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這本書,是一部代表古代南方楚國文化的詩歌總集。
《楚辭》所收錄的作品,大多是屈原的作品。本書分為上下兩篇,分別介紹楚國文化和詩人屈原(也包含少數其他詩人的作品)。
作者簡介:
呂正惠
台灣大學中文系碩士,國家文學博士(東吳大學畢業)。
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清大退休後,轉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
章節試閱
【導讀】
騷人墨客的詠嘆調 呂正惠
《楚辭》在中國文化上具有特殊地位,我們會知道《楚辭》這本書,最主要的是因爲屈原這個人。屈原的作品全部收集在《楚辭》裡面,而整本《楚辭》,也以屈原的作品爲中心。我們都知道,屈原是中華民族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以前的人,差不多都把《楚辭》裡最重要的作品認爲是屈原作的。
所以《楚辭》與屈原幾乎是二而一、一而二的關係。然而,到了現代,一般人的看法已經稍微有點改變。他們認爲,其中有些作品,與其說是表現屈原這個人的人格,倒不如說是楚國這個國家特殊的文化與精神。楚國是戰國七雄之一,是詩人屈原的祖國。在中國文化的成長過程中,楚國貢獻了她那特殊的文化色彩;在中國文化的洪流中,她注入了一股特異的氣息。《楚辭》裡的某些作品,正是這種特殊色彩與特異氣息的具體表現。我們甚至可以說,連屈原這個偉大的詩人也是楚國文化的產物,沒有楚國文化,就不可能有屈原這個人。而實際上,屈原的作品,也正是從楚國的文化土壤中生長出來的。
總結的說,《楚辭》這本書包含了兩種主要的內容。首先,它表現了中國文化一大支流的楚國文化的精神;其次,它包含了楚國文化最了不起的產物之一──詩人屈原的作品。而這也就是本書的兩大重點。本書分成上下兩篇,卽是分別介紹楚國文化和詩人屈原。
《楚辭》裡的作品,篇幅都比較長。最長的像〈離騷〉,將近兩千五百字,最短的,也比一般詩詞要長。文字難、篇幅長,這是一般人對《楚辭》望而卻步,不敢輕易去讀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我在撰寫這本書的時候,不論是原文、註釋、語譯的部分,還是只有白話語譯的部分,在適當的時機,都會有一些整體性的賞析。這些賞析,有的長、有的短。長的不嫌囉嗦,短的有的極短,看情形而定,最主要是要讓讀者了解原作品的意義與精神,譬如說,〈九歌〉的每一篇原文都比其他篇章短,但賞析卻最長,這是因爲〈九歌〉全篇的結構與意義最不容易掌握。而〈離騷〉雖然很長,但經過分段分節以後,只要稍作說明,就能夠了解其大意。
我想在這裡建議,如果你覺得原文太難,那麼,剛開始你可以只讀語譯。反正語譯都排在下半欄,你只要讀下半欄就可以了。本書在語譯時,已設想到使語譯可以獨立出來,所以只讀語譯時,你還是能夠掌握到全篇的大意。讀的時候,假如碰到不懂的專有名詞,或比較特殊的詞彙(這是無法語譯的),你可以參考後面的註釋。註釋裡,有些是對一整句或兩句、四句的大意的說明,也可以參考。假如讀過了白話語譯,你就不想讀了,那也沒有什麼關係。不過,最好能再讀原文,只有讀原文,你才能體會《楚辭》全書的精華與精神,這是再好的語譯也表達不出來的。假如你要讀原文,那麼,你可以先讀〈九歌〉。
因爲〈九歌〉篇幅最短,文字上的困難較容易克服。而且每篇之後的賞析較詳細,對你可以有所幫助。讀完〈九歌〉,再讀屈原的作品。這時你可以先讀一些短篇,如〈哀郢〉、〈涉江〉、〈懷沙〉,然後再讀〈離騷〉。〈離騷〉原文我們分成三大節,每大節又分成若干小節。可以每次讀一、兩小節。這樣讀完一大節,然後再把整大節從頭到尾讀一遍。這樣分別讀完三大節,然後再把整篇〈離騷〉從頭到尾讀一遍。最後,我們可以說,假如你能把〈九歌〉和〈離騷〉這兩部分,反覆的讀熟(實際上這並不難),那麼你就已掌握到這本中國文化的基本經典──《楚辭》的精華了。
魏晉時代的人曾經說過:
熟讀〈離騷〉,痛飲酒,便可以爲眞名士。
這樣看來,要做個名士似乎再簡單也沒有了。然而,清代詞人納蘭容若也說過:
讀〈離騷〉,愁似湘江日夜潮。
似乎讀〈離騷〉又要具備另一副胸懷。其實,這看似不太相同的兩句話,卻是包含了同樣的精神的。傳統的中國文人、中國士大夫,很多人都非常喜歡〈離騷〉、喜歡屈原的作品、喜歡《楚辭》。他們都能體會上面兩句話所要表現的精神。爲了說明這種精神,我們可以引繆天華先生的一段話來讓大家看一看:
獨自靜坐,常會覺得空虛寂寥。雖則古人說:「著書心苦」;但是窮愁坎坷或者憤世不平的人,往往也會著書,想藉此減少無聊苦悶。理學家朱熹,晚年罷了官,他所推崇的道學被斥爲偽學,因而有所感慨而注〈離騷〉;戴震因爲家裡沒米,一天只喫兩頓麵,關起門來寫成一部《屈原賦注》;蔣驥困於疾病,舒憂娛哀的辦法,就靠寫《山帶閣註楚辭》;陳本禮老年閒居,常常黎明卽起,啜苦茗數碗、薑一片,寫他的《楚辭精義》。我對這幾位學者,眞是心嚮往之,所以空閒枯寂的時候,也就翻檢以前所搜集的資料,深思探索,繼續寫我的《楚辭淺釋》。(《九歌淺釋》後記)
這恐怕是傳統士大夫凡喜歡楚辭的無不擊節感歎的句子。簡單的說一句,〈離騷〉與《楚辭》,是古代失意的士大夫的「寶典」,這是《楚辭》這本書所以流傳極廣,歷久而不衰的「秘密」。假如,你讀了《楚辭》以後,也「非常的」喜歡,那麼,你就掌握了這本書的基本精神。只是,那算幸或不幸呢?那就很難說了。
神話的世界
南方的國度──楚國
西元前兩百二十一年,秦始皇終於把六國全都滅掉,統一了天下,結束了將近兩百年的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面。然而,被滅亡的六國人民,表面上雖然無力反抗,內心裡似乎並不完全屈服。尤其當秦朝的暴政一天比一天不能忍受的時候,六國百姓的反抗意識也一天天地增强。而在六國之中,南方的楚國尤其痛恨秦國。自從楚國滅亡以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楚國人慢慢地流傳起一句話來。這句話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那意思是:楚國卽使只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必定是楚國人。這話說得斬釘截鐵,很有楚、秦兩國不共戴天的樣子,可見楚人對秦國的痛恨了。
然而,楚人並不是光憑著流傳這一句話來發洩他們心中的憤怒的,楚國人還有勇氣把他們的憤怒訴之於行動。果然,在秦國統一天下十三年之後,陳勝、吳廣就在楚地揭竿起義,反抗秦國的暴政了。陳勝一起義,楚人立刻紛紛響應。陳勝後來雖然敗死,但在滅秦的過程中,楚國人還是出了最大的力量。是楚國人項羽,率領楚國的軍隊,打敗了秦國的主力軍,使秦國再也無力撲滅各地起義的人;是楚國人劉邦,率領楚國的軍隊,攻進秦國的根據地關中,滅掉了秦國,使這個暴虐的朝代永遠在世界上消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人終於把憤怒化成力量,把力量付之於行動,實現了他們「亡秦」的諾言。
這樣的楚國是怎樣的一個國家?這樣的楚國,不僅具有堅强的戰鬥力,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文化最有創造力的時代,對中國文化也有非常了不起的貢獻。譬如說,楚國產生了老子這樣一個人,寫下了薄薄的只有五千言的一本小書,然而卻是中國最有智慧的人之一。他對中國人的影響,足可以和中國另一個最有智慧的人──孔子相比而不遜色。還有,楚國還產生了屈原這樣一個詩人,寫下千古不朽的詩篇〈離騷〉,成爲中國第一個偉大的詩人,也成爲中國人所嚮往、欽慕的一個理想的偉大的人格。
然而,這樣的一個國家,據說在最早建國的時候,文化卻非常的落後,是屬於「蠻夷」之類的國家。這一個國家到底在何時建立起來,這個國家的人民,到底是怎麼樣的人民,我們已經弄不清楚了。我們所知道的只是,當黃河流域(主要包含現在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各省)的中原文化(中國文化的主流)已經非常發達的時候,南方幾乎還是個蠻荒地區。然而,就在西周的中、晚期,南方好像已經開始出現一個强大的國家或民族,當時人或者稱之爲荊,或者稱之爲楚。當時的情形,我們也還不太清楚。然而,就在西周祚衰,春秋時代揭開序幕以後,一個强大的楚國確確實實地出現在歷史舞台之上了。這樣的一個楚國,在未來春秋、戰國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動盪的時代,將自始至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這個楚國,她建國的根據地是在現在湖北省的西部,然後再往東方及北方發展。在春秋時代的初期,她已經擴展到河南省的南部了。因爲楚國的勢力發展得太快,終於引起中原國家的恐慌,因而產生了齊桓公的攘夷運動。齊桓公稱霸的兩大口號是「尊王」、「攘夷」。「尊王」是指尊重周天子的地位而言,而「攘夷」,所針對的主要就是「南蠻」楚國。就是因爲中原國家害怕楚國的蠻夷文化,威脅到中原文化的生存,齊桓公才適時的喊出「攘夷」的口號。齊桓公雖然不曾眞正打敗過楚國,到底還是稍微遏阻了楚國繼續往北方發展。
然而,齊桓公去世以後,楚國北進之路又沒有阻礙了,眼看著楚國就要一步步地進逼中原了。這時,又出現了晉文公。晉文公結結實實地在城濮這地方把楚國的軍隊打敗,再度把楚國的北進遏阻了。從此以後,整個春秋時代,就是代表中原文化的晉國和「南蠻」的楚國對抗的局面了。
到了戰國時代,春秋大大小小的諸侯終於互相併吞,只剩下最强大的七國,成了所謂的戰國七雄。在整個戰國時代,楚國的國勢始終保持在前幾名。可以說,戰國時代越到後來,越成爲秦、齊、楚三國鼎立的形勢。可惜因爲楚國最後幾任君主的昏庸,終於被秦國滅亡了。對於這一段楚國沒落的過程,我們在本書下半部敍述屈原的生平時,會有更詳細的說明。
就文化而言,我們已經說過,楚國原是個「蠻夷」國家,文化遠落在中原地區之後。但楚國日漸往北方發展,接近中原文化的機會日漸增加,終於慢慢地接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日漸地「文明」起來。我們可以說,差不多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時候,楚國人已經能夠把中原文化,和他們本來就有的「南蠻文化」融合起來,創造出一種特殊的文化色彩來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爭鳴,正是思想界最有生氣的時候,楚國所產生的思想家,就常常跟中原地區的大爲不同。譬如,產生在魯國一帶,中原正統文化的繼承者是孔子、孟子一派的儒家,而產生在南方,深受楚國特殊文化氣息影響的,卻是老子、莊子一派的道家。
大致說來,現代人都認爲,楚國的文化所以大不同於中原地區,主要是受了特殊的地理環境的影響。楚國所處的南方,在長江流域。長江流域有山有水,風景多變化,譬如五彩的圖畫。而中原地區,主要是黃河流域。黃河流域,要不是黃土平原,就是黃土高原,景色變化不大。當然,可以想像這兩個地區所產生的文化要有極大的差異了。
我們要了解春秋、戰國時代楚國特殊的文化,當然可以從很多方面去著手。然而,最方便的一條捷徑,恐怕是去讀《楚辭》了。《楚辭》裡有一些篇章,如〈九歌〉、〈天問〉、〈招魂〉、〈大招〉,講的都是楚國特殊的宗敎、民俗、神話與傳說。從這些方面來了解,最能探測到每一個文化的特質。譬如〈九歌〉,是楚國人一連串的祭神歌。
諸神降臨──〈九歌〉
楚國特殊的風俗習慣和楚民族豐富的想像力,在他們的宗敎祭典裡表現得最爲明顯。關於這方面,《楚辭》裡的〈九歌〉有著最完整的記載。〈九歌〉是一組祭神歌,共有十一首,每一首祭祀一種神,最後一首則是整套祭典的尾聲。關於每一種神的性質,下面各篇裡會有比較詳細的賞析,這裡只簡單的根據〈九歌〉的順序,把他們的名字列在下面:
東皇太一(可能是楚國人的上帝)
雲中君(雲神)
湘君(湘水之神)
湘夫人(湘水女神)
大司命
少司命(以上是兩種命運之神)
東君(日神、太陽神)
河伯(黃河河神)
山鬼(山中精靈,女性)
國殤(爲國犧牲的戰士之魂)
禮魂(尾聲)
從這十一首歌的歌辭,我們能推測出兩千數百年前,楚國人祭神時的實際情形嗎?古人已經死了那麼久,我們當然無法像他們一樣,知道最詳細的情況,但有幾點特色,大概是可以想像得到的。第一,楚國人拜神,並不像我們現在拈拈香,拜幾拜,叩幾個頭,說幾句求神保祐的話就算數了;也不是舞舞獅,放放鞭炮就可以了。楚國的祭神場面是相當浩大,至少也是相當生動的。
他們有一種人,叫做「巫」,有男也有女,專門負責祭神的事情。祭神時,有的巫扮作主祭人,有的巫扮作神,主祭人自己一人或率領其他男巫女巫唱歌跳舞,祈求神的降臨。而神則有時降臨,有時根本不降臨。因此,我們可以想像,祭神的場面,簡直就像歌舞劇的場面,巫的祈求、神的降臨與彼此之間的對話,已經像是在演戲了。我們只要這樣想,楚國人的祭典,就像最簡單的歌舞劇,不過參與祭祀的人,並不是看戲,而是以最虔敬的心情向諸神祈福,那大概就相當接近他們祭神時的實況了。至少,「雖不中,亦不遠矣」。
但是,有一點是很令我們現代人驚訝而想不通的,那就是,那種祭神的歌舞劇,簡直就像男女之間的戀愛劇一般。譬如,湘君是男神,主祭人是女巫。那女巫扮演得極美,祈求湘君的降臨,口氣就像祈求情人來約會一般。又譬如湘夫人是女神,而那主祭的男巫,也像在恭候女朋友的來到,她不來就失魂落魄似的。這,一般學者把它叫做「人神戀愛」。所以,有幾首,像〈湘君〉、〈湘夫人〉、〈山鬼〉,完全是情歌的樣子。其他各首,或多或少也有這種色彩,例外的非常的少(如〈國殤〉)。
根據現代人類學家的研究,這種情形並不奇怪,在較早的時候,人類的各民族都有這種現象。譬如很早很早以前,日本有這樣一首巫歌:
設若您是一位神明,
翺翔九天:
懇祈寵臨吧,
難道神們竟然恥笑,
您來到凡間。
這跟我們的〈九歌〉,完全是一種情調,是情人在怨對方不肯來,而不是人在祭神。甚至,有的祭典,簡直就像最原始的結婚典禮,竟當場有男歡女愛的表現。根據人類學家的研究,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這樣的:在農業發展的初期,人類知識還相當的原始,碰到土地不肥沃,不能豐收,或者作物生長不順利,碰上旱災等等,他們無法解決困難。於是他們想,植物的生長和人類的生殖本是一囘事,植物生長不順利,可以拿人類生殖行爲的表現來加以促進。他們以爲這樣的表演有一種魔術似的力量,可以促使植物生長,這就產生了最原始的祭神場面。後來,人類越來越文明,覺得這樣的祭典未免野蠻,於是實質的結婚形式變成象徵性質,象徵性質又變成更高水準的求愛性質,而這就是〈九歌〉中的人神戀愛了。這是現代人用人類學的觀念對〈九歌〉奇異的祭典所作的解釋。
其次,〈九歌〉的祭典還有一種特殊的現象。那就是,在祭品與擺設之中,植物占了最重要的地位。譬如,〈東皇太一〉裡的祭肉是用蕙草包著,用蘭草墊著;〈湘君〉裡的船,是用薜荔作船艙,蕙草作帷帳,蓀草裝飾船槳,而蘭草則作旌旗;〈山鬼〉裡,山鬼穿的竟就是薜荔、女羅、石蘭與杜衡。最特殊的是,〈湘夫人〉裡,男巫準備建造來接待湘夫人的水中之屋,竟用了十一種的草木。還有,〈九歌〉中的人,凡是想念別人都手拿桂枝或杜若,送人也送這些。而在祭典尾聲,女巫拿著跳舞的是芭草(有人說就是芭蕉)。可以說,從祭典的祭品、擺設到神與巫的服飾,無一不跟草木有關。這就是一般人所謂的《楚辭》裡的「香草」。這個現象該如何解釋呢?當然,中國南方,水鄕澤國多,香草所在多有,這是可以了解的。但這些香草究竟爲什麼在宗敎祭典中,占了這麼重要的地位,就有些費猜疑了。是不是香草在較早民族的心目中,也有一些魔術般的作用呢?這就有待人類學家替我們解答了。不過,這香草問題,在屈原的作品裡也占了極重要的地位。這問題,我們在〈離騷〉緒論裡會有所賞析。
提到屈原,最後就該談到〈九歌〉的作者問題了。較早的學者都認爲,〈九歌〉是屈原藉用楚國祭歌的形式,來表達他的忠君愛國的情操(這跟香草、美人問題都有關係,請參考〈離騷〉緒論)。但後來的人覺得這種說法不太妥當,於是提出修正:〈九歌〉是屈原根據祭歌修改而成,跟忠君愛國倒未必扯得上關係。但越到近代越有人相信,〈九歌〉也未必是屈原作的或修改的。〈九歌〉原是楚國的祭神歌,而現存的作品已經過文人的修改應該是不成問題的,但修改的人未必是屈原罷了。總之,我們現在讀〈九歌〉,不必再跟屈原的忠君問題扯上關係。除了從文學的觀點來欣賞之外,最主要的,還可以藉以了解兩千多年前戰國中、末期,楚國人特殊的風俗與宗敎形態。
【導讀】
騷人墨客的詠嘆調 呂正惠
《楚辭》在中國文化上具有特殊地位,我們會知道《楚辭》這本書,最主要的是因爲屈原這個人。屈原的作品全部收集在《楚辭》裡面,而整本《楚辭》,也以屈原的作品爲中心。我們都知道,屈原是中華民族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以前的人,差不多都把《楚辭》裡最重要的作品認爲是屈原作的。
所以《楚辭》與屈原幾乎是二而一、一而二的關係。然而,到了現代,一般人的看法已經稍微有點改變。他們認爲,其中有些作品,與其說是表現屈原這個人的人格,倒不如說是楚國這個國家特殊的文化...
目錄
出版的話
【導讀】騷人墨客的詠嘆調 呂正惠
上篇:神話的世界
一、南方的國度——楚國
二、諸神降臨——九歌
(1)東皇太一
(2)雲中君
(3)湘君
(4)湘夫人
(5)大司令
(6)少司令
(7)東君
(8)河伯
(9)山鬼
(10)國殤
(11)禮魂
三、魂兮歸來——招魂
四、我問蒼天——天問
下篇:澤畔的悲歌
五、屈原這個人和他的作品
(1)屈原這個人
(2)屈原的作品
六、心靈的自傳——離騷
(1)雖九死其猶未悔
(2)哀高丘之無女
(3)忽臨睨夫舊鄉
七、放逐者的悲歌
(1)哀郢
(2)涉江
(3)懷沙
八、不朽的形象
(1)卜居
(2)漁父
九、宋玉悲秋——九辯
楚辭這本書
(1)楚辭的形成
(2)歷代學者對楚辭的註解與研究
(3)楚辭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出版的話
【導讀】騷人墨客的詠嘆調 呂正惠
上篇:神話的世界
一、南方的國度——楚國
二、諸神降臨——九歌
(1)東皇太一
(2)雲中君
(3)湘君
(4)湘夫人
(5)大司令
(6)少司令
(7)東君
(8)河伯
(9)山鬼
(10)國殤
(11)禮魂
三、魂兮歸來——招魂
四、我問蒼天——天問
下篇:澤畔的悲歌
五、屈原這個人和他的作品
(1)屈原這個人
(2)屈原的作品
六、心靈的自傳——離騷
(1)雖九死其猶未悔
(2)哀高丘之無女
(3)忽臨睨夫舊鄉
七、放逐者的悲歌
(1)...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1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