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12萬本,排行榜上銷售最好、最快的心理學書籍
日本超人氣的臨床心理醫師‧最受好評的心理學入門指南
千萬別以為心理測驗、人格分析就是心理學了,
它其實客觀、有系統,是合乎科學精神的實際學問!
對心理學總是一知半解?怎麼做才能了解人類的行為?
本書回歸心理學的基礎,透過「實驗」與「觀察」等科學方法分析人類行為,包含心理研究者實證後所得出的實用心理學理論,以及臨床心理師、諮商師如何解開人們內心世界的技法。書中全新的歸納和整理方式,一解你對心理學的疑惑與誤解,幫助你理解心理學問的真正原貌。
作者簡介:
植木理惠
心理學家和臨床心理醫師,1975年生,畢業於御茶水女子大學。修完東京大學大學院教育心理科的課程後,擔任文部科學省特別研究員,從事心理學的實證研究。連續獲得日本教育心理學會難度最高的「城互獎勵賞」和「優秀論文賞」,成為最年輕的得獎者。目前在東京某綜合醫院擔任心理諮商師,並於慶應義塾大學理工學部擔任講師,也是目前日本各大節目時常邀請的心理評論家。
譯者簡介:
孫玉珍
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曾入圍第二十九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譯有《糧食爭奪戰》、《一個人的經濟》、《文人的飲食生活》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書中內容從一般人最感興趣的社會心理學進入,全部以問題加深印象……,一路涵蓋了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理論與臨床療法,不但介紹經典實驗,並且以「小常識」的貼心方塊說明書中人名與術語,讀來趣味盎然,深深展現心理學的迷人之處。──林文瑛,中原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心理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對於想從心理學的層面了解日常生活經驗,增進對自身及他人的了解,探討人生的意義的大眾,本書是符合現代生活需要又有趣的心理學書籍,提供讓人「馬上能用」的知識……,除了心理學教科書外,也是很好的參考書籍,值得推薦給學生。──林惠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目前台灣出版界所出的心理學專書多半為「大部頭」,尚不易看到適合一般大眾閱讀且較「親民」的心理學書籍,當正統科學式微,……有不可思議的很多高知識份子會跟著社會風氣相信星座、算命等學說,究其根本因素乃心理學常識缺乏所致,如果您正想初踏此學習領域,這該是本值得閱讀的好書。──高育仁,羅吉斯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名人推薦:書中內容從一般人最感興趣的社會心理學進入,全部以問題加深印象……,一路涵蓋了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理論與臨床療法,不但介紹經典實驗,並且以「小常識」的貼心方塊說明書中人名與術語,讀來趣味盎然,深深展現心理學的迷人之處。──林文瑛,中原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心理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對於想從心理學的層面了解日常生活經驗,增進對自身及他人的了解,探討人生的意義的大眾,本書是符合現代生活需要又有趣的心理學書籍,提供讓人「馬上能用」的知識……,除了心理學教科書外,也是很好的參考書籍,值得推薦給學...
章節試閱
就算看不見,也還是存在?
▼潛意識和深層心理
如果有人問你誰是心理學之父,你會想到誰呢?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說是佛洛伊德或榮格吧!以前的我也會說出相同的答案。
他們提出的自我、性慾、自卑感和夢的分析等概念,全都讓人難以理解卻充滿魅力。深層心理學這門不可思議的學問,至今仍不斷吸引著我們。
十九世紀「不科學的心理學」
但是我希望大家好好地想一想,誰曾經親眼看到「自我」?又有誰曾經測量提出有關「自卑感」的數據。
十九世紀,佛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等人研究「心」時,心理學或多或少都受到哲學和基督教的影響。也就是說,心理學在初初建立時,尚未具備「現代科學」的架構,也尚未從當時的思想、文化和神話中獨立出來。
當時的研究重視的是可信度(Believability),因此以「眼睛」來測量潛意識或壓抑的概念,或「證明」它們是否真的存在,對「思想家」而言,並不是那麼重要。
即使看不見且無法實際觸摸,但只要完整擁有思想的整合和美觀,就無疑是「上帝」所造。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這是當時研究思想的捷徑。也就是說,當時突然流行的心理學,近似於某種「魔法、宗教」的思想。
此外,外人是絕對看不見「被壓抑的深層心理」(這是因為它是「深層」的),而潛意識也絕對無法觀測(因為是「潛在」的意識)。因此這些東西是否存在,以科學的角度來說,至今仍是謎團。而今後在理論上,也應該無法驗證佛洛伊德等人所提出的各種概念,是否真的存在。
儘管如此,他們的想法在長達一百五十年的歲月中,深受大家的支持。除了研究人員以外,也深深吸引市井小民。根據我的觀察,女性尤其著迷。大多數的女性在聽到精神科醫師嚴肅地告訴自己,你不自覺深受隱藏的自我所苦時,都會覺得心有所感而淚流滿面(旁人卻覺得不明所以)。真的非常不可思議。事實上,在我服務的身心醫學科,有不少患者第一次諮商時,對歐洲式的傳統精神分析,都比對近代的心理療法和諮商感興趣。
大家都誤會「心理學」了嗎?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精神分析的關係,年輕人對於「你不自覺有某種慾望」,或者「出現這種動作的人,其實是想要這麼做」之類的話題,非常感興趣。我經常會接到綜藝節目、雜誌和出版社的邀約,但是我無法把這些不確定的事說得跟真的一樣。因為我實在受不了大家誤解心理學真正的意義。
即使你看不見,但它還是存在,這樣的想法的確浪漫,而且充滿夢想。但是在這樣的階段,無法將心理學稱為是一種「科學的學問」。
而且我怕得罪那些號稱是佛洛伊德或榮格信徒的狂熱分子。我認為他們的主張不過是將極受歡迎的「古典神話」,建立成系統繼續傳承。嚴格來說,應該和心理學研究加以區分。
【小常識】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為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和精神分析學家。他假設人因壓抑幼兒期遭受性的外傷的經驗而引發歇斯底里,因此建立獨特的精神分析學體系,對後世的心理學研究造成極大的影響。
榮格(Carl Jung 1875~1961)為瑞士的精神科醫師和分析心理學家。他認為潛意識除了個人之外也包括團體,並擴大解釋性慾,日後與原本互有往來的佛洛伊德對立。他也很重視心理學與人類學、神話學、宗教和藝術之間的關係。
看不見的東西就「不存在」!
▼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方法
另一方面,如果你問堅持以「科學」的方式研究實驗心理學的人,「心理學之父是誰?」的話,得到的答案應該毫無意外是馮德吧!
他和佛洛伊德同為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的神經和生理學家,但是研究「心」的方法和深層心理學家完全不同。他徹底推翻潛意識和壓抑等假設,存在於大腦中的概念,建立並注重可測量和數據化的知識,這也就是實驗心理學的基礎。
此外,他和佛洛伊德最大的不同,在於他的研究並不是由心理諮商師進行深層的心理分析,而是在以實驗管制的條件下,由病患有組織的分析自己的想法和意志的方法。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馮德等人測量的對象並非「潛」意識,而是能夠將病患清楚表達的發話時間和發話量變成數據的「有」意識。
也就是說,他除了確立實驗心理學的體系之外,同時也將測量和數學等科學引進心理學當中,試圖挑戰、成為將心理學與哲學和宗教切割的第一人。
我從很久以前就對他提倡的研究法,也就是「科學心理學」十分著迷。除了我之外,在我就讀研究所真正開始學習心理實驗時,實驗室裡的年輕研究員對此也都非常熱衷,企圖以「科學的」方式來證明新的現象。
以科學方法進行研究已經是現代心理學的主流,同時也是一大潮流。
從諮商室的躺椅上看不見事實
我為什麼會想要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心理學呢?原因之一就是這麼做很有趣。
人在特定的情況下,會如何思考、行動和成長?團體在特定的情況下,又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而男人和女人又有什麼樣的差別?要想知道這些事,光是躺在諮商室的躺椅上冥想是不行的。如果不親自到實驗室或最實際的情況下,以嚴謹的科學方法,透過建立假設、實驗、說明、驗證來研究的話,無法了解人真正的模樣。
即使如此,「心」的構造並沒有這麼簡單。即使利用科學方法也無法立刻找出真相,但這又是另一種趣味。
大多數的實驗結果都與假設不同,讓做實驗的人徹底失望,而這個與我們用大腦建立出的理論完全不同的結果,經常在實驗室引起騷動(原因我會在後面詳細說明。不過,如果結果會和我們預期的一模一樣的話,這個實驗就沒有作的意義了)。
每回作實驗時,人心的複雜程度和行為的不可思議,都讓我們非常驚訝。我們經常因為這個存在充滿謎團、難以理解且無法想像,而感到心中五味雜陳。因此讓研究人員不斷有強烈的動機,來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新的實驗,所以實驗「失敗」一點也不可惜。
「心理學」對於日常生活的幫助
此外,也必須談談實驗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舉例來說,假設某個業務每個月能做到的業績只有1萬元。
如果他身邊有一位實驗心理學家的話,應該會不斷從不同的條件和假設中,例如「為什麼會這樣?到底是哪裡有問題?」來試圖找出原因。這麼一來,馬上就能夠了解為什麼他的業績會不盡理想了。
與其長時間分析他「被壓抑的自我」,實驗心理學能夠簡單快速地提供有用的提示。
儘管如此,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實驗心理學這個方法太過壓抑缺乏夢想,它始終不像佛洛伊德等人的學說受歡迎。但是長久以來,卻對大多數的生理和心理學家產生深遠的影響。
舉例來說,包括克雷普林、克拉克‧赫爾(Clark L. Hull)、查爾斯‧斯皮爾曼(Charles Edward Spearman)和日本的松本亦太郎、桑田芳藏和野上俊夫等學者在內,事實上都是馮德的學生。他們透過動物和人體實驗,堅持以和科學相同的手法,將心理學當作「科學」來研究。
尤其是最近半個世紀,心理學研究特別講究科學的證據。「只有看得見的東西,才是真正存在」或「科學家不應該討論無法測量的失誤」等看法,成為心理學界的主流。尤其是行動主義和認知主義的心理學家,更是完全遵照這樣的法則。
因此,我建議今後想要正式學習心理學的人,可以從科學心理學開始。
【小常識】
威廉‧馮德(Wilhelm Wundt 1832~1920)德國的心理學家。1879年成立全球第一間心理學實驗室,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他將心理學定義為直接經驗之學,以內省實驗分析意識作為研究主題。
如何喜歡自己?
▼用「自我肯定」來豐富人生
待人親切是為了誰?
有一位拄著拐杖的老太太上了電車之後,沒有位子坐,搖搖晃晃地站在你的面前。這個時候,你會怎麼做?
1把座位讓給她
2視若無睹
3裝睡
每個人的選擇雖然都不同,但如果是我,無論是拿著多重的東西或多累,我都會選擇 1。這不是因為我很善良,或是老太太很可憐。
而是因為做了好事之後,自我的感覺非常良好。大多數的人都會因為這種自戀和爽快的感覺,覺得心情大好,甚至可以因此減輕疲勞。
雖然老太太會跟我道謝,但我才想跟她說「不!您別客氣!您讓我感覺超好,我才要謝謝您呢!」。待人親切會讓你愛上自己,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吧!
因為愛上這種「因親切待人而產生的自我良好的感覺」,所以當然要讓位。上下樓梯時一定要牽住老人家的手,還要幫忙拿行李,這根本已經變成一種嗜好。就算沒有人拜託你,根本是自己多事,你也一定要主動提供服務。
因為只要持續這麼做,就可以為自己營造出正面的形象,讓你覺得自己很親切或遊刃有餘,很容易因此迷戀自己。你甚至會愛上自己,覺得自己與眾不同,不知不覺產生一股積極的能量,要自己更努力,這真的很不可思議。
‧【小常識】
自我肯定 是指認同並尊重自己的存在和模樣的感覺。為他人著想,鼓勵他人,為他人奉獻可提升自我肯定的感覺。
喜歡照顧人的人元氣十足
這種現象和諮商應該也有某種程度的共通之處。其中當然也有為客戶全力以赴的使命感,以客戶的心情為優先考量,但事實上對我自己也有好處。
一般來說,擅長鼓勵他人的專家,例如老師、體育教練、占卜師、喜歡作義工的人或心理諮商師等,基本上都有不少獲得自我肯定的機會。此外,受部下仰慕的上司,或是在朋友中扮演大哥大姊角色的人,一定都有這樣的心理。
「好心有好報」雖然是指「對別人好不是為了別人,到頭來會是為了自己」,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對別人好可以提升自我肯定的感覺,讓自己成為一個可愛的人。自我肯定會明顯提升主觀的幸福感受,心理學將這種感覺稱為「欣快感」。
為別人犧牲奉獻的行為,讓人覺得「我活著是有意義的」或「我的生命是有價值的」,進而產生基本的自我肯定的感覺。事實上,喜歡照顧他人的人,大多比較積極具有活力,看起來也很幸福。
相反地,封閉自己獨居的人,大概沒辦法喜歡自己或覺得自己有優點吧!因為不和他人互相比較、摩擦是無法了解自己的。
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為「社會比較理論」。每個人從小就在學校等團體透過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學習提升肯定自我感覺(自戀和自尊)的方法,就算長大之後也一樣。對人親切的結果,是提升自我的評價,也就是讓自己的心更健康。
【小常識】
社會比較理論 人類為了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希望能夠正確評估自己的意見和能力,因此會和他人比較。比較對象的意見和能力可能與自己相近,或劣於或優於自己。
欺負別人其實是在傷害自己
看見老人家上車就裝睡的人,心裡其實忐忑不安,進而會越來越討厭自己。而且,不斷採取類似的逃避行為,會讓你覺得人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活著變成一種痛苦,因此越來越容易感到身心俱疲。
事實上,我認識的某人才二十歲,就已經是這個樣子了。他常說他一看到有老人上車就滿肚子氣,表現出來的行為更是嚇人。
他故意在電車裡大聲說「有些人很討厭,總是一臉『我是老人!快點讓位!』的表情,老人?就乖乖待在家裡啊!出來找什麼麻煩?」甚至還大咧咧地用東西占住旁邊的空位。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外人非常嚴格,而且不友善。
和他一聊,我才發現他其實非常和藹可親,而且很聰明,還會主動幫我拿東西。這麼親切的人,卻如此敵視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外人。因為敵視外人,心中充滿空虛和寂寞。有時候還會大叫說他討厭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割腕自殺,哭著罵自己是個爛人,死了算了。類似的事發生過好幾次。
他的例子讓我深深感覺到,一個人只要敵視他人,最後就會變成敵視自己。當你討厭或欺負別人時,無形中是在重傷自己。因此,如果不好好把握善待他人的機會,得不償失的將會是自己。欺負別人的人會越來越討厭自己,討厭人生,對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
最近這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好心明明真的會有好報,他們卻因為捨不得發揮自己與生俱來「助人」的本能,或因為蔑視他人,使得自己都不愛自己了。這樣的情況非常嚴重。
就算看不見,也還是存在?
▼潛意識和深層心理
如果有人問你誰是心理學之父,你會想到誰呢?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說是佛洛伊德或榮格吧!以前的我也會說出相同的答案。
他們提出的自我、性慾、自卑感和夢的分析等概念,全都讓人難以理解卻充滿魅力。深層心理學這門不可思議的學問,至今仍不斷吸引著我們。
十九世紀「不科學的心理學」
但是我希望大家好好地想一想,誰曾經親眼看到「自我」?又有誰曾經測量提出有關「自卑感」的數據。
十九世紀,佛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等人研究「心」時,心理學或多或少都受到哲學和基督...
商品資料
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1-11-11ISBN/ISSN:978986272054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4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