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清史,看最後帝國的崛起與衰敗,熟知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煌煌清史,三百餘年。在這三百多年的歲月裏,世變之快令人眼花繚亂:改朝換代的血腥殺戮,勾心鬥角的宮廷競爭,雄才大略的帝王臣工,空前絕後的開疆拓土,冷酷隔膜的世態人心,思想文化的鉗制打壓,貪官污吏的醜態百出,西方列強的肆意踐踏,農民起義的此起彼伏,開明之士的救亡圖存,異域文明的東漸挑戰,維新改良的受阻夭折,走向共和的帝國革命……一幕幕歷史劇盡在本書中得以展現。
讓我們以史為鑒,認識世事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歷史是鏡子,歷史也是藝術,它可以借鑒,更可以欣賞。
● 康熙對臺灣的收復以及為發展臺灣的經濟文化所實行的一系列舉措,可以說為社會的穩定以及國家版圖的完整作出了巨大貢獻。
● 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是中俄兩國間締結的第一個邊界條約。
● 盛世過後即是平凡到了極點的平庸,乾隆晚年,清朝已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太平盛世出現了陰影。到嘉慶、道光期間,吏治日益腐敗,教派、會黨眾多,社會矛盾日益尖銳,農民起義頻繁,頹勢已然形成。
● 虎門銷煙是禁煙運動的巔峰,使整個世界為之震驚。
● 《廣州和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最具屈辱性的和約,其簽訂始末讓所有具有血性的中國人感到憤慨。
● 中英《南京條約》是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從此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和半封建社會。
● 定海之戰、鴉片戰爭、甲午戰爭、 太平天國之亂、英法聯軍之役、八國聯軍之役、使得清朝由強變弱、由先進變為落後、由主權獨立變為半殖民地的轉折時刻。
● 清朝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女人─慈禧,關於她的出身和家世有著種種傳聞,那麼她的出身和家世到底如何呢?
● 辛亥革命是一場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這本書在形式上有所創新,以簡短故事的形式出現。另外書中涵蓋了豐富的歷史內容。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不需要與前後文相連,而整本書的排列又是以歷史的發展為主線,將清代分為幾個大的歷史時期,所以讀起來既融會貫通,又單獨成體。
可以說本書很適合現代人的品讀口味。願本書能帶你走進帝國的歷史腹地,期望你走出時懷瑾握瑜。
作者簡介:
黎 重
大學中文系畢業,並對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有深入且細微的研究,曾出版過許多相關著作,堪稱國學研究之翹楚。著有:「一本書讀懂大秦史」、「一本書讀懂大唐史」等等。
章節試閱
真族溯源
從歷史記載來看,滿族的最早祖先是先秦時期生活在東北廣大地區的肅慎人。據史籍記載,肅慎人居住在「不咸山」(長白山)北,東抵海濱,北至黑龍江中游,南到松花江上游的廣大地區。以漁獵經濟為主,而且產生了原始農業、家畜飼養業。他們很早就與中原王朝建立了聯繫。戰國後,肅慎改稱為挹婁。挹婁人仍處於氏族制時期。後來挹婁部屬的一個名叫勿吉的部落崛起,在北魏時取代了挹婁,分佈在東到臨海,西至嫩江,南抵長白山,北達黑龍江以北的廣闊地區。
北魏末期,勿吉又稱為靺鞨。到隋朝時,靺鞨分為數十個部落,各有酋長。其中粟末、伯咄、安車骨、拂捏、號室、黑水、白山部是七個人數眾多、勢力強大的部落。八世紀初,粟末靺鞨經濟得到長足發展,軍事力量日益強大,建立了震國。(西元713年)唐玄宗先天二年、開元元年,震國政權受唐朝冊封,稱「渤海國」。渤海國人丁興旺,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被譽為「海東盛國」。(西元926年)後唐莊宗同光四年、明宗天成元年,契丹滅渤海國。而這時地處偏遠、比較落後的黑水靺鞨逐漸發展壯大並向南擴張,取代渤海國。契丹人稱黑水靺鞨為「女直」(即女真),從此女真這一族名逐漸代替了靺鞨。「女真」之稱出現於唐末五代時期。
明代女真主要分三大部,即建州、海西、野人女真。明初,三大部女真人都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綏芬河流域。由於歷史的淵源,以及本部族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建州、海西女真自明初就開始了向漢民族聚居的遼東周邊地帶流徙。建州女真自牡丹江、綏芬河流域遷到圖們江流域一帶。再經輾轉遷徙,最終於正統年間(西元1436~1449年)經明廷允許,遷徙到與遼東漢區緊鄰的渾河、蘇子河流域一帶,建州女真在這可以「恃險負固」的地方停止了遷徙的步伐,開始生聚積蓄,並與遼東漢區人民進行更加頻繁的經濟、文化的交往。這裏,就成為日後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龍興」發祥之地。海西女真也幾經遷徙,於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年)最終定居於開原東北至輝發河流域、松花江上游一帶。至於野人女真中的大部分,仍舊躑躅在黑龍江中下游至東海岸一帶。這樣女真各部就散居在我國東北廣闊的大地上,他們與流落在那裏的漢族等兄弟民族的廣大人民一起披荊斬棘,辛勤地開拓著祖國邊疆的土地,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
隨著建州、海西女真的南遷,女真人和漢人間的接觸日益頻繁。明中葉以後,遼東邊牆內外,已形成南北人口對流運動。漢人和女真人更加廣泛地混居雜處,互相滲透,互相融合。明代末期,整個「白山黑水」之間,遼河平原上下,以至廣闊的東北大地,就成為一座民族融合的大熔爐。滿族共同體在民族大融合中,凝聚、形成、發展和不斷壯大。
女真及其先人,長期以來一直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與中原歷代王朝有著密切的關係。明成祖於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派人招諭奴兒干諸部酋長來朝。於是奴兒干諸部「因悉境附」。對於歸附的女真各部,明廷因其部族,設置衛所。這一年女真頭目阿哈出赴京師朝見,明朝在該部設置建州衛軍民都指揮使司,以阿哈出為指揮使,並設建州經歷司,置經歷一員。建州衛是明廷在女真地區設置的第一個衛所,從任命的官吏,賜予的信物,到經歷司衙門的設置,完全與遼東都司的其他衛所一樣。這就是明廷與建州女真結下不解之緣的開始。永樂十年(西元1412年)明廷又分設建州左衛,以猛哥帖木兒為指揮使。猛哥帖木兒即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六世祖。後來猛哥帖木兒被殺,建州左衛的凡察(猛哥帖木兒之弟)與董山(猛哥帖木兒之子)爭奪衛印。於是明廷又於正統七年(西元1442年)分置建州右衛,命董山掌左衛,凡察掌右衛。至此建州三衛先後置定。建州三衛女真人成為明王朝統治下的臣民,建州三衛所統治的轄區,成為明王朝統治下的行政區劃。
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是猛哥帖木兒的玄孫。努爾哈赤的先世,從猛哥帖木兒到其父塔克世,凡六代,歷二百餘年,幾經周折,數度遷徙,最後定居在赫圖阿拉。赫圖阿拉意為橫崗,在今遼寧新賓境內,後來被清王朝定名為興京。
初建 大辮子男人的稱雄之路
大清王朝的起始,有三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是順治元年(西元1644年);第二種是崇德元年(西元1636年,明崇禎九年)即皇太極改國號為「清」那一年;第三種是明萬曆四十四年(西元1616年,後金天命元年)即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那一年。第一種說法最普遍,但要講清清朝的來龍去脈,第三種說法最翔實。不管怎樣,從努爾哈赤的遺甲起兵,經過皇太極的開疆拓土,到順治時的問鼎中原,大清帝國的基業算是奠定了,從此一統天下的便成了紮辮子的滿洲男人。
統一女真的征程
報仇並不是努爾哈赤唯一的目的,開疆拓土,統一女真才是他追求的宏圖偉業。
十三副盔甲起兵
努爾哈赤生於明嘉靖三十八年(西元1559年)。當他剛滿二十四歲時,其祖父、父親就同時遇難。事情的起因是塔克世的舊部尼堪外蘭,與建州左衛都指揮王皋的兒子、古勒城城主阿太章京不和。尼堪外蘭為洩私憤,竟引導遼東總兵、寧遠伯李成梁攻打古勒城。阿太章京的妻子正好是覺昌安最喜愛的孫女兒、塔克世的侄女。覺昌安聽說此事後大驚失色,星夜前往救援。再加上尼堪外蘭曾是塔克世的舊部,所以塔克世責無旁貸地護持老父前往救援古勒城。
李成梁的部隊攻打古勒城,但由於城牆堅固,久攻不下,尼堪外蘭便派人進入城內,收買阿太章京的部將,殺主而出。尼堪外蘭進城後,殺降屠城,大肆殺戮,覺昌安、塔克世父子雙雙被害。這一年是明萬曆十年(西元1582年)。
努爾哈赤聞聽此噩耗,悲痛不已,憤然跟明朝派駐在遼東的官員交涉,上奏朝廷。萬曆十一年二月,為了安撫努爾哈赤的憤怒,明朝派遣使者將覺昌安父子的遺體送回,並冊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任命為建州左衛都督,同時贈與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但是努爾哈赤提出的逮捕尼堪外蘭交給他處置的要求,遭到了明使者的拒絕。
為了替父報仇,一雪前恥,努爾哈赤在這年五月,以其父祖留給他的十三副盔甲起兵。
這尼堪外蘭是圖倫城的城主。圖倫在古勒之西十里,兩者均在瀋陽之東。
努爾哈赤花了幾個月的工夫,糾合到八、九十人,便向圖倫進攻。圖倫被他攻下來,尼堪外蘭又逃到嘉班城。三個月後,努爾哈赤向嘉班城進攻。嘉班城失陷後,尼堪外蘭又逃到撫順,最終在今日黑龍江省的省城西南三十多里的一個地方─鄂勒渾住了下來。
努爾哈赤一時找不到他,只得偃旗息鼓。但三年以後,努爾哈赤不僅找到了他躲藏的地方,而且也把這地方打了下來。
走上統一女真的道路
努爾哈赤把尼堪外蘭捉住殺了,這不過是一件小事。藉口報仇,而拿下尼堪外蘭的圖倫城及其周圍的一片領土,以及領土之上的男女與馬牛羊,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有了尼堪外蘭的一切,加上父親塔克世所遺留給他的甲胄十三副、男女數十人、馬牛羊幾百頭,努爾哈赤就從一個普通的「牧戶」,一躍而擁有數百副甲胄、上千的男女、上萬的牲口與好幾個城池。
從此開始,努爾哈赤拓土開疆,以實現他的宏圖偉業。第一步,努爾哈赤以興京為軸心,統一建州三衛,鞏固根基。隨後從萬曆十九年(西元1591年)開始,努爾哈赤將戰爭的劍指向「扈倫四部」。扈倫也是女真後裔,居住在遼河以東、松花江以西地區,共分為四個部落。東邊是葉赫,其祖先原為蒙古人,姓土默特,後來由於滅那拉族,佔據其居地,便冒姓那拉;又因遷居葉赫河而改稱葉赫部,地盤在今吉林省伊通縣一帶。北部是烏喇,位於今吉林省永吉縣北,松花江東,清朝名叫打牲烏喇。南部是輝發,城址在今遼寧省輝南縣附近,其族來自黑龍江流域,本姓伊克得哩,後改姓那拉,又因遷至輝發河邊呼爾奇山,因此又稱輝發部。西邊是哈達,本與烏喇同族,在開原縣東和寧古塔西南有兩處城池。明朝建制,將扈倫設為海西衛,因此又稱扈倫四部為「海西四部」。海西四部後來構成「八旗」的主要部分,其酋長亦成親貴。
萬曆二十一年秋,葉赫部糾集哈達、輝發、烏喇及長白山、蒙古科爾沁等部落,在撫順以東的渾河北岸,聯合圍攻滿洲。面對這些烏合之眾,三十五歲的努爾哈赤據險列兵,發百騎從容應對,生擒葉赫城主布寨。九部聯軍兵敗如山倒,努爾哈赤乘勝追擊,斬敵人首級四千,獲馬匹三千,鎧甲千副,並俘虜了烏喇部貝勒之弟布占泰。此戰使努爾哈赤聲名遠播,軍威大振。
此後努爾哈赤於萬曆二十七年(西元1599年)滅哈達。八年後,滅輝發。萬曆四十一年(西元1613年)滅烏喇。至此海西四部已亡其三,只剩下一個葉赫。在海西四部中,葉赫是與努爾哈赤糾紛最多的一個。他們始終堅貞不屈,難以馴服。努爾哈赤在滅烏喇後並沒有接受部屬的建議隨即攻打葉赫,因為他知道葉赫有明朝在後撐腰,無法取勝。直到萬曆四十七年(西元1619年)取得薩爾滸大捷之後(見下節),努爾哈赤才對葉赫發動致命的攻擊,這時他已經六十一歲,是一個垂垂老者了。但努爾哈赤依然率軍親征葉赫,失去明朝援助的葉赫很快敗亡。葉赫東城兵潰,城主金台吉被擒,不屈而死;西城城主布揚古獻城投降。
有了自己的政治中心
在努爾哈赤馬不停蹄地進行著兼併戰爭,吞併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的過程中,努爾哈赤也不放鬆女真族內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努爾哈赤四年後,基本統一了建州女真各部,遂人於萬曆十五年(西元1587年)在蘇子河畔建築了一座新城─費阿拉城(位於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境內)。在物質無憂之後,雄謀遠略的努爾哈赤開始定國政、立法制,初步建立起一個政治中心。費阿拉城就是他處理和決定軍國大政的第一個重要基地。到了萬曆三十一年(西元1603年),努爾哈赤羽翼豐滿,勢力強大,他又在距費阿拉城不到十里的地方修建了更大的赫圖阿拉城,進一步完善政權組織結構。赫圖阿拉成為努爾哈赤第二個政治重地。努爾哈赤在制度建設方面也有重大的創新。他把女真人打獵行軍時實行的「領催制」改為「牛彔制」,這是後來女真族「八旗制度」的前身,是一種軍政經合一的組織制度。另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是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噶蓋等人創製了滿文。滿文以蒙古文的字母為基石,女真族從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麻痹明朝的警戒心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宏圖大業一步步走向勝利。三十多年來,中原的明王朝很少對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兼併戰爭進行干涉,這是努爾哈赤一路順暢和成功的保證。究其原因,就是他非常巧妙地維持了與明政府的關係,麻痹了明朝的警戒心,從而減少了他擴大勢力的阻力。一方面,他把對其他部落的吞併戰爭說成是為明朝「看邊效力」,打擊「不服從」明王朝統治的勢力。另一方面,三十餘年裏,他經常向明朝進貢,與明政府保持良好的關係。正因為如此,明朝對努爾哈赤的所作所為,不僅沒有鎮壓,反以「保塞有功」而加封努爾哈赤為建州衛都督僉事,又授正二品龍虎將軍。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明朝的中央統治集團日益腐朽無能,邊區將官日益庸劣貪婪。
建立女真人自己的政權
萬曆四十四年(西元1616年),羽翼已豐的努爾哈赤稱帝,自封「天命撫育列國英明汗」,定都赫圖阿拉,仿其先人定國號為「金」(史稱「後金」),年號「天命」,正式建立起女真人自己的政權,不再服從明朝的統治,擺脫了與明朝的隸屬關係。
清史點滴
據載,當年努爾哈赤在建州起兵時,葉赫貝勒楊吉努對努爾哈赤頗有好感,於是就把自己的幼女許配給了努爾哈赤。這個幼女就是後來有名的孟古姐姐(孟古哲哲)。當她的父親被遼東總兵李成梁所殺後,其兄便攜其投靠了努爾哈赤,年僅十四歲的她成了平衡家族勢力的籌碼。再後來因努爾哈赤欲統一女真,葉赫部大為反感,親家之間的關係越發不和睦。此時孟古姐姐病危,思念其母。努爾哈赤派人前去恭請,卻遭到拒絕。不久孟古帶著深深的遺憾死去了。這個年僅二十九歲的貴夫人知道了身不由己的滋味。好在她生了一個卓越的兒子,那就是後來的大清皇帝皇太極。因為有了他,她才在死後獲得了許多崇高的稱號。
生死較量中的戰敗者
自向大明開戰後,努爾哈赤節節勝利,然而在與袁崇煥的較量中,努爾哈赤第一次成了戰敗者,並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以「七大恨」誓師發兵攻明
萬曆四十六年(西元1618年),努爾哈赤稱帝進入第三個年頭,他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宣布了一個醞釀已久、關係後金前途命運的重大決策─向大明國開戰!四月,經過精心準備的努爾哈赤,率兩萬精銳出征明朝。臨行前,他舉行了隆重的祭天儀式,以告天「七大恨」誓師,發兵攻明。所謂「七大恨」,實則言過其實,目的無非是為了師出有名,為自己公然發動戰爭、進攻明朝找一些藉口罷了。誓師後,後金軍隊如猛虎下山,勢如破竹,在很短的時間內攻破了明朝的撫順、東州、馬根丹三座大城,小的堡、臺、莊多達五百餘處。
決戰薩爾滸
面對後金的頻頻出擊,明朝舉國驚駭。後金已經成為與中央政府公開對抗的地方勢力。為了消除後金的威脅,明神宗緊急命令楊鎬為遼東經略,並從全國調兵遣將,籌集糧餉,甚至從朝鮮徵調援軍,倉促間,拼湊出一支對外號稱四十七萬人,實則只有八萬人的軍隊,由楊鎬統一調度。萬曆四十七年年初,楊鎬從瀋陽出發,兵分四路齊攻滿洲,相約會師興京,企圖一舉消滅後金政權。
大軍壓境,努爾哈赤毫無懼色,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速戰速決。明軍的中路軍將領杜松急功近利,輕敵冒進,在薩爾滸一帶(今遼寧撫順市以東),雙方展開決戰。兩軍鏖戰五個晝夜,杜松所率領的軍隊全軍覆滅。其餘三路見此情景,無心戀戰,一路潰退,僅剩下李成梁之子李如柏所率領的右翼中路僥倖逃生,遁回瀋陽。這場戰爭驚天動地,戰況慘烈,明軍損失了半數以上的人馬,而後金僅損失兩千多人,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又稱為「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是明朝唯一一次對後金勢力主動出擊的戰爭。它的慘敗改變了雙方的力量對比,明朝由主動轉為被動,從此以後一直處於防守和挨打的境地。而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則恰恰相反,經由這次戰爭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此後不久後金軍隊佔領了遼瀋的許多地區。隨著勢力的擴張,其經濟、軍事能力迅猛發展,尤其是後金的軍事實力實際上已經優於明朝。為了進一步吞併中原,努爾哈赤又力排眾議,將都城南遷至瀋陽。從此瀋陽成為後金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成為 攻擊蒙古、朝鮮和中原廣大地區的戰略要地。
與袁崇煥的生死決戰
薩爾滸之戰後,明朝政府起用熊廷弼取代楊鎬為遼東經略,以應付遼東的危機局面。熊廷弼是一個有能力、有遠見的將領。他改攻為守,修固城池,招撫流亡在外的人士,收到了預期的效果,與努爾哈赤相持了一年多。然而此時的明朝是一個腐敗黑暗至極的政府,閹黨魏忠賢把持朝政,朋黨之爭愈演愈烈。而熊廷弼為人正直,不肯攀附權貴,與他的頂頭上司當時擔任遼東巡撫的王化貞戰略方針不合,又得罪了不少在朝官員。很快,明朝失去了遼西重鎮廣寧,這給了陷害熊廷弼的人以口實,熊廷弼以「怯戰」罪被罷免。失去了熊廷弼的遼東防線,努爾哈赤一路勢如破竹,除了山海關以外極小的地區外,遼東大小總共七十二座城池全部被努爾哈赤的軍隊攻佔,明朝東北的局勢十分危急。
亂世出英雄,在明朝將領中又出現一個難得的人才─袁崇煥。當時袁崇煥雖然職位不高,卻足智多謀。他和熊廷弼一樣,面對後金的進攻採取了首先固守,然後伺機而動的戰略。袁崇煥在山海關外佈置起一道堅固的防線,也就是以寧遠、錦州為重點,與山海關聯結成一體的「寧錦防線」。這條防線築建起一條後金鐵騎無法逾越的障礙。
努爾哈赤企圖以高官厚祿誘降袁崇煥,但得到的答覆卻是隆隆的炮聲。明天啟六年(西元1626年),努爾哈赤親率八旗精兵,直逼寧遠城下,希冀突破這條鋼鐵防線。努爾哈赤以二十萬的後金精兵連續強攻三天。在強大的軍事壓力面前,寧遠城巋然不動,反倒是從未失敗過的八旗軍眾損失慘重,甚至努爾哈赤本人也在此戰中被炮火所傷,不得不暫時撤兵。
「寧遠之戰」是努爾哈赤四十年兵戎生涯的第一次慘敗,這對於自尊心極強的他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戰後不久由於重大的精神打擊和年事已高,努爾哈赤背部生疽不治而亡。
努爾哈赤一生,戎馬倥傯,東征西討,用武力統一女真,征服遼東,促進了滿族共同體的形成,奠定了後金政權的統治基礎。後來努爾哈赤被尊為清太祖。
清史點滴
崇禎二年(西元1629年)十月,發生「己巳之變」,皇太極率數萬清兵繞道蒙古,以避開忠於明朝的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的防區。十月二十七日突破大安口,至十一月初連陷遵化、三屯營,巡撫王元雅、總兵朱國彥自盡。京師震動而戒嚴,同時詔令各路兵馬勤王。薊遼督師袁崇煥對後金此舉已有所料。為此袁崇煥正式向崇禎皇帝上疏,說薊門比較薄弱,應當設重兵把守。不僅如此,袁崇煥又上了一道奏疏,說:「惟薊門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萬一夷為嚮導,通奴入犯,禍有不可知者。」因為寧錦防線堅固,皇太極打不破,就會以蒙古為嚮導,突破長城,來威脅北京。但是袁崇煥的上疏並沒有引起崇禎皇帝的足夠重視,派出的援軍也被遣回。於是不幸的後果被袁崇煥言中了。
矢志不移的變革
皇太極登上汗位的寶座後,進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最終把一個落後的政權建成為一個封建專制的強國。
努爾哈赤死後留下子侄數十名,但他生前沒有確定自己的繼承人。而諸兄弟子侄都認定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才德冠世」,於是聯合勸進擁戴皇太極登上汗位的寶座,從第二年即天命十二年起,改元天聰,後金政權邁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後世尊稱皇太極為「清太宗」。
皇太極即位以後,基本遵循了努爾哈赤時期確定的大政方針,但他並不因循守舊,對這些大政方針作出了許多必要的修改、補充和完善。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皇太極拋棄了野蠻殺戮漢人的政策,爭取漢族知識份子的支持,並優待明朝降將,採取一系列措施以達到使漢人效命於後金的目的。
其實早在努爾哈赤初次涉足明朝遼東的廣大地區之時,就遇到了尖銳的民族問題,如何對待和處置這一地區大量的漢族居民成為關係國家前途的重大現實問題。然而努爾哈赤沒有擺脫其思想的局限性,採取了大規模地屠殺和把大批漢人分給八旗貴族和將士當奴隸這兩條基本的措施。這是一種野蠻落後的政策,其直接惡果是對社會生產力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引起廣大漢族人民對後金軍隊的強烈反抗,嚴重影響了過渡時期社會的穩定。努爾哈赤雖然也吸收了一些像范文程這樣的漢族知識份子及明朝的一些降官、降將加入後金政權,但是這類人的數量十分有限,而且職位和地位都不高,漢官在女真貴族眼裏,仍然是一種變相的奴隸。
皇太極即位後不久從現實需要和長遠考慮出發,提出了「治國之要,莫先安民」的總體思想。他針對當時遼東社會上異常尖銳的滿漢矛盾,很有策略地強調「滿漢之人,均屬一體,毋致異同」,並且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措施。在對待漢民逃亡的問題上,皇太極提出既往不咎,並把大量漢人編為「民戶」,改變漢人的社會地位,使之成為後金的個體農民而不再是奴隸。皇太極還從制度上保證漢人的人身安全,重新修訂《離主條例》,限制女真貴族濫殺漢人奴隸,對新佔領地的漢人實行「歸降我,即我民人」的政策。皇太極之所以採取這些做法,並不是說他對漢人特別仁慈,不再野蠻屠殺漢人,這只是他的一種政治策略,因為他意識到了「攻心為上」的重要性,殘酷的屠殺和奴役不能鎮壓漢人的反抗,只會引起後金統治的不穩固。
此外,為了籠絡人心,皇太極大量錄用明朝降官、降將,並以考試的方式把漢人知識份子吸收進後金政權,又花大氣力對明朝將官進行分化和招降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後金政權內部逐漸形成一個漢人官僚集團。這些漢官為後金政權的建設、制度的創建和完善、國家機器的運轉,以及入關後對全中國的統治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皇太極既利用漢族知識份子及官僚為其政權服務,也注意區分滿漢官員,以保證本族人的利益,其具體方針就是讓漢族官員幹事而不給予實權。
皇太極的另一項重要改革,是逐步建立「滿族貴族為核心,與蒙漢王公貴族地主聯盟」的政治體制。努爾哈赤時期,後金還是單一的滿族政權,漢人、蒙古人被排斥在中央政權之外。皇太極則不然,他制定優禮漢官的政策,招引明朝將吏和地主知識份子投向後金並量才錄用,他又擴大同蒙古的特殊關係,發展雙方的聯姻結親,從血緣上鞏固他們的聯盟。在蒙漢貴族地主的支持下,皇太極不失時機地創建了蒙古八旗、漢軍八旗,與滿洲八旗並列的三大八旗組織。它不只是軍事組織的擴大,尤有特殊意義的是,這三大組織從政治上使滿蒙漢的聯盟得以確立鞏固。他建立的這一新的政權體制,成為清代立國的基石和指導國內民族關係的基本方略。
與新的政權體制相適應,皇太極大幅度地改革國家政權機構,沿仿明制,設置國家政權機構。天聰三年(明崇禎二年西元1629年),他首先設文館,翻譯漢文典籍,記錄本朝政事,旨在借鑒漢族統治經驗,總結執政得失。七年後,改文館為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三院官員直接參與決策。內三院實際上已取代了原先單一的滿族八旗旗主「共議國政」的含有原始軍事民主制殘餘的體制。繼文館設立之後,皇太極按中國歷代包括明朝的封建官僚制度,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再設都察院,行使監察各部的職權,皇太極授予該院很大的權力,上自皇帝、諸王貝勒,下至各部臣工,都可以勸諫、彈劾、糾察。這些機構的官員都分派滿、蒙、漢人充任。
皇太極對國家體制、官制和各項政策進行的矢志不移的變革,最終打破了農奴制的框框,把一個落後的、一度陷入危機的政權,建成為一個封建專制的強國。
清史點滴
皇太極出生時,努爾哈赤正從事統一女真的事業,他以滿洲部為核心,逐步將其周圍各部統一。萬曆十五年(西元1587年),在呼蘭哈達山下東南建築了費阿拉(今遼寧新賓縣舊老城)。萬曆二十年,皇太極就出生在這裏他家住在這一山城的最裏邊,是方圓幾百里內最富有的大戶。城外有自己的農莊,家裏有大量的綾羅錦緞,吃不完的雞鴨魚肉及美酒。當父兄長年累月忙於出征作戰時,七歲的皇太極就開始主持家政了。他不但把家裏的日常事務、錢財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條,還不煩努爾哈赤操心指示,就能把很多事情幹得很出色。因而努爾哈赤對皇太極愛如「心肝」,這可能也是後來眾人擁戴皇太極登上汗位的一個原因。
離間君臣,借刀殺人
皇太極實為聰明之人,袁崇煥一代驍將,都在他的計謀之下,被昏庸的崇禎所殺,明王朝終於毀掉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欲伐大樹,先減其枝
即位後的皇太極繼續著努爾哈赤未完成的事業。他知道,有袁崇煥把守錦州、寧遠、山海關,自己無法對明有何舉動,除非繞到內蒙古去,迂迴作戰。
鑒於當時的具體情況,皇太極決定採取的是欲伐大樹、先減其枝葉的策略。首先,皇太極統一了黑龍江和吉林東部的女真部落,保證內部的安定。隨後他出兵蒙古,征服了稱雄一時的察哈爾林丹汗,統一了蒙古,為鞏固後金的邊翼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皇太極還兩次出兵征討與明朝結盟的朝鮮,迫使朝鮮脫離明朝,並與後金結成「兄弟之國」。
巧施離間計
在條件成熟後,皇太極開始對明朝用兵。他吸取了努爾哈赤攻寧遠城失敗的教訓,不採取強攻,而用離間計對付袁崇煥這個後金的勁敵。天聰三年(明崇禎二年,西元1630年),皇太極親自率軍經由熱河,攻下長城的大安口與龍井關,進入羅文山谷,佔領遵化。之後,連陷薊州、三河、順義、通州,開到北京城邊,把主力紮營在土城關,兩翼分佈在北京的東郊與北郊。大同總兵滿桂、宣化總兵侯世祿、錦州總兵祖大壽,與駐在寧遠的督師袁崇煥,都趕緊率兵回到北京城郊。
袁崇煥與祖大壽紮營在廣渠門(沙窩門),滿桂與侯世祿紮營在德勝門。崇禎皇帝下旨各軍,一律聽受袁崇煥的號令。
各個貝勒紛紛請皇太極立刻攻城,皇太極不肯。他知道,進攻北京這樣既高且堅的城,不是容易的事,遠比寧遠城難得多。況且,袁崇煥的厲害,他的父親和他都是領教過的。
恰好,有一個王太監向他投降。他就準備了一封求和的信,托這個王太監遞給崇禎皇帝。無奈崇禎皇帝不是一個肯締結「城下之盟」的人,皇太極的這一封信於是石沉大海。
其後,清軍捉了兩個太監,其中一個姓楊,另一個姓什麼,現在已難查考。皇太極忽然想起《三國演義》中周瑜騙蔣幹的故事,便利用兩個漢人降將,讓一個叫鮑承先的軍官扮演周瑜,把楊太監請到帳中。夜深以後,這楊太監假裝睡熟,偷聽鮑承先和別人談話,卻正好中計,當了蔣幹。
楊太監沒有遇到多少阻礙,就順利地逃出金軍營壘,回到宮內。他向崇禎皇帝報告,說親耳聽到金軍軍官談論:袁崇煥與皇太極已有勾結,所以皇太極才不肯與袁崇煥交鋒。
崇禎皇帝是個既多疑又易於衝動的人,一聽楊太監的話,便在十二月初一日(西元1630年1月13日)這一天召見袁崇煥,當場將他逮捕,關在「詔獄」(御牢)。朝廷中一些大小官僚恨袁崇煥的很多,甚至有說皇太極是他勾引來的,也有說他帶了兩萬兵回師北京是擅自行動。結果在次年八月,袁崇煥竟被定了謀叛之罪,凌遲處死。
明朝君主昏庸,奸臣亂政,做出這種自毀長城的事情,由此可見明王朝國事日非,氣數已盡,到了非亡不可的境地了。清兵入主中原後,為炫耀自己的聰明,嘲笑明朝君臣的愚蠢,才使這段公案真相大白,洗清了袁崇煥的冤屈。
清史點滴
袁崇煥死後,世傳有佘氏義僕為其收斂骸骨,葬於北京廣渠門內廣東義園,並從此世代為袁守墓。乾隆修訂的《明史》也記載:「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明史.列傳一百四十七.袁崇煥》)。袁崇煥紀念館在北京崇文區花市斜街廣東義園舊址,即原來的袁崇煥祠墓,袁崇煥手跡《聽雨》以及康有為題寫的「明袁督師廟記」手書等珍貴文物珍藏於該紀念館。
大金脫胎成大清
明崇禎九年,皇太極於盛京正式稱帝,大清王朝從此建立。然而明清的爭鬥並未因此結束。
豎起清王朝的大旗
明崇禎九年(西元1636年),也就是後金天聰十年,皇太極即位十年,皇太極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正式稱帝。這一年的四月,皇太極在都城盛京(今瀋陽)祭告天地,舉行受尊號大典,即皇帝位,稱「寬溫仁聖皇帝」,改國號為「大清」,改女真為「滿洲」,改年號為「崇德」,天聰十年即崇德元年,清朝正式建立。
當皇太極在隆重肅穆的氣氛中,登上皇帝寶座的時候,滿朝勳臣貴戚之中,不僅有滿洲貴族,蒙古十六部四十九貝勒,更有以孔有德為首的大批漢族官僚。他們手捧滿、蒙、漢「三體表文」,納首參拜,三呼萬歲。此種盛況,大概為中國歷代開國皇帝所未有,它標誌著大金─這個關外割據政權猶如脫胎換骨,一代清王朝的大廈以完全嶄新的面貌矗立於長城以北的廣袤大地之上。
明、清互不妥協
明朝雖然已是千瘡百孔,內外交困,奄奄一息,但其在山海關一帶的防守實力仍不能忽視,清軍要想正面攻打山海關,進而佔領中原廣大地區,一時還做不到。對此,已經稱帝的皇太極不敢貿然行動,而是採取了比較謹慎的做法:一面多次繞過山海關,從長城的喜峰口、得勝堡等處入關攻打明朝的京畿地區,對明朝進行一些來去匆匆的突然襲擊和騷擾,一度對北京城構成很大威脅;一方面又向明朝提出議和,只要明朝公開承認其滿洲政權具有與明朝合法的平等地位,就願意結束戰爭,皇太極想以這種拖延戰術,充實自身實力,等時機成熟時再行出擊。
當時對於以崇禎皇帝為核心的明王朝來說,儘管其統治早已眾叛親離,但是作為中原正統的代表,他們在心理上無法接受議和這一最後的選擇。因為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畢竟是明朝的叛徒,要公開承認其合法的地位是崇禎難以接受的。對此,明政府要求清政府去掉皇帝的尊號,改稱國王,像當時的朝鮮一樣,作為明朝的一個藩屬國依附於中原王朝。但是這又是皇太極所不能接受的。議和一事最終沒能實現。
就當時的形勢來分析,明朝政府連年在遼東用兵,消耗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國內的農民起義正在轟轟烈烈、如火如荼地展開。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猛烈地衝擊著明王朝的統治,而明政府在鎮壓農民起義方面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議和失敗之後,明清雙方在遼東繼續展開相持戰。明崇禎十三年(西元1640年),也就是清崇德五年,皇太極出兵包圍錦州城,目的是要打破明軍的「寧錦防線」。第二年,明朝調兵十三萬以解錦州之圍,並任命洪承疇為帥。皇太極也趕來督戰,雙方在松山(今遼寧錦縣松山)附近展開決戰。這是自「薩爾滸之戰」後,明朝與清朝(後金)的第二次大決戰。然而明軍再次遭受全軍覆滅的結局,松山被攻破,洪承疇投降清朝。很快的錦州城彈盡糧絕,孤立無援,亦被清兵攻陷。「松錦大戰」之後,明王朝的氣數已盡,滅亡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清史點滴
明崇禎皇帝十七歲即位,即位後,面對著危機四伏的政治局面,他殷切地尋求治國良方,勤於政務,事必躬親。與前兩朝相比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但崇禎是個性格相當複雜的人,在除魏忠賢時,他表現的超乎機智,但在處理袁崇煥一事,卻又表現的相當愚蠢。正如學者所言:「在思宗(崇禎的廟號)身上,機智和愚蠢,膽略與剛愎,高招與昏招,兼而有之。」史家對於崇禎皇帝普遍抱有同情,以為他的一生實際上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李吳相爭,大清得利
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破,然而最終入主中原的卻是清軍,這究竟是什麼原因?皇太極的猝死,讓他無緣看到這樣的結局。
李自成入京
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西元1644年4月24日),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破,次日崇禎皇帝在景山後山上吊自縊。至此相傳十六代,統治中國達276年之久的明王朝宣告滅亡。然而遺憾的是,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在進京之後,不能冷靜地考慮和處理所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農民小生產者所固有的弱點立刻就暴露出來了。在僅僅控制華北的一部分地區的情況下,李自成沒有深刻地思考怎樣展開下一步攻伐和收編明政府的殘部,沒有制定出一些有利於社會安定的建設性綱領,更沒有想辦法對付令前明政府頭痛了幾十年的關外滿洲貴族的軍事威脅,而是沉浸於佔領北京的狂歡之中。在以「追贓」為由的搜刮明朝官僚錢財的過程中,整個大順軍迅速腐化,上下軍紀鬆懈,追求享樂,大失人心。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
此時的形勢是,鎮守山海關的前明朝總兵吳三桂,手中還握著五萬精銳部隊,成為李自成和清朝都急於收服的力量。李自成搶先派人招降吳三桂,並送去了四萬兩白銀,以犒勞吳三桂的軍隊。吳三桂一開始也準備歸附同為漢人的大順朝,但是當聽說農民軍拘禁並鞭打了他的父親吳襄,農民軍宰相劉宗敏搶去了他的愛妾陳圓圓以後,吳三桂勃然大怒,他改變了決定,決意與大順軍為敵。精通軍事的吳三桂,深知不能同時兩面作戰的道理,於是轉而向其昔日的敵人,向滿洲貴族投降,請求清兵入關與他一起聯合攻打李自成。
皇太極猝亡,福臨即位
清朝奪取中原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正當事件發展的關鍵時刻,清朝的最高統治者皇太極突然生病而亡。
明崇禎十六年、即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西元1643年9月21日)深夜,皇太極突然猝死,現代人的研究認為可能是心血管病。但不管怎麼說,皇太極在白天還處理政務,夜裏就離開人世。由於事出突然,皇太極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也沒有交代由誰即位,諸王貝勒沒有一點準備。第二天,接到訃告的諸王大臣,無不沉浸在極度悲哀之中。大家先到清寧宮去向皇太極的遺體告別,同時探聽皇太極的真實死因。幾日後,諸貝勒大臣將皇太極的遺體裝棺入殮,安放在崇政殿,哭靈三日。八月十四日,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在皇宮崇政殿展開了。整個朝政瞬間混亂,處於分崩離析的邊緣。
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爭鬥,由年僅六歲的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即位,定年號為「順治」。同時,確定了皇太極的弟弟、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多爾袞攝政王的地位。當代表吳三桂乞降的人員來到多爾袞的面前時,歷史上一個奪取中原的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到來了。於是精明的多爾袞馬上答應了吳三桂的請求。
山海關大戰
得知吳三桂降清的消息後,李自成親自率領大順軍向山海關進發。在山海關邊的一片石地區,大順軍與吳三桂的軍隊展開了生死決戰。雙方勢均力敵,在打得難分難解之時,由多爾袞親自率領的十四萬清朝精銳部隊的出現改變了戰局的走向。在兩面夾擊之下,大順軍迅速崩潰。多爾袞就命吳三桂為先鋒,追擊李自成的大順軍,大順軍損失慘重,元氣大傷。很快,李自成殘部退出北京,向西北轉移。
在這場李自成與吳三桂進行的山海關決戰中,大清國的君臣成為坐收漁翁之利的最大贏家。經過兩代先人的努力創業,躍馬彎弓,殊死搏鬥,終於打開了山海關這座鐵門,從東北打到中原,坐上了中原正主的寶座,這不能不令他們狂喜。努爾哈赤、皇太極夢寐以求砍掉明朝這棵「大樹」的夙願,終於在他們這一代變成了現實。
清史點滴
陳圓圓本姓邢,名沅,字畹芬。因母親早亡,故從養母陳氏姓。圓圓能歌善舞,色藝冠時,為蘇州名妓,名冠蘇州,享譽江南,時為「秦淮八豔」之一。崇禎時外戚周奎欲給皇帝尋求美女,以解上憂,遂派遣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選美。後來田畹將名妓陳圓圓、楊宛、顧秦等獻給崇禎皇帝。其時戰亂頻仍,崇禎無心逸樂。陳圓圓又回到田府,田畹占為私有。一日吳三桂在田府遇見陳圓圓,一見傾心,便將其納為寵妾。後來李自成攻破北京,其手下劉宗敏將陳圓圓擄走,本來打算投降李自成的吳三桂知道後大怒,遂引清軍入關。
抹煞生前身後名
順治帝對多爾袞積怨甚深,多爾袞病故不久,順治的怨氣終於控制不住,親定多爾袞八宗罪狀,將其功全部抹煞,直到百年之後的乾隆時,多爾袞才得以平反。
放縱玩樂,拖垮身體
順治元年四月(西元1644年5月),清軍入關。六月十一日(7月14日)攝政王多爾袞指定了定鼎燕京的建國方略,並決定派人去盛京接順治皇帝和宗室來北京。十月初一日(10月30日),定鼎大典正式在郊外的天壇舉行。福臨在兩位輔政叔父(另一位是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引導下,親手點燃清香,告祭天地,宣告即大清皇帝位,頒佈「大清時憲曆」。十天後,多爾袞代表順治帝在紫禁城「皇極門」頒詔天下,一代新朝正式建立。
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西元1650年12月31日),攝政睿親王多爾袞死於塞外喀喇城。多爾袞雖然正值而立之年,但由於酒色過度,淫樂放縱,經常出去圍獵,一向身體有病。這年五月,他率領諸王貝勒到山海關打獵,並迎娶朝鮮送來的美女,在連山成婚。兩個月後,為了修建供他避暑與遊樂的喀喇城,他加派直隸等九省地丁銀將近兩百五十萬兩。十二月,他再次到塞外圍獵,極度的放縱玩樂終於拖垮了他的身體,他病故的時候僅三十九歲。多爾袞死後,由於身後無子,他的親王位由弟弟多鐸的兒子多爾博繼承,俸祿是其他諸王的三倍,留護衛八十員。
八宗罪狀,抹煞功績
順治八年(西元1651年)年初,擺脫了攝政王控制的順治皇帝終於迎來了親政。他在太和殿接受群臣朝賀,正式親政。這一年順治皇帝剛剛十四歲,還是個年幼的孩子。
然而令人吃驚的是,順治皇帝親政後的頭一件大事竟然是追定多爾袞的罪名。雖然在聽聞多爾袞的死訊時,順治帝適當地表示出震驚和哀悼之情。當多爾袞的遺體運進京城,順治帝還親自到東直門外迎接祭拜,甚至還命令按照帝禮喪儀品級來辦理多爾袞的喪事,並尊稱多爾袞為義皇帝,廟號為成宗。但福臨對多爾袞的不滿早已埋在心中。多爾袞和他生母孝莊皇太后的曖昧關係,在他幼小的心中埋下了陰影。隨著福臨年齡的增長,他的怨恨也與日俱增。多爾袞殺了他的親大哥豪格,並霸佔了他的嫂嫂這件事,也在他心中留下隱恨。
在登基後的日子裏,多爾袞獨攬朝政,驕縱跋扈,根本不把他這個皇上放在眼裏,更在他心中埋下對這位皇叔攝政王的仇恨。在多爾袞生前,懾於攝政睿親王的權威,他不敢表露出這些不滿與怨恨,更沒有能力承擔發作的後果。種種不滿與怨恨,就像沉睡多年的火山一樣,越積越猛烈,終於在多爾袞死後,噴發了出來!
順治帝追懲多爾袞的怨氣,首先發作在多爾袞的同母兄弟身上。當年,多鐸和阿濟格兩人一唱一和,要擁戴多爾袞做皇帝,要不是皇太極的兩黃旗大臣冒死反對,恐怕福臨不僅做不了皇帝,還要落得和他兄長豪格一樣的慘死下場。因此順治迫不及待地要拿他們出氣。其中多鐸在兩年前因患痘症死去,僅活了三十六歲,剩下了其胞兄阿濟格。正月初六日(1月日26日),順治帝以「和碩英親王阿濟格謀亂」罪,將他幽禁,籍沒家產,他的幾個兒子都被貶為庶人。十個月後,順治終於隱忍不住,將阿濟格賜死。隨後將其黨羽郡王勞親降為貝子,其餘庫特庫等黨徒處死。
對於已經去世的多爾袞,順治仍然難以釋懷。二月十五日(3月日6日),在順治親政僅一個月零三天時,順治親定了多爾袞八條罪狀:第一,多爾袞私製御用服飾八補黃袍、黑貂褂、大東珠等件,暗中放在棺內;第二,企圖率領兩旗兵丁移駐永平,陰謀篡位;第三,誣陷肅親王豪格,並將其害死,隨後又強搶豪格福晉,並收其財產;第四,把持朝政,不讓攝政鄭親王濟爾哈朗預政,又以其胞弟多鐸為輔政叔王;第五,妄自尊大,違背倫常,竟然自稱皇父攝政王;第六,其儀仗、音樂、侍從、府第的規模達到至尊等級;第七,將其生母入祔太廟,有悖祖訓;第八,以太宗皇太極依序不當立來挾制皇上。列出多爾袞的罪狀後,順治帝削去多爾袞的爵號,從太廟中撤出多爾袞的牌位,罷黜宗室,沒收他的財產和府第。這些仍然不能平服順治的積憤,他甚至還命人對多爾袞掘墳毀墓。他的黨羽何洛會等人分別被凌遲或處斬。順治十二年(西元1655年),當彭長庚、許爾安等上疏客觀評價多爾袞的功績,請求恢復其爵號的時候,二人險些被處死,後來流放寧古塔。可見福臨對多爾袞的積怨有多深,十數年仍不能消除。
百年之後,得到平反
直到乾隆三十八年(西元1773年),也就是多爾袞死後一百二十三年,乾隆帝才給了睿親王多爾袞一個比較公正的歷史評價,承認多爾袞在王朝建立初期,率領諸王入關,肅清中原的反抗勢力,為國家穩定做出了不可否認的貢獻;但同時也指出他在攝政期間,妄自尊大,威福自尊。乾隆帝還指出,多爾袞生前兵權在握,卻沒有圖謀不軌,我們後人又怎麼能以他用皇帝服飾入殮作為他覬覦皇位的證據呢?於是乾隆帝下令給多爾袞平反,恢復其睿親王的封號,配享太廟,並按親王陵寢的規制,為其修建塋墓,多爾博仍然還為親王之後。
清史點滴
多爾袞之所以選中福臨為帝,曾被某些騷人墨客扯到他與其母莊妃的「風流韻事」上。實際上,多爾袞之所以選中福臨,一是由於他年甫六齡,易於控制,而排除了豪格,因而也排除了葉布舒、碩塞諸皇子;二是由於其母永福宮莊妃深得皇太極之寵,地位較高,選其子為帝更易為諸大臣所接受,甚至可以說是符合先帝的心願。而麟趾宮貴妃的名號雖高於莊妃,但她的實際地位並不高,所以她才兩歲的幼子博穆博果爾也不可能被選中。同時,輔政王的人選也代表了各方勢力的均衡。既然黃、白二旗是主要競爭對手,福臨即位便已代表了兩黃和正藍旗的利益,多爾袞(為鑲白旗旗主)出任輔政則是必然之事。
篤信洋教士
湯若望是一名德國傳教士,順治帝卻稱他為「瑪法」(滿語「爺爺」之意),可見順治與湯若望之間有著多麼深厚的情誼。
結識緣於皇后之病
明朝萬曆之後,在西方傳教士的傳播下,《聖經》的很多內容逐漸滲透到皇宮裏來。明朝末年,皇宮內入教的太監和宮女,最多時竟達數千之眾。西方信仰深刻地影響著清王朝的內宮生活。
在來華的這些傳教士裏,其中也有許多資質極為優秀的自然科學家,湯若望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順治八年(西元1651年)四月的一天,一位宮女前來,急切地聲稱某親王的郡主得了急症,請湯若望前去診視。湯若望並不精於醫道,只好將一個十字架交給宮女讓她帶回,並告訴她將此物懸於患者胸前即可使病好轉。事隔不久孝莊皇太后傳諭請湯若望進宮,告訴他患者的真實身份是自己的親侄孫女,也就是順治的皇后。湯若望借此走進了皇宮的大門,孝莊皇太后覺得湯若望很神奇,能為清宮驅邪,帶來好運,就認他為「義父」,順治自然稱他為「瑪法」。
隨便而又真誠的朋友關係
在結識了湯若望之後,順治似乎從這個西洋人身上發現了許多人的特質和世界的奧秘,至少這些東西是在當時的梳著長辮子的中國人身上看不到的。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驅使著順治違背了君臣之禮,在兩年之內親自去湯若望的寓所拜訪多達二十四次。而且湯若望並不像其他人那樣哈腰低頭,而是把順治當一個普通人來對待,並沒有搞得驚天動地。有時湯若望外出,恰逢順治來訪,皇帝就只好白跑一趟了。二人之間完全心照不宣,成為隨便而又真誠的朋友關係。
順治與湯若望的交往非常平等,而他在湯若望的住所內顯得十分隨便,時而坐在書案前的一把椅子上,有時乾脆坐在一個普通的長條凳上或在神父的床上盤腿打坐,完全沒有貴為人君的架子,而且有時兩人還會開開玩笑,打打趣,完全是一派很輕鬆的閒情逸致。順治也經常一連幾個小時不間斷地在耶穌會聊天,參觀教堂和住房,仔細詢問每一個他所感興趣的問題,特別是神甫們帶來的那些西方天文儀器,幾乎使順治著了迷。
在順治的特別批示下,湯若望享有很高的待遇,可以進入紫禁城,即使皇帝身在郊區的行宮、狩獵的圍場等地,只要湯若望有事,隨時都可求見。在皇宮裏賜宴或召見時,湯若望被特許坐在鋪有貂皮褥墊的椅子上,而其他官員則跪在遠離皇帝寶座的臺階之下,湯若望的崇高地位由此可見一斑。而且湯若望獲得順治特別批准,可以在覲見的時候免除宮中例行的一大套繁瑣禮節,甚至連三跪九叩的大禮也可以簡化。
湯若望對順治帝的影響
湯若望並沒有忘記自己的神聖任務,當他把順治帝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之後,便開始大量向這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灌輸福音精神。
儘管湯若望費盡心力地想把基督教傳播到中國,而且獲取了順治等上層人士的認可,但卻脫離了中國的下層社會,因此無法得到民間百姓的信任。然而湯若望以身體力行的實際說教,對順治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順治在接受了湯若望傳播的種種西方文化的深刻洗禮以後,他在臨朝理政、待人處事乃至日常生活中常常會表現出一些較為怪誕的舉動。這些,對順治在信仰佛教之前的為政作風起了相當重要的影響。
清史點滴
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耶穌會傳教士。德國人。西元1591年(一說西元1592年)5月1日生於科隆。出生於貴族之家,性格活躍,曾就讀於遠近聞名的三王冕貴族中學。由於學習成績突出,畢業後被保送羅馬的日爾曼學院。明萬曆四十七年(西元1619年)受耶穌會派遣,在法國神甫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西元1577-1629年)的帶領下到達澳門。明朝天啟二年(西元1622年)進入廣東。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西元1623年1月25日)到達北京。精通天文曆算,在入京的頭兩年中,便以對月食的準確測算贏得了戶部尚書張問達的賞識。天啟六年(西元1626年),湯若望在中國學者李祖白的協助下撰寫了《遠鏡說》。《遠鏡說》可能是根據西元1618年於德國法蘭克福出版的西爾圖里(Girolamo Sirturi)的著作編譯而成的。此書對伽利略望遠鏡做了詳盡的說明,是中國出版的最早的一部介紹西方光學理論和望遠鏡技術的啟蒙著作。康熙五年七月十五日(西元1666年8月15日)病逝於北京。
真族溯源
從歷史記載來看,滿族的最早祖先是先秦時期生活在東北廣大地區的肅慎人。據史籍記載,肅慎人居住在「不咸山」(長白山)北,東抵海濱,北至黑龍江中游,南到松花江上游的廣大地區。以漁獵經濟為主,而且產生了原始農業、家畜飼養業。他們很早就與中原王朝建立了聯繫。戰國後,肅慎改稱為挹婁。挹婁人仍處於氏族制時期。後來挹婁部屬的一個名叫勿吉的部落崛起,在北魏時取代了挹婁,分佈在東到臨海,西至嫩江,南抵長白山,北達黑龍江以北的廣闊地區。
北魏末期,勿吉又稱為靺鞨。到隋朝時,靺鞨分為數十個部落,各有酋長。其中...
作者序
前言
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五千年文明歷史年輪中,大清王朝統治華夏大地的時間近三百年。但在這近三百年的時間裏,清代的社會文明經歷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動盪的變革時期。清朝承接了明朝中晚期封建社會的強勁發展,中央集權急劇加強,經濟領域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到了晚期又面臨中國封建專制制度全面巔峰之後的社會轉型,在內憂日益嚴重、外患與日侵淫的社會環境中,清朝邁入了近代的門檻。
清王朝統治時期,封建集權統治達到了頂峰,重大歷史事件層出不窮,歷史人物錯綜複雜。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封建王朝,卻成了幾千年封建王朝的終結者,它的興衰史也正是中華民族的一部興衰史。
如今,帝國的腳步已走遠,帝國的身影已逝去,然而這個最後的帝國卻與近代社會的關係最為密切。只有回顧歷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來。作為一個現代人,應該對這段歷史有一個比較清楚的了解和認識。基於這個原因,我們特地編寫了本書,獻給廣大讀者朋友。
本書涵蓋了豐富的歷史內容。
清朝是我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朝代。著名清史學家戴逸在《加強對清史的研究》一文中說:「清朝的起止時間,從西元1644年清朝入關、建立全國統治,經過康雍乾盛世以及鴉片戰爭後的衰落,直到辛亥革命、清朝滅亡為止,共二百六十八年。如果上溯清朝入關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代的歷史,則長達三百年之久。」
在這三百多年的歲月裏,世變之快令人眼花繚亂:改朝換代的血腥殺戮,勾心鬥角的宮廷競爭,雄才大略的帝王臣工,空前絕後的開疆拓土,冷酷隔膜的世態人心,思想文化的鉗制打壓,貪官污吏的醜態百出,西方列強的肆意踐踏,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農民起義的此起彼伏,開明之士的救亡圖存,異域文明的東漸挑戰,維新改良的受阻夭折,走向共和的帝國革命……這一幕幕或悲或喜,或驚心動魄或平淡如水的歷史話劇,文中皆有所展現,而中華民族的興與衰,也在這三百年的歷史雲煙中流轉。
同時,這本書注重於歷史細節的刻畫。
史學專家李文海教授說:「歷史要具體、生動,否則就沒有生命力,沒有價值。」對於史書,年輕的讀者開始總是愛不釋手,但饒有興致地翻閱一段時間之後,常因其深奧難懂、內容冗長、枯燥乏味而將其束之高閣。
基於此,我們本著「立足學術,著眼大眾」的編輯思想,依靠大量豐富的細節來調動讀者閱讀時的情感,使這段歷史更輕鬆易讀。
另外,這本書在形式上也有所創新,以簡短故事的形式出現。
年輕人對故事有一種特殊的偏愛。記住了一個故事,也就記住了一段歷史。記住了故事中的主角,也就記住了這段歷史的魂。本書中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不需要與前後文相連,而整本書的排列又是以歷史的發展為主線,將清代分為幾個大的歷史時期,所以讀起來既融會貫通,又單獨成體。
基於以上三個特點,可以說本書很適合現代人的品讀口味。
歷史是鏡子,歷史也是藝術,它可以借鑒,更可以欣賞。願本書能帶你走進帝國的歷史腹地,期望你走出時懷瑾握瑜。
前言
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五千年文明歷史年輪中,大清王朝統治華夏大地的時間近三百年。但在這近三百年的時間裏,清代的社會文明經歷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動盪的變革時期。清朝承接了明朝中晚期封建社會的強勁發展,中央集權急劇加強,經濟領域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到了晚期又面臨中國封建專制制度全面巔峰之後的社會轉型,在內憂日益嚴重、外患與日侵淫的社會環境中,清朝邁入了近代的門檻。
清王朝統治時期,封建集權統治達到了頂峰,重大歷史事件層出不窮,歷史人物錯綜複雜。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封建王朝,卻成了幾千年封建王朝的終結者,它的...
目錄
前言 09
女真族溯源 11
初建 大辮子男人的稱雄之路 15
第一種是順治元年(西元1644年);第二種是崇德元年(西元1636年)即皇太極改國號為「清」那一年;第三種是明萬曆四十四年(西元1616年)即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那一年。第一種說法最普遍,但要講清清朝的來龍去脈,第三種說法最翔實。不管怎樣,從努爾哈赤的遺甲起兵,經過皇太極的開疆拓土,到順治時的問鼎中原,大清帝國的基業算是奠定了,從此一統天下的便成了紮辮子的滿洲男人。
統一女真的征程 16
生死較量中的戰敗者 21
矢志不移的變革 25
離間君臣,借刀殺人 28
大金脫胎成大清 31
李吳相爭,大清得利 34
抹煞生前身後名 37
篤信洋教士 41
盛世 輝煌背後的博弈 45
聖祖康熙帝、世宗雍正帝、高宗乾隆帝,此三帝在位一百多年,乾綱獨斷。他們志存高遠,勵精圖治,漢文化水平又高,是清廷入關後最有統治才能、功績最突出的皇帝。從康熙八年(西元1669年)到乾隆三十九年(西元1774年)是清朝最輝煌的時期,被譽為「康雍乾盛世」。然而即使是聖人也難免有錯誤,再英明神武的帝王,背後也少不了血腥和殺戮,無論是政治策略,還是手段陰謀,皆是政治鬥爭的結果,個中精彩頗值得一看。
隱忍之中除強權 46
八年鏖戰保江山 50
將臺灣收歸版圖 56
第一個邊界條約簽訂始末 60
平定近二十載西藏戰亂 64
六次南巡為治河 67
英明帝王也有立儲煩惱 68
手足情哪敵握權柄 77
一個驕縱至死的將軍 80
一個慘遭圈禁的寵臣 84
「正大光明」匾背後的秘密 87
讓位不讓權的皇帝 90
頹勢 衰落已悄悄地潛伏 95
盛世過後即是平凡到了極點的平庸,乾隆晚年,清朝已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太平盛世出現了陰影。到嘉慶、道光期間,吏治日益腐敗,教派、會黨眾多,社會矛盾日益尖銳,農民起義頻繁,頹勢已然形成。
處死巨貪,皇帝得利 96
一場震天撼地的大搏鬥 100
無關政治的行刺 104
天理教徒血染紫禁城 108
難以禁絕的煙毒侵蝕 113
鞏固國家統一的輝煌成果 116
虎門銷煙震驚世界 121
打開天朝大門的鴉片戰爭 126
英軍退出定海的真相 130
第一個屈辱和約的簽訂 135
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 140
掙扎 難擋世事紛亂 143
咸豐一朝可謂風雨飄搖。道光帝撒手人寰,留給其子咸豐帝的是外敵入侵,財政困窘的破爛局面。雖然咸豐即位之初也有一定的振興舉措,但太平天國的熾烈火焰、英法聯軍的二次入侵,徹底摧毀了咸豐的振興精神。
體恤百姓,停廢秋獮 144
兩個兒子之間的權衡 148
幼稚的抗「夷」舉措 152
太平天國的生死路 158
一介書生練新軍 161
清廷不得不倚重的漢將 166
「中興名將」何以「舉國欲殺」 171
英法鐵蹄踏入北京城 175
一個掌權女人的身世 180
一場關於權力的爭奪戰 184
歷史步入「慈禧時代」 188
撤簾歸政後母子反目 193
出宮尋歡,染上梅毒 196
再一次抓住重掌大權的機會 202
天子含恨而亡,太后再度垂簾 205
回天 改良之舉難敵守舊的陰毒 209
同治帝被梅毒奪命後,四歲的光緒成了慈禧的第二個傀儡。對於光緒,慈禧多方面加以精心的塑造,希望把他培養成一個唯命是從、得心應手的政治工具。然而長大之後的光緒變得脆弱而又叛逆,在政治方向上,他與慈禧出現了分歧。
精心塑造傀儡皇帝 210
深厚的師生情誼 214
日軍侵略,再簽屈辱條約 218
不顧國恥,殘害「帝黨」 223
要權─一次冒險的行動 228
沒落帝國的最後希望 231
一個君王的悲慘境遇 237
一個非理性的反抗組織─義和拳 242
各國公使調兵進京保護使館和教堂 247
大刀長矛竟然打敗了洋槍洋炮 252
愚忠被掌權者的私欲利用 255
聯軍入京,帝后逃難 262
用賣國來「報答」洋人 266
敗亡 帝國離我們而去 271
光緒和慈禧的相繼死亡使清廷徹底失去了對外鬥爭的支柱,大清帝國的大廈即將傾倒。慈禧在臨死之前,仍不忘給自己找一個傀儡,這個人就是大清的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
三歲孩童緣何繼承大統 272
膽小載灃難為政 276
一個野心家的韜晦功夫 280
結束帝王統治的鼎革之變 286
短暫的皇帝夢 289
舊臣復辟,退位皇帝再次登基 296
末代皇帝被軟禁醇王府 301
王公舊臣的營救行動 306
遜帝終落日本使館 311
天真的溥儀甘心作日本人的禁臠 314
前言 09
女真族溯源 11
初建 大辮子男人的稱雄之路 15
第一種是順治元年(西元1644年);第二種是崇德元年(西元1636年)即皇太極改國號為「清」那一年;第三種是明萬曆四十四年(西元1616年)即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那一年。第一種說法最普遍,但要講清清朝的來龍去脈,第三種說法最翔實。不管怎樣,從努爾哈赤的遺甲起兵,經過皇太極的開疆拓土,到順治時的問鼎中原,大清帝國的基業算是奠定了,從此一統天下的便成了紮辮子的滿洲男人。
統一女真的征程 16
生死較量中的戰敗者 21
矢志不移的變革 25
離間君臣,借...
商品資料
出版社:種籽出版日期:2011-11-10ISBN/ISSN:978986654643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3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