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克˙包爾連
定價:NT$ 320
優惠價:88 折,NT$ 282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作者簡介:
馬克˙包爾連(Mark Bauerlein)
艾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英文系教授。著有暢銷書《最蠢的一代:數位世代如何麻痺美國年輕人並危及我們的未來》(The Dumbest Generation),另著有:《驗屍》(An Autopsy)、《仇視非裔》(Negrophobia: A Race Riot in Atlanta)。文章散見《美國現代語言學協會會刊》(PMLA)、《黨派評論》(Partisan Review)、《威爾遜季刊》(Wilson Quarterly)和《耶魯評論》(Yale Review)。評論發表於《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標準週刊》(The Weekly Standard)、《理性》(Reason)等。個人網址:www.dumbestgeneration.com。
譯者簡介:
溫美鈴
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南加州大學電腦碩士。曾任IBM軟體工程師、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約用研究員、臺灣產業科技推動協會秘書長,以及資訊工業策進會 國際處專職顧問等職。
名人推薦:
app 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 林之晨
http://youtu.be/sBxE5ThJyNY 影音推薦
Yahoo!奇摩媒體整合服務總監 李怡志
媒體工作者 黃哲斌
《數位時代》研究主編 鄭緯筌
按讚推薦
■我們即將進入電影海世界的未來,所有陸地族的朋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習慣水中的生活,而這本《數位併發症》,或許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 林之晨
■綜觀此書,可作為理解數位文化思潮的桌面捷徑,或開句玩笑,本書差堪比擬為數位時代的《昭明文選》,親炙這些聰慧靈魂的微縮膠囊。
媒體工作者 黃哲斌
■無論你是數位原住民,或者只是這塊樂土的新移民,只要花一點時間閱讀,相信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一些觀點的啟發,也會更有自信去面對這個新時代的來臨。
《數位時代》雜誌主編 鄭緯筌
專文推薦 I
當海平面快速上升,陸族請趕快學著適應海裡的生活
林之晨(Mr. Jamie)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種族的人,我稱他們為「陸族」和「海族」。現在四十歲以上的人,多半是陸地族。他們從小生長在資訊有些匱乏的「實體」世界,最主要的消息來源是「大眾媒體」,也就是電視、報紙、廣播、雜誌,還有書本。而現在三十歲以下的人,大多屬於「海族」。海族從小生長在資訊爆炸的「網路」世界,最重要的知識來源是「社群媒體」,包括Facebook、YouTube、PPStream、土豆網、風行網、PTT、Mobile01,與巴哈姆特等等。
要分辨這兩個種族相當容易,如果你問一個三十歲以下的人「網路是什麼?」,你會發現他答不太出來。原因是對海族的人來說,網路就像水一樣充滿在生活的四周,他們無論是看影片、聽音樂、讀文章、與朋友聊天、追名人、找資料、收發 Emails, 通通都在海裡面, 所以當然很難跟你形容「網路」到底是什麼。但是你要跟一個陸地人聊起網路,他那既興奮又不安的心情,馬上就會顯露出來。畢竟對陸上生物來說,海底風光雖然明媚,但實在不是可以久住的地方,所以偶爾下水看看,手腳泡軟了,還是得回到陸上。網路裡的資訊包羅萬象,但看在陸族的眼中,很多恐怕都有正確性的問題。Facebook 雖然受年輕人歡迎,但一想到要把自己的生活攤在陽光下,大多數的陸地人還是會感到有點怕怕的。況且電腦螢幕看久了,眼睛會不舒服,所以還是回去讀實體報紙、雜誌,看大台的電視習慣些,有些陸族甚至到現在都還要把 Emails 印出來看。
陸、海兩族的生活方式雖然大不相同,但一直以來也還算相安無事,下班下課回到家,陸族佔據客廳,海族則佔據房間。陸族看夜間新聞、全民開講,海族則一邊假裝在寫功課,一邊看PPStream、上Facebook 與朋友們聊天。直到近來,隨著網路開始滲透到電腦以外的地方,海平面也跟著升高起來。
第一個被攻佔的是手機,自從五年前iPhone與Android開始普及以來,邊走路邊上網,邊吃飯邊WhatsApp,似乎已經成為全民必須學會的能力。但那只是第一步而已,接下來,網路還要侵入客廳、餐廳、汽車、高鐵、飛機等以往海水到不了的地方。而最終的結果,就是陸族現在所熟悉的生存環境,他們的電視、廣播、報紙、雜誌、書,在不久的未來,都將大幅改觀。電視、廣播的使用將會透過網路,而實體的報紙、雜誌與書,很有可能十年內都會瀕臨絕種。
所以,我們即將進入電影海世界的未來,所有陸地族的朋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習慣水中的生活,而這本《數位併發症》,或許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專文推薦 II
關於網路,那些我們還不理解的事 黃哲斌
三十八年前,TCP / IP協議誕生;二十六年前,美國學術網路NSFnet成立;十九年前,提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倡議全球資訊網(WWW)、Mosaic瀏覽器釋出1.0版本。一九九四年一月,第一個搜尋引擎EINet Galaxy上線;幾乎同時,一個名為「傑瑞的網路指南」網站面世,三個月後,這個網站更名為「雅虎(Yahoo!)」。
雅虎崛起那年,密西根孩子佩奇(Larry Page)、蘇聯莫斯科出生的布林(Sergey Brin)剛進入史丹佛;紐約州長大的佐克柏(Mark Zuckerberg),才上小學三年級。前兩者,四年後創立Google;後者,十年後架設一個網站,叫作「臉書」,全球會員將近十億人。以上這些事,全都發生在我小學三年級之後。
人類史上,除了印刷術、蒸汽機、電燈,少有單一發明像網際網路,如此徹底、猛烈、恆常地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改變我們文明樣貌;而網路介入、扭轉人類產業及文明的速度和廣度,尤其電光火石,讓人目眩神馳。
我們身邊的傳播媒體、音樂、錄像、書籍出版、商業交易形式、知識傳遞與保存、意見傳布與共振、集體行動的串流與發聲,同一時間面臨衝擊挑戰,同一時間被迫調適轉型。種種巨變從無到有,就在一個世代之間發生,就在我們眼前發生,而且在我們眼前持續幻變、演化、拆解、重組。
其中既有猶疑不確定,有悲觀預言,也有樂觀想像,有痛苦毀滅,也有浪潮新生,我常形容,我們正處於一個「水泥未乾」的時代,舊時代的規則被動搖,新時代的規則尚未成形,我們站在新舊大陸板塊的擠壓交界,經常感受「文明地殼的正常能量釋放」。
在日與夜的未知邊境,自然引發許多焦慮與辯論,例如:「搜尋引擎會讓人變笨嗎?」「網路世代是愚蠢的一代?」「社群網站讓人際更疏離?」「網路讓大腦思考變得零碎淺薄?」「網路真的能促進民主嗎?」
凡此種種懷疑論及其爭議、引申、辯證,或許是網路時代裡,最值得不斷叩問反芻的議題,它們試圖探究網路進入人類生活後,除了表象的「便利性」、「滲透性」、「連結性」,是否更深層、更徹底地顛覆改寫我們的行為模式、我們的思考邏輯、我們大腦結構,以及連結世界的方法。
《數位併發症》的編者馬克.包爾連,正是近年論辯的核心人物之一,這位大學英文教授二○○八年出版《最蠢的一代:數位世代如何麻痺美國年輕人並危及我們的未來》(The Dumbest Generation),這本書名聳動的著作,以調查數據佐證,憂心認為沉浸於數位裝置的年輕一代,專注力下降,語言能力減弱,學習精神淡薄而且知識貧乏,加上大眾文化與數位技術合流,年輕世代耽溺於娛樂、時尚等淺薄領域,集體成為愚笨而無知的一代。
他的書出版後,立即引發正反雙方的激烈攻防,批評者說他以偏概全,過度醜化網路及其使用者,並舉證不乏擅用網路及數位科技,致力於正面價值與貢獻的年輕世代;支持者應和作者觀點,認為年輕人的語言能力及溝通技巧明顯退化,對於嚴肅議題及公眾事務的關心度下降,數位生活難辭其咎。
馬克.包爾連是投下「數位文化論辯」炸彈的重砲手,他與同一年在《大西洋月刊》發表〈谷歌把我們變笨了嗎?〉一文,並擴大成書的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可說是科技悲觀論的代表性人物(該書原名《膚淺:網路對我們的大腦作了什麼?》,中譯本書名為《網路讓我們變笨?》)。
值得一提的是,馬克.包爾連彙整這些科技對話的經典文章,大致上只論分量,不限立場(雖然他的自序,對網路文化仍多尖酸批評)。例如,他收錄了相對樂觀,且深具透析能力的克雷.薛基(Clay Shirky)的作品,薛基的兩本著作中譯本《鄉民都來了》、《下班時間扭轉未來》,都很值得閱讀。或如倡議「Web 2.0」一詞的科技作家兼出版人提姆.歐萊禮(Tim O'Reilly)、提出「數位原住民、數位移民」概念的馬克.普倫斯基(Marc Prensky)、寫作《虛擬化身》、《電腦革命》等網路身分認同原創研究的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他們的重要原典,都在本書羅列之內。
綜觀此書,可作為理解數位文化思潮的桌面捷徑,或開句玩笑,本書差堪比擬為數位時代的《昭明文選》,親炙這些聰慧靈魂的微縮膠囊。
當然,此書不會讓我們豁然開朗,茅塞頓開,立即為網路的現狀與發展下定論;此書也不是水晶球,讓我們窺見人類科技文明將乘著光纖的翅膀,飛向何處彼方。畢竟,水泥還未凝固,我們像是玩泥巴的孩子,充滿好奇心,想望我們及下一代的可能未來。
專文推薦 III
低頭族症候群 鄭緯筌
「你是低頭族嗎?」某一天晚上返家,吃完晚飯正準備信步走回自己房間的時候,坐在客廳一隅的媽媽盯著電視螢幕,忽然沒來由地問了一句。
我端著茶杯,轉頭對著母親會心一笑。嘿,我當然知道媽媽口中的「低頭族」是什麼意思,但比較詫異的是她怎麼會知道這個新名詞?約莫又是從電視新聞或報紙上看來的吧?
要我說,「低頭族」的現象早已不足為奇。捷運裡、公車上,甚至是偌大的會議室中,到處充斥著「低頭族」,人手一台iPhone、iPad的景象,已然成為都會生活的一道風景。他們只要一有空檔,整個人立刻融入那不到十吋的虛擬天地裡,也許用LINE傳訊軟體和朋友聊天,或者飛快地在螢幕上移動手指,與地球另外一端某個不認識的網友玩著Draw Something。
每個人都好忙,除了看電視、電腦,還要被口袋裡的手機所制約。試想,人生之中有好幾個螢幕需要張望。在這個S世代(The Screen Generation),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心中那雪亮的螢屏呢?
事實上,活在這個數位時代的你我,早已不知不覺沾染了「數位併發症」,但卻還不自知。每天早上眼睛才剛張開,就迫不及待拿起床邊的手機,用手指快速開啟電子郵件軟體,只為了知道半夜有誰寄信過來?(通常,我們只會收到一堆垃圾信或是無關緊要的電子報)然後邊吃早餐,一邊忙不迭地打開Facebook,追逐朋友塗鴉牆上的最新動態,以及各種老掉牙的笑話或轉貼圖片。之後,再利用搭車通勤的空檔,對今天生日的朋友們,送出一個大大的笑臉或祝福的話語。彷彿只有親手完成了這些「儀式」,才是展開一天生活的起點。
然而,你可曾問過自己,多久沒有陪伴家人,又有多久沒有跟身邊的朋友好好聊天談心了呢?是否該暫時放下手邊的數位工具,也不要過於依賴Google、Yahoo等方便的網路服務,讓自己的思維回歸自然的律動呢?
誠然,我們已經無法抵擋數位文化的洗禮,但也不能小覷隨之而來的各種併發症。如果你想瞭解數位科技帶給世人的各種影響,特別是正反面的矛盾衝突,推薦大家可以抽空閱讀由馬克.包爾連編輯的新書《數位併發症》。
無論你是數位原住民,或者只是這塊樂土的新移民,只要花一點時間閱讀,相信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一些觀點的啟發,也會更有自信去面對這個新時代的來臨。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3 |
5折 | 1 |
6折 | 1 |
7折 | 1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5折 | 5 |
7折以上 | 2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馬克˙包爾連
優惠價: 88 折, NT$ 282 NT$ 32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作者簡介:
馬克˙包爾連(Mark Bauerlein)
艾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英文系教授。著有暢銷書《最蠢的一代:數位世代如何麻痺美國年輕人並危及我們的未來》(The Dumbest Generation),另著有:《驗屍》(An Autopsy)、《仇視非裔》(Negrophobia: A Race Riot in Atlanta)。文章散見《美國現代語言學協會會刊》(PMLA)、《黨派評論》(Partisan Review)、《威爾遜季刊》(Wilson Quarterly)和《耶魯評論》(Yale Review)。評論發表於《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標準週刊》(The Weekly Standard)、《理性》(Reason)等。個人網址:www.dumbestgeneration.com。
譯者簡介:
溫美鈴
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南加州大學電腦碩士。曾任IBM軟體工程師、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約用研究員、臺灣產業科技推動協會秘書長,以及資訊工業策進會 國際處專職顧問等職。
名人推薦:
app 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 林之晨
http://youtu.be/sBxE5ThJyNY 影音推薦
Yahoo!奇摩媒體整合服務總監 李怡志
媒體工作者 黃哲斌
《數位時代》研究主編 鄭緯筌
按讚推薦
■我們即將進入電影海世界的未來,所有陸地族的朋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習慣水中的生活,而這本《數位併發症》,或許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 林之晨
■綜觀此書,可作為理解數位文化思潮的桌面捷徑,或開句玩笑,本書差堪比擬為數位時代的《昭明文選》,親炙這些聰慧靈魂的微縮膠囊。
媒體工作者 黃哲斌
■無論你是數位原住民,或者只是這塊樂土的新移民,只要花一點時間閱讀,相信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一些觀點的啟發,也會更有自信去面對這個新時代的來臨。
《數位時代》雜誌主編 鄭緯筌
專文推薦 I
當海平面快速上升,陸族請趕快學著適應海裡的生活
林之晨(Mr. Jamie)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種族的人,我稱他們為「陸族」和「海族」。現在四十歲以上的人,多半是陸地族。他們從小生長在資訊有些匱乏的「實體」世界,最主要的消息來源是「大眾媒體」,也就是電視、報紙、廣播、雜誌,還有書本。而現在三十歲以下的人,大多屬於「海族」。海族從小生長在資訊爆炸的「網路」世界,最重要的知識來源是「社群媒體」,包括Facebook、YouTube、PPStream、土豆網、風行網、PTT、Mobile01,與巴哈姆特等等。
要分辨這兩個種族相當容易,如果你問一個三十歲以下的人「網路是什麼?」,你會發現他答不太出來。原因是對海族的人來說,網路就像水一樣充滿在生活的四周,他們無論是看影片、聽音樂、讀文章、與朋友聊天、追名人、找資料、收發 Emails, 通通都在海裡面, 所以當然很難跟你形容「網路」到底是什麼。但是你要跟一個陸地人聊起網路,他那既興奮又不安的心情,馬上就會顯露出來。畢竟對陸上生物來說,海底風光雖然明媚,但實在不是可以久住的地方,所以偶爾下水看看,手腳泡軟了,還是得回到陸上。網路裡的資訊包羅萬象,但看在陸族的眼中,很多恐怕都有正確性的問題。Facebook 雖然受年輕人歡迎,但一想到要把自己的生活攤在陽光下,大多數的陸地人還是會感到有點怕怕的。況且電腦螢幕看久了,眼睛會不舒服,所以還是回去讀實體報紙、雜誌,看大台的電視習慣些,有些陸族甚至到現在都還要把 Emails 印出來看。
陸、海兩族的生活方式雖然大不相同,但一直以來也還算相安無事,下班下課回到家,陸族佔據客廳,海族則佔據房間。陸族看夜間新聞、全民開講,海族則一邊假裝在寫功課,一邊看PPStream、上Facebook 與朋友們聊天。直到近來,隨著網路開始滲透到電腦以外的地方,海平面也跟著升高起來。
第一個被攻佔的是手機,自從五年前iPhone與Android開始普及以來,邊走路邊上網,邊吃飯邊WhatsApp,似乎已經成為全民必須學會的能力。但那只是第一步而已,接下來,網路還要侵入客廳、餐廳、汽車、高鐵、飛機等以往海水到不了的地方。而最終的結果,就是陸族現在所熟悉的生存環境,他們的電視、廣播、報紙、雜誌、書,在不久的未來,都將大幅改觀。電視、廣播的使用將會透過網路,而實體的報紙、雜誌與書,很有可能十年內都會瀕臨絕種。
所以,我們即將進入電影海世界的未來,所有陸地族的朋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習慣水中的生活,而這本《數位併發症》,或許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專文推薦 II
關於網路,那些我們還不理解的事 黃哲斌
三十八年前,TCP / IP協議誕生;二十六年前,美國學術網路NSFnet成立;十九年前,提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倡議全球資訊網(WWW)、Mosaic瀏覽器釋出1.0版本。一九九四年一月,第一個搜尋引擎EINet Galaxy上線;幾乎同時,一個名為「傑瑞的網路指南」網站面世,三個月後,這個網站更名為「雅虎(Yahoo!)」。
雅虎崛起那年,密西根孩子佩奇(Larry Page)、蘇聯莫斯科出生的布林(Sergey Brin)剛進入史丹佛;紐約州長大的佐克柏(Mark Zuckerberg),才上小學三年級。前兩者,四年後創立Google;後者,十年後架設一個網站,叫作「臉書」,全球會員將近十億人。以上這些事,全都發生在我小學三年級之後。
人類史上,除了印刷術、蒸汽機、電燈,少有單一發明像網際網路,如此徹底、猛烈、恆常地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改變我們文明樣貌;而網路介入、扭轉人類產業及文明的速度和廣度,尤其電光火石,讓人目眩神馳。
我們身邊的傳播媒體、音樂、錄像、書籍出版、商業交易形式、知識傳遞與保存、意見傳布與共振、集體行動的串流與發聲,同一時間面臨衝擊挑戰,同一時間被迫調適轉型。種種巨變從無到有,就在一個世代之間發生,就在我們眼前發生,而且在我們眼前持續幻變、演化、拆解、重組。
其中既有猶疑不確定,有悲觀預言,也有樂觀想像,有痛苦毀滅,也有浪潮新生,我常形容,我們正處於一個「水泥未乾」的時代,舊時代的規則被動搖,新時代的規則尚未成形,我們站在新舊大陸板塊的擠壓交界,經常感受「文明地殼的正常能量釋放」。
在日與夜的未知邊境,自然引發許多焦慮與辯論,例如:「搜尋引擎會讓人變笨嗎?」「網路世代是愚蠢的一代?」「社群網站讓人際更疏離?」「網路讓大腦思考變得零碎淺薄?」「網路真的能促進民主嗎?」
凡此種種懷疑論及其爭議、引申、辯證,或許是網路時代裡,最值得不斷叩問反芻的議題,它們試圖探究網路進入人類生活後,除了表象的「便利性」、「滲透性」、「連結性」,是否更深層、更徹底地顛覆改寫我們的行為模式、我們的思考邏輯、我們大腦結構,以及連結世界的方法。
《數位併發症》的編者馬克.包爾連,正是近年論辯的核心人物之一,這位大學英文教授二○○八年出版《最蠢的一代:數位世代如何麻痺美國年輕人並危及我們的未來》(The Dumbest Generation),這本書名聳動的著作,以調查數據佐證,憂心認為沉浸於數位裝置的年輕一代,專注力下降,語言能力減弱,學習精神淡薄而且知識貧乏,加上大眾文化與數位技術合流,年輕世代耽溺於娛樂、時尚等淺薄領域,集體成為愚笨而無知的一代。
他的書出版後,立即引發正反雙方的激烈攻防,批評者說他以偏概全,過度醜化網路及其使用者,並舉證不乏擅用網路及數位科技,致力於正面價值與貢獻的年輕世代;支持者應和作者觀點,認為年輕人的語言能力及溝通技巧明顯退化,對於嚴肅議題及公眾事務的關心度下降,數位生活難辭其咎。
馬克.包爾連是投下「數位文化論辯」炸彈的重砲手,他與同一年在《大西洋月刊》發表〈谷歌把我們變笨了嗎?〉一文,並擴大成書的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可說是科技悲觀論的代表性人物(該書原名《膚淺:網路對我們的大腦作了什麼?》,中譯本書名為《網路讓我們變笨?》)。
值得一提的是,馬克.包爾連彙整這些科技對話的經典文章,大致上只論分量,不限立場(雖然他的自序,對網路文化仍多尖酸批評)。例如,他收錄了相對樂觀,且深具透析能力的克雷.薛基(Clay Shirky)的作品,薛基的兩本著作中譯本《鄉民都來了》、《下班時間扭轉未來》,都很值得閱讀。或如倡議「Web 2.0」一詞的科技作家兼出版人提姆.歐萊禮(Tim O'Reilly)、提出「數位原住民、數位移民」概念的馬克.普倫斯基(Marc Prensky)、寫作《虛擬化身》、《電腦革命》等網路身分認同原創研究的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他們的重要原典,都在本書羅列之內。
綜觀此書,可作為理解數位文化思潮的桌面捷徑,或開句玩笑,本書差堪比擬為數位時代的《昭明文選》,親炙這些聰慧靈魂的微縮膠囊。
當然,此書不會讓我們豁然開朗,茅塞頓開,立即為網路的現狀與發展下定論;此書也不是水晶球,讓我們窺見人類科技文明將乘著光纖的翅膀,飛向何處彼方。畢竟,水泥還未凝固,我們像是玩泥巴的孩子,充滿好奇心,想望我們及下一代的可能未來。
專文推薦 III
低頭族症候群 鄭緯筌
「你是低頭族嗎?」某一天晚上返家,吃完晚飯正準備信步走回自己房間的時候,坐在客廳一隅的媽媽盯著電視螢幕,忽然沒來由地問了一句。
我端著茶杯,轉頭對著母親會心一笑。嘿,我當然知道媽媽口中的「低頭族」是什麼意思,但比較詫異的是她怎麼會知道這個新名詞?約莫又是從電視新聞或報紙上看來的吧?
要我說,「低頭族」的現象早已不足為奇。捷運裡、公車上,甚至是偌大的會議室中,到處充斥著「低頭族」,人手一台iPhone、iPad的景象,已然成為都會生活的一道風景。他們只要一有空檔,整個人立刻融入那不到十吋的虛擬天地裡,也許用LINE傳訊軟體和朋友聊天,或者飛快地在螢幕上移動手指,與地球另外一端某個不認識的網友玩著Draw Something。
每個人都好忙,除了看電視、電腦,還要被口袋裡的手機所制約。試想,人生之中有好幾個螢幕需要張望。在這個S世代(The Screen Generation),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心中那雪亮的螢屏呢?
事實上,活在這個數位時代的你我,早已不知不覺沾染了「數位併發症」,但卻還不自知。每天早上眼睛才剛張開,就迫不及待拿起床邊的手機,用手指快速開啟電子郵件軟體,只為了知道半夜有誰寄信過來?(通常,我們只會收到一堆垃圾信或是無關緊要的電子報)然後邊吃早餐,一邊忙不迭地打開Facebook,追逐朋友塗鴉牆上的最新動態,以及各種老掉牙的笑話或轉貼圖片。之後,再利用搭車通勤的空檔,對今天生日的朋友們,送出一個大大的笑臉或祝福的話語。彷彿只有親手完成了這些「儀式」,才是展開一天生活的起點。
然而,你可曾問過自己,多久沒有陪伴家人,又有多久沒有跟身邊的朋友好好聊天談心了呢?是否該暫時放下手邊的數位工具,也不要過於依賴Google、Yahoo等方便的網路服務,讓自己的思維回歸自然的律動呢?
誠然,我們已經無法抵擋數位文化的洗禮,但也不能小覷隨之而來的各種併發症。如果你想瞭解數位科技帶給世人的各種影響,特別是正反面的矛盾衝突,推薦大家可以抽空閱讀由馬克.包爾連編輯的新書《數位併發症》。
無論你是數位原住民,或者只是這塊樂土的新移民,只要花一點時間閱讀,相信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一些觀點的啟發,也會更有自信去面對這個新時代的來臨。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3 |
5折 | 1 |
6折 | 1 |
7折 | 1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5折 | 5 |
7折以上 | 2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