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貝托.博拉紐
定價:NT$ 499
優惠價:9 折,NT$ 449
本商品已絕版
《狂野追尋》被書評譽為「這是一本波赫士會寫的書」,具有自傳色彩,在書中凝結浪跡天涯的心路歷程。小說描述阿圖羅.貝拉諾(與作者姓發音相近)和烏里塞斯‧利馬兩人,有著若干相同且奇特的背景─販毒、寫詩、喜好居無定所的漂泊之旅─兩人屬於墨西哥一個─反權威、反傳統、反崇拜,標榜以真心肺腑發聲創作的前衛詩派,稱之為「內在寫實主義」(real visceralista)的團體,兩人邁向無目的地之旅,要去尋找「內在寫實主義」詩社的前輩─在墨西哥革命中失蹤的女作家蒂納赫羅。
這個「尋找失蹤者」的目的卻是要讓自己成為另一個失蹤者的企圖,這是一個「歷程」重於「目的尋找」的永恆之旅,也是一個無止境的隱遁之遊。兩人的行蹤透過六、七十位與兩人偶遇的經歷的人物敘述交待,因此,每一次的偶遇都是一段獨立開放的故事,儼然是一部短篇小說集大全。伴隨著主要敘述者(一位十七歲、愛好文學的大學生)對世界、對情慾的狂野探索,鋪陳了一段文學與暴力的華麗探戈。
作者簡介:
羅貝托.博拉紐
Roberto Bolano, 1953-2003
生於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父親是卡車司機兼業餘拳擊手,母親則在學校教數學和統計學。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從學校中輟後,開始在墨西哥擔任記者。1973年,回智利響應左派社會主義阿言德政權,在皮諾契政變之後被捕,短暫入獄。出獄之後轉往薩爾瓦多、墨西哥,1977年前往歐洲,浪跡法國等地,四處打零工,包括洗碗、清潔、收垃圾等,最後在西班牙巴賽隆納落腳。
博拉紐以詩人自居,也以身為詩人為傲,但在結婚生子之後,他體認到流浪詩人的生活無法給家人較安適的未來,40歲開始寫小說。第一部長篇小說《狂野追尋》在拉美文壇引起的轟動,榮獲1998年羅慕洛.加列哥斯國際小說大獎(Premio internacional de novela Romulo Gallegos)、賀雅德獎(Herralde Prize)、智利國家圖書協會大獎(Chilean National Council of Books Prize),不亞於當年《百年孤獨》出版時的盛況。
2003年,博拉紐因肝病去世,享年五十歲,身後留下十部小說、四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三部詩集,包括《護身符》(Amuleto)、《遙遠的星辰》(Estrella distante)、《打電話》(Llamadas telefonicas)、《智利夜曲》(Nocturno de Chile),以及長篇小說遺稿《2666》等。
博拉紐過世之後,作品仍陸續被西方國家發掘出版,佳評如潮,蘇珊‧桑塔格推崇他是「那一代西班牙語世界中最值得欽佩的小說家」,《明鏡周刊》則稱他為「當代西班牙語文學中最大膽的作家」。
譯者簡介:
楊向榮
現居北京。曾在《收穫》、《天涯》、《人民文學》、《作家》、《青年文學》等刊物發表小說。著有短篇小說集《果園之火》,譯有《鱷魚街》、《天使與昆蟲》、《孩子們的書》等。
非爾
現居台北。譯有《被子》。讀書為業,譯事偶一為之,路見不平拔劍相助耳。
媒體推薦:
《狂野追尋》,簡體版譯為「荒野偵探」,但小說中既無荒野,也無偵探。這是一趟追尋,但是在看似錯落的敘述中,如鑽石般耀目又直白得好似不見風采的文字隨著不同角度的轉動變換著面貌,那追尋的對象也彷彿隱晦了起來;它擺脫了拉美文學「魔幻寫實」的刻板標籤,也是一張指涉了拉美文學傳統與恩怨的地圖。在這本博拉紐自稱為「寫給我輩的情書」中,青春襲來,如此狂暴又如此混亂,如此有血有肉、刺痛又如此悲傷而溫柔,就連麻痺而世故的心,也不免被攪動。
「拉丁美洲文學經典裡極為重要的一部作品,但其中並無艱澀高深之處。《狂野追尋》是一部邋遢的史詩,部份是公路電影,部份是逸趣橫生又充滿鄉愁的告白。……一部渾然天成的文學巨作。博拉紐讓自己成為小說的核心,重新創造了凱魯雅克,卻少了自我膨脹……。小說中的幾位主角最後並沒有好下場,但是對於讀者來說,結局卻是壯麗精彩。」──《每日電訊報》
「博拉紐營造出一個已成追憶的迷人世界,充滿青春和烏托邦的理想,既獨特而生動,又悲傷而無法遏抑。」──《出版人週刊》
博拉紐盤據在許多拉丁美洲作家的心頭(四十多歲的那一代也不例外),就如當年馬奎斯盤據著同輩與後輩作家一般。──《紐約時報》
「博拉紐是第一個真正突破拉美文學大爆炸(Latin American Boom)的作家。許多跟他同一輩的作家,還有更年輕的作家,都試過,也還在試著找到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聲音,但沒有人可以真正擺脫馬奎斯、尤薩和在一九六○年代讓全世界驚艷的拉丁美洲文學所投下長長的影子。博拉紐卻似乎是毫不費力地就與之切割開來。大爆炸的那批作家讓拉美文學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佔有一席之地。而博拉紐透過無根、不舍、不妥協的文學態度,則創造了一個心智的拉丁美洲,一個後國家主義的拉丁美洲。」──薇莫(Natasha Wimmer),《狂野追尋》與《2666》英文版譯者
「稱博拉紐為天才絕非過譽。光是一本《狂野追尋》就足以讓他永世不朽。」──《華盛頓郵報》
「對於書中所描繪的這群人來說,文學是麵包和水,性和死亡。有一個訊息是博拉紐的小說不斷傳遞、也或許是得自他自身的生命,那就是:書至關重要。」──GQ
「我最喜愛的作家……《狂野追尋》是一艘方舟,載著詩歌與青春所有的奇特救贖,不受過往與未來的浩劫所破壞。」──《愛的歷史》作者妮可.克勞斯(Nicole Krauss)
「讀了博拉紐之後,會讓你覺得自己變了。他會改變你看待世界的角度。」──《衛報》
「狂放逗趣,但也同樣溫柔。……這本小說是寫給一個世代的悲歌。」──《獨立報》
「波赫士會想寫這種小說的。一本極有原創性、極為美妙的書:有趣、感人、重要。」──《國家報》(El Pais)
「博拉紐被譽為後馬奎斯時代的文學巨人之一。毫不費力就將彼此不相關的幽默與輕柔的悲劇感交融在一起。」──《週日電訊報》
「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都推崇博拉紐為他那一輩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他的小說力道立見。激動人心。」──《展望雜誌》
「《狂野追尋》讓人別無所求……。一部極好的小說。」──《洛杉磯時報》
「他那一輩最受推崇、最具影響力的作家……。古怪有趣,同時又隱隱令人害怕。」──《國家》雜誌
「一本勃然蔓生、政治意味十足的流浪漢小說。」──《Elle》雜誌
「趣味狂野……。博拉紐巧妙融匯了他的喜感與感傷。」──《紐約時報》書評
《狂野追尋》給了我們第一個真正的徵兆,那一條自負好鬥的南美作家的行列終於走完了:它標示著那些拉美文學大爆炸的大作家已開始終結……。這本書也讓我們認識了一位驚人的作家,他提醒了我們,在閱讀的熱情之中有多少深刻的樂趣,而他卻是在無人察覺到的深淵邊緣度日。他在那裡做什麼?在俯視一片虛空的岩壁上,他寫作。於今回顧,《狂野追尋》以及在他死後出版的巨作《2666》必須被視為博拉紐非凡、傳奇作品的兩條主幹。──《文學雜誌》(Le Magazine Litteraire)
「《狂野追尋》是對過去三十年粗暴又抒情的紀錄。」──《世界書刊》
「一位罕見而多產的才子。」──《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博拉紐是當今拉丁美洲世界中最閃亮的文學巨星。」──《國家報》
「博拉紐的兩部長篇小說──《狂野追尋》和《2666》」──對拉丁美洲的小說創作(以及對美洲的英語創作)有著無可估量的衝擊。」──亞馬遜書店
「這部小說……可能是你今年讀到最有創意的小說。」──《泰晤士報》
「能讀到一本禮讚生命與文學的書,令人雀躍無比。」──《每日電訊報》
「書中不乏極為美麗而詭異的片段。」──《金融時報》
「一部龐大、線索四處的公路電影式小說……熠熠生輝。」──《前鋒報》
「未來南美洲文學最閃亮的希望。」──《新蘇黎世報》
「有些書很快就從眼前掠過。我們希望這種書能更厚一點,於是算著頁數,並不是因為書太無聊,而是因為想到要跟書中角色道別,就感到焦慮。《狂野追尋》就是這麼一本書……。《狂野追尋》成功地捕捉到過往的狂熱,還有追回過往的可怕又不可能的渴念。」──《法國搖滾怪客》
「強烈又毫無章法。……博拉紐的作品都是幽默四溢,生猛卻精緻。」──《金融時報》
「博拉紐有說故事的天分,與湯瑪斯.品瓊(Thomas Pynchon)、唐.德里羅(Don DeLillo)等人同級。」——《加泰隆尼亞報》(El Periodico)
「崇高與邪惡交替並陳,《狂野追尋》是一個時代——同時也是任何一個熱情體驗文學和人生的時代──的壯闊肖像。」──《先鋒報》(La Vanguardia)
「很可能是現今西班牙語世界中最大膽的作家。」──《明鏡週刊》(Der Spiegel)
「當今拉丁美洲文學最重要的小說之一。」──《薩克森時報》(Sachsischen Zeitung)
「博拉紐的作品時而美麗非凡,(至少對我來說)也是全新的經驗……。閱讀博拉紐就像是在聽祕密故事,個別事件的脈絡展現眼見,得見藝術和人生的軌跡在地平線共一色,在彼處如夢一般縈繞,當我們醒來之後一定會更仔細端詳這個世界。」──《紐約時報》書評
「他那一代之中最優秀的拉丁美洲作家……,博拉紐的聲譽和傳奇扶搖直上。」──《紐約時報》拉丁美洲特派
「博拉紐提醒了我們,在閱讀的熱情之中有多少深刻的樂趣。」──《文學雜誌》(Le Magazine Litteraire)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2折311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5折 | 1 |
7折 | 0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4折 | 2 |
5折 | 28 |
6折 | 3 |
7折 | 4 |
7折以上 | 4 |
8折以上 | 18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羅貝托.博拉紐
優惠價: 9 折, NT$ 449 NT$ 499
本商品已絕版
最私密的最狂野!
文/Anderson
如《百年孤寂》那樣瀰漫著濃郁的感官氣味,如波赫士作品那樣的文學宇宙旅行,羅貝托.博拉紐 (Roberto Bolano)的《狂野追尋》是一本近乎磅礡卻也纏綿繾綣的神奇作品。
故事大綱是這樣的,開場由1975年墨西哥市的除夕,兩名年輕詩人「為情勢所迫」,開著一台雪佛蘭英帕拉,尋找另一位失蹤的女詩人,竟自此展開了長達二十年的亡命生涯…..
然而這不真是一個驚悚緝兇追追追的故事,也不是盡收風土民情的公路旅程,《狂野追尋》表面上是歲月與土地上的橫跨,但終究,這是一個關於文學、藝術,關於對生命的熱情與好奇,對生存的猶豫、恐懼卻也張狂固執,的內在航行。
羅貝托.博拉紐是一位詩人,履歷攤開,似乎是先當詩人,40歲後成為一鳴驚人的超夯小說家。但《狂野追尋》才不是我們成見中那種普通的小說,還有哪裡找得到這麼既詩意、又暴力,充滿情節,但也把各種生命懸問和反擊一磚一瓦造砌進去的小說?
如同書中有一段說,有人提出一個講法,說是呢,當代內在寫實主義者只是在倒退走。主角便問他,你所謂的倒退是什麼意思呢?對方回答,「倒退走就是盯住一段距離之外的某個點,可是離它愈走愈遠,筆直朝著不知道哪裡而去。」
羅貝托.博拉紐對於收攝整個世界或整落歲月的企圖心,很難從情節的轉述來透露,我們只能親自一段段讀去,親自隨行走上一遭。
《狂野追尋》作為一部小說,具有最世故的讀者也會心折和驚喜的原創性;但它又還是別的東西,是史詩劇、是長詩、是內心戲、是哲思隨筆,我們讀著,那每一篇章,總是無時無刻不在自動長出給我們更多的靈感。
貫穿全書的關鍵詞,是文學。文學不只是故事人物的熟悉或擅長事物,文學是他們認識與定義世界的依據,更是他們對抗生存、挑釁現實的武器。
作者說,《狂野追尋》是他寫給同輩的一封情書,小說裡羅列了浩瀚的名字,可是,這一點沒讓我們感覺掉書袋的優越感,或者圈內人說悄悄話那種隔閡,羅貝托.博拉紐藉由文學與現實間的不斷切換穿插,讓小說的寫實,有了一種如夢的層疊與迷濛。然後更多原本來不及安裝或陳述的細膩情緒、揮之不去的瀰漫的氣味或體溫,就一點一滴被珍惜地保留下來。
例如我們會讀到,「….我不喜歡他辛辛苦苦把我弄到高潮的樣子。我說,我只想讓你自己好好享受,如果你想高潮了就高潮,別等我。後來他索性不高潮了,我們可以徹夜做愛,他說喜歡那種不來的感覺,….」
讀到,「他的味道不賴,有股特殊的味道,好像從沼澤地裡浮出來,同時又像沙漠裡走出來。非常潮濕又非常乾燥,既像原味濃湯又像乾瘠的平原。這兩種東西兼而有之,先生們!那是一種真正讓人不安的味道。」
故事會慢慢推進開展,視野的地平線漂亮地打開,但人物從不被後來的人生淹沒,反而越來越多秘密出土。
《狂野追尋》是一部駭麗的文學巨著,可是比起從文學史來測量它,它反倒更適合作為「充滿愛與激情,狂喜也狂悲活過一回」的人們,以自己的人生為註解,來細細品味。
《狂野追尋》被書評譽為「這是一本波赫士會寫的書」,具有自傳色彩,在書中凝結浪跡天涯的心路歷程。小說描述阿圖羅.貝拉諾(與作者姓發音相近)和烏里塞斯‧利馬兩人,有著若干相同且奇特的背景─販毒、寫詩、喜好居無定所的漂泊之旅─兩人屬於墨西哥一個─反權威、反傳統、反崇拜,標榜以真心肺腑發聲創作的前衛詩派,稱之為「內在寫實主義」(real visceralista)的團體,兩人邁向無目的地之旅,要去尋找「內在寫實主義」詩社的前輩─在墨西哥革命中失蹤的女作家蒂納赫羅。
這個「尋找失蹤者」的目的卻是要讓自己成為另一個失蹤者的企圖,這是一個「歷程」重於「目的尋找」的永恆之旅,也是一個無止境的隱遁之遊。兩人的行蹤透過六、七十位與兩人偶遇的經歷的人物敘述交待,因此,每一次的偶遇都是一段獨立開放的故事,儼然是一部短篇小說集大全。伴隨著主要敘述者(一位十七歲、愛好文學的大學生)對世界、對情慾的狂野探索,鋪陳了一段文學與暴力的華麗探戈。
作者簡介:
羅貝托.博拉紐
Roberto Bolano, 1953-2003
生於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父親是卡車司機兼業餘拳擊手,母親則在學校教數學和統計學。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從學校中輟後,開始在墨西哥擔任記者。1973年,回智利響應左派社會主義阿言德政權,在皮諾契政變之後被捕,短暫入獄。出獄之後轉往薩爾瓦多、墨西哥,1977年前往歐洲,浪跡法國等地,四處打零工,包括洗碗、清潔、收垃圾等,最後在西班牙巴賽隆納落腳。
博拉紐以詩人自居,也以身為詩人為傲,但在結婚生子之後,他體認到流浪詩人的生活無法給家人較安適的未來,40歲開始寫小說。第一部長篇小說《狂野追尋》在拉美文壇引起的轟動,榮獲1998年羅慕洛.加列哥斯國際小說大獎(Premio internacional de novela Romulo Gallegos)、賀雅德獎(Herralde Prize)、智利國家圖書協會大獎(Chilean National Council of Books Prize),不亞於當年《百年孤獨》出版時的盛況。
2003年,博拉紐因肝病去世,享年五十歲,身後留下十部小說、四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三部詩集,包括《護身符》(Amuleto)、《遙遠的星辰》(Estrella distante)、《打電話》(Llamadas telefonicas)、《智利夜曲》(Nocturno de Chile),以及長篇小說遺稿《2666》等。
博拉紐過世之後,作品仍陸續被西方國家發掘出版,佳評如潮,蘇珊‧桑塔格推崇他是「那一代西班牙語世界中最值得欽佩的小說家」,《明鏡周刊》則稱他為「當代西班牙語文學中最大膽的作家」。
譯者簡介:
楊向榮
現居北京。曾在《收穫》、《天涯》、《人民文學》、《作家》、《青年文學》等刊物發表小說。著有短篇小說集《果園之火》,譯有《鱷魚街》、《天使與昆蟲》、《孩子們的書》等。
非爾
現居台北。譯有《被子》。讀書為業,譯事偶一為之,路見不平拔劍相助耳。
媒體推薦:
《狂野追尋》,簡體版譯為「荒野偵探」,但小說中既無荒野,也無偵探。這是一趟追尋,但是在看似錯落的敘述中,如鑽石般耀目又直白得好似不見風采的文字隨著不同角度的轉動變換著面貌,那追尋的對象也彷彿隱晦了起來;它擺脫了拉美文學「魔幻寫實」的刻板標籤,也是一張指涉了拉美文學傳統與恩怨的地圖。在這本博拉紐自稱為「寫給我輩的情書」中,青春襲來,如此狂暴又如此混亂,如此有血有肉、刺痛又如此悲傷而溫柔,就連麻痺而世故的心,也不免被攪動。
「拉丁美洲文學經典裡極為重要的一部作品,但其中並無艱澀高深之處。《狂野追尋》是一部邋遢的史詩,部份是公路電影,部份是逸趣橫生又充滿鄉愁的告白。……一部渾然天成的文學巨作。博拉紐讓自己成為小說的核心,重新創造了凱魯雅克,卻少了自我膨脹……。小說中的幾位主角最後並沒有好下場,但是對於讀者來說,結局卻是壯麗精彩。」──《每日電訊報》
「博拉紐營造出一個已成追憶的迷人世界,充滿青春和烏托邦的理想,既獨特而生動,又悲傷而無法遏抑。」──《出版人週刊》
博拉紐盤據在許多拉丁美洲作家的心頭(四十多歲的那一代也不例外),就如當年馬奎斯盤據著同輩與後輩作家一般。──《紐約時報》
「博拉紐是第一個真正突破拉美文學大爆炸(Latin American Boom)的作家。許多跟他同一輩的作家,還有更年輕的作家,都試過,也還在試著找到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聲音,但沒有人可以真正擺脫馬奎斯、尤薩和在一九六○年代讓全世界驚艷的拉丁美洲文學所投下長長的影子。博拉紐卻似乎是毫不費力地就與之切割開來。大爆炸的那批作家讓拉美文學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佔有一席之地。而博拉紐透過無根、不舍、不妥協的文學態度,則創造了一個心智的拉丁美洲,一個後國家主義的拉丁美洲。」──薇莫(Natasha Wimmer),《狂野追尋》與《2666》英文版譯者
「稱博拉紐為天才絕非過譽。光是一本《狂野追尋》就足以讓他永世不朽。」──《華盛頓郵報》
「對於書中所描繪的這群人來說,文學是麵包和水,性和死亡。有一個訊息是博拉紐的小說不斷傳遞、也或許是得自他自身的生命,那就是:書至關重要。」──GQ
「我最喜愛的作家……《狂野追尋》是一艘方舟,載著詩歌與青春所有的奇特救贖,不受過往與未來的浩劫所破壞。」──《愛的歷史》作者妮可.克勞斯(Nicole Krauss)
「讀了博拉紐之後,會讓你覺得自己變了。他會改變你看待世界的角度。」──《衛報》
「狂放逗趣,但也同樣溫柔。……這本小說是寫給一個世代的悲歌。」──《獨立報》
「波赫士會想寫這種小說的。一本極有原創性、極為美妙的書:有趣、感人、重要。」──《國家報》(El Pais)
「博拉紐被譽為後馬奎斯時代的文學巨人之一。毫不費力就將彼此不相關的幽默與輕柔的悲劇感交融在一起。」──《週日電訊報》
「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都推崇博拉紐為他那一輩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他的小說力道立見。激動人心。」──《展望雜誌》
「《狂野追尋》讓人別無所求……。一部極好的小說。」──《洛杉磯時報》
「他那一輩最受推崇、最具影響力的作家……。古怪有趣,同時又隱隱令人害怕。」──《國家》雜誌
「一本勃然蔓生、政治意味十足的流浪漢小說。」──《Elle》雜誌
「趣味狂野……。博拉紐巧妙融匯了他的喜感與感傷。」──《紐約時報》書評
《狂野追尋》給了我們第一個真正的徵兆,那一條自負好鬥的南美作家的行列終於走完了:它標示著那些拉美文學大爆炸的大作家已開始終結……。這本書也讓我們認識了一位驚人的作家,他提醒了我們,在閱讀的熱情之中有多少深刻的樂趣,而他卻是在無人察覺到的深淵邊緣度日。他在那裡做什麼?在俯視一片虛空的岩壁上,他寫作。於今回顧,《狂野追尋》以及在他死後出版的巨作《2666》必須被視為博拉紐非凡、傳奇作品的兩條主幹。──《文學雜誌》(Le Magazine Litteraire)
「《狂野追尋》是對過去三十年粗暴又抒情的紀錄。」──《世界書刊》
「一位罕見而多產的才子。」──《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博拉紐是當今拉丁美洲世界中最閃亮的文學巨星。」──《國家報》
「博拉紐的兩部長篇小說──《狂野追尋》和《2666》」──對拉丁美洲的小說創作(以及對美洲的英語創作)有著無可估量的衝擊。」──亞馬遜書店
「這部小說……可能是你今年讀到最有創意的小說。」──《泰晤士報》
「能讀到一本禮讚生命與文學的書,令人雀躍無比。」──《每日電訊報》
「書中不乏極為美麗而詭異的片段。」──《金融時報》
「一部龐大、線索四處的公路電影式小說……熠熠生輝。」──《前鋒報》
「未來南美洲文學最閃亮的希望。」──《新蘇黎世報》
「有些書很快就從眼前掠過。我們希望這種書能更厚一點,於是算著頁數,並不是因為書太無聊,而是因為想到要跟書中角色道別,就感到焦慮。《狂野追尋》就是這麼一本書……。《狂野追尋》成功地捕捉到過往的狂熱,還有追回過往的可怕又不可能的渴念。」──《法國搖滾怪客》
「強烈又毫無章法。……博拉紐的作品都是幽默四溢,生猛卻精緻。」──《金融時報》
「博拉紐有說故事的天分,與湯瑪斯.品瓊(Thomas Pynchon)、唐.德里羅(Don DeLillo)等人同級。」——《加泰隆尼亞報》(El Periodico)
「崇高與邪惡交替並陳,《狂野追尋》是一個時代——同時也是任何一個熱情體驗文學和人生的時代──的壯闊肖像。」──《先鋒報》(La Vanguardia)
「很可能是現今西班牙語世界中最大膽的作家。」──《明鏡週刊》(Der Spiegel)
「當今拉丁美洲文學最重要的小說之一。」──《薩克森時報》(Sachsischen Zeitung)
「博拉紐的作品時而美麗非凡,(至少對我來說)也是全新的經驗……。閱讀博拉紐就像是在聽祕密故事,個別事件的脈絡展現眼見,得見藝術和人生的軌跡在地平線共一色,在彼處如夢一般縈繞,當我們醒來之後一定會更仔細端詳這個世界。」──《紐約時報》書評
「他那一代之中最優秀的拉丁美洲作家……,博拉紐的聲譽和傳奇扶搖直上。」──《紐約時報》拉丁美洲特派
「博拉紐提醒了我們,在閱讀的熱情之中有多少深刻的樂趣。」──《文學雜誌》(Le Magazine Litteraire)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5折 | 1 |
7折 | 0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4折 | 2 |
5折 | 28 |
6折 | 3 |
7折 | 4 |
7折以上 | 4 |
8折以上 | 18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2折311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