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英語世界最權威的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獻之一。這裡翻譯的是本書2006年出版的最新版本,它的最大特色:一是詳細剖析以往不為人注意與重視的馬克思後來所發表的思想文獻,如馬克思的幾大本經濟學筆記,二是把馬克思做為一個活生生的個人生活予以描繪。書中所提供的的新資料對學界正在盛行的馬克思的版本和文獻研究,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與以往的馬克思傳記不同在於,作者並不過度褒揚或過度貶低,而是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的馬克思。無論是相貌威嚴的馬克思、思想深邃的馬克思、性情不羈的馬克思或是平凡真實的馬克思,在在顯示出馬克思亦只是一個平凡人,但其思想與精神的光芒並不會因為人的真實性而被淹沒,馬克思仍然是偉大思想的奠基者。 本書特色:沒讀過本書,
別說你懂馬克思!
獲得亞馬遜網路書店☆☆☆☆☆推薦
自本書出版以來,即被認為是近三十多年裡最具權威及經典之馬克思傳記。——霍布斯邦
作者簡介:
大衛.麥克里蘭(David McLellan)
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政治學教授,美國紐約州大學客座教授,國際知名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他有關馬思克主義的著述在歐美有著深刻的學術影響力。主要著作有:《馬克思主義以前的馬克思》、《馬克思的生平與思想》、《馬克思以後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思想導論》等。
※譯者簡介
王珍
學歷:副教授,博士,200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研究領域:哲學、宗教學研究;宗教理論與政策研究
主要著述:專著《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研究》
合著《科學無神論中學生讀本》,《科學無神論大學生讀本》
譯著《馬克思傳(第3版)》及《馬克思傳(插圖版)》
論文《宗教教義與社會演化》、《對科學家信教問題的思考》等
章節試閱
童年時代
對卡爾.馬克思而言,這似乎是一個矛盾,因為他被現代許多工人階級尊稱為導師,更是無往不利的革命領導人,卻出身於安逸的中產階級家庭。事實上他幾乎也是這樣概括自己的思想——人們受到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馬克思成長於德國,悠久的歷史賦予他重視傳統的特質,也將他和當時不發達的德國之殘酷現實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的家庭具有純粹的猶太血統,而身為基督教徒卻又迫不得已地生活在天主教地區,所以他的家庭從未將自己與社會環境看成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就馬克思個人的情況來看,由於他未能在排斥反動者的大學教育系統中謀得教職,這更加強了他的疏離感。
馬克思在一八一八年五月五日出生於特利爾城。當時這個城市大約有一萬五千位居民,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也是地理位置最為優越的城市之一。它坐落在摩塞爾山谷,四周環繞著葡萄果園,其間幾乎全部覆蓋著地中海的茂盛植被。這個城市曾經被命名為奧古斯塔.特瑞沃洛姆,一度被稱為北部羅馬,並曾作為羅馬軍隊最大司令部所在地。馬克思(實際上)是在黑門(Porta Nigra)附近長大,這裡有四世紀時期宏偉的教堂,永久紀念著特利爾的莊嚴與輝煌。在中世紀,該城市作為諸侯—大主教駐所,邊界曾延伸至梅斯、土倫和凡爾登;據說它所擁有的教堂數量多過於德國任何一個與它大小相當的城市。馬克思不僅有著來自特利爾城的萊茵河畔口音,更為重要的是,他對歷史一貫且專注的熱情也正源自於年少時的這種環境。不只是這座羅馬時代的城市影響了他,在拿破崙戰爭時期,這座城市連同萊茵河畔的其他地區都劃歸為法國,並且依照法國大革命的基本原則進行管理,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這座城市都浸潤在言論自由和立憲自由氛圍中,這種氛圍是德國其他地方都沒有的。一八一四年萊茵地區併入普魯士後,這裡積蓄了巨大的不滿。特利爾幾乎沒有什麼工業,居民大多數是官員、商人和手工業者。他們的主要活動範圍是葡萄果園,而葡萄果園由於關稅同盟的建立和外部的競爭,情景日漸蕭條。隨之而來的失業和物價上漲導致了赤貧、賣淫和外出移民的加劇,致使該城市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完全依靠公共救濟而生活。
因此,毫無疑問地,特利爾是德國最早出現法國理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城市之一。該地區的大主教被迫從傳道的立場出發,對聖西門的思想進行譴責。而城市委員會書記路德維希.伽爾倡導傅立葉學說,堅持不懈地揭露日益加大的貧富差距,及因此而產生的對立。
由於他來自於被排除在社會整體之外的環境中,所以馬克思更傾向於用批判的眼光來觀察社會。想要找到一個比卡爾.馬克思擁有更多猶太血統的人,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馬克思(Marx)的名字是Mordechai的縮寫形式,Mordechai(摩德凱)後來變化成Markus(馬庫斯)。他的父親亨利希.馬克思一七八二年出生,是邁爾.列維.馬克思的第三個兒子,在他岳父去世的時候成為特利爾拉比,這一職位又被他的長子薩繆爾(馬克思的伯父)繼承下來。薩繆爾一八二七年去世。邁爾.列維.馬克思的祖輩很多人是拉比,他們最早從波西米亞來;妻子葉娃來自更為顯赫的家族:她是特利爾拉比莫澤斯.里沃夫的女兒,父親和祖父也是這座城市的拉比。莫澤斯的父親約書亞.希爾舍.里沃夫一七二三年被選為特利爾拉比,成為當時最為重要的猶太名人之一;在為真理奮鬥的事業中,他以一位無畏的勇士而聞名遐邇。據說猶太世界中任何重要的決定都要先徵求他的意見。約書亞.希爾舍的父親阿倫.里沃夫也是特利爾拉比,後來去了阿爾薩斯的黑森,他在那裡又做了二十年拉比。阿倫.里沃夫的父親莫澤斯.里沃夫來自波蘭的波蘭雷姆堡(德語為里沃夫城),邁爾.卡齊涅倫包根的祖先在十六世紀是帕多瓦猶太法科中學的校長,另一位亞伯拉罕.哈—列維.敏茨的祖先是帕多瓦的拉比,其父親十五世紀中期由於被迫害而離開了德國。事實上,十六世紀以來的特利爾拉比幾乎都是馬克思的祖先。
關於卡爾的母親罕麗達家族的情況,我們所知道的較少,但是她所擁有的拉比傳統似乎並不比她丈夫的少。她是荷蘭人,諾伊馬根拉比以撒.普列斯波克的女兒。據愛琳娜(馬克思的女兒)說,在她外祖母家族中,「子孫們數世紀以來一直都是拉比」。在給荷蘭社會主義者波拉克的一封信中,愛琳娜寫道:「很奇怪的是,我父親的一半荷蘭血統鮮為人知……我的外祖母家族的名字是普列斯波克,一個古老的匈牙利猶太家族的後裔。這個家族由於被迫害而移居到荷蘭,正如我所說的,它以普列斯波克的名字為人所知,實際上這個名字是他們家鄉城鎮的名字。」
馬克思的父親幾乎沒有受到數世紀以來這種嚴格的猶太古老正統思想傳統的影響。他很早就與家庭斷絕了聯繫,並且聲稱:「公平的說,除了母愛之外,我沒有從家庭中得到任何東西。」他經常向兒子訴說他在職業生涯起步時所經歷的艱辛。馬克思出生之時,他是特利爾城市的高級訴訟法庭法律顧問,同時在特利爾地區法庭任職,並且被授予類似於英國品質管制小組成員的頭銜。雖然他主要是在自己的業務圈中活動,但是多年來一直擔任這個城市律師協會的主席,在市民社會中處於受人尊敬的地位。
儘管亨利希.馬克思似乎不受到他幼年所接受的猶太文化教育的影響,但他「轉而皈依」基督教卻純粹是為了能夠繼續從事他的職業。拿破崙的法律雖然給了萊茵地區的猶太人一定的平等權利,但是也曾試圖對他們的商業活動加以嚴格控制。萊茵地區移交給了普魯士之後,亨利希.馬克思就寫了一份報告書給新任總督,鄭重請求取消只應用於猶太人的具體律法。他談到了他的「共同信仰者」,並完全肯定了自己的猶太人身分,但是這份報告書沒有發揮作用。有兩個時期猶太人的生存狀況最為糟糕:一八一八年頒布了一條法令,繼續無限期地使用拿破崙法律;此前兩年,普魯士政府決定萊茵地區使用普魯士一八一二年頒布的法律。這些法律雖然賦予了猶太人與基督徒平等的權利,但他們在國家政權中的任職卻依賴於國王的分配。省最高法院執行官馮.塞斯,一八一六年四月視察萊茵地區,見到了亨利希.馬克思,印象極為深刻,認為他 「學識淵博、異常勤勉、表達清晰、絕對正直」。因此,他推薦亨利希.馬克思和另外兩名猶太官員繼續擔任職務。但普魯士司法大臣反對這種例外,因此亨利希.馬克思被迫改變了宗教信仰,用馮.塞斯的話說是為了避免「陷入貧困」。他選擇做一位基督徒,並在一八一七年八月之前受洗,而特利爾基督徒大約只有兩百人。(正是在此期間他把名字改為亨利希,這個名字現在比希舍爾更為人所知。)
馬克思的母親身材瘦削,她對猶太信仰的依戀似乎比馬克思的父親要多。當孩子們在一八二四年受洗時,長子卡爾到了入學年齡,她以猶太人的身分登記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且有一個附加條件:她同意孩子們受洗,但是卻希望自己的受洗時間可以暫緩。她父親在一八二五年去世,同年她受了洗。她僅存下來的幾封信件是用不成文法的德語寫成的,沒有任何標點。甚至她給荷蘭親戚的信件也是用這種德語寫成的,這個事實表明她在父母親的家裡說意第緒語。由於她非常依戀娘家父母那邊的家庭,所以一直認為自己在特利爾有點像個陌生人。現存為數不多的資料呈現出她是一個樸素的、未受過教育的勤勞女性;活動範圍幾乎完全局限於自己的家庭,過度操勞,經歷了悲傷和枯燥的道德說教。因此,罕麗達.馬克思極有可能在家中仍保持著猶太人的風俗習慣。
這種強大的家族傳統對馬克思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他後來寫道:「一切已去世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猶太傳統習慣,尤其在那個時代,並非很容易就能擺脫得了。馬克思的兩個親密朋友海涅和赫斯,一個由於文化原因改信了基督教,另一個則公開宣布是無神論者;但一直到生命的結束,他們都保持著猶太人的自我意識。甚至馬克思最小的女兒愛琳娜雖然只是半個猶太人,在倫敦東區的工人集會上也用一種挑釁式的驕傲宣稱:「我是一個猶太人。」萊茵地區的猶太人常被當成這一地區農民貧困加劇的代罪羔羊,人們認為,這種地位增強了他們的集體自我意識。因此,雖然在拿破崙法律下實現了公民平等,但是神聖同盟的成立和它的「基督教國家」政策,則以雙倍的分量不可避免地捲入了反猶太主義的麻煩中,信仰宗教的猶太人公開承認了一種異教信仰,很多人要求成為獨立的人民。在馬克思參與的眾多激烈艱苦的論戰中,例如與盧格、蒲魯東、巴枯寧、杜林的論戰,不可避免地,他因著猶太身分而捲入進去。馬克思本人是否具有反猶太傾向,引起了很多爭論:無疑地,如果淺讀一下他的小冊子《論猶太人問題》,似乎更表明了這一傾向;他無數的信件都包含著貶抑猶太人的辭彙;但這並不能證明他一直反猶。一些馬克思的研究者認為他們已經在馬克思的拉比家統中,找到了理解整個馬克思思想體系的鑰匙;雖然他的一些思想,甚至生活風格都有著先知傳統的影子,但是這種傳統本身或多或少是西方傳統思想的一部分;把馬克思的思想歸結為世俗化的猶太教,似乎是太簡單了。
明顯地,正統的猶太人想法與馬克思父親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據愛琳娜回憶,他「深深地沉浸在十八世紀的法國關於政治、宗教、生活、藝術的自由思想裡」,完全贊同十八世紀法國理性主義者的觀點,完全相信理性的力量,認為理性可以解釋這個世界並推動這個世界的進步。在這樣的信念中,法國思想家們把洛克和休謨的英國經驗主義,與諸如萊布尼茨等德國的古典形而上學哲學家的獨斷理性主義調和起來。他們認為,他們能夠說明人類本質上是善的,並且都同等地具有理性;認為人類的不幸完全是由於無知,部分源於悲慘的物質狀況,部分源於那些掌權人對真理人為地壓制或歪曲(無論是在世俗的層面還是宗教的層面上都是如此),並長期為了顯而易見的利益維持這種欺騙,讓人類在這種欺騙之中工作;認為消除這種情況的一條主要途徑是教育;另一條途徑就是改變物質生活條件。
從亨利希‧馬克思所保留下來的信件來看,用他孫女愛琳娜的話來說,他確實是「一個真正的十八世紀的法國人,對伏爾泰、盧梭熟稔於心」。他的宗教信仰是表面化的、道德說教式的自然神論;卡爾‧馬克思未來的妻弟愛德格爾‧馮‧威斯特華倫把亨利希‧馬克思描述為「具有萊辛信仰方式的基督教徒」。他的生活觀在他給卡爾的建議中呈現很好的概括:「畢竟對上帝的虔誠信仰是道德的巨大動力。你知道,我並非狂熱的宗教信徒。但是,這種信仰遲早也會成為一個人的真正所需,生活中常常有這種時刻,甚至一個無神論者也會不知不覺地拜倒在至高無上的神面前……。這通常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崇拜牛頓、洛克和萊布尼茨所信仰過的東西。」
亨利希‧馬克思與萊茵地區自由主義運動也有密切聯繫。他是特利爾卡西諾俱樂部文學社的成員。該俱樂部成立於法國管轄時期,名字來自於集會地點。自由主義運動在法國一八三○年革命後日益壯大。為了紀念特利爾萊茵地區議員的自由主義代表,該俱樂部在一八三四年(當時卡爾十六歲)舉行了一次宴會。這次宴會是為了爭取更有代表性憲法的籌畫活動的一部分,是在普魯士舉行的惟一一次,其他很多此類宴會都是在德國的非普魯士地區舉行的。作為這次政治性宴會的五名組織者之一,亨利希‧馬克思極為積極活躍,但他最後的敬酒提議卻典型地溫和順從。與自由主義者要求最為接近的地方,是他熱情洋溢地感謝了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感謝他的「寬宏大量,所以我們擁有一流的、受人歡迎的代表制度」。最後他說:「讓我們充滿信心地面對美好的未來,因為它掌握在仁慈父親、公正國王的手中。他高尚的心靈將會永遠愉快地接納他的人民正當而合理的願望。」接著大家唱了幾首革命歌曲。一份員警報告向政府彙報說亨利希參加了歌唱。這次宴會引起了政府當局的憤怒,這種憤怒因著兩周後更激進的示威遊行而加深了。這次的示威遊行是為紀念卡西諾俱樂部成立而舉行的,當時人群高唱《馬賽曲》,揮舞三色旗。普魯士政府嚴厲批評了萊茵省總督,同時對卡西諾俱樂部進行了更嚴密的員警監控。亨利希‧馬克思參加了這一運動的第二次示威,但是沒有唱歌:他不是親法國者,他憎恨被他稱作拿破崙的荒謬意識形態的東西。雖然對普魯士抱持著的部分愛國精神不斷地沖淡他自由主義的思想,但他有著對被壓迫者權利的關切,這一點影響了他的兒子。
馬克思家庭有富足的金錢過相當舒適的生活。亨利希的父母曾經生活貧困;雖然他的妻子帶來了相當多的嫁妝,但他還是憑著自己的力量白手起家。馬克思出生的地方是一幢建築良好的三層樓房,院子裡還有走廊。然而,亨利希只租了一樓的兩間和二樓的三間房間。這裡住著他們七個人,而且他也在這裡處理法律業務。卡爾出生十八個月後,他們家在特利爾買下了另一間房子入住。這間房子比先前的要小得多,但是卻有十間房,並且在庭院裡有一棟別墅式的房屋。他們家中有兩個女僕,並且在城市邊緣還有一個葡萄果園。雖然亨利希‧馬克思付的稅收不高,但是他給兒子的信中的一些言論(他督促卡爾把幾封信用包裹一起郵寄,這樣會便宜些),仍表明了家中的積蓄不多了。
馬克思家中有九個孩子,卡爾排行老三;最大的莫里茨‧大衛四歲時夭折了,當時馬克思已經出生,因此卡爾成了家中的長子。他有一個姐姐,蘇菲亞。他在孩童時期,似乎對姐姐特別依戀。蘇菲亞後來嫁給了一位律師,住在荷蘭的馬斯特利赫特。馬克思的兩個弟弟均在年幼時就死於肺結核,他的兩個妹妹也是如此。剩下的兩個妹妹,路易莎和荷蘭人猶塔結了婚,移居到開普敦;另一個妹妹艾蜜莉嫁給了一位工程師,住在特利爾。關於馬克思孩童時代的情況人們所知甚少,其中大部分來自他的這些姐妹們。她們告訴外甥女愛琳娜,馬克思早期是「令姐妹們害怕的暴君,他全力地奔跑著,把她們當作他的馬從特利爾的馬庫斯山坡上『驅趕』下來。更壞的是,他堅持讓姐妹們吃他用骯髒的生麵團做成且用更髒的手拿著的『蛋糕』。她們毫無怨言地忍受著『驅趕』、吃『蛋糕』,因為卡爾將會講故事來獎勵她們的順從。」
童年時代
對卡爾.馬克思而言,這似乎是一個矛盾,因為他被現代許多工人階級尊稱為導師,更是無往不利的革命領導人,卻出身於安逸的中產階級家庭。事實上他幾乎也是這樣概括自己的思想——人們受到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馬克思成長於德國,悠久的歷史賦予他重視傳統的特質,也將他和當時不發達的德國之殘酷現實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的家庭具有純粹的猶太血統,而身為基督教徒卻又迫不得已地生活在天主教地區,所以他的家庭從未將自己與社會環境看成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就馬克思個人的情況來看,由於他未能在排斥反動者的大學教育系統中謀得教...
目錄
序
1 特利爾、波恩和柏林
童年時代
學生時代
新聞出版
2 巴黎
婚姻和黑格爾
《德法年鑒》
《巴黎手稿》
在巴黎的最後幾個月
3 布魯塞爾
歷史唯物主義概念
魏特林和蒲魯東
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建立
4 科倫
從布魯塞爾到巴黎
科倫的政治
《新萊茵報》
分水嶺
《新萊茵報》的停刊
重返巴黎
5 倫敦
倫敦的第一年
流亡者的政治
第恩街的生活
繼續研究經濟學
新聞工作
6 「經濟學」
「經濟學批判手稿」和「政治經濟學批判」
「福格特先生」
馬克思和拉薩爾
格拉弗頓坊的生活
《資本論》
莫丹那別墅的生活
7 國際工人協會
國際工人協會的源起
國際工人協會的發展
國際工人協會的頂峰
普法戰爭和國際工人協會的衰落
8 最後十年
家中的馬克思
工作
健康
歐洲景象
俄國、法國和英國
最後幾年
9 尾聲
俄國貴族
美國參議員
落魄的普魯士陸軍中尉
忠實的學生
無政府主義的對手
崇拜的女兒
英國紳士
馬克思的自白
10 馬克思的遺產
馬克思年表
馬克思家譜
馬克思「經濟學」圖表
序
1 特利爾、波恩和柏林
童年時代
學生時代
新聞出版
2 巴黎
婚姻和黑格爾
《德法年鑒》
《巴黎手稿》
在巴黎的最後幾個月
3 布魯塞爾
歷史唯物主義概念
魏特林和蒲魯東
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建立
4 科倫
從布魯塞爾到巴黎
科倫的政治
《新萊茵報》
分水嶺
《新萊茵報》的停刊
重返巴黎
5 倫敦
倫敦的第一年
流亡者的政治
第恩街的生活
繼續研究經濟學
新聞工作
6 「經濟學」
「經濟學批判手稿」和「政治經濟學批判」
「福格特先生...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4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