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小川洋子Yoko Ogawa
一九六二年出生於日本岡山縣,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院文藝系畢業。一九八八年,《毀滅黃粉蝶的時候》獲第七屆海燕新人文學獎;一九九一年,〈妊娠月曆〉獲得第一○四屆芥川獎;二○○四年,以《博士熱愛的算式》獲得讀賣文學獎、書店大賞,以《婆羅門的埋葬》獲得泉鏡花文學獎;二○○六年,以《米娜的行進》獲得谷崎潤一郎獎。主要著作有《寡默的屍駭 淫亂的憑弔》、《偶然的祝福》、《眼瞼》、《沉默博物館》、《不冷的紅茶》、《溫柔的訴求》、《愛麗斯飯店》、《安妮.法蘭克的記憶》、《貴婦人Α的甦醒》、《博士熱愛的算式》、《祕密結晶》、《無名指的標本》、《抱著貓,與大象一起游永》等多部作品。
其筆鋒冷歛,早期作品多描寫人性的陰暗和殘酷,三十歲之後有所轉變,特別是為《安妮.法蘭克的記憶》前往德國奧茲維斯集中營採訪時,感受到「人類是如此殘酷,卻也如此偉大」,寫作風格因而轉變,「不再尖銳地刻畫、暴露人類深藏的惡意」,而能夠以「人類是善惡共同體」的態度看待他人,並且開始撰寫與記憶有關的主題。
小川洋子是繼村上春樹之後最受日本國內外文壇矚目的文學作家,其作品在歐洲受到極大的迴響,法、德、西、義均有譯本,且經常舉辦朗讀會朗讀其作品,《無名指的標本》原著更在法國改拍成電影,受喜愛程度可見一斑。
譯者簡介:
王蘊潔
在翻譯領域打滾十幾年,曾經譯介山崎豐子、小川洋子、白石一文等多位文壇重量級作家的著作,用心對待經手的每一部作品。譯有《博士熱愛的算式》、《永遠在身邊》、《宛如阿修羅》等,翻譯的文學作品數量已超越體重。部落格:綿羊的譯心譯意translation.pixnet.net/blog
名人推薦:
也是一種《沉默博物館》的導覽
陳栢青
不少小川洋子的作品中,貫穿小說的,並非情節,故事不再緊密交纏讓事件催著走,它在敘事上呈現發散的、離心的樣態,裡頭占主導地位的,是意象,是概念,是一種形而上的抽象思維。看似隨意添入的事件與物品皆迴繞著此一核心盤轉,有的時候對稱,所以和諧,兩相加成便產生兩倍大的意義。有時候則成對比,或是反差,在彼此拉鋸或衝突中凸顯作者所欲言。這構成一種獨特的「醚味」,籠罩而來的是整體性的氛圍,彷彿沒有意義的,乍現的,插入的,似有若無,由日常斜斜滑向某種異境,又在某一刻輒然而止,正是那份說不出,道出了小川洋子書寫的獨特性。
《沉默博物館》該是如此的作品。奇妙的事情總是不期而然的發生,爆炸案、謀殺、寄不出的信和無法離開的村莊,若有所指的對話和隱隱有其指涉的象徵物(《安妮的日記》?少女臉上的傷痕?),讓閱讀不僅是透過情節──也就是時間的堆疊,事件於時序推移中有所變化──而產生意義,翻開《沉默博物館》,更貼近一種空間性的閱讀,事件與相關物件散落於文本中,可以單看故事享受其中特異的氣氛,也可以自己設下定錨點,藉由把握某些事物,設計觀看的動線。完成意義上的解讀。以下是屬於我的解讀,也可視為一種博物館動線的可能。
物件不只單純的存在而已,指出「某物在那裡」,不僅是標出該物的位置,其隱藏的含意是,「而我在這裡」,我們總是需要透過他者,一點一點釐清自己的所在。我以為這也正是《沉默博物館》中小川洋子設計的動線。我想以兩個對造組作為閱讀時我自身解讀的座標。其一,顯微鏡下的世界與博物館。小說中的「我」帶著顯微鏡來到村莊中,顯微鏡所展示,是一個肉眼看不到的,會分解會崩壞的微世界,小說中的少女因此回應道:「你費心蒐集物品,努力使它們長時間保持原來的樣子,和你哥哥完全相反嗎?」在這裡,顯微鏡和博物館成了相斥相吸引的星體,互相標出對方的座標,顯微鏡所勾連,不僅是兄長和「我」的連結,也展示兄長所處的世界觀,「我哥哥認為不必借助物品,只要好好珍藏關於母親的記憶」,媽媽死去了,物品和記憶跟著輪轉遠去,而兄長的妻子正誕下一個新的孩子,我們可以發現,那是一個時間的世界,一切都是流動的,和小說中之「我」所在彷彿一切靜止,「人正不停死去」、「死亡以遺物之姿將堆滿一個又一個房間」的靜態世界成了強烈對比。
還有另一個觀察重點是,所謂「顯微鏡」的世界,其實是一個自上俯瞰的世界。彷彿具備了全知,一如神明般冷然向下注視實驗物品生死。而「我」所在的村莊裡,與「我」相處的少女和園丁熱愛的則是「看棒球」,他們都訝異「我」從顯微鏡下學會與這個世界應對,這構成另一組對照,小說中安排讓「我」從顯微鏡上方離開,加入這一個近距離觀賞棒球卻無法知道哪一隊會贏的世界中,正因為不知道結果,事情只能一直發生,人會不停死去。因為無法全知,所以會發生種種遺憾,也有了猜測與妒忌,例如「我」便因為少女對少年修士特別友好,而在夢中懲罰少年修士的舌頭,或曾在想像裡割下少女的乳頭。「我」有了人的情感,便生出了傷害,那是截然不同於顯微鏡的冷靜視野。也是在這裡,我們得以看出小川洋子獨特的意志,小說中不只一次讓角色透露,無論傷害、妒忌,大概都像是爆炸案或是園丁的謀殺一般,這些都是必須的,就算園丁是謀殺者,但「少了一個人都會失去平衡」。老太太也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有理由、都有含義。」這是一種世界觀的誕生。死亡會持續,傷害與不義總是一直出現,憤怒和絕望亦然,這都是這個世界會發生的事情。但他們被同等的承擔下來,在博物館裡。博物館既呈現這一切,也擔負起一切。而「我」必須建造這座博物館,並學會管理,與之共存。這裡頭所透露出那份坦然與承擔,小川洋子的殘酷在此。她的溫柔也在此。
此外,修道院與博物館也是一組對照。小說中少年修士描述自己的修行,是為了向自己內心邁進,少女察覺少年修士「放棄了肉體,放棄了語言,逃亡到遙遠的地方」,以少女的話來說:「剛好和我們的博物館完全相反。因為博物館就是為了保存肉體才會展示遺物。」這裡所觸及,首先是聆聽與發聲的問題。小說有兩個身體形象反覆出現,一是耳朵,一是沉默的嘴。沉默者可以聆聽,修士拒絕言語,但他不拒絕祕密,人人反而向他說話。但說到底,聲音只進不出,那便是一種「斷裂」的發生。這種「斷裂」不時顯現小說中,其至大,便是死與生,死者和生活世界的永遠隔閡。此外尚包括情感的斷裂、溝通的斷裂,總是有什麼不能完整的切實的傳達,例如少女對少年修士的心意,例如「我」的信件,但也正是這份斷裂,這因為斷裂造成的隔絕,才有個體的出現。才有「我」與他人。
我是這樣理解遺物博物館的存在,因為斷裂之必然,溝通之不可能,理解之不可能,遺物博物館的設計便提供一種溝通或跨越的可能。在小說的設定中,遺物博物館的重要設施,不僅是遺物,而是在管理者,也就是被指定為遺物挑選者兼記述者的「我」身上。博物館和修道院因此成為不同的空間,不沉默的遺物蘊含雙向意義,它除了是死者留存世間的證明,還同時是啟動「我」描述和記憶的啟動鈕,小說中的「我」談到遺物時描述:「遺物或許不是封閉過去的箱子,而是映照未來的鏡子。」同樣的說法還可見於少女對於遺物消失時遺族的反應,遺族以為遺物是被死者帶到天堂了,「但其實根本不可能去天堂,而是完全相反,會保管在博物館,永遠留在人世間。」天堂被顯現於人間,過去映照了未來,藉著敘述者的存在,死者被記憶,生者也獲得撫慰,這是一種安放的過程,既安放死者,也安放了記述者自己,他透過記憶與敘說,確認了空缺的形狀,讓消失存在,事實上這不正是博物館存在的一種目的,透過歸檔,給予世界秩序,只是這一回,他試圖放入博物館中的,是凹陷,是空無,但就算是「無」,也是一種「有」,一旦接受了,彷彿鏡像,或回聲,我們在那一端將世界定了位,也就反向確認這一頭的自己。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36折115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0 |
6折 | 1 |
7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4折 | 2 |
5折 | 21 |
6折 | 1 |
7折 | 2 |
7折以上 | 2 |
無折 | 2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小川洋子
定價:NT$ 320
本商品已絕版
作者簡介:
小川洋子Yoko Ogawa
一九六二年出生於日本岡山縣,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院文藝系畢業。一九八八年,《毀滅黃粉蝶的時候》獲第七屆海燕新人文學獎;一九九一年,〈妊娠月曆〉獲得第一○四屆芥川獎;二○○四年,以《博士熱愛的算式》獲得讀賣文學獎、書店大賞,以《婆羅門的埋葬》獲得泉鏡花文學獎;二○○六年,以《米娜的行進》獲得谷崎潤一郎獎。主要著作有《寡默的屍駭 淫亂的憑弔》、《偶然的祝福》、《眼瞼》、《沉默博物館》、《不冷的紅茶》、《溫柔的訴求》、《愛麗斯飯店》、《安妮.法蘭克的記憶》、《貴婦人Α的甦醒》、《博士熱愛的算式》、《祕密結晶》、《無名指的標本》、《抱著貓,與大象一起游永》等多部作品。
其筆鋒冷歛,早期作品多描寫人性的陰暗和殘酷,三十歲之後有所轉變,特別是為《安妮.法蘭克的記憶》前往德國奧茲維斯集中營採訪時,感受到「人類是如此殘酷,卻也如此偉大」,寫作風格因而轉變,「不再尖銳地刻畫、暴露人類深藏的惡意」,而能夠以「人類是善惡共同體」的態度看待他人,並且開始撰寫與記憶有關的主題。
小川洋子是繼村上春樹之後最受日本國內外文壇矚目的文學作家,其作品在歐洲受到極大的迴響,法、德、西、義均有譯本,且經常舉辦朗讀會朗讀其作品,《無名指的標本》原著更在法國改拍成電影,受喜愛程度可見一斑。
譯者簡介:
王蘊潔
在翻譯領域打滾十幾年,曾經譯介山崎豐子、小川洋子、白石一文等多位文壇重量級作家的著作,用心對待經手的每一部作品。譯有《博士熱愛的算式》、《永遠在身邊》、《宛如阿修羅》等,翻譯的文學作品數量已超越體重。部落格:綿羊的譯心譯意translation.pixnet.net/blog
名人推薦:
也是一種《沉默博物館》的導覽
陳栢青
不少小川洋子的作品中,貫穿小說的,並非情節,故事不再緊密交纏讓事件催著走,它在敘事上呈現發散的、離心的樣態,裡頭占主導地位的,是意象,是概念,是一種形而上的抽象思維。看似隨意添入的事件與物品皆迴繞著此一核心盤轉,有的時候對稱,所以和諧,兩相加成便產生兩倍大的意義。有時候則成對比,或是反差,在彼此拉鋸或衝突中凸顯作者所欲言。這構成一種獨特的「醚味」,籠罩而來的是整體性的氛圍,彷彿沒有意義的,乍現的,插入的,似有若無,由日常斜斜滑向某種異境,又在某一刻輒然而止,正是那份說不出,道出了小川洋子書寫的獨特性。
《沉默博物館》該是如此的作品。奇妙的事情總是不期而然的發生,爆炸案、謀殺、寄不出的信和無法離開的村莊,若有所指的對話和隱隱有其指涉的象徵物(《安妮的日記》?少女臉上的傷痕?),讓閱讀不僅是透過情節──也就是時間的堆疊,事件於時序推移中有所變化──而產生意義,翻開《沉默博物館》,更貼近一種空間性的閱讀,事件與相關物件散落於文本中,可以單看故事享受其中特異的氣氛,也可以自己設下定錨點,藉由把握某些事物,設計觀看的動線。完成意義上的解讀。以下是屬於我的解讀,也可視為一種博物館動線的可能。
物件不只單純的存在而已,指出「某物在那裡」,不僅是標出該物的位置,其隱藏的含意是,「而我在這裡」,我們總是需要透過他者,一點一點釐清自己的所在。我以為這也正是《沉默博物館》中小川洋子設計的動線。我想以兩個對造組作為閱讀時我自身解讀的座標。其一,顯微鏡下的世界與博物館。小說中的「我」帶著顯微鏡來到村莊中,顯微鏡所展示,是一個肉眼看不到的,會分解會崩壞的微世界,小說中的少女因此回應道:「你費心蒐集物品,努力使它們長時間保持原來的樣子,和你哥哥完全相反嗎?」在這裡,顯微鏡和博物館成了相斥相吸引的星體,互相標出對方的座標,顯微鏡所勾連,不僅是兄長和「我」的連結,也展示兄長所處的世界觀,「我哥哥認為不必借助物品,只要好好珍藏關於母親的記憶」,媽媽死去了,物品和記憶跟著輪轉遠去,而兄長的妻子正誕下一個新的孩子,我們可以發現,那是一個時間的世界,一切都是流動的,和小說中之「我」所在彷彿一切靜止,「人正不停死去」、「死亡以遺物之姿將堆滿一個又一個房間」的靜態世界成了強烈對比。
還有另一個觀察重點是,所謂「顯微鏡」的世界,其實是一個自上俯瞰的世界。彷彿具備了全知,一如神明般冷然向下注視實驗物品生死。而「我」所在的村莊裡,與「我」相處的少女和園丁熱愛的則是「看棒球」,他們都訝異「我」從顯微鏡下學會與這個世界應對,這構成另一組對照,小說中安排讓「我」從顯微鏡上方離開,加入這一個近距離觀賞棒球卻無法知道哪一隊會贏的世界中,正因為不知道結果,事情只能一直發生,人會不停死去。因為無法全知,所以會發生種種遺憾,也有了猜測與妒忌,例如「我」便因為少女對少年修士特別友好,而在夢中懲罰少年修士的舌頭,或曾在想像裡割下少女的乳頭。「我」有了人的情感,便生出了傷害,那是截然不同於顯微鏡的冷靜視野。也是在這裡,我們得以看出小川洋子獨特的意志,小說中不只一次讓角色透露,無論傷害、妒忌,大概都像是爆炸案或是園丁的謀殺一般,這些都是必須的,就算園丁是謀殺者,但「少了一個人都會失去平衡」。老太太也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有理由、都有含義。」這是一種世界觀的誕生。死亡會持續,傷害與不義總是一直出現,憤怒和絕望亦然,這都是這個世界會發生的事情。但他們被同等的承擔下來,在博物館裡。博物館既呈現這一切,也擔負起一切。而「我」必須建造這座博物館,並學會管理,與之共存。這裡頭所透露出那份坦然與承擔,小川洋子的殘酷在此。她的溫柔也在此。
此外,修道院與博物館也是一組對照。小說中少年修士描述自己的修行,是為了向自己內心邁進,少女察覺少年修士「放棄了肉體,放棄了語言,逃亡到遙遠的地方」,以少女的話來說:「剛好和我們的博物館完全相反。因為博物館就是為了保存肉體才會展示遺物。」這裡所觸及,首先是聆聽與發聲的問題。小說有兩個身體形象反覆出現,一是耳朵,一是沉默的嘴。沉默者可以聆聽,修士拒絕言語,但他不拒絕祕密,人人反而向他說話。但說到底,聲音只進不出,那便是一種「斷裂」的發生。這種「斷裂」不時顯現小說中,其至大,便是死與生,死者和生活世界的永遠隔閡。此外尚包括情感的斷裂、溝通的斷裂,總是有什麼不能完整的切實的傳達,例如少女對少年修士的心意,例如「我」的信件,但也正是這份斷裂,這因為斷裂造成的隔絕,才有個體的出現。才有「我」與他人。
我是這樣理解遺物博物館的存在,因為斷裂之必然,溝通之不可能,理解之不可能,遺物博物館的設計便提供一種溝通或跨越的可能。在小說的設定中,遺物博物館的重要設施,不僅是遺物,而是在管理者,也就是被指定為遺物挑選者兼記述者的「我」身上。博物館和修道院因此成為不同的空間,不沉默的遺物蘊含雙向意義,它除了是死者留存世間的證明,還同時是啟動「我」描述和記憶的啟動鈕,小說中的「我」談到遺物時描述:「遺物或許不是封閉過去的箱子,而是映照未來的鏡子。」同樣的說法還可見於少女對於遺物消失時遺族的反應,遺族以為遺物是被死者帶到天堂了,「但其實根本不可能去天堂,而是完全相反,會保管在博物館,永遠留在人世間。」天堂被顯現於人間,過去映照了未來,藉著敘述者的存在,死者被記憶,生者也獲得撫慰,這是一種安放的過程,既安放死者,也安放了記述者自己,他透過記憶與敘說,確認了空缺的形狀,讓消失存在,事實上這不正是博物館存在的一種目的,透過歸檔,給予世界秩序,只是這一回,他試圖放入博物館中的,是凹陷,是空無,但就算是「無」,也是一種「有」,一旦接受了,彷彿鏡像,或回聲,我們在那一端將世界定了位,也就反向確認這一頭的自己。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0 |
6折 | 1 |
7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4折 | 2 |
5折 | 21 |
6折 | 1 |
7折 | 2 |
7折以上 | 2 |
無折 | 2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36折115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