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風雲冒險家的終極登山裝備指南!
從衣著到徒步,從防衛到野炊,一本囊括各面向的登山器具裝備指南!
「登山客超人」的血淚交織手札,終極登山裝備指南!
頂尖的極限登山專家安德魯‧史克卡根據他以血汗換來的寶貴知識,告訴你登山客必備的各項裝備與使用技巧。被《國家地理》雜誌封為「登山客中的超人」的史克卡,至今已累積了5萬公里的長途登山里程,走過阿帕拉契、太平洋山脊和大陸分水嶺等多條著名的長途步道,以及7500公里的阿拉斯加-育空橫貫步道。
史克卡詳述他在這些旅程中學到的各種心得。不論你是登山新手、有空才出去走走的玩票山友,還是實戰經驗豐富的老鳥,都能在書中找到你真正需要的裝備和觀念── 從衣著、鞋靴、背負、睡眠、煮食等裝備系統的介紹與評比,到足部保護、營地選擇、行走效率、飲食規畫等訣竅──以應付各種季節和環境條件。史克卡本著自身的豐富經驗,能讓你清楚了解如何根據自己的體能與登山目標,選擇你真正適用的裝備,以及如何靈活運用這些裝備。本書絕對是登山客上路前的必讀寶典!
作者簡介:
安德魯‧史克卡(Andrew Skurka)
畢業自美國杜克大學,不只是一位受到贊助支持的冒險運動員、講者,同時也是一名嚮導及作家。自2002年起已經累計跋涉總長2萬5千多英哩。他最近的一次冒險紀錄是在阿拉斯加及育空地區進行4700英哩的攀登活動。曾獲《戶外》及《國家地理探險》雜誌等提名為「年度探險家」以及美國《背包客》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頭銜,也曾數次接受報紙及電視媒體等的訪問。不背背包的時候,他住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波爾德。
榮譽紀錄:
獲美國《戶外》雜誌提名「年度探險家」
獲美國《國家地理探險》雜誌提名「年度探險家」
獲美國《背包客》雜誌– 年度風雲人物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家推薦
安德魯‧史克卡,被美國《戶外雜誌》評選為「年度風雲冒險家」,將以最實用的資訊,整合了他豐富且完整的登山經驗提供給讀者,書中收錄包含登山最佳的服裝、鞋類、徒步杆、背包、睡袋、刀、野外庇護系統與爐火設備等,都將有助於你規劃你的旅行。--美國《Scouting Magazine》
亞馬遜讀者熱評:
本書對登山初學者及那些想投身登山領域的讀者提供了最完整的資訊,指導讀者如何從登山活動中獲得純粹的樂趣及成就感!
By B.普爾
媒體推薦:
強力推薦
林義傑 極地超馬好手暨 SuperRun發起人
「一本新手和老鳥都需要的登山裝備和觀念。本書教你有能力依自己的體能與登山目標,選擇適用的裝備,以及如何使用裝備。」
──前衛生署署長 葉金川
「透過專家的登山寶貴經驗,你會了解合適裝備的重要性,請看這本裝備指南,一起擁抱戶外,出發吧!」
──林文仲 GoHiking董事長
「大自然不是用征服,而是用虔誠的信念,大地之母會顫開雙臂接納你。裡頭詳載著許多專業知識,即使你是新手也會銳變成高手,趕緊一同到大自然中朝聖吧」
──陳彥博 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
「安德魯‧史克卡,被美國《戶外雜誌》評選為「年度風雲冒險家」,將以最實用的資訊,整合了他豐富且完整的登山經驗提供給讀者,書中收錄包含登山最佳的服裝、鞋類、徒步杆、背包、睡袋、刀、野外庇護系統與爐火設備等,都將有助於你規劃你的旅行。」
──美國《Scouting Magazine》
名人推薦:專家推薦
安德魯‧史克卡,被美國《戶外雜誌》評選為「年度風雲冒險家」,將以最實用的資訊,整合了他豐富且完整的登山經驗提供給讀者,書中收錄包含登山最佳的服裝、鞋類、徒步杆、背包、睡袋、刀、野外庇護系統與爐火設備等,都將有助於你規劃你的旅行。--美國《Scouting Magazine》
亞馬遜讀者熱評:
本書對登山初學者及那些想投身登山領域的讀者提供了最完整的資訊,指導讀者如何從登山活動中獲得純粹的樂趣及成就感!
By B.普爾
媒體推薦:強力推薦
林義傑 極地超馬好手暨 SuperRun發起人
「一本新手和老鳥都...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為何、何時、何處?
10 你是登山者還是露營者?
16 為何我是終極登山者
20 行前須知
在每趟登山旅程中,我都要備齊衣物、鞋子、帳棚、睡袋跟睡墊、食物、飲水,以及其他各式物品。但實際的抉擇——要帶長袖或短袖?要帶屋式外帳還是金字塔型外帳?要帶兩個1公升容量的水瓶還是三個2.4公升的水瓶?——都取決於兩項至關重要的考量:(一)我的旅途目標,也就是「我為何要進行這趟旅程?」以及(二)環境與路線狀況,亦即「何時出發、前往何地?」
如果忽略這些要素,就很難做好萬全準備。我可能會在以登山為主的行程中帶太多東西,或是在以露營為主的行程中攜帶太少。我可能會漏掉能讓我更安全、更舒適或更開心的東西,或是帶上一些累贅。
在這個章節裡,我提出了不同的可能登山目標,並示範如何判斷環境與路線狀況,這些都會影響裝備的選擇。
你是登山者還是露營者?
我終於了解到,這些東西不可能全部塞得下。我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被塞爆的背包,以及塑膠袋裡那些還沒擠進去的物品。幸好那時還是星期二的清晨5點半,天還沒亮,所以我應該還有點時間,可以趕在其他人抵達喬治亞州阿米卡羅拉瀑布州立公園遊客中心、發現我這副新手上路的蠢樣之前補救一番。
我取出並丟掉了一管多餘的牙膏、一些備用電池、一盞小型夜燈、一整盒藍莓果醬餡餅,以及第四雙襪子。有些東西則因為害怕未知而被留了下來。「雖然不確定,但還是有可能會用到,」我是這麼想的。
經過這番去蕪存菁,我的背包從沉重的24公斤減到了沉重的22公斤。我把塑膠袋裡剩下的東西也塞進去——塑膠袋本身也帶上了,因為搞不好用得上——然後背起背包,朝史普林格山山頂邁進。我打算從那裡出發,展開一趟為期三個月、長達3502公里的旅程,沿著阿帕拉契步道走到它位於緬因州的北終點。
在2002年3月3號的日記開頭,我問自己:「我是不是把這趟旅程想得太容易了?」我把自己形容成「掛了傷號」:胯下擦傷、腿痠、腳痛。我花了七小時才走完24公里,卻已經筋疲力盡。這個距離重挫了我的銳氣,而我還是杜克大學第一分的校越野田徑隊隊員,往年暑假都以每七分鐘1.6公里的速度在一週內走完129公里。至於晚餐,我只吃了幾把混合乾果,因為「煮晚餐實在太累人」,儘管我原本的計畫是吃拉麵,只要煮兩杯熱水、倒入加了很多味精的調味包就能搞定。
接下來的一週裡,我的痛苦跟磨難有增無減。雖然使用的不真的是這些字眼,但我的很多篇晚間日誌都可以總結成「我要媽媽」。到了第七天,我寫得更加直白:「爛斃了。」
登山者、露營者,還是逼不得已的露營者
第八天,我在喬治亞州海亞瓦夕鎮上的快捷假日酒店大廳裡打電話給我父母,告訴他們我必須作出一個抉擇。我向他們解釋,背包旅行涵蓋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活動:登山跟露營。走極端路線的背包客也有兩種¬¬:終極登山者和終極露營者。他們在六個方面風格迥異:
>主要的旅程目標;
>對可能遇到的環境或路線狀況所具備的知識;
>背包重量;
>技術層次;
>每日行程;
>偏好的樂趣型態。第一種是「做起來有趣,稍後講起來也有趣」;第二種是「做起來無趣,但稍後講起來有趣」;第三種是「做跟講都無趣」。
終極登山者
終極登山者可以這麼形容:
他們的主要目標是一步接著一步走——他們就是熱愛走路。
無論是透過從前的經驗還是行前調查,他們對旅途上可能遭遇的環境跟路線狀況非常了解。因此他們有辦法只帶必需物品,而不是帶上一堆東西「以防萬一」。
他們會仔細審查背包裡的每一項物品,以將重量減至最輕。在三個常態季節(春、夏、秋),不含糧食和飲水,他們的背包重量通常在七公斤以下。然而,終極登山者不會盲目追求「笨蛋的輕量」:他們了解重量只是裝備的要素之一,性能、舒適度、效率、耐用度、可靠度、使用容易、價值、費用等,也都非常重要。
他們的技術層次極高,即使只帶了最少的裝備跟補給品,而且某些東西使用時需要高度技巧,他們還是可以維持安全舒適。舉例來說,由於很會挑選營地,且能搭起如教科書般標準的屋式外帳,他們可以不帶沉重的帳棚。為了避免攜帶過少或過多的食物,他們會根據先前旅途中自己的卡路里消耗量來決定究竟需要攜帶多少食物。
他們白天都朝遠方目標穩定前進(constant forward progress,簡稱「CFP」)。關鍵不在於走得快,而是走得有效率。這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者」都早早拔營、很晚才紮營;充電八個小時之後就重複行動。他們運用資料冊來控制自己的行進速度(冊子上只用間單無比的圖表標出重要地標之間的距離),就像田徑選手在練習時留意自己的紀錄。
他們的行程上大多是第二型的樂趣──做起來未必有趣,但事後很值得回味。他們把徒步一整天所面臨的身心挑戰視為背包旅行中彌足珍貴的一部分。
終極露營者
終極露營者是終極登山者的相反:
他們的目標是那些不涉及徒步的休閒活動,例如賞鳥、採集野生植物、攝影、狩獵、釣魚、閱讀、寫日記、野炊、認識山友,或是增進領導技能。
他們或許了解環境或路線狀況,但這樣的知識無關緊要──他們有本錢攜帶超出所需的裝備,以確保能夠應付任何可能遭遇的狀況。
既然不會走太遠,他們裝備跟補給品的重量也就不那麼重要。然而,他們也不會像笨蛋一樣增加重量,帶一堆用不到的廢物,大幅降低自己走路時的樂趣。
他們也許是經驗老到的露營者(或攝影師、或釣客),但他們並不需要其他技能,因為他們可以攜帶不用什麼技巧就能使用的裝備跟補給品。這些操作簡易的東西通常很重。
相較之下,他們的每日行程較為輕鬆。雖然他們有時一大清早就會起床,去釣最飢餓的魚、捕捉最早的曙光,但他們仍會確保自己有充足時間可以打盹、消磨時光。如果想上哪裡走走,他們通常會將裝備留在大本營,只帶小背包。
他們偏好第一型的樂趣──做時好玩、日後說起也好玩。對於他們而言,背包旅行應該是種休閒活動,並不是挑戰。
我告訴父母:是時候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一種活動了。如果我要堅持初衷,在這個夏天走完整阿帕拉契步道(等於每天要走37公里),我就得轉型成為一個終極登山者。要達成如此極端的目標,就必須採取極端手段。如果我要成為終極露營者,或是在兩種極端之間找到平衡,我就必須放棄這個夢想。無論我如何選擇,我都不是永遠被綁死——在未來的旅程中,我還是可以轉換跑道。
「我就知道你早晚得作出選擇,」在我解說完我的選項之後,我的母親這麼告訴我。「不管你怎麼選,別選錯就好」。我父親當時正躺在他的懶骨頭上,幾乎已經睡死過去,那是他每晚9點的例行公事。但他還是清醒了一下,說:「我同意你媽的看法。」我照慣例告訴他們下次打電話的預期時間,然後就掛斷了電話。
逼不得已的露營者
當我走向海亞瓦夕郊外,準備搭便車返回步道時,我也在思考如何定義我當下的背包旅行方式。跟終極登山者、終極露營者和快樂的中庸者不同的是,這種方式並不真的是我選擇的。也正因我的背包如此沉重,到目前為止,我行程中最愉快的部分就是露營。許多跟我一起進行阿帕拉契步道縱走的夥伴也是同樣的情形:不往北行進的時候,總是比較好玩。
我決定,我是逼不得已的露營者:
走上阿帕拉契步道時,我的主要目標高喊著「終極登山者」,但我卻沒有了解到,就裝備、補給品和技巧而言,這會對我的旅行方式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我對沿途可能遇到的環境或路線狀況只有模糊的認知。我不知道5月的煙山會有多冷、新澤西州的黑熊會是多大的問題、或者蚊子什麼時間會開始滋生。由於對這些狀況一無所知,我無法明確判斷需要哪些物品,所以我針對任何「有可能」或「萬一」的狀況打包,其中很多都光怪陸離。我犯的錯誤就是過度小心,採用「除了……以外,其他全部帶上」的方法,這種方法比較適合用在買冰淇淋,而不是打包裝備。
我不了解背包旅行裝備的功能與限制。舉例來說,我分不清「防水」、「防潑水」跟「防水透氣」材質之間的細微差異。我不懂鵝絨跟人造保暖材料的優缺點。雖然我有在做,但我卻無法解釋我淨化、過濾的是水中的何種物質,也說不出這些方法有多有效。
由於不懂裝備,我為這趟行程採購裝備時,只能盲目地信從傳統觀念。我看起來活像是從戶外用品商的郵購目錄裡走出來的一樣。我買了雙層帳、濾水泵、一公升裝硬式塑膠水壺、全身式自動充氣睡墊、附瞄準鏡的指北針、40件組急救包,以及全套炊具。想當然爾,我把所有負荷全部裝進紮實且「刀槍不入」的懸吊系統背包裡,光是空的背包本身就有七磅重,等同於後來那些年裡我全套旅行裝備的重量。
戶外雜誌都熱烈評比這些產品。戶外用品店買進存貨,店員也從來不曾暗示我可以帶少一點裝備踏上阿帕拉契步道。基於種種恐懼、不安與疑慮,消費者容易上當,製造商就專攻這點,利用誘人的全頁廣告加上美好的產品介紹,宣稱這些產品都是必備、最新、最好、最暢銷的。這些東西也是我參加過的戶外教育團體的首要選擇,例如男童軍、杜克大學戶外活動社,以及兩次夏令營。我從來沒想過,如果我每天要走的不只是區區幾公里而已,那麼傳統作法根本就行不通,我等於是被騙了。
我的技術層級非常低,所以我的舒適與安全必須仰賴我背上沉重的裝備,而不是我腦子裡無重量的野外知識。即使全副武裝,我仍為犯下的錯誤吃盡苦頭。例如,我不知道如何保護食物不被熊或囓齒動物偷吃、不知道怎麼找好的營地,也不會預測天氣、判讀地圖、打包裝備、處理像是溼性足癬或肌肉酸痛等基本健康問題,甚至不知道如何生火。
因此,儘管知道在行程的第三天會經過一間有賣燃料的雜貨店,我還是帶了40盎司的爐具用燃料踏上我的阿帕拉契步道之旅。爬出尼爾斯隘口(Neel’s Gap)時,我錯過了那裡的水龍頭和洛克隘口的泉水,結果脫水了——我就是沒意識到自己究竟需要多少水。在柔恩高地(Roan Highlands)時,我遇上一場普通的寒流,連續好幾個晚上都瑟瑟發抖。我還患了嚴重的前脛骨症候群與膝蓋疼痛,要不是定時服用800毫克劑量的止痛藥,我早就走不下去了。
我每天的行程都很鬆散。我都晚晚起床,早早紮營。我在步道沿途的城鎮上浪費了太多時間。我早上都走得太快,到了下午就耗盡精力。
而且我的行程中充滿了第三種樂趣──當時做起來並不好玩,現在說起來也不怎麼有趣。只有受虐狂才會享受我在那趟縱走的早期行程中所受的苦難。
我並不因為身為逼不得已的露營者而感到可恥。我的家族成員和密友當中沒有人是經驗老到的背包客,可以降低我學習曲線的斜率。但我也知道,要走完相當於83個馬拉松的距離,這種身分實在不怎麼夠格。數字會說話:每年展開阿帕拉契步道縱走的大約2000名登山客中,有大約85%的人還沒抵達步道的北終點,也就是緬因州最高峰卡塔丁山(Katahdin),就已經宣告放棄。人數掉得很快:有些人只走了48公里、遇上第一條公路時就退出了;許多人根本到不了維吉尼亞州西南部名叫大馬士革的經典登山小鎮;也有些人走到西維吉尼亞州的哈珀斯費里(Harpers Ferry,心理上的路線中間點),就覺得可以畫下休止符了。
某些提早放棄的人八成是發現自己需要更文明的生活環境,包括每天洗澡、睡軟床、天天跟心愛的人聯絡。有些人則是領悟到自己其實是終極露營者,並不喜歡長途跋涉。最後則是那些裝備超重、逼不得已的露營者,根本不可能繼續完成任務。剩下的那15%胸懷壯志的阿帕拉契縱走者全都體認到,若想在前往卡塔丁山的旅途上享受登山的點點滴滴,就必須成為——或變得更像——終極登山者。
為何我是終極登山者
對於任何想要成為(或變得更像)終極登山者的人而言,這本書都會有用。但不管怎樣,還是值得問問自己:為什麼要當個終極登山者,而不是終極露營者或兩者的中和?我個人的動機牽涉到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也就是我與自然、我與人群,以及我跟自己的關係。
與自然的關係
許多人認為,既然一天之內要走超過48公里,我一定會走得「太快」,根本無暇看風景。事實正好相反。由於每天從早到晚用每小時五公里的舒適步伐行走,而且背著極輕的行囊,我可以深入離最近的城鎮、公路和登山口數天之遙的大片荒山野地。這讓我得以目睹驚人的美景,特別是從詹姆士峰遠望科羅拉多佛蘭特山脈(Front Range)的冰斗;從新罕布夏的木瑟洛克峰(Mount Moosilauke)眺望西北方峰峰相連的天際線;在沿著白雪覆蓋的馬迪河(Muddy River)滑雪而下時,看高聳入雲的麥金利峰。
也許更重要的是,登山激起並滿足了我對自然的好奇心。縱走科羅拉多步道挑起我對山松甲蟲以及山林滅火的興趣。沿著390公里長的科羅拉多河輸水道便道行走,促使我去認識西部脆弱的水資源與基礎建設。在阿拉斯加跟育空地區越野旅行,則讓我認識了野生動物的遷移模式。
與人群的關係
我偏好獨自遠行,這種形態的活動確實會限制社交關係的建立。然而,就我的個案而言,我認為我跟父母的關係因為我的旅程而變得更好:我會定期跟他們聯絡,並仰賴他們為我提供後勤支援。我也認為,我跟鎮民或其他人之間能有許多偶然而珍貴的互動,都是因為我並非跟著一個小團體旅行。
但確實,團體登山行程較有利於發展人際關係。團體中的成員挑戰一個共同的目標,成功與存活都重度依賴彼此,自然比較容易建立深厚的關係。在一些挑戰性的團體行程中,例如跟巴茲‧布瑞爾一起攀登高山小徑、跟波比‧席奈爾和克里斯‧羅勃斯坦一同參加阿拉斯加荒野經典挑戰賽,我的伙伴們感覺比較像是兄弟,不僅是隊友而已。
登山時,不會有像工作、家事、看電視之類的日常事務卡在人與人之間。今年夏天稍早,幾趟週末旅行協助挽救了我跟女朋友的關係,她覺得這本書已經成為我們之間的阻礙,她所言甚是。在鑽進沒有地布的雨布帳之前,共享一鍋熱騰騰的義大利圓餃配脫水白醬,雖然稱不上多浪漫,但至少讓我得以暫時脫離煩人的各種俗務。
與自我的關係
要建立其他關係,必須先建立起跟自我的關係。我若更能忠於自己,就更有本錢去付出。我的旅程給了我早起的理由。我得研讀地圖、抵達隘口、觀察野生動物。我有了一個目標,需要專注力跟精力。我的身體與心靈似乎處於亢奮狀態,一種像是攝取了咖啡因似的自然亢奮。
有野心的行程讓我有機會探索自己心智跟體能的極限。我能從喬治亞州走到緬因州嗎?我可以每天平均走53公里、連續走七個月嗎?我能在阿拉斯加和育空地區滑雪、健行、划充氣艇長達7567公里而不犯任何致命錯誤嗎?試了才知道。一展開這些艱鉅的挑戰,我那種「不可一世」的臉通常就垮了。最近的例子是發生在加拿大北極圈內,我一連花了24天走過1217公里的路,途中沒有經過任何道路,也沒遇見任何人類。找到了豪豬馴鹿(Porcupine caribou)的遷徙路徑後,我開始無法自制地嚎啕大哭,因為我意識到在這片未被馴服的廣袤荒野之中,我跟牠們其實沒什麼兩樣:雖然被可怕的蚊子凌虐、被傾盆大雨淋得溼透、被灰熊和野狼跟蹤,我們全都努力不斷移動,而我們吃飯睡覺,都只是為了持續向前行進。
我在野外學到的技能,像是決策能力、足智多謀等,也讓我在文明世界獲益良多。但我所學到最重要的東西或許是謙卑——了解到一切背後都有我永遠無法掌握或完全理解的自然力量在運作,即便我已遠逝,這力量仍會生生不息。
親身驗證
如何走得「快」
「快速」的登山者在長距離的步道上,每天平均可以走上64公里。他們每天的行程可以簡化成下面這個等式:距離=速度x時間。距離=每日行走公里數,速度=每小時行走公里數,時間=每日行走時數。要成為一個快速登山者(也就是每天走更多公里),就得走得更快或是更久。
增加時速
為了增加每小時行走的距離,我可以:
更努力。當我以自己的「最佳」速率行進時,我是在不讓自己過度勞累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行走。這在體能上是可以永續的,旅程長度沒有上限。如果慢於這個速度,我可以努力走快點;但如果已經達到這個速度,那麼更努力也只能持續一段短暫的時間。如果持續過度操勞,我就會受傷或產生慢性疲勞,再不然就是超出我對「做跟說都無趣」的第三型樂趣的容忍限度。
輕量化。我帶較少裝備時就能走得較快,尤其是在多山的地形上。所以我保持背包輕巧,也減去多餘的體重,這樣就像多一個備胎。
增加每天行走時數
然而,「快速」登山的祕訣在於「每天行進好幾個小時」。我是烏龜而不是兔子,我的座右銘是「不斷前進」。有四個方法可以增加我每天的行走時數:
專注於行前訓練。我訓練自己的肌肉、肌腱、雙腳以及心肺功能,以備進行全天的體能活動。如果直接這樣上路,我就被迫要「邊走邊練」,一開始只能慢慢走,再逐漸加快。
改善非登山活動的行動效率。我盡量在起床後15分鐘之內拔營。我把常用的物品放在方便取用的地方,不必卸下背包就能拿到。我還曾經邊走邊上廁所。我也會寄送食物和補給品給自己,以避免浪費時間在鎮上採買。為了避免在鎮上休息太多天,我把停留時間限制在24小時之內,通常都不到四小時。
把握早晨。如果我早起,且能在「10點之前走19公里」,甚至在「中午12點前走32公里」,那麼我下午的時間就更有彈性。既然當天大部分行程都走完了,我可以選擇休息,也可以選擇加碼超前進度。但若是拖拖拉拉,當天剩下的時間就得拼命追上進度。
期待挑戰。「快速」登山讓人獲益良多且感到滿足,但可不是在度假。這種活動可能令人身心俱疲。我擁抱這些額外的困難,將它們視為旅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看見野生動物和秀麗美景一樣。
祕訣:想讓自己更加健步如飛,不妨使用登山杖。有了登山杖,你爬坡時就可以藉助手臂的力量往上、往前推進,下坡時則可以制動。
行前須知
6月6日從美墨邊境上出發,展開為期六週的太平洋屋脊步道徒步之旅,我一聽就覺得應該會很熱。但我在南加州沒待過多少時間,不知道究竟會熱到什麼地步,所以也不知道該如何準備。怎樣的衣著系統跟睡袋最恰當?我該帶多大容量的水壺?白天會不會熱到讓我必須改在夜間行動?
由於不知哪裡可以查到氣溫資訊,我把問題寄到太平洋屋脊步道的電子信箱論壇:「最高點以及最低點的平均高溫與平均低溫各是多少?極端溫度呢?」諸如此類。十分鐘後,我收到回覆:「標準偏差範圍內的高、低氣溫數據,可以在步道沿線的幾個氣象站,上西部地區氣候中心網站www.wrcc.dri.edu查到。」
這不是我想要的確切資訊,但回想起來,這條不精確的回覆有價值得多,因為它強迫我自己去找資料。從此以後,我一直受惠於這次天助自助者的教訓。
在勇闖陌生的區域或季節之前,我會先研究環境資料,以便作出內行的抉擇,將我的舒適度跟安全度提到最高。舉例來說,理論上我很清楚,10月到紐約的阿第倫達克山脈走三天,跟3月到約書亞樹國家公園走七天,應該要有不同的準備。但行前先作點功課,我就可以清楚找出需求究竟有什麼不同,以免準備過度、準備不足或準備不當。
我會查詢氣候資料庫、地形圖、衛星空照圖、指南手冊、背包客網站與論壇、公有土地機關、旅遊報告(新舊不拘),以及照片。我也請教知識豐富的戶外活動者,像是公園管理員、戶外用品店店員、森林飛行員和其他經驗豐富的背包客,他們可以分享別處找不到的心得。經由拿起電話或發出電子郵件,我也許可以得知地圖上所沒有的山泉、快捷的狩獵小徑、異常強勁的潮流,或是看起來很危險的隘口能不能走。
我在下方列出影響我裝備選擇的環境跟路線狀況,以及查詢這些狀況的方法。也可參考第三章(第192到215頁)的各種裝備清單範例。
[p21上方圖]
知名阿拉斯加荒野登山家羅曼‧戴爾登上艾利爾峰(Aerial Peak)
氣溫
除了本地或心血來潮的行程之外,我大部分的行程都是早在精確的天氣預報還沒發布之前就已經計畫好了。所以在準備時,我仰賴的是從路線附近的氣象站蒐集到的歷史氣溫資料。反正未來一週的天氣預報通常不會太可靠,且在長達數週或數個月的行程裡更是無關緊要。在美國,氣溫資料由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NOAA)底下的國家氣候資訊中心記錄。想查詢這些資料,可以上中心的網站或一些消費者導向的網站,例如www.wunderground.com。地區性或地方性的氣象中心(例如西部地區氣候中心〔WRCC〕或華盛頓山天文臺)可能會有額外的資訊。
[p21下方]
祕訣:踏上長達好幾個月的行程之前,我先蒐集有關補給城鎮、季節性水源以及其他諸多事項的筆記,儲存在名為「指南」的Word檔裡。
[p22-23]
海拔高度
假設我計畫在5月初到大峽谷國家公園進行一趟為期一週的旅程。地下氣象臺顯示,歷史平均高、低溫分別為攝氏21跟零下1度,而極端溫度則約是攝氏27度跟零下9度。然而,這些觀測資料的通報地點都是大峽谷機場,它位在大峽谷南緣,海拔高度約2015公尺。但我的路線大部分都在海拔約1240公尺的托恩托平臺上(Tonto Platform)。由於每上升100公尺,氣溫就會降低大約0.6度,因此我路線上的平均氣溫其實應該會高出4.2度。這意味著,我預期的平均低溫應該在攝氏3度左右,平均高溫則是大約25度。
假設我的行程也包含在大峽谷底部的魅影牧場(Phantom Ranch)住上一晚,那裡的海拔高度大約775公尺。方便的是,魅影牧場附近就有一座NOAA的氣象站,記錄到的資料可以在WRCC網站上取得。5月初,魅影牧場附近的平均氣溫約在攝氏16至32度之間,極端氣溫則分別是攝氏2度和41度。
降水
我的衣物跟帳棚、我所採用的材質(例如底層衣物要穿聚脂纖維還是羊毛、保暖衣物要穿鵝絨還是人造材料),以及水源取得的難易度,都會受行程上的預計降水量跟降水頻率所影響。
[p22底部圖片]
當天氣狀況可能是攝氏2度且下雨時,我就全副武裝,並做好自己將會又溼又冷的心理準備。
[p23圖片]
氣候圖在了解大範圍宏觀天候型態時相當有用。
降水資料通常可跟氣溫資訊一同取得。在WRCC網站上,我看到大峽谷機場5月分的平均降雨量只有15公釐,而在魅影牧場的平均雨量更僅有7.6公釐。
如果我不是計畫在大峽谷徒步一個星期,而是計畫縱走南北向跨越全州的亞歷桑那步道,那麼查閱彩色的全州降雨地理資訊系統(GIS)會來得更加有效省時。這些都可以從NOAA出版的美國氣候地圖集中找到(最近一版是1983年版),現在已有光碟版本。WRCC的網站上也有類似的地圖:www.wrcc.dri.edu/pcpn/az.gif。除了降雨量圖以外,氣候地圖集中也有溫度圖和降雪量圖。
日照
夏季日照充足,每天可以走上15、6小時,我發現這是我可以負荷的極限。如果沒有要夜行,我就只需要一個低功率的光源來處理營地的雜事。我也可以依賴加速的新陳代謝來保持溫暖,不靠保暖衣物或睡袋。但冬季行程就需要高功率的光源以便在天黑後行進,裝備也必須更保暖。
美國城市以及世界各地航點的完整日月資料,可以在美國海軍氣象及海洋司令部網站上的海軍海洋學入口查到。
[p24-25]
地面覆蓋
針對東部落葉覆蓋的步道跟西南部土壤較少的岩石地面,我會選擇不同的鞋子。如果預計會跌跌撞撞地穿過北極草叢、爬過倒下的老紅杉,或是在蒙大拿州東部的超黏泥巴裡打滑,我的里程目標就會比較保守。如果步道的品質、標示和維護工程都很差,我會帶上較好的輔助導航裝備與保護性較強的衣物。此外,若是踏上科羅拉多冬季的積雪場,或是約翰繆爾步道上殘存的雪原,我可能還會需要滑雪板、雪鞋(熊掌鞋)或冰爪,好提供支撐力跟摩擦力。
表土成分的定量資訊不是很有幫助,況且我也從來沒有找到全面透徹的相關資源。我的替代方案是看照片、閱讀計畫路線的描述。舉例來說,奧林匹克國家公園裡霍河步道(Hoh River Trail)的照片就顯示出有一條狀況良好的步道,穿過一片溫帶雨林,地面上覆滿了大量柔軟的下層落葉層。
最全面的積雪資料可以在國家氣象局的美國國家水文遙控感測作業中心所提供的「國家雪況分析」中找到。若是西部地區,可以透過美國農業部的自然資源保護局取得額外的資料,他們管理維護著600多個「雪測」(雪地遙測技術)感應器,蒐集溫度、降雨、雪深以及其他資訊。感應器大部分都在偏遠的山地集水區,包括許多背包旅行的主要地點,即時跟歷史資料都可以取得。除了雪測的地點之外,加州的水資源部也會進行自己的雪況調查。當下跟過去的數據與數據圖都可以在水資源部的網站查到。
國家雪況分析在冬天是相當好用的資源。例如,我如果要在難以捉摸的11月到科羅拉多的高山林道上越野滑雪,我就可以用積雪覆蓋率圖來確保我最後不會變成是滑岩石。然而,我也發現雪況分析較不適合用來預測雪季早期的山區狀況,因為那時還極度不穩定、充滿變數。
植被
關於植被的密度、種類等資訊,我會查看我的地形圖(圖上通常以綠色陰影標示植被)、分析衛星影像,並尋找網路上的照片跟描述。若能對一個地區常見的植被種類有基本的了解,也會有所幫助。當我在規畫第一趟阿拉斯加之旅時,我閱讀阿拉斯加山岳荒野經典挑戰賽參賽者的報告,他們曾走過荷普到荷馬(Hope-to-Homer)和尤里卡到塔基特納(Eureka-to-Talkeetna)的路線。我瀏覽基奈半島的陸地資源衛星圖,企圖找出可行走的沙灘以及「矮林區」,也就是將森林跟高山地帶分開的沼澤地。我還打電話給Bretwood Higman跟Erin McKittrick,因為他們曾經從荷馬走到西華德(Seward),跟我計畫要走的路線相仿。
[p.25上方圖]
在高海拔或陽光反射強烈的地方旅行時,防晒措施至關重要。
日晒
第一次沿著北美大陸分水嶺穿越科羅拉多州時,我被晒焦了。我的路線大部分都在超過3410公尺高的地方,完全處於高山地帶;那是6月一個晴朗的週末,而殘存的積雪反射效果好到我連後膝關節都晒傷了。我很明智地戴著太陽眼鏡並保持水分充足,但我還是應該穿上更多衣服、抹更多防晒油。
日照量取決於雲量、植被、海拔高度、表面反射度,以及陽光強度(因時辰與季節而異)。這些細節都可以從地形圖和先前提過的那些資源中取得。雲量資料可以在美國氣候地圖集中找到。國家地圖顯示,1月份「出太陽的平均機率」在五大湖區是令人抑鬱的30到40%,而在豔陽高照的南加州則是70到80%。
水源取得
地形圖上都會標示出泉眼跟小溪。除非發生罕見的旱災,否則美國東部的水源大多都很穩定。然而在美國西部,很多水源在乾燥的夏季都會乾涸。在決定仰賴地圖上標出的水源之前,先詢問對那個地方很熟的人,並且查閱指南手冊跟網路上的旅行報告,了解過往的觀察情形。
幾條長距離的步道都有「水況報告」可以查閱,包括太平洋屋脊步道(PCT)和北美大陸分水嶺步道南段,以及亞歷桑那步道跟黑杜克步道(Hayduke Trail)全程。就太平洋屋脊步道而言,在縱走的熱門季節,會有一個志願者透過電子郵件和線上文章蒐集大家的觀察結果,每週更新好幾次。
野生動物與昆蟲
是否可能出現大膽或危險的動物(例如老鼠、浣熊、熊跟蛇等),也會影響我如何收藏食物、在哪裡煮飯紮營、何時何地行進,以及要不要攜帶任何自衛物品。倘若沒有某種程度的緩解,成群無情的蚊子、黑蠅和糠蚊(或蚋)可以徹底毀掉整趟旅程。若是被有毒的蜘蛛、蠍子、火蟻和帶原的昆蟲和蜱咬到,則可能造成更持久且更嚴重的後果。
如果有野生動物或昆蟲需要提防,土地管理員通常會在網站上張貼相關訊息。例如,國家公園服務處就張貼了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的食物儲存規範,以防被熊騷擾。美國土地管理局也警告遊客,大階梯—艾斯卡蘭提國家紀念地有響尾蛇。美國國家森林服務處也報告,說春夏之交是新罕布夏懷特山脈黑蠅肆虐的季節。若想得到更多(或更詳細)的資料,我可能會打電話給土地管理員,或是尋找其他線上資訊,例如部落格或是社群論壇。
在蚊蟲這方面,我了解到根本沒有什麼鐵律。舉個例子,如果春天異常寒冷,第一波蚊蟲孵化的時間就可能會延遲。我也曾經遇過其他背包客沒遇到的蟲蟲大軍(反之亦然),因為我似乎碰巧在最糟的一年中最糟的一天裡最糟的時間到了那個地方。
[p26下方圖]
在高使用率的營地,刺蝟跟其他「迷你熊類」(例如老鼠跟松鼠)會吃掉沒人看管的裝備和食物。
偏遠地區
如果發生意料之外的事,或是出了差錯——例如被反常出現的春季暴風雪困住,嚴重腹瀉,或是有隊員在落石堆上摔斷手腕——我就可能需要自救,或仰賴他人幫助我脫困,或是進行大範圍的醫療照顧。離開登山口前,我應當知道哪些通訊設備有可靠的訊號覆蓋;我有多大機率被其他野外旅行者找到;發動搜救隊伍需要多久時間;以及到最近的道路或城鎮有多遠。
為了估算我的路線有多偏遠,我會研究地形圖以及手機和衛星公司的訊號覆蓋圖。我也會跟土地管理者、遊覽業者、野外執法單位,以及其他的背包客聊聊。我甚直調查過某一地區上空飛機飛過的頻率。我希望這些資訊永遠派不上用場,但當意外發生時,我會很慶幸有做足功課。
自然災害
野外環境並不像一般對未知恐懼加油添醋的聳動媒體所報導的那麼危險。然而,人們確實會在戶外生病受傷,有時甚至致命。自然災害包含了無法預測的山區天氣、技術性的岩石坡面、冰隙、受污染的野外水源、山洪暴發以及雪崩。
雪崩大多發生在美國西部。這裡的積雪型態跟地形較容易誘發雪崩,好發時間多在11月到隔年4月。東北部的幾座山峰——特別是新罕布夏州的華盛頓山——地形容易發生雪崩,但通常比較不需要擔心。在www.avalanche.org可以找到公私營雪崩監測機構的列表。除了內華達州跟新墨西哥州以外,西部地區的每一州都設有至少一個雪崩中心,發布每日或每週公告,討論當前雪況並預測未來可能狀況。新罕布夏的華盛頓山也有一個雪崩中心。
第一章
為何、何時、何處?
10 你是登山者還是露營者?
16 為何我是終極登山者
20 行前須知
在每趟登山旅程中,我都要備齊衣物、鞋子、帳棚、睡袋跟睡墊、食物、飲水,以及其他各式物品。但實際的抉擇——要帶長袖或短袖?要帶屋式外帳還是金字塔型外帳?要帶兩個1公升容量的水瓶還是三個2.4公升的水瓶?——都取決於兩項至關重要的考量:(一)我的旅途目標,也就是「我為何要進行這趟旅程?」以及(二)環境與路線狀況,亦即「何時出發、前往何地?」
如果忽略這些要素,就很難做好萬全準備。我可能會在以登山為主的行程中帶太...
作者序
前言
我最為成功的背包旅程,對以下這三個問題都有中肯、精準且正確的答案:(一)我的目標是什麼?(二)我可能會遭遇哪些環境與路線上的狀況,像是氣溫、降雨、水源取得等等?(三)哪些裝備、補給品和技巧最有助於我達成目標,並且能讓我在遇到上述狀況時保持安全舒適?
以上三點勾勒出本書的主要結構。前兩個問題會在第一章中討論,而最後一個問題會在第二章裡詳加論述。第三章的裝備搭配範例針對不同行程列舉不同的裝備組合,可用以作為行程規畫的參考。
我寫這本書,是從一個無怨無悔的終極登山者的角度出發,我對這種人的定義,就是純粹熱愛行走的背包客。為了將旅程的舒適度提升到最高,我們輕量打包;我們從天亮到黃昏都快速行進;我們將這種活動形式內蘊的身體與心理挑戰視為野地經驗的一部分。我們的相反是終極露營者,他們只走很短的距離,以便進行其他活動,例如釣魚、寫作或賞鳥等。這兩者沒有優劣之分,純粹是個人喜好問題,但由於形式南轅北轍,我們需要的裝備、補給品和技能也就大異其趣。
本書的目標讀者是那些至少偶爾會想更像個終極登山者一樣行動的人。你不必將這種方法運用在將來的每一次的行程中,也無須仿效我的極端作法,但你必須期待自己更加享受背包旅行中「徒步」的這個部分。本書對新手和中階登山者最有幫助,他們常被視為逼不得已的露營者。這些背包客缺乏輕量打包、有效行進的知識跟技能,使得登山活動事倍功半。為了逃避這些麻煩,他們寧願選擇露營。
我刻意避免用「輕量化登山手冊」來描述這本書。雖然重量是終極登山者的重要考量之一,但我們也必須考慮到舒適度、安全性、耐用度、效率,以及裝備的最佳使用方法。此外,盲目地減輕重量也有可能造成「笨蛋輕量」,結果適得其反。
我希望本書成為登山寶典的入門手冊,承接柯林‧佛萊契(Colin Fletcher)的《全方位登山者》(The Complete Walker),成為它在現代的續筆之作。我撰寫這份手稿的時候,書桌的一角就放著那本1968年的經典作品,為我提供靈感。我希望我的書可以取信於人、提供資訊,偶爾還能被當成單純的好書來閱讀。雖然我所作的推薦都是基於我個人豐富的登山經驗,但這不代表我就是背包導師——請記得,評估本書中資訊的可行性與效用時,一定要根據你的能力、經驗與舒適度要求來進行自己的判斷。我也坦率承認,運用不同的工具和技巧也能達到相似的效果。
儘管冒著不久就會過時的風險,我還是認為將特定廠牌、產品、價格與重量納入本書是很重要的。很多時候,我會推薦使用一些非傳統的裝備——像是無背負系統背包、雨布、雨布外帳以及酒精爐等,這些東西不由傳統戶外用品公司製造,也不在傳統的戶外用品店販售。但我把重點聚焦在器材的種類而非特定產品上,希望即使在產品本身停產、從目錄與貨架上消失之後,本書中的資訊依然能有參考價值。
前言
我最為成功的背包旅程,對以下這三個問題都有中肯、精準且正確的答案:(一)我的目標是什麼?(二)我可能會遭遇哪些環境與路線上的狀況,像是氣溫、降雨、水源取得等等?(三)哪些裝備、補給品和技巧最有助於我達成目標,並且能讓我在遇到上述狀況時保持安全舒適?
以上三點勾勒出本書的主要結構。前兩個問題會在第一章中討論,而最後一個問題會在第二章裡詳加論述。第三章的裝備搭配範例針對不同行程列舉不同的裝備組合,可用以作為行程規畫的參考。
我寫這本書,是從一個無怨無悔的終極登山者的角度出發,我對這種人的定義,...
目錄
前言 6
1. 為何、何時、何處
你是登山者還是露營者? 10
為何我是「終極登山者」 16
行前須知 20
2. 裝備與技術
衣物 30
鞋類 64
睡袋與睡墊 80
帳棚 90
地圖與導航 112
登山杖 122
糧食 128
炊具 136
飲水 150
必備小物162
背包 176
3. 裝備組範例
美國東部森林 194
美國西部山區198
美國西南部沙漠地區划充氣艇 202
美國北部冬季 206
費蒙特童軍牧場 210
推薦路線與專有名詞列表 216
圖片出處 218
誌謝 219
索引219
前言 6
1. 為何、何時、何處
你是登山者還是露營者? 10
為何我是「終極登山者」 16
行前須知 20
2. 裝備與技術
衣物 30
鞋類 64
睡袋與睡墊 80
帳棚 90
地圖與導航 112
登山杖 122
糧食 128
炊具 136
飲水 150
必備小物162
背包 176
3. 裝備組範例
美國東部森林 194
美國西部山區198
美國西南部沙漠地區划充氣艇 202
美國北部冬季 206
費蒙特童軍牧場 210
推薦路線與專有名詞列表 216
圖片出處 218
誌謝 219
索引219...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石文化出版日期:2013-03-14ISBN/ISSN:978986591818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