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明老師性情恬淡卻下筆深刻,一心關注「文化之重建」與「生命之修行」,親身體悟傳統文化對人生底蘊的養成影響甚鉅。移居臺東池上,在生活實踐與教養孩子中,尋回親子兩代的身心安然。雖居處偏遠,仍心繫社會萬象,對時下教育現狀頗有獨到見解,文章見諸報章,引發教界及學界廣大迴響。
人們常認為時代不同,感嘆今不如昔,然而傳統文化又究竟有什麼值得追隨、發揚之處呢?本書著重親子互動與教育教養的實踐與討論,由古觀今,重新省思固有文化在新時代的意義與價值。
作者簡介:
薛仁明
民國五十七年生。臺南市南邊的漁村茄萣人,係福建漳州長泰縣山重村薛氏來臺第十二代。父親薛阿客,工人;母親薛蔡蓮種,工人;兩人均未受學校教育。民國八十八年與張芳菁結婚,育有長女以婕、次女允和以及小兒薛朴。
臺大歷史系、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畢業。臺南一中二年級開始,長期困惑於安身立命之道,十八歲因之休學半年。十九歲開始,有心於儒釋道三家。民國八十二年起,長居臺東池上鄉下。爾後十七年,曾任教於臺東縣池上國中。
民國九十八年起,開始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及《聯合報‧聯合副刊》登載文章,隨後陸續在兩岸的報紙發表文章,並開闢專欄。文章聚焦於傳統文化,強烈對應現實;不論談文化或教育,均從親身體會出發,開啟一個既熟悉又新鮮的視角。
著有《胡蘭成‧天地之始》(如果)、《萬象歷然》、《論語隨喜》(爾雅),另有簡體《孔子隨喜》(北京‧新星)、《人間隨喜》(北京‧同心)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財貴 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朱天文 名作家
宇文正 聯合報副刊主編
林谷芳 臺北書院山長
席慕蓉 名詩人、畫家
張曉風 散文名家
張譽騰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仁明曾任基層教師,又親帶三兒,《教養‧不惑》所寫乃自身如實之領略,看似「不合時宜」,卻正好予溺於時潮者反思。
──林谷芳(臺北書院山長)
名人推薦:王財貴 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朱天文 名作家
宇文正 聯合報副刊主編
林谷芳 臺北書院山長
席慕蓉 名詩人、畫家
張曉風 散文名家
張譽騰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仁明曾任基層教師,又親帶三兒,《教養‧不惑》所寫乃自身如實之領略,看似「不合時宜」,卻正好予溺於時潮者反思。
──林谷芳(臺北書院山長)
章節試閱
遊春涉險──關於閱讀
茄萣,漁鹽之地。我家曬鹽,但鄉人多捕魚。海上討生活,風濤險惡;尤其隆冬捕烏,最是年度盛事,也最要在天寒風疾之時浪頭上拚搏。因此,討海人剽悍。
剽悍之人,說話必音節錚錚。幼時,我愛聽討海的歐吉桑講話;說是講,其實是嚷。他們打著赤膊,一身黝亮,盡是海風日曬之氣;一開口,便常來個三字經,有時單字,有時五或七字,有時更長;總之,聲洪氣足,很是響亮!話說一半,又來一句;煞尾之時,再補一回;總要如此這般,才算「曲終奏雅」。
後來我讀國中,聽老師講解文言文;才知道鄉人說話,亦同古文,講究個發語詞、語助詞,最後,還有個語尾助詞。無怪乎起承轉合間,每見抑揚頓挫。雖說粗俗,難登大雅,但那時聽來,仍覺砉然爽俐,字句鏗然。
小學畢業之前,雖不地道,更不響亮,但是,我也說粗話。一方面,鄉風如此,有樣學樣;二方面,家裡不太管;三方面,能學的,其實也不多。幼時寒微,父母親又沒上過學,故而除了課本、參考書,家中其實環堵蕭然,全無書冊。學校當然稍好,但也僅止於稍好;教室前頭,有兒童讀物箱,薄薄幾冊童書,早已翻到熟爛。直至畢業前夕,學校初初有了圖書室,內除熟爛的兒童讀物之外,倒新添厚厚的中華兒童百科全書前兩冊。費了許多個下課,我一字一句,都細細讀過了,視若珍寶。但是,除此之外,再別無他書。
所幸,還有報紙。班上有《國語日報》,但翻了一翻,似乎不甚有看頭。四年級之時,鄰居訂了《中華日報》,《中華日報》是臺南地方第一大報。我每瞅著隔壁大哥早上拎著三張報紙進入屋外的舊式廁所,許久之後,又見他悠然捧著那疊報紙緩步而出,狀似滿足,更一臉輕鬆。
民間之人向來鬆散,也多半自在;在鄉下,左鄰右舍的廳堂,但凡沒關,都算是半開放空間;通常隨意而入,信步而出。有時他們聊天,我或立或坐,就一旁聽著;有時他們看電視,我時站時坐,也一旁瞧著;偶爾廳堂無人,我進去呆坐一會,傻呼呼又走了出來。四年級之後,最常到供著朱府千歲的鄰居廳堂坐著。那尊朱府千歲,裊裊香煙,一臉黝黑;神座旁,一根狼牙棒、一把寶劍。但我最在意的,是桌上那份《中華日報》。
那時看《中華日報》,真是波光瀲灩,浩瀚無邊。從頭版頭條,到內頁小啟,怎麼看,怎麼新鮮。小四生,哪懂?但是,正因懵懂,才好看至極。字多不解,詞亦不解,內容當然更不解;但我一路讀,一路揣度,甚至也不揣度,單單看著,單單讀著,如遊春,如涉險,沿途多有唐突,卻皆成景致。每每看罷,頓覺豁然,更覺舒坦。
於是,我幾乎天天去看朱府千歲,更天天去讀《中華日報》。讀了,縱有不明,既不找人問,也不找人談。但是,無妨。從小,囝仔郎有耳嘸嘴;很習慣聽大人講話,也愛聽。但凡不知,就存心底,在心上,過了又過,極久之後,乍然明白,那樂的!聽便聽,本無需發問,更無需發表意見。聽話本身,早已圓滿俱足。那時上學,就只聽課,從不發問,其實,最有種天清地寧。
似懂非懂間,從各式消息到國內外新聞,我讀著《中華日報》,有種清寧,更極有樂趣。那種新鮮有趣,很像看著父親賭四色牌;數人圍坐,我只站父親身旁靜觀,從不言語,很快就學會了;較諸小學之前便已熟悉的象棋,另有一番趣味。但是,相較之下,報紙的趣味,恐怕更大、更多,也更長久。
直到小學六年級,原籍廣西、年近六十的級任導師,到了教室,偶爾也會拿份報紙,談些重大新聞,稍事評論。這會兒,我像是突然遇到了知音;頭一回聽到有人談我默默看了兩年、猜了兩年、也拼湊了兩年的這些新聞。我極專心聽著,每回聽講,都像解開了驚人祕密;於是,原來有些模糊的揣測,或對,或錯,總之,都清晰了起來。
我注意到老師手持之報紙,其色澤、其質感,似乎皆有不同。他有時拿《聯合報》,有時帶《中國時報》;聽說,那是兩大報。我則直覺,較諸素來熟稔的《中華日報》,確實另有一種氣派。
忘了是什麼機緣,後來,我竟先後得以翻閱了兩大報。拿在手上,仔細捧讀,雖只三張,卻沉甸甸,更勝珍寶。對這薄薄三張,不僅深具好感,甚至心生崇敬。
不久,我小學畢業。那年畢業考,不知為何,試卷不僅沒有明確範圍,還增添了幾題時事題目;結果,難倒了不少素來成績優異之人。託平日讀報之賜,我傻呼呼考了個全校第一名。第一名有何要緊,其實我未必清楚;但早先在同年級七個班裡,我們班老在末兩名徘徊,級任導師每提起考試,總多喪氣;結果,畢業考後,他顯得特別精神,很是意氣風發。
我父親似乎也高興。他平常不太管我,幾乎不問學校之事;甚至月考考差了,我偷拿印章蓋成績回條,他也不甚聞問。但後來,他不僅參加了畢業典禮,且又與老師、校長會了餐;餐畢返家,不掩得意,還向鄰居多說了好些典禮會餐之事。
或許正因他高興,於是,我才剛要進國中,便陡起膽氣,向父親請求,家裡訂報。他說,到鄰居那兒看,不也一樣?我回答說,是要訂不同的報紙。結果,父親答應了;答應每個月花一百五十元,為我一個人訂了一份新報紙。
新報紙,新生活。從此,不管學校功課多重,每天,總得花半個小時,將報紙裡裡外外細讀一遍;尤其副刊,幾乎篇篇都看。許久之後,我才明白,當年的兩大報,都頗帶文人色彩;不同於其他報紙,也迥異於今日各報,那是文人辦報。我當時年少,依然懵懂,報上內容也多有未明;但是,隱約感覺到報紙的後頭,有股精神力道。因此,才上國中不久,便與小學乍然遠離了。首先,不看卡通、不翻漫畫了,忽然覺得,那有啥好看?其次,旁人的熱鬧起鬨,也頓失摻和之興趣,總得瞧瞧,心頭過過,才可算數。最後,我自幼所習,一直講到小六的粗口,也忽然不說了;不是好或不好,只是,於我並不相宜。
而後,光陰荏苒,三十年忽地又過。那一日,內人言道,現今學生明明從小就有閱讀運動,但不知為何,遇到較繁複之敘述,多半卻步,反射式地排斥,連試都不願一試。我說,這係因他們從小習於淺閱讀,慣於被迎合;只讀懂的,只看成人遷就於他的所謂兒童讀物與兒童節目。一旦習慣了輕鬆容易,當然要排斥費神難解。現今的閱讀運動,學生自然歡喜,也似乎養成了他們的閱讀習慣;但這種習慣,長久看來,卻未必是好。
內人聽我言罷,便問道,如何才不算是淺閱讀?我指著六歲的薛朴說,譬如他看京劇,哪會全懂,但分明有著好感;再譬如他們姐弟讀《三國演義》,又好比古人幼年讀經,更好比我們童稚時聽大人講古,甚至只是閒話家常;凡此,都只懵懂,卻有助於小孩開向一個可嚮往之未知。現今小孩最欠缺的,其實是那一個可嚮往的未知。他們對這個世界,少了份虛心,因此就失去了興味。內人聽了,忍不住反問,「小時候,你也不看京劇,沒讀《三國》,更未背經書,那又如何?」我笑著說,「讀報呀!我小時候看報紙,多有不懂,但可認真、可有趣呢!」
【後註】
有個朋友姓周,夫婦在五分埔開服飾店,皆忠厚質樸之人。上回,我在他店裡閒聊,談及小孩的教育;他夫婦倆皆感慨,也納悶:現今的小孩,花在學習的時間愈來愈長,怎麼,程度卻愈來愈差?
他們有兩個小孩,一小六,一小四;除了學校上課,外加補習,回家再寫功課,常常到了臨睡之前,還寫不完。仔細算來,每週花在學習的時間,實在不少,學習的「分量」,也遠比周先生當年讀書多了許多,但是,為何成效卻如此不彰?
我才聽罷便說,他們這輩還不止是學習時間長,學習的花樣更繁多。但見教育專家不斷研究新花樣,學校老師也不斷變出新方法,圖書館更是不斷增添新圖書,更尤其教育部現今大張旗鼓、震天價響地推行「閱讀運動」,最是熱鬧非常。但所有努力的結果,卻只有一個:學生的程度愈來愈差。
這些年來,所謂的「閱讀運動」,真是風風火火。許多社會名流,為了下一代未來,費心思、耗氣力,不辭辛勞,四處大肆推廣。教育部總綰其間,結合了各級學校、圖書館以及書商,不論「親子閱讀」、「兒童閱讀」,任何一種活動,無不熱鬧喧騰。尤其在學校裡,排閱讀課、寫學習單,老師一邊安排、又一邊鼓勵,竭盡所能,都是希望能讓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投入之時間,不可謂不多,孩子閱讀的數量,也實在驚人;但是,下一代整體的語文程度,卻不見提升,反倒年年滑落。問題的核心,就在於他們的「淺閱讀」。「淺閱讀」只有數量的累積,卻無法有能量的聚焦。這樣的「閱讀運動」,貌似造福小孩,實則貽禍後代。教師與家長,可不慎哉?
老師,不惑
約二十年前,因考試需要,我讀了一些時下的教育理論,很信服。於是,隨後初初執教,便告誡自己,要有愛心,要有耐心,別用最偷懶也最無效的方法管教學生;換言之,我一直警惕著自己,千萬別體罰。
教書的頭一個月,我堅持著原有「理想」,但也因這堅持,遂日日天人交戰;總覺得理想與現實,果然有著難以跨越之鴻溝。一個月後,我放棄了「理想」,開始體罰學生;那時,心中忐忑,還布滿了罪惡感。
這樣的忐忑,隨著時間之流,漸行漸遠。偶爾還是會糾結地自問:「我屈服於現實了嗎?我放棄原有『理想』了嗎?理想與現實,果真難以兼顧嗎?」儘管如此,後來隨著我的鄉居歲月,看著不變的日昇月落,望著流動的山光雲影,天地雖無言,卻分明有著浩浩陰陽移;從此,我偶爾之糾結,愈來愈少,也愈來愈淡。直至有那麼一天,忽然,我全明白了。
明白啥?
明白自己可笑。原來,我的身心緊繃,我的意念糾結,根本,就是自己一絲一絲纏而繞之,再一圈一圈束而縛之。說到底,根本沒人誑我,我卻把自己攪得一臉錯亂;也壓根無人綁我,我卻將自己困得步伐踉蹌。呵呵,還怪別人呢!
李白詩句,「仰天大笑出門去」。這晌,我真弄明白了,別無餘事,也只能如此呵呵大笑,兩腳一跨,出門揚長而去。從此,告別了憂鬱與糾結,也告別了為時多年漫長的憤青歲月。
說起那憤青歲月,可真教人難為情。上回,和一個老朋友吃飯,她便提起,二十幾年前頭次見面,對我印象極差;見過面後,還向我高中同學言道,下回莫帶此人再來,她嘟噥著,「哪有人那麼忿忿不平的!」
是呀!哪有人如此忿忿不平?呵!作為一個憤青,當時的我,滿腦子公平正義,放眼望去,滿世界的不公不義,但見魑魅魍魎、人渣廢物,於是,我焉能不怒?當時的我,讀書用功,思考認真,總愛用抽象概念,以繁沓的西式造句,表達自己「深刻」之理念;也常以激切之口吻,滔滔不絕,直抒忡忡之憂心。那時總認為,世人思想幼稚,觀念淺薄;自負的我,總覺得,太多人被「洗腦」卻從不自知;來日,我必將予以「啟蒙」,必全力喚醒他們。
「洗腦」一詞,遂成了當時的口頭禪。但凡話不投機,「理念」不對盤,或只看不順眼,我動輒不屑,動輒譏斥,動輒覺得對方早已被「洗腦」。對於他們,我常覺厭煩,忽又深感悲憫;有時想「啟蒙」之,有時又想度化之。總之,思慮萬千,無盡糾葛!直到許多年後,我兩腳一跨,出門揚長而去,久之,回望門內,忍不住哈哈大笑。原來,若真要論「洗腦」,我才是最徹底,我自己才「洗」得最厲害!否則,哪來那麼多糾葛,又哪來這麼多天人交戰?
現在看來,任何理論,聊備一說罷了!但在二十年前,「洗腦」過甚的我,因極度執著,故嗜讀理論,且深信不疑,奉之皆如真理。於是,教育理論禁絕體罰,甚至將之汙名化,我不僅相信,且因性格之認真,還形成了心中一道枷鎖。有此桎梏,故而一旦逾越,罪惡感便深,便自覺道德有虧;也因此,我不時要天人交戰,不時要糾結抑鬱,不時要覺得理想與現實總無限衝突。
於是,當我跨出門後,回望一旁之同儕,就不免感慨。他們之中,有人比我認真,比我執著,比我更堅信體罰是種罪惡;然而,後來有人因過度天人交戰而在某個忍無可忍之時,終於發洩而出手,乃至於出手過重,不僅傷了學生,事情也鬧大,還讓自己無限懊惱、更無盡悵惘,他不禁懷疑,這到底是怎麼了?
此外,也有人滿懷愛心堅信「理想」,而想方設法、用盡手段卻效果遞減,即使嘔心泣血,學生也常不領情,以至於上課失序脫序,甚至於完全無序。面對如此不堪,他有些落寞,也不免困惑,到底是哪兒出問題了?
這些認真執著之人,都活得好辛苦;他們滿懷赤忱,但是,他們並不快樂。
我望著他們,一如偶爾回顧自己,難免喟嘆,卻從不同情;當然,也無悲無憫。畢竟,這是作繭自縛,怨不得人的。自縛之關鍵,就是那份執拗。這執拗,雖真心,雖熱情,卻不知就裡,沒個明白。兩岸教育今日之敗壞,正是理想太多,議論過剩,但明白又太少。
體罰之事,其實簡單。說到底,那本是不失有效、但也只能局部有效的手段之一。施教手法,萬千殊異;亙古來,體罰之所以用之不輟,自有道理;但凡不濫、不甚,明其有限,可矣!今人不分青紅皂白,乍然一概禁絕,甚至將之汙名化,說白了,只不過是現代人的狂妄罷了!現代人動輒輕蔑古人,動輒視古人如蒙昧,總自居開明,自居先進,凡事必與古人立異,結果,他們並未活得更好、更清朗,反倒愈走愈窄隘,愈活愈窘迫。窄隘的他們,常常是全身緊仄,動輒爭辯,動輒針鋒相對;窘迫的他們,總心不得安,也只好不斷讀書,不斷思考,不斷建構理論,試圖要說服自己,也說服別人;但沒想到,結果卻總是束縛了自己,又束縛了別人。
理論可益人神思,也可讓人作繭自縛。百年來,讀書人殉於理論者,多矣!因理論而形容枯槁者,眾矣!禁絕體罰,對錯不論;但是,單這說法讓那麼多的老師如此糾結不堪,其實,這理論早已是不清不爽了。好的事物,必然清潔明亮;好的理論,也必讓人神清氣爽。神清氣爽的老師,才是教育之根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之本務,本是幫學生解除困惑;如果老師自己都一肚子的困惑,那麼,還談什麼教育呢?
遊春涉險──關於閱讀
茄萣,漁鹽之地。我家曬鹽,但鄉人多捕魚。海上討生活,風濤險惡;尤其隆冬捕烏,最是年度盛事,也最要在天寒風疾之時浪頭上拚搏。因此,討海人剽悍。
剽悍之人,說話必音節錚錚。幼時,我愛聽討海的歐吉桑講話;說是講,其實是嚷。他們打著赤膊,一身黝亮,盡是海風日曬之氣;一開口,便常來個三字經,有時單字,有時五或七字,有時更長;總之,聲洪氣足,很是響亮!話說一半,又來一句;煞尾之時,再補一回;總要如此這般,才算「曲終奏雅」。
後來我讀國中,聽老師講解文言文;才知道鄉人說話,亦同古文,講究...
目錄
自序
篇一 好兒好女
小子,何莫學夫詩?──薛朴「留學」
二丫頭讀《三國》
八分之一大於一
小懲大戒
遊春涉險──關於閱讀
文化水土,好兒好女
黃仁宇與宅男
篇二 回身一望
祖父祖母,皇天后土
回過身,轉個彎
山又高,這水又深
晚九朝五
池上‧食養
笑忘《三國》
敬字亭
法隆寺的黃土牆
樂
篇三 明白之教
路上有景致,人家有笑語──所謂文明
先生與弟子──重建師生關係
老師,不惑
零體罰與臺灣教改
講而不演
兩岸讀經
為人文教育找活路──以書院取代大學文科芻議
夫妻四帖──家庭教育的根本
鍛鍊與熏陶──孩子的管與教
篇後 文章答問
自序
篇一 好兒好女
小子,何莫學夫詩?──薛朴「留學」
二丫頭讀《三國》
八分之一大於一
小懲大戒
遊春涉險──關於閱讀
文化水土,好兒好女
黃仁宇與宅男
篇二 回身一望
祖父祖母,皇天后土
回過身,轉個彎
山又高,這水又深
晚九朝五
池上‧食養
笑忘《三國》
敬字亭
法隆寺的黃土牆
樂
篇三 明白之教
路上有景致,人家有笑語──所謂文明
先生與弟子──重建師生關係
老師,不惑
零體罰與臺灣教改
講而不演
兩岸讀經
為人文教育找活路──以書院取代大學文科芻議
夫妻四帖──家庭教育的根本
鍛鍊...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