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情緒、每一個事件、周遭每個人,不論正面還是負面,都只是如實反映你的內在。
你的心住滿各種人,趕走一個就留下一個洞;
將所有的洞填滿,心才會完整。
學習慈悲,照看自己,也如此對待週遭的人、事、物;
每天每天,帶著這個溫柔的覺悟,完整你自己,你週圍的世界自然也圓滿了。
「從心出發,以輕快的步伐前進,你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
《慈悲•覺醒•每一天》教導我們,發自內心欣賞周遭一切的美好,就能找到幸福。
藏傳佛教精神領袖嘉旺竹巴法王伴陪你在人生的旅途上走一段路,並且提醒讀者:
當你意識到世上每個人都是彼此連結的,你心裡自然會生出平和的感覺。
正面的影響力其實比你想像中還要容易。
要啟發別人,你必須先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到啟發與鼓舞。
我們的想法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本書將古老的智慧帶入現代社會中,透過故事與例子,告訴你如何放下小我與壓力,將憤怒轉化為慈悲,將恐懼轉化為勇氣。
「我愛現代社會,因為人們有充分的機會彼此激勵,互相幫助,」嘉旺竹巴法王寫道。本書雖是以佛教教義為基礎,但簡潔易讀、涵義深遠,針對現代社會現象與架構,法王列出許多日常生活的實踐,幫助現代人展現慷慨美德並互相激發潛能。
法王引用佛教的修持幫助內心迷失與動搖的人,想要放慢步調帶著覺知生活的人也能從中獲益。
作者簡介:
嘉旺竹巴法王
藏傳佛教天龍傳承的領袖,在全世界有數百萬信徒。法王是積極推動環保運動的勇士和教育家,把佛教哲學轉化為行動,並為今日大家所面臨的問題尋找具體的解決方案。他在北印度拉達克創辦的天龍白蓮花學院(Druk White Lotus School)先後被授予眾多環保建築的國際讚譽,也是寶萊塢巨片「三個傻瓜」片尾的仙境學校的取景地點。
法王另一個知名的環保運動是年度步行朝聖,自2006年開始,每年造訪偏遠地方的村民,教育他們實踐喜馬拉雅山的文化和傳統,通過淨山,撿拾超過一公噸非生物分解的廢物。2010年12月,法王再次率領 300位僧眾尼眾和在家弟子實踐環保徒步朝聖之旅,從大吉嶺起程到錫金,清淨喜馬拉雅山,為當地人民作榜樣。受到啟發的信眾,在同年舉行大規模植樹活動,33分鐘內在喜馬拉雅山區種下50033株樹苗,寫下金氏世界紀錄。
他的思想核心,是將慈悲心轉化為行動,以及幫助人們找到解決個人與全球問題的具體方法。法王曾在國際性的援助計畫中,與多位名人合作過,包括李察吉爾(Richard Gere)、楊紫瓊以及瓊安娜盧利(Joanna Lumley)。法王於2010年由於致力推展女性受教權,而獲得聯合國千禧年發展委員會(United Nations Millennium Development Committee)的肯定。
譯者簡介:
廖建容
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畢業。曾在外商公司工作多年。譯作有《雪球--巴菲特傳》、《管理大未來》、《重新想像!》、《天使歸鄉》、《學校沒教的10件事》、《律師本色》、《扭轉人生的10句話》等書,目前在大學擔任英文講師,同時從事翻譯工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帶著溫柔慈悲看待當下事件,放下苛責與批判,正念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覺知,我們只是需要每天持續練習來實踐正念。
――馬克•威廉斯(Mark Williams),正念認知療法創始人
生活在快節奏的世界,常常忽視了自己的內心,但我們需要時間讓身、心可以安住在當下,讓我們更有意識的和周圍的世界互動。《慈悲•覺醒•每一天》引用了佛教的哲學,為現代人提供實用的說理與智慧,來應對匆忙混亂的日常挑戰。
――卡麥蓉•狄亞茲(Cameron Diaz),美國演員
我們談論有關善待我們的環境,然而我們並沒有真正努力與大自然相連繫。嘉旺竹巴法王用植樹和行腳之旅這種最原始方法來恢復大自然,喚起居民的環保意識,這是很實在的治本方法。我將整個過程製作了《綠色足跡:地球療癒之旅》紀錄片,希望推動這個「善待大自然、感恩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態度。
――楊紫瓊,演員、導演
認識嘉旺竹巴法王之後,我開始懂得和嘗試學著自己修心、在靈性上建立基礎。特別是參加徒步朝聖之後,因為知足,我變得愈來愈容易快樂。徒步那十天,肩上的「業障」十天來都背在身上,你需要帶的東西越多,包袱也就越重,就如同我們在人生中的欲求一樣。我在徒步時最大的煩惱,只有找草叢上廁所和避免被蟲咬,都是很基本、很個人的事。在台灣,因為我們「需要」的和「想要」的差很多,才會這麼不快樂。
――廖曉喬,Live To Love 台灣分會主席
「許多人都害怕愛自己,怕愛自己是一種自私或是自溺的行為,但是,如果你不先愛自己,就不會擁有愛別人的同理心。」這是我在書看到,很有共鳴的一段話。唯有妳懂得愛自己,妳才知道「被愛」是怎麼樣的感受,也才能用將心比心的方式去愛別人。而當妳領悟了這些,妳就會發現,妳對「愛自己」這件事的感受,已經擴大了,當妳對自己好的時候,不覺得罪惡,當妳對別人好的時候,也會因此覺得快樂。
――孫芸芸,Bebe Poshe創辦人
名人推薦:帶著溫柔慈悲看待當下事件,放下苛責與批判,正念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覺知,我們只是需要每天持續練習來實踐正念。
――馬克•威廉斯(Mark Williams),正念認知療法創始人
生活在快節奏的世界,常常忽視了自己的內心,但我們需要時間讓身、心可以安住在當下,讓我們更有意識的和周圍的世界互動。《慈悲•覺醒•每一天》引用了佛教的哲學,為現代人提供實用的說理與智慧,來應對匆忙混亂的日常挑戰。
――卡麥蓉•狄亞茲(Cameron Diaz),美國演員
我們談論有關善待我們的環境,然而我們並沒有真正努力與大自然相連繫。嘉旺竹巴...
章節試閱
處理壓力的方法
「世上所有的痛苦來自為自己著想;
世上所有的快樂來自為他人設想。」
──寂天菩蕯
壓力是現代人生活中的一個主要的問題;它非常普遍,也非常重要,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它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因此,我們必須了解自己與它的關係,找出它形成的根源,並且了解我們為何深受「無事空忙」之苦,為何對壓力充滿誤解。
朋友常告訴我,他們因為景氣、事業、家庭,以及各式各樣的問題,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出於好奇,我查了一下字典,尋找壓力的定義:「壓力是未能隨著改變而調適的結果。」就某種程度來說,這個定義確實是一針見血。
壓力是人們失去彈性與不願接受現實所得到的結果。換句話說,它來自對某些事物、某些方法或結果,以及期待的執著。當你抱著很高的期待或冀望時,同時會非常擔心這個期待無法實現,也擔心事情不按照你的計畫或願望進行。於是,壓力就來了。
有太多朋友對我說,他們時常處於精疲力竭的狀態,而且總是睡不好覺。他們腦中的念頭就像野生的象群一樣四處亂竄,永遠繞著數不清的想法、點子,以及一個又一個的截止日打轉。即使我們的身體沒有進行太多的活動,我們的腦子仍然在過度思慮,帶給我們無益的壓力。就連作夢時也感受到壓力。焦躁不安的狀態往往抹煞了我們的無限可能。就某種程度來說,我認為焦躁不安恰好是自信的相反。正因為如此,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被生活牽著鼻子走,卻不知道該如何改變這個狀況,或是放慢生活的步調,我們會開始感覺非常不舒服,覺得壓力很大。
這個情形令我甚為憂慮。有一個朋友告訴我,他的事業非常成功,但為了要維持事業的榮景,一直承受著很大的壓力,說到這裡,他幾乎快哭出來了。雖然他賺了很多錢,但是現在必須全年無休地工作,以維持他的財富水準。我猜想他開始創業時,一定心想:「我只要賺到一百萬元,一定就會非常快樂和滿足。」現在,他已經達成了目標,然而,他又為自己設定了另一個更高的目標,給自己另外一個承受壓力的理由。因此,他的心永遠得不到平靜,生活中永遠找不到可以放鬆的片刻。於是,他來找我,眼中含著淚,因為他不知道該如何釋放自己的壓力。
我的人生是怎麼過的?
假使你能察覺心中這種種感覺,或是幫助別人找出這些感覺,那麼這就是你改變現況的大好機會。你可以趁此機會鼓起勇氣,抽出時間放慢步伐,反思自己的人生。我們每一個人(包括我在內)都應該設法抽出一點時間,搭一趟慢車,放慢自己的步調,給自己充裕的時間。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也能夠以感恩的心看清生活中的許多細節。即使我們面臨許多外在的挑戰,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因為我們能理解,所以我們甚至可以對困境或障礙心存感恩。當我們放慢速度時,總是可以把路上的風景看得更清楚,不是嗎?
當我的朋友決定不再每天禪修時,我問他們原因,得到的答案是,因為沒有時間。有些人甚至對我說:「你不懂,你不在商業界,所以不知道壓力是什麼。」每當我聽到有人這樣說時,總在心中大笑;假如他們知道我必須照顧多少人、餵飽多少個孩子、照顧多少座寺院,他們就會知道,我對壓力的了解有多麼深刻。還記得,當我思考要在拉達克和尼泊爾設立女尼學校時,當時我為了許多事而煩憂。我坐在書桌前一整天,腦中不斷思慮與計算。到了晚上,我發現自己一整天除了擔憂之外,什麼事也沒做。我什麼事情也沒有完成,就這樣浪費了一天。
因為壓力而煩憂只是在浪費時間,同時會抹煞了我們的創造力與潛力。因此,我總是鼓勵我的朋友,重新開始每日禪修,不要把時間用在擔憂之上。當你承受壓力時,你往往會覺得思緒糾結,猶豫不決,這時如果能花一點時間沈思與放鬆,反而可以帶來許多好處。你想起了人生的無常與珍貴。就算外在的條件非常不利,你仍然可以無所畏懼,保有彈性,過著充實的人生。你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因為這快樂來自你的內心,而非來自外界的環境,或是某種特定的行事方式。
我總是希望我的朋友與弟子能重拾禪修之路;因為它是人生與快樂的支柱。假若沒有意識到這點,我們很容易就會被人生的起起伏伏牽著走。但如果我們的心是篤定的,就有信心可以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而不會耗費心力在種種情緒糾纏。
壓力來自因循舊習
假如我們總是僵化地遵循習俗、傳統與文化的保守規範,或是死守著我們為自己設定遙不可及的目標,這會令我們備感壓力;因為我們總是在設法迎合這些外在的標準。我們覺得,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惹上麻煩,就會被貼上「不合群」的標籤。這種思維時常令我們頭痛不已!
我們當然需要一些可以遵循的架構。在佛教的世界裡,也有一些形式與架構引導我們,讓我們倚靠。但我們也鼓勵人們拆解內心的架構,以減少壓力與誤解。當我們試圖一直以某種方式行事時,這會造成我們內心的緊張。也許你掩飾得不錯,表面上看起來很好,但其實你的心糾結在一起,或覺得自己被困住了。這是因為你的心中有一個嚴格的架構;我們把自己放進四四方方的框架裡,努力想達成我們為自己設定的規則與標準,並因此承受許多壓力。我們認為,所有的人、事、物,甚至我們自己,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假使事情不如預期,我們就會坐立難安。我們太執著於完美的包袱,於是心中充滿各種希望與憂慮;這世上怎麼可能有完美的東西?一切端看主觀的認知。沒有什麼事是完美的,也沒有什麼事是錯誤的,我們只能盡力而為。
「放下輸贏得失,
就會找到喜悅。」
──佛陀
何謂「最優秀」?
我不喜歡批評現今的社會。不過我發現,許多壓力與人們從小到大被教育的方式有關,也就是強調競爭。你必須透過競爭,才能確認自己的存在,而且你必須是最優秀的那個人。然而,沒有人能長期佔據那個最優秀的位置,有些人甚至從來不曾到達那個位置,而這會造成許多問題。人們永遠在追求不可能達成的目標,於是導致了壓力與憂慮。
以經營事業為例。你可能賺了一百萬,然後又賺了十億,但是,你仍然看到有許多人比更你富有。在這些人面前,你只是個無名小卒!你自問自己擁有了多少,然後又拿自己和其他擁有更多的人比較,於是,你覺得自己不如人,或是總覺得自己少了什麼。你決定要更加努力,而不去想這樣做有沒有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你必須不斷與人競爭,追逐天上的彩虹;彩虹是如此的美,你非試著抓住它不可,但事實上,你永遠不可能抓到。
「如果在生命中汲汲營營,我們將無暇佇足凝視……」
──英國詩人戴維斯(William Henry Davies)
你可能會擔心,假如你放慢速度,傾聽自己的心,你就會少得到一點,就有可能無法為家人提供足夠的物質享受。這個顧慮情有可原,而且確實是許多人憂心的癥結。然而,請你想想,當你的人生承受巨大的壓力時,你變成了一個什麼樣的人。你總是和善、寬厚、有忍辱心、有愛心?還是脾氣暴躁、沮喪、心不在焉?你總是忙著獲取或保有財物?還是把所有的心力都投注在你的人生與親人身上?沒錯,你必須工作謀生,但這並不表示你必須成為工作的奴隸,也不表示你應該把人生視為工作時間以外的消遣。只要將人生稍加簡化,只要對人生減少一些期待,你就會獲得無限的自由,這自由可以讓你的時間變得寬裕,讓你不再分秒必爭。不要超越你能力的極限,不要把自己逼到無法喘息的死角;在人生中找到平衡點,或是遵循中庸之道,你就可以得到平靜、深刻而豐富的喜悅。
佛法無邊
我在本書中談論的觀念,都來自我個人與友人的經驗。廣闊無邊的佛法絕無可能受到任何框架的限制。佛教的禪修、治療、心靈與身體的鍛煉等活動,都有模式可遵循,但這都是為了幫助我們維持內心的平和與沈靜。
內心若要真正得到開闊的空間與自由,首先,你必須掙脫諸多誤解與標籤所帶來的束縛,這束縛來自你為自己、家人、每個人,以及你的人際關係貼上的各種標籤。我們根據自己認定的方法來做每一件事。有時候,我們得到了很好的結果,而我們的想法是良善、正面的。就算如此,我們仍然將自己局限在僵硬的思考框架裡。總有一天,會有某個人令我們失望,或是我們讓自己失望,因為別人或自己沒有按照既定的原則與規定行事。
我們必須學習當個好的傾聽者,平和地接受別人給我們的不同意見。許多同僚時常與我意見相左,但我一點也不在意,我樂於傾聽他們的看法,也尊重他們的做事方式。想要在這世上過著沒有壓力的快樂生活,我們就不可固執己見。快樂的心是開放寬闊的,假若我們心胸狹窄,我們的心中就容不下任何事物,甚至是我們自己。然後,壓力就會隨之而來。人們為了各種愚蠢的小事而心生忌妒,互相爭鬥。我們不該固執不變;我們應該保有彈性,在心中留一點空間給別人。
「我們必須願意放下自己規劃好的人生,才能過著正在等待我們的人生。」──福斯特(E. M. Forster)
請不要忘了,萬物都會改變,世事無常。因此,我們必須放下對任何事物的期望與慾望,甚至對人的執著,以得到解脫。這並不表示我們不能擁有期望、慾望或人際關係,只是我們不該試圖把一切僵化,因為這只會導致壓力的產生。我們不需拋棄一切,離群索居,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世上的一切瞬息萬變,既然如此,我們為何還要耗費許多時間和精力,為過去與未來擔憂?這個道理對於禪修,或是想要在日常生活中過著更有活力、更平和與更快樂的日子,都很重要。輕鬆看待一切是件好事,明白這個道理,對我們會有極大的助益。只要稍微改變想法,你的人生從此就會大不相同。
仔細聆聽大自然給我們的教誨:日夜的轉換;四季的變化;微風、瀑布、流水聲等等。這一切都在教導我們,人生中的一切都是相對的,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永恆存在。因此,我們可以開始放下妨礙我們享受人生,把我們推向壓力與緊張深淵的種種情緒與想法。事情不必按照某種方式進行,讓一切順其自然吧。
學習做自己
我們總是在模仿別人。我們總是按照別人告訴我們的方式,或是模仿別人的方式來做事。食衣住行的所有一切,我們總是跟著別人的腳步,亦步亦趨。然後,我們會拿自己和別人比較。我們有時覺得自己比別人強,而有時覺得比別人差。這世上有許多人過著這種坐雲霄飛車般的生活。我們的慾望變得越來越多,於是就花越來越多的錢來滿足自己。你的心中有數千個「更漂亮」、「更成功」者的形象,而你時常拿自己和這些對象比較。你永遠贏不了他們,於是,這種比較造成了你內心的痛苦。
不模仿別人的時候,我們往往在評斷別人的是非對錯。在與朋友談話時,假如我聽到有人說某個人很壞,我總會感到很難過。或許那個人做了壞事,但誰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很壞?
你當然可以好好打扮自己,只要你心中不存著與他人競爭的心就好。只要做你自己,不論別人長得比你高、比你好看,或是比你醜,你都可以快樂地過日子。坦然地參加會議或是派對,並且樂在其中,因為你的人生快樂與否只存乎一心。你的心中沒有忌妒,而且你可以與他人分享積極正向的感覺,這正是現代社會最需要的生活態度。
請記住,我們的人生經驗就只是經驗而已,它不代表我們,也不等同於我們。不要再死命抓住你曾經犯過的錯誤,或是別人對你的批評。鼓起勇氣接受這些錯誤與批評,從中學到教訓,然後打起精神,繼續向前邁進。我們應該以輕鬆的態度過日子。我知道,知易行難。然而,請你想想,你在何時會比較精力充沛而積極進取,是處於真正放鬆的狀態時?還是心中充滿懷疑或疑問時?
處理壓力的方法
「世上所有的痛苦來自為自己著想;
世上所有的快樂來自為他人設想。」
──寂天菩蕯
壓力是現代人生活中的一個主要的問題;它非常普遍,也非常重要,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它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因此,我們必須了解自己與它的關係,找出它形成的根源,並且了解我們為何深受「無事空忙」之苦,為何對壓力充滿誤解。
朋友常告訴我,他們因為景氣、事業、家庭,以及各式各樣的問題,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出於好奇,我查了一下字典,尋找壓力的定義:「壓力是未能隨著改變而調適的結果。」就某種程度來說,這個定義確實是一...
作者序
歡迎辭
前往聖地朝聖,是各個宗教信仰的信徒與教徒,長久以來遵行的傳統。基督教徒前往伯利恆(Bethleham),猶太教徒前往耶路撒冷(Jerusalem),回教徒到麥加(Mecca),而我們佛教徒則徒步走上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瞻仰佛陀曾經造訪的地方,以及與其他佛教宗師有淵源的地方。
我很喜歡這些行腳之旅(Pad Yatra)。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為我的弟子和朋友安排一次「行腳」。「Pad Yatra」意指「腳的旅程」,或是徒步禪修。在這些為期數週的行腳旅途中,我們一同徒步走過高山,越過山谷。路途中,我們會沿路撿拾被丟棄的塑膠瓶和其他垃圾,同時拜訪人跡罕至的遍遠村落。
這是一段內心從「自我」到「無我」的旅程。在旅途中,透過緩步前行,我們得以觀察人生,並體會簡單之美──最低限度的飲食與遮蔽。我們坦然接受路上遭遇的一切。我們知道自己屬於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與自然為一體。暫時放下對生活真實面貌視而不見、心不在焉的忙碌塵世生活,我們就能看見周遭的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人與人之間是怎麼互動,以及每天日出與日落的風景。到最後,只剩下我和我的意識,真實坦誠地互相對望。
我希望,在你的不凡人生中,我們能相伴同行一小段路。也許,你願意加入我所謂的「烏龜俱樂部」──這是我為了在行腳的旅程中,腳程趕不上其他人的弟子與友人,所創立的團隊。一段時日之後,我開始領悟到,身為這團隊的一份子,是多麼棒的一件事,而我是多麼願意成為這團隊的主席!
我熱愛這個現代社會,因為我們有那麼多的機會可以寬厚待人,並且互相鼓舞。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就在忙亂的步調中,忘了要停下腳步來,領略人生有多麼珍貴。我們的心變得任性而焦躁不安;一方面殷切期盼夢想的實現,一方面逃避過去的種種一切。我們與自己、與真正的人生都脫了節,同時也忘了要該好好享受這趟人生的旅途。又或者,我們開始對這個世界失去信心;有太多的問題等著我們去解決,急切解決問題的心,蒙蔽了我們的心急著要求答案,於是雙眼因此而蒙蔽,使得我們看不見其他的事物,也看不見自己其實有能力改變這個世界。於是,我們對人生的看法變得死板而毫無彈性,凡事只能朝著合我們意的方向發展。但是,當事情的發展不如預期時,心裡便生出沮喪與執著,忘了保持柔軟與彈性,就這樣,人生的滋味變苦了。
我覺得,人們有時候應該從快速的生活步調中,暫時停下腳步,環顧自己身邊的一切。這也是我時常想到烏龜俱樂部的原因。當我們放慢步伐時,就會發現,對於真正重要的事物,我們其實有充裕的時間來處理,也有餘裕來環顧四周,細細體會生活中所有點點滴滴。於是,我們的身體和心靈連結,同時也與生命中的所有人以及全世界連結。這是因為,我們生命中的一切,都是連結在一起的──重要的是,我們是如何看待這些連結,並且萌生感恩與珍惜的心意。因此,我們需要學習以輕鬆一點的態度過日子,將人生的風景盡收眼底。以輕鬆的步伐與友人同行,會讓旅程變得更愉快,才能走得更遠。我們可以沿路聊天,隨處留心那些引起我們注意、以及真正能鼓舞我們的事物,並且有餘力鼓舞他人。現在,這種溫和、中道的做法並不太受人青睞,因為在現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裡,我們隨時背負著出人頭地的壓力。然而,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是全力以赴,問心無愧。
透過本書,你可以暫時從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抽離出來,好好檢視自己周遭的一切,先深入了解自己,並與自己的內心連結,然後再去了解他人,與他人連結。你可能因此開始發現、或更加清楚意識到,自己本具的使命是什麼,以及你這一生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簡言之,這是一個小小的提醒,提醒你懷著慈悲心處世,善待自己,並善待他人。這將有助於你讓不安的心平靜下來,放下你對自己的批判,也放下別人對你的批判,並且不再時時拿自己與他人做比較。
當我們不再批判自己與他人時,才能真正看清這個世界的原貌,也才能開始理解這個世界。人世間的善,其精髓就是「理解」。當我們開始以理解的心來看待他人時,就能設身處地,從他人的眼光來看世界,然後發現,其實每個人都一樣。於是,你會突然覺得自己自由了。在現今的世界,有太多人生活在恐懼或是焦慮的情緒當中。我們活在一個「控制至上」的世界裡:我們不是受到他人的控制、就是希望去控制別人──這種永不停歇的爭戰,無法帶給我們自由與幸福,只會帶來期待落空與失望。丈夫想控制妻子;妻子也想控制丈夫。父母想控制孩子,而在現今的社會,大多是孩子在控制父母。我們已經忘了,如何才能得到自由,重拾本心;當我們獨處時,就會覺得孤單或沮喪;當我們自省時,心中總會擔心,我們所看到的自己,會令我們自慚形穢。
在我的生命中,「接受」是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不論我置身於什麼樣的情況,不論我面臨什麼樣的挑戰與困難,「接受」讓我能夠享受生命中的每分每秒。它幫助我將批判心與比較心放在一旁;它讓我知道,只要我在此生盡了全力,就已足夠。我希望能透過此書,或是我所推動的活動例如「Live to Love」,將這種平和的心境多多少少傳遞一些給你。你毋需要求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也毋需將此壓力加諸於他人。只要我們能理解到:做好自己就足夠了。然後,我們就能掙脫恐懼的枷鎖,並放下無謂的執著,致力於讓這個世界成為一個更美好的地方,這就是為自己帶來幸福最好的方法。
必經的步驟
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路。要找到通往覺醒之路,我們必須先具備一些基本的認識與理解,然後建立正確的態度,最後採取行動,將我們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付諸實踐。
慢慢地,你的心將會回歸原有的清澈與光明。你可以在匆忙的生活步調中稍作停歇,創造一個空間,讓自己在其中與自己的本心連結,同時透過我在書中提及的各種方法,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些許修補。你將可以剝除一層層由自我意識、外界加諸的想法與種種強烈的情緒糾結而成的障礙,這障礙橫越在現在的你與本來的你之間,而你的本心仍然像個孩子,對人生中所有的珍貴事物,有著無限的好奇與嚮往。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就落入「外求」的陷阱,從物質的擁有,到別人對我們的成功與成就的肯定,比比皆是。我們甚至會從別人的觀點,來畫劃定自己的身份定位,然後扮演起別人賦予我們的角色。我們讓別人主宰我們的情緒,並且在錯誤的地方尋找幸福。不過,從現在開始,你可以真正做自己了。當你明白「愛自己」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你自然就能愛你的家人、鄰居,甚至是所有的人。
一切皆蘊含其中
在這趟旅程中,你將會慢慢鬆開緊抓一切的雙手,開始學習放下各種期盼、欲望與需求;然後你會意識到,我們的兩手中始終是空的,而做一個單純的人,是多麼美好、自由的一件事。
「放手」可以讓你的時間與思緒得到釋放,帶給你全新的能量。試想一下,假如你的腦袋裡沒有了種種煩惱、自我意識與杞人憂天的想法,會騰出多少空間出來啊!然後,周遭的事物會開始啟發你;你已經擁有可以讓自己成長茁壯的空間與自由,同時,也開始可以啟發他人。你將會看清你的自我──這是一個極為脆弱的面具,無時無刻不主宰著我們的生活,然後輕輕將它卸下,讓本我顯現出來,揭露你存在的真正意義。
接下來,你將會開始認識你的老師──帶給你鼓勵與溫暖的人,這是你必須好好珍惜的人。同樣重要的是,你也會開始發現,哪些人對你無益,而你對他們也無益。在身體或心理上,與這些人保持一段距離,你心中的慈悲與忍辱心就會慢慢成長茁壯。
然後,你可以開始培養正確的態度──立志成為一個良善的人,只做善的事──對別人得到的幸福同感喜悅;寬厚對待他人,不再只傾聽自己的慾望;展現謙遜與忍辱心,以仁愛作為行事的依歸。我們必須秉持極大的忍辱心,才能尋得自己的道路,過著喜悅的生活;這麼做固然辛苦,但時候已經到了。
「幸福不會因為分享而減少。」──佛陀
走在這條不凡的道路上,秘訣就是:當你對別人好,就是對自己好。要對別人好,你必須先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但不能只停留在「我想要」或「我需要」的層次,而是要提升到為別人的福祉著想的層次。這是一種互相依存的循環關係:為了要對自己好,我們要對別人好;我們要對自己好,才能對別人好。假如我們要走上這條不凡之路,就必須彼此互惠,這是你必須具備的體認。
在這條路上,你可以把許多觀念釐清,如此一來,你在未來才能過著輕鬆自在、充滿喜悅的生活。你可以從沈思開始做起。唯有透過實踐,我們才能真正學到東西。人生中最好的教訓,都是從生活經驗中得來的。當你在日常生活中,試著對別人好一點時,你就朝著良善的目標邁進了一步,透過這種漸進的方式,你就可以一點一點地接近自己的目標。這種方法可以讓崎嶇不平的道路,變得不那麼顛簸難行,在日積月累之下,你將會看見卓著的成效。
唯有當你領悟到自己的一生舉足輕重時,你才能知道,如何讓自己過得更好、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要得到這樣的領悟,必須先放下你對自己以及這個世界的刻板看法。在下一刻,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這是人生最棒的地方。
此刻的你,或許正因人生的挫敗而感到沮喪。或許心中時常充滿忿怒、焦慮、憂傷、悔恨或是罪惡感。或許你正在追尋人生的意義,同時心中老是浮現:「是這個嗎?」的疑問。你並不想當個愛抱怨的人,但你卻發現自己時常為小事而抱怨。又或許,你時常感到時光飛逝,光陰虛擲;時間永遠不夠用,你的鴻圖大志仍未施展,一切都不對勁。你想要毅然決然地順從自己的心,但你又發現,自己必須迎合眾人對你的諸多期待,這使得你行事如履薄冰,害怕自己犯下任何錯誤。於是,不去做任何決定,或是用忙碌來填滿自己的每一天,變成了你的解脫之道。然而,這種解脫需要付出代價:欠缺意義或壓力過大的日子,會使你與本我漸行漸遠。
我希望在你閱讀本書之際,能夠明白:人的一生必定充滿了各種挑戰,而你只要做自己,就已足夠;你並不比其他人好,也不比其他人差,你就是你。你也毋需向外尋求幸福,因為此時此刻,幸福已與你同在,一切皆蘊含其中。我們要做的,不是在自己的傷口貼上OK繃,而是要揭露我們心中的忿怒、忌妒與驕傲的根源,然後我們才能放下,才能彼此交換心得,才能互相受惠。
我並不是說,我們應該逃離現代的生活。相反的,我們應該學習以行動將現代社會的不足之處填補起來,使其更加豐富圓滿。我們要記住,我們都來自大自然,儘管人與人之間有所謂的「差異」,但本質上,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我個人對於「這個時代」的看法相當樂觀。我總是說,未來的幾年一定會比過去幾年還要好。這就是我的感覺,而我希望我的弟子與朋友也有相同的感覺。我不執著於未來──因為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我認為樂觀、覺得人生是美好的,是比較好的態度。此外,全人類所共同經歷的一切,都有其發生的原因。
許多人對未來抱持負面的看法,並且預期每個人的未來都會很糟。誠然,這世上充滿了苦難,但我寧願樂觀相信,這個情況會改變。透過傳遞愛與慈悲,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
我們保持樂觀,是有道理的。我們有幸身為人類,而在世為人,人類的潛力是無窮的。當你相信別人後,你就會開始相信自己。這是一個簡單的方法。多年來,我踏遍世界各地,造訪過許多地方,教導弟子,發表演講。我的個人經歷印證了這個道理。回顧過去的回憶,我總能在我的弟子身上,看見某些改變:他們變得更有靈性。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改變。這個正向的種子正在萌芽,蔓延全世界。
我並不認為,這是一趟輕鬆愉快、一勞永逸的旅程。就和你一樣,我也是個剛上路的新手,我只能每天盡自己的全力,不斷學習。但我希望你能記住,人生中只有一種福報──以慈悲心與真正的理解心,來對待其他人以及這個世界。慈悲心能帶來善意、寬厚與耐心,當然還有幸福。想要在人生中追求其他的福報──好運、子女、財富或是成功──都只能暫時得到而已。你只需祈求上天賜予你智慧,幫助你以理解心來看待這個世界。
心想事成
如果你真心希望改變你的人生,那麼你必須先改變你的想法。當你想要傾聽任何教誨時,你必須先完全放鬆,把自己的心敞開,唯有這樣你才有可能吸收新的東西。任何一種容器必須先打開,才能裝進東西。假若你不打開,能裝進什麼呢?一切只會從容器的表面溜走。
「把心敞開,人生就會變得比較順遂。把一匙鹽放進一杯水裡,這水會難以下嚥,而在湖中放一勺鹽卻嚐不出太多差別。」
──佛陀
我知道,對所有的教誨提出許多疑問,是人之常情,但我建議你採取寬容的態度,而不是每天咄咄逼人地提問:「如果……那會怎麼樣?」當你閱讀本書,並開始實踐其中的原則時,請把所有的疑問先放在心裡,讓所有的疑問沈澱一下。唯有透過這種方法,你的疑問才能得到真正的解答。這些問題將有助於你悟出真理。持續地對自己提出小小的疑問是很重要的。這些問題將會幫助你變得越來越寬容,而不是越來越死板僵硬或是針鋒相對。
正如同排山倒海襲捲而來的忙碌與期盼,會讓我們落入現代生活的陷阱一樣,假如我們急於讓一切都合乎正統,遵循每一個儀軌,以滿足立即證悟的期望,而並非以溫和而隨意的方式修行的話,靈性的生活也可能成為一個陷阱。因為這樣一來,你就會把證悟和幸福變成一種期望和要求,然後開始在錯誤的地方尋求解答。有時候,我們會倒果為因,重視禪修的儀式更勝於禪修本身,或是還沒有找到適當的方法,就急著實行。我認為,我們最好要認知到一點,那就是在心靈成長的層面,我們還是新手、只是個孩子,因此,在還沒學會走路之前,不要急著學跑。我們最好以認真的態度,先從最微小的部分做起,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真正領略人生的風景與意義。
假若你不先去理解,就嘗試各種五花八門的方法,那麼你有可能會開始質疑:這麼做、那麼做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然後,你可能會開始對自己與他人感到失望。相反的,假如你已經知道自己一路上會跌跌撞撞,並犯下許多幼稚的錯誤,那麼你就能以微笑面對自己與整個世界。當你能對自己的失誤一笑置之時,你就比較不會為忿怒、失望或忌妒所困擾,你就不會把一切看得太重。
因此,我鼓勵你在遵行任何教條之前,先加以研究了解。試著將這些教條放入你的生活中:這些教條能否幫助你解決某個問題?或是讓你受到鼓舞?時常思考這些問題,並將得到的思緒與想法,與自己的心相印證,看看自己有什麼感悟。
儘管我鼓勵你時時提出各種問題,但也不要讓這些疑問阻礙了你的行動;唯有將想法付諸實踐,才能為疑問找到真正的解答。有時候,我們會忙著在枝微末節上辯論,而忘了自己的初衷,於是始終不曾踏出實行的第一步。開始去做一件事看似很困難;要做該做的事情時,我們時常覺得阻礙重重。但是,當我們養成不良習慣時,卻不曾遇到任何困難!要實行良好的美德,例如寬厚待人或是沈思反省,總令人覺得困難重重。我們想著自己想做的事,但始終沒有採取行動。然後,在某個時刻,我們當初的良善美意突然消失了,甚至連想要做好事的念頭也消失了。情況也許並不是太糟,但我們開始變得懶惰,每天只是混日子,把一切留給「命運」來決定。結果,我們終生一事無成,在到達人生的盡頭時,猛然發現自己徒然浪費了一生的時光與精力,錯失了人生的種種機會。因此,我非常鼓勵你對自己許下承諾,這是一份禮物。
在此,我想要在這趟旅程的開端,向你表達我發自內心的歡迎之意。我誠懇地歡迎你加入這趟旅程。根據多年來的經驗,我知道鼓勵他人是我的天賦。我希望我們能結伴同行一小段路,讓你能夠更加了解你自己以及你周遭的人,幫助你找到可以鼓舞你的事物,並且讓慈悲在你的心中滋長。而你要做的是,時時不忘你當初想要接受教導的動機是什麼,也要時時記起,你拿起這本書想要閱讀的初衷是什麼。假如書中的任何話語讓你心有所感,你就一定要有所回應,採取實際的行動,向你的壞習慣以及對自己的負面看法宣戰,然後走上那條屬於你的不凡之路。
歡迎辭
前往聖地朝聖,是各個宗教信仰的信徒與教徒,長久以來遵行的傳統。基督教徒前往伯利恆(Bethleham),猶太教徒前往耶路撒冷(Jerusalem),回教徒到麥加(Mecca),而我們佛教徒則徒步走上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瞻仰佛陀曾經造訪的地方,以及與其他佛教宗師有淵源的地方。
我很喜歡這些行腳之旅(Pad Yatra)。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為我的弟子和朋友安排一次「行腳」。「Pad Yatra」意指「腳的旅程」,或是徒步禪修。在這些為期數週的行腳旅途中,我們一同徒步走過高山,越過山谷。路途中,我們會沿路撿拾被丟棄的塑膠瓶和其...
目錄
歡迎辭
一. 不凡之路
享受這趟旅程
自然美景盡收眼底
並肩同行
一步步前行
輕盈的步履
放慢步伐才看得清楚
二.踏上不凡之路
培養慈悲心
實踐仁慈與愛
寬厚待人:幫助、鼓舞與保護
繼續前行
三.越過艱難險阻
處理壓力的方法
人際關係
化嗔怒為慈悲
無懼困頓
每日的提醒
覺醒
歡迎辭
一. 不凡之路
享受這趟旅程
自然美景盡收眼底
並肩同行
一步步前行
輕盈的步履
放慢步伐才看得清楚
二.踏上不凡之路
培養慈悲心
實踐仁慈與愛
寬厚待人:幫助、鼓舞與保護
繼續前行
三.越過艱難險阻
處理壓力的方法
人際關係
化嗔怒為慈悲
無懼困頓
每日的提醒
覺醒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