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年度好書! 同名電影2011/11/11熱血上映! 布萊德.彼特深深著迷、非演不可的真實故事! VIDEO 你永遠不會有天文數字的財富, 但不等於你一定贏不了! 暢銷第一!布萊德.彼特主演、同名賣座電影《魔球》佳評如潮,被譽為「最有價值劇本」! 這本書,是關於一個逆轉勝的故事──
一個曾被評價為天才的「過氣」明日之星;
一個是相信統計數字能選出好球員的哈佛畢業生;
這對怎麼看都不會是勝算的組合
結果卻讓一支戰績始終吊車尾,預算只有洋基1/3的球隊起死回生!
這支窮酸球隊與怪異組合,在外界一片不看好中,不斷贏得比賽,
一時之間,全大聯盟都在問:他們怎麼辦到的?
為了挖掘真相,作者到選秀現場、球員更衣室,
讓讀者如臨現場般,一窺大聯盟的運作實況,
並且揭開棒球史上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魔球法則」──
原來,想贏球,不必花大錢請大明星!
原來,錢少沒名氣,照樣打出好成績!
比利比恩帶領運動家隊顛覆棒壇的這段歷程,
證明了只要有勇於突破傳統的決心與勇氣,
就算是在強者恆強的世界中,也能突圍而出!
這也就是為什麼,從棒球迷到管理大師,都津津樂道這本書
這個來自球場的真實故事,將是你人生最佳借鏡!
今天起,讓自己像個冠軍吧! 作者簡介:
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 普林斯頓大學、倫敦經濟學院畢業。曾任所羅門兄弟公司債券交易員,後來為《紐約時報雜誌》撰稿,擔任《新共和雜誌》資深編輯、英國《觀察家週刊》美國版編輯。他以《老千騙局》(Liar’s Poker)躋身國際暢銷作家之列。目前他是財經界最受歡迎的專欄作家之一,數以百萬計的讀者──例如彭博新聞社的用戶──每週都可在網路上閱讀到他見解獨具的文章。這本書被公認是職棒文化與團隊管理的經典名作,至今仍然在亞馬遜網路書店受到讀者熱烈討論。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最好的棒球與管理書之一!──富比世雜誌 ★多年來最好看的棒球書之一!── 紐約時報書評 ★任何關心棒球的人,都必須讀魔球。──Newsweek ★充滿熱情,令人振奮!──TIME ★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棒球書。──Slate雜誌 ★令人震撼!──New York Observer ★你一定要讀魔球……讀來充滿趣味與啟示。──Baseball America ★運動家隊的故事,值得棒球迷仔細一讀。──棒球作家陳正益 ★一本千迴百折、既複雜又精采的書。──作家楊照
名人推薦:★最好的棒球與管理書之一!──富比世雜誌 ★多年來最好看的棒球書之一!── 紐約時報書評 ★任何關心棒球的人,都必須讀魔球。──Newsweek ★充滿熱情,令人振奮!──TIME ★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棒球書。──Slate雜誌 ★令人震撼!──New York Observer ★你一定要讀魔球……讀來充滿趣味與啟示。──Baseball America ★運動家隊的故事,值得棒球迷仔細一讀。──棒球作家陳正益 ★一本千迴百折、既複雜又精采的書。──作家楊照
章節試閱
勝利的科學 當你處於劣勢,如何扭轉? 比恩想要解決的問題很棘手,看起來像是代數考試中一則特別難的加分題: 你只有四千萬美元,要花在二十五名球員身上。而你的對手,已經在他的二十五位球員身上花了一億兩千六百萬美元,另外還有一億美元備用。你該如何用你僅有的四千萬美元,才不會輸得灰頭土臉? 「你最不該做的,」比恩說:「就是去學洋基隊。如果我們照著洋基隊的方式,每一次我們都會輸,因為他們會用超過我們三倍的錢去做。」窮的球隊,就是買不起生涯顛峰的大聯盟球星,甚至買不起平均價位的球員。 當時,大聯盟球員的平均年薪是兩百三十萬美元,運動家隊開幕日的全隊平均年薪,卻還不到一百五十萬美元。而沒錢,只好去找物超所值的便宜貨──例如年輕球員,或是身價被低估的老將。由於過去二十五年職棒球員的薪水暴漲,任何站穩腳步的大聯盟球員,身價都不太可能被低估。如果市場還算理性,那麼有天賦的球員全都會被有錢球隊買光,運動家隊一點機會都沒有。 不過他們卻還是有機會,為什麼? 存在的目的,只是讓洋基隊定期來痛扁一頓? 怪的是,大聯盟也討論過這個問題,只是他們根本沒真把這問題當一回事來看。在一九九九年球季結束後,大聯盟創立了所謂的「會長棒球經濟學藍帶小組」(Commissioner’s Blue Ribbon Panel on Baseball Economics),其職責就是提出所謂《藍帶小組報告》(The Blue Ribbon Panel Report)。該報告宣稱,其目的是檢視「職棒界現有的經濟體系,是否會造成競爭失衡的問題」。 大聯盟會長塞利格(Bud Selig)邀請了四位有名望的人士:前美國聯邦參議員米契爾(George Mitchell)、耶魯大學校長雷文(Richard Levin)、專欄作家威爾(George Will),以及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沃克爾(Paul Volcker),合力撰寫一份有關「棒球經濟不均衡」的報告。塞利格自己所擁有的密爾瓦基釀酒人隊,堪稱全大聯盟最悲慘的窮隊,他當然樂於相信,釀酒人隊的問題在於貧窮,而非愚蠢。如果該小組的結論主張,職棒球員薪資必須加以節制,而且有錢的球隊應該補貼窮隊,當然符合他本人的利益。他有一度甚至想把別的窮隊老闆塞進該小組的委員會中,不過這四位有名望的人士反對這種有損他們威信的意圖,於是塞利格答應,開會時,這些老闆只會在場旁聽這四位人士討論。 不過沒差別。二○○○年七月,藍帶小組差不多達成了塞利格對他們的期望,他們的結論是:窮隊毫無機會,而他們的絕望對於棒球發展有害,因此必須找出方法,將貧富球隊之間的差距縮到最小。 詭異的是,保守派專欄作家威爾,竟是當中最大力提倡棒球社會主義的人。為了激起大家的警覺,威爾最常舉出的一個誇張例子,就是最有錢的七支球隊與最貧窮的七支球隊之間,全隊年薪的比例高達四比一;相較之下,職業籃球為一.七五比一,職業美式足球為一.五比一。棒球是美國主要運動中,最能用金錢換取勝利者,他認為,這是一種違背棒球精神的罪惡。當釀酒人隊、皇家隊與魔鬼魚隊球迷發現,他們球隊存在的目的,只是讓洋基隊定期來一再痛扁時,他們將會完全放棄棒球。這會危及整個職業棒球的前途。 這樣的說法有人同意,但是也有人反對。據兩位觀看會議進行的人士表示,只有一位委員願意發言:沃克爾。沃克爾也是唯一有財經背景的委員。儘管其他人愈來愈不悅,他仍堅持提出兩個難以逃避的問題: 一、如果窮隊的財務情況真的這麼糟糕,為什麼有錢的金主不斷以更高的價格收購? 二、如果窮隊真的沒有希望,為什麼全隊薪資在職棒排名倒數第二的運動家隊,能贏得這麼多場比賽? 對於第一個問題,球團老闆們找不到好答案,但為了回答第二個問題,他們決定把比恩拖來開會,要他自己解釋。贏了,無名小卒就會成為大明星 很有趣,在前一季──也就是一九九九年,運動家隊交出八十七勝、七十五敗的戰績,未能晉級季後賽。不過比起一九九八年比恩剛接任總經理時的七十四勝、八十八敗,已經有了大幅進步。到了二○○○年,他們看起來實力更強。沃克爾覺得很可疑。如果職棒的戰績完全由資金的多寡來決定,為何會出現一個這樣的例外?一支窮隊如何能進步這麼多? 保羅.迪波德斯塔幫比恩寫了發言稿,然後比恩飛到紐約,向沃克爾解釋為何他如此幸運。他很願意做這件事,他一點也不想阻止藍帶小組判定職棒界不公平。他很樂於見到球員薪資有所抑制,或者更棒的是,規定洋基隊要分給他一點資金。當比恩在小組面前報告時,他讓投影機上秀出一張幻燈片,上面寫著:
大聯盟 一部關於不幸的克利夫蘭印地安人隊的電影 為了組成一支輸多贏少的球隊,老闆發出一張春訓邀請名單。棒球高層主管表示,這些球員大都已經走下坡。球迷在報紙上看到名單後說:「這些球員名字,我有一半沒聽過。」 *我們的情況與這部電影極為相似。 為了達到目的,比恩比任何人都會裝可憐。他告訴藍帶小組,運動家隊請不起知名球星,這表示無論他們表現有多好,球迷還是不願買票進球場──但事實恰恰相反。運動家隊做過的所有行銷研究都證明,球迷關心的是贏球。一堆無名小卒組成的球隊贏球,球迷還是會買票賞光,而最後會讓無名小卒變成球星;相反的,一堆明星組成的球隊輸球,球迷就會懶得出門看球,巨星也會變成無名小卒。將一群無名小卒組成一支高效率的贏球機器,並看著他們一個個變成明星,是經營窮隊的樂趣之一。 比恩還告訴藍帶小組,他無力支付球員行情價,這意味著他的成功可能是曇花一現。這些話,只是說給小組成員聽的,他自己才不這麼想。他相信──也似乎正是沃克爾所懷疑的:棒球員市場太沒效率了!對於明智的棒球策略又太欠缺理解能力,因此經營得好的球隊,可以輕鬆贏過雄厚資金的球隊。比恩後來以更多的證據支持自己的信念,繼一九九九年拿下八十七勝之後,二○○○年運動家隊推進到九十一勝,二○○一年更贏得驚人的一○二勝,而且往後兩年都打進季後賽。 他們沒有愈來愈差,反而愈來愈好。其他球隊砸下的錢,和運動家隊愈差愈多,但並沒有帶來明顯影響。每一年,運動家隊似乎都在財務上更處於劣勢,但每一年他們卻贏得更多比賽。或許他們只是運氣好,也或許他們知道一些其他球隊不知道的事情。或許他們就如自己私下認為的──變得更有效率。二○○一年,當他們連續第二年在季後賽第一輪的關鍵第五戰敗給洋基隊後,運動家隊球團深信自己的球隊比較強,運氣好的是洋基隊──而且洋基隊球團也知道這一點。二○○一年季後賽後,洋基隊以一億兩千萬美元肥約簽下吉安比,一部分原因,就是不讓他繼續為運動家隊效力。 無論如何,二○○二年球季開鑼時,以這麼少錢卻贏得這麼多比賽的運動家隊,已經讓塞利格相當尷尬,連帶也讓整個大聯盟難堪。大聯盟會長以及聯盟工作人員以「反常」形容運動家隊。而如果你問他們那個模糊的字眼是什麼意思,他們會說(但不肯具名):「他們運氣好。」捧紅他,然後用高價把他賣掉! 然而,到了二○○二年,運動家隊的好運應該是用光了。他們跟其他隊的薪資差距更加擴大。開幕日當天,洋基隊與運動家隊全隊薪資的差距,已經從一九九九年的六千兩百萬美元,攀升到二○○二年的九千萬美元。藍帶小組所描述窮隊的噩夢劇情,對二○○二年的運動家隊已經成真了。他們的三位明星──伊斯林豪森、戴蒙與吉安比──取得自由球員身分,跳槽到有錢球隊去了。 篤信金錢決定論的塞利格認為,這支球隊的奇蹟,一定是因為他們不輕言放棄。當然,職業運動裡不會有人公開表示放棄,不過,內心完全放棄任何贏球希望,每天為了薪水而準時到班,是絕對可能的。關於這點,職業運動有個專有名詞:「重建」(rebuilding)。大聯盟裡大概有半打球隊差不多是長年處於這種狀態。皇家隊過去四、五年一直在重建中;塞利格的釀酒人隊已經低迷不振至少十年了。 但運動家隊沒有如此,只因他們真的相信自己還能繼續贏球──或許無法像二○○一年贏那麼多,不過應該足以讓他們重返季後賽。 在二○○二年球季之前,迪波德斯塔將接下來的六個月,化約成數學問題:首先,他推斷出該季得贏多少場才能晉級季後賽:九十五勝;接著,他計算出運動家隊若要贏九十五勝,得分必須比失分多出多少:一三五分(球隊每季總得分與總勝場之間呈穩定的正相關,也是詹姆斯派人士的發現)。然後,他根據運動家隊球員過去的表現,合理推算出運動家隊能得多少分、會丟掉多少分。 他說,如果他們沒有突然冒出一大堆傷兵,球隊的總得分應該是八○○至八二○分,總失分則是六五○至六七○分(他們最後攻下八○○分,丟掉六五三分)。根據這項數據,他計算出他們若能贏九十三至九十七場比賽,大概就會晉級季後賽了。「球隊拿下九十五勝,卻沒晉級季後賽的情況很少見。」他說:「如果我們真的拿下九十五勝,最後卻沒季後賽可打,那也就認了。」 二○○一年的運動家隊贏了一○二場例行賽,而二○○二年運動家隊少了被市場公認為全隊最好的三名球員後,竟然預期自己只會少拿七勝。怎麼可能呢? 要想解開這道數學題,唯一的辦法,就是仔細檢視他們被有錢球隊挖走三名球員後,到底失去了什麼,或是大家以為他們失去了什麼? 第一個、也是最容易判斷的,是原本的火球終結者伊斯林豪森。一九九九年球季中期,比恩透過交易取得他時,他還在紐約大都會隊的小聯盟球隊。為了得到他以及另一位更高價的投手默麥可(Greg McMichael),以及支付給後者的薪水,比恩送走自己隊上固定的終結者比利.泰勒(Billy Taylor)。而幾年前比恩只花幾千美元從小聯盟發掘出來的泰勒,差不多一加入大都會隊後,就不再是個有效率的投手了。 比恩將小聯盟無名小卒轉變為成功的大聯盟終結者,而且在他們取得自由球員身分後,拒絕支付數百萬美元年薪,是因為他的重要見解:創造一位終結者,比去買來要有效率。成氣候的終結者基本上都估價過高,大部分是因為決定終結者市場地位的統計數字:救援成功(save)。這個詞,讓達成這個目標的人,聽起來極其重要。但救援成功碰上的典型狀況──第九局壘上無人,球隊領先,其實遠遠不如先發投手所面對的各種危急狀況。 終結者投手的數據,欠缺語言的力量,它只是一個數字而已。你可以隨手抓一位水準稍稍超過平均的投手,要他專職當終結者,讓他累積一些亮眼的救援成功次數,然後把他賣掉。實際上,你也可以買進一檔股票,放一些假消息哄抬股價,然後以高出許多的價位脫手。比恩已經這樣做過兩次了,而且認為自己可以一再做下去。 對運動家隊而言,伊斯林豪森的離去不是損失,而是一個名叫「賣掉終結者」的賺錢機器所製造出來的快樂結局。伊斯林豪森投效聖路易紅雀隊,運動家隊因而得到兩項資產:紅雀隊的第一輪選秀權,以及第一輪尾巴的補償選秀權。前者,他們用來選了佛瑞茲,他們判定這個投手比伊斯林豪森有更光明、更便宜的前途;而後者,他們用在布朗身上。 藍帶小組其實問錯了問題。問題不在於球隊能不能在旗下明星六年約滿、變成自由球員後留得住人。真正的問題,是棒球隊一開始要如何找到明星,以及失去明星後,能否找到新人取而代之?到底該如何評估一個棒球員的可替代性?簡短版的答案是:比經營棒球隊的那些人以為的要容易替代得多。 要找到能轉任為成功終結者的投手,其實沒那麼困難。比恩為了填補牛棚最後一道防線的空缺,就拿小聯盟三壘手辛斯基(Eric Hinske)去跟藍鳥隊換來同樣以速球見長的寇區(Billy Koch)。他知道辛斯基很棒──他後來獲選為二○○二年美國聯盟新人王──不過運動家隊已經有另一個更優秀的三壘手:艾瑞克.查維茲(Eric Chavez)。此外,比恩相信,只要不發生重大意外,寇區這項資產也將會增添很大的價值。寇區將會累積救援成功次數,然後被其他球隊視為成功球隊不可或缺的一環,勝過他的實際所值,而隨後運動家隊就可以用他再換來更廉價、更年輕,甚至很可能更棒的球員。無限高分,永遠無人出局的比賽 至於失去了強尼.戴蒙(運動家隊的前任中外野手),問題就完全不同了。戴蒙與波士頓紅襪隊簽約後,運動家隊得到了紅襪隊第一輪選秀權(選進史威許)以及一個補償選秀權。但是戴蒙留下了兩個明顯的大洞:中外野的守備,以及第一棒開路先鋒的位置。進攻方面的漏洞比較容易理解,也容易解決。球迷眼中的戴蒙,是個令人興奮的開路先鋒,也是一個有競爭力的球隊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在運動家隊球團眼裡,看到的卻是:對得分來源的不完整理解。 迪波德斯塔是在一九九九年球季開打前被比恩延攬,但早在那之前許久,他就已經開始研究球隊獲勝的原因。他從哈佛大學畢業沒多久,也就是九○年代中期,便將二十世紀所有棒球隊的統計數據全部輸入一個方程式,然後測試看哪一項統計與球隊勝率的關係最密切。進攻方面,他只找到兩項數據與球隊勝負息息相關:上壘率及長打率。其他數據的重要性,就差多了。 進入運動家隊球團沒多久,迪波德斯塔就問自己一個問題:上壘率與長打率的相對重要性如何?他的答案,從一個推論開始:如果一支球隊的上壘率達到一.○○○(通常口頭上講成「一千」)──也就是說,每位打者每次都能上壘──這樣能得多少分呢?答案是:無限多分,因為永遠無人出局。 如果一支球隊的長打率,達到一.○○○──表示每次打者上場打擊,都能多進帳一個壘打數──這樣又能得多少分呢?那要看獲得壘打數的方式而定,但通常會比無限大少很多。例如,一支球隊一局可能有四位打者上場打擊。第一位打者擊出全壘打,後來三人統統出局。四個打席產生四個壘打數,因此長打率是一.○○○,不過整局就只拿下一分。 棒球迷與播報員剛開始留意到詹姆斯派人士所迷戀的上壘率與長打率時,棒球界也慢慢地將注意力轉向新的統計數據:「攻擊指數」(on base plus slugging, OPS)。「攻擊指數」就只是上壘率與長打率的加總而已。雖然沒什麼學問,卻比其他進攻統計數字更能反映出球隊的得分能力。不過,單純把兩項統計數據加起來,似乎暗示著兩項指標同等重要。如果要提升球隊的上壘長打率,那麼上壘率多千分之一與長打率多千分之一,效果是一樣的。 在進行推論之前,迪波德斯塔就已經對這種粗略的假設感到不安;現在他更明白,這樣的假設荒謬極了。上壘率多千分之一的價值,顯然高於長打率多千分之一,但究竟高出多少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他以詹姆斯「製分產量」公式為基礎,進行修改。修改完畢後,他得到一個預測得分的模型,比任何他所知道的方法都更精準。在他的模型中,上壘率每一點的價值,是長打率的三倍。 即使是以賽伯計量學的標準,迪波德斯塔的論點都很革命性。比爾.詹姆斯和其他人都曾強調過上壘率的重要性,但就連他們也不認為,上壘率的重要性會是長打率的三倍。大部分的棒球進攻模型都假設,上壘成功率每一點,頂多是長打率的一.五倍。對於不像賽伯計量學家那般看重上壘率的大聯盟而言,迪波德斯塔的論點簡直就是異端。 迪波德斯塔從自己的辦公室走出來,穿過大廳,到比恩的辦公室去陳述他的看法。比恩認為,這是他好長一段時間以來聽過的最佳論點。異端是好的──異端代表著機會;比起其他能力,一位球員的上壘能力──尤其是以不引人注目的方式上壘──往往會被大幅低估。和長打能力相比,上壘的能力──也就是避免出局──遭到低估,更別提比起防守功力以及腳程了。一個球隊能成功的最關鍵要素,正好是他們買得起的特質。在那一刻,運動家隊球團對於球員上壘能力的濃厚興趣,已經變成一種迷戀。 對於大部分棒壇人士來說,戴蒙在進攻上是非常寶貴的開路先鋒,又有盜壘天分。但對於比利.比恩與保羅.迪波德斯塔而言,戴蒙雖然是個討人喜歡的人,跟他相處很愉快,不過他在進攻上的貢獻很容易被取代。他二○○一年的上壘率是三成二四,比大聯盟的平均數值低了○.一成。沒錯,他確實會盜壘,但盜壘有風險,連運動家隊球團都不放心戴蒙冒這個險。盜壘是否有價值必須依情況而定,但整體而言,盜壘成功率至少必須達到七成以上,才能對球隊得分產生正面的貢獻。 以二○○一年球季來看,戴蒙在攻擊方面對運動家隊的貢獻相當容易被取代;但守備就不是如此了。問題在於以隆恩取代戴蒙鎮守中外野時,要如何評估運動家隊的損失?簡短版的答案是:他們無法精確評估,但他們可以(至少他們以為自己可以)得到比大部分人更趨於精準的答案。自從詹姆斯首次抱怨守備統計數字沒有道理後,發生了一些改變。這些改變,就是新資訊,以及一個思考舊問題的新方法。怪的是,這種新思維的推動力,一開始,是源自華爾街。勝利的科學 當你處於劣勢,如何扭轉? 比恩想要解決的問題很棘手,看起來像是代數考試中一則特別難的加分題: 你只有四千萬美元,要花在二十五名球員身上。而你的對手,已經在他的二十五位球員身上花了一億兩千六百萬美元,另外還有一億美元備用。你該如何用你僅有的四千萬美元,才不會輸得灰頭土臉? 「你最不該做的,」比恩說:「就是去學洋基隊。如果我們照著洋基隊的方式,每一次我們都會輸,因為他們會用超過我們三倍的錢去做。」窮的球隊,就是買不起生涯顛峰的大聯盟球星,甚至買不起平均價位的球員。 當時,大聯盟球員的平均...
作者序
我愛上一個逆轉勝的故事 ──你永遠不會有天文數字的財富,但不代表你一定贏不了 我寫這本書,是因為我愛上了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是關於一群被低估的職業棒球選手與經理人,其中有許多人本來被認為根本不適合打大聯盟,但是他們的球隊後來卻成為大聯盟最成功的球隊之一。 而在我愛上這個故事之前,我就有寫這本書的念頭。這個念頭始於一個單純的問題:為什麼全職棒最窮的球隊之一,奧克蘭運動家隊(Oakland Athletics),能贏這麼多場比賽? 十幾年來,職業棒球隊的經營者一直宣稱,職棒已經不再是運動的競技,而是金錢的比賽。職棒隊的貧富差距,遠大於其他職業運動,而且差距正在迅速擴大中。二○○二年球季開打時,最富有的紐約洋基隊全隊總薪資高達一億兩千六百萬美元,至於兩支最窮的球隊──運動家隊與坦帕灣魔鬼魚隊(Tampa Bay Devil Rays,編按:二○○八年改名為「坦帕灣光芒」隊),薪資都不到洋基隊的三分之一,只有約四千萬美元。再往前推十年,全隊薪資最高的紐約大都會隊(New York Mets),總薪資是四千四百萬美元之譜,而薪水最低的克利夫蘭印地安人隊(Cleveland Indians),總共只花了八百萬美元出頭。 薪資間的差距,意味著:只有富球隊才請得起最好的球員。而窮隊只雇得起老弱殘兵與二流球員,幾乎注定要失敗。至少那些職棒經營者是這麼說的。 我以前也傾向於接受這樣的論點──有最多錢的人,通常是贏家。不過,看看過去幾年發生的情況,你就會開始懷疑這種說法。某些分區墊底的球隊,諸如德州遊騎兵隊(Texas Rangers)、巴爾的摩金鶯隊(Baltimore Orioles)、洛杉磯道奇隊(Los Angeles Dodgers)與大都會隊,都花了大筆鈔票,卻輸得很慘。 另一邊的極端,則是運動家隊。過去幾年間,運動家隊的總薪資不是大聯盟最低,就是倒數第二名,但該隊贏得的例行賽場次,僅次於亞特蘭大勇士隊(Atlanta Braves)。從二○○○年算起,運動家隊連續三年打進季後賽,其中前兩年只差幾個出局數,就能淘汰最有錢的洋基隊。 他們到底是怎麼辦到的?畢竟,洋基隊是棒球界「鈔票決定一切」最極端的例子。洋基隊深諳紐約的那套準則:用金錢買成功,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也或許就因為他們不引以為恥,所以比其他任何球隊都善於買到成功。 花最少錢,拿下最多勝利 早在一九九九年,大聯盟職棒總裁塞利格(All H. “Bud” Selig)就喜歡以「反常」,來形容運動家隊的成功。這與其說是一種解釋,還不如說是無法搞清「他們如何辦到的?」的藉口。運動家隊到底有什麼祕訣?這支美國職棒第二窮的球隊,如何克服日益龐大的預算障礙,在完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超過另外二十八支球隊,於例行賽拿下第二多的勝場數?棒球的成功因素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有那麼多有錢人砸了大把銀子,還是買不到好成績? 剛開始,讓我感興趣的,就是這些問題;而這本書,則試圖找出答案。 答案,要從相當簡單明瞭的一點講起:在職棒圈,你有多少錢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花得有多聰明。 我第一次偶然走進運動家隊球團辦公室時,他們才剛在例行賽拿下驚人的一○二勝,只花了三千四百萬美元。而在前一年,也就是二○○○年球季,他們只花兩千六百萬美元總薪資,就贏了九十一場比賽,並在分區封王。 曼哈頓律師帕帕斯(Doug Pappas)是棒球財經權威,他曾指出,運動家隊和其他球隊在一個量化數據上的差別。一支編制二十五人的大聯盟球隊,總薪資最少是五百萬美元,外加兩百萬美元給傷兵以及四十人擴編名單中的其他球員。如果將棒球賽中球運的吃重角色、大部份大聯盟球員的能力差別相對較小、菜鳥球員可能是拿最低薪資等因素納入考慮,那麼一支花了最低薪資七百萬美元的球隊,在一六二場例行賽中,最少可以拿下約四十九勝。帕帕斯的棒球財經效率衡量指標是:在最低的七百萬美元支出之外,每支球隊拿下第四十九勝後,每勝一場球隊要再花多少錢?每支球隊額外的每一場勝利,要額外花掉多少? 從二○○○年開始的這三年,運動家隊每多贏一場,大約只多花了五十萬美元。另一支每贏一場同樣只多花六位數字的球隊,是明尼蘇達雙城隊(Minnesota Twins):每一勝六十七萬五千美元。最揮霍的有錢球隊(例如金鶯或遊騎兵隊),每多一勝要多花近三百萬美元,是運動家隊的六倍以上。比起其他球隊,運動家隊似乎自成一格。如果這是一般產業,運動家隊可能早已併吞其他球隊,建立霸業。不過這是棒球,所以他們只能在球場上讓其他有錢的球隊難堪,如此而已。 他尋找的,是一種新的知識 運動家隊實驗的基礎,是一種重新思考棒球的意願:棒球該怎麼經營?怎麼打?誰是最適合的球員?以及為什麼?運動家隊總經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了解,自己永遠不會有洋基隊的天文預算,於是努力尋找棒壇「低效率」之處。本質上,他在尋找的,其實就是新的棒球知識。 運動家隊球團針對棒球,展開一項系統化的科學研究,重新檢驗一切,從球員腳程的市場價值,到大聯盟一般球員與頂尖三A球員之間的天生差異。他們就是這樣,找到物超所值的好買賣。 運動家隊選秀或取得的球員,很多都曾犧牲在棒球界根深柢固的傳統偏見之下,但是運動家隊球團的研發部門將他們從偏見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機會展現自己真正的價值。這個故事談的,是以理性處理人類事務的各種可能性(還有各種局限),而故事的主角,就是一支棒球隊。而且整個棒球界就是個例子,用來說明在面對科學方法時,一個不科學的文化如何回應,或無能回應。 如我所言,我愛上了這個故事。這個故事是關於職業棒球以及這一行的棒球人。故事中的這位主角,他的人生曾被職業棒球搞得亂七八糟,而神奇的是,他找到了一個方式予以回敬。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個人,以及他所激發的革命,我花了幾天時間與多倫多藍鳥隊(Tronto Blue Jays)總經理里奇阿迪(J. P. Ricciardi)相處。里奇阿迪曾與比恩在運動家隊共事,現在他正忙著大顯身手,走上運動家同樣的激進路線,重組改造自己的新球隊。一開始曾飽受各方嘲諷的里奇阿迪,到了我認識他之時,已經贏得包括最難纏的老牌棒球作家的尊敬。二○○二年球季結束前,多倫多最大的恐懼就是里奇阿迪會跑掉,投向一直向他招手的波士頓,出任紅襪隊(Boston Red Sox)總經理。紅襪隊現在口口聲聲說,他們也想循運動家隊模式,進行球隊再造。 在一場與紅襪隊的比賽中,我試著拐里奇阿迪,想套他講出損人利己的話。幾個月之前,他曾頗為堅定地跟我說,比利.賓恩跟其他職棒總經理間的差距之大,令人訝異。當時他盡力高舉一隻手,又盡力壓低另一隻手說,「比利在上頭這裡,其他人都在下頭這裡。」這會兒,我們坐在球場邊,看著紅襪隊輸給改頭換面的新藍鳥隊時,我問里奇阿迪,他是否跟他在奧克蘭的老上司賓恩一樣,善於經營棒球隊這門怪行業。他只是對我大笑。 比恩是這一行最棒的,這點毫無疑問。問題是:為什麼?
我愛上一個逆轉勝的故事 ──你永遠不會有天文數字的財富,但不代表你一定贏不了 我寫這本書,是因為我愛上了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是關於一群被低估的職業棒球選手與經理人,其中有許多人本來被認為根本不適合打大聯盟,但是他們的球隊後來卻成為大聯盟最成功的球隊之一。 而在我愛上這個故事之前,我就有寫這本書的念頭。這個念頭始於一個單純的問題:為什麼全職棒最窮的球隊之一,奧克蘭運動家隊(Oakland Athletics),能贏這麼多場比賽? 十幾年來,職業棒球隊的經營者一直宣稱,職棒已經不再是運動的競技,而是金錢的比賽。職棒...
目錄
作者序 我愛上一個逆轉勝的故事 第1章 天分的詛咒 一個明日之星的誕生 第2章 政變,上演中 沒見過這樣選球員的 第3章 我不要打球了,我要當球探 一個晚了十年的人生領悟 第4章 無知的球場 撥開棒球場上濃霧的一個人、一本書 第5章 夢幻名單,出爐 二十一點賭桌上,一對精於算牌的搭檔 第6章 勝利的科學 當你處於劣勢,如何扭轉? 第7章 窮,就得取捨 關鍵在於你捨了什麼,取了多少? 第8章 選球的智慧 哈特柏格,專挑「好球」的打者 第9章 交易桌上 大野狼怎樣誘拐小紅帽 第10章 好手為什麼被低估 無情的詐騙高手,邪惡的魔術師 第11章 九局下之謎 把勝利者拉下來,把失敗者拱上去 第12章 觀念的穿透力 棒球季,是一種嘲弄理性的設計 結 語 爛身材之罪? 讓世界看見你的價值 後 記 棒壇內的宗教戰爭 一場永遠不會有結果的論戰
作者序 我愛上一個逆轉勝的故事 第1章 天分的詛咒 一個明日之星的誕生 第2章 政變,上演中 沒見過這樣選球員的 第3章 我不要打球了,我要當球探 一個晚了十年的人生領悟 第4章 無知的球場 撥開棒球場上濃霧的一個人、一本書 第5章 夢幻名單,出爐 二十一點賭桌上,一對精於算牌的搭檔 第6章 勝利的科學 當你處於劣勢,如何扭轉? 第7章 窮,就得...
商品資料
出版社:早安財經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11-07 ISBN/ISSN:9789866613456 語言:繁體中文 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