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奇‧夏瑪
定價:NT$ 350
本商品已絕版
知名雜誌《Foreign Policy》遴選為「2012年必讀的21本書」
Publisher’s Weekly商業書榜Top10
歐債風暴、次貸危機,原本身為全球經濟核心的歐美強國面臨衰退
未來拯救全球經濟的國家到底會是誰?
是持續成長的金磚四國?
擁有豐富資源的中東國家?
或是未曾遭受注目的第三世界?
過去那個高獲利、高成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在近十年內,次貸危機、歐債風暴持續肆虐下,歐美強國紛紛遭受重創,中國開始逐漸退燒,巴西、俄羅斯和印度也將面臨自己嚴峻的挑戰和過高的期望,在這股似乎難以抵擋的衰退狂潮之下,未來的能突破這個困局並拯救全球經濟的新興國家究竟身在何方?
擁有多年投資資歷,現任摩根史坦利全球暨新興市場股票主管的盧奇‧夏瑪花了二十年的時間觀察並遊歷各國,貼身走訪各個充滿可能性的國家,並且長期追蹤他們的興盛衰敗。他將用深入的分析告訴你,在這波衰退的影響下,哪些國家將不再興盛,哪些國家將逐漸展露光芒,又有哪些國家將從我們不曾注意的地方崛起,成為新興的投資指標。
本書自中國這個上個十年興起的新興市場霸主開始分析,並解釋所有新興市場的新常態,以及其原因和各個面向,然後導覽全球新興市場以檢驗哪些國家在未來十年將繁榮興盛,或令人失望。
你將會發現:
中國將改變從金融到政治的全球均勢;
俄羅斯與巴西將面對難熬的十年;
孟加拉與奈及利亞將是具潛力的未來方向;
菲律賓將不再是人人口中隨意帶過的笑話;
韓國將成為下個世紀的金牌得主;
台灣「代工王國」的美名將成為難以成長的負擔
在未來如此晦暗不清的狀況下,透過此書,你將能夠比別人早一步洞悉全球經濟重心的轉移,掌握未來的突破關鍵!
作者簡介:
盧奇‧夏瑪Ruchir Sharma
現任摩根史坦利全球暨新興市場股票主管,同時也是摩根史坦利投資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擁有十五年投資經驗。加入摩根史坦利之前,他曾任職於非銀行金融服務公司 Prime Securities (德里),協助經營外匯業務。夏瑪亦擔任Newsweek的專欄作家,並為華爾街日報等刊物撰寫文章,同時也是印度主要財經日報 The Economic Times 投稿人,並自一九九一年開始定期撰寫環球金融市場專欄。他更擁有德里 Shri Ram College of Commerce榮譽商業學士學位。
譯者簡介:
吳國卿
政大新聞系畢業,資深新聞從業員,從事翻譯工作十多年。譯作有:《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下一個榮景:當經濟遇上政治》、《碳交易:氣候變遷的市場解決方案》、《趨勢力:改變未來15年的世界樣貌》、《誰劫走了全球經濟》、《衰退危機下的6大價值型投資》等。
名人推薦:
尋找下一個黃金十年 王伯達
全球的投資市場,幾乎每隔十年左右都會出現重大的轉折,例如八O年代的日本第一與一九九O年大崩壞、九O年代美國的金髮女郎經濟與二OOO年網路泡沫、千禧年以後全世界對於金磚國家的熱烈追捧...有趣的是,我們可以發現每一次的轉折幾乎都是原本站在舞台上的耀眼明星開始殞落,而過去的醜小鴨反變成天鵝。而在金磚四國逐漸褪色的這個轉折時刻,《誰來拯救世界經濟》這本書將帶著各位讀者去找出下一個十年可能的投資亮點。
我認為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採取了一個與大多數經濟學家都不相同的觀察方法,一般的研究無非是透過人口紅利、天然資源、經濟數據等構面來評估一個國家的投資價值,然而這樣的作法很可能會將許多本質上完全不同的國家給擺在同一個位置上,就如同作者在書中所說的:「不是所有的樹都往天空長」,同樣的,不是所有具有相似條件的國家都值得我們去投資。
作者透過在各地的旅遊,了解激進派政治人物的言論、黑市貨幣兌換商的價格、當地企業人士的習慣、人均所得水準、前十大億萬富豪名單、大型獨占公司的利潤,以及第二線城市的規模等各種指標來評估這國家未來的發展潛力。這樣的研究方法所取得的都是第一手的資訊,更可以發現數據上所沒有的盲點,自然就更容易辨識出那些在未來更具有突破性成長可能的國家,而書中所提到的一些新興市場,幾乎都是在台灣一般媒體上所忽略的投資機會。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其中有一個章節講到了南韓這個國家,作者認為南韓是亞洲的德國,並且會在下一輪的製造業大國競爭中成為金牌得主。對於這樣的評論,我並不感到意外,因為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應該最能感受到韓國電子業崛起之後,對於台灣產業與經濟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我們的媒體與政府也老是將韓國的各項發展給掛在嘴邊,然而就本書的觀點來看,台灣早就已經不是與南韓同一個等級的競爭者了。
在該章節中的一個段落「為什麼台灣不是南韓?」,我認為更是深刻且寫實的描繪出,為什麼台灣與南韓的成長道路、發展模式與產業、甚至於與鄰國的緊張關係是這麼的相似?然而兩者的經濟表現卻漸行漸遠的原因。不是匯率、也不是政府的補助,而是過去鮮少有人提到的企業家與領導者的心態,我們滿足於向日本購入零件,而非自行研發;我們滿足於在中國進行廉價代工,而非建立品牌或技術,我們的領導人在尋找新成長策略上已捉襟見肘,長久下來,我們自然就只能屈居人後,並且面臨後進國家的挑戰。
我認為這本書不僅投資人該讀,我們的學者與官員也該讀,因為在這裏面我們不僅僅看到投資的機會,也看到別的國家是如何崛起,是如何的殞落,更可以透過這本書來了解,外國人是以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待台灣的發展與未來。
台灣政府一直喊著要打造「黃金十年」,這本書用簡短的一些文字,殘酷但也真實的點出了台灣的問題所在,如果我們無法突破這個困境,我相信台灣未來的十年恐怕是慘淡的。所幸,這本書也點出了未來十年可能的投資機會,如果我們的政府作不到,至少身為投資人的我們,可以藉著這本書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黃金十年」。
成長,不是新興市場的必然 綠角
“新興市場”近年來已經成為投資的熱門話題。不僅資產管理公司大量發行以新興市場為目標的投資工具,許多投資人也持有以新興市場為主題的基金。
在這一片看好新興市場的熱潮中,兩個問題被忽略了。
第一,投資人常用新興市場這單一名詞指稱這些發展快速的國家。仿佛它們的本質近似。事實上,這些國家存在非常大的歧異。
第二,新興市場近十年來同步、快速的成長,是全球經濟歷史上過去從未發生過的事件。
現在,三大新興市場區塊:拉丁美洲、亞洲與歐洲的區分,似乎只是一種地理位置上的分別。倘若你是一個基金投資人,選擇拉美新興市場基金或亞洲新興市場基金,看來只是名字上的差別。在投資報酬方面,差別不大。譬如在2011上半年,前十大新興經濟體的股市報酬,最佳與最差的分別只有10%。投資變成已經不再需要瞭解各地區的經濟特質。
其實各個新興國家有不同的發展背景,面臨不同的成長挑戰。中國的中等所得陷阱、印度的貪瀆體系、巴西對福利國的偏執、俄羅斯過度依賴油價高漲的經濟發展等。
巴西與墨西哥即便是在同一個陸塊上,經濟本質迴然不同。巴西是原物料出口大國,以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為重要貿易伙伴。墨西哥的製造業則是以美國為出口對象。在這方面,墨西哥反而較為類似亞洲國家。
書中每一個章節,作者針對單一新興國家或是性質近似的國家,寫下了他的觀察。難得的是,書中沒有任何艱澀難懂的總體經濟描述,在淺顯易懂的文字中,讀者將能完全體會各國經濟的特點所在。
而這樣的差別,理應會有不同的經濟發展脈絡。這就是為什麼,2003年以來的全球新興市場連動顯得如此獨特的關係。
但許多投資人未發現這點。他們以為新興市場的連動與高速成長,是本應如此,卻忽略了更早時候的發展軌跡。
在亞洲金融風爆發生前,泰國、印尼與馬來西亞,曾是全球投資資金的亞洲首選。但現在,這個地位已經讓給了中國與印度。
在1980與1990年代,新興市場的平均成長率只有3.5%。
經濟的成長不是一種必然。不是投資界高喊看好的口號,經濟就會真的會一路向上。經濟發展是有賴國內資源、人口條件、政策制定與政府安定,等各面向的妥善搭配,才能達到的成就。
這本書,不僅對於想要更深入瞭解新興市場的投資人有參考價值。其中關於經濟發展歷程的回顧,更是發人省思。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相比,是彈丸之地。但在2011,新加坡的經濟規模超過馬來西亞。
菲律賓的例子,令人觸目驚心。1970年代,台灣與南韓人均所得超越菲國。馬來西亞與泰國,在1980年代趕上。中國在1990年代,所得超過菲律賓。接下來發生菲律賓人從沒想過的事,印尼人均所得贏過菲律賓。
經濟的成長,需要人民與政府持續的投入與付出。在今天,台灣享有在亞洲排名第五的國民所得。我們能否把這個成果當成必然?當成一個不必維護,就會自動延續的會員資格?倘若我們不再積極的發展產業與培養競爭力,在我們有生之年,是否會看到從沒想到的經濟狀況?
今天,我們已經被南韓超越了。在書中,台灣與南韓是併列在”金牌得主”一章。因為在全球經濟史上,台灣與南韓是唯二連續50年有5%以上經濟成長率的國家。作者說我們曾經是經濟發展賽道上的金牌得主。
但在經過分析後,作者將金牌留給了南韓。當南韓發展出現代、三星這類全球性品牌公司時,台灣有什麼可堪匹敵的業者?當韓國的自有品牌有訂價能力時,台灣的代工大廠還為了搶訂單,互相廝殺,最後只好在微薄的利潤上存活。
過去,我們視為同級對手的南韓,已領先我們一局。未來我們能否扳回一城,或是看著對手一一從我們身旁超過呢?
書中許多例子顯示了,事在人為。許多擁有豐沛自然資源的國家,經濟卻是動蕩混亂。新加坡沒有自然資源,卻能創造成功的經濟發展故事。
不論是想要更深入瞭解新興市場投資風潮的歷史與前景的投資人,或是對財經議題有興趣,想瞭解各國經濟發展的特色與瓶頸的讀者,這都是一本絕佳讀物。
打破投資慣性 邱沁宜
浸淫在投資領域多年,很多讀者,觀眾朋友常問我,最重要的理財觀念是什麼?我最常提醒他們也提醒自己的一句話就是:「習慣是最不好的投資習慣」。回顧金融市場投資歷史,你會發現大多數人都是保持原來的投資慣性,而唯有打破投資慣性的人才能得利。
以我所居住的台北市為例,若回到一九七○年代之前,問當時的台北市居民最想買哪裡的房子?大家的答案絕對不會是東區,因為當時的東區只是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屬於台北的郊區,忠孝東路還是省道的路段之一呢。當時最熱鬧的地方是在台北火車站大稻裎附近的迪化街商圈,事實上從十九世紀以來,迪化街一直都是台北最熱鬧的區域,很多四五年級生那一年的第一次心動,就發生在迪化街附近的高級西餐廳,小時候最美好的記憶可能就是台北火車站旁,台灣第一家速食店「麥當樂」吃漢堡,當時誰也沒料到,今天的迪化街早不如東區的繁華,台北車站附近房價竟然比不上信義商圈。
股市投資也是如此,太多人都是因為習慣而受傷。有些人興奮買進股王,早已習慣千元以上的股價,卻渾然不覺公司營運已經開始轉差,當股價狂跌到五百元甚至再拼命加碼,直到腰斬再腰斬才黯然出場。另一個常見的情況是,明明低價股開始出現大轉機了,卻還是停留在過去的習慣中,依然在當空頭總司令。太習慣股票原本的價位,通常不是好事。
這本書的作者也是教大家不要太習慣新興市場的高報酬,而是要親身實際瞭解每個國家的差異,以作為投資的依據。這就如同九○年代末期,隨便買任何一支高科技股票,甚至宣稱要轉型或公司名字改成像是高科技股的傳統股,都是隨便就大賺,那是初期資金行情階段的典型徵兆。資金行情過了幾年後,科技股已變成景氣行情,產品夠不夠創意,公司調整步調能不能跟得上景氣週期循環等太多變 數,都會影響科技股表現,想投資科技股,得更加小心精挑細選。
新興市場經歷二○○二年以來的資金行情,這幾年也逐漸走入景氣行情的階段。過去一年,投資土耳其股市與巴西股市差不多都是一五%的報酬率,只不過土耳其是正數,但巴西卻是負報酬。在景氣行情下,新興市場根據自身經濟表現,股市報酬分野開始加大,籠統的新興市場概念已不再能夠將全部國家概括承受。
就正如本書英文書名「Breakout Nation」,未來看待新興市場,先要break,將各個國家分開看,找出未來相對突出out-standing的國家,仔細研究才能於未來投資獲利。
很多你對新興市場的疑問,其實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答案。中國經濟若不能保七是世界末日嗎?美國會不會與日本一樣邁入失落的十年?美國會成為全球石油主要輸出國?未來投資眼光要轉向非洲?這本書如同新興市場百科全書般,用淺顯的文字卻給我們新興市場深入的剖析。
當中舉出台灣的例子,真是讓我心有慼慼焉。據作者統計,南韓與台灣是他研究中唯二經濟成長率五%維持五十年的國家,台灣曾經是錢淹腳目的時代,如今台灣的經濟成長動能、出口表現卻都不如南韓,電子業拚了命要努力的是如何聯日抗韓,因為南韓在各方面都已經成了台灣嚴重的生存競爭威脅。然而,從這本書中,你也可以知道,從外資的觀點,為何台灣會不如南韓。作者從台灣領導人的成長策略與企業定位談起,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雖然不住在台灣,卻能以更客觀的角度分析台灣。
台灣經濟也到了面臨慣性的階段,電子業遲遲沒放棄以往的代工生產模式已經面臨瓶頸,但我們卻還沒找到新的經濟模式,二○一二年的經濟成長率甚至連「保二」都破功,這是目前台灣上下都心驚不已的經濟困境。我想看完這本書,看看其他國家怎麼作,也許我們有機會打破舊有的慣性,找到新方向。
媒體推薦:
知名雜誌《Foreign Policy》遴選為「2012年必讀的21本書」
Publisher’s Weekly商業書榜Top10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3 |
4折 | 2 |
6折 | 1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1折以下 | 2 |
4折 | 1 |
5折 | 7 |
7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盧奇‧夏瑪
定價:NT$ 350
本商品已絕版
知名雜誌《Foreign Policy》遴選為「2012年必讀的21本書」
Publisher’s Weekly商業書榜Top10
歐債風暴、次貸危機,原本身為全球經濟核心的歐美強國面臨衰退
未來拯救全球經濟的國家到底會是誰?
是持續成長的金磚四國?
擁有豐富資源的中東國家?
或是未曾遭受注目的第三世界?
過去那個高獲利、高成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在近十年內,次貸危機、歐債風暴持續肆虐下,歐美強國紛紛遭受重創,中國開始逐漸退燒,巴西、俄羅斯和印度也將面臨自己嚴峻的挑戰和過高的期望,在這股似乎難以抵擋的衰退狂潮之下,未來的能突破這個困局並拯救全球經濟的新興國家究竟身在何方?
擁有多年投資資歷,現任摩根史坦利全球暨新興市場股票主管的盧奇‧夏瑪花了二十年的時間觀察並遊歷各國,貼身走訪各個充滿可能性的國家,並且長期追蹤他們的興盛衰敗。他將用深入的分析告訴你,在這波衰退的影響下,哪些國家將不再興盛,哪些國家將逐漸展露光芒,又有哪些國家將從我們不曾注意的地方崛起,成為新興的投資指標。
本書自中國這個上個十年興起的新興市場霸主開始分析,並解釋所有新興市場的新常態,以及其原因和各個面向,然後導覽全球新興市場以檢驗哪些國家在未來十年將繁榮興盛,或令人失望。
你將會發現:
中國將改變從金融到政治的全球均勢;
俄羅斯與巴西將面對難熬的十年;
孟加拉與奈及利亞將是具潛力的未來方向;
菲律賓將不再是人人口中隨意帶過的笑話;
韓國將成為下個世紀的金牌得主;
台灣「代工王國」的美名將成為難以成長的負擔
在未來如此晦暗不清的狀況下,透過此書,你將能夠比別人早一步洞悉全球經濟重心的轉移,掌握未來的突破關鍵!
作者簡介:
盧奇‧夏瑪Ruchir Sharma
現任摩根史坦利全球暨新興市場股票主管,同時也是摩根史坦利投資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擁有十五年投資經驗。加入摩根史坦利之前,他曾任職於非銀行金融服務公司 Prime Securities (德里),協助經營外匯業務。夏瑪亦擔任Newsweek的專欄作家,並為華爾街日報等刊物撰寫文章,同時也是印度主要財經日報 The Economic Times 投稿人,並自一九九一年開始定期撰寫環球金融市場專欄。他更擁有德里 Shri Ram College of Commerce榮譽商業學士學位。
譯者簡介:
吳國卿
政大新聞系畢業,資深新聞從業員,從事翻譯工作十多年。譯作有:《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下一個榮景:當經濟遇上政治》、《碳交易:氣候變遷的市場解決方案》、《趨勢力:改變未來15年的世界樣貌》、《誰劫走了全球經濟》、《衰退危機下的6大價值型投資》等。
名人推薦:
尋找下一個黃金十年 王伯達
全球的投資市場,幾乎每隔十年左右都會出現重大的轉折,例如八O年代的日本第一與一九九O年大崩壞、九O年代美國的金髮女郎經濟與二OOO年網路泡沫、千禧年以後全世界對於金磚國家的熱烈追捧...有趣的是,我們可以發現每一次的轉折幾乎都是原本站在舞台上的耀眼明星開始殞落,而過去的醜小鴨反變成天鵝。而在金磚四國逐漸褪色的這個轉折時刻,《誰來拯救世界經濟》這本書將帶著各位讀者去找出下一個十年可能的投資亮點。
我認為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採取了一個與大多數經濟學家都不相同的觀察方法,一般的研究無非是透過人口紅利、天然資源、經濟數據等構面來評估一個國家的投資價值,然而這樣的作法很可能會將許多本質上完全不同的國家給擺在同一個位置上,就如同作者在書中所說的:「不是所有的樹都往天空長」,同樣的,不是所有具有相似條件的國家都值得我們去投資。
作者透過在各地的旅遊,了解激進派政治人物的言論、黑市貨幣兌換商的價格、當地企業人士的習慣、人均所得水準、前十大億萬富豪名單、大型獨占公司的利潤,以及第二線城市的規模等各種指標來評估這國家未來的發展潛力。這樣的研究方法所取得的都是第一手的資訊,更可以發現數據上所沒有的盲點,自然就更容易辨識出那些在未來更具有突破性成長可能的國家,而書中所提到的一些新興市場,幾乎都是在台灣一般媒體上所忽略的投資機會。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其中有一個章節講到了南韓這個國家,作者認為南韓是亞洲的德國,並且會在下一輪的製造業大國競爭中成為金牌得主。對於這樣的評論,我並不感到意外,因為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應該最能感受到韓國電子業崛起之後,對於台灣產業與經濟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我們的媒體與政府也老是將韓國的各項發展給掛在嘴邊,然而就本書的觀點來看,台灣早就已經不是與南韓同一個等級的競爭者了。
在該章節中的一個段落「為什麼台灣不是南韓?」,我認為更是深刻且寫實的描繪出,為什麼台灣與南韓的成長道路、發展模式與產業、甚至於與鄰國的緊張關係是這麼的相似?然而兩者的經濟表現卻漸行漸遠的原因。不是匯率、也不是政府的補助,而是過去鮮少有人提到的企業家與領導者的心態,我們滿足於向日本購入零件,而非自行研發;我們滿足於在中國進行廉價代工,而非建立品牌或技術,我們的領導人在尋找新成長策略上已捉襟見肘,長久下來,我們自然就只能屈居人後,並且面臨後進國家的挑戰。
我認為這本書不僅投資人該讀,我們的學者與官員也該讀,因為在這裏面我們不僅僅看到投資的機會,也看到別的國家是如何崛起,是如何的殞落,更可以透過這本書來了解,外國人是以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待台灣的發展與未來。
台灣政府一直喊著要打造「黃金十年」,這本書用簡短的一些文字,殘酷但也真實的點出了台灣的問題所在,如果我們無法突破這個困境,我相信台灣未來的十年恐怕是慘淡的。所幸,這本書也點出了未來十年可能的投資機會,如果我們的政府作不到,至少身為投資人的我們,可以藉著這本書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黃金十年」。
成長,不是新興市場的必然 綠角
“新興市場”近年來已經成為投資的熱門話題。不僅資產管理公司大量發行以新興市場為目標的投資工具,許多投資人也持有以新興市場為主題的基金。
在這一片看好新興市場的熱潮中,兩個問題被忽略了。
第一,投資人常用新興市場這單一名詞指稱這些發展快速的國家。仿佛它們的本質近似。事實上,這些國家存在非常大的歧異。
第二,新興市場近十年來同步、快速的成長,是全球經濟歷史上過去從未發生過的事件。
現在,三大新興市場區塊:拉丁美洲、亞洲與歐洲的區分,似乎只是一種地理位置上的分別。倘若你是一個基金投資人,選擇拉美新興市場基金或亞洲新興市場基金,看來只是名字上的差別。在投資報酬方面,差別不大。譬如在2011上半年,前十大新興經濟體的股市報酬,最佳與最差的分別只有10%。投資變成已經不再需要瞭解各地區的經濟特質。
其實各個新興國家有不同的發展背景,面臨不同的成長挑戰。中國的中等所得陷阱、印度的貪瀆體系、巴西對福利國的偏執、俄羅斯過度依賴油價高漲的經濟發展等。
巴西與墨西哥即便是在同一個陸塊上,經濟本質迴然不同。巴西是原物料出口大國,以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為重要貿易伙伴。墨西哥的製造業則是以美國為出口對象。在這方面,墨西哥反而較為類似亞洲國家。
書中每一個章節,作者針對單一新興國家或是性質近似的國家,寫下了他的觀察。難得的是,書中沒有任何艱澀難懂的總體經濟描述,在淺顯易懂的文字中,讀者將能完全體會各國經濟的特點所在。
而這樣的差別,理應會有不同的經濟發展脈絡。這就是為什麼,2003年以來的全球新興市場連動顯得如此獨特的關係。
但許多投資人未發現這點。他們以為新興市場的連動與高速成長,是本應如此,卻忽略了更早時候的發展軌跡。
在亞洲金融風爆發生前,泰國、印尼與馬來西亞,曾是全球投資資金的亞洲首選。但現在,這個地位已經讓給了中國與印度。
在1980與1990年代,新興市場的平均成長率只有3.5%。
經濟的成長不是一種必然。不是投資界高喊看好的口號,經濟就會真的會一路向上。經濟發展是有賴國內資源、人口條件、政策制定與政府安定,等各面向的妥善搭配,才能達到的成就。
這本書,不僅對於想要更深入瞭解新興市場的投資人有參考價值。其中關於經濟發展歷程的回顧,更是發人省思。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相比,是彈丸之地。但在2011,新加坡的經濟規模超過馬來西亞。
菲律賓的例子,令人觸目驚心。1970年代,台灣與南韓人均所得超越菲國。馬來西亞與泰國,在1980年代趕上。中國在1990年代,所得超過菲律賓。接下來發生菲律賓人從沒想過的事,印尼人均所得贏過菲律賓。
經濟的成長,需要人民與政府持續的投入與付出。在今天,台灣享有在亞洲排名第五的國民所得。我們能否把這個成果當成必然?當成一個不必維護,就會自動延續的會員資格?倘若我們不再積極的發展產業與培養競爭力,在我們有生之年,是否會看到從沒想到的經濟狀況?
今天,我們已經被南韓超越了。在書中,台灣與南韓是併列在”金牌得主”一章。因為在全球經濟史上,台灣與南韓是唯二連續50年有5%以上經濟成長率的國家。作者說我們曾經是經濟發展賽道上的金牌得主。
但在經過分析後,作者將金牌留給了南韓。當南韓發展出現代、三星這類全球性品牌公司時,台灣有什麼可堪匹敵的業者?當韓國的自有品牌有訂價能力時,台灣的代工大廠還為了搶訂單,互相廝殺,最後只好在微薄的利潤上存活。
過去,我們視為同級對手的南韓,已領先我們一局。未來我們能否扳回一城,或是看著對手一一從我們身旁超過呢?
書中許多例子顯示了,事在人為。許多擁有豐沛自然資源的國家,經濟卻是動蕩混亂。新加坡沒有自然資源,卻能創造成功的經濟發展故事。
不論是想要更深入瞭解新興市場投資風潮的歷史與前景的投資人,或是對財經議題有興趣,想瞭解各國經濟發展的特色與瓶頸的讀者,這都是一本絕佳讀物。
打破投資慣性 邱沁宜
浸淫在投資領域多年,很多讀者,觀眾朋友常問我,最重要的理財觀念是什麼?我最常提醒他們也提醒自己的一句話就是:「習慣是最不好的投資習慣」。回顧金融市場投資歷史,你會發現大多數人都是保持原來的投資慣性,而唯有打破投資慣性的人才能得利。
以我所居住的台北市為例,若回到一九七○年代之前,問當時的台北市居民最想買哪裡的房子?大家的答案絕對不會是東區,因為當時的東區只是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屬於台北的郊區,忠孝東路還是省道的路段之一呢。當時最熱鬧的地方是在台北火車站大稻裎附近的迪化街商圈,事實上從十九世紀以來,迪化街一直都是台北最熱鬧的區域,很多四五年級生那一年的第一次心動,就發生在迪化街附近的高級西餐廳,小時候最美好的記憶可能就是台北火車站旁,台灣第一家速食店「麥當樂」吃漢堡,當時誰也沒料到,今天的迪化街早不如東區的繁華,台北車站附近房價竟然比不上信義商圈。
股市投資也是如此,太多人都是因為習慣而受傷。有些人興奮買進股王,早已習慣千元以上的股價,卻渾然不覺公司營運已經開始轉差,當股價狂跌到五百元甚至再拼命加碼,直到腰斬再腰斬才黯然出場。另一個常見的情況是,明明低價股開始出現大轉機了,卻還是停留在過去的習慣中,依然在當空頭總司令。太習慣股票原本的價位,通常不是好事。
這本書的作者也是教大家不要太習慣新興市場的高報酬,而是要親身實際瞭解每個國家的差異,以作為投資的依據。這就如同九○年代末期,隨便買任何一支高科技股票,甚至宣稱要轉型或公司名字改成像是高科技股的傳統股,都是隨便就大賺,那是初期資金行情階段的典型徵兆。資金行情過了幾年後,科技股已變成景氣行情,產品夠不夠創意,公司調整步調能不能跟得上景氣週期循環等太多變 數,都會影響科技股表現,想投資科技股,得更加小心精挑細選。
新興市場經歷二○○二年以來的資金行情,這幾年也逐漸走入景氣行情的階段。過去一年,投資土耳其股市與巴西股市差不多都是一五%的報酬率,只不過土耳其是正數,但巴西卻是負報酬。在景氣行情下,新興市場根據自身經濟表現,股市報酬分野開始加大,籠統的新興市場概念已不再能夠將全部國家概括承受。
就正如本書英文書名「Breakout Nation」,未來看待新興市場,先要break,將各個國家分開看,找出未來相對突出out-standing的國家,仔細研究才能於未來投資獲利。
很多你對新興市場的疑問,其實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答案。中國經濟若不能保七是世界末日嗎?美國會不會與日本一樣邁入失落的十年?美國會成為全球石油主要輸出國?未來投資眼光要轉向非洲?這本書如同新興市場百科全書般,用淺顯的文字卻給我們新興市場深入的剖析。
當中舉出台灣的例子,真是讓我心有慼慼焉。據作者統計,南韓與台灣是他研究中唯二經濟成長率五%維持五十年的國家,台灣曾經是錢淹腳目的時代,如今台灣的經濟成長動能、出口表現卻都不如南韓,電子業拚了命要努力的是如何聯日抗韓,因為南韓在各方面都已經成了台灣嚴重的生存競爭威脅。然而,從這本書中,你也可以知道,從外資的觀點,為何台灣會不如南韓。作者從台灣領導人的成長策略與企業定位談起,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雖然不住在台灣,卻能以更客觀的角度分析台灣。
台灣經濟也到了面臨慣性的階段,電子業遲遲沒放棄以往的代工生產模式已經面臨瓶頸,但我們卻還沒找到新的經濟模式,二○一二年的經濟成長率甚至連「保二」都破功,這是目前台灣上下都心驚不已的經濟困境。我想看完這本書,看看其他國家怎麼作,也許我們有機會打破舊有的慣性,找到新方向。
媒體推薦:
知名雜誌《Foreign Policy》遴選為「2012年必讀的21本書」
Publisher’s Weekly商業書榜Top10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3 |
4折 | 2 |
6折 | 1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1折以下 | 2 |
4折 | 1 |
5折 | 7 |
7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