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發起慢想運動,內容言簡意賅,是快步調年代的生活指南。」
──《澳洲金融評論》(Australia Financial Review)
「本書提倡的慢想、深度思考,是所有家長、教師應該關注的課題。」
──《泰晤士教育增刊》(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家同 孫運璿榮譽講座教授
杜書伍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
曾志朗 中央研究院院士
徐一鳴 達一廣告董事長
稱讚推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慢想+深度思考+創意點子=推動世界前進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正以驚人的速度失去緩慢、沉思的能力,
這也意味著我們將失去安定的能量、判斷的思維和創意。
此刻,是我們必須慢下來的時候了!
慢,不是怠惰,而是對生活的珍惜、對忙碌步伐的反思,
慢,更是一種能力,一種安然深刻的態度!
享受「慢活」,以「慢想力」做正確決策,
就從慢慢閱讀一本書開始。
慢讀,
是安靜的沉澱,
是累積「慢想力」最簡易的方法。
讓我們透過安靜、和緩的閱讀,
重拾「感受力」、打造「創造力」與「知識力」、
找回生活的「好元氣」、「真趣味」,擁抱「幸福感」。
本書作者知名趨勢觀察家理查‧華生
曾任IBM、麥當勞、可口可樂等全球百大企業顧問,
他提出,要認清快節奏的生活如何改變我們的思考品質和想像力,
就要與現狀保持距離、從中抽離,這就是本書要教你的「慢想10力」:
★ 人腦勝過電腦,10現象可以證明
★ 創意好點子要怎麼想,教你10招
★ 行住坐臥,深度思考必知10祕訣
★ 好還要更好,加強思考力10撇步
★ 戒掉老調子,創意增百倍10要訣
★ 孩子不說,但你要知道的10種想法
★ 讓孩子不流淚的創意教養10策略
在慢食、慢活之後,更進一步掌握慢想力,為充實、不憂懼的人生開啟新頁!
從今天起,先在房門掛上:「請安靜,我正在思考。」
作者簡介:
理查‧華生(Richard Watson)
出生於英國的華生,是知名趨勢觀察家、演說家,也是全球百大企業顧問,幫助個人與組織培養前瞻性思考的能力,特別是策略性的前瞻思考。
他成立全球趨勢網站What's Next、共同創辦方案規劃顧問公司Strategy Insight,客戶包括:IBM、麥當勞、維京集團、宜家家居、豐田汽車、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資誠會計師事務所(PwC)。
他也為丹麥的《未來導向》(Future Orientation)、澳洲的《零售銀行評論》(Retail Banking Review)等商業雜誌撰稿,興趣是古董車、老酒和修房子。
更多資訊請見網站:www.nowandnext.com
譯者簡介:
陳正芬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會計碩士,曾任IBM公司資訊工程師、匯豐銀行企業融資部經理,現為專職譯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李家同 孫運璿榮譽講座教授
杜書伍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
曾志朗 中央研究院院士
徐一鳴 達一廣告董事長
稱讚推薦
媒體推薦:
「本書發起慢想運動,內容言簡意賅,是快步調年代的生活指南。」
──《澳洲金融評論》(Australia Financial Review)
「本書提倡的慢想、深度思考,是所有家長、教師應該關注的課題。」
──《泰晤士教育增刊》(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
名人推薦:李家同 孫運璿榮譽講座教授
杜書伍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
曾志朗 中央研究院院士
徐一鳴 達一廣告董事長
稱讚推薦
媒體推薦:「本書發起慢想運動,內容言簡意賅,是快步調年代的生活指南。」
──《澳洲金融評論》(Australia Financial Review)
「本書提倡的慢想、深度思考,是所有家長、教師應該關注的課題。」
──《泰晤士教育增刊》(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
章節試閱
第7章
焦躁的年代需要慢功夫
「或許我沒有到達想去的地方,但最後我得到想要的結果。」
──亞當斯(Douglas N. Adams),英國作家
我在本書一開始提到,深度思考的重要在於它使世界更好。此外,深度思考能充實自我,令我們成為獨特的個體並喚醒自我覺察,光是這樣我們就該珍惜每次機會,好好滋養自己的心智,即使花費精力或金錢都在所不惜。
重新開機
少做、多想、放慢腳步,偶爾重視直覺與創意思考勝過理性、分析與邏輯思考,特別是擺脫一切溝通和決策必須即時的觀念。我們必須抗拒數位年代的方便,借用白線條合唱團(White Stripes)傑克‧懷特(Jack White)的話:「無論哪種創意領域,都必須對抗名叫『使用容易』的疾病。」
重新開機也意謂我們必須體認到深度思考不能倉促為之,有幾種學習不能在步調快速的環境或在數位工具的輔助下完成,虛擬教師的用處跟虛擬父母和虛擬寵物一樣。滿足永遠是重要的,但傳達的方式和速度也很重要,如果我們無條件接受一個太快速的過程,就會因為沒有時間釐清思緒而無法好好分析或探討事情。
最後,數位科技是否影響人的思考方式,這個問題有誤導之嫌,因為我們已經知道思考方式與智能不只一種,因此爭論點不在究竟是不是真的有任何影響,而是某些數位科技如何影響我們最感興趣的思考方式。
手機尤其是個麻煩問題,目前有四十億手機族且還在增加中,我不是建議大家把手機扔了,因為它是有用的,只是有侵犯私領域之虞。手機可能對思考的品質和人的行為舉止造成負面影響,iPhone和黑莓機之類的機器會誘使甚至要求人們不斷地使用,它們就像香菸讓我們難以戒掉,又像是藥丸想改變我們的心智,在我們試圖脫離時施以懲罰。
我們以為手機連結你我,其實手機是把我們變成無禮、缺乏耐心、心胸狹隘、緊張兮兮、喜歡挑釁而且孤立的人,手機誘使人們做出反應而不是反思。谷歌、臉書和推特都在對著我們尖叫,把我們變得懶惰且缺乏同理心,最重要的,手機妨礙人和點子都需要的實體親近感。
我並非在向數位科技宣戰,畢竟它不是從骨子裡邪惡。我只想說,有些時候和地方應該把人擺在第一位,數位年代把以往無須溝通、平靜且相對沉默的空間和活動,變成嘈雜的辦公室和商店的延伸,這些都不利於深度思考。最令我擔憂的是,電腦被視為幫助思考的工具。
電腦特別擅長處理大量資訊,揭開洞見讓人們深度思考、解決問題而產生新點子,這也是人類發明電腦的用意。但是,我們已經漸漸用工具代替思考,或者把「思考」這件事假手他人。同樣地,電郵和手機豐富了面對面的交談與聯繫,但我們卻漸漸用它們來取代人與人的交流。
我最擔心的也正在此,人類的發明能力無庸置疑,或許未來我們該更常問自己的不是「能不能」發明出東西,而是「應不應該」發明,以及有些發明物可能帶來哪些後果。我們可能在無意間毀壞內心深處最珍貴的事物。
人造的機器無法給予我們愛與被愛的需要,如果數位工具使人類互動變得不方便或昂貴,我們就應該節制它,同時不該老是去適應日新月異的科技,有時科技應該反過來適應我們才對。就連環保人士也被說服來推銷「少一點人際接觸、多一點虛擬會面能減少碳足跡」的主張,這真是個荒謬的建議,因為電腦和虛擬世界本身就會耗能(明確地說,佔全球能源的五‧三%),建議捨棄人類的移動和互動簡直愚蠢至極。
缺乏實體互動,無論對人或點子都是不利的。新點子需要你我從事有意義的對話和人際關係,正在萌芽的點子也需要人際互動,才能獲得養分、被包裹、被潤飾,最後被放進世界裡獨立生存。
這些年來,人類的欲望似乎變得更熾烈,也是我們被其他人的思考與感受感動的機會。但是,如果我們對虛擬經驗無法自拔,如果每個人都將自己的經驗個人化,情況會是如何?如果每個人都忙著自己的事,那麼集體的記憶或文化又會是什麼?而人類又怎麼可能對重要的議題,進行有意義且具凝聚力的討論呢?
收回思考的時間與空間
如果擔憂螢幕文化入侵日常生活,我們該怎麼辦?我們應該思考。
我們應該深思數位科技的使用以及人際關係,尤其是在公共圖書館和學校,這些地方應該接受數位學習,但也應該以實體空間中的人、事、物作為主要彰顯的對象,無論圖書館或學校都應該努力使實體空間遠離電子噪音的干擾,否則我們應該大聲提出建議。
工作也是如此。我們應該少工作一點,應該放慢工作和思考的速度,省去一些建立高效能團隊的活動,和同事外出吃個午餐。我們應該讓工作腦去探險,在心智中三不五時騰出一些空間。此外,我們應該如神經科學家卡琳娜‧克里斯多夫(Kalina Christoff)建議的,替雜念紛飛的心製造一個補蠅紙,來捕捉新點子和意外的聯想,因為這麼做有時比講究方法的推論還有效。
我們應該更認真思考看似沒有立即價值的事,有哪些長遠的好處,而眺望窗外是個不錯的起點。你最近什麼時候看到成年人凝視機艙窗外遠景?最近什麼時候看到孩子遠眺汽車、火車窗外的景致?我猜幾乎是零,因為大家都成為低頭族,雙眼都聚焦在數位產品。如果凝視窗外對你不管用,就外出散步吧。偶爾在郊外迷路也不錯,最重要的是,花時間慢慢試驗、修補、分析和討論。
在家的時候盡可能別工作過量。工作會不斷打擾我們,但我們應該把上下班分清楚。也就是說,每個禮拜找一、兩天放個假,每年至少度假一星期,而且是沒有手機的假期。還要數位節食,花多點時間洗泡泡浴、蒔花弄草以及睡覺。
睡眠不僅對身心健康很重要,當我們睡覺時,心開始卸下種種記憶,將看似不相干的資訊和片段的經驗連結起來。作家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說:「睡眠時所有七零八落的東西全都飛了起來,像字紙簍在強風中翻倒一般。」因此,如果我們營造一個不重視睡眠的實體環境或社會標竿,就是再一次侵蝕我們做夢以及想出新點子的能力。
如果你確信深度思維的空間受到威脅,就採取行動吧。爭取不把工作帶回家的權利或成立抗議團體,要求航空公司和餐廳設置禁止使用手機的區域,如果做白日夢的時間少到令你擔憂,就夢想幾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吧。
這些方法適用於成年人也適用小孩。孩子的行程太緊湊,且功課多到沒時間自由玩耍,不妨安排幾天什麼事都不做,既沒有計劃也不玩有架構的遊戲,一定要讓孩子有玩膩的時候,這樣他們就必須運用想像力來發明一些脫離煩膩的方法。
沒那麼容易
聰明智慧的另一個潛在威脅,在於簡單的愉悅很容易取得。除非我們灌輸困難或花時間的事情是有益的觀念,否則拜數位年代所賜、不用腦的快樂主義將隨處可見,大部分的人將陷入半嬰兒的狀態。因此,容易的事情就別去做,把注意力聚焦在困難的事情上。這種主張會受歡迎嗎?不會。而且可能因此被怨恨。但是以後會有人感激你。
據調查,六六%的中國人相信擁有純網路的正式關係是可能的。換言之,他們認為用科技替代真人接觸是可能的。但是,光是有可能並不表示是比較好的方式,人都會挑簡單的做,但是結局會是怎樣?我們的技術愈來愈精巧,但溝通品質卻有開倒車的傾向。方便性成為一切的衡量標準,每件事都成了個人需要與欲望的延伸。
學校也呈現類似的趨勢。老師迎合年輕學子,不斷提供學生五花八門的簡單選項和替代方案,以挑起他們的欲望,然而這種方式只是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他們是宇宙的中心而且自己的觀點受重視,無論是多麼無知與不正確。
文化評論家李‧西格爾(Lee Siegel)的觀察:「網際網路是第一個滿足被孤立、孤芳自賞,和不合群之人的環境。」英國作家提姆‧亞當斯(Tim Adams)則評論網際網路:「幾乎毫無例外證明,它提供世界來了解我,而不是我主動去了解世界。」
我們以為自己在利用網際網路,但或許是網際網路在利用我們。我們以為知識會日積月累,因此網路是在散播知識,但是相反情況永遠可能發生。無知可能與日遽增,因為網路上輕易被共同創造並分送的垃圾,和各種讓人分心的事將我們的學習和智慧淹沒。
或許我們並非身在資訊革命的中期,而是處在由機器驅動的錯誤資訊革命之中。在電子年代,人們困惑到只能放棄有意義的思考方式,過度在乎自己以致和他人的互動能力變差。在我們不經意之際,緩慢地發生、慢慢習以為常,但僅僅因為我們習慣了,不表示就是好事。
科學歷史學家喬治‧戴森(George Dyson)在著作《人工智慧的演化》(Darwin among the Machines)中提到:「生命和演化的賽局只有三家,也就是人類、自然和機器。我堅決站在自然這邊,然而我猜想,自然是站在機器那邊。」當然,人類曾經有過輝煌時刻,現在該是政權轉移到機器的時候了。然而我還是不準備那麼快就放棄人類。
隨著機器人、人工智慧、基因工程學和奈米科技的發展,機器將愈來愈像人類,人類也愈來愈像機器。但是目前只有人類能深度思考,也唯有人類有好奇心和想像力,也唯有人製造得出聰明的機器,因此我們依舊是唯一能發明未來的物種。未來充滿各種奇妙的可能,只要用心,就可以愛怎麼發明就怎麼發明。
我們是否正踩在第二次文藝復興的浪頭上,如作家克雷‧謝爾奇(Clay Shirky)和尼克‧比爾頓(Nick Bilton)所言,各種新點子被廣泛地創造、討論和駁回,或者我們處在數位黑暗時代的開端,全天候連線造就制式文化使人類成為電子產品的奴隸,以及原創思考的死亡?我們是否創造了一個世界,人們愈來愈難處理曖昧不明的狀況,且解決問題的能力日益低落?我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但我們應該用充足的時間尋求正確無誤的問題,而不是輕鬆不費力的答案。
數位科技是美好的發明,但人類在這方面要的太多。如果每件東西變得太容易,我們的身心最終會失去應有的肌力、韌性和創造力,因此在快與慢、類比和數位、實體和虛擬,以及近距和遠距之間達到平衡是必要的。我們也需要古老和現代的平衡,學會結合人類智慧來運用機器智慧,而不是讓後者取代前者,但在此之前,我們可以採取任何必要行動來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
我們花太多力氣探討數位機器侵略人們的日常生活,是否會對心智帶來嚴重影響。某個程度我們變聰明了、資訊更普及,也更擅於尋找資訊,但深度、反思式的思考受到嚴重威脅。與人疏離、過著數位式的生活終究讓人無法忍受,愈來愈多人開始體認到這一點,更多人領悟到病態式的短暫專注力讓我們陷入大麻煩,我們愈來愈無法對行為之後的長期後果做精確思考。
最後,我想讓你思考一件事。科技不是命中注定,人腦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結構,但卻有個非常單純的特點,也就是可塑性。人腦的敏感度,會將所有吸引、妨礙或觸動它的事物記錄下來。或許你以為有些事不會影響你,但你錯了。新的物體和環境已經在影響你思考的方式,哪怕你還沒有察覺。但是,你我還是最聰明的動物,如果不喜歡自己看到的未來,還有時間去改變。坐下來、打開窗戶、思索這件事或閱讀一本書,是個不錯的點子。
從微不足道開始
改變通常從人開始,以下的人和團體為了與數位年代建立不一樣的關係而努力,他們公開或私下主張我們對移動的感知是錯覺,我們的進步是圓形而非一直線,既沒有從過去的教訓中學習,也沒有從未來的趨勢中學習:
英國雜誌《閒人》(The Idler)頌揚以閒逛來對付數位年代的忙碌。日本的懶人俱樂部(Sloth Club)也是類似團體,鼓勵大家放慢腳步,盡可能少用能源和資源。
拍立得(Poladroid)是個電腦程式,可以做出老拍立得相片的樣子,或者就像有人說的「用來看的時鐘」。
會有人想做這種時代錯亂的事,是因為他們用數位科技將人類帶離現實,並鼓勵大家遺忘
不安的感覺。類似的還有Muxtape,以MP3檔案的形式複製音樂合輯,Telegramstop則是把
不重要、容易忘記的文字訊息轉成實體電報文。
美國的今日永存基金會(Long Now Foundation)致力促進未來一萬年的長程思考和負責任的態度。中心思想是一座機械鐘,據這個點子的發想者,也是電腦科學家的丹尼‧奚理斯(Danny Hillis)表示,這座機械鐘每年走一格,每一百年響一次,每一千年布穀鳥會出來叫一次。這座變體鐘改變人類的時間概念。
詹姆‧芬納(Jem Finer)的「長期演奏計劃」(Long Player Project)樂譜要花一千年才演奏得完,這個跨越世代的藝術作品為時空觀念賦予新的架構。
第7章
焦躁的年代需要慢功夫
「或許我沒有到達想去的地方,但最後我得到想要的結果。」
──亞當斯(Douglas N. Adams),英國作家
我在本書一開始提到,深度思考的重要在於它使世界更好。此外,深度思考能充實自我,令我們成為獨特的個體並喚醒自我覺察,光是這樣我們就該珍惜每次機會,好好滋養自己的心智,即使花費精力或金錢都在所不惜。
重新開機
少做、多想、放慢腳步,偶爾重視直覺與創意思考勝過理性、分析與邏輯思考,特別是擺脫一切溝通和決策必須即時的觀念。我們必須抗拒數位年代的方便,借用白線條合唱團(White Stri...
推薦序
慢想,是創意的原力
我自認是想事情很快的人,連買房子幾乎不超過十分鐘。乍看書名,本來想婉拒,順手翻了幾頁,立刻改變了想法,倒是發現需要很大的膽量,才敢提筆寫自己以往看書的習慣正確無誤。
一對失業父母,沉迷在虛擬世界中養一個名為「阿妮瑪」的虛擬女兒,長期逗留網咖,竟把自己親生女嬰活活餓死,故事乍聽極為荒謬,卻絕對真實,是發生在南韓的真實事件,類似的虛擬世界成癮,棄親生子女不顧的狀況,之前也在台灣發生過。
上網成癮,或習慣用數位工具吸收資訊與溝通人際關係,看在《慢想力》作者、趨勢觀察家華生(Richard Watson)眼裡,是影響新世代與未來社會的嚴重問題,他將這一世代稱為遊幕世代,他們的行為偏好多工(一邊上臉書、看YouTube、一邊用手機發簡訊);閱讀方式習慣跳躍(快速擷取、拼貼、看圖不愛看字);不愛用大腦記憶(記憶是存在硬碟或雲端上的玩意)。
上述種種,當前社會處處可見,沒錯,低頭族、蘋果兒童(iKidz)正環繞我們身邊。我們或許看不順眼,卻不能忽視他們帶來的巨大改變。
這個趨勢到底會帶來什麼後果?
作者認為,最嚴重問題之一在於遊幕世代越來越不思考,他們習慣平行擷取資訊,用過即丟,卻無法發展垂直思考,建構邏輯。當社會充斥越來越多對雜亂訊息的膚淺理解,文明的創造力將日趨低下。
還好,世事萬物均難脫物極必反的循環,當遊幕世代邁入全盛期,傳統的「紙本世代」可能捲土重來,這並不是意味著紙媒將會上演王子復仇記,而是相應於紙本世代的行為習慣,將重新被人們珍惜、重視。譬如慢讀、慢想、用紙張溝通,把行為速度降下來,那些因為數位工具所造成的簡化、省略或可隨時「砍掉重練」的惡習,才得以清除,邁向再一次的文藝復興,人類最有價值的創意與創造力才能浴火重生!
本書發人深省,值得現代人放下繁瑣仔細閱讀,切記:「資訊」可以來自Google,但「創意」必須來自內心的深層思考。
達一廣告董事長徐一鳴,二○一二年十一月於舊金山
慢想,是創意的原力
我自認是想事情很快的人,連買房子幾乎不超過十分鐘。乍看書名,本來想婉拒,順手翻了幾頁,立刻改變了想法,倒是發現需要很大的膽量,才敢提筆寫自己以往看書的習慣正確無誤。
一對失業父母,沉迷在虛擬世界中養一個名為「阿妮瑪」的虛擬女兒,長期逗留網咖,竟把自己親生女嬰活活餓死,故事乍聽極為荒謬,卻絕對真實,是發生在南韓的真實事件,類似的虛擬世界成癮,棄親生子女不顧的狀況,之前也在台灣發生過。
上網成癮,或習慣用數位工具吸收資訊與溝通人際關係,看在《慢想力》作者、趨勢觀...
目錄
推薦序 慢想,是創意的原力〈徐一鳴〉
前 言 快速的年代,需要慢調子
快節奏的生活改變了我們的思考品質,但唯有保持距離或從中抽離才能認清這個事實,就從安靜坐著閱讀一本書開始。
PART I 慢想,才能練就深度思考力
在瞬息萬變、高壓力、熙來攘往、快還要更快的世界,人們也以驚人的速度失去緩慢、沉思的空間。
第1章 我們的孩子變笨了嗎?
☆慢想10力:孩子不說,但你要知道的10種想法
第2章 老師不可不知的事情
☆慢想10力:讓孩子不流淚的創意教養10策略
PART II 深度思考,就會孵出創意點子
晚上在幽暗蒙塵的心中做夢的人,早上醒來發現只是一場空。但是做白日夢的人卻是一群危險份子,因為他們會睜大眼讓自己的夢想成真。
第3章 請安靜,我正在思考
☆慢想10力:人腦勝過電腦,10現象可以證明
第4章 好點子要怎麼孵育
☆慢想10力:創意好點子要怎麼想,教你10招
第5章 在哪裡做深度思考
☆慢想10力:行住坐臥,深度思考必知10祕訣
☆慢想10力:好還要更好,加強思考力10撇步
PART III 創意點子,是推動世界前進的力量
如果你的腦子進入死胡同,請倒車、停車、下車,去散步。最重要的,別去工作。最棒的創意點子都不是在辦公室想出來的!
第6章 要如何清除卡卡的腦袋
☆慢想10力:戒掉老調子,創意增百倍10要訣
第7章 焦慮的年代需要慢功夫
後語 預見未來10大趨勢
推薦序 慢想,是創意的原力〈徐一鳴〉
前 言 快速的年代,需要慢調子
快節奏的生活改變了我們的思考品質,但唯有保持距離或從中抽離才能認清這個事實,就從安靜坐著閱讀一本書開始。
PART I 慢想,才能練就深度思考力
在瞬息萬變、高壓力、熙來攘往、快還要更快的世界,人們也以驚人的速度失去緩慢、沉思的空間。
第1章 我們的孩子變笨了嗎?
☆慢想10力:孩子不說,但你要知道的10種想法
第2章 老師不可不知的事情
☆慢想10力:讓孩子不流淚的創意教養10策略
PART II 深度思考,就會孵出創意點子
晚上在幽暗...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