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章小東
1956年出生於中國上海。在上海讀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當過教師、編輯和資料員。
1989年隨夫攜子移居美國,在美國的一家華人報社當記者、編輯和排版。
五年後重新回到學校,學習有關電腦技術,接著在一家美國電力設計公司工作了十年。
自1980年代初期開始在台灣、香港、中國大陸、美國、歐洲等地報刊雜誌陸續發表散文百餘篇,散見於《聯合報》、《中央日報》、《傳記文學》、《明報月刊》、《香港文學》、《大公報》、《世界日報》、《十月雜誌》、《光明日報》、《文匯報》、《人民日報》、《新民晚報》等。著有長篇小說《火燒經》(麥田出版)。
名人推薦:
=今天,誰來吃飯= 名家推薦
讀了之後,我們簡直可以聞到包子的香味,牛排的焦味,土豆燒牛肉的美味,甚至可以看到蘿蔔黃瓜的雪白粉嫩,鹹菜豌豆的碧綠生青。
用王安憶的語言說,這叫做「生活的肌理」。 /劉再復
閱讀章小東的《吃飯》,總讓人想起余華的《活著》。《活著》為了活著而不斷地死去;而《吃飯》為了吃飯才活著。
這不是一部虛構的飄渺,而是我們民族人人記憶散片的黑色之花朵,其真實讓人不寒而慄;其質樸使真實成為一種境界而讓人尊敬和敬仰。在中國為了活著而吃飯,到美國為了吃飯而活著。這些來之物質的精神之思傳遞了作家寫作的生命之光,而那種吃飯就是生命的故事和人物,則又一次讓小說回到了我們民族閱讀的傷口上。 /閻連科
推薦序:吃飯,如此美妙,又如此殘酷
文/劉再復(文學評論家)
在海外的生涯中,我和李澤厚先生共同的最為親近的年輕朋友,要數章小東(章靳以之女)和她的丈夫孔海立(孔羅蓀之子)了。「關係」往往會影響評價,所以文學批評者最好不要和文學作者的關係過於緊密。不過,我們今天一起談論小東的小說,第一原則還是嚴守文學的尊嚴,面對的是小說《吃飯》的文本,而不是友人章小東。
小東這幾年發奮寫作,第一部長篇小說《火燒經》(這個題目起得不錯),已在台灣麥田出版社出版(二○一二年),推薦者是大家熟知的文學批評家夏志清、葛浩文與王德威。德威兄還特別作了一篇認真的序文,他衷心覺得小東的小說寫得好。《吃飯》是她的第二部小說。我從馬里蘭劍梅處把小說列印稿帶回科羅拉多時,先請澤厚兄閱讀。他眼睛不太好,無法閱讀文本。我把故事情節講給他聽,還給他讀了一些段落。他聽了之後說:「小東不簡單,把海外的生活如實寫下來。我還是喜歡這種現實主義的寫法。」
澤厚兄如此肯定小東的小說,還和小說的主題有關。小說乾脆以「吃飯」命名,不怕人家譏諷「不雅」,文本與題目契合,整部小說寫的全是吃飯的故事。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所見所聞的故事娓娓道來,不刻意雕琢,文筆質樸而乾淨,主題明晰而突出,寫實寫得讓人忘記是小說,彷佛是一部生活筆記。這種文體,早已有人稱作「紀實小說」。書中甚至直截了當地寫了一段李澤厚的「吃飯哲學」:
吃飯?我想起了著名美學家的「吃飯哲學」,那位思想界的巨頭把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冠冕上一個通俗的名字「吃飯哲學」,遭到不少假正經的學者們的譏諷。然而對我來說,反而還是「吃飯哲學」更加直接貼切。就好像台灣人把「文雅」的「如廁、方便、解手」等直接稱為「放屎」一樣,讓人感到痛快淋漓。……吃飯實在是人的生命當中不可缺少的一件大事,為了吃飯許多人甚至不得不違背自己的良心,而我不也是違背了自己的本身嗎?想到這裡有些傷感,看著酒杯裡空空蕩蕩的清酒,嘴巴裡泛起了苦澀。
小東認同「吃飯哲學」的理念,但整部小說卻一點也不理念。相反,這是一部最見生活血肉和生活氣息的小說。讀了之後,我們簡直可以聞到包子的香味,牛排的焦味,土豆燒牛肉的美味,甚至可以看到蘿蔔黃瓜的雪白粉嫩,鹹菜豌豆的碧綠生青。用王安憶的語言說,這叫做「生活的肌理」。章小東的《火燒經》寫的是國內的生活,那是動盪的年月也是連飯也吃不上的年月;而這一部《吃飯》,寫的則是海外的生活,這是平常的歲月也是尋找「飯碗」的歲月,然而,卻又是找到飯碗卻丟失了「吃飯味道」的歲月。小說這樣結束:「我找到了吃飯,卻丟失了味道,這是我在異鄉的長夢裡常常出現的味道,過去的味道,小時候的味道,我自己的味道。」年少的時候,在家鄉上海,在父親、母親、外婆的溫馨「卵翼」裡吃飯,那怕吃不飽,但飯菜樣樣都飄著親情滲入的香味。那時雖然清貧,但不知道吃飯的艱難。出國之後,才知道在海外謀生很不簡單。謀求吃飽飯,創造一個生活的前提,這是大事。沒有這個前提,就沒有自由。沒有這個前提,什麼北美大地,什麼溫柔之鄉,什麼美妙理想,一切都不屬於我。
讀了小東的小說,我幾乎經歷了一次「驚醒」。原來,我的生活太舒適了。到了海外之後,雖說是漂流,實際上卻生活在自己的名聲之下,在校園裡自始至終拿一份薪俸,既無政治干擾,更無衣食之憂,簡直是生活在一片樂土之上。讀了《吃飯》,才重新想起了吃飯之難。連小東一家之難,也在閱讀時才發覺。一個赤手空拳的文科「留學生」丈夫,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一個只會中文、不會英文的知識女子,三個人組成的家庭,在一塊陌生的土地上展開全新的生活。身邊沒有祖國,沒有父母,沒有兄弟親人。在新的國度與新的規範中,僅靠「丈夫」的一點「獎學金」是不夠的,必須自己去打工,但是剛剛出國時沒有「綠卡」,打工不合法,一旦打工,移民局的官員隨時都可以「帶走」,而偷偷打工,每小時只有四美元的工資,為了這四美元,小東必須從B城轉換兩次公共汽車去D城,可是因為英語不好,在轉車途中總是陰差陽錯,充滿「迷失」的恐懼,幾乎像在歷險。每天都有一份驚心動魄的「歷險記」,本是上海上層社會的知識女性,到了美國,經歷一番歷險,方知吃飯的艱難。用這種艱難換來的「飯」自然不再香噴噴,而是充滿「苦味」,而為了省錢,總是去搶購便宜貨。小雞降價(一隻一點五美元),立即去搶購二十隻;西瓜降價(九十九美分一個),趕緊去買二十個。結果最後幾個爛在地毯上,吃的時候,不僅沒有甜味,還有臭味。嘗到飲食的苦味與臭味之後,才懂得什麼叫做生活。
但小說並未停留於此,作者還把筆觸伸向社會的上層與底層,社會的兩極的生活如此不同。上層什麼都吃膩了,生命的課題是節食與減肥,她們需要小東一家去做客時帶去的是鹹菜鹹蘿蔔。而在社會底層,窮人們為了一口飯吃,簡單無奇不有,「無所不用其極」。能找到一份工作「賣力」算是幸運,倘若無法「賣力」,則有肉賣肉,有靈賣靈。讀到一個上了年紀的女人塗脂抹粉去「脫衣舞」場上班的故事和一個「垮掉青年」在櫻花時節裡向遊客傾訴自己為了一口飯吃而賣身給兩個老女人的故事,令人毛骨悚然。尤其是後者,那個名字叫做「大衛」的小夥子,父親在中國城的餐館裡打雜,母親在車衣廠做工。十七歲時他因一時衝動而離家出走。然後胡裡胡塗地坐上「灰狗」(大巴士車)直奔拉斯維加斯,一路上被顛簸得五臟六腑都要從嘴裡跳出來,辛苦不算什麼,接下去便是無路可走,無飯可吃。為了活下去,他到處找工作,幫人打掃房屋,清理下水道,替富人撿狗屎,但還是難以活下去。最後,他竟然宣布:「只要給錢,我什麼都服務都做,甚至男人。」他除了先後擔任兩個老女人的「包養男人」之外,便是充當「男妓」。包養他的第二個女人是俄國新貴,這個變態女性只和二十歲以下的小「鴨」上床,經驗老道,心狠手辣,而且是一個性施虐狂。「每次做愛的時候,她都要把大衛緊緊綁在床上,然後鞭打、刀割甚至燒灼。她要看到大衛啼哭叫喊一直到大聲求饒,求饒聲愈大她就愈興奮,甚至亢奮得不能自製。事後,大衛便會得到令他甘心情願忍受這遍體鱗傷的報酬。大衛並沒有因此而變成壞人,他在渾身是病的時候,只求父母能原諒他,讓他最後見一面。他的人性還在,其所以充當「肉人」,充當動物,充當玩物,只是為了生存。《吃飯》作者寫到這些故事時,才寫到美國生活中那些鮮為人知的「質地」,那是自由世界另一面的真實。由此,也才讓人感到,吃飯,這是一個多麼殘酷、多麼尖銳、多麼致命的問題。沒有飯吃,會把一個人推到多荒遠、多黑暗的地步。沒有飯吃,不僅沒有自由,而且沒有尊嚴,甚至連做人的最起碼的、區別於禽獸的尊嚴都沒有。「只要有錢,我什麼服務都做,甚至男人」,名為大衛的小夥子這一絕望中的宣言,是無恥,但也是無奈,它揭示人性的脆弱,更揭示生存的殘酷。而另一種人,即常稱成為「知識份子」的人,在小說中則是另一種絕境。他們不是「賣肉」,而是「賣靈」。所謂「賣靈」,是指顧不得那麼多書生面子了。作者本身就是知識分子,但她為了多賺幾個錢,也在週末到餐館「充當任人使喚的下人」。特別有意思的是,男老闆還特意給她一條帶著一個大口袋的圍裙。這口袋是裝小費用的。儘管幹活辛苦,但胸前口袋不斷鼓脹,卻使她興奮不已。所以她對丈夫說:「這個資本主義已經把我的士大夫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念頭統統洗滌到下水道裡去了。」
《吃飯》作者說「唯有讀書高」的念頭被沖到下水道去還屬於「自嘲」,而她周圍有些從國內出來的「士人」才真的活得完全沒有尊嚴。《吃飯》作者在D城週刊工作時,遇到一個名叫「畢蘆」(人們稱他「畢教授」)的「士人」,他雖然能寫點新聞稿,卻沒有固定的工作,偶爾到「週刊」裡打點「寫稿工」總是神色緊張,餓兮兮的,上班時竟背著一個巨大的黑色垃圾袋。女老闆出門時,他立即走到洗手間,把老闆剛剛吃完午飯還沒有刷洗的飯盒和筷子刷洗一遍,用手紙擦乾,然後裝入他的垃圾袋裡。這個在大陸因為當過右派分子的「士人」,到了海外仍然心有餘悸,饑餓的陰影總是籠罩著他,有時竟然連續吃了五盒蛋炒飯。他每週到孤兒院去義務勞動兩小時,也是為了把孤兒們吃剩下的飯拿回家。大約是讀到這些故事,連李澤厚都說,東東小說寫得很真實,但有些地方是不是有些「誇張」?而我則認為,李澤厚先生和我一樣,早已遠離社會底層那些為飯食而掙扎的人們了。儘管以最明確的語言說明「吃飯」乃是人生第一要義,但要深知人生的艱辛與殘酷,那還是得自己去體驗。小東體驗得多些,所以她明白沒有飯吃時可以讓「士人」斯文掃地,於是寫出了真切的小說。而我們體驗得少一些,則只能從小東提供的故事裡,更加深化對於「吃飯哲學」的認識,覺得「吃飯」問題的確是極大的問題。所謂「人權」、「人道」,離開「吃飯」,只能是一句空話。最大的善,應是讓人類得以生存與延續;絕對的「真」(真理),只有一個,那就是必須讓人類得以生存、溫飽與發展。那些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道德家,不過是一些徒作空言、不食人間煙火的空談家。而那些嘲笑「吃飯哲學」的高士雅人,更是一些不知人間疾苦也不知眾生溫飽乃國家第一大事的高調妄人。
「吃飯哲學」,是李澤厚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通俗表述。他講的「吃飯」,不僅是指「食」,而是指「衣食住行」這一人類物質性生活整體。所謂「歷史本體論」,便是指「衣食住行」乃是歷史最根本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才有文化、思想、情感、意識形態等,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永遠不會過時。澤厚兄認為。人是歷史的存在,也可以說是以衣食住行為根本並不斷改善的存在。人的嘴巴有兩個功能,一是吃飯,二是說話。也就是爭取「吃」的權利和「說」的權利。首先,吃不飽飯要呐喊要說話,這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吃飽了飯便更要說話,也就是更有底氣說話,更有力量說話;但這說話並不是跟著某些人唱革命高調或唱平等高調。中國文化大革命時,革命調子唱得最高,但肚子最餓。大躍進時期,什麼調子都高,結果餓死的人最多。現在也有人繼續唱高調,這些高調者是不是還要回到吃不飽的文革時代或大躍進的時代呢?
中國的民間智慧早已揭示:「民以食為天」,吃飯乃是天大的事,可是,自鳴清高的知識人卻不屑一顧,似乎不值一談,而我們在《告別革命》的對話中則鄭重地又作一番闡釋。關於「吃飯哲學」,筆者有幸聽到李澤厚先生多次談論,其要義有下列三點:一、「吃飯」是為了活著,即為了創造生存前提;二、活著並不僅是為了吃飯。因此有了飯吃之後,活的意義便成了一個問題。既然活著不是為了吃飯,那麼到底為什麼還要活?對於這個問題,各人有各人的回答,有的為自己的名利而活,有的為子孫的幸福而活,有的為國家的強大而活,有的為上帝而活,有的為「主義」而活,等等。活的意義必須自己去選擇去確定,不能由他人規定與確定;三、當不能吃飽飯時,個人為自身活著與親者活著而作的努力,也仍然很有意義。以這三條「吃飯哲學」原則閱讀章小東的「吃飯小說」,便能明白故事敍述者為什麼為吃飯如此打拚,又為什麼有了飯吃之後又感到飯的「無味」?人畢竟是人,人的肚子害怕被饑餓所折磨,而人的腦子則害怕被空虛所盤踞。是肚子重要,還是腦子重要,其實兩者沒有輕重之分,只有先後之分。人首先要衣食住行,然後才有思想、文化、情感等等,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演說,道破了馬克思思想體系的第一基石和第一貢獻乃是揭示這一「先後」的真理。因此,在講述情感是最後的實在時(參見李澤厚《我的哲學提綱》),應當補充說,這實在的背後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基礎,那就是人類的生存與延續。換句話說,是「情本體」的背後還有一個更深刻的存在,那就是「生存本體」。
以往(出國之前就開始了)李澤厚先生講「本體」這一大概念時,只講「工具本體」與「心理本體」,兩者都是歷史的產物。出國後,李澤厚又講「情本體」,其實,情本體也屬於心理本體。現在談論李澤厚的文章羅列太多「本體」,甚至還出現「度本體」,但「度」只是帶有本體性的實踐活動,並非就是本體。而情本體也不僅是世俗生活中那種情感,它又包括規範和塑造一代代人的心理形式。道德之所以具有絕對性,正是它包含著永恆意義的心理形式。立德,便是建立絕對心理形式。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首先是立德,即首先是建立超功利的絕對道德形式。這種形式,正是中國的「上帝」。但不管是「情」,是「心理」,是「道德」,是「意義」,它們又都依賴一個更根本的基礎,這就是「生存本體」,所以李澤厚先生近年來一再講述「歷史本體論」和「人類學歷史本體論」。道德不是物質問題,而是文化問題,它相對「吃飯」(衣食住行),具有很重要的獨立性,但它的內容即倫理又與人類具體的生存條件即時代有關,道德的改進需要歷史條件。西方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婦女才贏得選舉權,到了本世紀,黑人才可能當選總統。歐巴馬也是歷史的產物,而這裡又都是經過許多人不斷的艱苦奮鬥才取得的,這種種奮鬥也構成了「活著為什麼」的意義。
章小東《吃飯》小說的精神內涵,其價值正是她在有意無意中捕捉到人類的終極本體。李澤厚肯定這部小說,恐怕也正是他說的「情本體」不再是被人們所誤解的那種抽象的框架,而是緊密地與人的生存(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小說中所展示的生活細節,本身就是價值,它處處都在證明,情背後是一個更根本的絕對性存在,是一個「人首先要吃飯」的真理。
二〇一二年五月六日於美國科羅拉多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38折134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1折以下 | 1 |
2折 | 1 |
3折 | 1 |
4折 | 0 |
5折 | 8 |
7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章小東
定價:NT$ 350
本商品已絕版
作者簡介:
章小東
1956年出生於中國上海。在上海讀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當過教師、編輯和資料員。
1989年隨夫攜子移居美國,在美國的一家華人報社當記者、編輯和排版。
五年後重新回到學校,學習有關電腦技術,接著在一家美國電力設計公司工作了十年。
自1980年代初期開始在台灣、香港、中國大陸、美國、歐洲等地報刊雜誌陸續發表散文百餘篇,散見於《聯合報》、《中央日報》、《傳記文學》、《明報月刊》、《香港文學》、《大公報》、《世界日報》、《十月雜誌》、《光明日報》、《文匯報》、《人民日報》、《新民晚報》等。著有長篇小說《火燒經》(麥田出版)。
名人推薦:
=今天,誰來吃飯= 名家推薦
讀了之後,我們簡直可以聞到包子的香味,牛排的焦味,土豆燒牛肉的美味,甚至可以看到蘿蔔黃瓜的雪白粉嫩,鹹菜豌豆的碧綠生青。
用王安憶的語言說,這叫做「生活的肌理」。 /劉再復
閱讀章小東的《吃飯》,總讓人想起余華的《活著》。《活著》為了活著而不斷地死去;而《吃飯》為了吃飯才活著。
這不是一部虛構的飄渺,而是我們民族人人記憶散片的黑色之花朵,其真實讓人不寒而慄;其質樸使真實成為一種境界而讓人尊敬和敬仰。在中國為了活著而吃飯,到美國為了吃飯而活著。這些來之物質的精神之思傳遞了作家寫作的生命之光,而那種吃飯就是生命的故事和人物,則又一次讓小說回到了我們民族閱讀的傷口上。 /閻連科
推薦序:吃飯,如此美妙,又如此殘酷
文/劉再復(文學評論家)
在海外的生涯中,我和李澤厚先生共同的最為親近的年輕朋友,要數章小東(章靳以之女)和她的丈夫孔海立(孔羅蓀之子)了。「關係」往往會影響評價,所以文學批評者最好不要和文學作者的關係過於緊密。不過,我們今天一起談論小東的小說,第一原則還是嚴守文學的尊嚴,面對的是小說《吃飯》的文本,而不是友人章小東。
小東這幾年發奮寫作,第一部長篇小說《火燒經》(這個題目起得不錯),已在台灣麥田出版社出版(二○一二年),推薦者是大家熟知的文學批評家夏志清、葛浩文與王德威。德威兄還特別作了一篇認真的序文,他衷心覺得小東的小說寫得好。《吃飯》是她的第二部小說。我從馬里蘭劍梅處把小說列印稿帶回科羅拉多時,先請澤厚兄閱讀。他眼睛不太好,無法閱讀文本。我把故事情節講給他聽,還給他讀了一些段落。他聽了之後說:「小東不簡單,把海外的生活如實寫下來。我還是喜歡這種現實主義的寫法。」
澤厚兄如此肯定小東的小說,還和小說的主題有關。小說乾脆以「吃飯」命名,不怕人家譏諷「不雅」,文本與題目契合,整部小說寫的全是吃飯的故事。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所見所聞的故事娓娓道來,不刻意雕琢,文筆質樸而乾淨,主題明晰而突出,寫實寫得讓人忘記是小說,彷佛是一部生活筆記。這種文體,早已有人稱作「紀實小說」。書中甚至直截了當地寫了一段李澤厚的「吃飯哲學」:
吃飯?我想起了著名美學家的「吃飯哲學」,那位思想界的巨頭把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冠冕上一個通俗的名字「吃飯哲學」,遭到不少假正經的學者們的譏諷。然而對我來說,反而還是「吃飯哲學」更加直接貼切。就好像台灣人把「文雅」的「如廁、方便、解手」等直接稱為「放屎」一樣,讓人感到痛快淋漓。……吃飯實在是人的生命當中不可缺少的一件大事,為了吃飯許多人甚至不得不違背自己的良心,而我不也是違背了自己的本身嗎?想到這裡有些傷感,看著酒杯裡空空蕩蕩的清酒,嘴巴裡泛起了苦澀。
小東認同「吃飯哲學」的理念,但整部小說卻一點也不理念。相反,這是一部最見生活血肉和生活氣息的小說。讀了之後,我們簡直可以聞到包子的香味,牛排的焦味,土豆燒牛肉的美味,甚至可以看到蘿蔔黃瓜的雪白粉嫩,鹹菜豌豆的碧綠生青。用王安憶的語言說,這叫做「生活的肌理」。章小東的《火燒經》寫的是國內的生活,那是動盪的年月也是連飯也吃不上的年月;而這一部《吃飯》,寫的則是海外的生活,這是平常的歲月也是尋找「飯碗」的歲月,然而,卻又是找到飯碗卻丟失了「吃飯味道」的歲月。小說這樣結束:「我找到了吃飯,卻丟失了味道,這是我在異鄉的長夢裡常常出現的味道,過去的味道,小時候的味道,我自己的味道。」年少的時候,在家鄉上海,在父親、母親、外婆的溫馨「卵翼」裡吃飯,那怕吃不飽,但飯菜樣樣都飄著親情滲入的香味。那時雖然清貧,但不知道吃飯的艱難。出國之後,才知道在海外謀生很不簡單。謀求吃飽飯,創造一個生活的前提,這是大事。沒有這個前提,就沒有自由。沒有這個前提,什麼北美大地,什麼溫柔之鄉,什麼美妙理想,一切都不屬於我。
讀了小東的小說,我幾乎經歷了一次「驚醒」。原來,我的生活太舒適了。到了海外之後,雖說是漂流,實際上卻生活在自己的名聲之下,在校園裡自始至終拿一份薪俸,既無政治干擾,更無衣食之憂,簡直是生活在一片樂土之上。讀了《吃飯》,才重新想起了吃飯之難。連小東一家之難,也在閱讀時才發覺。一個赤手空拳的文科「留學生」丈夫,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一個只會中文、不會英文的知識女子,三個人組成的家庭,在一塊陌生的土地上展開全新的生活。身邊沒有祖國,沒有父母,沒有兄弟親人。在新的國度與新的規範中,僅靠「丈夫」的一點「獎學金」是不夠的,必須自己去打工,但是剛剛出國時沒有「綠卡」,打工不合法,一旦打工,移民局的官員隨時都可以「帶走」,而偷偷打工,每小時只有四美元的工資,為了這四美元,小東必須從B城轉換兩次公共汽車去D城,可是因為英語不好,在轉車途中總是陰差陽錯,充滿「迷失」的恐懼,幾乎像在歷險。每天都有一份驚心動魄的「歷險記」,本是上海上層社會的知識女性,到了美國,經歷一番歷險,方知吃飯的艱難。用這種艱難換來的「飯」自然不再香噴噴,而是充滿「苦味」,而為了省錢,總是去搶購便宜貨。小雞降價(一隻一點五美元),立即去搶購二十隻;西瓜降價(九十九美分一個),趕緊去買二十個。結果最後幾個爛在地毯上,吃的時候,不僅沒有甜味,還有臭味。嘗到飲食的苦味與臭味之後,才懂得什麼叫做生活。
但小說並未停留於此,作者還把筆觸伸向社會的上層與底層,社會的兩極的生活如此不同。上層什麼都吃膩了,生命的課題是節食與減肥,她們需要小東一家去做客時帶去的是鹹菜鹹蘿蔔。而在社會底層,窮人們為了一口飯吃,簡單無奇不有,「無所不用其極」。能找到一份工作「賣力」算是幸運,倘若無法「賣力」,則有肉賣肉,有靈賣靈。讀到一個上了年紀的女人塗脂抹粉去「脫衣舞」場上班的故事和一個「垮掉青年」在櫻花時節裡向遊客傾訴自己為了一口飯吃而賣身給兩個老女人的故事,令人毛骨悚然。尤其是後者,那個名字叫做「大衛」的小夥子,父親在中國城的餐館裡打雜,母親在車衣廠做工。十七歲時他因一時衝動而離家出走。然後胡裡胡塗地坐上「灰狗」(大巴士車)直奔拉斯維加斯,一路上被顛簸得五臟六腑都要從嘴裡跳出來,辛苦不算什麼,接下去便是無路可走,無飯可吃。為了活下去,他到處找工作,幫人打掃房屋,清理下水道,替富人撿狗屎,但還是難以活下去。最後,他竟然宣布:「只要給錢,我什麼都服務都做,甚至男人。」他除了先後擔任兩個老女人的「包養男人」之外,便是充當「男妓」。包養他的第二個女人是俄國新貴,這個變態女性只和二十歲以下的小「鴨」上床,經驗老道,心狠手辣,而且是一個性施虐狂。「每次做愛的時候,她都要把大衛緊緊綁在床上,然後鞭打、刀割甚至燒灼。她要看到大衛啼哭叫喊一直到大聲求饒,求饒聲愈大她就愈興奮,甚至亢奮得不能自製。事後,大衛便會得到令他甘心情願忍受這遍體鱗傷的報酬。大衛並沒有因此而變成壞人,他在渾身是病的時候,只求父母能原諒他,讓他最後見一面。他的人性還在,其所以充當「肉人」,充當動物,充當玩物,只是為了生存。《吃飯》作者寫到這些故事時,才寫到美國生活中那些鮮為人知的「質地」,那是自由世界另一面的真實。由此,也才讓人感到,吃飯,這是一個多麼殘酷、多麼尖銳、多麼致命的問題。沒有飯吃,會把一個人推到多荒遠、多黑暗的地步。沒有飯吃,不僅沒有自由,而且沒有尊嚴,甚至連做人的最起碼的、區別於禽獸的尊嚴都沒有。「只要有錢,我什麼服務都做,甚至男人」,名為大衛的小夥子這一絕望中的宣言,是無恥,但也是無奈,它揭示人性的脆弱,更揭示生存的殘酷。而另一種人,即常稱成為「知識份子」的人,在小說中則是另一種絕境。他們不是「賣肉」,而是「賣靈」。所謂「賣靈」,是指顧不得那麼多書生面子了。作者本身就是知識分子,但她為了多賺幾個錢,也在週末到餐館「充當任人使喚的下人」。特別有意思的是,男老闆還特意給她一條帶著一個大口袋的圍裙。這口袋是裝小費用的。儘管幹活辛苦,但胸前口袋不斷鼓脹,卻使她興奮不已。所以她對丈夫說:「這個資本主義已經把我的士大夫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念頭統統洗滌到下水道裡去了。」
《吃飯》作者說「唯有讀書高」的念頭被沖到下水道去還屬於「自嘲」,而她周圍有些從國內出來的「士人」才真的活得完全沒有尊嚴。《吃飯》作者在D城週刊工作時,遇到一個名叫「畢蘆」(人們稱他「畢教授」)的「士人」,他雖然能寫點新聞稿,卻沒有固定的工作,偶爾到「週刊」裡打點「寫稿工」總是神色緊張,餓兮兮的,上班時竟背著一個巨大的黑色垃圾袋。女老闆出門時,他立即走到洗手間,把老闆剛剛吃完午飯還沒有刷洗的飯盒和筷子刷洗一遍,用手紙擦乾,然後裝入他的垃圾袋裡。這個在大陸因為當過右派分子的「士人」,到了海外仍然心有餘悸,饑餓的陰影總是籠罩著他,有時竟然連續吃了五盒蛋炒飯。他每週到孤兒院去義務勞動兩小時,也是為了把孤兒們吃剩下的飯拿回家。大約是讀到這些故事,連李澤厚都說,東東小說寫得很真實,但有些地方是不是有些「誇張」?而我則認為,李澤厚先生和我一樣,早已遠離社會底層那些為飯食而掙扎的人們了。儘管以最明確的語言說明「吃飯」乃是人生第一要義,但要深知人生的艱辛與殘酷,那還是得自己去體驗。小東體驗得多些,所以她明白沒有飯吃時可以讓「士人」斯文掃地,於是寫出了真切的小說。而我們體驗得少一些,則只能從小東提供的故事裡,更加深化對於「吃飯哲學」的認識,覺得「吃飯」問題的確是極大的問題。所謂「人權」、「人道」,離開「吃飯」,只能是一句空話。最大的善,應是讓人類得以生存與延續;絕對的「真」(真理),只有一個,那就是必須讓人類得以生存、溫飽與發展。那些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道德家,不過是一些徒作空言、不食人間煙火的空談家。而那些嘲笑「吃飯哲學」的高士雅人,更是一些不知人間疾苦也不知眾生溫飽乃國家第一大事的高調妄人。
「吃飯哲學」,是李澤厚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通俗表述。他講的「吃飯」,不僅是指「食」,而是指「衣食住行」這一人類物質性生活整體。所謂「歷史本體論」,便是指「衣食住行」乃是歷史最根本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才有文化、思想、情感、意識形態等,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永遠不會過時。澤厚兄認為。人是歷史的存在,也可以說是以衣食住行為根本並不斷改善的存在。人的嘴巴有兩個功能,一是吃飯,二是說話。也就是爭取「吃」的權利和「說」的權利。首先,吃不飽飯要呐喊要說話,這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吃飽了飯便更要說話,也就是更有底氣說話,更有力量說話;但這說話並不是跟著某些人唱革命高調或唱平等高調。中國文化大革命時,革命調子唱得最高,但肚子最餓。大躍進時期,什麼調子都高,結果餓死的人最多。現在也有人繼續唱高調,這些高調者是不是還要回到吃不飽的文革時代或大躍進的時代呢?
中國的民間智慧早已揭示:「民以食為天」,吃飯乃是天大的事,可是,自鳴清高的知識人卻不屑一顧,似乎不值一談,而我們在《告別革命》的對話中則鄭重地又作一番闡釋。關於「吃飯哲學」,筆者有幸聽到李澤厚先生多次談論,其要義有下列三點:一、「吃飯」是為了活著,即為了創造生存前提;二、活著並不僅是為了吃飯。因此有了飯吃之後,活的意義便成了一個問題。既然活著不是為了吃飯,那麼到底為什麼還要活?對於這個問題,各人有各人的回答,有的為自己的名利而活,有的為子孫的幸福而活,有的為國家的強大而活,有的為上帝而活,有的為「主義」而活,等等。活的意義必須自己去選擇去確定,不能由他人規定與確定;三、當不能吃飽飯時,個人為自身活著與親者活著而作的努力,也仍然很有意義。以這三條「吃飯哲學」原則閱讀章小東的「吃飯小說」,便能明白故事敍述者為什麼為吃飯如此打拚,又為什麼有了飯吃之後又感到飯的「無味」?人畢竟是人,人的肚子害怕被饑餓所折磨,而人的腦子則害怕被空虛所盤踞。是肚子重要,還是腦子重要,其實兩者沒有輕重之分,只有先後之分。人首先要衣食住行,然後才有思想、文化、情感等等,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演說,道破了馬克思思想體系的第一基石和第一貢獻乃是揭示這一「先後」的真理。因此,在講述情感是最後的實在時(參見李澤厚《我的哲學提綱》),應當補充說,這實在的背後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基礎,那就是人類的生存與延續。換句話說,是「情本體」的背後還有一個更深刻的存在,那就是「生存本體」。
以往(出國之前就開始了)李澤厚先生講「本體」這一大概念時,只講「工具本體」與「心理本體」,兩者都是歷史的產物。出國後,李澤厚又講「情本體」,其實,情本體也屬於心理本體。現在談論李澤厚的文章羅列太多「本體」,甚至還出現「度本體」,但「度」只是帶有本體性的實踐活動,並非就是本體。而情本體也不僅是世俗生活中那種情感,它又包括規範和塑造一代代人的心理形式。道德之所以具有絕對性,正是它包含著永恆意義的心理形式。立德,便是建立絕對心理形式。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首先是立德,即首先是建立超功利的絕對道德形式。這種形式,正是中國的「上帝」。但不管是「情」,是「心理」,是「道德」,是「意義」,它們又都依賴一個更根本的基礎,這就是「生存本體」,所以李澤厚先生近年來一再講述「歷史本體論」和「人類學歷史本體論」。道德不是物質問題,而是文化問題,它相對「吃飯」(衣食住行),具有很重要的獨立性,但它的內容即倫理又與人類具體的生存條件即時代有關,道德的改進需要歷史條件。西方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婦女才贏得選舉權,到了本世紀,黑人才可能當選總統。歐巴馬也是歷史的產物,而這裡又都是經過許多人不斷的艱苦奮鬥才取得的,這種種奮鬥也構成了「活著為什麼」的意義。
章小東《吃飯》小說的精神內涵,其價值正是她在有意無意中捕捉到人類的終極本體。李澤厚肯定這部小說,恐怕也正是他說的「情本體」不再是被人們所誤解的那種抽象的框架,而是緊密地與人的生存(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小說中所展示的生活細節,本身就是價值,它處處都在證明,情背後是一個更根本的絕對性存在,是一個「人首先要吃飯」的真理。
二〇一二年五月六日於美國科羅拉多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1折以下 | 1 |
2折 | 1 |
3折 | 1 |
4折 | 0 |
5折 | 8 |
7折以上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38折134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