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五十年歲月粹鍊來的經典育兒書 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和情緒演變 幫助你了解孩子
本書第一篇描述三歲的孩子是如何脫離學步期,又如何擴展他們的社交環境及發展情感世界,作者針對不同主題提供詳盡的引導說明,包括規矩的養成,或是:
◎為何孩子在托兒所「像天使一樣乖」,在家裡卻像小暴君?
◎如何訓練孩子順利如廁?
◎孩子為何會做惡夢?
◎孩子挑食時,怎麼辦?
◎如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
◎如何透過遊戲,激發孩子想像力?
第二篇則是探討四到五歲這個年紀所發生在社交互動與情緒發展上的重要議題,包括認同,與同儕間的友誼,例如:孩子對異性的身體充滿好奇,該如何處理?
◎手足之間的吵架與競爭,父母是否該介入?
◎孩子如何在幼稚園裡學習正向的同儕關係?
◎如何透過繪本故事讓孩子釋放負面情緒?
作者簡介:
露薏絲.艾曼紐(Louise Emanuel),文學學士,教育學程,心理學碩士,目前擔任塔維斯托克診所孩童與家庭科的兒童心理治療諮商師,與丈夫和兩個孩子現居於倫敦。
萊絲莉.莫羅尼(Lesley Maroni),文學學士,心理學碩士,諮商心理學碩士,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師,目前任職於西倫敦精神健康NHS信託基金會,負責提供倫敦富漢地區小學的兒童心理治療業務。塔維斯托克診所的約聘講師與工作坊主持人。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浩威(專任心理治療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作室負責人)
林玉華(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周仁宇(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師及台灣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
莊裕安(醫師作家)
陳質采(署立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
鄧惠文(媒體心理專家、會心診所精神科醫師)
樊雪梅(開業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分析導向心理治療師、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分析師候選人)
名人推薦:王浩威(專任心理治療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作室負責人)
林玉華(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周仁宇(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師及台灣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
莊裕安(醫師作家)
陳質采(署立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
鄧惠文(媒體心理專家、會心診所精神科醫師)
樊雪梅(開業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分析導向心理治療師、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分析師候選人)
章節試閱
第一篇叛逆的小小孩.3歲幼兒
內在氣質+生活經驗=對外在世界的看法
貼心小叮嚀:早期關係的經驗會影響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是友善希望還是敵意沮喪。
家長們可能都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的個性,喜歡和不喜歡,恐懼和熱愛的事物。是什麼造就這樣獨特的個性發展呢?三歲孩子的思考方式、感受及行為模式,有部分是當自己還是嬰兒時和父母親的關係有所關聯。
當遇到新的經驗時,像是到托兒所上學或換老師,孩子會依照以往遇到挫折、轉換和發展時——例如斷奶和學習爬行——所得到的協助來適應。而父母親小時候所經歷的養育經驗,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有所影響。有時候父母親自己有著相當不一樣的童年經驗,甚至是在不同的國家和文化中長大。幫助孩子對自己逐漸增長的能力建立自信,並提供明確的界線範圍,這項工作不僅是個挑戰,也會是個有回報的任務。
但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內在氣質與早期的生活經驗合在一起,導致他們在內心對於外在世界形成了獨特的景象。早期關係的經驗會影響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是個友善、充滿希望和善解人意的地方,還是令人沮喪和充滿敵意。他們可以期待這個世界會怎麼樣歡迎他們?而這些關係的發展,部分取決於孩子自己,他是個容易滿足的孩子,還是要求很多的孩子?是對外界刺激反應很慢,還是會馬上微笑應人的?
三歲的時候,孩子和其他人的許多關係模式和期望已經建立,但仍然會繼續發展新的關係,他對於世界的看法也會不停地改變。伴隨著每個行為和想法,孩子心裡會有畫面或景象,而這些通常都會表現在行為、遊戲和日常對話當中。仔細觀察和注意聆聽孩子的遊戲及動作的細節,可以幫助我們去嘗試和了解他們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對什麼有興趣、關心什麼。
遊戲可以帶來什麼好處呢?
貼心小叮嚀:常常陪孩子玩,從玩遊戲中去了解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
我們很容易就低估了遊戲對孩子的價值與重要性,事實上,孩子的工作就是遊戲,這是他們發展想像力、創造力和發洩情緒的方式。當孩子在玩火車組,布置農場或表演故事情節時,我們可以在他們的臉上看到全神貫注的專注神情。對於孩子而言,遊戲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以及許多不同的功能。有時是關於釐清現實與想像之間的差異,有時是嘗試不同的角色和身分認同,有時是尋找方法來適應強烈的感受,如:喜愛、嫉妒或生氣。孩子通常會在遊戲當中,將希望和恐懼藉由玩偶、玩具動物或其他玩具表現出來,就好像這些是玩具們的情緒感受。遊戲是孩子面對且處理生活經驗的方式,這個年紀的小孩玩遊戲的許多主題中包括:分離時的焦慮、迷路或被遺忘、學習新技能時的欣喜、被孤立的恐懼、手足競爭等。他們可能會在布置農場時,將一隻小羊放在一邊咩咩地叫,表示這隻小羊「丟掉了媽媽」,然後又很高興地將小羊和其他羊群相聚在一起。或是將小豬仔們圍繞著母豬,互相推擠著要吃母奶。躲貓貓的遊戲總是百玩不厭,因為這個遊戲可以讓孩子表達出他們對於分離和「失去」某個人的焦慮,然後再度找到這個人。年紀小的孩子在躲藏時的等待忍受力有限,所以不要讓他們躲太久才被找到。
絕大多數的時間,孩子是沒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在他們身邊來來去去的事物,多一個手足等等),遊戲便是他們能夠主導的時候,他們會扮演成很會泡茶、照顧生病的小娃娃或幫她準備晚餐、假裝將「泰迪熊」小孩留在家裡,自己則去店裡買東西或去上班。
為什麼孩童會走進幻想世界裡?
貼心小叮嚀:當孩子對現實世界無能為力的時候,幻想世界是他們很好的庇護所和情緒發洩處。
在孩子成長的第四年裡,他們的想像力會越來越豐富,可以花上很長的時間自己一個人或跟玩伴沉浸在虛構的遊戲情節當中。他們可能會假裝自己是電視節目裡的超級英雄,例如蝙蝠俠或許瑞德(忍者龜裡的壞蛋角色),突然消失在天線寶寶樂園裡,並用歌唱的語調說話,或者假裝自己是公主、戴著寶劍的騎士、皇后或小仙子。
擁有魔力、力量和保護別人的能力是多麼愉快的一件事情。只要有一根魔杖,就能變出食物,也就不用依賴媽媽提供了;受傷了可以馬上復原,還可以殺死壞蛋。想像一下,無時無刻覺得所有事情是自己無法完成,所有的技能無法自己掌握,所有好的事物都需要倚賴他人提供,這樣的感覺對一個小孩而言必然是很難受的。孩子需要躲到一個虛構的世界裡,在這個世界中,他可以擔任所有的角色,處理並戰勝所有的危險。有時候孩子很難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幻想,回到外界的現實生活中,有時候他們太沉溺於想像的遊戲之中,而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都和遊戲混合交織在一起。只要不過度干涉或控制,孩子都很喜歡父母加入遊戲中,他們需要成人在旁保持適當的參與度,當遊戲太過嚇人的時候能夠適時地阻止,並將他們帶回現實世界中。
查理和提姆在院子裡玩,在成堆的落葉中跑來跑去。查理六歲大的哥哥彼得,騎著腳踏車咻咻地飛奔而來,跳躍過落葉堆,並和他們打起一場「落葉仗」,最後將兩位小朋友埋在落葉堆裡。因為被落葉蓋住,查理顯得有點驚恐。當他哥哥騎著腳踏車離開,他爬了出來時,就和提姆假裝他們在一艘船上,並在媽媽的幫助下,立起一隻掃把當作桅桿。他們對於誰該當船長有點爭執,媽媽出面幫忙解決。之後,他們假裝自己需要划過一片有漩渦的「海洋」,且不能離開船,因為四周充滿了「險惡的鯊魚群」。當媽媽喊他們進屋裡吃點心時,查理看起來很擔憂,請媽媽來「解救」他們,因為「鯊魚正在追殺他們」。鯊魚的威脅對查理而言相當真實,如果沒有緊握住媽媽的手,他沒有辦法說服自己踏出船外。
小孩所感受到的強烈情緒,如:生氣、害怕和厭恨,可能會淹蓋他們,且很快地流露出來。哥哥的欺負可能讓查理覺得害怕和生氣,或許讓他想要攻擊或咬哥哥。這些感受對他而言太過強烈以致無法處理,瞬間,覺得自己周遭充滿了危險,尤其是想像出來的鯊魚,似乎代表了查理氣憤攻擊的情緒——難怪鯊魚讓他覺得害怕和焦慮。
吃完點心後,查理說:「我想要像彼得那樣騎腳踏車。」媽媽建議他自己試試看。查理的三輪車對他而言有點太大,要將車子推到小徑上有點困難。當他把車子推到草地上時,因為腳一直從踏板上滑掉,讓他無法順利地騎車。最後,他沒好氣地請媽媽幫忙推車,媽媽答應了他。媽媽抓住三輪車的龍頭將他拖過落葉堆,查理很兇地大叫:「妳從後面推!」當媽媽從後面推著車時,查理則笑容滿面地騎著,完全像是自己在騎車,就跟哥哥一樣。
或許在這個時刻,提供幫助的媽媽不在他的視線之內,他便可以相信真的是自己騎著三輪車,他是哥哥,強而有力且不會受傷或被欺負。
要將孩子從幻想中拉出嗎?
貼心小叮嚀:父母應該學習知道什麼時候該陪著孩子演戲,什麼時候要將他們拉回現實來。
如同我們在查理的例子中看到的,父母有時候需要能夠忍受自己只是個配角,附屬於孩子的,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以及幫助他們誇耀自己的能力。當然,很重要的,不能總是用這樣的方式協助孩子完成事情,這樣會讓他們誤認自己擁有比實際上更多的技能,也會讓他們對某些尋常事物失去耐心,因為學習新技能有時是需要經歷辛苦緩慢的過程。當孩子無法忍耐挫折感,或認為「不知道」是一種缺點且厭惡它時,可能在學習新技能或在學校聽從老師的指令上,會遇到相當多的困難。為了要學習其他人的經驗,我們必須要忍受像小孩一樣,擁有那種「不知道」的感覺。
假想的朋友
貼心小叮嚀:假想的朋友是孩童內心需求的投射。
有時候,孩子會創造出一個假想的朋友,來幫助他們處理遭到冷落或孤單的感受。例如:賓客(Binker),《小熊維尼》裡的主角克利斯多福.羅賓長期受苦的同伴。
皮帕發現當媽媽在給嬰兒餵奶的時候,自己沒辦法一個人玩玩具,她會消失一會兒,再出現的時候,會說她剛剛跟蘇珊愉快地一起野餐。媽媽覺得蘇珊是一個假想的朋友,便問皮帕:「蘇珊現在在哪裡呢?」她會草率地表示蘇珊現在去度假了,並在媽媽不停追問她去了哪裡時變得有點慌張。
對於孩子在轉移某些感覺的時候,假想的人物或填充玩具對他們是很有幫助的,特別是那些他們想要逃避的感受,例如:如果孩子試著想要當大姊姊的話,那可能是她的「朋友」會怕黑、怕狗或討厭垃圾車的聲音。
辨別幻想與真實之間的差異
這個年紀的孩子在辨識真實和恆久性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異,有時候他們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可能的。例如喬許告訴媽媽:「當我是女生的時候,我要留長頭髮!」有時剛滿三歲的小孩會相當堅決地想要將世界塑造成他們想要的樣子,即使不符合現實。這通常會明顯地發生在當孩子面臨可能讓他擔心的狀況,或日常生活產生變化的時候。
泰莎有一點發燒,祖母在她的醫生媽媽去上班的時候負責照顧她。泰莎跟祖母說:「婆婆,我媽咪是個醫生,她讓生病的小朋友快一點好。」祖母表示同意,並告訴她因為媽咪要上班,所以祖母會照顧她,泰莎回答:「那妳也是個醫生!」祖母說不是,但泰莎堅持地說:「妳就是有點像是醫生。」祖母不再堅持,就讓泰莎這樣認為吧。
因為想念媽媽,泰莎必須找出一個方法來適應現實,因為這個現實狀況不是她所希望的。她的方式便是將其轉變成——祖母就是那個在她生病時所需要的那個醫生媽咪。
利用角色扮演處理緊張時刻
貼心小叮嚀:大人應該容許孩童用自己的方式處理緊張,但需把握適可而止及循序漸進的原則。
在新學期開始的第一天,只需一眼就知道幼兒園裡有多少孩子是穿著有薄紗翅膀的仙子服裝,揮舞著魔杖,或是帶著警察的鋼盔、父親的舊公事包和玩具手機。手機可以幫助他們覺得自己和不在場的父母在情感上有所聯繫。這些配件和家長們允許孩子想像自己擁有特殊的能力,可以幫助孩子度過可能因為緊張而號啕大哭的時刻。
在開學的第一個月,蘇西每天都穿著芭比娃娃的服裝來到幼兒園。當老師叫她的名字時,她總是說:「我是芭比。」只要有人叫她「蘇西」,她就會生氣難過。此時她似乎真的覺得自己就是芭比。幼兒園的老師們不確定要怎樣處理,是該妥協改用「芭比」來稱呼她?還是要強迫她接受現實的世界?最後,在與蘇西的父母討論後,大家同意讓蘇西繼續這樣的遊戲直到早上的團體分享時間結束,之後,她就必須脫下芭比服裝,並且「成為」蘇西。這樣的方式幫助蘇西適應幼兒園的環境,很快地就不再需要她的「芭比人格」了。
第二篇感受力強的小大人.4-5 歲幼兒
為什麼學校家中兩個樣?
「看!這個我會!」
貼心小叮嚀:父母只要回憶一下自己當年的樣子,對於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是很有幫助的。
四到五歲的孩子,很容易出奇不意地游移在兩種狀態裡,一會兒想要展現自己新學會的技巧和迅速發展出的獨立感;但一會兒又將拇指塞入口中,所有的能力都瞬間消失地退縮回一個較為幼稚的狀態中。四歲九個月的艾里斯帖在每天下午從學校回到家中時便是如此,他會打開家裡的電腦,試著要完成對他而言其實是太過困難的數學練習程式。當他答對的時候,會高興地大叫:「看!這個我會!」,然而,當他無法順利計算出較複雜的加法時,就會說:「我現在好無聊唷!」藉以掩飾自己能力尚嫌不足的事實。之後,便會用力地吸著手指,爬上媽媽的大腿蜷曲著,假裝自己回到一個不需要是「聰明的」,或是「一個大男生」的狀態裡,他可以只是媽咪的小男孩,直到再一次準備好離開去發現新的事物為止。
像威廉這樣的孩子,只有在回到那個感覺需要母親關愛的階段時,才會喚起他們對弟弟妹妹的嫉妒心,而燃起他們因無法獨自擁有母親而引起的怒火。然而,就像我們看到威廉一樣,一旦孩子準備好再回到五歲時,他就會忘記妹妹,並重拾起對自我的感受,再度感覺到那個充滿好奇並期望探索的自我。凱蒂可以繼續去當那個笨小子——他是哥哥,可以做到妹妹無法完成的所有事情。
柔伊則是一個全然不一樣的案例,她對妹妹有著相當高漲的負面情緒。從妹妹出生那一刻起,三歲半的柔伊,就嫉妒著她。柔伊一直以來都和媽媽相依為命(因為爸爸派駐於海外的軍事單位),妹妹的誕生對她而言是一個很大的衝擊,一直以來都還無法適應。然而,柔伊找到一個不需對外表現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緒,取而代之的是在內心存著一個想法,認為自己是那個負責任的好姊姊。利用煽動妹妹瑞秋去做一些調皮搗蛋的事情,然後當媽媽對妹妹生氣的時候,讓自己在旁邊看起來是較為乖巧優越的。舉例來說,十八個月大的瑞秋坐在高腳椅上,自己用湯匙吃飯的時候,當媽媽一離開房間,柔伊就鼓勵妹妹把食物挑出來丟在地上。當媽媽回來時,發現瑞秋正咯咯作笑,地上和牆壁上都灑滿了食物,姊姊則是看起來很生氣地雙臂交叉站在一旁,當媽媽生氣地罵瑞秋的時候,柔伊則說:「媽咪,妹妹是不是太頑皮了?」柔伊在上學的第一年當中,一直還保持著能幹姊姊的姿態,而這也影響到她和其他人做朋友的方式。柔伊發展出一種假象,假裝自己能夠領導其他人,例如:幫所有其他小朋友綁鞋帶,因為她已經在年紀小一點的時候就學會這項技巧。瑞秋可以當那個調皮搗蛋、骯髒不乾淨,且總是惹麻煩的那一個小孩;柔伊則在媽媽身上找到自我認同,上學後,她的對象轉換成學校裡的老師,在一些自己已經會的事物上幫助其他較小的小朋友。柔伊的老師對她的行為相當憂心,反而在看到柔伊沒有這麼能幹的時候,才覺得鬆了一口氣。
在柔伊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弟弟妹妹的誕生,會造成相當激烈的幻滅。孩子必須要能夠調適自己,來適應一個事實,那便是自己已經不是媽媽生命裡的唯一。他必須要學會和其他人一起分享這個母親,而長大後在學校,則需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一位老師。孩子的心裡總是會懷疑,母親或老師的心中,是否有足夠的空間,或是足夠的關愛,來分給兩個或更多的小孩。在這個發展的重要階段,四到五歲的小孩需要接受媽媽並不是專屬於自己一個人的這個事實,母親還擁有許多其他的關係,包括爸爸、兄弟姊妹和朋友。如果孩子覺得自己擁有足夠的愛,便會開始理解到,和家庭以外的人發展關係是有可能的。然而,還是有些時候,尤其是感覺到焦慮時,孩子會想要回到母親是專屬於自己一個人的狀態下。
第一篇叛逆的小小孩.3歲幼兒
內在氣質+生活經驗=對外在世界的看法
貼心小叮嚀:早期關係的經驗會影響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是友善希望還是敵意沮喪。
家長們可能都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的個性,喜歡和不喜歡,恐懼和熱愛的事物。是什麼造就這樣獨特的個性發展呢?三歲孩子的思考方式、感受及行為模式,有部分是當自己還是嬰兒時和父母親的關係有所關聯。
當遇到新的經驗時,像是到托兒所上學或換老師,孩子會依照以往遇到挫折、轉換和發展時——例如斷奶和學習爬行——所得到的協助來適應。而父母親小時候...
目錄
●推薦序/林玉華
●前言
第一篇叛逆的小小孩.3歲幼兒
第一章. 了解你的孩子
內在氣質+ 生活經驗= 對外在世界的看法
遊戲可以帶來什麼好處呢?
為什麼孩童會走進幻想世界裡?
進入語言高階班: 能表達感受與對話
第二章. 家庭親密網
家庭中的三角關係
相信嗎? 嫉妒會導致睡眠障礙
父母需要偶爾離開孩子, 享受兩人世界
我要像爸比媽咪一樣
孩子被不同的管教方式給搞亂了
單親的爸爸或媽媽, 孩子還是你的
第三章. 家中新成員
懷孕這件大事
兄弟姊妹間的互動關係— 友誼與嫉妒
朋友之間的對話討論
第四章.處理憤怒
藉由玩遊戲來攻擊和發洩
暴衝的小孩
每一個人都會生氣
說「不」需要理由嗎?
一手拿胡蘿蔔,一手拿棒子:賄賂和威脅
你同意打小孩嗎?
第五章.找出問題,開處方簽
如廁訓練.故意亂尿.尿床
需要一個安靜放鬆的反省時刻
幼兒為什麼會睡不好睡不著呢?
食物與情感間的聯繫
性別差異與性別角色
當難過的事情來臨時
第六章.好棒,上托兒所了
說再見,很重要
遊戲幫孩子轉移了分離的痛苦
接受團體生活的挑戰
把老師當作媽咪
即將進入冒險的四歲
第二篇感受力強的小大人.4-5 歲幼兒
第一章.在家中的生活時光
為什麼學校家中兩個樣?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微妙關係
手足間的對抗賽
想像遊戲帶來心靈的撫慰
尊重孩子做自己
我需要爸比媽咪了解我的情緒
第二章.上學去
正式教育開跑了
如何讓孩子早點適應學校生活?
願意和我做朋友嗎?
在學校和在家中的角色是不一樣的
從合作遊戲中可觀察孩子們的個性
競爭,不好嗎?
第三章.社交生活有挑戰
懂得分辨真實與想像
好奇心作祟
我是女生,你是男生
恃強欺弱的開始
喜歡有人作伴還是獨來獨往?
第四章.書籍繪本與親子共讀
利用繪本表達常見的恐懼
值得唸給孩子聽的繪本
爸比媽咪讀故事書給我聽
第五章.孩子的焦慮與擔憂
如何看待「失去」這件事?
學習障礙怎麼來的?
生病造成的恐懼和憂慮
我的孩子跟別的孩子不一樣,是有問題的嗎?
第六章教養孩子要像放風箏一樣
孩子明確的界線
適時放手,讓孩子獨立
愛他就去了解他
●推薦序/林玉華
●前言
第一篇叛逆的小小孩.3歲幼兒
第一章. 了解你的孩子
內在氣質+ 生活經驗= 對外在世界的看法
遊戲可以帶來什麼好處呢?
為什麼孩童會走進幻想世界裡?
進入語言高階班: 能表達感受與對話
第二章. 家庭親密網
家庭中的三角關係
相信嗎? 嫉妒會導致睡眠障礙
父母需要偶爾離開孩子, 享受兩人世界
我要像爸比媽咪一樣
孩子被不同的管教方式給搞亂了
單親的爸爸或媽媽, 孩子還是你的
第三章. 家中新成員
懷孕這件大事
兄弟姊妹間的互動關係— 友誼與嫉妒
朋友之間的對話討論
第四...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