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丹妮絲‧夏爾
定價:NT$ 320
優惠價:88 折,NT$ 281
本商品已下架
投入最受誤解的心理資本——情緒,讓你不論多、空,先贏一波
一般都說,投資時要「攻克」自己的情緒;作者丹妮絲?夏爾反而說:情緒可以讓我們占上風!
作者結合了自己在神經科學方面的專業,以及二十餘年的操盤經驗,為你在找到方向,提升你的決策。那就是你們的「心理資本」,這是在任何市場做出最佳判斷的關鍵。
《市場心理遊戲》用我們看得懂得語言,說明了基本的神經科學,並證明為什麼針對心智訂出具體策略,策略至少跟訂出市場策略一樣重要。
本書的緣起
知覺心理學(perception psychology)領域的辯論已延續了幾個世紀,所以很顯然地,我並不是單純為了寫作而寫這本書。我的目的是要提出以一個理論來衝擊另一個理論。因此,我認為我有必要解釋一下本書的發想過程。
2003年,我重新修訂了部分碩士論文(內容是探討知覺及行為的潛意識脈絡)並將之交付出版,正好那時的我也前後在不同環境擔任了九年的交易員。於是我突然想,是不是應該設法把我對意識及潛意識的了解應用到交易上。目前在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Chicago Board Options Exchange)任職的姬兒.歐斯坦(Gail Osten)覺得這個想法很有意思,所以將之刊登在《股票、期貨及選擇權》雜誌(Stocks, Futures and Options)。當時她是這本雜誌的編輯。後來,我陸續接到許多交易員和投資組合經理的電話,希望我能協助他們把這些概念應用到實務上,這些反應讓我頗感詫異。
幾年後,我的往來期貨經紀商請我到各大場合演說,主題是情緒和市場決策。從那時迄今已經七年了,我向數千名每天在市場上打滾的交易圈人士傳授我的理論和實務上的運用,並且獲得非常多的啟發。有非常多人(人數超乎我的預期)說:「沒錯,就是這樣,你說得對極了,我終於懂了。」一個聽過我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CME Group)演說的交易員說,他知道我真的很有料,因為他發現我在解釋「一個人的潛意識慾望及期望有可能改變市場決定時」,整整一個多小時,150名場內交易員全都坐定在自己位置上。他從事交易已經25年,從未見過場內交易員會為了一件事乖乖坐著不動!他選的座位非常靠近門口,而他從頭到尾只看到一個人離開。
最後,即使是塔雷伯都不得不同意,有極高比例的交易員,在改善了他們和市場、風險及不確定性的「關係」後,而獲得優異成效,遠遠超過他們藉由機率分析而獲得的成果。所以我希望透過本書,把我從交易、投資、神經科學與顧問等領域所學到的知識加以整理、篩選,彙整為一個有邏輯可循且實用的具體架構。
以下是我們將討論到的幾大主題:
‧知覺(perception)。
‧信念(belief)是主觀判斷的基礎。
‧主觀判斷是因應不確定性(uncertainty)的關鍵。
‧心靈如何合理化「風險」。
‧把情緒當作數據的必要性。
‧脈絡(context)中的自然法則。
‧感覺脈絡(feeling context, fC)是一種生理狀態。
‧情緒脈絡(emotional context, eC)是一種感覺脈絡。
‧碎形-情緒脈絡(fractal-emotional context, F-eC)的重要性。
‧如何管理心理及情緒資本。
‧如何創造及再造心理槓桿(psychological leverage)。
不論你是想知道如何管理投資組合或擬定交易決策,或者是想了解交易員心靈及行為,都可以從群體或個別觀點來看這本書。數十甚至數百億美元的虧損和眾多市場寵兒的信心潰散,其實都是人類內心的火柴因不確定性被點燃而造成的。此外,無論你是關心統計上不可能發生的事件,為何發生頻率逐漸上升,或只是想用更高層次的策略來參與市場遊戲,若不想被這場「知覺遊戲」打敗,你必須改變你對市場及不可知事物的思考方式,同時猜測其他人未來會有什麼行為。你應該重新思考下列議題:
‧內部心理遊戲的定義,或稱你的心理資本。
‧外部心理遊戲的定義,也就是一波波知覺浪潮如何在心靈之間轉移,即使那個心靈的主要解讀工具是電腦。
這又和塔雷伯的觀點相同,它無關乎行為,而是和「思考」有關。對自己認知過程(包括:記憶、感知、計算、聯想等)的思考,即為「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若想知道做事情的方法或訣竅,就必須先了解背後的原因。如果不了解原因,就無法真心相信;如果不相信,就不會有感覺;而如果沒感覺,就不會實際去執行。這就很像你下定決心要履行減肥計畫,但你不認為這套方法有效,因此很快地,你又會開始尋找新的方法、策略或奇蹟一樣。
前人教導我們,大腦的前額葉皮質較大,所以人類智慧的顛峰是表現在邏輯、推理和數學技巧上。儘管人類的確很聰明,但事實上,這些讓人類得以演繹出微積分和碎形幾何學的能力,依舊完全依賴更早就發展出來的感覺和情緒。我們由意識或潛意識而來的感覺,會刺激我們思考,然而卻通常被我們忽略。換言之,我們必須想要先了解某件事,才會開始思考,而那種「想要」就是一種感覺。
但這麼說還是讓人摸不著邊際。感覺包括感官經驗(例如觸摸、疲倦、疼痛)和情緒經驗,亦即我們的身體也能感受到情緒經驗,只不過,是以不同於感受疲倦或噁心的方式。身體-腦-心靈的循環重新獲得重視,讓我們終於找到,「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或「他們怎麼可以做那件事」等問題的答案。換言之,我們的身體能夠感受到感覺和情緒,因此我們必須把「生理」納入心靈。
解讀及解決市場不確定性心理遊戲的新元素,存在於個人經驗中的所謂感覺脈絡(fC)。這個fC是指我們產生知覺、做出判斷,以及針對決策採取行動時的感覺脈絡。因此,我們有必要從集體的感覺脈絡來觀察市場,這能為我們提供有用的工具,比起妄想尋找失落的數學法則更有幫助。
讓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2010年12月時,總統指派的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任務失敗,那是因為共和黨在2010年11月期中選舉大勝後,產生了一個新的信心脈絡。於是,某個從屬小組決定自行發表報告,同時投票決定將「華爾街」和「影子銀行體系」等字眼從報告中拿掉。我們現在來看會說,這種黨派偏見根本就是一場政治鬧劇,反正也沒有人對這份報告懷抱什麼崇高期待。不過,請問問你自己:隱藏在這種黨派偏見和政治鬧劇的背後是什麼?是否就是一邊的人馬,抱持著與另一邊相反或截然不同的信念?
現在請稍做思考,信念或觀點究竟是什麼?你應該會說,要形成某種觀點前,你必須先相信這件事。而要相信某件事,你必須先產生信心(信心就是一種感覺)。信念和信心,就是一種感覺脈絡;以上述案例來說,更為重要的或許是情緒脈絡,也就是eC。你可以試試看能不能找到一個缺乏情緒脈絡的意見、分析或決定,答案應該是:絕對找不到。所以說,如果這不叫自然法則,那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自然法則可言了。
你需要一個新的防護蛛網
一般人對感覺和情緒的看法和上述觀點或許南轅北轍,因此這個論點可能會嚇到你。我的意思是,當我們沉浸愛河、運動和從事任何和表演有關的事時,都喜歡感覺和情緒的存在;但在制訂和風險有關的決策時,卻視之為洪水猛獸。我們斷然拒絕承認這兩者的價值,而如果我們事後後悔了,就傾向於把問題歸咎給情緒。
不過,「光是情緒絕對不可能幫你賺一毛錢或害你虧一毛錢」;唯有因感覺而採取行動,才可能會讓你賺錢或虧本。然而早期在研究人類的認知及心智時,卻蔑視並忽略了「情緒」的重要性。我們大可怪罪於希臘哲學家、宗教、父母親等人,不過我希望你能往前跨一大步,摒棄迄今仍常被一再提起的假設,你會因此受益良多。
也因如此,我必須提供一個安全網或某種堅固耐用的支架。回想你過去的學習經驗,也就是你最後終於弄懂某些事情的時刻。首先,你「好像有點」懂了。此時你已理解了大致上的意思,但卻無法回頭重述一遍。此後你每重聽一遍,就會更懂一些。因為你的大腦已開始留住了片段的記憶,但仍需要點時間來整理並與舊有的知識連結。這個流程會一再重複,直到你完全搞懂這項新知識為止。不過,它向來都需要一個「等待區」。
所以,面對這麼一種完全肇基於感覺、感官、情緒和潛意識領域的論點,如果你能準備好一個「待命區」,對之後的理解及吸收會更有幫助。尤其是,如果情緒長期被埋葬在你找不到的地方,那你就會更難內化(internalize)我的說法。此外,我也會加進一些科學層面的說法。因為研究顯示,如果我們用人類慣用的學習方法來說明邏輯性問題,我們會比較容易理解。因此,我應該為你營造一個新「蜘蛛網」,也就是一個新知識的心理等待區,讓你能慢慢將本書概念或知識拼湊起來。
一個關乎市場心理遊戲的故事
運用說故事的方式,可以讓我們更容易處理資訊,因為這與人類的學習經驗相符,因此我虛擬了幾個角色來幫助我。在後續篇幅,你將見到他們來參加我虛擬的演講、研討會和顧問課程。但願他們的學習曲線有助於縮短你的學習曲線。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他們能提供一座實用的橋梁,幫助你展開自己的心理變革,在市場心理遊戲中獲得最終勝利。
現在就讓我為你引見:
‧麥可.凱利,一個即將開始操作實際資金的學者。
‧李察.凱利,麥可的父親,嚴厲且喜歡批判。和天下所有父母親一樣,李察對麥可有意識及潛意識的心靈都有深切的影響。
‧芮妮.史密斯,某個前場內交易員的女兒。
‧克里斯多福.史密斯,芮妮的父親。
你和這些人物將發現,最持久的優勢存在於我們自己的心理。
很多客戶告訴我,這個方法不僅改變了他們的交易方式,更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市場,其實就像是人生的縮影,只不過它假扮成了一場場的數字難題。市場是人類創造的,而參與這些遊戲的,也是人類的心靈。在市場上,我們跟其他人類的心靈對戰,也和自己的心靈作戰。讓我們用一種能引導你致勝的方式,重新打造這座遊戲場吧!
作者簡介:
丹妮絲‧夏爾(Denise Shull)
丹妮絲‧夏爾是全球公認的風險心理學先驅,以從實務面解釋行為財務學和神經經濟學著稱,並率先提出理論,探討人類大腦在面對不確定時如何認知和決策。
夏爾曾任職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擅長指數期貨交易,後來將自己 25 年市場實務經驗所獲的洞見,結合市場、神經經濟學和心理動力心理學,提出激進卻廣受國際歡迎的理論,現為風險及績效顧問公司三思集團(ReThink Group)創辦人。《紐約時報》、《富比士》、《華盛頓郵報》都曾引述她的見解,而 CNBC、ABC「今夜世界新聞」、探索頻道等也都做過專題報導。
譯者簡介:
陳儀
資深譯者,曾任專業投資公司高階投資主管、投信基金經理人、專業投顧之投資研究部主管,擁有十餘年的實際金融投資經驗。譯有《新絕對成交》、《笑傲股市:歐尼爾投資致富經典》、《大衝撞》、《在平的世界找牛市》、《資本主義的代價》、《笑傲股市Part2》、《投資顧問怕你發現的真相》、《Chinamerica:看中美競合關係如何改變世界》、《圖解技術分析立即上手》等書。
名人推薦:
探金實戰系列作者 齊克用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3折17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5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2 |
5折 | 3 |
6折 | 2 |
7折 | 2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丹妮絲‧夏爾
優惠價: 88 折, NT$ 281 NT$ 320
本商品已下架
投入最受誤解的心理資本——情緒,讓你不論多、空,先贏一波
一般都說,投資時要「攻克」自己的情緒;作者丹妮絲?夏爾反而說:情緒可以讓我們占上風!
作者結合了自己在神經科學方面的專業,以及二十餘年的操盤經驗,為你在找到方向,提升你的決策。那就是你們的「心理資本」,這是在任何市場做出最佳判斷的關鍵。
《市場心理遊戲》用我們看得懂得語言,說明了基本的神經科學,並證明為什麼針對心智訂出具體策略,策略至少跟訂出市場策略一樣重要。
本書的緣起
知覺心理學(perception psychology)領域的辯論已延續了幾個世紀,所以很顯然地,我並不是單純為了寫作而寫這本書。我的目的是要提出以一個理論來衝擊另一個理論。因此,我認為我有必要解釋一下本書的發想過程。
2003年,我重新修訂了部分碩士論文(內容是探討知覺及行為的潛意識脈絡)並將之交付出版,正好那時的我也前後在不同環境擔任了九年的交易員。於是我突然想,是不是應該設法把我對意識及潛意識的了解應用到交易上。目前在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Chicago Board Options Exchange)任職的姬兒.歐斯坦(Gail Osten)覺得這個想法很有意思,所以將之刊登在《股票、期貨及選擇權》雜誌(Stocks, Futures and Options)。當時她是這本雜誌的編輯。後來,我陸續接到許多交易員和投資組合經理的電話,希望我能協助他們把這些概念應用到實務上,這些反應讓我頗感詫異。
幾年後,我的往來期貨經紀商請我到各大場合演說,主題是情緒和市場決策。從那時迄今已經七年了,我向數千名每天在市場上打滾的交易圈人士傳授我的理論和實務上的運用,並且獲得非常多的啟發。有非常多人(人數超乎我的預期)說:「沒錯,就是這樣,你說得對極了,我終於懂了。」一個聽過我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CME Group)演說的交易員說,他知道我真的很有料,因為他發現我在解釋「一個人的潛意識慾望及期望有可能改變市場決定時」,整整一個多小時,150名場內交易員全都坐定在自己位置上。他從事交易已經25年,從未見過場內交易員會為了一件事乖乖坐著不動!他選的座位非常靠近門口,而他從頭到尾只看到一個人離開。
最後,即使是塔雷伯都不得不同意,有極高比例的交易員,在改善了他們和市場、風險及不確定性的「關係」後,而獲得優異成效,遠遠超過他們藉由機率分析而獲得的成果。所以我希望透過本書,把我從交易、投資、神經科學與顧問等領域所學到的知識加以整理、篩選,彙整為一個有邏輯可循且實用的具體架構。
以下是我們將討論到的幾大主題:
‧知覺(perception)。
‧信念(belief)是主觀判斷的基礎。
‧主觀判斷是因應不確定性(uncertainty)的關鍵。
‧心靈如何合理化「風險」。
‧把情緒當作數據的必要性。
‧脈絡(context)中的自然法則。
‧感覺脈絡(feeling context, fC)是一種生理狀態。
‧情緒脈絡(emotional context, eC)是一種感覺脈絡。
‧碎形-情緒脈絡(fractal-emotional context, F-eC)的重要性。
‧如何管理心理及情緒資本。
‧如何創造及再造心理槓桿(psychological leverage)。
不論你是想知道如何管理投資組合或擬定交易決策,或者是想了解交易員心靈及行為,都可以從群體或個別觀點來看這本書。數十甚至數百億美元的虧損和眾多市場寵兒的信心潰散,其實都是人類內心的火柴因不確定性被點燃而造成的。此外,無論你是關心統計上不可能發生的事件,為何發生頻率逐漸上升,或只是想用更高層次的策略來參與市場遊戲,若不想被這場「知覺遊戲」打敗,你必須改變你對市場及不可知事物的思考方式,同時猜測其他人未來會有什麼行為。你應該重新思考下列議題:
‧內部心理遊戲的定義,或稱你的心理資本。
‧外部心理遊戲的定義,也就是一波波知覺浪潮如何在心靈之間轉移,即使那個心靈的主要解讀工具是電腦。
這又和塔雷伯的觀點相同,它無關乎行為,而是和「思考」有關。對自己認知過程(包括:記憶、感知、計算、聯想等)的思考,即為「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若想知道做事情的方法或訣竅,就必須先了解背後的原因。如果不了解原因,就無法真心相信;如果不相信,就不會有感覺;而如果沒感覺,就不會實際去執行。這就很像你下定決心要履行減肥計畫,但你不認為這套方法有效,因此很快地,你又會開始尋找新的方法、策略或奇蹟一樣。
前人教導我們,大腦的前額葉皮質較大,所以人類智慧的顛峰是表現在邏輯、推理和數學技巧上。儘管人類的確很聰明,但事實上,這些讓人類得以演繹出微積分和碎形幾何學的能力,依舊完全依賴更早就發展出來的感覺和情緒。我們由意識或潛意識而來的感覺,會刺激我們思考,然而卻通常被我們忽略。換言之,我們必須想要先了解某件事,才會開始思考,而那種「想要」就是一種感覺。
但這麼說還是讓人摸不著邊際。感覺包括感官經驗(例如觸摸、疲倦、疼痛)和情緒經驗,亦即我們的身體也能感受到情緒經驗,只不過,是以不同於感受疲倦或噁心的方式。身體-腦-心靈的循環重新獲得重視,讓我們終於找到,「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或「他們怎麼可以做那件事」等問題的答案。換言之,我們的身體能夠感受到感覺和情緒,因此我們必須把「生理」納入心靈。
解讀及解決市場不確定性心理遊戲的新元素,存在於個人經驗中的所謂感覺脈絡(fC)。這個fC是指我們產生知覺、做出判斷,以及針對決策採取行動時的感覺脈絡。因此,我們有必要從集體的感覺脈絡來觀察市場,這能為我們提供有用的工具,比起妄想尋找失落的數學法則更有幫助。
讓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2010年12月時,總統指派的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任務失敗,那是因為共和黨在2010年11月期中選舉大勝後,產生了一個新的信心脈絡。於是,某個從屬小組決定自行發表報告,同時投票決定將「華爾街」和「影子銀行體系」等字眼從報告中拿掉。我們現在來看會說,這種黨派偏見根本就是一場政治鬧劇,反正也沒有人對這份報告懷抱什麼崇高期待。不過,請問問你自己:隱藏在這種黨派偏見和政治鬧劇的背後是什麼?是否就是一邊的人馬,抱持著與另一邊相反或截然不同的信念?
現在請稍做思考,信念或觀點究竟是什麼?你應該會說,要形成某種觀點前,你必須先相信這件事。而要相信某件事,你必須先產生信心(信心就是一種感覺)。信念和信心,就是一種感覺脈絡;以上述案例來說,更為重要的或許是情緒脈絡,也就是eC。你可以試試看能不能找到一個缺乏情緒脈絡的意見、分析或決定,答案應該是:絕對找不到。所以說,如果這不叫自然法則,那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自然法則可言了。
你需要一個新的防護蛛網
一般人對感覺和情緒的看法和上述觀點或許南轅北轍,因此這個論點可能會嚇到你。我的意思是,當我們沉浸愛河、運動和從事任何和表演有關的事時,都喜歡感覺和情緒的存在;但在制訂和風險有關的決策時,卻視之為洪水猛獸。我們斷然拒絕承認這兩者的價值,而如果我們事後後悔了,就傾向於把問題歸咎給情緒。
不過,「光是情緒絕對不可能幫你賺一毛錢或害你虧一毛錢」;唯有因感覺而採取行動,才可能會讓你賺錢或虧本。然而早期在研究人類的認知及心智時,卻蔑視並忽略了「情緒」的重要性。我們大可怪罪於希臘哲學家、宗教、父母親等人,不過我希望你能往前跨一大步,摒棄迄今仍常被一再提起的假設,你會因此受益良多。
也因如此,我必須提供一個安全網或某種堅固耐用的支架。回想你過去的學習經驗,也就是你最後終於弄懂某些事情的時刻。首先,你「好像有點」懂了。此時你已理解了大致上的意思,但卻無法回頭重述一遍。此後你每重聽一遍,就會更懂一些。因為你的大腦已開始留住了片段的記憶,但仍需要點時間來整理並與舊有的知識連結。這個流程會一再重複,直到你完全搞懂這項新知識為止。不過,它向來都需要一個「等待區」。
所以,面對這麼一種完全肇基於感覺、感官、情緒和潛意識領域的論點,如果你能準備好一個「待命區」,對之後的理解及吸收會更有幫助。尤其是,如果情緒長期被埋葬在你找不到的地方,那你就會更難內化(internalize)我的說法。此外,我也會加進一些科學層面的說法。因為研究顯示,如果我們用人類慣用的學習方法來說明邏輯性問題,我們會比較容易理解。因此,我應該為你營造一個新「蜘蛛網」,也就是一個新知識的心理等待區,讓你能慢慢將本書概念或知識拼湊起來。
一個關乎市場心理遊戲的故事
運用說故事的方式,可以讓我們更容易處理資訊,因為這與人類的學習經驗相符,因此我虛擬了幾個角色來幫助我。在後續篇幅,你將見到他們來參加我虛擬的演講、研討會和顧問課程。但願他們的學習曲線有助於縮短你的學習曲線。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他們能提供一座實用的橋梁,幫助你展開自己的心理變革,在市場心理遊戲中獲得最終勝利。
現在就讓我為你引見:
‧麥可.凱利,一個即將開始操作實際資金的學者。
‧李察.凱利,麥可的父親,嚴厲且喜歡批判。和天下所有父母親一樣,李察對麥可有意識及潛意識的心靈都有深切的影響。
‧芮妮.史密斯,某個前場內交易員的女兒。
‧克里斯多福.史密斯,芮妮的父親。
你和這些人物將發現,最持久的優勢存在於我們自己的心理。
很多客戶告訴我,這個方法不僅改變了他們的交易方式,更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市場,其實就像是人生的縮影,只不過它假扮成了一場場的數字難題。市場是人類創造的,而參與這些遊戲的,也是人類的心靈。在市場上,我們跟其他人類的心靈對戰,也和自己的心靈作戰。讓我們用一種能引導你致勝的方式,重新打造這座遊戲場吧!
作者簡介:
丹妮絲‧夏爾(Denise Shull)
丹妮絲‧夏爾是全球公認的風險心理學先驅,以從實務面解釋行為財務學和神經經濟學著稱,並率先提出理論,探討人類大腦在面對不確定時如何認知和決策。
夏爾曾任職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擅長指數期貨交易,後來將自己 25 年市場實務經驗所獲的洞見,結合市場、神經經濟學和心理動力心理學,提出激進卻廣受國際歡迎的理論,現為風險及績效顧問公司三思集團(ReThink Group)創辦人。《紐約時報》、《富比士》、《華盛頓郵報》都曾引述她的見解,而 CNBC、ABC「今夜世界新聞」、探索頻道等也都做過專題報導。
譯者簡介:
陳儀
資深譯者,曾任專業投資公司高階投資主管、投信基金經理人、專業投顧之投資研究部主管,擁有十餘年的實際金融投資經驗。譯有《新絕對成交》、《笑傲股市:歐尼爾投資致富經典》、《大衝撞》、《在平的世界找牛市》、《資本主義的代價》、《笑傲股市Part2》、《投資顧問怕你發現的真相》、《Chinamerica:看中美競合關係如何改變世界》、《圖解技術分析立即上手》等書。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5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2 |
5折 | 3 |
6折 | 2 |
7折 | 2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3折17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