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回你對健康的主控權,
培養不生病的絕對自信!
你,愛車子、房子勝過自己的身體嗎?一定是的!
不然為何車子要固定保養、房子天天打掃,身體卻等到出狀況才來煩惱?
你被醫生、廣告恐嚇過?所以覺得自己應該要吃各種保健食品、藥,才能獲得健康?
你總是哀嘆老闆不交辦工作,你還是乖乖做完,等哪天你過勞死了,老闆才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我們可曾想過,常常吃到飽、吃過量,我們的身體也同樣默默地超量工作,直到無力承受之際,才發現,原來身體也有無法妥協的時刻!
垃圾桶堆積滿了食物殘渣沒有處理,出現廚餘的味道,久了,甚至長蟲生蛆;當你體內腸道中囤積了太多的宿便,垃圾桶內密閉空間產生腐敗的場景也同樣在你體內上演,腸道的宿便讓你的健康出問題,你的體味也和你的飲食相關,你想過要定期清理嗎?
過敏與自體免疫疾病幾乎都是我們老祖宗很少見的症候,這些病其實和過度「衛生」、過度「發展」與「講究」的環境有關。我們知道肥胖會造成很多疾病,但是真正落實減肥、體重管理的人有多少?我們聽過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過多可能導致癌症,也與多種慢性疾病相關,但我們真正改變飲食方式的人有多少?我們固定清理廁所與廚房的垃圾桶,卻有多少人固定清理體內的垃圾?我們抱怨老闆工作太多有天可能會過勞死,卻老是讓自己身體器官超量工作而不自覺?
我們從來不尊重健康的本質,使得不健康成為社會常態,曾幾何時,對醫療倚賴變成一種物質化的結果。追逐健康變成一種時尚,有點經濟實力的中年人開始消費健康需求,就算不花在醫藥,也花在吃補,不用在健康檢查,也用在瓶瓶罐罐的補充品,我們「依賴」現行的健保系統,依賴醫師、藥物、維他命來維護我們的健康,我們把不吃藥看成是健康的表徵,卻忽略了身體真正的聲音,在「速效」的價值認定中,看待疾病的觀點被引導至「症狀」,不舒服就儘快在症狀上下功夫,只要症狀消除就大功告成,只要不再出現不舒服的症候,健康就恢復了。
當健康和不生病被劃上等號,社會上將剩下「不健康」和「生病」兩大族群。因此,不管有沒有病痛,不管病情嚴不嚴重,你都必須捨棄「治療」的念頭,讓「保健」來取代「治療」,即使醫生的治療還在進行,但念頭上、行為上,保健都已經啟動。
事實上,健康最重要的還是行動,我們沒想過,「健康檢查」要自己做 「疾病檢查」才應該是醫院做!我們忽略了身體的健康,其實需要我們真正去改變生活方式,以行動來落實!
健康的祕訣,不是看多少書、聽多少演講、
學多少知識、問多少專家;
而是管理、是紀律、是決心、是行動、是持續,
是提起勇氣做原本不敢做的事,
是聽從身體的思考去決定事情的重要順序。
本書的作者做為醫生的後代與醫療界的一份子,最終竟選擇成為「醫界的逃兵」!
他將「改變讀者的腦袋」當成責無旁貸的責任,
把「渡人健康」當成一輩子的職志。
希望本書能喚醒讀者,找回真正的健康!
【這是你嗎?】
*你關心親朋好友的健康,但對自己的健康卻總說「等一等」?
*你常光顧「吃到飽」餐廳,認為這是「正常人的慾望」?
*你只要看到醫生、藥物和醫院,就覺得安心?
*你認為健康非常重要,但生活總有太多事讓你無暇顧及?
*你想要健康,卻一直在做不健康的事,深知自己的行為有違常理,卻不斷給自己合理化的台階?
現在開始,取回你對健康的主控權!
減少一點食量,以蔬果取代肉食,
每天吃一餐的生食,增加身體的酵素與能量,
每天走路一小時,維持良好的作息,
學習正確的斷食,定期做肝膽淨化,
隨時清除情緒垃圾,別讓壓力破壞你的健康,
立下心願:「除非急症,否則不再依賴醫療!」
一起成就無與倫比的健康!
請跟我做!
.少吃大餐 ‧少服藥物 ‧少點慾望 ‧少點藉口
.多做運動 ‧多吃蔬果 ‧多做淨化 ‧多點行動
【健康推薦】
何永慶 中華自然醫學教育學會祕書長
葉政秀 中華民國能量醫學學會磁能醫學組召集人
鄭金鎮 美國自然醫學研究院亞太區酵素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簡介:
陳立維
台北醫學院醫技系畢,曾任教於陽明醫學院,身為醫生的後代與醫療界的一分子,最後卻選擇成為「醫界的逃兵」。
他形容自己:幼年是溫室花朵,年輕時養尊處優,中年後是脫胎換骨的優質品種。歷經「見證醫療,觀察醫療,看破醫療,唾棄醫療」的階段,現在的他專職寫作與演講,把「改變讀者的腦袋」當成是自己責無旁貸的責任,把「渡人健康」當成一輩子的職志。現任台灣益生菌保健推廣協會會長。
主張醫學和哲學不分,認為健康是自我管理和修煉的一部分。每日必做的四件事,是:閱讀、撰文、走路、靜坐。除了健康書外,也喜愛閱讀勵志書、自我成長和哲學書。嗜好是收藏好音樂、好書、好知識、好影集、好人。
鑑於多數人處在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的主因在於「態度錯誤」與「缺乏行動」,因而以此書傳播正確的健康理念,讓你我的人生從此不再對健康有所疑惑和煩憂。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從「知道」到「做到」 ◎何永慶
一個人若是不健康,首先要知道他的「問題在哪裡」,其次要知道「原因何在」,才能找到有效的應對方法。
反覆拜讀兩遍陳老師的最新著作《態度與行動,決定你的健康》。從第一章的〈魔障〉到第十章的〈紀律〉,閱後給後學一個強烈「放下慾望,立地健康」的提示。
《黃帝內經》中強調「病生於過用」,而今,人類所面臨的各類天災人禍及各類疾病,幾乎無有不與「過」字有關。陳老師以他悲天憫人的胸懷,對環境、人性、疾病、健康等議題,以敏銳的洞悉力為各位讀者找出問題,言簡意賅地提示了造成這些問題的「貪、瞋、痴」三字。通常,天下事若能清楚問題的原因,要解決問題當然就不會離譜。但遺憾的是,往往人們的「知道」與「做到」是有很大距離的。
記得在一次健康講座中,後學曾遇到一位聽眾略帶調皮地表示:「喝酒會傷肝,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常識。但是,不喝酒會傷心。二者之間,我還是選擇不傷心。」所以,陳老師本書以「慾字頭上一把藥」來做結語。本書雖然沒能為廣大讀者一一提示具體的解決不健康或療癒的方法,卻能引領讀者如何進入「吾日當三省吾身」的健康心法。只要您能將本書每個章節「細嚼慢嚥」,用心體會並付諸行動,相信一定能成就您渴望已久的健康。
(本文作者為中華自然醫學教育學會祕書長、中華自然醫學教育學會健康促進教研中心主任)
名人推薦:從「知道」到「做到」 ◎何永慶
一個人若是不健康,首先要知道他的「問題在哪裡」,其次要知道「原因何在」,才能找到有效的應對方法。
反覆拜讀兩遍陳老師的最新著作《態度與行動,決定你的健康》。從第一章的〈魔障〉到第十章的〈紀律〉,閱後給後學一個強烈「放下慾望,立地健康」的提示。
《黃帝內經》中強調「病生於過用」,而今,人類所面臨的各類天災人禍及各類疾病,幾乎無有不與「過」字有關。陳老師以他悲天憫人的胸懷,對環境、人性、疾病、健康等議題,以敏銳的洞悉力為各位讀者找出問題,言簡意賅地提示了造成這...
章節試閱
第一部 魔障(The Obstacle)──看不到的健康路障
慾望是毀滅的開始
引言:The realization of ignorance is the first act of knowing. ──Jean Toomer
認清漠視是知道的開始。──美國詩人 圖默
「喜歡嗎?爸爸買給你!」這雖然是一句廣告詞,卻是一種人類獨享的意念,它幾乎代表了每個人的人生起始,若善加控管,它是強力動機的起點,可是若讓它無限上綱之後,卻有可能導致殘缺不全的一生。那是一種可大可小、也幾乎是沒有邊際的念頭,賦予它最通俗的名稱,我們很熟悉,只是不清楚其動向,也不大有能力去駕馭它,它的名字就稱為「慾望」。
慾望提供兩條軌道,一條目標是進步,是科技和文明無窮盡發展的路徑;很遺憾,雖然一樣來自慾望,卻開出一條和原路平行,目標是毀滅和死亡的道路。地球的現況十足令我們憂心,氣候的變遷似乎沒有逆轉的跡象。你可曾試著衡量大自然和自己之間的距離?想想看溫室效應和自己有什麼關係?或許也可直接評估大海嘯和自己一個小小念頭之間,可能有多少連結?土石流淹沒一個村莊,可以責怪政府,難道我們自己一點責任都沒有?
我點出「一」和「無限大」之間的距離,這是我們學到的數字概念,這是我們藉以衡量輕重緩急的標準,我們的念頭是「一」,大自然的規格屬於「無限大」的層級。因為對方太大了,我們很容易就小看自己這個一;和大自然相較,我們是多麼渺小,我們的舉止作為如何有實力去影響到自然生態?「沒關係」是一種慣用的態度,「無所謂」是一種習慣性的反應,姑息養奸成了配合慾望的標準公式,針對一加上一可以堆疊到無限大的事實,我們寧可冷處理。
甚至於,人類技巧性的將慾望貼上新的標籤,將慾望換裝成為「需求」,而且是維繫生理或是生計的基本需求。和健康息息相關的是吃,這一點沒有人否認,可是通常思考範圍就此打住,繼續追究下去,不論是對著需求叩關,還是向慾望挑戰,人性的保全會出來制止。營養師的建議是一種理由,醫師的吩咐是一種理由,社會制約是一種理由,最後的防線是生理需求──反正肚子餓了就該吃。
吃的感覺太美好,美食的滋養太滿足,不打算距離這種境界太遙遠的人很多,他們承認愛吃是一種慾望,並認為它屬於「正常人」的慾望。事實上,「多數主義」主導這件事情太久,事實真相總是被限制在小眾市場中流浪,包括生食主義者所大膽提出的「熟食上癮論」,問題是,真相也在不健康的身體內呈現。儘管隱藏在多數族群的角落,儘管每餐都大快朵頤也沒有人干涉,但面對自己的不健康卻是遲早的事。
「過勞死」再度成為熱門議題,是高級上班族非常諷刺的事故,也算是文明發展軌跡中的極端事件。不是醫師,就是工程師,就連陪在醫師身旁的護理人員也要發出怒吼聲,這種現象和慾望到底有沒有關係?一般大眾的意見還是停留在「需求」的層級,工作是需求,賺錢也是需求,沒有人願意鑽研得更深些,想到在逛超市的時候,被陳列的商品誘惑的那種情緒,算不算是慾望的一種?
這個問題不加以探討,好像將永遠找不到生態浩劫的元凶,人類似乎也將永遠回不到健康的園地,原來地球的痛和家人的痛居然是來自於同一個公式,因為我們對於自己的慾望是如此的寬大為懷,因為我們情願讓自己的慾念無止盡的飛馳,因為我們對捨近求遠是那麼的駕輕就熟。
維言爽聽:
你必須承認,你必須打從內心深處認定,
不能姑息,告訴自己:
吃和不健康息息相關,
而且要有決心做出改變。
不健康與慾望難分難捨
引言:What lies in our power to do, lies in our power not to do. ──Aristotle
有決定做的力量,就有決定不做的力量。 ──希臘哲學家 亞里士多德
姑且把慾望透過「物質誘惑」來解讀,不僅人生的困境找得到答案,連男女的感情紛爭也找得到蛛絲馬跡。而且真的不要懷疑,低頭看看身上堆積很久的肥肉,有哪一塊不是物質誘惑的結晶?有哪一片不是把一加一無限放大的結果?此刻,不管你是被迫進入沉思,還是很自責的深切懺悔,告訴你,「顧此失彼」就是人類物質化以後的專利,面對這麼多的誘惑,如何做到有條不紊?
物質化當然也包括醫療的發達與進步,藥物成為奢侈與慾望的成員,醫療的細部分科複雜了健康的板塊,理論上不是誘惑的材料,由於人們從來不尊重健康的本質,使得不健康成為社會常態,曾幾何時,對醫療倚賴變成一種物質化的結果。追逐健康變成一種時尚,有點經濟實力的中年人開始消費健康需求,就算不花在醫藥,也花在吃補,不用在健康檢查,也用在瓶瓶罐罐的補充品。
健康給我們一種「太難」的印象,因為深奧,所以誤打誤撞;因為專業,所以道聽塗說。想要健康卻一直做不健康的事,深知自己的行為違背常理,卻仍在詭異的動機中不斷給自己合理化的台階。與其說健康是人生一大議題,不如說探討健康就是探討人生,不如把經營健康擺在經營人生的規劃之中,不如把價值觀與優先順序的自我管理囊括影響健康的正面選項,事實上,健康議題最終會是時間管理的議題,是學習將重要事情強制置入時間的一種技巧。
研究一般人得不到健康的緣由,「依賴」是一種因素,從來不把健康視為是自己的事;「固執」是一種因素,堅持捍衛不正確的觀念,也堅持不願意換腦袋;「縱慾」是一種因素,主要的迷思當屬飲食,另外,不能忽略由醫藥界所經銷出來的部分,讓「慾」和「藥」充分結合,如果你對人類歷史和人類行為有一些研究,應該欣然接受這種荒謬的組合。至於「懶惰」所主張的結論,譬如說從來都不運動和不健康的關係,請把它丟到「縱慾」的範疇中,任由它去找到自己的定位。
把得不到健康勾勒得更徹底,從「不願意聽」到「不願意學」,再到「不願意做」,說這是一堂「人性」的課程,沒有任何一絲誇張。或許,可以從「動機」的種類和分佈去分析人性,那種「渴望健康」與「堅持不健康」之間的拔河,最後就是違逆法則所必須經歷的樣板劇情,發現被釘在棺木的日子不遠了,發覺可以享受人生的歲月居然屈指可數,因而發出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的跪求。
我直接明說,要你減少食量,你有點掙扎;要你多吃生食,你不是說醫生不准,就是說身體不允許;要你少吃白飯,你說肚子不會飽;要你減少肉食,你說乾脆不要活;要你早餐遠離熱量,你為早餐店叫屈;要你安排時間運動,你說時間屬於老闆,無法自由支配;要你嘗試斷食,你說那會死人;要你進行肝膽淨化,你的眼神告訴我:我瘋了。
地球的殘山剩水和身體的千瘡百孔其實異曲同工,都是容許慾望無限擴大的結果,追逐健康和追求生命的意義終究有所交集,不是同一件事,也應該遵循一貫的態度。不認識慾望,就很容易在經營健康的路上迷失,特別提醒杯子永遠滿滿的人:「健康知識學不完,如果你自認為已經學完,代表你已經沒有機會健康。」
維言爽聽:
「不健康」是一股吸力很強的漩渦,
需要積極的態度和行為來掙脫,
每天切割一小時的時間走路,是體驗健康的第一步,
學習管理時間,也學習管理健康。
吃到飽文化方興未艾
引言:Look for ways to make new ideas work, not for reasons they won’t. ──Ian Percy
找出讓新觀念實現的方法,不是找出無法兌現的理由。 ──演說家 伊恩帕西
把慾望連結到飲食和藥物,哪一項在你我的心中瞬間有了回聲?突然之間,藥物變成極其少數,多數人,我預測是一百人中的九十九人,在心裡面默認,承認自己愛吃,不一定大吃,但普遍擋不住美食的誘惑。文明世界早已發展出一條新的「食物鏈」,不同於大自然的原始設計,介入了網路與媒體行銷,有一條「口碑食物鏈」在我們周圍形成。
試著閱覽臉書與部落格的生態,統計一下有多少比例在分享美食,如果我問同時問有多少人在分享健康,你將意外發現健康不再是網路世界的首要價值;認知中,不但做吃的是賺錢的生意,聚餐更是一件絕頂快樂的人生要事。探究得深入些,健康是有人主張,可是多偏向商品化,都是在分享一些營養補給的好東西。必須先提醒大家,我們長期融入在這些美好的誘惑中,對於生活品質和情緒加分不少,無形中,對於健康卻是無可諱言的傷害。
現象是失控的,就像環境的惡化般,唯一能付出努力的,剩下自我的修煉和把持,否則任何人都可能是在大熔爐中被意外犧牲掉的小個體。拒絕美食如果那麼困難,認識食物或許是可行的嘗試,食物最簡單的分類法就是生食和熟食,也可說是分成有酵素的食物和沒有酵素的食物,生食屬於前者,含有豐富的食物酵素,熟食是後者,酵素在烹調過程中全數破壞。
問自己:都是吃熟食,還是生食?其實只要思考食物進入身體內的感覺,有沉重負擔的是哪一種?比較沒有負擔的又是哪一種?接著再問自己:喜歡吃讓身體有負擔的,還是你都吃讓身體沒有負擔的那一類?「負擔」在一般人的基本認知就是「飽」,也就是中國式的問候語「吃飽了嗎」裡面的關鍵字。從幼年時期媽媽關心有沒有吃飽開始,我們被教育漸漸培養屬於自己的飽足感,這是一種尺度,你我不一定相當的食物容納限度。
當商人運用人性的弱點來行銷「吃到飽」的飲食文化,動不動就對慾望豎起白旗的食客,這下可慘了。即使不是每天都光臨吃到飽餐廳,我們的飽足感也逐漸被自己喜愛的生活作息養大,我們突然畏懼起飢餓,我們變得尊敬起身體的飢餓傳導,不熟悉身體有一種迴路運作模組,吃得愈多,餓得就愈快。也不用太意外接下來可以預期的惡性循環,因為證據都在我們身上,就是堆積在身體內的肥肉組織,就是那種讓我們活動不再很自在的罪惡憑證。
血糖的刺激多,消化酵素的需求多,這兩檔事都和同一個器官有關,糖尿病和胰臟癌的病例直線攀升,醫生不習慣推敲原因,他們只要求儘快治療。所以在被拉進去另一個惡性循環之前,我們必須再回到歡樂的園地,試著回想最令你回味無窮的五星級美食,很老實的問自己:沉溺在這種文化已經有多久了?花錢把肚子吃撐又有多少年代了?去這種餐館用餐,你依然抗拒不了邀約,對吧?說穿了,這就是誘惑,仍舊回到那只在內心深處無所不在的「慾望」。
終於必須承認,不健康的原因至少掌握了一些,歸納出一個結論:其實我們都多吃了。健康難或不難,就在一個關卡,前是誘惑,後有意志;前面很混濁,後面則清晰無比;前頭處處是風險,後頭則是健康的保險。
維言爽聽:
如果決定權在你手上,
讓吃到飽餐館不再是你的選項,
如果你不能作主,也不能缺席,
多吃水果和減少30%的「人性食量」,
是必要的堅持。
第一部 魔障(The Obstacle)──看不到的健康路障
慾望是毀滅的開始
引言:The realization of ignorance is the first act of knowing. ──Jean Toomer
認清漠視是知道的開始。──美國詩人 圖默
「喜歡嗎?爸爸買給你!」這雖然是一句廣告詞,卻是一種人類獨享的意念,它幾乎代表了每個人的人生起始,若善加控管,它是強力動機的起點,可是若讓它無限上綱之後,卻有可能導致殘缺不全的一生。那是一種可大可小、也幾乎是沒有邊際的念頭,賦予它最通俗的名稱,我們很熟悉,只是不清楚其動向,也不大有能力去駕馭它,它的名字就稱為「...
作者序
<作者序> 聽從內心最深處的指令
不是清高,而是覺悟;不是理想,而是責任。有一個聲音來自內心深處,告訴我「做該做的事」。
有一個人經常駐足書店,他試圖找出獲致健康的門路。購買各種健康叢書,閱讀各類醫療資訊,關於健康,永遠存在解不開的謎團。
有一個人經常掛號求醫,他充分體會不健康的痛苦。走遍各大醫療院所,見過坊間號稱名醫的所有專家,關於健康,不是他能掌握的事。
有一個人經常購買營養品,他自認為很有健康觀念。他補充各式營養補給品,來自電視購物、廣告、直銷、專賣店和百貨大賣場,當他確定罹患文明病的那一刻,關於健康,他確定疑惑。
有一個人從來不曾關心健康問題,他自以為自己非常健康。健康太深奧了,那是醫生的事。忙碌的社交和工作佔去了他所有時間,哪容得下任何時間關注健康?有一天凌晨,他起床如廁,突然倒地不起,送醫之後確定是中風,並在身體檢查過程,發現肝臟有一顆拳頭大的腫瘤。關於健康,他當然不可能懂,也可能永遠沒機會懂。
這是你嗎?生小病好麻煩,生重病好可怕,不生病似乎又不太可能。你想要的答案,你想追逐的境界,那種永遠擁抱健康的開懷與自信,可能嗎?
你的內心深處有一個聲音,它希望生病這一件事永遠都不會發生,可是你自己又發出另外一個聲音,告訴它「不可能」。這時候,你的理智又發出了聲音:「反正有保險,還好到處都有醫院」,反正生命就是這麼一回事,大家都在碰運氣。
說「主觀思考」決定人類的行為,科技是一種產物,醫療文明何嘗不是?我們以「主觀思考」把健康的主導權交給醫生,社會也把這種認知詮釋成為一種尊重進步的表現,我們同時也用類似的「主觀思考」否定掉身體裡最深層的聲音,反正它只是一種欲望。
沒錯,重點在身體內部最深層的聲音,我們誤以為這種聲音只是期望,其實它是從身體的能力吶喊出來,是身體試圖告訴我們,它可以親力親為,它有能力經營與維繫我們的健康。
人際關係關鍵的橋樑是信任,經營健康也是經營一種人際關係,是身體兩大中樞神經之間的關係。看看我們都把信任的方向擺在哪?沒有錯,是我們,是社會的全部,懂得信任自己身體的比例畢竟微乎其微。是藥物在控制我們的健康,是醫療體系在駕馭我們的健康,是醫生在主導我們的健康,把人類的健康念頭歸納總結,得到信任最高票的就是醫生。
肯定有人意識到這種信任是錯的,而且錯得離譜,有一種邏輯橫豎在眼前,醫院愈開愈多,也愈開愈大;病人愈來愈多,也愈病愈重;不明疾病種類愈來愈多,醫生束手無策的病症也愈來愈多。有點類似人生誤入歧途,不知道該浪子回頭,最後落得在逞兇作惡中伏法,不要覺得如此形容太誇張,從社會面遙望健康本質,我們都迷失在無底洞之中,找不到回家的路。
從出生到求學,從工作謀生到結婚生子,我得到老天爺的庇蔭,某部份是福分,某部份是責任,我的視野或多或少都和醫療有所交集,即便它不再屬於我的職場,但在扮演病人的家屬或醫護人員的同學和家屬時,老天爺不斷指引我更加熟悉醫療的路。配合我大量的醫療保健書籍閱讀率,配合讀者和朋友所提供的個案資訊,配合自己對保健知識的內化與實踐,我心裡早早就發出「捨我其誰」的呼喚,不好意思這樣說:改變你的腦袋已經是我的責任。
我在人生的多次低潮中反省,透過閱讀,也透過深思熟慮,我聽到身體深層的聲音,它提醒我人生的努力方向不應背離價值觀,它告訴我不順從內心的意願會有迷失自己的顧慮,除了站在各個角落教育民眾,有一個聲音鞭策我一定得完成這本書,一本充滿醍醐灌頂力道的書,一本把健康從生靈塗炭的處境拯救回來的書。
我的健康已經完全聽從身體的指令,我的使命也完全順從內心深處的指令,我的人生將從幫助一個人完全體會健康重新開始,直到無限大,直到內心出現新的指令,告訴我說可以休息為止。
<後記> 讓決心說話吧!
我經常看到渴望健康的眼神,我也經常碰到執意遠離健康的固執,其實這是同一個世界,只是分別出現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關鍵在動機的源頭,以及動機來得是不是時候。我會對哲學產生興趣,其實都是來自於人類世界這些光怪陸離的現象,它來自於人的作為,基本上都是習慣在重複,習慣之後成為觀念,觀念後面的組成分子就複雜得多,有學說,有廣告,有專家教的、有道聽塗說來的。
人之所以聰明,在製造複雜,在創造怪異,違反自然法則的道理變成重要學說,破壞健康與環境生態的都是主流,錯得愈離譜的規模愈大,造成地球和身體毀損的都是最賺錢的行業。時間久了,錯的已經是真理,對的沒有生存的空間,我們都在錯的世界中固執己見,對的聲音被嚴格禁止,還被法律強制規範。這不是一個懂得公平的世界,這是一個完全沒有顧慮平衡的時代,連我們的身體也已經失去應有的平衡,我們創造出一個徹底腐蝕健康的生態。
所有健康道理其實都已經出籠,真相早就公諸於世,遺憾的是沒有辦法整合,也不可能有機會讓全世界的人都豁然開朗。又是人類的私心,又要再度揭示既得利益的禍害,任由自己隨波逐流,一旦自己的生命被動的攪進入大環境的意向中,由別人所制定的生存公式就接手主導我們的生命。是的,我們早已失去對自己生命的主導權,廚房裡的創意可以遙控我們的健康,門診醫師電腦裡的連續處方也牽動我們的健康,寧願臣服於「好吃」以及「醫生說」,不願意面對身體的意志和權利。
老天爺送給我一個獨特的位置,出生背景是醫生的小孩,從懂事就學習觀察「生病」與「治病」,我用挖掘真相的態度追根究底,時間夠長,閱歷夠多,我有自信坐在正確的軌道上。我的生命職志當然是竭盡所能的告訴你健康的真相,我不敢說你少了哪一點慧根,可是我可以確定你少了那一點勇氣,除了逆轉自己不健康的勇氣,還有承認信任醫師是荒謬至極的勇氣。因為這就是我所面對的絕對多數,他們都習慣兩手一攤,我極度不願意看到同樣的兩隻手,有一天要合掌懇求,那種連老天爺都束手無策的局面。
健康不是懂多少道理,健康不是補多少營養品,健康更不是由財富來堆砌,健康當然不是你認識多少位名醫,健康,真要簡單描述,只有兩個字:決心。把不好的生活作息改掉需要決心,把過多的慾望消弭需要決心,透過斷食把身體徹底淨化需要決心,讓自己「改邪歸正」並且「重新做人」,當然需要凝聚銳不可當的決心。讓決心說話吧,這是我的呼籲,也是我的請求,讓決心帶領我們走向美好的人生吧。
<作者序> 聽從內心最深處的指令
不是清高,而是覺悟;不是理想,而是責任。有一個聲音來自內心深處,告訴我「做該做的事」。
有一個人經常駐足書店,他試圖找出獲致健康的門路。購買各種健康叢書,閱讀各類醫療資訊,關於健康,永遠存在解不開的謎團。
有一個人經常掛號求醫,他充分體會不健康的痛苦。走遍各大醫療院所,見過坊間號稱名醫的所有專家,關於健康,不是他能掌握的事。
有一個人經常購買營養品,他自認為很有健康觀念。他補充各式營養補給品,來自電視購物、廣告、直銷、專賣店和百貨大賣場,當他確定罹患文明病的那一...
目錄
〔專文推薦〕從「知道」到「做到」 ◎何永慶
〔作 者 序〕聽從內心最深處的指令
〔前 言〕讓慰藉來詮釋健康
第一章 魔障(The Obstacle)- 看不到的健康路障
慾望是毀滅的開始 / 不健康與慾望難分難捨
吃到飽文化方興未艾 / 和食物親密接觸的當下
都是速效惹的禍 / 健康就從管理時間開始
把垃圾儘快倒掉吧 /「醫生說」是聖旨?
第二章 謎團(The Confusion)- 存在已久的人為煙霧
無法治癒,卻一定得治療? / 為何要讓病人嚇得魂不守舍?
誰希望你多吃藥? / 健保如何能不賠錢?
醫生懂不懂健康? / 是誰發明絕症的?
你信任自己的身體嗎? / 依賴醫生直通健康?
第三章 先驅(The Messenger)- 具備遠見的健康先知
醫界太需要說真話的人 / 何必一定由重症來帶領覺悟?
上天派來的健康使者 / 不約而同為大自然代言
純植物性飲食的提倡 / 食物酵素胃的偉大發現
從土法煉鋼體驗健康的真諦 / 長壽村裡沒有秘密
第四章 通道(The Passage)- 暢行無阻的健康維繫
屋子堆積 身體就淤積 / 如果醫生體內也囤積廢物
吃太飽只有一天的罪惡感?/ 看到贅肉,想到慾念
疼痛所為何來? / 自體免疫病才是文明病的大宗
肝膽淨化的偉大功德 / 脂肪細胞的護主情操
第五章 順序(The Order)- 自然法則的不變定律
食物酵素的故事 / 先滋養好菌還是先照顧壞菌?
大量消化的背後 / 斷食的體會與養成
斷食的執行與體驗 / 如何才聽得懂身體的聲音?
我們都被營養觀念害慘了 / 疫苗與免疫力
第六章 酵素(The Enzyme)- 造物賦予的原始生命
從大自然的視窗檢視健康 / 啤酒肚所隱藏的秘密
能量與熱量 / 酵素不是一種產品
儲存生命與延緩老化 / 胰臟的求救與偷竊行動
定期定額與健康 / 壽終正寢有正解
第七章 菌相(The Microbes)- 轉換能量的微小尖兵
葷與素,肉與臭 / 廚餘與宿便,油垢味與老人味
母乳、奶粉、過敏與衛生假說 / 細菌的指令與病毒的決策
幽門螺旋桿菌的教誨 / 粒線體的能量、共生與健康的傳承
超級細菌與超級益生菌 /真菌不會太安分
第八章 轉念(The Alteration)- 主觀世界的視窗移轉
懇請你研修主流學分 / 不能再補了!不要再吃了!
說真的,我們與身體對抗多久了?/ 向偉大的女性致敬
情緒與食物,節奏與紀律 / 正視肝臟的吶喊與哀求
完全沒有「可是」的健康人生 / 問題的本身才是問題
第九章 習慣(The Custom)- 健康舉止的全面落實
讓原則性走在技術性的前方 / 最遙遠的捷徑
面對食物的喜悅與尷尬 / 恰如其分的美感
讓幼兒從小培養輕食的優質習慣 / 老人沒有慵懶與孤獨的權利
「健康檢查」自己做,「疾病檢查」醫院做 /積極放在對的時間和位置
第十章 紀律(The Discipline)- 健康行為的規律實踐
健康是一,是必然的存在 / 健康之所以是硬目標
螞蟻、蜜蜂與身體的協同 / 健康動機與週計畫
心流與現金流的健康觀 / 走路與不吃的自律
酵益、紀律與持續力 / 同伴、氣氛、環境、團隊、使命
〔後 記〕讓決心說話吧!
〔專文推薦〕從「知道」到「做到」 ◎何永慶
〔作 者 序〕聽從內心最深處的指令
〔前 言〕讓慰藉來詮釋健康
第一章 魔障(The Obstacle)- 看不到的健康路障
慾望是毀滅的開始 / 不健康與慾望難分難捨
吃到飽文化方興未艾 / 和食物親密接觸的當下
都是速效惹的禍 / 健康就從管理時間開始
把垃圾儘快倒掉吧 /「醫生說」是聖旨?
第二章 謎團(The Confusion)- 存在已久的人為煙霧
無法治癒,卻一定得治療? / 為何要讓病人嚇得魂不守舍?
誰希望你多吃藥? / 健保如何能不賠錢?
醫生懂不懂健康? / 是誰發明絕症的?
你信...
商品資料
出版社:原水出版日期:2012-03-11ISBN/ISSN:978986637971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6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