳統工藝業者合作,後來被政府聘為顧問,輔導那些想找到出路的傳統工藝和產品業者。
後來,他給了我一本書(就是讀者手上這一本),裡面是他自己多年來和這些日本傳統業者互動和指導的紀錄。
我當時一聽到他描述這本書的內容就被吸引住。首先,台灣也是天災頻發的地方,每年都有地震颱風,隔幾年還會來一次規模大的,放颱風假和災後重建是每個人都熟悉不過的事,但我們為什麼沒有利用這個機會,把傳統文化的重建融入硬體重建之中?如果要做,該怎麼規畫,怎麼執行?
其次,台灣近年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但細究之下,文化和創意對應的是不同概念。文化是過去生活經驗和風俗的總和,創意重視的更多是當下和未來,去做出還不存在的東西。
一九九七年,最早提出「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概念的英國,想法很清楚,創意產業對應的是建築、設計、廣告、公關、媒體、會展和動漫等行業,並沒有把文化放進來。如果觀光客參加旅遊行程去倫敦參觀白金漢宮或到愛丁堡穿蘇格蘭長裙拍照,那是文化產業,不是創意產業範疇。
美國也一樣,談的是創意產業,而不是文化創意產業。台灣在創意產業前多了文化兩字,該有其道理,從字面上看應該是用創意幫文化找到新出路,把傳統融入當下和未來。這正是喜多俊之這本書所談的主題。
二○○九年七月,喜多俊之在上海有一場作品展,將過去四十多年的代表作品集合展示,我恰好也參與協辦。當時的主題叫「跨界時空,再塑未來」(Timeless Future),可看出他對於把老作品賦予新意義的興趣。二○一一年六月,我在北京主辦一場創意論壇,並邀請喜多俊之擔任演講嘉賓。在介紹他時,我提到他快七十歲※(編按:喜多俊之生於一九四二年)※,但精力充沛,他通過翻譯聽到後,笑著糾正我,他離七十還有兩歲,現在還很年輕。
台灣讀者透過本書,可進一步了解在年紀上快被歸於傳統的他,仍然努力思考當下和未來,並結合文化和創意的脈絡與源頭。
(本文作者為上海M.Style生色傳媒執行董事、台灣《數位時代》雜誌總主筆)
如此的老靈魂,赤子心!
文/官政能
與喜多先生結識多年後,於二○○○年,我受邀參加米蘭三年展中心(Triennale di Milano)舉辦的「自然與科技展」(Fuori Salone INTERNI Event, “Essere ben Essere/Nature and Technology”)開幕式。喜多先生也是參展人之一,他向我介紹自己的新作品時,其興奮程度,竟然是「工藝再生設計」強過剛上市的「夏普(SHARP)液晶電視」。
之後見面,他又時時問起「臺灣設計產業和傳統工藝」之間的發展情形,這使我內心產生了好奇。心想:「他設計了這麼多傑出的科技類產品,為什麼特別鍾情於傳統工藝呢?」
在二○○九年,他乾脆親自帶著我們師生一行(編按:喜多俊之擔任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所客座教授),到日本福井縣觀摩和紙的現場製作;二○一○年,又陪著我們到日本兵庫縣篠山市,參觀他一手創立的新工藝設計館篠山藝廊(Sasayama Gallery Kita's)。二○一一年七月,喜多先生也推薦我們前往日本石川縣,走訪輪島的漆器製作、金澤的金箔工藝和九谷燒的設計再生計畫。
後來,才漸漸明白,這是他年輕時就種下的夢,無論走過多遠、聲名再響,他念茲在茲的,仍是如何拉近原鄉工藝與國際市場的距離?
因此,藉著書中的點滴記實,或可理出這位國際級大師豐沛設計能量的形成脈絡;一則以行腳異地來感受前衛,另則是心繫原鄉的傳統再生。他不尚理論訴求,而是從體驗行動中,默默投注「前衛與傳統」的交融創新。
一般說來,談創新多是指向科技時尚,然而他卻乞靈於在地傳統,這使得他的作品體現了新穎實用又有著溫潤質樸的獨特風格;他既關切商業條件,更在乎匠師心靈。總之,他真正關心的是人(生活使用人和現場製作人),也因為要兼顧兩者,他更務實地強調品牌、行銷、通路和價位的重要性;並認為能將這些主客觀因素融入整合企畫並創新實踐,才是設計(工法、行為、感性與運作)的價值所在。無怪乎,他堅持主張「要傳統再生,必須能在市場立足」。
當今,面對國際競爭,該如何保有文化傳統和在地產業的續存特色,經常成為政府或設計業界的熱門議題。書中提到的,看似一則則工藝振興與產品設計的故事回溯,實則也演示了他們正在發生、檢討和亟思改進的問題,多有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之處。在此,我僅例舉一些分作幾個層面來看:
1. 製造面:
.瓷釉白色有多少種呢?(如何做差異定位)
.餐用叉子是三爪或四爪呢?(如何區分用餐行為)
.拼木粗細有差別意義嗎?(如何凸顯特色)
2. 設計面:
.創意設計與設計總監的任務差別?(組織也需要重新設計)
.推廣也要設計嗎?(具有策略思維的設計推廣)
.工法難易與設計新奇?(產銷並重的策略考量)
3. 企業面:
.聯合品牌與夥伴定位?(重新改變其經營運籌模式)
.聽命代工與自主設計?(轉換全體參與者的認知觀念)
.眼前利益與永續成長?(短、中、長期的財務規畫)
4. 政策面:
.中央與地方?(心態和權責的行政協調)
.經費分攤?(比例調整將導向自主或依賴)
.建置環境和權益歸屬?(有意識地進行結構制度的改革)
難能可貴的是,以上種種,在書中有著更詳細的敘事圖文和心得分享,這對目前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來說,應有極大的實質助益和啟發價值。藉此,除了感佩作者能慷慨無私地釋出這份寶貴的實戰經驗以分享讀者外,並祝賀喜多先生甫於二○一一年七月在羅馬受頒義大利金圓規(Compasso d'Oro Award)設計貢獻獎,成為首位榮獲該獎項的亞洲人士;數日後,我在喜多先生大阪事務所與他共持獎牌合影,樂見其樂,深感與有榮焉。國際成就、在地傳承,他的夢境(徑),卻也獨特,竟又不只為了個人!誌為序。
(本文作者為實踐大學教授兼副校長)
有靈魂的人造物
文/陳禧冠
不久前,去了一趟蘇州,參觀了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的封刀之作——蘇州博物館。在一片充滿中國古典建築物的區域裡,這新建物造得亦道統也新穎、既融入也突出。
震懾之餘,重新對於傳統與現代的價值觀有了更深入、卻也更模糊的新理解。
乍看之下,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是位於光譜兩端的相對概念,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應該不致於混淆。傳統工藝代表世代祖先傳承的文化與智慧集大成,並且以具有溫度的載體,記述祖先傳承的宣言、外顯代代延續的手藝。另一方面,現代科技則為運算精準與邏輯推演的結果——是與非、有或無、零與壹,毫無模糊的空間,更沒有從類比(analog)角度解讀的餘地!
不過,參觀過蘇州博物館的讀者,一定都能有感受到整體建築氛圍,散發著精確推演的風格,精密的程度完全不遜於貝大師為香港中國銀行設計的中銀大廈(Bank of China Tower, Hong Kong)。然而,如果再仔細咀嚼,又處處可見運用大量的中國傳統建築語彙,讓身為華人的參觀者都有一種歸屬感!
我在參觀時,不禁心想:「這到底是一座精確設計的現代建築符碼?還是遵循古法打造的傳統地方文化產物?」
駐足其中的一瞬之間,讓參觀者產生時間彷彿凝結的冥想,容許我們從容地細細品嚐著這座經過精密規畫的博物館,以及重新詮釋的中華文化。
頓時,我突然茅塞頓開——其實,光譜的兩端並非對立,而有可能結合!?然而,結合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工業設計在某個層次上,代表的是「為了符合經濟效益與證明大量生產的實作」。縱使任何人造物存在的本質,大部分都是為解決人類生活上的大小問題;然而,包浩斯(Bauhaus)的現代設計哲學啟發我們,任何物件的產出,只有能被有效率地大量生產時,才是能造福大眾的德行。
相對地,在光譜另一端的傳統與地方手工藝術,則象徵著「以類比經驗披覆的人造物」,也就是保留著所謂的溫暖,但是,「有溫度的手感」卻無法極大化,也不能大量生產。比方說,手抄紙、陶瓷器、竹籐編物、手工漆……等。雖然,這些也同樣是人類技術的結晶,然而,因為其生產過程幾乎完全依賴匠師的巧手,方能細緻地刻畫,演繹具有人文的溫度與質感。所以,其最終面貌的呈現,即成為創作者詮釋技藝的畫本。
在本書中,喜多大師因其深厚的人文素養,與身為工業設計師的扎實科學基礎訓練,一再嘗試著融合位於光譜兩端的傳統與現代,串連工藝與科技看似毫無交集的元素;並以彰顯日本文化靈魂(精神)為呈現主軸,重新定位與刻畫「應用傳統工藝設計的現代工業產品」。
這種以傳統文化為創作理念核心,以科技設計為量產經濟規模解答,交織出一個新的橫越時空、卻又能被辨識的根文化。
這樣的創作,因非出自無生命、冷冰冰的機台,所以,也帶著「非完美的獨一性」——而這種「非完美」,不就是我們長久以來一直在追求的「人性的溫度」嗎?
我相信,大師如貝聿銘、喜多俊之,已然到達一個「見山又是山」的思想超脫境界(大師們已經歷「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的二階段)。在不受摩爾定律(Moore's Law)(註)毒害下,大師們擁有如傳統工藝的師匠花費畢生精力,「闡述器物的故事」般的內涵;同時卻也握有現代科技技術,執行器物大量複製的任務以符合經濟效益,進而產出「有靈魂的人造物」,尋求與地球永續存在之間的共容平衡——這,就是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的原因!
(本文作者為仁寶電腦創新設計本部副總經理)
(註)
【摩爾定律(Moore's Law)】
由英特爾(Intel)創辦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在一九六五年提出,主張「每個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約十八至而二十四個月增加一倍」的法則。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0 |
5折 | 2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2 |
5折 | 12 |
6折 | 1 |
7折 | 2 |
無折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33折115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