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威廉‧麥克尼爾
定價:NT$ 450
優惠價:79 折,NT$ 355
本商品已絕版
AI 閱讀精靈歐叩比O'copy,開啟全新的閱讀體驗,讓閱讀更智慧!
想與書籍對話,探索每一頁的智慧嗎?
"Talk to the Books" 讓您輕鬆提問,快速找到書中的精華。不論是日常閱讀還是學習精進,AI 閱讀精靈歐叩比 O'copy 將成為您的最佳夥伴。
現在就開啟全新的閱讀體驗,讓知識隨時為您所用!
『中世紀義大利半島各城市只有兩個自始自終堅守自己的獨立性,對人類史而言真是意義非凡:第一是佛羅倫斯;第二是威尼斯,一個表面上看起來停滯不前、政治上亦無波瀾的城市』--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一群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歐亞大陸西半部人類主要的舞台集中在地中海與歐亞大草原。公元452年的一群逃難者為躲避蠻族阿提拉的攻擊,逃往海上,此地才開始有人居住。五百多年後這個人口不到二十萬人(公元1422年人口數十九萬)的城市變成了東地中海的海權霸主,號稱『東地中海女王』!
公元一0五四年,東西方基督教(拜占庭與羅馬)分裂以後,歐洲政治的分界線從南北劃分基督教世界與蠻族天地,變成東部的東正教與西半部的天主教,威尼斯的地理位置正好落在交會之處。1453年第二羅馬-拜占庭陷落於奧斯曼土耳其人之手後,威尼斯扮演過保衛基督教世界的角色,更一舉在1571年的雷龐多(Lepanto)海戰讓奧斯曼喪失地中海權。
威尼斯的貢獻不只是面具、嘉年華、貢多拉船,還有葡萄酒(馬爾瓦吉亞酒)、肥皂(戰時也可以在敵方船上阻擾敵人的運動)、玻璃與眼鏡、蕾絲(生產地在慕拉諾島)、出版業(1495~1497全歐洲出版了1821本,447本由威尼斯出版,第二名的巴黎只貢獻了181本) 、專利制度(1474年起給予10年的保障)、保險制度。
他們沒有如熱那亞赫赫威名的冒險家—哥倫布;她們也不像翡冷翠(佛羅倫斯)那樣天才輩出—達文西;更沒有羅馬城的歷史光輝與教宗的光環。但是這群務實、腳踏實地,在孤懸海外一隅、靠魚鹽維生的人民,經歷數百年的時光卻能造就海上強權的事業。這個城市遭逢多次生死關頭的危難,卻不曾分裂、內亂,反而更加團結在聖馬可旗幟下,更見淬煉!她的國策符合地緣條件,她參與建構了現代意義的外交體系,她扮演地中海東西兩方商品、技術、知識、美學、文化交流的橋樑,促成西歐從封建體制走向現代。她是威尼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觀光城市,曾經在歷史上成就不平凡偉業的小城大國!
作者簡介:
芝加哥大學歷史學榮譽教授,史學著作量甚豐,超過三十冊。包括:《西方文明史》(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人類社群史》(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回教世界》(The Islamic World)《古典中國》(Classical China)、《文明的起源》(Origins of Civilization)、《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等,《西方的興起》於一九六四年榮獲美國國家圖書館獎。
名人推薦:
海國威尼斯的魅力
工頭堅 Ken Worker
對於威尼斯,你一定不陌生。
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她的容姿,時常出現在歐洲或好萊塢電影中,成為難以忽視的壯麗背景,或詭奇豔麗的故事發生之舞台。我第一次「煞」到威尼斯,就是年輕時在貝托魯奇執導的電影《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中,看到的威尼斯夜景;那不僅是美,而是隱藏著無邊的神秘與劇情般之黑暗場域。
過去幾年,因為帶團到過威尼斯許多次,但每一次、無論是乘著船、巴士或歐洲之星列車,來到這座城市時,心中都還是難掩興奮的感覺;畢竟,它是這麼一座放眼世界獨一無二的城市。威尼斯就像是奇幻小說中才會出現的虛構國度,可是她,卻貨真價實地存在於人類的歷史中。
要真正理解威尼斯的魅力,就必須先認知到,在成為現今舉世聞名的「水都」之前,她其實更是一個「海國」。
約莫一千五百年前,一群原本住在義大利東北部平原上的居民,為了躲避從東方的匈奴人西遷所蔓延而來的戰禍,拋棄了自己陸上的家園,成為海上的子民、成為威尼斯人的祖先。如果有機會搭乘電梯登上聖馬可鐘樓,俯瞰整個潟湖週邊島嶼的景觀,遙想威尼斯的先民將堅硬的木樁打入流沙層的底部、建立穩固的地基,然後歷經漫長歲月,在上面建立起無數的家居、教堂、宮殿,成為稱霸海上的「亞得里亞海女王」,更是令人不得不動容。
由於威尼斯面對東方的地理位置特性,使得它成為海陸兩段絲路的重要端點,發展出和歐洲其他城市不同的多元文化特色,從聖馬可教堂那拜占庭式的圓頂就可以看得出:威尼斯的魅力是特殊的歷史所累積出來的,無論是威尼斯人的個性、威尼斯城的建築、或者威尼斯豐富多樣的海鮮料理。
橋,無疑是水路縱橫的島上最迷人的景觀之一。威尼斯本島由一一七座小島、一五〇條運河和三百七十八座橋樑組成,島上的巷道就在光和影、水與陸之間,彷彿是影片膠卷上一格格的畫面般,組成不連續的風景;而橋,就像是把這一切連貫起來放映的齒輪。
儘管這些起起伏伏的橋樑,對於拉著行李箱初抵海都的旅客可能是一種詛咒;但只要安頓完畢,只帶著相機走在橋上,就好像踩著高高低低的節奏一般,不禁哼起威尼斯著名的輪舞曲(Rondo),心情頓時愉快極了。穿梭在橋與水之間的,是舉世聞名威尼斯象徵之一:鳳尾船(或貢多拉,Gondola)。
在義大利,幾乎每座重要的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聖人;可是正如前述,威尼斯人基本上是一群難民的後代,在他們胼手胝足,靠著製鹽、貿易與融資,成為富甲一方的海上共和國之後,覺得這座城市沒有聖人,難免覺得面子上掛不住。
西元八二八年,兩名威尼斯商人打聽到基督宗教四大福音書作者之一的使徒聖馬可遺骸存放在埃及的亞利山卓港,於是連哄帶騙(或者好聽地說,運用智慧)將遺骸偷運回威尼斯,獲得全城熱烈的歡迎,隨後興建了這座兼具陵寢與教堂意義的建築;從此以後,代表聖馬可的「飛獅」(或「翼獅」),也成為威尼斯共和國的象徵。
聖馬可教堂既然是威尼斯人的「面子」,也是信仰象徵,在建築上當然不可能馬虎。我們現在看到的教堂形制,應該是在十五世紀最後底定的,歷經數百年的重建、加蓋與裝飾,聖馬可是一座不折不扣的黃金聖堂;它的建材包括紅色與白色大理石,內部裝飾用了三千顆寶石與八十個琺瑯飾版,但是更驚人而且最具威尼斯特色的,則是四千平方公尺的黃金馬賽克……
如今,共和國的昔日榮光已逝,而黃金的聖堂依舊;在廣場前,上演著令人眩目的歷史流轉。
常常有人問我,到底是在嘉年華時去威尼斯好,還是避開嘉年華好?──我的答案總是,如果要體會威尼斯冬季的蕭瑟、靜靜地逛街道、窩咖啡廳,當然最好避開人潮洶湧的節慶時期;但是,在嘉年華的期間,當你走在街道上、摩肩擦踵而過的帶著面具且盛裝的人群,將會像是走在一個現實的夢境中一般。
可以這麼說:如果在淡季來到威尼斯是一趟旅行,那麼在嘉年華時來到威尼斯,則是一種畢生的體驗(lifetime experience);而,如果能夠更深入理解威尼斯共和國的歷史,更能將旅行的樂趣,延伸到仿如奇幻小說的時空。
威尼斯的經驗
張國城
作為芝加哥大學的校友,能夠為這本書寫一些心得是我莫大的榮幸。地中海是西方文明的搖籃,而此一區域文明的傳播和發揚緣於對海洋的運用。從人類有記載的海權史來看,克里特(Crete,公元前二五〇〇-一二〇〇年)是地中海最強大與最早期的海權國家之一。克里特人口密集且成長迅速,由於該島多山,又剛好位於東地中海海上交通的樞紐地位,在戰略位置上有利於向外發展商業,同時又有利於攻擊與限制競爭者的商業活動。所以克里特人很早就向海洋發展以求生存。
腓尼基人(Phoenicians,公元前二〇〇〇-三〇〇年)是第二批登上地中海海權舞台的民族。他們擅長海上貿易,航行到地中海的每一個角落,在腓尼基人尋求新的貿易對象和新的原料來源之際,他們成為西方第一流的偉大航海者。在地中海沿岸以及一些島嶼上,他們所設立的通商據點紛紛成為新興的文化中心。迦太基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威尼斯是地中海海權國家的翹楚。因為威尼斯位於亞得里亞海旁,所以它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可以和拜占庭帝國及伊斯蘭國家進行廣泛的貿易活動。在一四五〇年時,總共有超過三〇〇〇艘威尼斯的商船處於營運的狀態中,其中大部分在必要時可以變成戰艦或運輸船。威尼斯政府要求每艘商船必須搭載特定數量的武器(大部分是十字弓與槍)及盔甲,商船的乘客也被預期在必要時可以武裝起來並進行戰鬥。船上的划手不是奴隸,而是從這個城市或是它的領地(特別是達爾馬提亞)中產生的。在每個教區中,當這些槳手離開之後,他們的家庭會受到教區中其他人的支持。另外債務人一般是在戰船上划船來償還他們的債務。在十三世紀末時,威尼斯已經變成全歐洲最繁榮的都市。在勢力與財富最顛峰的時期,威尼斯擁有三萬六〇〇〇名水手來駕駛三三〇〇艘船,並且主宰了中古時代的商業活動。埃佛利德.馬漢(A. T. Mahan) 認為英國之成就為空前海洋強權,在於六項海權發展原則的優勢-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型態、領土比例、海洋人口、民族性-威尼斯幾乎滿足了全部六項。
威尼斯還提供我們更多海權發展的歷史經驗。時至今日,透過麥克尼爾教授的這本偉大著作,它的故事仍然讓我們了解海權的發展對一個國家如何深具意義。
首先,威尼斯人告訴我們,海權的發展除了馬漢八〇〇年後歸納出來的那六項原則外,取決於國家科技力量的總和。另外,發展海權的動力會促使國家發展科技。人類為了安全地在海上從一地到任一地,需要當時最精密的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以及製造工藝;為了在海上摧毀敵人,需要最強的弓箭,接著需要威力最大的火砲,然後是在水底潛行,接著是性能最好的飛機...二次大戰後,美蘇發現要爭奪海權,要能在更遠的距離發現敵艦並予以識別定位後,引導武器攻擊遠在艦上感測器甚至艦載飛機所能及距離以外的目標,更需要無遠弗屆迅速又安全的通信,衛星和軍艦一起成為國家海權的主要組成部分。然後這些用於發展海權的科技-無線電、雷達到太空、衛星及網際網路-早已超越軍事領域,無一不外溢到其他領域,促進了整體科學、技術及製造工藝的進步。
威尼斯船運版圖在十三世紀出現驚人的擴張,與船運技術及航海方法的重要變革息息相關。作者指出:
「...或許改良的關鍵點在於引進更強力的操舵裝置,利用機械的優點,無論是滑輪或槓桿,發揮超過人類肌肉極限的力量。在古老的中古時代,歐洲水手駕船是在靠近船尾的部分划槳前進,這種設備受限於操縱者的力量。大船需要可省力控制的操縱面板,以厚重的常設鉸鏈固定於船的骨架上。於十三世紀引進北方海域的艉板舵輪滿足了這項技術上的需求:它的大小能依需求製作,而且輕易就能創造出適用的聯動裝置,讓舵手即使在大浪中,也能利用機械的優點保持舵輪的方向...發明了更有力的操舵裝置後,船的體積大大增加了,因此帆、桅杆、索具也要跟著調整。就像北方的艉板舵輪裝置,方形帆在快進入一三〇〇年時出現於地中海,且和原本的大三角帆有各種組合方式。另外,船的甲板中央,前後各立起高高的船樓,船樓所提供的優點不只利於防禦,也能提供船員生活的地方,這對冬季航海來說是必要的設備。
...同時,航海技術的進步也使新的柯克船更加安全、更為有用。一二七〇年後不久,地中海開始使用羅盤,此後即使在多雲的天氣也能辨別方向,只要記錄船上羅盤方位的每個變化,還有變化發生的時間,即使連續幾日陰天,又看不見陸地,熟練的水手也能合理且準確的推估位置。隨著這種技術越來越老練,地中海的航海圖和毗鄰的海岸線也編制完成,也就是所謂的航海指南,上面顯示了港口間的羅盤方位。只要適當沿著圖表上定義的航線,船隻在冬天也能如夏天般精準地駛向目的地,船長不需依賴天氣晴朗時的太陽與星星也能確認方向。」
就我個人看來,這些偉大發明--艉板舵輪、方形帆、羅盤-在海權發展上的意義,足以和蒸汽機、核動力裝置和衛星比肩。
其次,海洋的利用需要當時最精良的管理技術。船隻的建造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對於人力、工時、原材料及造船場地有綜合的管理策略。威尼斯成功的關鍵之一是在一一〇四年建立了著名的國營造船廠(Arsenal),這座造船廠仿造拜占庭的規劃,由政府管理,專門建造軍用戰艦。後來,國營造船廠開始大量生產標準設計的船隻。工人因專業化發展出獨特的技能與效率,標準化的零件也簡化了修船的難度,政府儲備這些零件,並長期僱用一群專家,以便在需要時,能以最快的速度指導大量工人們製作出新的艦隊。國營造船廠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實踐了現代工廠生產線的效率及可預測性。在國營造船廠最強大的時期,不需一小時就能組好一艘戰艦。這些優勢和經濟顯然並非一蹴可及。在一一〇四年之後,威尼斯海軍的規模和強度急劇增加。威尼斯不再依靠拼裝的戰艦(例如一〇八一年至一〇八五年對抗諾曼人時使用的戰艦),他們開始可以為戰爭設計戰艦,他們也可以在現有城市經濟、材料及人力的限制下,依場合及戰略的不同派遣其海軍力量。這就讓威尼斯在海上稱雄。
威尼斯人告訴我們的第三件事情是海權的發展不受所謂「海洋國土」的概念限制。「海洋國土」包括海外根據地和經濟海域。事實上從後者來看,目前各國的「海洋國土」基本上經常出現重疊的情況,而且共同開發或引進外資開發已經是全面趨勢。因為海上難有具體疆界。大國之間為海洋疆界發生衝突的情況也逐漸受到遏制。因為除非發動戰爭,在一時間的海洋衝突中獲勝並不能永久性的排除他國在該爭議地區中的事實存在和利用。威尼斯在海戰中屢戰屢勝,但並未也不試圖保證對地中海進行排他性的運用,這正是今天海洋運用的基本原則;中國和越南在南海的衝突就是最好的例子。
威尼斯告訴我們的第四件事情是海外根據地不完全是發展海權的絕對要件。今天除了美國外,任何國家都不容易建立有意義的海外根據地。但不意味著沒有海外根據地就不能有效利用海洋,一一二五年威尼斯人從匈牙利人手中奪回了斯普利特,但匈牙利又趁威尼斯人離開後佔領這座城市。但拜占庭皇帝約翰一世眼見威尼斯海軍展現的實力,在一一二六年對威尼斯人重新開啟君士坦丁堡的市場及其他拜占庭的港口,並提供如同過去一般的貿易特權,說明了這個道理。
今天和威尼斯崛起初期時代一樣,都不是爭取殖民地的時代,過去的殖民地或重要的海上咽喉點(choke point)目前幾乎都已經是獨立國家或為獨立國家所掌握,即使這些國家國力不強,也很難輕易占領或逼使他們接受強國設立海軍基地。一千年前威尼斯人並不想直接統治伊斯特拉半島和達爾馬提亞沿海地區。他們讓當地的伯爵、主教和其他傳統統治者仍繼續保持固有統治權,但威尼斯的貴族定期進入這些港口,以確保威尼斯的利益沒有被忽略。契約界定了各個沿海行政機關和統治城市之間的關係。內容通常包含數量微不足道的進貢,再加上戰時出兵協助,例如供應一、兩艘戰艦。還有,保證威尼斯的船隻有權自由進出港口,無論是為了貿易、躲避風暴或仇敵的追擊。這讓我們看到了今天美國海權的影子。
未來中國可能試圖在緬甸、巴基斯坦或斯里蘭卡建立海軍基地,問題是這些國家對中國的政治忠誠度和同盟關係在戰時恐怕難以確保,因為中國仍必須讓當地政府保持固有統治權,另一方面中國也沒有足夠的海軍實力保為這些海外據點的安全,但這點非常重要--因為若中國要依托這些基地和美國和印度對抗,它們也勢必會成為美國和印度攻擊和封鎖的目標。而這些國家本身並沒有強大的海軍力量足以保衛這些基地。若中國要分兵保衛這些基地,則等於讓本國海岸陷於險境。因此,中國基地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是燙手山芋。而威尼斯人早就知道這種孤懸海外基地的缺陷。
威尼斯的衰落也和它海權的下降密不可分。一六六九年,威尼斯人在海外的據點已縮減至達爾馬提亞和愛奧尼亞群島。這城市的活動半徑也縮至地方活動,甚至在亞得里亞海上,威尼斯的船隻也不再重要。相較於極盛時期活躍於區域間市場、偏遠國家經濟上的協調、以及其他活動,威尼斯已成為落後地區,成為活在過去的城市,成為依靠生產(主要是農業)的義大利腹地。但何以威尼斯的海權衰落?又源於經濟蕭條。作者指出:
「...發生在義大利和威尼斯的經濟蕭條,特別是一六三〇年代之後,主因極有可能是長期的燃料短缺,雖然還有其他因素,例如技術過時、高賦稅、高薪資、因法律規範而僵化的組織(如行會壟斷和工作規則),也可能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由於管理威尼斯的人不再活躍於商場上,而是耗費大量時間在官方規範商業行為,這種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從短期看,威尼斯政府所採取的方式無疑有助於城市撐過立即的危機,並在現有管理與政治模式中,讓窮人得以分一杯羹。就長遠來說,政府對濟貧和公共衛生管理的努力使得威尼斯商業的經營成本增加,也讓北方生產者的價格更具競爭性。」
和今天歐洲的困境何其類似!
威尼斯當得起「海權國家」的偉大稱號。它的故事裡雖有許多衝突和糾結,但是很明顯的,發生在過去的事在今天仍舊能找到共鳴,眼前的事又能在往昔中發掘迴響。威尼斯的故事是海洋的故事、冒險的故事、強大經濟力和思維轉變的故事,也是自由經濟和福利國家撞擊的故事。我希望藉由這本偉大的著作,讓各位親愛的讀者能夠理解一個海洋國家倚賴海洋而造成的經濟、社會、政治、戰略等影響,因為它能說明過去、了解現在、展望未來。
(本文作者現為台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澳洲國立新南威爾斯大學政治學博士)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9折31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7折 | 0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 |
3折 | 1 |
4折 | 1 |
5折 | 20 |
6折 | 3 |
7折 | 11 |
7折以上 | 21 |
8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威廉‧麥克尼爾
優惠價: 79 折, NT$ 355 NT$ 450
本商品已絕版
AI 閱讀精靈歐叩比O'copy,開啟全新的閱讀體驗,讓閱讀更智慧!
想與書籍對話,探索每一頁的智慧嗎?
"Talk to the Books" 讓您輕鬆提問,快速找到書中的精華。不論是日常閱讀還是學習精進,AI 閱讀精靈歐叩比 O'copy 將成為您的最佳夥伴。
現在就開啟全新的閱讀體驗,讓知識隨時為您所用!
『中世紀義大利半島各城市只有兩個自始自終堅守自己的獨立性,對人類史而言真是意義非凡:第一是佛羅倫斯;第二是威尼斯,一個表面上看起來停滯不前、政治上亦無波瀾的城市』--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一群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歐亞大陸西半部人類主要的舞台集中在地中海與歐亞大草原。公元452年的一群逃難者為躲避蠻族阿提拉的攻擊,逃往海上,此地才開始有人居住。五百多年後這個人口不到二十萬人(公元1422年人口數十九萬)的城市變成了東地中海的海權霸主,號稱『東地中海女王』!
公元一0五四年,東西方基督教(拜占庭與羅馬)分裂以後,歐洲政治的分界線從南北劃分基督教世界與蠻族天地,變成東部的東正教與西半部的天主教,威尼斯的地理位置正好落在交會之處。1453年第二羅馬-拜占庭陷落於奧斯曼土耳其人之手後,威尼斯扮演過保衛基督教世界的角色,更一舉在1571年的雷龐多(Lepanto)海戰讓奧斯曼喪失地中海權。
威尼斯的貢獻不只是面具、嘉年華、貢多拉船,還有葡萄酒(馬爾瓦吉亞酒)、肥皂(戰時也可以在敵方船上阻擾敵人的運動)、玻璃與眼鏡、蕾絲(生產地在慕拉諾島)、出版業(1495~1497全歐洲出版了1821本,447本由威尼斯出版,第二名的巴黎只貢獻了181本) 、專利制度(1474年起給予10年的保障)、保險制度。
他們沒有如熱那亞赫赫威名的冒險家—哥倫布;她們也不像翡冷翠(佛羅倫斯)那樣天才輩出—達文西;更沒有羅馬城的歷史光輝與教宗的光環。但是這群務實、腳踏實地,在孤懸海外一隅、靠魚鹽維生的人民,經歷數百年的時光卻能造就海上強權的事業。這個城市遭逢多次生死關頭的危難,卻不曾分裂、內亂,反而更加團結在聖馬可旗幟下,更見淬煉!她的國策符合地緣條件,她參與建構了現代意義的外交體系,她扮演地中海東西兩方商品、技術、知識、美學、文化交流的橋樑,促成西歐從封建體制走向現代。她是威尼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觀光城市,曾經在歷史上成就不平凡偉業的小城大國!
作者簡介:
芝加哥大學歷史學榮譽教授,史學著作量甚豐,超過三十冊。包括:《西方文明史》(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人類社群史》(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回教世界》(The Islamic World)《古典中國》(Classical China)、《文明的起源》(Origins of Civilization)、《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等,《西方的興起》於一九六四年榮獲美國國家圖書館獎。
名人推薦:
海國威尼斯的魅力
工頭堅 Ken Worker
對於威尼斯,你一定不陌生。
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她的容姿,時常出現在歐洲或好萊塢電影中,成為難以忽視的壯麗背景,或詭奇豔麗的故事發生之舞台。我第一次「煞」到威尼斯,就是年輕時在貝托魯奇執導的電影《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中,看到的威尼斯夜景;那不僅是美,而是隱藏著無邊的神秘與劇情般之黑暗場域。
過去幾年,因為帶團到過威尼斯許多次,但每一次、無論是乘著船、巴士或歐洲之星列車,來到這座城市時,心中都還是難掩興奮的感覺;畢竟,它是這麼一座放眼世界獨一無二的城市。威尼斯就像是奇幻小說中才會出現的虛構國度,可是她,卻貨真價實地存在於人類的歷史中。
要真正理解威尼斯的魅力,就必須先認知到,在成為現今舉世聞名的「水都」之前,她其實更是一個「海國」。
約莫一千五百年前,一群原本住在義大利東北部平原上的居民,為了躲避從東方的匈奴人西遷所蔓延而來的戰禍,拋棄了自己陸上的家園,成為海上的子民、成為威尼斯人的祖先。如果有機會搭乘電梯登上聖馬可鐘樓,俯瞰整個潟湖週邊島嶼的景觀,遙想威尼斯的先民將堅硬的木樁打入流沙層的底部、建立穩固的地基,然後歷經漫長歲月,在上面建立起無數的家居、教堂、宮殿,成為稱霸海上的「亞得里亞海女王」,更是令人不得不動容。
由於威尼斯面對東方的地理位置特性,使得它成為海陸兩段絲路的重要端點,發展出和歐洲其他城市不同的多元文化特色,從聖馬可教堂那拜占庭式的圓頂就可以看得出:威尼斯的魅力是特殊的歷史所累積出來的,無論是威尼斯人的個性、威尼斯城的建築、或者威尼斯豐富多樣的海鮮料理。
橋,無疑是水路縱橫的島上最迷人的景觀之一。威尼斯本島由一一七座小島、一五〇條運河和三百七十八座橋樑組成,島上的巷道就在光和影、水與陸之間,彷彿是影片膠卷上一格格的畫面般,組成不連續的風景;而橋,就像是把這一切連貫起來放映的齒輪。
儘管這些起起伏伏的橋樑,對於拉著行李箱初抵海都的旅客可能是一種詛咒;但只要安頓完畢,只帶著相機走在橋上,就好像踩著高高低低的節奏一般,不禁哼起威尼斯著名的輪舞曲(Rondo),心情頓時愉快極了。穿梭在橋與水之間的,是舉世聞名威尼斯象徵之一:鳳尾船(或貢多拉,Gondola)。
在義大利,幾乎每座重要的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聖人;可是正如前述,威尼斯人基本上是一群難民的後代,在他們胼手胝足,靠著製鹽、貿易與融資,成為富甲一方的海上共和國之後,覺得這座城市沒有聖人,難免覺得面子上掛不住。
西元八二八年,兩名威尼斯商人打聽到基督宗教四大福音書作者之一的使徒聖馬可遺骸存放在埃及的亞利山卓港,於是連哄帶騙(或者好聽地說,運用智慧)將遺骸偷運回威尼斯,獲得全城熱烈的歡迎,隨後興建了這座兼具陵寢與教堂意義的建築;從此以後,代表聖馬可的「飛獅」(或「翼獅」),也成為威尼斯共和國的象徵。
聖馬可教堂既然是威尼斯人的「面子」,也是信仰象徵,在建築上當然不可能馬虎。我們現在看到的教堂形制,應該是在十五世紀最後底定的,歷經數百年的重建、加蓋與裝飾,聖馬可是一座不折不扣的黃金聖堂;它的建材包括紅色與白色大理石,內部裝飾用了三千顆寶石與八十個琺瑯飾版,但是更驚人而且最具威尼斯特色的,則是四千平方公尺的黃金馬賽克……
如今,共和國的昔日榮光已逝,而黃金的聖堂依舊;在廣場前,上演著令人眩目的歷史流轉。
常常有人問我,到底是在嘉年華時去威尼斯好,還是避開嘉年華好?──我的答案總是,如果要體會威尼斯冬季的蕭瑟、靜靜地逛街道、窩咖啡廳,當然最好避開人潮洶湧的節慶時期;但是,在嘉年華的期間,當你走在街道上、摩肩擦踵而過的帶著面具且盛裝的人群,將會像是走在一個現實的夢境中一般。
可以這麼說:如果在淡季來到威尼斯是一趟旅行,那麼在嘉年華時來到威尼斯,則是一種畢生的體驗(lifetime experience);而,如果能夠更深入理解威尼斯共和國的歷史,更能將旅行的樂趣,延伸到仿如奇幻小說的時空。
威尼斯的經驗
張國城
作為芝加哥大學的校友,能夠為這本書寫一些心得是我莫大的榮幸。地中海是西方文明的搖籃,而此一區域文明的傳播和發揚緣於對海洋的運用。從人類有記載的海權史來看,克里特(Crete,公元前二五〇〇-一二〇〇年)是地中海最強大與最早期的海權國家之一。克里特人口密集且成長迅速,由於該島多山,又剛好位於東地中海海上交通的樞紐地位,在戰略位置上有利於向外發展商業,同時又有利於攻擊與限制競爭者的商業活動。所以克里特人很早就向海洋發展以求生存。
腓尼基人(Phoenicians,公元前二〇〇〇-三〇〇年)是第二批登上地中海海權舞台的民族。他們擅長海上貿易,航行到地中海的每一個角落,在腓尼基人尋求新的貿易對象和新的原料來源之際,他們成為西方第一流的偉大航海者。在地中海沿岸以及一些島嶼上,他們所設立的通商據點紛紛成為新興的文化中心。迦太基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威尼斯是地中海海權國家的翹楚。因為威尼斯位於亞得里亞海旁,所以它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可以和拜占庭帝國及伊斯蘭國家進行廣泛的貿易活動。在一四五〇年時,總共有超過三〇〇〇艘威尼斯的商船處於營運的狀態中,其中大部分在必要時可以變成戰艦或運輸船。威尼斯政府要求每艘商船必須搭載特定數量的武器(大部分是十字弓與槍)及盔甲,商船的乘客也被預期在必要時可以武裝起來並進行戰鬥。船上的划手不是奴隸,而是從這個城市或是它的領地(特別是達爾馬提亞)中產生的。在每個教區中,當這些槳手離開之後,他們的家庭會受到教區中其他人的支持。另外債務人一般是在戰船上划船來償還他們的債務。在十三世紀末時,威尼斯已經變成全歐洲最繁榮的都市。在勢力與財富最顛峰的時期,威尼斯擁有三萬六〇〇〇名水手來駕駛三三〇〇艘船,並且主宰了中古時代的商業活動。埃佛利德.馬漢(A. T. Mahan) 認為英國之成就為空前海洋強權,在於六項海權發展原則的優勢-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型態、領土比例、海洋人口、民族性-威尼斯幾乎滿足了全部六項。
威尼斯還提供我們更多海權發展的歷史經驗。時至今日,透過麥克尼爾教授的這本偉大著作,它的故事仍然讓我們了解海權的發展對一個國家如何深具意義。
首先,威尼斯人告訴我們,海權的發展除了馬漢八〇〇年後歸納出來的那六項原則外,取決於國家科技力量的總和。另外,發展海權的動力會促使國家發展科技。人類為了安全地在海上從一地到任一地,需要當時最精密的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以及製造工藝;為了在海上摧毀敵人,需要最強的弓箭,接著需要威力最大的火砲,然後是在水底潛行,接著是性能最好的飛機...二次大戰後,美蘇發現要爭奪海權,要能在更遠的距離發現敵艦並予以識別定位後,引導武器攻擊遠在艦上感測器甚至艦載飛機所能及距離以外的目標,更需要無遠弗屆迅速又安全的通信,衛星和軍艦一起成為國家海權的主要組成部分。然後這些用於發展海權的科技-無線電、雷達到太空、衛星及網際網路-早已超越軍事領域,無一不外溢到其他領域,促進了整體科學、技術及製造工藝的進步。
威尼斯船運版圖在十三世紀出現驚人的擴張,與船運技術及航海方法的重要變革息息相關。作者指出:
「...或許改良的關鍵點在於引進更強力的操舵裝置,利用機械的優點,無論是滑輪或槓桿,發揮超過人類肌肉極限的力量。在古老的中古時代,歐洲水手駕船是在靠近船尾的部分划槳前進,這種設備受限於操縱者的力量。大船需要可省力控制的操縱面板,以厚重的常設鉸鏈固定於船的骨架上。於十三世紀引進北方海域的艉板舵輪滿足了這項技術上的需求:它的大小能依需求製作,而且輕易就能創造出適用的聯動裝置,讓舵手即使在大浪中,也能利用機械的優點保持舵輪的方向...發明了更有力的操舵裝置後,船的體積大大增加了,因此帆、桅杆、索具也要跟著調整。就像北方的艉板舵輪裝置,方形帆在快進入一三〇〇年時出現於地中海,且和原本的大三角帆有各種組合方式。另外,船的甲板中央,前後各立起高高的船樓,船樓所提供的優點不只利於防禦,也能提供船員生活的地方,這對冬季航海來說是必要的設備。
...同時,航海技術的進步也使新的柯克船更加安全、更為有用。一二七〇年後不久,地中海開始使用羅盤,此後即使在多雲的天氣也能辨別方向,只要記錄船上羅盤方位的每個變化,還有變化發生的時間,即使連續幾日陰天,又看不見陸地,熟練的水手也能合理且準確的推估位置。隨著這種技術越來越老練,地中海的航海圖和毗鄰的海岸線也編制完成,也就是所謂的航海指南,上面顯示了港口間的羅盤方位。只要適當沿著圖表上定義的航線,船隻在冬天也能如夏天般精準地駛向目的地,船長不需依賴天氣晴朗時的太陽與星星也能確認方向。」
就我個人看來,這些偉大發明--艉板舵輪、方形帆、羅盤-在海權發展上的意義,足以和蒸汽機、核動力裝置和衛星比肩。
其次,海洋的利用需要當時最精良的管理技術。船隻的建造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對於人力、工時、原材料及造船場地有綜合的管理策略。威尼斯成功的關鍵之一是在一一〇四年建立了著名的國營造船廠(Arsenal),這座造船廠仿造拜占庭的規劃,由政府管理,專門建造軍用戰艦。後來,國營造船廠開始大量生產標準設計的船隻。工人因專業化發展出獨特的技能與效率,標準化的零件也簡化了修船的難度,政府儲備這些零件,並長期僱用一群專家,以便在需要時,能以最快的速度指導大量工人們製作出新的艦隊。國營造船廠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實踐了現代工廠生產線的效率及可預測性。在國營造船廠最強大的時期,不需一小時就能組好一艘戰艦。這些優勢和經濟顯然並非一蹴可及。在一一〇四年之後,威尼斯海軍的規模和強度急劇增加。威尼斯不再依靠拼裝的戰艦(例如一〇八一年至一〇八五年對抗諾曼人時使用的戰艦),他們開始可以為戰爭設計戰艦,他們也可以在現有城市經濟、材料及人力的限制下,依場合及戰略的不同派遣其海軍力量。這就讓威尼斯在海上稱雄。
威尼斯人告訴我們的第三件事情是海權的發展不受所謂「海洋國土」的概念限制。「海洋國土」包括海外根據地和經濟海域。事實上從後者來看,目前各國的「海洋國土」基本上經常出現重疊的情況,而且共同開發或引進外資開發已經是全面趨勢。因為海上難有具體疆界。大國之間為海洋疆界發生衝突的情況也逐漸受到遏制。因為除非發動戰爭,在一時間的海洋衝突中獲勝並不能永久性的排除他國在該爭議地區中的事實存在和利用。威尼斯在海戰中屢戰屢勝,但並未也不試圖保證對地中海進行排他性的運用,這正是今天海洋運用的基本原則;中國和越南在南海的衝突就是最好的例子。
威尼斯告訴我們的第四件事情是海外根據地不完全是發展海權的絕對要件。今天除了美國外,任何國家都不容易建立有意義的海外根據地。但不意味著沒有海外根據地就不能有效利用海洋,一一二五年威尼斯人從匈牙利人手中奪回了斯普利特,但匈牙利又趁威尼斯人離開後佔領這座城市。但拜占庭皇帝約翰一世眼見威尼斯海軍展現的實力,在一一二六年對威尼斯人重新開啟君士坦丁堡的市場及其他拜占庭的港口,並提供如同過去一般的貿易特權,說明了這個道理。
今天和威尼斯崛起初期時代一樣,都不是爭取殖民地的時代,過去的殖民地或重要的海上咽喉點(choke point)目前幾乎都已經是獨立國家或為獨立國家所掌握,即使這些國家國力不強,也很難輕易占領或逼使他們接受強國設立海軍基地。一千年前威尼斯人並不想直接統治伊斯特拉半島和達爾馬提亞沿海地區。他們讓當地的伯爵、主教和其他傳統統治者仍繼續保持固有統治權,但威尼斯的貴族定期進入這些港口,以確保威尼斯的利益沒有被忽略。契約界定了各個沿海行政機關和統治城市之間的關係。內容通常包含數量微不足道的進貢,再加上戰時出兵協助,例如供應一、兩艘戰艦。還有,保證威尼斯的船隻有權自由進出港口,無論是為了貿易、躲避風暴或仇敵的追擊。這讓我們看到了今天美國海權的影子。
未來中國可能試圖在緬甸、巴基斯坦或斯里蘭卡建立海軍基地,問題是這些國家對中國的政治忠誠度和同盟關係在戰時恐怕難以確保,因為中國仍必須讓當地政府保持固有統治權,另一方面中國也沒有足夠的海軍實力保為這些海外據點的安全,但這點非常重要--因為若中國要依托這些基地和美國和印度對抗,它們也勢必會成為美國和印度攻擊和封鎖的目標。而這些國家本身並沒有強大的海軍力量足以保衛這些基地。若中國要分兵保衛這些基地,則等於讓本國海岸陷於險境。因此,中國基地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是燙手山芋。而威尼斯人早就知道這種孤懸海外基地的缺陷。
威尼斯的衰落也和它海權的下降密不可分。一六六九年,威尼斯人在海外的據點已縮減至達爾馬提亞和愛奧尼亞群島。這城市的活動半徑也縮至地方活動,甚至在亞得里亞海上,威尼斯的船隻也不再重要。相較於極盛時期活躍於區域間市場、偏遠國家經濟上的協調、以及其他活動,威尼斯已成為落後地區,成為活在過去的城市,成為依靠生產(主要是農業)的義大利腹地。但何以威尼斯的海權衰落?又源於經濟蕭條。作者指出:
「...發生在義大利和威尼斯的經濟蕭條,特別是一六三〇年代之後,主因極有可能是長期的燃料短缺,雖然還有其他因素,例如技術過時、高賦稅、高薪資、因法律規範而僵化的組織(如行會壟斷和工作規則),也可能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由於管理威尼斯的人不再活躍於商場上,而是耗費大量時間在官方規範商業行為,這種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從短期看,威尼斯政府所採取的方式無疑有助於城市撐過立即的危機,並在現有管理與政治模式中,讓窮人得以分一杯羹。就長遠來說,政府對濟貧和公共衛生管理的努力使得威尼斯商業的經營成本增加,也讓北方生產者的價格更具競爭性。」
和今天歐洲的困境何其類似!
威尼斯當得起「海權國家」的偉大稱號。它的故事裡雖有許多衝突和糾結,但是很明顯的,發生在過去的事在今天仍舊能找到共鳴,眼前的事又能在往昔中發掘迴響。威尼斯的故事是海洋的故事、冒險的故事、強大經濟力和思維轉變的故事,也是自由經濟和福利國家撞擊的故事。我希望藉由這本偉大的著作,讓各位親愛的讀者能夠理解一個海洋國家倚賴海洋而造成的經濟、社會、政治、戰略等影響,因為它能說明過去、了解現在、展望未來。
(本文作者現為台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澳洲國立新南威爾斯大學政治學博士)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7折 | 0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 |
3折 | 1 |
4折 | 1 |
5折 | 20 |
6折 | 3 |
7折 | 11 |
7折以上 | 21 |
8折以上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9折31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