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斯特.費爾金斯
定價:NT$ 380
本商品已絕版
當戰爭成為生活的全部,成為所有事物的同義詞;
作為例外的、可能結束的戰爭,其實從來沒有發生。
人民、記者,乃至國際人士,要如何在黑暗中看見光明?
戰爭原本應是日常生活的例外。但在世紀交替的阿富汗與伊拉克,煙硝與殺戮、殘酷與荒謬就是日常。
這場戰爭彷彿沒有開始,也不會結束。它只是存在。存在每個白晝、每個夜裡。就在每個呼吸之間。當戰爭成為生活的全部,成為所有事物的同義詞,作為例外的、可能結束的戰爭其實從來沒有發生。在戰火之下的苦難大眾只能預見和今天一樣的明天,在戰地之外的人們看到的只是令人麻木無感的國際新聞。難道,唯有死者,才能看到一切終結?
自紐約世貿中心發生911恐怖攻擊事件,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對阿富汗、伊拉克發動反恐戰爭以來已經超過十餘年,西方各國以其自傲的軍事武力及民主政體干預他國內政,是否真的締造了區域和平與經濟穩定?
在美國與伊斯蘭世界之間,我們仍不見任何一方勝出,卻已然清楚誰是最大輸家。當炮火在人們日常居止的街巷間落下、多年鄰居在轉眼間以刀槍相向、反叛分子收編軍警單位公然綁架勒贖,人民要如何面對荒謬絕倫的處境?又如何在族群傾軋中建立國家未來?
戴斯特.費爾金斯是這個世代最重要的戰地記者。他自1998年起深入阿富汗及伊拉克採訪觀察,並以此寫成本書。無論採訪對象是激烈反美的伊拉克反叛分子、為求家人溫飽而從軍的少年民兵,或是心力交瘁的美國軍官,費爾金斯從不妄加評斷。他跳脫政治局勢分析與褒貶功過,讓筆下的人物還原為「人」的真實血肉,重新在讀者眼前現身。
於是我們可以跟隨費爾金斯的文字在法魯賈的幽暗街道中行軍、看著阿富汗兒童在雷區中嬉戲、聽喀布爾飯店經理細數往日繁華,也旁觀各派人馬在敵我難辨中鬥狠耍詐、見識阿富汗軍官如何以「挖角」打贏不流血的戰役,甚至拜訪自殺炸彈客悲痛欲絕的家人。我們也走進巴格達的小學,目擊伊拉克人民進行第一次全國大選,儘管叛亂分子的炸彈就在隔街引爆,儘管投票即意味著未來幾個月隨時會送命,伊拉克人仍不願意放棄任何使國家更美好的一線希望。在阿富汗饑荒最嚴重的地區巴米揚,費爾金斯受到一戶人家熱情的款待,雖然下一餐還沒有著落,男主人仍殷切敦促費爾金斯吃下最後一塊麵餅。
也就在這本書中,費爾金斯寫下了這段話:
「多次踏上阿富汗國土,讓我逐漸愛上這個地方。為了這個國家的美麗和錯亂,也為該地人民面對瘋狂行徑時的寬宏大度。在工作中往往能目睹令人震驚的殘酷,而這裡的人民面對殘酷之淡然則更令人訝異。殘酷滲入生活每個角落,到了怵目驚心的程度。但他們內心深處仍保有溫情。」
有影子的地方必然有光。
費爾金斯的寫作像要守護一盞燭火,他用盡全力抵擋沙地吹來的橫風,只為照見漫漫黑夜中無數高貴而卑微、脆弱卻堅韌的靈魂。他脫離了戰地報導消費現實悲劇的倫理爭議與原罪,從全觀式的恢弘視野發掘戰火中的人性之光,令人汗顏自己對戰爭的認識是如此淺薄偏頗。那些與我們同樣渴求美好與良善生活的人們,儘管仍在家園的斷垣殘壁中舉步維艱,卻始終盼望國家、民族獲得比今日更美好的一日。
作者簡介:
戴斯特.費爾金斯Dexter Filkins
屢被新聞界譽為「這個世代最重要的戰地記者」。2009年以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美軍戰地報導獲普立茲獎(共同獲獎)。2010年因揭發阿富汗戰爭內幕,獲得喬治.波爾克獎,並兩度獲頒美國海外記者俱樂部獎。費爾金斯自1998年起持續報導阿富汗與伊拉克境內的戰事。曾擔任《洛杉磯時報》新德里分社社長,也曾為《邁阿密信使報》執筆。2007-08年擔任哈佛大學卡爾人權政策中心研究員。2010年加入《紐約時報》,持續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等地進行採訪報導。
譯者簡介:
黃中憲
1964年生,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專職翻譯。近期譯作包括《非洲:六十年的獨立史》、《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臺灣農民運動與土地改革:1924-1951》、《1946:形塑現代世界的關鍵年》、《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湖南人與現代中國》、《太平天國之秋》、《戰後歐洲六十年:1945-2005》等書。
名人推薦:
林博文/專欄作家
張翠容/香港獨立記者
張鐵志/作家、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蘭萱/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
——共同推薦
★ 橫掃《時代雜誌》、《紐約時報》、《衛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波士頓環球報》及Amazon.com等重大媒體年度好書
★《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
★「美國國家書評獎」年度最佳非虛構作品
「《永遠的戰爭》是我讀過最好的戰地報導!本書描繪的戰場景象是如此細膩,四處是荒謬與令人心碎的片段,以及出人意表的英雄與反派。我們日常見聞的伊拉克與阿富汗,相形之下顯得何等尖刻而扁平。儘管書中記述了許多悲劇,全書依然成就了令人景仰的美。」——《衛報》年度好書
「描寫伊拉克與阿富汗難言傷痛的著作多如過江之鯽,論文字的精準與力道卻無人能及《永遠的戰爭》……費爾金斯的著作如電光燒卻戰爭之霧,帶來無比的澄明。」——《時代雜誌》非小說類年度好書
「詳盡到令人黯然……費爾金斯以幾乎是致幻的臨場感,讓我們親眼看見真實的人道意義與『反恐戰爭』的後果。」――《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永遠的戰爭》已躋身經典之列。本書具備了歷來所有偉大戰爭文學作品予人的那種亙古永存感。有關伊拉克、阿富汗的著作已是汗牛充棟,但論及親身見聞之廣、履艱歷險之多,以悲憫、流暢的文筆捕捉那份恐懼,沒人比得上戴斯特.費爾金斯。」—— 喬治.派克(《紐約客》專欄作家)
「戴斯特.費爾金斯是我這一代最出色的戰地記者,無畏、慈悲而又無比正直。在這個無所不知的專家和志得意滿的部落格寫手大行其道的時代,費爾金斯是有真才實學者。」—— 傑佛瑞.高柏格(《大西洋月刊》撰稿人)
戰爭讓你想到什麼?槍火、軍隊、空襲下的無人街道、逃難者、流淚的母親?身處承平之世的我們都能意識到戰爭的代價有多麼龐大,那怎麼可能有一場戰爭是「永遠」的?
然而,當戰爭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時,那感覺,可能比永遠更漫長。
曾任《紐約時報》記者,現為《紐約客》撰稿人的戰地記者戴斯特.費爾金斯,在阿富汗與伊拉克駐紮已逾十年。有次上節目,脫口秀主持人調侃地問他:在戰地待那麼久,報導真有比來來去去、短暫停留的記者好到哪裡去嗎?費爾金斯當時選擇了苦笑不答。
或許差別不在於報導,而在於戰爭帶給當事人的影響。費爾金斯在《永遠的戰爭》一書後記中坦承,他的人生「因此有了無可逆轉的改變。」
對於閱讀這些因戰爭而產生的影像、文字報導的讀者而言,掬一把同情淚似乎是我們唯一能做到的。這「無可逆轉的改變」究竟意味著什麼?
來看看兩則故事:拉阿德.班納是個律師,住加州的他原本夢想永久定居美國,卻在九一一事件之後被禁止入境。拉阿德從此走入宗教,成為反叛份子,在與美軍交戰中喪生。拉阿德的家人始終無法接受死訊。而雅各.尤塞夫是一名高中校長,接受採訪時岔題談起自己受海珊拘禁的兄長。他在冷酷地被告知,想領回兄長遺體前必需先支付「槍決用的兩顆子彈」時,忍不住崩潰流淚。
在阿富汗與伊拉克,這樣的人多不勝數。他們像是戰爭的「剩餘者」而非「倖存者」,背負著痛苦回憶,繼續在炮火與炸彈交織的街頭求生,對這一切有時麻木無感,有時怒不可遏,有時激動落淚。費爾金斯側寫每日採訪工作之餘接觸的各色人物,描繪他們的個性、人生觀、他們的生活與想法,痛苦與渴望,以及最重要的,戰爭對生活的影響。他的筆把這些人直接傳送到我們面前,使我們與他們結識。使我們認知這場戰事時,不復是某個無比遙遠的國度發生的事,而是一個個我們喜愛、厭惡、同情的朋友所面對的生活。
費爾斯金後來當然回到了家鄉,但在某種意義上,他也成了一名「剩餘者」。放棄那些人那些故事那些記憶,不像我們按搖控器轉開頻道那麼容易。所以,或許這就是我們有了《永遠的戰爭》的原因。
當費爾斯金決定寫出這本書,不僅是為了讓他自己「回復為人」,同時也令這些人民從片段資訊成為血肉之軀,令遠方發生的「真相」化為「真實」,令我們睜眼看見,並從此改變我們對這美麗與痛苦並存的世界的看法。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17折66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0 |
5折 | 1 |
6折 | 2 |
7折 | 1 |
7折以上 | 2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3 |
3折 | 3 |
4折 | 1 |
5折 | 29 |
6折 | 2 |
7折 | 5 |
7折以上 | 3 |
無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戴斯特.費爾金斯
定價:NT$ 380
本商品已絕版
故意不瞄準!互相挖角大亂鬥!這樣的戰爭是怎樣?
文/Anderson
永遠的戰爭》作者,是曾獲普立茲獎、被新聞界譽為「這個世代最重要的戰地記者」的戴斯特.費爾金斯(Dexter Filkins),本書根據他自1998年起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的採訪觀察寫成。既有觀察與反思,亦採訪了包括對象是激烈反美的伊拉克反叛份子、為求家人溫飽而從軍的少年民兵、心力交瘁的美國軍官。
無庸置疑地,這書超越媚俗、廉價的報導,帶領讀者去到第一時空現場,重新去認識永無休止的戰事,關於「真相」,無論如何,不應該也不可能地被倉促定斷,讀過本書後,我們會認清媒體上那些昂揚又激情的聲張是如何粗糙,並且無助於瞭解這個世界上一地與另一地的關係,又是如何促成了接下來更大的迷霧。
《永遠的戰爭》,中肯、負責、專業,絕對可以是唯一一本,我們認識美國、阿富汗、伊拉克之間,錯綜複雜之仇恨與其莽行的書。但讓人驚訝且難以放下的地方並不只是如此,不僅限於對國際政治局勢很關心、很有求知慾、很關心什麼是最後真相的讀者,才能讀這書。《永遠的戰爭》作為一部傑出的報導文學,其格局已從「報導」,拉到「文學」。這意味著,如果我們將它當報導來閱讀,會發現,此書將難得地擁有藝術那種清澈與全面性的品格,而如果我們感興趣的不只是對一時一地的轉播,則這裡頭的故事,將可看為一則臨場而龐大的例證,比喻出關於文明、人性、衝突這些題目的深邃內涵。
一場上綱到國與國、歷時多年、死傷無數的戰事,只是課本和報紙上的長篇連載嗎?它們真的遙遠到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無甚相關嗎?又或者說,所謂「戰爭」的本質,始終都合宜地套用在任何一樁對峙與拉鋸?
例如書中開場不久即有這樣一個場景--那是一場投票即將進行,但到處一片混亂,此起彼落響著爆炸聲,但民眾卻堅定地一個個出門投票,每個投票所來的人越來越多,有人扶老攜幼、互相致意、行色匆匆,在此刻投票是天大的事,再迫在眉睫的砲彈攻擊也無法使之卻步。
面對費爾金斯的採訪,有人說,「…..我聽著那些爆炸聲,突然想到,叛亂分子其實很軟弱,他們害怕民主,而且即將面臨失敗。於是我請丈夫和父母一起出來投票。」。有人說,「別擋路,我要投票。」。有人說,「有聽到嗎,聽到那些爆炸聲? 我們不在乎。你知道嗎?我們不在乎。人都會死,為這事而死,至少我死得有意義。」
有人對費爾金斯投以嚴厲的神色,說「我投票是為了不讓我的國家毀於敵人之手。」。什麼敵人?妳說的敵人是指?「(我說的敵人是)你們,你們毀了我們的國家。美國人、英國人,我很抱歉這麼失禮。但你們毀了我的國家,而你們把那叫做民主。 」
對我們來說,這樣的場景「說」了什麼?它既是第一線的記實,是浩大現實中依然不可能被輕易覆滅取消的每一個生命的心聲,是戰事中所謂正與邪、對與錯、友與敵的進階辯證,而也是,人對於自己的生存權與未來的期許、人對家鄉與同胞的情感、人們既看待世界,也看待世界對他們的粗魯看待…..。
費爾金斯的《永遠的戰爭》無處不是這樣戲劇性的精彩、緊抓人心,而又意味深長的書寫。強烈推薦。
當戰爭成為生活的全部,成為所有事物的同義詞;
作為例外的、可能結束的戰爭,其實從來沒有發生。
人民、記者,乃至國際人士,要如何在黑暗中看見光明?
戰爭原本應是日常生活的例外。但在世紀交替的阿富汗與伊拉克,煙硝與殺戮、殘酷與荒謬就是日常。
這場戰爭彷彿沒有開始,也不會結束。它只是存在。存在每個白晝、每個夜裡。就在每個呼吸之間。當戰爭成為生活的全部,成為所有事物的同義詞,作為例外的、可能結束的戰爭其實從來沒有發生。在戰火之下的苦難大眾只能預見和今天一樣的明天,在戰地之外的人們看到的只是令人麻木無感的國際新聞。難道,唯有死者,才能看到一切終結?
自紐約世貿中心發生911恐怖攻擊事件,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對阿富汗、伊拉克發動反恐戰爭以來已經超過十餘年,西方各國以其自傲的軍事武力及民主政體干預他國內政,是否真的締造了區域和平與經濟穩定?
在美國與伊斯蘭世界之間,我們仍不見任何一方勝出,卻已然清楚誰是最大輸家。當炮火在人們日常居止的街巷間落下、多年鄰居在轉眼間以刀槍相向、反叛分子收編軍警單位公然綁架勒贖,人民要如何面對荒謬絕倫的處境?又如何在族群傾軋中建立國家未來?
戴斯特.費爾金斯是這個世代最重要的戰地記者。他自1998年起深入阿富汗及伊拉克採訪觀察,並以此寫成本書。無論採訪對象是激烈反美的伊拉克反叛分子、為求家人溫飽而從軍的少年民兵,或是心力交瘁的美國軍官,費爾金斯從不妄加評斷。他跳脫政治局勢分析與褒貶功過,讓筆下的人物還原為「人」的真實血肉,重新在讀者眼前現身。
於是我們可以跟隨費爾金斯的文字在法魯賈的幽暗街道中行軍、看著阿富汗兒童在雷區中嬉戲、聽喀布爾飯店經理細數往日繁華,也旁觀各派人馬在敵我難辨中鬥狠耍詐、見識阿富汗軍官如何以「挖角」打贏不流血的戰役,甚至拜訪自殺炸彈客悲痛欲絕的家人。我們也走進巴格達的小學,目擊伊拉克人民進行第一次全國大選,儘管叛亂分子的炸彈就在隔街引爆,儘管投票即意味著未來幾個月隨時會送命,伊拉克人仍不願意放棄任何使國家更美好的一線希望。在阿富汗饑荒最嚴重的地區巴米揚,費爾金斯受到一戶人家熱情的款待,雖然下一餐還沒有著落,男主人仍殷切敦促費爾金斯吃下最後一塊麵餅。
也就在這本書中,費爾金斯寫下了這段話:
「多次踏上阿富汗國土,讓我逐漸愛上這個地方。為了這個國家的美麗和錯亂,也為該地人民面對瘋狂行徑時的寬宏大度。在工作中往往能目睹令人震驚的殘酷,而這裡的人民面對殘酷之淡然則更令人訝異。殘酷滲入生活每個角落,到了怵目驚心的程度。但他們內心深處仍保有溫情。」
有影子的地方必然有光。
費爾金斯的寫作像要守護一盞燭火,他用盡全力抵擋沙地吹來的橫風,只為照見漫漫黑夜中無數高貴而卑微、脆弱卻堅韌的靈魂。他脫離了戰地報導消費現實悲劇的倫理爭議與原罪,從全觀式的恢弘視野發掘戰火中的人性之光,令人汗顏自己對戰爭的認識是如此淺薄偏頗。那些與我們同樣渴求美好與良善生活的人們,儘管仍在家園的斷垣殘壁中舉步維艱,卻始終盼望國家、民族獲得比今日更美好的一日。
作者簡介:
戴斯特.費爾金斯Dexter Filkins
屢被新聞界譽為「這個世代最重要的戰地記者」。2009年以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美軍戰地報導獲普立茲獎(共同獲獎)。2010年因揭發阿富汗戰爭內幕,獲得喬治.波爾克獎,並兩度獲頒美國海外記者俱樂部獎。費爾金斯自1998年起持續報導阿富汗與伊拉克境內的戰事。曾擔任《洛杉磯時報》新德里分社社長,也曾為《邁阿密信使報》執筆。2007-08年擔任哈佛大學卡爾人權政策中心研究員。2010年加入《紐約時報》,持續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等地進行採訪報導。
譯者簡介:
黃中憲
1964年生,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專職翻譯。近期譯作包括《非洲:六十年的獨立史》、《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臺灣農民運動與土地改革:1924-1951》、《1946:形塑現代世界的關鍵年》、《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湖南人與現代中國》、《太平天國之秋》、《戰後歐洲六十年:1945-2005》等書。
名人推薦:
林博文/專欄作家
張翠容/香港獨立記者
張鐵志/作家、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蘭萱/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
——共同推薦
★ 橫掃《時代雜誌》、《紐約時報》、《衛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波士頓環球報》及Amazon.com等重大媒體年度好書
★《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
★「美國國家書評獎」年度最佳非虛構作品
「《永遠的戰爭》是我讀過最好的戰地報導!本書描繪的戰場景象是如此細膩,四處是荒謬與令人心碎的片段,以及出人意表的英雄與反派。我們日常見聞的伊拉克與阿富汗,相形之下顯得何等尖刻而扁平。儘管書中記述了許多悲劇,全書依然成就了令人景仰的美。」——《衛報》年度好書
「描寫伊拉克與阿富汗難言傷痛的著作多如過江之鯽,論文字的精準與力道卻無人能及《永遠的戰爭》……費爾金斯的著作如電光燒卻戰爭之霧,帶來無比的澄明。」——《時代雜誌》非小說類年度好書
「詳盡到令人黯然……費爾金斯以幾乎是致幻的臨場感,讓我們親眼看見真實的人道意義與『反恐戰爭』的後果。」――《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永遠的戰爭》已躋身經典之列。本書具備了歷來所有偉大戰爭文學作品予人的那種亙古永存感。有關伊拉克、阿富汗的著作已是汗牛充棟,但論及親身見聞之廣、履艱歷險之多,以悲憫、流暢的文筆捕捉那份恐懼,沒人比得上戴斯特.費爾金斯。」—— 喬治.派克(《紐約客》專欄作家)
「戴斯特.費爾金斯是我這一代最出色的戰地記者,無畏、慈悲而又無比正直。在這個無所不知的專家和志得意滿的部落格寫手大行其道的時代,費爾金斯是有真才實學者。」—— 傑佛瑞.高柏格(《大西洋月刊》撰稿人)
戰爭讓你想到什麼?槍火、軍隊、空襲下的無人街道、逃難者、流淚的母親?身處承平之世的我們都能意識到戰爭的代價有多麼龐大,那怎麼可能有一場戰爭是「永遠」的?
然而,當戰爭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時,那感覺,可能比永遠更漫長。
曾任《紐約時報》記者,現為《紐約客》撰稿人的戰地記者戴斯特.費爾金斯,在阿富汗與伊拉克駐紮已逾十年。有次上節目,脫口秀主持人調侃地問他:在戰地待那麼久,報導真有比來來去去、短暫停留的記者好到哪裡去嗎?費爾金斯當時選擇了苦笑不答。
或許差別不在於報導,而在於戰爭帶給當事人的影響。費爾金斯在《永遠的戰爭》一書後記中坦承,他的人生「因此有了無可逆轉的改變。」
對於閱讀這些因戰爭而產生的影像、文字報導的讀者而言,掬一把同情淚似乎是我們唯一能做到的。這「無可逆轉的改變」究竟意味著什麼?
來看看兩則故事:拉阿德.班納是個律師,住加州的他原本夢想永久定居美國,卻在九一一事件之後被禁止入境。拉阿德從此走入宗教,成為反叛份子,在與美軍交戰中喪生。拉阿德的家人始終無法接受死訊。而雅各.尤塞夫是一名高中校長,接受採訪時岔題談起自己受海珊拘禁的兄長。他在冷酷地被告知,想領回兄長遺體前必需先支付「槍決用的兩顆子彈」時,忍不住崩潰流淚。
在阿富汗與伊拉克,這樣的人多不勝數。他們像是戰爭的「剩餘者」而非「倖存者」,背負著痛苦回憶,繼續在炮火與炸彈交織的街頭求生,對這一切有時麻木無感,有時怒不可遏,有時激動落淚。費爾金斯側寫每日採訪工作之餘接觸的各色人物,描繪他們的個性、人生觀、他們的生活與想法,痛苦與渴望,以及最重要的,戰爭對生活的影響。他的筆把這些人直接傳送到我們面前,使我們與他們結識。使我們認知這場戰事時,不復是某個無比遙遠的國度發生的事,而是一個個我們喜愛、厭惡、同情的朋友所面對的生活。
費爾斯金後來當然回到了家鄉,但在某種意義上,他也成了一名「剩餘者」。放棄那些人那些故事那些記憶,不像我們按搖控器轉開頻道那麼容易。所以,或許這就是我們有了《永遠的戰爭》的原因。
當費爾斯金決定寫出這本書,不僅是為了讓他自己「回復為人」,同時也令這些人民從片段資訊成為血肉之軀,令遠方發生的「真相」化為「真實」,令我們睜眼看見,並從此改變我們對這美麗與痛苦並存的世界的看法。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0 |
5折 | 1 |
6折 | 2 |
7折 | 1 |
7折以上 | 2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3 |
3折 | 3 |
4折 | 1 |
5折 | 29 |
6折 | 2 |
7折 | 5 |
7折以上 | 3 |
無折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17折66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