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毓瑜
定價:NT$ 520
優惠價:88 折,NT$ 458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本書以上古以來極為重要的「引譬連類」這個概念為核心,
透過詩經、楚辭、漢賦乃至於晚清仍創作不斷的舊體詩,
體現一個「文─類─物─詞」相互聯繫的譬喻框架,而在現代語境下,
重新活化與詮釋這個在天人、身心與言物之間不斷越界與引生的人文傳統。
鄭毓瑜教授的《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探討傳統抒情詩學「引譬連類」的特徵和在文學、文化史中深遠的影響,藉著「引譬連類」的研究,再次提醒中國「文」學渾厚綿延的體系:記號、樣式、文飾、文化、學問、著作、文學。她尤其強調「情」與「物」兩者之間的交錯關係,從體氣到感通,從興發到格物,千絲萬縷,相互融成。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以「文」「明」發端,為「譬類」世界追溯其建構的最根源;繼而詳細論述中國上古書寫中包含身/心、言(文)/物的跨類連繫,以及言詞、句式與段落組塊的重複圖示式,以說明兩個甚或多元類域間,如何跨越或相互貫通的蹤跡;再者,透過「替代」與「類推」,來呈現上古文學傳統如何在「比興對應」以及「類聚輻輳」上交互編織,從而被認定、評述,而為後代所謂「文學(史)」、「文類」以及「文學評論」等建構出關鍵性的第一步;最後,以「類物(或類應)」體系作為古典詩文最具交集性而得以超越時間的「物」背景,並選取晚清黃遵憲的《日本雜事詩》為例,由其中反覆牽引與融合的傳統神話、月令物候與政治象徵,說明傳統並不專屬於「古代」,而往往具有對應處境的「現代」意義;同時,正是由於典故成詞所在的認知或思考框架也進行了「重複」之外的「重設」,基於古典類應體系的舊體詩因此竟也可以被挪借翻轉而為新世界代言。
本書以六章專論作為六種探討的門徑。第一章討論「體氣」與「抒情」,指出抒情的修辭功能會意形聲,與身體鬱悶或舒緩、充盈或匱乏形成微妙的震蕩。其他各章更討論諷誦的愉悅、勸誡、乃至醫療功能;《詩經》以降的「重複短語」所投射的風土地理經驗與延伸譬喻;「替代」與「類推」所置換排比、堆疊輻輳而成的歷史、倫理關係網絡;「類」與「物」構造的知識論。本書的第六章則以黃遵憲詩歌為例,討論晚清知識分子如何援用、變化「舊詩語」以為理解甚至掌握「新世界」的方法。從抒情傳統的兩端──遠古與近代,本書勾勒千百年來「引譬連類」如何在身體、文化、知識等層次,不斷重塑也延伸讀者感時觀物的現象。
作者簡介:
鄭毓瑜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並擔任國科會中文學門召集人。曾任美國傅爾布萊特計畫訪問學人、哈佛大學訪問學人、日本京都大學訪問學人、捷克查理大學客座教授等,並曾獲國科會研究傑出獎、國科會傑出學者研究計畫補助以及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著有《六朝文氣論探究》、《六朝情境美學》、《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等專書,及相關期刊論文數十種。
延伸閱讀
蕭馳,《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 第一卷:玄智與詩興》
蕭馳,《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 第二卷:佛法與詩境》
蕭馳,《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 第三卷:聖道與詩心》
名人推薦:
詩與物 《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王德威
「抒情傳統」是台灣漢學界對中國古典詩學研究的重要貢獻。1958年,任教美國的陳世驤教授在台灣大學講授詩歌,重新介紹抒情觀念,以後十餘年更繼之以重要論文多篇。到了1971年,陳教授總論研究所成,指出中國早期文學「詩意創造衝動的流露,其敏感的意味,從本源、性格、和含蘊上看來都是抒情的」。中國文學精髓無他,就是「抒情傳統。」
陳世驤教授的觀點日後有同在美國的高友工教授回應。兩人方法雖有不同,但對抒情信念都是一往情深。70年代末高教授來台講學,啟發一輩青年學者;1985年更提出「抒情美典」觀念,視野擴及文學以外,包括音樂、書法、文人繪畫等等。抒情與中國人文藝術精神的互動,因此更見豐富魅力。
由陳、高兩位教授所引領的「抒情傳統」研究從80年代起在台灣開花結果。柯慶明、呂正惠、顏崑陽等教授梳理抒情源流,蔡英俊、張淑香、廖棟樑、龔鵬程等教授思考,甚至辨難抒情理念,僅是其中佼佼者。香港的陳國球教授、新加坡的蕭馳教授也相與呼應,形成龐大脈絡,影響至今更及於現代文學研究。
鄭毓瑜教授的治學成就必須置於以這樣的抒情傳統脈絡裡,才能顯出意義。她早期的六朝「文氣論」、「情境美學」探究,到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等作,已經展現端正大方的研究氣度。而在《文本風景》(2005)裡,鄭教授的眼界陡然開放,屢屢給予讀者驚喜。這本論文集以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切入抒情傳統研究,無論是對中古城市作為一種興亡的景觀現場,地方風土與詩情史識的互動,身體與自然所滋生的情感、知識體系,都有與眾不同的看法。鄭教授認為抒情之為「物」,不必局限在一般感時傷逝的窠臼裡,而是蘊含綿密的感官、地理、思想的編碼體系,由此展演的詩歌形式,曲折幽深,才能真正體現「抒情傳統」的博大。
鄭教授的新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即是據此加以延伸的系統化研究。這本專著探討傳統抒情詩學「引譬連類」的特徵和在文學、文化史中深遠的影響。顧名思義,「引譬連類」指向古典詩歌中所表達的關聯式思考的傾向和實踐。「引譬」借此喻彼,「連類」連鎖引類,都是啟動詩歌想像的修辭方式。鄭教授指出「引譬連類」的淵源來自中國詩學的「比興」正宗:西漢孔安國即將「興」釋為「引譬連類」;邢昺疏曰:
詩可以令人能引譬連類,以為比興也。
而最為我們所熟悉的解釋出自《文心雕龍》:
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劉勰認為詩與物相互感動,不僅帶來心身體氣的交流匯聚,更與萬象形成婉轉應和的關聯。而詩人出入感物連類的體系,發情采為辭章,自然占有關鍵位置。
識者或認為這樣的觀點不外傳統詩學由物色而情動、由情動而辭發的演繹。但這正是鄭教授思辨的起點。在她看來,情與詩與物的關係在中國的語境裡如此繁複綿密,我們的討論因此毋須局限於感物/感悟的詮釋模式。「情」在語源學的流變裡不僅指的是七情六欲的情,也是情實和情理的情,更是「道出於情」(《郭店楚簡》)的情。如此,抒情傳統的格局豁然開朗。
本書的關鍵詞「引譬連類」一般多以修辭法則視之,鄭教授則別有所見。她強調修辭作為物象的一部分,由引譬連類所接引、衍生、創造、應用的過程也可以及於其他生命層面,包括感官體氣的調和、地文氣候的判別、政治外交的辭令、醫療診治的方法、國族意識的表彰、哲學思考的模式等。究其極,「引譬連類」形成知識體系,也同時由這樣的知識體系所帶動。由感知到經驗,由常識到玄思,鄭教授認為「引譬連類」不妨可以作為中國傳統認識論的一種起源。
這是視野相當龐大的界說,所引發的豐富問題有待我們持續思考。就此書所及,鄭教授以六章專論作為六種探討的門徑。第一章討論「體氣」與「抒情」,承襲《文本風景》已經提出的身體與詩學討論,指出抒情的修辭功能會意形聲,與身體鬱悶或舒緩、充盈或匱乏形成微妙的震盪。所謂「發憤而抒情」(《九章‧惜誦》),此之謂也。據此,鄭教授其他各章更討論諷誦的愉悅、勸誡、乃至醫療功能;《詩經》以降的「重複短語」所投射的風土地理經驗與延伸譬喻;「替代」與「類推」所置換排比、堆疊輻輳而成的歷史、倫理關係網絡;「類」與「物」構造的知識論。本書的第六章則以黃遵憲詩歌為例,討論晚清知識分子如何援用、變化「舊詩語」以為理解甚至掌握「新世界」的方法。如此,從抒情傳統的兩端──遠古與近代,本書勾勒千百年來「引譬連類」如何在身體、文化、知識等層次,不斷重塑也延伸我們感時觀物的現象。
由於所學有限,我其實不足以評點鄭教授的新著。但既然「抒情傳統」出自現代對古典的發現甚至發明,我們或許得以從比較文學角度,再思「引譬連類」的詩學意義。最明顯的例子是俄國形式主義大家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對詩歌語義學的研究。雅氏認為語言表意過程中,選擇軸(selection)和組合軸(combination)──或隱喻(metaphor)和轉喻(metonymy)──的對立,組合為人類語言兩種基本運作方式。詩歌是對這樣的對立軸線精密的創造,不僅在隱喻的選擇軸顯示對等原則,而且在轉喻的組合軸上如語音、節奏、句法等也要顯示對等原則,從而在隱喻和轉喻雙軸上形成相似、對稱、平行等關係。雅氏因有名言:「詩學功能把對等原則從選擇軸上投射到組和軸上。對等被提升為句段的構成方法。」
雅各布森的影響深遠;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的結構人類學,巴特(Roland Barthes)的批判符號學都有脈絡可尋,七○年代高友工、梅祖麟教授對唐詩的意象研究也曾點明師承。乍看之下,雅各布森的隱喻/選擇與轉喻/組合軸系統與「引譬連類」有相似之處,都著重符號類比下的意義衍伸。但雅各布森一脈學說堅持科學式抽象結構,以之作為放諸四海的規則,而鄭教授藉「引譬連類」則強調在不同的歷史語境裡,語言修辭的套數如何與生存體現相與為用,迴旋輻輳,「聯類不窮」。雅各布森最知名的語言基型(parole)和言說表現(langue)的二分法因此不存在抒情語境裡,因為他設想的結構萬變不離其宗,而中國詩學裡的「興」所啟動的綿延脈絡首先就不能存在。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4折21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1 |
4折 | 0 |
5折 | 11 |
6折 | 5 |
7折 | 2 |
7折以上 | 3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鄭毓瑜
優惠價: 88 折, NT$ 458 NT$ 52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本書以上古以來極為重要的「引譬連類」這個概念為核心,
透過詩經、楚辭、漢賦乃至於晚清仍創作不斷的舊體詩,
體現一個「文─類─物─詞」相互聯繫的譬喻框架,而在現代語境下,
重新活化與詮釋這個在天人、身心與言物之間不斷越界與引生的人文傳統。
鄭毓瑜教授的《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探討傳統抒情詩學「引譬連類」的特徵和在文學、文化史中深遠的影響,藉著「引譬連類」的研究,再次提醒中國「文」學渾厚綿延的體系:記號、樣式、文飾、文化、學問、著作、文學。她尤其強調「情」與「物」兩者之間的交錯關係,從體氣到感通,從興發到格物,千絲萬縷,相互融成。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以「文」「明」發端,為「譬類」世界追溯其建構的最根源;繼而詳細論述中國上古書寫中包含身/心、言(文)/物的跨類連繫,以及言詞、句式與段落組塊的重複圖示式,以說明兩個甚或多元類域間,如何跨越或相互貫通的蹤跡;再者,透過「替代」與「類推」,來呈現上古文學傳統如何在「比興對應」以及「類聚輻輳」上交互編織,從而被認定、評述,而為後代所謂「文學(史)」、「文類」以及「文學評論」等建構出關鍵性的第一步;最後,以「類物(或類應)」體系作為古典詩文最具交集性而得以超越時間的「物」背景,並選取晚清黃遵憲的《日本雜事詩》為例,由其中反覆牽引與融合的傳統神話、月令物候與政治象徵,說明傳統並不專屬於「古代」,而往往具有對應處境的「現代」意義;同時,正是由於典故成詞所在的認知或思考框架也進行了「重複」之外的「重設」,基於古典類應體系的舊體詩因此竟也可以被挪借翻轉而為新世界代言。
本書以六章專論作為六種探討的門徑。第一章討論「體氣」與「抒情」,指出抒情的修辭功能會意形聲,與身體鬱悶或舒緩、充盈或匱乏形成微妙的震蕩。其他各章更討論諷誦的愉悅、勸誡、乃至醫療功能;《詩經》以降的「重複短語」所投射的風土地理經驗與延伸譬喻;「替代」與「類推」所置換排比、堆疊輻輳而成的歷史、倫理關係網絡;「類」與「物」構造的知識論。本書的第六章則以黃遵憲詩歌為例,討論晚清知識分子如何援用、變化「舊詩語」以為理解甚至掌握「新世界」的方法。從抒情傳統的兩端──遠古與近代,本書勾勒千百年來「引譬連類」如何在身體、文化、知識等層次,不斷重塑也延伸讀者感時觀物的現象。
作者簡介:
鄭毓瑜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並擔任國科會中文學門召集人。曾任美國傅爾布萊特計畫訪問學人、哈佛大學訪問學人、日本京都大學訪問學人、捷克查理大學客座教授等,並曾獲國科會研究傑出獎、國科會傑出學者研究計畫補助以及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著有《六朝文氣論探究》、《六朝情境美學》、《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等專書,及相關期刊論文數十種。
延伸閱讀
蕭馳,《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 第一卷:玄智與詩興》
蕭馳,《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 第二卷:佛法與詩境》
蕭馳,《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 第三卷:聖道與詩心》
名人推薦:
詩與物 《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王德威
「抒情傳統」是台灣漢學界對中國古典詩學研究的重要貢獻。1958年,任教美國的陳世驤教授在台灣大學講授詩歌,重新介紹抒情觀念,以後十餘年更繼之以重要論文多篇。到了1971年,陳教授總論研究所成,指出中國早期文學「詩意創造衝動的流露,其敏感的意味,從本源、性格、和含蘊上看來都是抒情的」。中國文學精髓無他,就是「抒情傳統。」
陳世驤教授的觀點日後有同在美國的高友工教授回應。兩人方法雖有不同,但對抒情信念都是一往情深。70年代末高教授來台講學,啟發一輩青年學者;1985年更提出「抒情美典」觀念,視野擴及文學以外,包括音樂、書法、文人繪畫等等。抒情與中國人文藝術精神的互動,因此更見豐富魅力。
由陳、高兩位教授所引領的「抒情傳統」研究從80年代起在台灣開花結果。柯慶明、呂正惠、顏崑陽等教授梳理抒情源流,蔡英俊、張淑香、廖棟樑、龔鵬程等教授思考,甚至辨難抒情理念,僅是其中佼佼者。香港的陳國球教授、新加坡的蕭馳教授也相與呼應,形成龐大脈絡,影響至今更及於現代文學研究。
鄭毓瑜教授的治學成就必須置於以這樣的抒情傳統脈絡裡,才能顯出意義。她早期的六朝「文氣論」、「情境美學」探究,到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等作,已經展現端正大方的研究氣度。而在《文本風景》(2005)裡,鄭教授的眼界陡然開放,屢屢給予讀者驚喜。這本論文集以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切入抒情傳統研究,無論是對中古城市作為一種興亡的景觀現場,地方風土與詩情史識的互動,身體與自然所滋生的情感、知識體系,都有與眾不同的看法。鄭教授認為抒情之為「物」,不必局限在一般感時傷逝的窠臼裡,而是蘊含綿密的感官、地理、思想的編碼體系,由此展演的詩歌形式,曲折幽深,才能真正體現「抒情傳統」的博大。
鄭教授的新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即是據此加以延伸的系統化研究。這本專著探討傳統抒情詩學「引譬連類」的特徵和在文學、文化史中深遠的影響。顧名思義,「引譬連類」指向古典詩歌中所表達的關聯式思考的傾向和實踐。「引譬」借此喻彼,「連類」連鎖引類,都是啟動詩歌想像的修辭方式。鄭教授指出「引譬連類」的淵源來自中國詩學的「比興」正宗:西漢孔安國即將「興」釋為「引譬連類」;邢昺疏曰:
詩可以令人能引譬連類,以為比興也。
而最為我們所熟悉的解釋出自《文心雕龍》:
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劉勰認為詩與物相互感動,不僅帶來心身體氣的交流匯聚,更與萬象形成婉轉應和的關聯。而詩人出入感物連類的體系,發情采為辭章,自然占有關鍵位置。
識者或認為這樣的觀點不外傳統詩學由物色而情動、由情動而辭發的演繹。但這正是鄭教授思辨的起點。在她看來,情與詩與物的關係在中國的語境裡如此繁複綿密,我們的討論因此毋須局限於感物/感悟的詮釋模式。「情」在語源學的流變裡不僅指的是七情六欲的情,也是情實和情理的情,更是「道出於情」(《郭店楚簡》)的情。如此,抒情傳統的格局豁然開朗。
本書的關鍵詞「引譬連類」一般多以修辭法則視之,鄭教授則別有所見。她強調修辭作為物象的一部分,由引譬連類所接引、衍生、創造、應用的過程也可以及於其他生命層面,包括感官體氣的調和、地文氣候的判別、政治外交的辭令、醫療診治的方法、國族意識的表彰、哲學思考的模式等。究其極,「引譬連類」形成知識體系,也同時由這樣的知識體系所帶動。由感知到經驗,由常識到玄思,鄭教授認為「引譬連類」不妨可以作為中國傳統認識論的一種起源。
這是視野相當龐大的界說,所引發的豐富問題有待我們持續思考。就此書所及,鄭教授以六章專論作為六種探討的門徑。第一章討論「體氣」與「抒情」,承襲《文本風景》已經提出的身體與詩學討論,指出抒情的修辭功能會意形聲,與身體鬱悶或舒緩、充盈或匱乏形成微妙的震盪。所謂「發憤而抒情」(《九章‧惜誦》),此之謂也。據此,鄭教授其他各章更討論諷誦的愉悅、勸誡、乃至醫療功能;《詩經》以降的「重複短語」所投射的風土地理經驗與延伸譬喻;「替代」與「類推」所置換排比、堆疊輻輳而成的歷史、倫理關係網絡;「類」與「物」構造的知識論。本書的第六章則以黃遵憲詩歌為例,討論晚清知識分子如何援用、變化「舊詩語」以為理解甚至掌握「新世界」的方法。如此,從抒情傳統的兩端──遠古與近代,本書勾勒千百年來「引譬連類」如何在身體、文化、知識等層次,不斷重塑也延伸我們感時觀物的現象。
由於所學有限,我其實不足以評點鄭教授的新著。但既然「抒情傳統」出自現代對古典的發現甚至發明,我們或許得以從比較文學角度,再思「引譬連類」的詩學意義。最明顯的例子是俄國形式主義大家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對詩歌語義學的研究。雅氏認為語言表意過程中,選擇軸(selection)和組合軸(combination)──或隱喻(metaphor)和轉喻(metonymy)──的對立,組合為人類語言兩種基本運作方式。詩歌是對這樣的對立軸線精密的創造,不僅在隱喻的選擇軸顯示對等原則,而且在轉喻的組合軸上如語音、節奏、句法等也要顯示對等原則,從而在隱喻和轉喻雙軸上形成相似、對稱、平行等關係。雅氏因有名言:「詩學功能把對等原則從選擇軸上投射到組和軸上。對等被提升為句段的構成方法。」
雅各布森的影響深遠;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的結構人類學,巴特(Roland Barthes)的批判符號學都有脈絡可尋,七○年代高友工、梅祖麟教授對唐詩的意象研究也曾點明師承。乍看之下,雅各布森的隱喻/選擇與轉喻/組合軸系統與「引譬連類」有相似之處,都著重符號類比下的意義衍伸。但雅各布森一脈學說堅持科學式抽象結構,以之作為放諸四海的規則,而鄭教授藉「引譬連類」則強調在不同的歷史語境裡,語言修辭的套數如何與生存體現相與為用,迴旋輻輳,「聯類不窮」。雅各布森最知名的語言基型(parole)和言說表現(langue)的二分法因此不存在抒情語境裡,因為他設想的結構萬變不離其宗,而中國詩學裡的「興」所啟動的綿延脈絡首先就不能存在。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1 |
4折 | 0 |
5折 | 11 |
6折 | 5 |
7折 | 2 |
7折以上 | 3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4折21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