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天內至少會碰到200個大大小小的謊言,卻無法察覺!
你無法阻止別人說謊,但是你可以學會不要上當!
***
凡人皆無法保守祕密。儘管他們雙脣緊閉,
可是指尖依然喋喋不休,身上每個毛孔不斷散發各種線索。――佛洛伊德
沒有任何謊言是無法拆穿的!
本書特色:
◆全書包含大量的心理學研究及偵查與特務界的實例!
◆詳實分解說謊者的行為,有效辨識生活、愛情、工作領域常見的謊言!
◆簡明五大識謊基本原則,教你成為犀利的真人測謊機!
◆提供實用技巧,在談判、溝通、購物、對話中搶占先機!
******
「那不是我做的!」、「不好意思,因為塞車!」、「放心,我絕不會騙你!」像這樣,我們每天大概要被騙上兩百遍!無論在感情、工作、甚至政治方面,我們一生不曉得會被騙多少回。事實上,撒謊剝奪了我們「知」的權利,因它掩蓋了正確的資訊,可能導致我們的錯誤決定。令人無奈的是,我們沒有辦法識破這些謊言。
不過,你可以不必再為此感到煩惱了,因為雅克‧納薛博士將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告訴你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會透視謊言並找出真相的本領。你將不會再輕易地受騙上當了!雅克‧納薛是一位研究說謊與詐欺行為的專家,透過最新的心理學相關研究,以及大量的特務界實際案例,他將循序漸進地教會我們,如何洞悉因為說謊行為所流露出的各種小徵狀。本書以心理學理論依據,說明人類為何會說謊、它的心理機制,以及如何識破它。
掌握本書提出的五項揭穿謊言的基本原則,你將會發現,成效幾乎是立竿見影!你的交談對象將會對你明辨真假的能力感到訝異;是的,或許就連你自己也會感到大吃一驚!你不僅能夠看出真實與表象之間的衝突,你更可以洞悉真相!
作者簡介:
雅克‧納斯海Jack Nasher
一九七九年生。於英國牛津大學修習經濟心理學及法律,畢業後繼續任教牛津大學,目前則在德國慕尼黑商學院(Munich Business School)擔任領導統御暨組織學的教授。
納斯海是知名學術社群「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會」(Society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成員。他不僅獲聘為許多國際企業的顧問,也經常在全球各地舉辦溝通藝術方面的演講與課程,同時因其學術背景,屢屢受邀擔任德國談話性節目的嘉賓,所撰寫的相關文章不定期發表於各大期刊。他在心理學方面的傑出成就,獲得全球百萬讀者的肯定。
你也可以在www.JackNasher.com/Durchschaut這個網址上找到與本書相關的更多資訊,以及可供下載的檔案;特別是「完美謊言」(Die perfekte Lüge)這份文件。
譯者簡介:
王榮輝
曾就讀東吳大學政治系、政治大學歷史系與法律系;其後前往德國哥廷根大學(Universität Göttingen)攻讀碩士,主修哲學、西洋中古史與西洋近現代史。通曉英、德、法、日與拉丁文等外文。2009年起,擔任台北歌德學院特約翻譯。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這是一本有關心理學的經典操作手冊。
──《法蘭克福評論報》
◆看完這本書後,對於所謂的「真相」,我們應該能做出更正確的評估。
──《世界報》
◆納斯海「看穿了」:如何辨識謊言。
──德國通訊社dpa
◆這本書是完美的測謊專家。基於心理學研究和實例的最新知識,作者告訴我們如何訓練我們的認知,以辨識謊言任何最微小的跡象。
──中德廣播電台MDR um zwölf
媒體推薦:
◆這是一本有關心理學的經典操作手冊。
──《法蘭克福評論報》
◆看完這本書後,對於所謂的「真相」,我們應該能做出更正確的評估。
──《世界報》
◆納斯海「看穿了」:如何辨識謊言。
──德國通訊社dpa
◆這本書是完美的測謊專家。基於心理學研究和實例的最新知識,作者告訴我們如何訓練我們的認知,以辨識謊言任何最微小的跡象。
──中德廣播電台MDR um zwölf
章節試閱
1、注意行為模式的改變
如今我們明白,在試圖揭穿謊言時,人們多半會去注意一些完全搞錯方向的線索。無論是言談的內容,還是所謂「典型的」徵狀,例如避免目光接觸或是肢體上的焦躁不安,都無法真正反映出一個人是否誠實。換言之,事情其實並非我們所想的那麼簡單!
人畢竟不是童話裡的小木偶。十九世紀末,義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Carlo Collodi)創造出了小木偶皮諾丘(Pinocchio)這個角色。他是一個用木頭做成的小男孩,只要他一說謊,鼻子馬上就會變長,然後他的木匠爸爸便可輕鬆地識破他騙人的把戲。可惜的是,我們的鼻子並不會因為說謊而變長。不僅如此,由於每個人各有自己使用語言與肢體動作的獨特方式,因此也沒有任何共同的信號是每次說謊時必然會出現的。甚且,同一個人身處於不同的情況下,也會有不同的言談舉止。例如,跟姑婆或是跟女朋友一起喝下午茶,我們的言談舉止便大不相同。
固定的徵狀並非重點,「改變」才是關鍵!
等待著某個信號,並且盲目地相信自己這麼做終歸是正確的,這樣的方式對於揭穿謊言只是徒勞。更甚者,被視為信號的某些典型徵狀,有可能會反將我們一軍。例如,脫口秀節目裡的某位來賓,在講出每個了無新意的答案之前,都會先沉思個一分半鐘,這並不必然就代表了,這個人竟然厚顏無恥地當著所有觀眾的面撒謊;也許是當天聊到的主題太過私密,又或許這位來賓面對鏡頭就是會感到害羞。已故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過世前的幾年裡,每年依然拖著風燭殘年的身子,勉力地為信徒們主持復活節彌撒,當時他那顫抖的身軀不會代表著他正在說謊吧!
然而,若是交談的對象總是會在特定的問題上停頓一下,或是在談到某個主題時總會吞吞吐吐,這時我們就該留意了。換言之,我們應該要觀察的是偏離正常言談舉止的現象。讓我們來看看以下兩種典型的陳述:「他當然是在說謊!每當我問他些什麼,他總是顧左右而言他。」「我知道他在說謊!他從頭到尾一直目不轉睛地看著我。」雖然這兩種陳述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行為方式當作線索,可是它們確實都指出了說謊的行為。從表面上看來,它們的根據似乎是有所差異,實際上兩者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改變。或者更確切地說,被觀察的對象偏離了其慣常的行為模式。
為何當人們說謊時,在言談舉止方面會有所改變呢?原因在於當人們感受到不安、罪惡、歡愉或緊張時(這些都是伴隨說謊行為的典型現象,在本書之後的章節會有更多相關討論),身體也會跟著做出相應的反應。
想要有效地辨識出改變的徵兆,我們就必須先知道所觀察的對象平常究竟是如何行為。換言之,必須先觀察他正常的行為模式,好確認是否發生了偏離正常的行為。這正是測謊機的原理。如以下將揭露的,不用靠一堆感測器和電子設備,光憑「注意行為模式的改變」這項原則,同樣可以發揮很大的測謊功用。
測謊機的原理
讓我們想像一下,有人發明出完美的測謊機,而且這樣的裝置遍布各地。在求職面試的場合裡,透過這樣的儀器,人們可以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就曉得應徵者是否誠實可靠?每當丈夫或妻子顯露出外遇的蛛絲馬跡,馬上就會被帶到最近的完美測謊機那裡檢測一番。法庭上,不消幾分鐘便可以完成證據調查的程序,事實上,甚至只要定期詢問每位國民是否犯了法就行。記者們可以隨身攜帶一台迷你測謊機,在短短幾秒鐘之內便可確認受訪者是否有所欺瞞?在往後的每一場大選裡,電視台(甚或YouTube)便可以在現場轉播時同步顯示,候選人在辯論會或政見發表會上所說的言論是否屬實。
雖然這樣的「真相時代」尚未到來,可是通往那個時代的道路似乎已經逐漸展開。測謊機並非某種以直覺方式識破謊言的奇蹟,它其實只是在測量人體的一些反應罷了。進行測謊時,通常會在受測者身上安置一些感應器,藉此偵測出自主神經系統的變化。其中一個感應器套在手臂上,負責測量脈搏與血壓;胸部與腹部也會各置一個感應器,測量呼吸的頻率;此外,手指還會套上電極套環,藉此掌握因出汗所造成的表面電阻的變化。
事實上,這種裝置根本不算什麼新發明。早在一九○二年時,詹姆士‧麥肯錫(James Mackenzie)便已發明了測謊機。可是過了十九年之後,才由一位名為約翰‧拉森(John Larson)的醫學院學生,首次將這種機器拿來做實際應用。然而,從一九二一年起,除了機器的造型變得更精簡、顯示器從類比式改成數位式之外,測謊機幾乎沒有任何本質上的改變。
一九一七年,當時就讀於哈佛大學的威廉‧穆頓‧馬斯頓(William Moulton Marston;此君後來以Charles Moulton為筆名創造了漫畫英雄人物「女超人」,她手握一條神奇套索,凡是被套索捆綁的人必然會吐露實情)便發展出了「相關—無關測試」(relevant-irrelevant test),這項測試不僅成為傳統的測謊機測試,更不斷地獲得改良。在進行「相關—無關測試」時,首先要問受測者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諸如現在幾點、受測者的名字等。對於這些問題,受測者可以大方地據實回答。問答這些題目的同時,我們可以測量出受測者對於這些問題的生理反應。專業術語則稱這些測試出的正常反應為「基準線」(baseline)。確定了基準線之後,便可以開始提出一些受測者可能會用謊言來回應的關鍵性問題,例如說:「你是否偷了錢?」倘若這時受測者的生理反應發生了改變,換言之,偏離了基準線,那麼這些改變便可以當作說謊行為的提示。
這項測試方法還有另外一種變形,不過這種變形是從另一個方向展開測試。在這樣的測試方法裡,對受測者提出關鍵性問題前要先知道,受測者在說謊時會顯示出什麼樣的生理徵狀。例如,先問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在你十八歲之前,是否曾經將什麼不屬於你的東西據為己有?」如我們所知,幾乎每個人在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曾偷過一些小東西。然而,這時受測者可能以為,這應該是一種與人格有關的測試,於是他說不定會說謊,回答「否」。與此同時,便能測量到他在說謊時的生理反應。在接下來所提出的關鍵性問題中,若是出現了與開頭的「小」謊言同樣的生理反應,那麼受測者應該就是在這些問題上不誠實。
切記,無論是採取哪一種方法,都必須先測量出最重要的基準線。
行為基準線
為了要確認說謊時的行為差異,我們必須先知道所觀察的對象在沒說謊時的言談舉止。撲克選手經常會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來研究對手的行為基準線,他們多半藉由反覆觀察賽事錄影,摸清對手「老實」或「偷雞」的時機。然而,若是沒有錄影可供參考,我們又該怎麼辦呢?很簡單,不妨直接進行交談。事先與對方進行越多的交談,就越能夠找出對方的基準線。
審訊專家慣用的招數也是如此。他們會在審訊的開始先跟嫌犯閒聊一番,藉此識別出嫌犯一般的言談舉止。若是能夠親切地讓嫌犯打開話匣子,那麼稍後提到一些關鍵性問題時,他也會喋喋不休。這似乎是人類的慣性,一旦聊開了便不會輕易停止。基本上,一般人最喜歡聊的就是自己,興致一來,甚至可能將自己的興趣、經驗及成就就這麼和盤托出。因此,適度對交談的對象表現出感興趣的樣子,容易讓對方願意侃侃而談。一般來說,面對熟人時,人們會很快地展開交談,但就算是面對陌生人,例如新客戶,大部分的人也不會排斥適度地閒聊。
檢查性提問
當然,我們並不希望對方只是天南地北隨意胡扯。我們的第一步只是要讓對方說點實話,藉此確定他在說實話時的言談舉止是如何。因此,在閒聊的過程中,就得提出一些確實能夠將謊言摒除在外的問題,或是一些我們早已知道答案的問題,這些問題就稱為「檢查性提問」。我們可以詢問有關掛在牆上的畫(這是一個很有效的主題)、興趣、喜歡的音樂或是書籍等。詢問的過程中則要仔細地觀察,在據實回答的情況下,對方究竟表現出怎麼樣的言談舉止。
或許你早就認識對方,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可以直接搜尋記憶,回想一下對方在平常或是在最有可能是誠實的情況下,究竟是如何應對。不過,請注意,危險通常就存在信任當中!
提防熟人**
我們多半早已掌握生活周遭一些熟人的行為基準線。因此,只要這些人突然偏離了他們原本的行為模式,基本上我們必然可以立即察覺。然而,即便如此,為何在面對熟人時,我們還是很難看穿他們是否在說謊?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這些熟人享有我們的信賴預付。一般說來,討喜的人較容易得到別人的信賴。信任固然可說是美事一樁,不過,相對的,它會讓我們變得無力抵抗謊言。
更糟的是,我們總會錯誤地以為,只要親朋好友膽敢欺騙我們,我們隨時都能輕易看穿。這種過度的自信反而會讓我們發生更多的失誤,特別是當熟人刻意針對我們設計一些陷阱,引誘我們自己跳進去。
因此,前提是以面對陌生人的那種懷疑態度去對待熟人,如此一來熟人的行為基準線對我們而言才會是有利的。可是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大多數人或許得先栽一次很大的跟頭。正所謂上一次當,學一次乖!不幸碰上小三的大老婆,會很明顯地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她們不僅不會再輕易地給予他人信賴預付,戳穿謊言的勝率也會顯著提升。
當然,有時熟人確實會做出引人懷疑的行為,而他們的基準線這時就會成為我們的優勢,因為我們不但可以掌握他們言談舉止的虛實,同時更不會再受累於信賴預付;不過,這麼理想的情況畢竟還是可遇不可求!
1、注意行為模式的改變
如今我們明白,在試圖揭穿謊言時,人們多半會去注意一些完全搞錯方向的線索。無論是言談的內容,還是所謂「典型的」徵狀,例如避免目光接觸或是肢體上的焦躁不安,都無法真正反映出一個人是否誠實。換言之,事情其實並非我們所想的那麼簡單!
人畢竟不是童話裡的小木偶。十九世紀末,義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Carlo Collodi)創造出了小木偶皮諾丘(Pinocchio)這個角色。他是一個用木頭做成的小男孩,只要他一說謊,鼻子馬上就會變長,然後他的木匠爸爸便可輕鬆地識破他騙人的把戲。可惜的是,我們的鼻...
推薦序
專文推薦
謊言終解者
莊凱迪
學習分辨謊言對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很大的益處, 不管是平時面對業務人員的推銷、工作上與同事互動,或是家長管教子女,能夠看出對方是否在說謊,可以幫助我們避免許多麻煩的問題。正因為人人都需要學會分辨謊言,於是乎坊間、網路上就有各種流傳的說法,教大家怎樣靠著一、兩個動作或表情,看出一個人是不是在說謊。很可惜,這些傳言幾乎都是無稽之談。尤其是眼球往左上或右上飄,更是毫無根據,純屬謠傳。這些網路謠言還牽扯到什麼左腦右腦功能,更顯得只是在搬弄偽科學欺騙人:錯誤的傳言藉由許多科學名詞的偽裝,愚弄一般大眾。其他關於偵測謊言的各種錯誤說法,實在是不勝枚舉。為什麼這麼多錯誤能夠一直流傳下去,還有許多人深信不疑呢?這是因為大家都懶得學習真正的分辨方法,希望隨隨便便就可以快速達到分辨的目的。
與快速兩、三招就分辨謊言的各種網路流言相對的,是專業的測謊機測謊。藉由昂貴的機器輔助,由接受過長期訓練的專業人員,利用人在緊張時候產生的各種生理反應,進行說謊的檢測。也許有人以為,這樣專業、昂貴又有科學加持的方法,總能夠準確偵測出謊言吧?其實也沒有。專業測謊的偵測能力,頂多達到七、八成左右,所以在法庭上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證據。畢竟人類的行為是非常複雜的,講求客觀的科學在用來了解人類行為時,只能作為輔助工具,沒有辦法作為主要探討的工具。即使是在可預見的將來,人類仍然不可能找到準確度近百分之百的謊言偵測方法。
如果不能百分之百分辨謊言,是不是就不要學習辨識謊言了呢?看看氣象預報吧,氣象預測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準確,但是我們還是投入許許多多的經費進行氣象預報。為什麼?因為只要能夠多預測一點,對生命財產的保障就更多一點,損失也就少一點。同樣的,分辨謊言也是類似的狀況。只要多一分努力,讓偵測謊言的能力多一點進展,我們的日常生活就可以多一分保障,被騙的機率也會少一點。只是,氣象預報還有國家設立氣象局來做,偵測謊言可就要靠個人自己的努力了。
要怎麼學習辨識謊言呢?是不是每個人都要學會用測謊機呢?首先,測謊機是非常昂貴的機器。再者,測謊須要對方同意將許多電線連接到他身上,通常沒有人會這麼做。更重要的是,測謊的效果有限。很不幸的,一般學校教育並沒教授任何偵測謊言的課程,網路流言又幾乎都是錯誤的。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學會分辨謊言?
分辨謊言的第一步,是要學會察言觀色。每個人都要學習察言觀色,這個能力對日常生活來說非常重要,偏偏我們少有機會可以學習這種能力。這是我們教育中很大的缺口。現在,這個缺口可以由《透視謊言》這本書來填補了。在本書中,專業的作者一步步詳細教導我們,如何透過動作和表情來觀察他人,從中學會看穿一個人是否在說謊。只要依照這本書的方法去練習,雖然準確率無法達到百分之百,但是很快就可以比昂貴的專業測謊機的準確率還要高,因為測謊機太過強調科學客觀,而偵測謊言須要一些主觀的直覺感受。學會察言觀色,善用用自己的主觀感受,分辨謊言的能力比測謊機來得高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想想看,不用買昂貴的機器,不用接受好幾年的專業訓練,只要買一本書,跟著演練與觀察,就可以比達到專業測謊有更好的效果,這樣的學習真的非常值得。當然,坊間以及網路上有流傳更簡單的方法,可是那些錯誤的方法出錯的機率比正確的機率大,學了比沒學還糟糕。我們一定要切實體認到,學習分辨謊言絕對不能走捷徑,不可能隨便靠著一、兩個動作或是眼神,就可以透視謊言。觀察他人的行為與表情後,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吸收,我們的直覺才能夠精進到可以分辨謊言。可惜的是,台灣學生從小在填鴨式教育的壓迫下,沒有機會學到察言觀色的能力,長大後也缺乏這方面的教導,自然難以分辨謊言,被各種推銷或是詐術所欺騙,也是可見的事情。
在這本《透視謊言》中,作者有系統地教導我們如何觀察別人的行為與情緒反應,進而幫助我們不再被騙。只是這個過程須要一段時間,更得常常回過頭把自己的觀察所得跟本書的內容互相比對。就如同練習彈鋼琴一般,越是勤加練習,能力越是精進。
人類的行為是沒有止境的,學習觀察人類的行為也是沒有止境的。這本《透視謊言》是一本值得放在書桌案頭的書籍,閒暇時一邊觀察人們的行為,一邊參閱本書,察言觀色、分辨真假,就會成為我們的第二本能。想要當個謊言終結者嗎?想要避免再因為別人的說謊而蒙受損失嗎?《透視謊言》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既快速又正確的課程,讓大家的學習可以有所依循。可不要為了貪圖簡單容易,反倒被各種流傳的謊言所欺騙,去學那些號稱可以分辨說謊的網路謠言了!
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生命教練協會理事長、精神科專科醫師
專文推薦
謊言終解者
莊凱迪
學習分辨謊言對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很大的益處, 不管是平時面對業務人員的推銷、工作上與同事互動,或是家長管教子女,能夠看出對方是否在說謊,可以幫助我們避免許多麻煩的問題。正因為人人都需要學會分辨謊言,於是乎坊間、網路上就有各種流傳的說法,教大家怎樣靠著一、兩個動作或表情,看出一個人是不是在說謊。很可惜,這些傳言幾乎都是無稽之談。尤其是眼球往左上或右上飄,更是毫無根據,純屬謠傳。這些網路謠言還牽扯到什麼左腦右腦功能,更顯得只是在搬弄偽科學欺騙人:錯誤的傳言藉由許多科學名詞的...
商品資料
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2-10-07ISBN/ISSN:978986272231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